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扶风的父母葬于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4收藏

柳扶风的父母葬于哪里,第1张

柳扶风的父母葬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海路柳扶风祠堂。柳扶风祠堂是柳扶风的父母葬礼的地点,也是柳扶风的祠堂。柳扶风祠堂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淮海路,是柳扶风的父母葬礼的地点。柳扶风祠堂是一座精美的古建筑,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风格是清代的,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风格是清代的,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风格是清代的,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风格是清代的,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风格是清代的,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

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

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

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着浓厚的古典气息。柳扶风祠堂的建筑特色是它的建筑结构精美,建筑外观精美,内部装饰华丽,有

1、关羽:山西运城市,东汉末年名将。

2、霍去病:山西临汾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

3、武则天:山西文水县,唐朝政治家,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4、狄仁杰:山西省太原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时期的宰相。

5、柳宗元:山西运城一带,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

6、吕洞宾:山西芮城人,是道教中的大宗师。

7、司马光:山西省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8、关汉卿:山西运城人,元杂剧奠基人。

9、罗贯中:山西太原人,《三国演义》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

柳宗元 驳复仇议 柳宗元 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 柳宗元 驳复仇议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少精敏通达。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蓝田尉。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顺宗永贞元年(805),为尚书礼部员外郎。主张并实行政治革新。宪宗即位,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转为柳州刺史,死于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韩愈称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苏轼称其文「发纤浓于古简,寄至味于淡泊」,其诗「温丽清深」,著有《柳河东集》。

原文 臣伏见天后时1,有同州下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2,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3。 臣闻礼之大本4,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5。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6,兹谓滥7,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8,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9,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其诚伪十,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以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义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理,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注释 1伏见:看到。伏,和下文「窃」一样,是旧时下对上用来表示敬意的。天后:指武则天。 2编之于令:把处置这案件的办法编为法令。 3窃独过之:个人意见认为陈子昂的建议是错误的。 4大本:根本作用。 5凡为治者杀无赦:凡是治理人民的官吏,无故杀人也不可赦免。 6诛其可旌:杀死那可以表扬的。 7兹谓滥:这叫做滥杀。 8趋义者:寻求正义的人。 9穷理:据理。 十刺谳(yan):审讯议罪。 原:推究。端:原因。 判然离矣:明显地区别开了。 枕戈:连睡觉时也头枕着兵器。 介然:坚贞。自克:下定决心。 正邦典:正国法。 调人:周朝官名。 推刃:往来相杀。 爱死:怕死。爱:吝惜。 请下臣议:请求发下我这篇驳议。 附于令:附在法令之后。

