蓝姓的历史渊源及变迁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姓氏源流
蓝(L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芈姓。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2、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3、出自赐姓。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当代不少地方,习惯上把蓝姓与兰姓混为一谈,即把蓝字作为兰字的简化字使用。事实上,古蓝姓与兰姓,在历史上完全是两个姓氏,蓝姓出自嬴姓,另有自己的血统源流。兰姓出自姬姓,是春秋时郑国公族的后代。
得姓始祖:昌奇公。据《蓝氏族谱》载,蓝氏为炎黄子孙,第一代昌奇公生于帝喾二十二年,即公元前2738年,时以秀蓝赐名,分封为汝南郡(河南省新郑县)火旺公。历年蓝氏兴旺,代代有名人,子孙遍及全国海外。至十代善公助夏禹治水。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山西省安姨县),嗣后,蓝氏子孙又徙迁陕西,隐居长安,甘肃陇西县,湖广荆州、江苏上元县,今南京市朱紫坊。蓝氏后人尊昌奇公为蓝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蓝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湾是第六十六大姓。对于蓝姓的起源,古书中未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战国时期,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受封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人们称他为“蓝君”。可能是他的后代子孙以封地名中的“蓝”为姓。古书记载战国时中山有大夫蓝诸,蓝姓郡望中山,可能与此有关。但是,具体如何,古书中没有详细记载。蓝姓现多被误写成“兰”姓,但是,两者起源并不相同。蓝氏有悠久的氏族历史。据闽、粤、赣各地《蓝氏族谱》载:“炎帝号曰神农,乃始祖也,十一世传至榆罔(据《三皇本纪·补史记》考:神农纳奔水氏之女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故榆罔应为神农之第四传,原《蓝谱》所记帝榆罔为十一传,这在辈序上有出入),迁空桑(今山东省曲阜县),徙涿鹿(今河北省涿州市)时,有熊国君贡秀兰一株,值帝后宫降生一子,帝甚欢悦,以贡兰赐姓蓝取名昌奇,及长分封汝南,遂以此地为郡。”继后,随朝代更迭,后裔因受历代战火影响,或受封随居,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自北向南搬迁蕃衍。唐中宗天授元年(690)传至108世明德,任扬州节度使,宦游金陵,自北豫迁建康(今江苏省江宁市),居上元县朱紫坊,为江南开基1世祖。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江南15世(受姓122世)吉甫,遭金人之乱,弃建康句容,奔闽居福清五福乡,为蓝氏入闽始祖。广东省潮汕蓝氏大多是明清时从漳浦迁入的,漳浦的蓝姓种玉堂则是由蓝元晦于明初由江西迁居漳浦亭岭下尾后开创的。蓝元晦被追认为种玉堂三世祖,其祖蓝炯为一世祖,父蓝琛为二世祖。蓝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四世)居苌坑(今赤岭),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迁蓝教(今隆教),为龙海蓝姓始祖;三子庆寿,迁居广东大埔河廖(今湖寮),分支又迁饶平蓝屋村。据蓝氏族谱记载实际来源于畲族的创世传说,远古盘瓠的次男蓝光辉,封护国侯,处汝南郡。蓝姓是畲族的第一大姓,广布于闽、粤、赣山区。宋元之后,一部分或者是为了躲避汉族的屠杀,或者是出于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总之改变了自己的族称。这种状况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的漳浦、龙海、上杭,广东的大埔、饶平等地的蓝姓才突然恢复为畲族,总人数达几万人。而族源相同,散布于海内外各地的更多蓝姓族人,至今仍以汉族面目出现。潮汕的蓝姓,还有一支是由铁安公直接从漳浦迁居而来的,初居澄海大衙,再蕃衍至樟林、河浦、达濠等地。入潮时间应在明初,因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世居漳林山边的十五姓排户具呈潮州府,请求筑寨屯聚防御寇盗,十五姓中就有蓝姓。
三、历史名人
蓝 玉:明朝人,常遇春妻弟。隶属常遇春麾下,每战皆先登陷阵,屡立战功,封为凉国公。后恃功专恣,为太祖所恶,以谋反罪诛死,坐累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将士2万余人。
蓝 瑛:明末画家。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浙派殿军”。
蓝 桂:下都乡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历任云南大和等县知县,云南大理府同知,从政20多年,始终以清勤自励,生平好义勇为,热心公益事业,告老还乡后,布衣草履,本色依然。
蓝采和:唐末逸士,传说中八仙之一。他常着破烂蓝衫,一脚着靴,一脚跣行,夏天则在衫内加絮,冬天则卧于雪中。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常醉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后于濠梁酒楼上饮酒,有五色云覆其上,饮毕,乘云鹤去。
蓝斗南:庐丰乡人,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举人,任福清县教渝,任中辞官回乡侍奉母亲未再复出。他虽家贫如洗,却廉谨自守,不妄取一分一厘,他立下誓言:“宁可吃番薯度日以终此生”。
蓝天蔚: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弁学堂教员。武昌起义时与吴禄贞等策划北方新军起义,未成,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蓝廷珍:清代福建水师提督。康熙年间由把总升任温州游击,屡败海贼。后又升南澳镇总兵。随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
蓝维仁:庐丰乡人,在厦门读书时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闽西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部长,民国21年(1932),不幸牺牲。
蓝庭辉:庐丰乡人,参加了红军和长征,任铁道兵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少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属于巨鹿郡。汉高帝时设置中山郡,汉景帝时改为中山国。相当于现在河北省北部地区。
东莞郡:晋武帝时置郡。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沂水、莒县一带。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2、堂号
