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的资料?详细点,最好带有标题。
曾经当过“大汉”皇帝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其实并不姓陈,而是谢姓后裔。《明史·陈友谅传》云:“陈友谅,沔阳(今湖北仙桃市)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又说友谅之父名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至于陈友谅祖籍何处其祖父是在哪里入赘陈姓的何时迁入沔阳均语焉不详,因而引起了后世的纷纷蠡测,有人说陈友谅祖籍在浙江永嘉,也有人说陈友谅祖籍就在湖北。孰对孰错,自不能不分辨清楚,以免引起歧义。
一、陈友谅祖籍不在浙江
陈友谅自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战死于鄱阳湖后,迄今已将近六个半世纪,很少有人对陈友谅的籍贯提出过质疑。1986年浙江永嘉县蓬溪《谢氏宗谱》中有一篇题为《陈友谅与灵运公》的文章,文中说陈友谅本姓谢,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二十六世孙,灵运后裔谢复经的七世孙分庚、丹、千、崇四派,因自相残杀,将先世房屋典籍尽毁,谢岙成为废墟,崇八迁渔湖,谢千一妻陈氏,其长子十三府君讳精迁往鹤阳,千一自率友谅等迁往湖北沔阳,改名普才,捕鱼为业。友谅入赘于陈,因从其姓。这份家谱第一次将陈友谅的祖籍定在浙江省永嘉县谢岙村,并说谢千一就是谢普才。浙江省浙南谢氏宗谱纂修委员会于2000年编印的《浙南谢氏宗谱》承袭了永嘉县蓬溪《谢氏宗谱》的观点,但又有不同之处,认为谢千一与陈普才并非一人,而是父子关系。
1994年5月间的浙江《温州日报》上刊登了陈赞鼎撰写的《上海嘉定双塘陈氏源出浙江永嘉谢氏的调查》一文,指出上海嘉定双塘陈氏出自浙江永嘉谢岙,而永嘉谢岙正是陈友谅的祖籍所在地。该文说:“双塘《陈氏宗谱》已失,始迁祖与朱元璋争天下,自江西乘船逃来,累代口碑凿凿。族人说见到谱上记有陈友谅。”又说:“陈友谅活动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一带,败亡于江西鄱阳湖,与‘浙江永嘉县’蓬溪远隔千里,若非本族,且有族人兵败后逃归。‘败则为冠的陈友谅’决不可能深深铭记在这里谢氏族人的心中,以后载入族谱,引以为荣。”结论是陈友谅是谢灵运之后,谢灵运住会稽始宁县(今浙江上虞县),南宋谢复经自黄岩县路桥迁来,初居谢岙。宗谱序列谢玄为第10世,谢灵运为第12世,谢千一(陈普才)、谢崇八为第37世,陈友谅为第38世。2001年《温州日报》上又刊登胡珠生撰写的《大汉皇帝身世之谜揭开,陈友谅祖籍在永嘉谢岙》一文,结论仍是:“湖北沔阳的陈友谅祖籍之谜得到初步解决,来自浙江永嘉楠溪谢岙。”此观点与前文完全相同,没有提供新证据。
以上两篇文章虽然说得煞有介事,可惜与史实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查《浙南谢氏宗谱》中所载永嘉蓬溪谱云,其开基祖谢复经一生未仕,南宋初年由永嘉城内迁往楠溪谢岙,他的七世孙分庚、丹、千、崇四支,其中千字派中有千二、千四、千五、千六、千十四等人,惟独没有千一,更无千一改名普才,友谅入赘于陈的记载。千一改名后率友谅迁往湖北沔阳一事,更是向壁虚构。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谢氏研究会编纂的内部刊物《谢氏研究》第十三期上有一篇《陈友谅源出永嘉鹤阳探》的短文,文中说:“考《蓬溪谢氏》民国十六年谱载陈普才与崇、千、庚、丹四字同辈份,全是凭空编造,根本无据可考,所以在1986年新辑的族谱中竟将陈普才与谢千一混同为一人。后悉,这是蓬溪族居谢纯欢(又名云汉)先生亲临鹤阳谢纯波家查阅了《鹤阳谢氏宗谱》后,将千一公的条目抄搬到蓬溪宗谱上去的。”本文作者谢修道是浙江永嘉鹤阳人,所述情况自然可靠。事实上,陈友谅的祖父又叫谢千一,父亲名陈普才,这在许多史籍中均有记载,浙江永嘉蓬溪的《谢氏宗谱》竟将父子说成一人,并编造出一桩莫须有的公案来,委实荒唐可笑。