译文 臣敬闻在武后时,同州下邦有一个叫徐元庆的人,其父爽被县尉赵师韫所杀害。后来徐元庆为报父仇,亲手杀死了仇人赵师韫,到官府自首认罪。当时的谏官右拾遗陈子昂向武后建议,一面将徐元庆定罪斩首,一面旌表其门里以表彰孝道。并且请求将此事「编入法令之中,永远为国家的典章」。臣私下认为陈子昂的主意是错误的。 臣听说礼的宗旨大意,本是为了防止为祸作乱的。如果说,不能叫杀人者呈现其残虐,儿子不应报仇的,为报仇杀人就不能赦免。刑法的宗旨大意,也是为了防止祸乱的。如果说,不能叫杀人者呈现他的残虐,凡当政为官吏的人,不应当杀人,杀了人也不能赦免。礼和刑两者的根本原是相合的,其使用的方法是相异的。旌表和诛杀是不能并行的。如果诛杀可以旌表的人,就是滥杀,用刑过分了;如果旌表可以诛杀的人,就是差失,破坏礼法过分了。要是真的那样告示天下,传到了后代,趋于礼义的人不知道何去何从,违害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作为如何。用这个作为典章,是可以吗? 大概圣人订立制度的时候,深入研究义理来定出赏罚,推断实际情况而做出公正褒贬,不过是为了统一罢了。假如要刺探它的真伪,考证它的曲直,推论它的开始,穷究其原因,那么用刑遵礼的区别,就是很明白的了。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元庆的父亲不违犯法律而获罪,师韫却将他诛杀,那是为了私人的怨恨。师韫奋起了县官的气势,虐待无罪之人。州官不知道将他加罪,刑官也不知道去加问审讯。上下左右,蒙蔽不清。无辜黎民的叫喊呼号,没有人能够听见。而元庆因将不共戴天的父仇未报作为奇耻大辱,枕戈待旦以为符合礼,处心积虑,拿着刀去刺入仇人的胸腹,坚贞又能下定决心,就是死了也不感到遗憾,是遵守礼法而行孝义。执政的人应该感到惭愧,对他表示感谢还来不及,又为什么将他诛杀呢?如果元庆的父亲犯法有罪,师韫将他定罪诛杀,是根据法律办事。这不是死在县官手中,而是死于法律。法律是可以仇视的么?仇视天子治国的法律,而杀死执行法律的官吏,这是大逆不道,犯上作乱。将这样的人捉拿诛杀,明正国家的典章制度,又有什么可以旌表的呢? 而且发议论说:「人必然有儿子,儿子必然有父母亲,相亲的互相报仇,这样的乱子怎么救助呢?」这是过分地迷惑在礼法上了!礼法上所谓的仇敌,大概他们的冤仇难解,沉痛难伸,呼号无应,求告无门。不说犯法抵罪,陷于诛杀死罪;反倒说「他杀了人,我去杀他」,不论是非曲直。这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罢了,他的离经叛道,违背圣人的意愿,不是太过分了吗?《周礼》设置了「『调人』的官员,处理万民的冤仇之事。」「凡是杀人而合乎义理的,教他不要报仇,如果报仇,就犯了死罪。」「有反而杀人的,全国都把他看做仇敌。」又怎能容忍亲亲相仇呢?《春秋公羊传》说:「父亲没有犯死罪却被人杀死,儿子可以报仇;父亲犯有死罪被人杀死,儿子前去报仇,这是相杀之理,但是杀仇人不能又去杀他的儿子。」现在如依此来论断师韫、元庆的相杀,就合乎礼法了。 且说那不忘报仇的,这是孝道;不惜一死,这是义啊。元庆如能不越过礼法,服从孝道死于礼义,他就是达理闻道的人。凡是达理闻道的人,怎能将王法视为仇敌呢?议论这事的人反而将元庆诛杀,这是滥用刑法太过分了。不能依此为典章,是很明白的了。 请颁布下臣这个议论并附于有关法令,以后如有断类似狱讼的,就不应该照以前的议理办事。臣恭敬地建议。

评析 本文是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而作的。徐元庆为父报仇,杀死仇人后自首。对此,陈子昂认为杀人犯法、应判死罪,而为父报仇又合乎礼义、又应予表彰。柳宗元认为这种观点赏罚不明,自相矛盾,指出徐元庆为父报仇合于礼义和法律。此文强调了封建礼义和法律的一致性,在吏治腐败的封建社会,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北宋著名诗人柳永,出生于河东一个贵族家庭,家境殷实。柳永的祖先包括柳下惠、柳宗元和柳公权。他们的道德,文笔,书法都是天下第一,他们赞美自己的后代。祖业对柳永是有影响的。柳永不仅擅长诗歌,而且治学严谨,堪称大学者。

古书《古书府库》载有柳永《劝学》,就是一个证明。这是当之无愧的龙芯经典,著名的劝导之作。因为柳永的字名太强,这篇文章受到的关注很少。全文不长,转载如下:

“没有教过孩子的父母是不爱儿子的。虽然教的不严格,但是我也不爱我的儿子。不教的父母不爱自己。虽然你不努力学习,但是你不爱你的身体。所以养子必教,教必严;严格导致勤奋,勤奋导致成功。学,那么庶人的儿子是公职人员;不学习,公书记的儿子就是庶人。”

据史书记载,柳永的三兄弟,都是读书人,流传甚广。柳永的儿子刘阳和我的侄子刘启都是中国的学者,为后世所称道。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个叔叔,五个进士,可以说是出类拔萃了。这绝非偶然,它与刘的学术风格密切相关。

江苏镇江柳永后人编辑出版《靖江刘氏族谱》。据族谱记载,柳永后代中文人众多,举人、进士、学士、硕士、博士不计其数。国学大师刘易之,著名企业家柳传志,都是柳永的优秀后代。

在刘的家谱中,有许多关于柳永事迹的记载。抄录两套家谱,可见柳永在家族中的崇高威望。清代嘉庆二十一年,安徽泾县《荆川刘氏族谱》记载:“公官常讳,字三变。宋仁宗于景佑年间参军,并成为世界闻名的屯田名师——屯田外交大臣中的一员。品味歌词。这个系列的题目是《刘音乐集》,看的人都称赞。诗中说:斯文史_杨公川,一份给后人启迪未来先贤的神圣礼物。在黎姿,沾化教育,成千上万的灯庆祝蓝天。张乐府是出了名的好句子。它收集新诗来覆盖海边。当时韩泽还在,六合很高兴。”

