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是太原狄氏的始祖,为何要冒充孔子后人,难道祖先另有其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狄仁杰是太原狄氏的始祖,为何要冒充孔子后人,难道祖先另有其人?,第1张

提到狄仁杰,我们都会想到他足智多谋,善于断案,其神探的形象风靡大江南北,关于他的小说、影视剧也非常多,比较著名的有清代的《狄公案》,还有荷兰汉学家所创作的《大唐狄公案》,这些小说中,对狄仁杰描写的十分精彩,但大多数都是虚构的。

狄仁杰的祖辈父辈都曾经在朝为官,到了狄仁杰的时候,狄家逐渐发扬光大,官至宰相,由于中国古代每个世家都喜欢给自己找一个响亮的祖先,因此狄仁杰声称自己的祖先是孔子。狄仁杰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孔子有72个弟子,其中有一个叫做狄黑的人,由于同姓,因此狄仁杰就将其作为祖先。

其实历史上很多人都这么做,这样做可以给自己贴金,比如姓张的就称自己为张良后代,姓姜的就称自己为姜子牙后代,所以狄仁杰这么做,按理来说是很正常的,这也是中国古代世家的一贯通病。

关于狄仁杰,他的祖先,史学家公认的说法就是,其祖先为羌族人,因为在太原距离狄仁杰老家的地方,出土了一个墓室,墓室的主人姓狄,叫做狄湛。他是北朝时期的官员,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面就有他的名字,而且是明确记载为狄仁杰的祖先。

通过对此墓的考究,研究人员发现,狄湛竟然还是羌族人的首领,由于狄湛处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所以这种说法就站得住了。

南宋的《家礼》中有最早关于祠堂的制度,其中的条例有将家庙改称为祠堂,为祠堂的修建划分出严格的等级,而且规定民间不再允许立祠。

其实这祠堂一词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不过在那时候的人们都将它修建于墓所之中,所以又被称为墓祠。它出现的本意是方便族人能够有祭祀祖先的地方,之后也逐渐成为族亲用来商议族中重要的事务,或是子孙后人的大婚之礼、寿宴以及其它红白喜事都要在此地举办。

总的来说,祠堂是封建时期的道德法庭,族中的长老通常在这里施展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威,包括教育和处理犯规的族人。若是这样,那生祠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生祠是一种祠堂的衍生,虽然它的建筑结构和形制与一般家祠没有太多不同,但它不再仅是一个家族的祠堂,而是一县、一州,甚至一国所有百姓们共同的祠堂,最为特别的是人们所供奉的祠堂主人仍旧在世。

唐朝时,对在任的官员无论是立祠还是立碑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只能有三种人可以在地方被建生祠,以供百姓纪念。

一种是根据国家的礼典所明确规定能够全国通祀的;二是由地方政府经合法程序所认同的;三为州县官府判定为*祠的。

1、是记、是念,以香火通明

人们在供奉神佛或祖先时通常都会点以香、明以灯,品种多样,主要有三种,一为沉香;二为高香;三为回魂香,从请香、选香,到点香、跪拜请愿都有着十分讲究的程序,这是既是表达自己的诚恳之意,也是对神灵、祖先灵魂的敬畏。

人们到祠堂上香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能上达天界的烟雾来祈祷平安顺遂、驱邪避灾、子孙满堂等等,以此让神灵听到自己的心声,了解处境的困难,从而帮助自己或他人渡过难关。

2、是留、是离,其功德不忘

《日知录》中特意写到:“当日碑祠之难得。”即唐朝时期想要修碑建祠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相对于后世的宋朝和明朝生祠遍地开花的景象,比如:宋朝时有着多样立祠形式,主要有单独祠式,也就是像专为蔡襄一个人特意所建造的祠堂;也有合祭立祠,像嘉靖年间的陈公、曾公皆因为邦有公而建合祠;另一种规格较高的就是附庙配食式,像徽宗、高宗和理宗等在民间都有修建的生祠。

而唐朝时期对于修建石碑和建立名人祠堂有着相对严格的法律条例,据《唐律疏义》规定:“诸在长官吏实无政绩辄立碑者,徒一年。”然而狄仁杰却独自一人在三个地方建有生祠,这要羡煞多少为官之人。

二:天下苍生皆泽被,千秋功劳碑中记

“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这是阎立本对狄仁杰的高度赞誉,许多人更是夸他书痴神童、大理寺神探、针灸神医以及第一代女皇武则天的蓝颜知己,直到如今还有讲诉他传奇神力的探案故事,比如《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狄仁杰之轮回图》、《狄仁杰之夺命天眼》等等。

