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镇的历史沿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西平镇的历史沿革,第1张

西平镇古名观音场,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盘龙庙,以寺中观音得名。

康熙十年(1672年)兴场,为星日乡驻地。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第四区。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仍为区所驻地。

1956年改名西平区。

西平镇 驻地辖10个村,2个居委会。

即辖联盟村、黎明村、柑子园村、踏水桥村、金星村、古房沟村、核桃沟村、西江村、活力村、上河村,东街一、二居委会,为原西平区唯一镇。

1992年撤区并乡至今,其所辖建林办事处,1992年之前为建林乡,原名建林驿,位于县城西24公里的三台到西平的路线上,清至民国初为亢金乡驻地,1935年设建林驿联保,1940改为建林乡。

场镇上有85%以上人口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从福建、广东、湖广、江西等省迁进的移民、客家及后裔。

场镇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万余人。

有新、老两城。

老城格局与县城相似。

由原粮台连缀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城墙,四方大小7道城门,均与实地方向错位。

念佛楼、古民居、石板街、四大会馆、吴氏宗祠,以及朱君办事处红梁村陈宛溪故居遗址等文物、遗迹,显示昔日西平人的创造与辉煌。

新城中,新建的中小学校、自来水厂、商贸大厦、邮电大楼、老年活动中心、卫生院、休闲庄等,是今日物质与精神生活富有的标志。

4000家个体商户、1300家工贸企业,正为西平增添新的血液。

新老城市的交融与和谐,生活条件的改善与质量的提高,是西平人在新时期创造的又一成果。

2010年1月19日,由四川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建设厅等联合主办,省名城古镇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会等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四川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上,西平古镇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排名全省第二。

西平古镇的总体格局形态像一人体。

据文史专家介绍,中国古代城镇布局有“仿生学”原则,但是像西平镇这样以人体仿形,还是罕见的。

民间有西平古镇的布局似“美女晒羞”的美丽的说法,体现了“大地为母”的原始崇拜。

明末清初,由于兵患、天灾、瘟疫等原因,致使四川地区人口锐减,“千里良田,无一耕种之人”。

西平地区和四川一样,“终日虎豹逐鹿”,百里难见一个行人,情景十分凄惨。

直到顺治末年,才有移民迁入。

康熙元年(1662年)在今镇 处,有乡人建起盘龙庙一座。

之后,由于人口剧增,凯江水运繁荣,因生产、生活需要,于康熙十年(1762年)兴场,以庙中观音取名,为星日乡驻地。

这就是观音场的来历。

据资料记载,当时兴场已有500户居民,主要是来自福建、广东、湖广(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移民。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始建三台县国民 第四区。

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区署驻地。

1956年改名西平。

由于城镇建筑布局与三台潼川老城相类,城墙有“围城三里三、穿城一里三”之说,是三台古城面积的三分之一,又是长期县内区署政治、经济片区中心,故有“小三台”之美称。

西平兴场以后逐渐扩建的“十字”形老街,占地约1平方公里。

清嘉庆五年(1800年)建城墙后,便成为名符其实的老城。

老城中的古民居、石板街、观音寺,广东、福建、湖广(湖南、湖北)、江西会馆、吴家祠等文物、遗迹,是其亮点。

西平的城墙,与其它地方的不一样,是由原粮台连缀而成。

清嘉庆五年(1800年),清 地方官兵,为镇压白莲教冉文俦等农民起义,指定在观音场兴役建仓,把三台、中江两县粮草储藏这里,平乱后,乡人将守护粮仓的粮台连缀,修成了城墙。

因而西平城墙有两个不同特点:一是四方大门(除南门外),均附有小门,大门用于进车、小门用于行人。

这就是现在看见的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小西门的由来了。

二是四门方向与实际方向相错90度,有意将面北的北门,叫东门;面南的南门,叫西门等。

这是为了迷惑“匪盗”,以求平安,有意错呼的。

今的小东门亦称环碧门,于清嘉庆八年整修,嘉庆九年(1804年)补修。

老城中的观音寺念佛楼、城墙及城门楼洞,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吴氏宗祠是川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的客家宗祠,也是四川吴氏客家中仅存的一处。