还是这篇《陈友谅源出永嘉鹤阳探》的短文,认为陈友谅祖籍是在浙江永嘉县,但不是蓬溪谢岙,而是鹤阳。因为鹤阳《谢氏宗谱》上确实有个叫谢千一的人,其妻子正好姓陈,与陈友谅祖父入赘于陈的记载相吻合,将陈友谅的祖籍定在鹤阳是顺理成章的事。查《浙南谢氏宗谱》所载《永嘉鹤阳诜公分支》,鹤阳谢氏始迁祖是谢诜,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由郡城永嘉迁居鹤阳塘下,其子千一名仁字宗元,一生未仕,垦田置业以课子孙,妻陈氏,死后葬上湾燕藏窠。千一之子又称谢十三,名精字韧中,妻徐氏,葬三里国庄。有三子:谢赵、谢士强、谢粹。谢赵有五个儿子,其第三子谢元宽生于建炎二年(1128),卒于庆元五年(1199),其妻周氏生于绍兴六年(1136),卒于庆元五年(1199)。其他几个儿子家谱上未载生卒年月。从此谱判断,陈友谅也不是这一支谢姓后裔。首先,年代不合。该谱载,谢诜于太平兴国年间迁往鹤阳。太平兴国共有8年,即公元976年至983年,假定他迁徙于太平兴国五年,也即980年,他那年25岁,可知他约略生于公元955年,即宋朝建国之前。谱上未载其子千一生卒年,以一代20年计算,他大约生于公元975年,也即宋太祖开宝八年。千一为陈友谅祖父,而陈友谅却生于元仁宗延�七年(1320),祖孙相隔近三个半世纪,无论如何不能使人相信。谱载谢千一的曾孙元宽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卒于宁宗庆元五年,他应该是陈友谅的侄子辈,岂有叔父生于元朝,而侄子生于南宋之理
其次,姓名不契合。史载友谅之父名叫普才,但鹤阳谱载谢千一之子名精字韧中,未改名为普才。史载普才有五子:友富、友直、友谅、友仁、友贵,而鹤阳谱载谢精只有三子,且无友谅之名。
最后,同是谢千一其人,谢氏宗谱与陈氏宗谱记载葬地不同,使人无所适从。《鹤阳谢氏宗谱》载:“二世祖千一府君……妣陈氏,子一精,葬上湾燕藏窠。”湖北沔阳《陈氏族谱》载:“千一公,子三,妣孙氏,葬沔阳黄蓬山。”很显然,两个谢千一并非一人,只是姓名偶合而已。谢氏族谱上的谢千一并不是陈友谅的祖父,葬于沔阳黄蓬山的谢千一才是陈友谅的祖父。但陈氏谱上说谢千一妻为孙氏,与史实不合,应该纠正。通过对浙江永嘉县蓬溪、鹤阳谢氏族谱的考查,可以肯定地说,陈友谅的祖籍根本不在浙江永嘉县。
二、从史籍觅证据
既然家谱不可靠,我们还须从史籍中寻觅线索。记载陈友谅祖籍的史书甚多,不独《明史》一种:
《明太祖实录》卷十三:“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元代沔阳府治在玉沙县,即后来湖北省沔阳县西南的沔城。如今沔阳县已改为仙桃市,南与洪湖市毗邻。
叶子奇《草木子》卷三《克谨篇》:“友谅,原沔阳人。”
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四《陈友谅》:“友谅,玉沙县人。”
童承绪《平汉录》:“陈友谅,沔阳人,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遂从其姓。父普才,黄蓬渔子也。”
高岱《鸿猷录》卷三《克陈友谅》:“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家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
上引古代史籍中年代最早、史料价值最可靠的当推《明太祖实录》、《草木子》、《平汉录》、《鸿猷录》5种。《明太祖实录》修于洪武五年(1372),而陈友谅死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相隔只有9年,朱元璋刚刚建立起大明王明,实录作为官方档案,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而且是“世业渔”——即祖祖辈辈打鱼,所言肯定不诬。从“世业渔”三字来看,陈友谅是沔阳当地土著,并非从外地迁来。
再看《草木子》一书。该书作者叶子奇与陈友谅同时,浙江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与青田刘伯温、浦江宋濂同为浙西有名学者,明初曾官巴陵县(今湖南岳阳)主簿。洪武十一年(1378)因事下狱,在狱中写成《草木子》一书。他说陈友谅是“原沔阳人”,必有所本,至少友谅祖上已在沔阳定居了许多代,因而才得出“原沔阳人”的结论。