然而事实上,在他为官大理寺卿时显露出了处理积案、难案的能力只是他人生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之后的大半生主要是作为地方父母官而被唐朝百姓所爱戴,虽说也曾多次官至丞相,但其耿直性气而惨遭酷吏诬陷,或是朝堂之上犯言直谏而惹怒帝君,使得他难以在朝堂中稳立脚跟而多次遭贬。

1、无畏彭泽之贬,乐为地方之父:彭泽位于江西省的最北,濒临长江且水流湍急、地势险要,东邻安徽,南有鄱阳,西连湖口,于是有“七省扼塞”和“赣北大门”之名。许多名人雅士历经此地时都曾作有诗词,比如: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刚到任就辞职的的东晋陶渊明。

同时,这里成为了狄仁杰人生中第一座生祠的修建之所,也是人生中第一次遭遇大起大落后的被贬谪之地。

来这之前,狄仁杰本已官居丞相,却被害怕无法成为皇嗣的武承嗣勾结来俊臣而诬告其与大臣密谋为反,随即被捕入狱,在残酷的刑罚之下他只好以非常之举承认罪行,在武则天的亲自过问后被释放,但被贬彭泽。

一路上只见草枯村凉,百姓纷纷苦诉,于是他立即拟《奏免民租疏》以恳请为当地民众减免租税。

并于当年年底,就将前任官员所拘捕的全县三百余名囚徒逐一审理完全,并放归家中团圆。

就是这些牢狱之人,回家狱后每人在狱中用一捧小土堆积成立了狄仁杰的第一座生祠,后人接着为他在祠前修建庙宇,从此香火供奉。

2、解忧契丹之侵,还以国民之安:“贼犹在远,何必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必不关百姓也。”这是狄仁杰授武则天旨意到魏州抵御契丹族在河北各地的顽强进攻,在经过仔细考察之后对胆战心惊的前任魏州刺史独孤思庄所说。

在契丹攻陷翼州之后,独孤思庄因害怕遭遇攻城而派重兵围守,与此同时下令全城百姓以修筑城墙为由聚集城中不出。

却没想到狄仁杰的“空城计”竟让敌人自愿退兵,州中百姓也仍旧安居乐业,于是魏州的紧张局势不打自缓,百姓们纷纷称赞他的仁政之策,感怀之余自愿为其再建一座生祠。

3、扫去宁州之苦,换颜农桑之兴: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山川平原皆有,地势沟壑纵横,为少数民族与汉族主要的杂居之地,在唐初是为“屏蔽京 ”军事要地,战乱频繁,因此往届宁州地方官员都特别强调该地的军事部署,苛政之下又夹杂着各类税收,许多人不得不变卖家产和田地,这些让当地民不聊生而怨声不断,狄仁杰到任后却是首先惩治贪官污吏,拯救腐败的朝政,这一举动让当地民众人心大快,还有了狄梁公除母龙、斩孽种的神话故事。

除此之外,狄仁杰在此处积极治理壅塞的河道,鼓励垦田植桑等农业生产,又倡导抚和戎汉,推动民族之间融合发展。

桩桩件件都让百姓铭记于心,当狄仁杰再次要调离他方之时,当地民众纷纷站在为他树立的德政碑旁以泪送别。

总结

纵观整个生祠的出现和发展,从情感上来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为国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国家规定、地方认可或人们为了感恩而自发修建。

比如:东汉出任九真太守的任延、出任巴郡太守的王堂,唐朝分别担任过三州刺史的狄仁杰、治荆州有功的吕諲;宋代的李谷等皆是如此。

而另一种则为受到权力逼迫的无奈,或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主动迎合,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明朝的奸佞宦官魏忠贤了,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为他修建的生祠。

比如:苏州的普惠祠、淮安的瞻德祠、扬州的沾恩祠等等,但无论生祠的修建有多少、多么宏伟壮观都抵不过来自百姓的忠心爱戴。

《资治通鉴》对于狄仁杰生祠的记载告诉我们,不管是做人还是为官,都要顾全大局,想他人之所想,为大众解决问题,才会受到他人尊敬。读史所培养的大局观,以及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世界的方法,是无论身处哪个时代的人都需要的。不要将目光只锁定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之上,而是要将目光放的更长远一些。

狄仁杰(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

狄仁杰没有被满门抄斩。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拜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晚年生活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随武则天巡幸三阳宫。当时,文武百官多随驾前往,唯有狄仁杰获赐宅第一所,恩宠冠绝当朝。是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终年七十一岁 。武则天废朝三日,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人际关系