戒君堂:春秋楚昭王时,伍子胥为报楚平王杀父之仇,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楚昭王仓皇出逃到成臼河边。这时有一条船离开岸边,昭王认得船上是蓝尹亹及其妻儿,就大声喊:“快让我上船!”没想到蓝尹亹毫不理睬。昭王又大叫了好几次,蓝尹亹才回答说:“自楚立国以来,从没一个国君丢弃过国都,现在楚国灭亡都是你的错,你还过河干什么呢?”昭王没有办法,只好从陆路逃到随国。后来昭王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复位,这时蓝尹亹又来求见。昭王一听说他来了,顿时大怒,要把他抓起来。令尹子西在旁劝阻说:“他敢来总有道理,先听听他怎么说吧。”昭王于是派人去问,蓝尹亹回答说:“上一任令尹子常就是因为积怨太多,引起国人不和,所以败给吴军。现在大王还想走他的老路吗?我在成臼河不救大王,是为了惩诫大王,希望大王有所改变。我现在来就是看看大王改了没有,大王若仍不愿改,楚国就完了,既然如此,我这条命又有什么值得顾惜的呢?”昭王为了警诫自己,于是重新任用了蓝尹亹。
种玉堂:种玉堂得名于郡望汝南。相传蓝氏得姓始祖昌奇受封汝南郡,又称蓝田,以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蓝氏族谱对祖先有几种说法,一是以炎帝神农为受姓远祖,共传108世,到唐朝武周时,八仙之一的蓝采和之父、扬州节度使蓝明德成了江南始祖;二是以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的蓝吉甫为入闽始祖(受姓122世,江南15世)。之后万一郎(江南17世)迁宁化石壁,和二郎(江南19世)徙长汀“牛栏祖地”。按此推算,漳浦种玉堂始祖念七郎蓝炯为受姓128世,江南21世。
此外,蓝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等。
============================================================
蓝姓宗祠通用对联
〖蓝姓宗祠门眉题辞〗
明德世弟 采荷遗风 彩和遗风
“明德世弟”颂扬明德公风范。谱载明德公为蓝氏第108世祖,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官至杨州节度使,为江南开基始祖。
“采荷遗风”,“采荷”亦作“彩和”、“采和”。是蓝氏第109世祖,明德公之子也。蓝采荷是唐玄宗开元元年癸丑科进士,授左辅朝廷谏议大夫,因谏权臣杨国忠被谤见黜,解职归家,身终南山为逸士,修炼成功,白日升天,古今相称大罗仙(八仙之一)。有诗赞曰:“解印辞朝就学仙,炼丹成日上青天。有子流芳无后虑,逍遥快乐海云边。”
-----------------------------------------------------------------
〖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福州望重;
即墨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程乡人蓝奎,字秉文,小时候家贫,借书苦读。中进士后,官博士,曾奉诏在福州点校文章。气节与文章一并出名,学者称他为蓝夫子。下联典指明代即墨人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当时,大臣张璁迎合世宗旨意讨论大礼,蓝田反复抵制,先后七次上疏,以至受杖刑被打成重伤,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又弹劾陈洸违法的事,正直的名声震动一时。著有《北泉集》。
福州望重;
泉郡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读书课子;
推产分俸。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蓝瑞,仁惠清廉,知议中府归,囊无余资,惟读书课子。下联典指明·蓝伟,致仕归,推产让兄,分俸恤族。
八闽望重;
凉国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蓝奎,第进士,官博士,受诏校文于福州。下联典指明·蓝玉,初隶常遇春,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以征西番功,封永昌侯,后进封凉国公。
衡文望重;
讨贼功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蓝奎以文章气节名,受诏校文,学者称“蓝夫子”。下联典指明·蓝玉事典。
濠梁仙侣;
浙派画家。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蓝采和,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下联典指明·蓝瑛。
汝南世第;
节度家声。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蓝姓的郡望出自汝南。下联典指蓝氏108世入江南始祖蓝明德,官任杨州节度使,故谓“节度家声”。
-----------------------------------------------------------------
〖蓝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汝水源流远;
蓝田世泽长。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全联典指昌奇公为蓝氏得姓始祖,封汝南郡(在上蔡之西南,今为汝南县),汝水与汝南指的是同一个地方;据《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即蓝田。子孙以地为氏。蓝田今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东南,该处以出产美玉出名,故有“蓝田种玉”之称。
伯麟清廉政;
乘文气节名。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蓝瑞,字伯麟,邓州人。正德年间任常州府摊官,莅政廉明,转南京刑部郎,后升知汉中府,赴任二年,百废俱瘵,不为时所容。比归,囊无余资。惟读书课子,有《求仁录》、《湍南稿》等到。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蓝奎,字乘文,程乡人。官博士,受诏校于福州。以文章气节名,学者称“蓝夫子”。
游击驱海贼;
义勇保金瓯。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福建水师提督蓝廷珍,字荆璞,漳浦人。康熙间由把总擢温州游击,屡败海贼,贼闻风破胆。皆曰::谨避老蓝“。后擢南澳镇总兵。从施琅入台湾,平朱一贵,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加左都督。卒谥襄毅。下联典指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蓝天蔚(1878-1922),字秀豪,湖北黄陂人。早年以官费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03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他发动留日学生组织拒俄义勇队,被推为队长。后因日本政府干涉而被迫解散。回国后,任湖北新军统带兼湖北将弁学堂教员。1910年任新军第二即潜逃上海,被民军推为关东革命大都督、北伐军总司令,驻节烟台。1921年任鄂西联军总司令,随后被军阀孙传芳击败,死于四川。
-----------------------------------------------------------------
〖蓝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种传四海皆有庆;
玉出蓝田即望馨。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见上《蓝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汝水源流远;蓝田世泽长》联之注释。
朴树千枝根共本;
汀江万派水同源。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官庄蓝氏宗祠联。上联“朴树”,指该蓝氏宗祠位于官庄朴树下(今树人村内)。下联“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上游流经林木葱茏的深山峡谷,一路上汇集山泉、小溪,在崇山峻岭中回环曲折,汇成大川奔流南下。流经流经福建省长汀、武平、上杭等县,再经永定县流入广东。在广东省大埔三河坝与梅江汇合称为韩江。主流在广东省澄海县入海,全长328公里,其中福建省境内2855公里。