比《草木子》一书稍晚的是《平汉录》。凑巧的是该书作者童承绪就是湖广沔阳人,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平汉录》一书中载有朱元璋的股肱之臣、《元史》纂修者宋濂写的《平江汉颂》一文,该文扼要叙述了朱元璋翦灭陈友谅的经过,《平汉录》即据此敷衍铺陈而成。还附录有史臣的赞词一首,对朱元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童承绪既是沔阳人,比陈友谅晚生不到一个半世纪,他以家乡人写家乡事,自然更为熟悉,所说也远比他书详尽。他说友谅是沔阳人,并第一次披露出其祖父的名字叫谢千一,因赘于陈,遂改为陈姓。又说友谅之父普才是黄蓬渔子,指出普才时家住黄蓬。这则记载是弥足珍贵的资料。由此可知,谢千一祖籍就在沔阳,并非从他处迁来,入赘陈姓后,迁入陈姓所居住的黄蓬,以打鱼为业,因此其子普才是“黄蓬渔子”。若是谢千一由外地迁入,童承绪决不会惜墨如金,略而不书的。黄蓬原属沔阳即今之仙桃市,现归洪湖市管辖。《明太祖实录》只说陈友谅是沔阳玉沙县人,未注明具体地望。玉沙县在沔阳西南,已靠近今洪湖市,黄蓬今属洪湖市,黄蓬在玉沙县内是毫无疑问的,但《平汉录》说得更为详尽具体。
《鸿猷录》的作者高岱与《平汉录》作者童承绪同时,他是湖北京山人,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进士,比童承绪中进士稍晚。京山在沔阳之北约200里之遥,距陈友谅出生地不远,而陈友谅又是名噪一时的大汉皇帝,《鸿猷录》取材于前人传志、奏疏、案牍,该书说陈友谅是“湖广沔阳渔家子”,其可信度是不言而喻的。这一记载与《平汉录》如此吻合,当不是抄袭,而是根据有关史料得出的一致结论。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陈友谅就是元代沔阳人,没有理由再节外生枝,把他的祖籍定为浙江永嘉,更没有必要附庸风雅,说他是大诗人谢灵运后裔。
三、陈友谅祖籍在湖北省仙桃市谢家湾
陈友谅祖籍为沔阳(今湖北仙桃市),已成定谳,毋须多说。但在沔阳何处,也就是说,具体地望在哪里,以上所引史籍中均无记载,仍须细细寻觅。《新元史·陈友谅传》云:“沔阳黄蓬人。”前几年出版的湖北省《沔阳县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值得重视。该书卷29《人物·陈友谅传》云: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沔阳黄蓬山(今洪湖县)人,祖籍排湖东南岸谢家湾。本姓谢,祖父入赘陈姓。父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幼读私塾不及三年而辍学操渔业。在其父指引下,练就一身超群武艺。友谅曾任县小吏,元至正十五年(1335)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终年44岁,其遗体由太尉张定边护送武昌,葬于蛇山之麓。
这一段叙述首次提出陈友谅祖籍为沔阳排湖东南岸谢家湾,祖父谢千一入赘黄蓬山陈姓,遂改姓陈,以打鱼为业。其父陈普才生于黄蓬山,因此所有的史籍均说他是“黄蓬渔子”,陈友谅也出生于黄蓬山,辍学后承袭父业,捕鱼为生,死后葬于武昌蛇山之麓。此说颇可采信。揆诸情理,谢家湾既在沔阳境内,黄蓬山也属沔阳管辖,两地相隔只有咫尺之遥,千一入赘陈姓后,由谢家湾迁往黄蓬山,当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所有史籍均未见有谢千一播迁的记载。浙江永嘉县鹤阳谢姓家谱上有个谢千一,与陈友谅祖父名讳偶合,加上两个千一之妻均姓陈,便误认为两个千一为一人。
《沔阳县志》说陈友谅在至正十五年徐寿辉的大将倪文俊再次攻破沔阳时,才于黄蓬山加入红巾军,似不惬。《平汉录》云:“(陈友谅)尝为县吏,不乐,会罗田徐寿辉与倪文俊兵起,慨然往从之,为文俊簿书掾。”《罪惟录·陈友谅传》云:“友谅遂与其弟友仁等聚众应天完徐寿辉于汉阳,隶倪文俊,年三十有余矣。”《明史·陈友谅传》亦云:“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书掾。”而徐寿辉攻陷汉阳是在至正十二年(1352)。《罪惟录·徐寿辉传》云:“壬辰(至正十二年)春正月,遣丁普郎等陷元汉及兴国府。”可知陈友谅是至正十二年加入红巾军的,而非《沔阳县志》所说的至正十五年。