祖父:狄孝绪,官至尚书左丞。

父亲:狄知逊,官至夔州长史。

儿子:狄光嗣,历任司府丞、地官员外郎、汴州刺史、扬州长史、歙州别驾。

儿子:狄光远,曾持狄仁杰所写的帛书向武则天鸣冤,官至州司马。 

儿子:狄景晖,曾任魏州司功参军,因贪婪残暴,受到百姓痛恨,致使狄仁杰的生祠被砸毁。

以上内容参考 -狄仁杰

狄仁杰的后人现在是否还存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狄仁杰是唐朝时期的人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在此期间,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繁衍都是不可避免的。

据一些资料显示,狄仁杰的后人现在可能已经不再居住在狄仁杰的故乡狄村。在明朝嘉庆、万历年间之后,狄村已无狄姓宗人居住,而清道光绪年间,狄村已片瓦无存,仅留下狄仁杰的母亲及村邻所植的六株唐槐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家园。

然而,狄仁杰的后人是否在其他地方繁衍生存,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这需要进一步的历史研究、人类学调查和基因鉴定等手段来确认。

总之,狄仁杰的后人现在是否还存在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证据来解答。

一、姓氏源流

狄(Dí)姓源出有四:

1 是以族命名的姓氏。源于周代。周代的时候狄族活动于齐、鲁、晋、卫之间。后世的子孙于是以族名为自己的姓氏,称为狄氏。

2 是以国为氏的姓氏。出自参卢氏,为炎帝的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孝伯,又叫做考伯。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为在参卢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周成王封他于狄成(今天的山东省高青县南),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这个国家灭亡以后,国人便以国为氏,姓狄。

3 出自高车氏》据《北史》记载,中国的西北部有回鹘族,其中有一支叫高车氏的,后来分化出来改叫狄姓。

4 唐昭宗赐姓。根据《五代史》的记载,唐昭宗的时候,曾经捕获契丹族的首领杨隐,后来他归降了唐王朝,王朝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他的后裔于是因袭姓狄。

得姓始祖:孝伯。上古周朝时,有个叫孝伯(亦称考伯)的贵族,被周成王封为狄城的首领,考伯就在那儿建立了狄国,也就是在现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那一带。后来,狄国的族人以国名为姓,世代姓狄。而狄姓的始祖孝伯,原来是远古的炎帝的后代,炎帝这一族崇拜牛和凤,黄帝这一族崇拜龙。所以说炎黄子孙也就是凤和龙的子孙。

二、迁徙分布

狄姓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姓是我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今旬邑县)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今陕西省歧山县),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辞海称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今邢台)、卫国(今河南省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 带 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分裂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唐天宝三年置狄道郡。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县。(《汉书·地理志·下》有记载)。公元前的一千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后才销声匿迹。狄族和狄姓虽然没有直接关系,但周成王封狄城肯定同当时强盛的狄族有关。据明嘉靖甲午(1534年)修的狄氏家谱记载:“梁公(即狄仁杰)出于太原,吾郡之狄,则由太原而迁闽,由闽而迁太。”狄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狄姓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周成王封他的舅舅孝伯于狄城(今山东省博兴县西南高苑镇),建立了诸侯国狄国,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狄”为姓。因此,狄姓起源于周朝王室之姓,姬姓。狄姓后来向外迁徙,在甘肃天水郡发展成望族,世称天水望。

三、历史名人

狄 牙:春秋时期雍人,又叫易牙。齐桓公的幸臣。以善烹调得宠于齐桓公。传说因桓公病,“曾烹其子以进桓公”。汉王充《论衡自纪》:“狄牙和膳,肴无澹味。”历史记载对狄牙有争议。管仲死,与竖刁、开方专权。桓公死,狄牙等立公子无亏,齐遂大乱。

狄 希:中山(今河北省平山县)人,大约在春秋末期。他善造酒,能造千日酒,饮后醉千日。据晋张华博物志记载:刘玄石好饮酒,求饮一杯,醉眠千日。唐朝韩 □有诗曰:青布旗夸千日酒,白头浪吼半江风。

狄 山:汉朝时博士(朝廷主管教育的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记载)。

狄 青:字汉臣。宋朝汾州西河人。擅长骑马射箭。宝元初年,为延州指使,他很勇猛,而且善于谋略,范仲淹等人对他很看重。范仲淹给他讲解《左氏春秋》,狄青于是开始读书,不久以后就精通兵法。因为他表现突出,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一生之中打过二十五战。其中以皇佑四年上元夜袭击昆仑关一战最为著名。嘉佑二年逝世,享年49岁。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时期太原人。高宗的时候为大理丞。后又做过豫州刺史、洛州司马。天授二年,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监狱,后来他秘密的叫他的儿子伸冤才得以免罪。但还是被贬为彭泽令。到了神功元年的时候又恢复了他的职位。他身居要职的时候举荐了好多有才能的人,例如张瑾之、敬晖、姚崇等,都是中兴名臣。狄仁杰有很好的判断人才的能力,武则天到了晚年的时候,

说到狄仁杰我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很著名的一个人物,而关于狄仁杰的故事有不少的人也是在说狄仁杰是很中国历史上断案如神的一个人,确实,当时的狄仁杰很会断案,而且能力也很强,那么,这里厉害的一个人历史上的狄仁杰有后人吗狄仁杰有几个儿子具体的一起来看看吧!