源自春秋流芳远;
望出汝南世泽长。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蓝姓的得姓源流为春秋时期。下联典出蓝姓的郡望汝南郡。
北泉御史声威壮;
浙派殿军品位高。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进士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官至河南道监察御史。性耿直,对不法之事则直言纠劾,声震一时。有《北泉集》。下联典指明末画家蓝瑛,字田叔,号蜨首、石头陀。钱塘人。擅山水,早年风格秀润,后漫游各地,风格变为雄奇苍老。兼工人物、花鸟、兰竹,骨力峭劲,各具意态。世人称他为“淅派殿军”。
长景明晕在空际;
金银宫阙高嵯峨。
——蓝采和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末逸士蓝采和《踏歌》诗句联。据传,蓝采和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于长安市携篮而歌,自号蓝采和。为世所传八仙之一。他的《踏歌》诗,已被《全唐诗》所录。
为邀诗伴寻红叶;
拟入南宫奏玉筝。
——蓝瑛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画家蓝瑛书联。
种德馨香光祖烈;
玉堂高敞耀宗榜。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蓝氏家庙种玉堂联。
铜柱海疆曾著绩;
铁衣戎略夙知名。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1)。种玉堂位于赤岭公路东侧,座东北向西南,二进两庑一天井。第二进六楹三开间,主屋左边建前后厢房,中夹开井,三山双坡悬山屋顶。祠宽18米,深285米,土木抬梁结构,庙前广场面积约800余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五十五年(1566年),康熙三十四年(1895年)修,1962年、1982年、1996年相继修葺。祠中悬挂朝廷授闽台水陆提督蓝廷珍的平台大将军匾。康熙丙子朝廷授福建水师提督蓝义山的所向无敌匾。雍正十三年朝廷授予闽台水师提督蓝元枚的三赞大臣匾。授予广州府正堂蓝鹿洲的公正廉明匾。种玉堂蓝氏奉蓝氏始祖蓝昌奇的第一百零八世裔孙、扬州节度使蓝明德为一世祖(下同)。
-----------------------------------------------------------------
〖蓝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种子耕孙,文风鹊起;
玉堂金屋,甲第蝉联。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龙海市隆教乡蓝氏家庙种玉堂联。
潮本思源,怀思忠孝;
宗敬祖奉,祀依纲常。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杭邑城内南门南市巷(原称蓝巷)蓝氏家庙联。
吟咏铿锵,骚人望重;
文章气节,夫子名尊。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蓝元威的事典。下联典指宋代进士蓝奎的事典。
燕山种英,屏开将军按剑;
蓝田挺秀,门对×马朝天。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2)。
五百多年,源源本本追功德;
二十余世,子子孙孙庆炽昌。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3)。
种义耕礼,念祖宗聿修厥德;
玉笋兰芽,愿子孙长发其祥。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4)。
鸿燕吟诗,博学浩瀚毓俊侯,
骏马驰空,军织蓝世撼中仑。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5)。
三楚大巡按,胜国曾持节钺;
六部小宗伯,圣朝与掌丝纶。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乡石椅燕山蓝氏宗祠种玉堂联(6)。
闽山沃土、乔木千枝,七枝竞茂;
汀水清泉,激流万派,一派扬波。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上杭县杭邑城内南门南市巷(原称蓝巷)蓝氏家庙联。
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
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赤岭村蓝氏宗祠联。
陈俎豆以四时序事、序齿,共矢真诚昭祀典;
聚子姓於一堂兴仁、兴邦,让聿厥德振家声。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澄海市东里镇南盛里蓝氏通祖祠锡庆堂联(1)。南盛里锡庆堂由蓝氏通祖祠及两侧两座大夫第构成,是传统潮汕祠堂及民居建筑,既充分体现四马拖车的建筑风格,又有推陈出新、洋为中用的独到之处。大夫第的格局、建筑艺术、嵌瓷泥塑等都充分显示潮汕四点金民宅特色。门楼按三门设制,中门匾额是“蓝氏通祖祠”,左、右门匾是“兰芳”、“桂馥”石刻,花巷门门匾分别是“礼门”、“义路”。门楼内外侧巧妙地采用多幅石刻诗赋、楹联、法器并配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生机盎然的花木,丰富多彩的屋脊屋檐的漏花嵌瓷泥塑。门楼及大厅、拜亭的地面用高级进口釉面地砖。拜亭是庆典和祭祀的场所,兼可作戏台。拜亭是重檐尖山式歇山屋顶,与大厅屋顶的结合是“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屋顶。屋面飞檐翘首,维妙维肖的泥塑嵌瓷,展示了生机勃勃、蒸蒸日上的气魄。形状为八角形及正方形起线的外八字式八根石柱及柱础,檐下木雕垂花柱及玲珑剔透的木刻构件,对拜亭的轩昂华贵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下同)。
胥训诂、胥保惠、胥教诲,各守尔典率乃祖考;
以德进、以事举、以言扬,相观而善达乎朝廷。
——佚名撰蓝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澄海市东里镇南盛里蓝氏通祖祠锡庆堂联(2)。
蓝氏族谱宗源编者的说明
家谱是记载家史,记录家族重大变迁,传承家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编撰、传抄和珍藏家谱是祭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继承家族优良传统的重要方式,是追根寻源,认祖归宗的重要形式,是具有神圣的、烟火传递性质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移民来川的蓝氏后裔具有强烈愿望和热情编撰、保存、了解蓝氏家谱,了解蓝氏家族的发展史和重要变迁。
《蓝氏族谱宗源》是记录先辈的历史和创业之路,知晓祖辈来龙去脉,是发扬家族文化,激励后人奋发创业,光大家族精神,缅怀先辈的重要精神食粮。是家族的发展历史,是文字记载先辈的历史足印,是考证家史的重要工具,是家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现存《蓝氏族谱宗源》是1926年丙寅12月(民国十五年)誊写于四川省三台县南路女土乡(今古井镇)侯沟蓝春发家,侯仁星(年很长的教书先生)抄。此版本字体工整、笔风良好。
蓝春发家珍藏的这本老家谱,虽保存不是很好,有多处残缺,却是唯一最老的、可以考证蓝氏本门家史,最有用、最有价值的蓝氏家谱文物。其中第二十二代至二十九代的资料很简略,这是一大遗憾。此版本原件现在保存于蓝福平家中。
蓝氏家族其他支系后裔传下来的家谱都很简略,有的是近年重新续编的,没有照原件照抄编录,失去了原貌,家谱历史价值大大降低。