它坐落在川北潼川府观音场(今三台西平镇)大东门外凯江河畔,始建于清朝乾隆初年,创建宗祠的主人吴公求俊,是清康熙五十六年湖广填四川,来此落业的吴姓始祖,吴氏宗祠是典型的客家古建筑,它由正殿,圣武殿,观音殿,左右偏殿,中厅,内天井及大门门厅组成,左右还各有一个天井,外加三个院落。

宗祠所辖十八个保护完整的分支客家祠堂。

是西平客家吴氏族人举族祭祖的场所。

在当地 的大力支持下,吴氏客家宗祠2003年9月15日成功地接待了“四川移民与客家文化研讨会”的全体专家、学者,成为省内第一客家家族的隆重盛会。

2006年10月世界客属第二十一届恳亲大会在台 北市举行,由世界客属总会会长、当时的中国 副主席吴伯雄先生亲自为三台县西平吴氏客家宗祠题赠匾额《吴氏宗祠》。

宗祠产生于旧时宗法社会时代,是孝道文化的载体,是孝顺父母的延伸。

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很难相信他是一个好公民、好工作人员。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宗祠,正是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一种形式。

吴氏族人借助“移民与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三台召开的东风,进行了较系统的修整。

恢复了神祖牌和匾对。

吴氏宗祠在旧的时代,为培养吴氏家族人才和西平社会稳定作出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取精用宏的基础上,仍然有不可代替的德治辅教作用。

吴氏宗祠的存在,有极好的现实意义。

西平会馆,为西平移民与客家人修建。

其建造规模、大小、结构、样式等,均与该省籍移民人数、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相称,并成正比。

老城中广东、福建、湖广(湖南、湖北)、江西4大会馆,大多为清道光年间建造。

如广东会馆戏楼中梁上就有“道光七年(1827年)修建”等字样。

据老人传说,最大会馆是湖广馆,巍峨壮丽,还有钟楼和鼓楼。

其次是福建馆,现存厢房、二道排匾、一个香案等文物。

有万名碑,说明修建时有万人捐赠。

广东馆保存最好,有神庙、戏楼、门面等,现为茶园、饮茶者甚多。

江西馆仅存门楼,湖广馆只有遗迹。

会馆集乡恋、社交、信仰、娱乐为一体。

对西平移民的安居乐业、再造家园,起到历史的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西平镇党委、 团结一致,率领西平镇人民以 理论、“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勇于创新,团结奋斗,创珠江源无公害蔬菜品牌,在二、三产业上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范围、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健全体制、优化产业、放活经营、搞活分配,在思想上放胆、发展上放手、市场上放开、政策上放话,使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新发展。

西平镇党委、 引资金、抓项目、多层次吸引外资、民间资本投入,切实做到招商、迎商、安商、富商,在农业、工业、生态建设、绿色资源、特色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房地产、旅游等全方位先后引进珠江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的3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科技示范园,名豪集团、中石化集团投资新建了五金建筑建材一条街和农贸市场,现西平镇集蔬菜、水果、生态、养殖、服务业为一

体的城郊经济已基本形成,西平镇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二00四年农村社会总产值完成256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85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总收入达2000万元。

西平镇党委 牢固树立“让别人发财、求自己发展”的观念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观念,倡导“一农养一口、一商养十口、一企养百口”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努力营造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热忱地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到西平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大计。

西平镇素有“小三台”之称,属国家建设部和省重点镇、省级卫生镇、市级文明卫生小城镇。

幅员面积77.31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6个居委会、36个村,313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4710人,耕地面积47520亩。

西平镇竹草编产业初具规模,农产品十分丰富。

今后五年,西平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大力实施533”工程和“工业5亿工程”,力争2007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4.5亿元,农业总产值1.3亿元,财政收入78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

重点抓好吴家祠、西平中学、杨家湾片区和盘龙公园的开发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巩固省级卫生集镇成果,积极争创省级文明集镇。

完善优惠政策,鼓励各方人士来镇建房经商办企业,把西平建成西路的中心集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企业改革,支持一批骨干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完成县府下达的招好1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专业协会、10个特色村、50个特色社、100户专业大户的“13151”特色工程。