清光绪十七年《靖江刘氏宗谱》记载:“仁宗年间,颜卿亦以散文著称,曲调尤精。东坡每次看到他的字,都说不出来。民间流传不广的《丹徒图山》记载了丹徒的卒年和葬年,而在丹徒居住了六年的则在宋、李庆时成为秀才。众官有郑伟,丧清后领了一件t恤。这个丹徒刘姓也是当初看到的。”

柳永的《劝学篇》还是有现实意义的,可谓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虽然柳宗元为唐朝的河东望族,但是柳宗元的仕途不顺,一生几乎都在被贬,就算他想要找个能当户对的妻子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柳宗元的高伯祖还得罪过武则天,所以柳宗元的大家族几乎就是一个空壳子,而且他们家几代人都没有当过官。

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柳宗元是有一个能当户对的妻子的,但是由于柳宗元被贬的时候,他的妻子正好早产,就是因为旅途颠簸,所以他妻子在生完孩子之后就去世了,而且因为女儿是早产儿,所以没过多久他的女儿也去世了。

在柳宗元被贬之后,他又参加了王叔文的变法,但是这是却被唐宪宗不喜,因为唐宪宗一直不认同这个变法,因此参加变法的柳宗元也被牵连了,所以在之后柳宗元又被贬了,而且唐宪宗还说“逢恩不赦”,这就说明柳宗元的仕途已经无忘了。

不过后来丞相非常的同情柳宗元,就向唐宪宗进谏将他们召回来,但是柳宗元却没有好好的把握住这个机会,因为柳宗元是刘禹锡好友,但是又因为刘禹锡的一首诗,柳宗元又被贬官,这时候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帮助他了,所以柳宗元想要再娶妻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在古代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柳宗元必须找人给他生个儿子,因此就找到了一个身份非常低微的女子为他生子,后来柳宗元去世,他的儿子还是刘禹锡帮忙照顾的。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省的就达22人之多。但到了永徽年间,柳家屡受武则天的打击迫害。到柳宗元出生时,其家族已衰落,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跌入一般官僚地主阶层之中。柳宗元曾祖、祖父也只做到县令一类小官。其父柳镇,官秩一直很低。柳宗元非常感慨地说,柳氏到他这一代,已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安史之乱,使柳家又受到一次巨大冲击。战乱中,柳镇送母亲入王屋山避难,自己携着一家汇入逃亡人流,逃到吴地。在南方,一度生计艰难,有时竟薪米无着。柳宗元的母亲为了供养子女,常常自己挨饿。柳宗元正出生于“安史之乱”后,他的幼年便是在穷困艰难中度过的。柳宗元九岁时,又一次大规模的割据战争——建中之乱爆发,使柳宗元一家再一次饱尝战乱之苦。柳宗元成长于动乱年代,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人民遭受的苦难有一定的了解,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识,这对他以后的文学成就和思想建树不无影响。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土,同时中进土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贞元十二年(796年)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算是步入官场,这一年,与杨凭之女在长安结婚,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到集贤殿书院的第一年,他便写了《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碑》,颂扬了在朝政大事上勇于坚持己见的谏议大夫阳城,第二年写了《辩侵伐论》,表明坚持统一、反对分裂的强烈愿望。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亻丕)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永州之贬,一贬就是10年,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非〈国语〉》、《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柳宗元与刘禹锡等被召回京。但并未被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视,他们二月到长安,三月便宣布改贬。柳宗元改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虽然由司马升为刺史,但所贬之地比原来更僻远更艰苦。柳宗元想到播州比柳州还要艰苦,刘禹锡还有80多岁的老母随身奉养,便几次上书给朝廷,要求与刘禹锡互换。后来因有人帮忙,刘禹锡改贬连州,柳宗元才动身向柳州。

  柳州距京城长安,比永州距京城更远,更为落后荒凉,居民多为少数民族,生活极端贫困,风俗习惯更与中原大不相同。柳宗元初来这里,语言不通,一切都不适,但他还是决心利用刺史的有限权力,在这个局部地区继续实行改革,为当地民众做些好事。