蓝福平2005年续编撰《蓝氏族谱宗源》时,不但有照原件抄录打印版本,且加上了标点符号,改原竖排书写为现在横行书写版,还适当添加了部分注解,而且将1926年蓝春发家抄录的《蓝氏族谱宗源》复印件一并归入,编为专章,以备后人考证,也为将来发现本族收藏的其它版本的《蓝氏族谱宗源》进行比对、校验和考证。本次共印40本。
蓝氏入川第二代大房蓝秀荣三台县后裔、第二代二房蓝秀华、三房蓝秀富、幺房蓝秀贵后裔家谱资料,由蓝以万、蓝以生、蓝福祥搜集资料,蓝以万执笔编写初稿,特别是蓝以万费心四处打听本门蓝氏后人的现在居住地方,并代为理顺辈系血源关系,为其写谱,蓝福平整理、校验、编印成书。
本次编辑将蓝以万搜集到的蓝氏第二十一代蓝念七郎后裔的家谱一并归入,列为专章,还将蓝念五郎后裔今在重庆璧山县的信息作了记叙。
也还初步获得信息,四川三台县老马乡、刘营镇、长乐乡,四川中江县等地蓝氏后裔是与我们同祖同宗的,由于代系久远,取名辈份各行一套,再加之无原始蓝氏老谱,不便将其一一征集,收归编辑,待今后有机会,理清代系宗源,将其编辑入册。
族谱编写中凡月日用大写的表示是农历,阿拉数小写的是国历。
2005年续编的族谱,新版家谱在打印原版家谱文字中,其“()”内文字,一是考证此段前后其意而推测所加,二是古汉字繁杂、生僻,已停止使用,故以简化字或通假字替代,三是因现在是计算打印,其计算机内所装字库有限,无法将所有古今汉字一一打印出来,便用其意相同的汉字替代。“”内的文字是此次所查阅资料所加。“○”是用来占据原谱残缺位置的,表示原谱此处文字缺失。
为弄清楚本门从广东迁徙四川的原由,特以专章叙述了明末清初国家的重大事件,着重介绍了“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事件,以此告之后裔,蓝氏先辈从广东来到四川的历史背景。
为使后裔们了解蓝氏本门入川以来的命运和国家历史背景,特以专章叙述了蓝氏入川二百多年以来的国事家运,告之后裔,老百姓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是相关的,概略介绍了蓝氏本门入川以来的生活状况和各个时期国家的历史背景。
为使蓝氏后裔知道,我们的姓氏本应为“蓝氏”而不是“兰氏”姓,由于当今社会上人们误将“兰”混淆为“蓝”的简化字,加之近几十年国家几次进行全国人口统计填报表册,填写人员图简便,误将“蓝”简写为“兰”,加之办理居民身份证也图简便,均将“蓝”写为“兰”氏姓,对这一点作了专章叙述。
本次编撰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望谅解,并自行纠正。
蓝福平
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日
第一章
蓝氏姓的来历
[字源]《说文》:蓝,染青草也。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作靛青色染料。
[寻根]《通志·氏族略五》:蓝氏,望出中山,中山太守诸(《战国策》)。
《百家姓考略》云:系出华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一大夫,官司蓝县,故地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世称蓝尹,后裔子孙亦以地名为氏,其后代以蓝为姓。另外,在此前后封于蓝邑的楚国公族,也有人以地名蓝作为自己的姓氏。
据《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年(公元前367年),秦子向命为蓝君,封邑为蓝田,故地即今陕西省蓝田县,子孙以地名为氏。
蓝氏姓源有两说,一说出赢,一说出华姓。
蓝姓是与地名有关的姓氏,陕西蓝田,1963年发现陕西蓝田化石,也叫蓝田人;蓝邑(今属湖北)等都是蓝姓氏所出之地。
据《蓝氏族谱源流》记载:蓝姓的来历说法是神龙皇帝赐姓。帝得一子,想取姓名,喜见后宫中有一株贡蓝,帝以贡蓝赐姓给儿子,取名为昌奇,子以“蓝”为姓氏,从此固定下来,世代相传。
蓝姓起源于公元前,蓝姓从春秋、战国时多居于楚国,根据《中国姓氏寻根》记载: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设置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市),蓝氏多居于此,并作为发源地,后来,多次迁徙,从中原南迁,迁安徽、江苏、又迁福建、广东,再迁四川和其它地方。
蓝氏家族支系本门,唐朝初由豫州迁居于上元。
八世祖蓝宗训唐朝末年因战乱迁河州之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
十一世祖蓝备,隐居于霍山(今安徽省霍山县)。
十四世祖蓝万福,又迁居于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
十五世祖蓝吉甫,只身迁居闽之福清(今福建省福清县)。
十六世祖蓝常新,迁居到建宁(今福建省建宁县)。
十七世祖蓝万一郎,迁居宁化(今福建省宁化县)。
十八世祖蓝熙三郎,迁居长汀(今福建省长汀县)。
明朝末年二十一世祖念五郎迁居武平(今福建武平县)、念六郎居林坊(今福建省)、念七郎居上杭庐丰(今福建省)。
清乾隆十二年左右三十世祖蓝维栋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平远县(今广东省平远县)迁四川三台县乐安乡、古井镇。
念七郎后裔第三十一世祖蓝如桂从嘉应州长乐县迁三台县老马乡。
念五郎之十二代孙蓝克彬乾隆二年,1737年迁四川巴县白市驿,后又迁四川璧山县(现为重庆市璧山县)。
蓝姓历史上主要居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市)、河北、陕西、安徽、江苏、福建、广东等作为郡望,当代则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二省区,“湖广填四川”时迁来四川一部份,分散全川和今重庆市各地,从闽南迁往台湾省的也较多。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汉代名士蓝敏、宋朝邕州观察使蓝继宗等人。
任姓在人口排名中为49位,占汉族人口的038%,约420万人。
我搜集到的资料:
一、任姓渊远流长
任姓,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
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的第一个儿子,后来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
《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是大家所普遍知道的。
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
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不知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了。
依照《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任姓的来源也可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这位任姓始祖的排行,以及“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的问题。
好在不管他是老大还是老么,反正都是黄帝的亲骨肉,所以实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也用不着对其排行苦苦推敲了。
如果依照《通志氏族略》的说法,则任姓是“出自风姓之国,为太昊之后。”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那么在血缘上似乎又有不同。
这种传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
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
换言之,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
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渊远流长的古姓。”