大力发展家禽养殖业、竹草编和劳务输出。

西平中学:四川省三台县西平中学坐落在西平场镇南端美丽的凯江河畔,由于历史的原因,该校原系一所农村戴帽高中,直到2004年12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才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在绵阳市教育工作会议上,西平中学屡次被提及;在绵阳市高三工作表彰会上,西平中学连年获奖;西平中学先后创建为“四川省校风示范学校”、“四川省合格高中”、“绵阳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历史跨越。

西平初中,明德小学等教育资源丰富,滋润着西平这块土地上的幼苗,如同春风化雨般将西平儿女带到祖国的大江南北。

春风化雨添景秀,春华秋实结硕果,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了令人自豪的今天

西平古镇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境内,这是一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老川中古镇,保留了大量清朝时期的建筑物和房屋,浓郁的当地特色文化习俗被保留下来,是一个必打卡的唯美景区。

西平古镇位于四川绵阳市三台县西部边缘,西南与凯河镇、中江县石安镇和朝中乡毗邻,东接古井镇,北连乐安镇。交通便捷,有县道穿镇而过。西平古镇原名观音场,2010年1月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并于2013年成功申报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内现有大量清代木构造建筑和数处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传统历史古镇。

古镇老街(来源:网络)

走在古镇中,我们会知道这里沉淀了厚重的历史,蕴含了文化的精粹。“汉隶__,唐置西平,在1300余年建制。五尺驿道,静听松涛。诸葛毒水,悠远流长。

九孔石桥、匠心独具。大觉古寺,高耸栖云。古老黑桥,长虹卧波。”厚重的历史,承载着西平古镇的骄傲和自豪。

古镇三面环山,南面临水,形成了背山面水的空间格局,由于老城格局形似三台潼川老城,又长期作为镇内的经济、文化中心,故有“小三台”之称。

南外街与凯江

古镇核心区保存较完好,形成“十字形”老街。老街的石板、城墙、观音寺、四会馆,吴家祠等文物及遗迹皆是古镇代表。首先古镇城墙,与其它地方城墙不同,由原粮台连缀而成。

清嘉庆五年,清政府地方官兵镇压白莲教冉文俦等农民起义,在观音场兴役建仓,把三台、中江两县粮草储藏这里,平乱后,乡人将守护粮仓的粮台连缀,修成了城墙。

西平城墙有两个不同特点:一是四方大门(除南门外),均附有小门,大门用于进车、小门用于行人。二是四门方向与实际方向相错90度,有意将面北的北门叫东门;面南的南门叫西门等。

东城门

古镇老街

据资料记载,古镇移民主要是来自福建、广东、湖广(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目前场镇上有85%以上人口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进的移民、客家的后裔。古镇会馆是西平镇移民与客家人修建。

会馆建造规模、大小、结构、样式等,均与该省籍移民人数、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相称,并成正比,四大会馆大多为清道光年间建造。据民间流传,湖广馆是最大会馆,建筑漂亮,装饰精致,还有钟楼和鼓;福建馆现存厢房、二道牌匾、一个香案等,有万名碑,修建时有万人捐赠;广东馆保存最好,有神庙、戏楼、门面等,现为茶园;江西馆仅存门楼,湖广馆只有遗迹。四大会馆集乡恋、社交、信仰、娱乐为一体,是对西平古镇移民的生活的真是展现。

广东会馆

吴氏宗祠是西平客家吴氏族人举族祭祖的场所。由吴氏入川祖中旌公老宅改建,是三台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宗祠之一,也是四川吴氏客家中仅存的一处,这里曾经举办过“四川移民与客家文化研讨会”。

旧时社会宗祠是孝道文化的载体,是孝顺父母的延伸。宗祠正是传统美德相承接的一种形式。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在这里培养吴氏家族人才,为西平古镇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吴氏宗祠具有历史文化价值。

吴氏宗祠

西平古镇是四川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四川首批最美古镇之一,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极具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的传统历史古镇。

西平镇的历史沿革

西平镇古名观音场,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盘龙庙,以寺中观音得名。 康熙十年(1672年)兴场,为星日乡驻地。 民国二十五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