  柳宗元在柳州,决心废除“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的残酷风习,制订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那些已经沦为效婢的人,都可以按时间算工钱,抵完债即恢复人身自由,回家和亲人团聚。此举受到广大贫苦人民的欢迎,后来被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举办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兴办学堂,推广医学,并使从不敢动土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解决饮水问题。柳州荒地很多,柳宗元组织闲散劳力去开垦,仅大云寺一处开垦的荒地、就种竹三万竿,种菜百畦。他又重视植树造林,并多欢亲自参加了植树活动。

  柳州四年,柳宗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了一番兴利除弊的改革,遗惠一方,实际是王叔文改革在局部地区的施行。

  长期的贬谪生涯,生活上的困顿和精神上的折磨,使柳宗元健康状况越来越坏,确是未老先衰。他的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政大臣裴度门下,设法营救他离柳州还京。裴度与柳宗元同系河东人,元和十四年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当时年仅47岁。临死前,柳宗元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并将自己的遗稿留交给他。后来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

  虽然活了不到50岁,但柳宗元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的诗,共集中140余首,在大家辈出、百花争艳的唐代诗坛上,是存诗较少的一个,但却多有传世之作。他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代表当时一个流派的杰出诗才。苏轼评价说:“所贵乎枯谈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把柳宗元和陶渊明并列。现存柳宗元诗,绝大部分是贬官永州以后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描写生动,寓言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抒情诗更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深曲地抒写自己的心情。不论何种体裁,都写得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极其沉厚的感情,呈现一种独特的面貌。因他是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的诗人,所以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能写出具有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诗篇。

  宋人严羽说:“唐人惟子厚深得骚学。”此论相当中肯。柳宗元的辞赋继承和发扬了屈原辞赋的传统。他的辞赋,不仅利用了传统的形式,而且继承了屈原的精神。这或者是因为两人虽隔千载,但无论是思想、遭遇,还是志向、品格,都有相通之处。《旧唐书》本传云柳宗元“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户乙)。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数十篇,览之者为之凄恻。”与屈原之作辞赋,何其相似。柳宗元的“九赋”和“十骚”,确为唐代赋体文学作品中的佳作,无论侧重于陈情,还是侧重于咏物,都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家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理论和文学主张。在文章内容上,针对骈文不重内容、空洞无物的弊病,提出“文道合一”、“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文章形式上,提出要革新文体,突破骈文束缚,句式长短不拘,并要求革新语言“务去陈言”、“辞必己出”。此外,还指出先“立行”再“立言”。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主张。韩柳二人在创作实践中身体力行,创作了许多内容丰富、技巧纯熟、语言精练生动的优秀散文。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柳宗元同样为后世留下了极其优秀的作品。“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除寓言诗外,柳宗元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有的寓言篇幅虽短,但也同他的山水记一样,被千古传诵。

  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砷”,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封制暴露出种种严重弊端,而新的郡县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因而极力支持郡县制。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甚至认为天子在用人问题上有了错误,也应改正。他重视农战的思想也比较突出,重视劝农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论,往往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这是他思想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

  议论文笔锋犀利、逻辑严密,以《封建论》最有代表性;寓言多用来讽刺时弊,想象丰富、寓意深刻、言语尖锐,《三戒》是他著名的讽刺小品;传记散文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略带夸张虚构,《捕蛇者说》、《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柳文中的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手里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著名代表作是“永州八记”。这“八记”并非单纯的景物描摹,而是往往在景物中托意遥远,抒写胸中种种不平,使得山水也带有了人的性格。

  柳宗元散文语言简炼生动,他常运用虚实结合、夹叙夹议方法谋篇布局,使得文章意趣横生。此外,柳文多用短句,节奏明快而富于变化,这是他汲取骈文之长所致。

1、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理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扩展资料:

一、刘禹锡代表作品介绍:

《望洞庭》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①全文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②译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好似洁白银盘里托着一枚青螺。

二、柳宗元代表作品介绍:

《溪居》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贬官永州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写诗人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后,在溪边筑室而居,过着闲适的生活。

①全文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②译文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有时仿佛是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哔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世俗之人,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柳宗元

——刘禹锡

柳扶风的父母葬于哪里

柳扶风的父母葬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淮海路柳扶风祠堂。柳扶风祠堂是柳扶风的父母葬礼的地点,也是柳扶风的祠堂。柳扶风祠堂位于淮安市淮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