任姓的古老,还可以从早期历史上许多古人,取得证明。
《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周代,见诸史籍的任姓名人相当不少,像孔子的门生之中,就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楚国人任不齐,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曾经与韩、赵联合“三家分晋”,因而揭开战国序幕的魏文侯,也有一位垂名青史的贤臣任座。
这位任座,根据《姓纂》的记载,是传自黄帝时“以德为姓”的那位始祖。
二、任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姓氏起源有六:
1、由远古妊姓衍传。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黄帝的后代,为天子赐姓。相传黄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氏,即为任氏。
3、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后裔,以国为氏。相传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姓任。
4、出自风姓。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氏(即上古的伏羲氏)之后,战国时灭亡,居者以国为氏。
5、历史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有姓任的,其后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氏。
聚集地(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任氏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省境,如春秋时期孔子学生任不齐为楚国(都今湖北江陵)人;战国时魏国(都今山西夏县西北)有任章;秦国(都今陕西咸阳)有力士任鄙。据《史记。南越列传》载,秦始皇时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有南海尉任嚣,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广东。任氏在汉代已分布于今四川、河南的许多地方,同时,今江苏、浙江、甘肃等省已有任姓居民。三国以后,任氏分布更为广泛,如西晋任旭为章安人(今浙江临海),东晋任延皓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陈任忠为汝阴人(今安徽阜阳),唐朝任迪简为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任涛为高安人(今属山西)。南宋有绍兴进士任文荐,为闽县人(今福建福州市),这说明至迟在宋代已有任氏迁闽。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历史名人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著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頫齐名。著名的《二
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 熊: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继承陈洪绶的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曾画《大梅山房诗意图册》120幅,是他生平的代表作。
三、任县与任姓
孟祥克 孟令谦
任县古称“任”或“任地”、“任邑”。“任”源于“壬”。“壬”在天干地支里为北方水的意思,盖因任县境内的大陆泽为北方第一大湖泊的缘故。任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期,这里非常适合人类的生存,因而黄帝把他的少子禹阳封于任。
禹阳受封的“任”是否就是任县?史料证明,在黄帝部落活动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有三个以“任”命名的地方,即任城、任丘和任县。任城在古代是东夷部落的驻地,夏商时为仍国,周代为任国、 国,秦统一中国后置任城县,而任丘得名更晚,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在此地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始有任丘之称。任县自古即称“任”,从未变更,禹阳受封的任国即为任县确定无疑。
《中国通史•炎黄族属集团》中说:“黄帝氏族主要在黄河以北,向东行而至河北大平原。”“打败蚩尤后,黄帝族又从河北大平原扩展到中原。”“在黄帝族据有中原地区后,他的后裔有的向东部扩展,颛顼在濮阳与夷族杂居。稍后,在中原西部伊洛流域有夏后氏。”而任县正处于黄帝部落统治的中心地带,是富饶的鱼米之乡,黄帝眷顾其少子禹阳,这里自然就成了他的封地。唐代玄宗皇帝在说到邢州时,有“金绳介邢、任之国”的说法。三代以来,任县未有其他重要封国的记载。唐朝皇帝所说的任国,显然是指皇帝少子禹阳封于任的史实。河南省博物院的武玮先生在进行考证后说:“《新唐书•世系表》中称黄帝的儿子禹阳被封于任国,也叫禹阳国(即今河北省任县)。”这些说明任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黄帝时期,就是形成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区。
任县和任姓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传说任姓始于上古时期的伏羲时代,但有据可查的形成年代约为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期。据《姓纂》记载,任氏为皇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皇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那位姓任的始祖据考证为黄帝的第一个儿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说:“皇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县,以国为氏。”这里与《姓纂》说法不同的地方是:这位任姓始祖的排行及以国为姓还是黄帝赐姓的问题。《辞海》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国为氏。”他们都是黄帝的嫡传子孙,但多数专家都肯定禹阳为任氏的始祖。
任姓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姓氏。《康熙字典》里说:“太任,文王之母。”《汉书•班婕妤》上有赞美太任之词说:“美英皇之女虞兮,荣任如人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见。周代见诸史籍的任姓名人相当不少,其中孔子的门生中就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楚国人任不齐。
任氏自任县外迁始于奚仲,奚仲又名任奚,在夏禹时担任车正的官职,再封于薛地,其后人则以薛为姓。任氏后人至西周初期得到发展壮大。由于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是任姓之女、周武王灭商后,就大封祖母家族任姓为诸侯,共封由谢、章、薛、舒、吕、祝、终、泉、华、过十个任姓国家,封地范围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长江以北的地区。其后,任姓就逐渐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任县是任氏的发祥地,天下任氏的根在任县。