综如上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陈友谅祖籍为今湖北省仙桃市谢家湾,祖父谢千一入赘黄蓬山陈姓,遂改姓陈。其子普才、孙友谅均出生于黄蓬山,因黄蓬山已划归洪湖市,陈友谅应是今湖北洪湖市人。
一、历史上宋代“最自信的状元”胡旦
胡旦,(955-1034)。北宋太宗大平兴国三年(978)戊寅科状元。渤海,今山东惠民人,字周父。少有才学,喜读书,善于文辞。仕为将作监丞,通判升州,迁左拾遗,入值史馆。后因上《河平颂》,议论时政,忤怒太宗,贬为殿中丞。不久胡旦又上奏《平燕议》,建议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受太宗赏识,赐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知制诰复起为左补阙,复值史馆,迁修撰。
据史书记载,宋太宗元年,有一书生到山东某县游览。知县大人得知该书生颇有文采,便设宴款待。知县的公子很蔑视那书生,问其有何特长,书生说工诗。公子便让他诵读一首,书生诵了一首,最后一句是:“挑尽寒灯梦不成。”公子一听,大笑说:“此乃一瞌睡汉。”书生十分气愤。这书生便是吕蒙正,第二年,吕蒙正一举夺魁。他写信给那公子:“瞌睡汉如今中了状元啦。”公子看了他的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综观科举史,有如此自信者,胡旦当属第一。遵旨荐寇准,真宗时拜吏部侍郎,后以病请辞,遵旨荐寇准以代己职。
胡旦喜读书,失明后,仍令人朗读经史。晚年臧否人物,议论时政之病人依旧,被时论所鄙薄。胡旦学识渊博,著述甚三,有《汉春秋》、《五代史略》、《将帅要略》、《演圣通讼》、《唐乘》、《家传》三百余卷传世。曾制一大砚,方五六尺,上刻“胡旦修汉春秋砚”字样埋入地下,以传后世。胡旦家境贫困,死去无钱安葬,只得停棺房内,胡旦生前一好友上报朝廷,朝廷遂赐钱二十万,使胡旦入土为安。
二、胡旦为义门陈氏撰写的《义门记》
1、原文: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阴阳运化,天之全功也;刚柔成形,地之全德也;仁义厉教,人之全行也。故古之圣王,则乎天,法乎地,理乎人。尧舜帅天下以仁,汤武帅天下以义。义也者,仁之基、行之本也。所以敦九族、协万邦、厚人伦、美风俗者也。周德方盛,文王化行,关雎乐而不*,螽斯仁而不姤,子孙众多,流于歌咏。其诗曰:“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内崇亲戚,外树声教。声教所被,由家而国。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然战国亡亲,秦废诸子,汉灭亲王,魏则聚邺以终亡,晋则分藩以篡弑,迨夫隋唐失纲,皆无足尚我太宗圣德隆盛,人民亲睦。
匡卢崔巍,号为南障。山高水澄,秀甲他郡。钟英陈氏,代生伟人,累世同居,历朝旌表。孝弟蔼于家门,义声彰于邦国。按其宗谱:自汉太邱实公历晋太子洗马;逵公十四世为宜都王叔明;叔明五世孙兼举唐玄宗朝进士,为右补阙,赠秘书少监;兼子京进士及第,官至给事中,集贤院学士,乏裔,子以从子褒为嗣,仕盐官;褒子灌,为高安县尉;灌子瓖,避难于泉州;生伯宣,隐居卢山,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屡徵不出,就拜左侍郎;其孙旺,从徙居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旺生机,机生感,感生兰,兰生青。青生六子(注:伉、侍、仲、俛、伟、伸),六子生十九(注:伉五子,侍无子,仲三子,俛三子,伟五子,伸三子),十九生三十(注:伉五子生十一子,仲三子生六子,俛三子生五子,伟五子生八子,伸三子生六子,凡三十六?),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矣。