大唐数百年历史中,出过许许多多的宰相,可却没有一位能如狄仁杰这般出名的。

狄仁杰是大唐名臣,两次拜相,立下诸多功绩,最大的就是挽救了李氏皇族的正统地位。

当然了,后世的人之所以能记住他,并非因为他为大唐皇帝立下了多大的功劳,而是他的办案能力十分厉害,荷兰人高罗佩根据他的破案经历,写了一本《狄法官的破案故事》,狄仁杰因此而火遍全国,千古流芳,被誉为“神探”,有“中国福尔摩斯”之称。

狄仁杰这么厉害,他的几个儿子也很厉害吗

狄仁杰一共有三个儿子,每个儿子都很有特色,性格迥异。

长子狄光嗣——最能干的儿子

狄仁杰长子名唤狄光嗣,他是狄仁杰所有儿子中最像狄仁杰且最为出色的一个。

狄光嗣事亲至孝,为人谦逊,刚正不阿,才干过人,有其父狄仁杰之风。

圣历中期,武则天让宰相们各举荐一位尚书郎,狄仁杰便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狄光嗣,他相信长子能胜任这个位置。

武则天宠信狄仁杰,拜狄光嗣为地官员外郎,狄光嗣果然非常称职。武则天因此称赞狄仁杰说:“您可以和内举不避亲的祁奚相比了。”拐着弯儿地夸狄光嗣能干。

狄光嗣历任淄、许、贝三州刺史,官至骠骑大将军。

次子狄光远——救过狄仁杰命的儿子

狄仁杰的二儿子狄光远,史书对他的记载不多,但他却是救过狄仁杰性命的儿子。

那时,狄仁杰受酷吏来俊臣诬告谋反,被武则天关入大牢,性命攸关。狄仁杰虽迫于形势承认了罪行,但他却一直静待时机自救。

后来他乘狱卒不备,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用自己的血写了一份帛书向武则天诉冤。

狄仁杰将帛书藏在棉衣里,请求送回家中,狄仁杰的家人发现了血书,一下子就明白了狄仁杰的用意,连忙让狄光远带上血书,进宫求见武则天。

武则天听完狄光远讲述这份血书得来的经过,又传讯了来俊臣,这才查明狄仁杰所受的冤屈,赦免了狄仁杰。

狄光远救了狄仁杰,但他在《唐书》里的介绍却少得可怜,仅一句:光远,州司马。

小儿子狄景晖——能把狄仁杰气死的儿子

狄景晖也叫狄光昭,他是狄仁杰最小的儿子,却也是最不成器的儿子。狄光嗣、狄光远都为人正直,继承了狄仁杰的才干和品德,可这个狄景晖却贪婪残暴,一点也不像狄仁杰。

狄仁杰曾担任魏州刺史,因他政绩卓著,百姓自发为他建立了生祠。后来狄仁杰的小儿子狄景晖也来到魏州任职,他贪暴为虐,百姓苦不堪言,痛恨不已,致使后来狄仁杰的生祠被砸毁。

狄仁杰察觉到小儿子的恶劣斑斑后,非常气愤,罢其官职,停其俸禄。狄景晖下跪哭着认错,狄仁杰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贤者当举,贪者当罚。这是用人之道,兴邦之法。”

狄景晖无恶不作,差点毁了狄仁杰的一世英名,但狄仁杰却能秉公执法,难怪被世人颂扬千年了!

当然有了!狄仁杰最起码是有一个小儿子。当年狄仁杰刚刚坐上宰相的位置,就被来俊臣诬陷,关进了内卫府的大牢,历尽酷刑种种。幸亏狄仁杰将前因后果写在自己的囚衣上托人带给了家中的小儿子,他的小儿子连夜将囚衣送交于武则天的面前,武则天看后才知原来错怪了狄仁杰,当即赦免了狄仁杰。

至于现在的后代嘛!这个就不好说了,总不至于姓狄的就是吧!!!

狄仁杰是太原狄氏的始祖,为何要冒充孔子后人,难道祖先另有其人?

提到狄仁杰,我们都会想到他足智多谋,善于断案,其神探的形象风靡大江南北,关于他的小说、影视剧也非常多,比较著名的有清代的《狄公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