四、任姓及妊姓始祖溯源
2008-4-9 作者:张岱南
古代文献记载,妊姓薛国及其始祖奚仲的族源,最早出于东夷帝俊。自史前黄帝始,历经唐尧、虞舜、禹夏至商代,是妊姓薛国(后迁邳,亦称邳国)的极盛时期。当时,其境域由今鲁南的薛河流域沿泗河南下苏北,再向西南发展,至今河南省的中南部。其国势,史前与夏、商、周三大氏族部落相等,夏朝前期薛强于商,后期商强于薛;商朝时期薛邳略逊于王朝商,强于周;西周时期,薛侯爵大国地位未变;春秋中前期,侯爵降为伯,但薛对齐、宋、晋、楚称霸仍不服;春秋后期,国势衰弱,春秋末迁于下邳,改称邳国;战国中后期,邳亡于齐。薛(邳)对中华文明,对夏、商、周三代建国和发展,都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其族源异说较多,且奚仲之“妊”姓,是我国古代母系氏族衍传下来的姓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任姓及妊薛族系的分支姓氏多达54个。因此,任姓、妊姓薛国及其始祖奚仲的历史,必然会受到国内外任、薛族系三千三百余万人口的关注,有历史研究价值,更有现实研究价值。
古文献中,记载任姓族源的谱籍,《通志氏族略》较全面、客观。该书分类记述姓氏,不仅系统性较强,而且综合宋代之前的姓氏专著,并作了分析考证,参考价值较高。该书对任姓族源的记述是:“妊姓,未详因生之始,妊娠,女子之事也,姓,女子之事也。妊古作壬,又作任。或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薛。又云黄帝之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故以为任氏。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之后,主济祀,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之任,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通志氏族略》记述任姓的族源有四:即黄帝、颛顼、太皞及“未详因生之始”的妊。
薛国任姓的族源,属于上述任姓四源的哪一个源头。古代文献异说有五:一是《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梁,*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二是《世本世家》记载:“薛,任姓,侯爵、黄帝之苗裔,奚仲封为薛侯”。三是宋罗泌《路史•后妃五》记载:“黄帝妃嫫姆生禺阳,禺阳生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路史》记载:“黄帝六世至奚仲,”与《通志•氏族》记载相同。四是《新唐书•任姓表》记载:“任姓,出自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因以为姓,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更封于薛”。五是《新唐书•薛姓表》记载:“薛氏,出自任姓黄帝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上述文献记述薛国族源,较《通志•氏族》多了一个源头,即:东夷帝俊五世至奚仲。黄帝族后裔的奚仲,有六世、十三世、十四世等三种不同的说法,颛顼归入黄帝族系。奚仲任姓,源于帝俊还是源于黄帝?《辞海》奚字条释文:“奚仲,任姓,黄帝之后”;任姓谱籍,多依《通志》:“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世至奚仲,封于薛”。
实物资料,薛城出土的春秋薛国铜器铭文,与上述文献记载不同。薛国故城出土的“薛侯鼎”有铭文九字,“薛侯盘”有铭文二十字,其中有国名、姓氏、彝名(拓片附后)。铭文“薛”,不是“艹、 、辛”三合字,而是月、辛合体字“月辛”。这个字,字典、辞典皆无,王国维先生认为“月辛”是薛国本字。《薛侯盘》铭文中的“妊”,不是太皞后裔风姓任国(地名)的任,也不是黄帝后裔禹阳封于任,颛顼后裔阳封于任(地名)的任,而是出于母系,“未详因生之始”的“妊”。现代人类遗传学家对“妊”,作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员杜若甫、袁义达,多年从事姓氏与基因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成果是:“起源于古代母系遗传下来的姓氏极少。现在仅有任(妊)、姜、姚三个姓,其余的不是消失了,就是人数甚寡”。这个研究成果,不仅证明,薛国的妊姓,源自六七千年前的母系氏族时期,而且也否定了《世本》、《新唐书•任•薛姓表》等谱籍记载的奚仲为父系黄帝、颛顼后裔的多种传说,破解了千年前南宋郑樵“妊,未详因生之始”之谜。
奚仲非黄帝后裔,考古资料,最能说明这个问题。奚仲的发源地,在今枣庄市薛城区北部的古奚邑,奚邑有四千五百年至五六千年前的东夷大汶口文化遗址,奚仲后迁的薛、邳,地下出土遗物,也属东夷大汶口,龙山文化。现代考古学家逄振镐说:“山东地区是东夷人的发源地,最早是北辛文化,而后是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最后是岳石文化,从北辛文化━━岳石文化的居民看,是一个同一族的土著民族,从考古学文化来看,在山东范围内,除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属同一系列考古学文化外,至今未发现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这就是不存在其他什么族人在这一地区杂居的佐证”。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苏秉奇明确指出:“北辛━━大汶口文化,代表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仰韶文化代表关中(陕西)、晋南、豫东为中心的中原”。史实正是这样,妊姓奚氏族的历史活动区域,全在东夷文化区内的,这里没有黄帝族的仰韶文化遗存。文、物相互印证奚邑大汶口文化遗址与奚公山、奚仲邑、奚仲墓、奚仲造车处等众多的妊奚氏族历史遗迹,正相吻合,五六千年前的东夷腹地奚邑,是妊奚氏族的发源地,无疑。
母系妊姓方国,目前已发现三处,薛国、邿国、亦称诗国,铸国亦祝国。其中古薛国(今薛城区周围),东夷文化遗址最早,连续时间最长,有7300多年前的东夷北辛文化遗址,有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有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遗址,还有15000年前后的细石器文化遗存,据此,母系任姓的源头,应在古薛境内。
东夷母系,最早的氏族部落领袖是太皞伏羲氏。《史稿》说:“太皞是所有夷人想象中的祖先”。《易经•下传》及《古史考》记载伏羲三大始作(作八卦、作结网、制嫁娶),古薛邳境内均有发现。首先是,伏羲观鸟兽之文,始作八卦,这里发现7000年前,酷似鸟足的陶文;其次是,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音古,网的总称),这里发现了7000年前的陶网坠:三是伏羲始制嫁娶,这里发现了6000年前的男女合葬墓,比炎黄部落早千余年。伏羲的上限在一两万年,这里有一万五六千前后的细石器文化遗存。神话、东夷领袖帝俊,生十日,十二月。郭沫若说:“十日传说,必为殷人所创生”。殷的发源地,《史稿》定在滕县,滕远古与薛为邻。薛金文“月辛”,史学家认为“月辛”与高辛氏与日月图腾有关。有的专家确认“月辛”国,月图腾,奚仲之子吉光,是指月亮刚刚开始发出的光。据此,妊姓薛国应源出帝俊。据王维国,童书业先生考证,帝俊即是太皞,妊奚氏族源出于母系太皞分支禺号无疑。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相符。
父系任姓,即黄帝族、颛顼族的任姓。要比东夷妊奚氏族的母系妊姓,晚千余年。因为黄帝来东方(曲阜)称帝(部落联盟领袖)。距今仅4704年(见《辞海》黄帝纪年表)。《通志•氏族》记载的父系黄帝族后裔任姓,可能是西方黄帝族人与同时代的东夷妊奚氏族相互通婚,其后裔以任为姓,如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第一册119页所说:“黄帝‘十二姓中’,有的和夷人中的一些氏族同姓,可能是相互融合了的原故”;也可能妊奚氏族中某世首领归属了黄帝,成为非血缘关系的黄帝任姓后裔。《史稿》第一册125页,亦有论述:“在古代传说里,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些部落列为黄帝的子孙,而且把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如衣服、舟车、文字、历法等等,都归功于黄帝,曲折地反映着传说中黄帝后裔的南下大发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上述文献也说明,古老的东夷妊奚氏族中,在父系时期,与黄帝族人通婚,其后裔有黄帝族的血脉,不可否认,据此,黄帝任姓,亦不可否认。
我的研究:
五、任姓始祖和从文初祖:
1世,炎帝神农,姓姜,又名羭纥,B4795生于潬渚,都承留开封县东南,始嫁娶,妻听谈居具茨山,在位B4765~4733,葬秦岭莲花台宝鸡常羊山
2世,帝临魁,姓姜,又名雨\大隗,母莽水氏女听谈(谖),B4756生具茨新郑境内,都承留,在位B4733~B4692,葬具茨,传称炎帝,有子12人
3、帝承,B4711出生于承留开封县东南,都穷桑曲阜北,在位B4692~B4655,葬穷桑城外曲阜市北
4、帝明,又名鈫,B4673生伊川洛阳南,都穷桑迁鸣皋伊川西南,在位B4655~B4628年,葬鸣皋山嵩县东北,传为越南开国之君为帝明之子
5、帝宜,又名直,妣听訞桑水氏,B4648生于伊川,初封在涞源保定西北,都宜阳洛阳西南,在位,B4628~4582,葬鸣皋山
6、帝来,又名笄,B4631生涞源,都榆林高平市北神农镇,在位B4582~4563,葬长山西北高平东北炎帝陵
7、节茎
8、帝克,又名里\厘\揬,父亲节茎,B4583生榆林,封承留,都古阳临汾古县东北,在位B4563~4539,葬霍山霍州市南
9、姜戏,黄帝之舅。
10、姜器
11、逄伯陵,炎帝子孙,封于齐地逄国,周武王(B1046-1042)灭,后封太公后
12、禺阳,黄帝四妃嫫母氏次子,得姓十四人之七,受封于任国(任县)
13、禺(禹)阳国,黄帝族与东夷妊奚氏族相互通婚,任姓始
六、历史早期名人:
任不齐,孔子门生,楚国人江陵,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富阳侯。
任鄙,秦将军,汉中守,,秦武烈王赛扛鼎。
任敖(-B177),客从刘邦于沛,上党太守,B196广阿懿侯,御史大夫。
任宫(-B48),丞相征事,捕上官桀功B80弋阳节侯。
任舆,汉章帝上谷太守,C78乌桓欲反。
任尚(-118),汉章帝军司马败匈奴,102年西域都护,107击先零羌任侍御史,115大破先零。
任光(-29)字伯卿,南阳宛人,王莽末郡县吏,刘秀信都太守,大将军,武城侯,阿陵侯,28将之一。
任隗(-92)字仲和,南阳人,嗣父爵,章帝将作大匠,80太仆,光禄勋,87司徒。
任延(5-68)字长孙,南阳人,更始会稽都尉,九真,武威颖川河内三太守。
任峻(-201)字伯达,中牟人,曹操骑都尉,典农中郎将,长水校尉。
任恺字褒,乐安博昌(博兴)人,,中书侍郎,晋吏部尚书,太仆,太常。
任孝恭(-548)字孝恭,临淮(泗洪东南)人,梁司文侍郎,中书通事舍人。
任昉(460-508)字彦升,乐安博昌(博兴东南)人,宋主簿,齐中书侍郎,司徒左长史,梁义兴太守,著作郎,新安太守。
任忠字奉诚,汝阴(商丘西北)人,陈霍州、南徐州刺史,领军将军,信郡公,隋开府仪同三司。
任延敬(494-538),宁(涿鹿)人,高欢尚书左仆射,徐州刺史。
桑姓的历史名人 桑春荣(-1882),清臣。直隶宛平(今属北京)人,字柏侪。道光进士。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河南道监察御史,掌四川道监察御史。继任云南临安知府,调任云南府知府。曾镇压属境 反清起义,擢迤南道咸丰元年(1851)兼署盐法道,督办官钱局,简化章程,禁止苛征,商民称便。三年授贵州按察使,次年授云南布政使。五年升任巡抚,兼署云贵总督。因镇压广西天地会起义屡遭失败,被劾,九年任内阁学士。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奉命督办直隶、顺天团防事宜后任刑部户部右侍郎。同治十一年(1872)授刑部尚书日夕研读历代律例和清代刑律,亲自审理积案。后病死。其他桑姓名人有三国魏音乐家桑馥;西晋大臣桑冲;唐大臣桑道茂;五代后晋将领桑汉;明大臣桑乔,将领桑世杰、桑敬,学者桑悦、桑学美、桑日升,剧作家桑绍良,诗人桑贞白;清将领桑赛、桑额等。近当代桑姓名人有政治家桑珠、桑逢文、桑结加,化学激光专家桑凤亭,土壤专家桑以琳,临床药理学家桑卫国,医药学家桑国卫,民族学家桑耀华,经济学家桑恒康,历史学家桑兵、桑润生、桑秀云,图书馆学家桑健,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桑逢康,作家桑地、桑新华,诗人桑恒昌,作曲家桑桐,钢琴教育家桑叶舟,书法家桑凡,美术家桑吉雅,记者桑布,豫剧演员桑殿杰,体操运动员桑兰,羽毛球运动员桑洋,乒乓球运动员桑亚蝉,跳水运动员桑雪,演员桑可舟,登山运动员桑珠等。桑世昌:淮海人,宋朝时期著名学者,陆游的亲戚,编辑有回文类聚,著作有《兰亭考》。桑容:字文耀,常熟人。明代画家,著有《竹窗集》。
姓桑的在历史上有没有当官的 有
桑弘羊:西汉洛阳人。担任过治栗都尉,领大司农,后任御史大夫。主张重农抑商,推行盐铁酒类商品由国家统一出售的政策。因被告政治阴谋而被杀害,终年70岁。
桑馥:三国河南(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人,魏音乐家,师从杜夔,官至太乐丞。
桑维翰:字国侨。五代后晋河南人。为石敬瑭掌书记,主谋引契丹兵灭后唐。敬唐建立了后晋王朝以后,桑维翰累官中书侍郎平章事兼枢密使,后晋败亡,将军张彦泽想要夺取他的财产杀死了桑维翰。终年48岁。
桑春荣:清朝刑部尚书,道光进士。职掌刑部十余年, 大狱,执法公平。
桑调元:字伊佐,清朝钱塘(今杭州)人。雍正十一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精于史学与性理之学,在教学方面卓有成就,著有《大梁书院学规》、《江西瀛溪书院》、《泺源书院学规》、《道山书院学规》等。另有《五岳诗集》、《文集》、《桑甫诗集》和续集近百卷和《桑孝子旌门录》、《论语说》、《躬身实践录》等著作。
望采纳~
对姓桑的人的独特称呼 桑子
全国有多少姓桑名多荣的人 人人网上姓名为
桑多荣
的用户共有12人,其中 女生000%,男生10000%
姓名测算
三才 (平):
有成功运和发展运,但有家庭灾祸,惟因数理特吉,固稍可得平安。
基运 (但天格为9或10时,则天格地格相克而为凶兆。):
吉祥安泰
成功 (吉):
如同久旱逢甘露,成长发展无障碍,进步向上。
人际 (吉):
性格温和直率,有理性,善计谋,喜静,勉力持家;多少有猜疑心,喜财利。如能守法,将有一定社会实力。
性格:
性情多好静,富于理智。温厚中带有华丽气质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表面看来似非大活动家,其内部蕴含着相当实力,必取得相当的成功。其人生虽属渐进型,但终能为人首领。还可获得家庭的幸福,但其人含有嫉妒心,大都好财利。
百家姓里有姓桑的么 桑(百家姓排名第307名)
寻根溯源 桑姓来源有五:1、出自己姓。据《姓谱》、《万姓统谱》所载,黄帝裔孙少昊穷桑氏之子孙以桑为氏。2、出自嬴姓。据《姓苑》所载,春秋秦穆公之秦大夫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或为单姓桑。3、据《姓氏考略》所载,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後有桑姓。4、据《姓考》所载,古有桑国,秦昭襄二年,桑君作乱,伏诛,子孙以国为氏。5、出自他族。今彝、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穷桑氏。即少昊,己姓,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远古时东夷族首领,以别於太昊,故称少昊。相传以鸟为官,设有工正、农正,司手工业、农业。其活动据点在穷桑(今山东曲阜),下分二十四小支,分布於今山东半岛大部分地区。因其都于穷桑,故又称穷桑氏,子孙以地为氏,称桑姓,并尊穷桑氏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据《辞源》所载,古时的穷桑位於今山东曲阜的北方,而少昊君临天下的都城就设在曲阜,换言之,桑姓中国人的老家,是在黄河下游的山东西南部。春秋战国时,又加入了由秦国公族而来的桑姓,可见在先秦时桑姓已分布於山东、陕西等地。秦汉之际,桑姓之大宗繁衍於今河南的洛阳与浚县,上述两地古时分属河南郡与黎阳郡,汉至魏晋间其不但人丁兴旺,族大人众,且名人辈出,是故後世桑姓有以河南、黎阳为其郡望堂号的,并以上述郡望为中心,逐渐扩展至北方诸省。唐末五代十国时,桑姓之南迁脚步加快,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江、浙江等地均有桑姓入居。宋元之後,在祖国南部的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均都有了桑姓人家。明初,山西桑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於山东、河南、河北、江、浙江等地。明中叶以後至清,繁衍於山西榆次的桑姓甲第连绵,桑廷芬、桑维高、桑芸、桑淇均进士及第,声震乡,与山东濮州(今鄄城)的桑姓东西呼应。此际桑姓还播及到了今北京、天津等地。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後,山东等地之桑姓有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居东北三省者。清咸丰年间以後,山西、陕西之桑姓有走西口进入今内蒙、宁夏而落籍者。历民国而今,桑姓在全国的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 如今,桑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河南、江、四川、黑龙江等地多此姓,上述五省之桑姓约占全国汉族桑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 郡望堂号 桑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河南郡,汉改三川郡设置,治所在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流,双洎河、贾鲁河上游,黄河以北原阳等地;2、黎阳郡,汉为黎阳县,北魏始设郡,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
堂号:“河南”、“洛阳”、“黎阳”、“枢密”、“淮翼”等。 宗族特徵 1、桑姓起源历史悠久而又繁杂,其济济多才。2、桑姓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位居第三百零七位。3、桑姓人以自己的姓氏为荣。五代时後晋桑维翰举进士,因主考官厌恶其姓氏而未被录取,有人劝其改姓,他不从,有人劝其改行,亦不肯,并铸一铁砚,发誓说,如铁砚磨穿尚不能及第始改行,後铁砚未磨穿而中进士。名人精粹 桑钦:河南人,西汉学者。从平陵涂恽学《古文尚书》、《毛诗》。有《水经》。桑弘羊:河南洛阳人,西汉大臣。商人之子。武帝时,任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推行盐、铁、酒类收归官营,并设立平准、均输机构,控制全国商品,平抑物价,使商贾不得获取大利,以充实国家经济收入。赐爵左庶长。昭帝年幼即位,受武帝遗诏与霍光共同辅政,任御史大夫。後受燕王刘旦、上官桀等谋反事牵连,被杀。桑馥:河南人,三国魏音乐家。杜夔弟子。从夔学音律,官至太乐丞。桑冲:魏郡黎阳人。西晋大臣。晋惠帝时为黄门郎,後为司马。其子桑虞不愿仕>>
全国有多少人姓桑的? 桑姓:
一 姓氏源流
桑氏的来源有三: 1 、我国的桑氏,根据考证,是由穷桑氏而来的,十分的源远流长。关于桑氏的源流,《姓谱》及《万姓统谱》都有记载:“出自少昊的穷桑氏,子孙以桑为氏。”古代的穷桑,位于现在山东省曲阜市的北方,而少昊君临天下之后,都城就设在曲阜。少昊又称为金天氏。后来因为居住在穷桑,并且在他居住在穷桑的时候登上了帝位,所以又号穷桑氏。他的子孙的一部分以他的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简化为桑氏 。 换言之,桑姓中国人的老家,是在黄河下游的山东境地曲阜市北方。2、 到了二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老的桑家放族,又加入了另一支庞大的阵容,那就是当时秦国公族后裔的以桑氏为姓。当时,秦国公有人改以桑为姓的情形,《姓苑》记载清楚:“秦穆公,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出自秦国。春秋时期秦国公族有叫公孙枝的,他在秦穆公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的后世子孙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称为桑氏。 3 、相传,神农氏娶了桑氏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于是有以桑为姓的,称做桑氏。
二 迁徙分布
桑氏的望族居住在河南(今天的河南洛阳东北)、黎阳(今天的河南浚县东北)。安徽省固镇县,宿州,太和有大量桑姓人。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大辛庄、小辛庄、桑家庄以及桃源村等约有万余桑姓人;山东省肥城市桃源镇屯头村也有数千桑姓人。山东各地的桑姓人均源于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该村(原名(音)桑家海子)有桑姓人家庙及家谱(先祖山西洪洞县,明初迁徙定居于此)。在今河北高碑店市阎家务村有桑氏一族,约400人,据称祖上来自山东境内。今山东省莱芜市黄庄镇有金水河,东王家庄,南北通香峪,台子村,茄子峪村,桑家庄等村约有数千桑姓人。 山东寿光也有大量桑姓人,但他们和安徽固镇桑姓人同出一宗,均来自山西。山东烟台栖霞有一个村子叫桑家庄(原名上庄),全村皆为桑姓。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黎阳郡:黎阳县设置于西汉初期,北魏的时候改黎阳县为黎阳郡。在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2 河南郡:汉高帝的时候设置。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 1 枢密堂、淮翼堂:明朝的时候,桑世杰被封为秦淮翼元帅,连克镇江以东诸州县,判行为枢密院事。2 铁砚堂
四 历史名人
传说中有桑魁星点状元封百官一说。
1 桑弘羊:西汉洛阳人。出身于商人家庭。武帝的时候担任治栗都尉,领大司农。主张重农抑商,推行盐铁酒类商品由国家统一出售的政策。武帝临终的时候,授给他御史大夫的职位,与大将军霍光一起受遗昭,共同辅佐少主(昭帝)。始元六年许多官吏大臣要求取消盐铁酒类专卖的制度,桑弘羊坚决不允许。后来桑弘羊因为朝廷上有人政治阴谋而被杀害。终年70岁。
2 桑钦,北魏郦道元所注之《水经》,据说就是他撰写的。他曾从平陵人涂浑受《毛诗》,而造诣极深。他还精通《古文尚书》。
3桑馥三国时魏音乐家。
4桑维翰:字国侨。五代后晋河南人。开始去参加考进士,主考官因为厌恶他姓桑而没有录取他。有人于是劝他改姓,他不肯。有人劝他改业,不要读书了,他也不肯。他自己铸造了一方铁砚,发誓说:“要是等到我把铁砚磨破的时候还不能中进士,我酒改业。”他勤学苦练,结果铁砚还没有磨穿的时候他就考中了进士。为石敬瑭掌书记,主谋引契丹兵灭后唐。敬唐建立了后晋王朝以后,桑维翰累官中书侍郎平章事兼枢密使,接受贿赂积累了巨万财产。后来契丹军队打败后晋以后,原来的后晋将军张彦泽想要夺取他的财产,于是派人杀死了桑维翰。终年48岁。
蓝姓的历史渊源及变迁情况是怎样的呢
本文2023-10-19 20:47:2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3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