仲之子崇,乃立家法垂示将来。故自序云: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遗训,代传孝弟,业继典坟。由是子孙益多,上下和睦。然云礽既远愚不同,苟无敦睦之方,虑乖孝友之训。今绳之以规矩,则序之以尊卑之分。推功任能,惩恶劝善,下令子孙世守家规,永敦和睦。于是立主事以专家政,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长以督租赋,勘司以序男女,家塾以教童稚,道院以业焚修,巫祝以备祷祈,医师以供药石,匠作以资器用,辟书院以待学者,构廨宇以奉公门,其余酒浆盐米之储、衣履笄箱之用、三时饮食之节、四时晏会之期、长幼出入之仪、晨昏定省之礼、婚姻吊丧、送往迎来、凡诸纤悉莫不周详。然而赃获不入其门,鹰犬不为其玩,天文图识之学弗精,纵横诡谲之谋弗尚,商贾营贩之利弗习,娼优赌博之徒弗近,室无私财,厨无别馔,子弟知教,内外如一。于时,崇为江州长史,检校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
2、简注:
宗法之行,始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庚戍(890)也,至衮为江州参军,试太常寺丞,奉礼部郎,直至南唐李昪旌表孝弟,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义门之立,始于李昪丁酉(937)也。昪卒煜立(昪卒璟立,璟故煜立。),又蠲其沿徵科役。宋太祖赵匡胤开宝末(975),太平兴国七年(982),右补阙直史馆张齐贤为转运使,奏言“陈氏屡世义门,全家孝行,在煜时尚蒙蠲恤,于圣朝岂令徵收?宜免本户沿徵杂派,庶彰大化。”上可其奏。淳化初,殿中丞相唐戬理江州事,又奏“陈氏一宗骨肉千口,近年乏食,饥贫难济,请每春贷粟二千石以赡之,(俟丰年还官)”。(诏可)。至宋太宗赵光义道中(995-997),太宗遣内侍裴愈赍御书散三吴名山寺观,德义之家皆赐一本,陈氏所得凡三十三卷,藏于家。愈复上《陈氏家法》二篇,太宗曰:“天下有此人家,真良家也!”敕愈送史馆缮写,赐王公各一本,使知义门传家之法。愈遂言:陈氏每岁租米四千斛,距江州二百余里,舟车不通,常告二千斛脚值。若就德安仓输纳,以充军马驿料,则天恩加惠义门者厚矣。太宗许之。
衮立义门坊;昉主家三十五年;崇为长吏;勋为蒲圻令;玫为德化令;礼为吉安令;衮为司户参军;昉为太仆少卿;恭为洪都掌书院;密知武阳事;皆为衣冠之俊者也。秩为都知兵马使;让为衙前兵马使;缪、渥、蔼为节度押衙使;郜为蒙义军都头使;辉为讨擘副使;凉为教练使;皆为官职之选者也。若昭、若昱、若琛、若传、若逊、若俨、若度、若渐、若永、若续、延年并登进士第;而乔省象诰策碧岳位谂延芝俱擅词场,皆为文学之英才也。斯乃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完之兴齐,实乃陈氏之永世也。
夫天地一气也,万民一姓也,政教一体也。若清若浊者,为善为恶者,好仁好义者,固有不同。余观陈氏之宗,清而纯,善而和,义而正;才者不矜,技者不炫,清纯者也;富而不骄,贫而不怨,善和者也;有勇不犯,有刚不折,义正者也。吾以为士大夫之族,未有若陈宗者也。谓其敦尧舜之道,循汤武之法,受文王之化,承召公之训欤!不然,何其义之若是哉!天兵讨江州也,陈氏昆弟七人,皆在围中。及城破,军民杀伤者殆尽,而七人异处同归,一无所伤,义之感也。至道以来,仍岁饥荒,陈氏举家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安,义之至也。丁酉岁(997)夏,予以兵部尚书掌纶诰持史笔,坐命词不当,连贬岭表。己亥岁(999),会赦东归。过浔阳,登卢峰,得诸陈氏宅,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具知其状,因为记,庶乎传之四方,留示来叶者。
辞曰:舜有至德,其后必昌。晔晔陈氏,宗义刮飏。家法式定,义门表德。如何在上,示为世则。古人有言,家法如官。官若为义,其为必安。义则非利,利则非义。义利之途,人思共致。尚义则崇,尚利则穷。伊惟陈宗,世袭义风。替昪伪煜,犹然敦助。逮我圣宗,恩惠骈属。大宋万年,子孙亿千。德泽旁流,陈宗绵绵。
公元832年,陈旺因官置产于庐山脚下江州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开基立业,至唐中和四年(884),唐僖宗感其义聚一堂,御笔亲赠“义门陈氏”匾额,从此江州义门陈累受旌表,闻名遐迩。
义门陈以族为聚,以血脉为轴,以忠孝节义为根本,勤俭耕读传家,历330多年,传十五代,是一个3900多人丁的大家庭。同锅共灶吃大锅饭,共同劳动,财产公有的家族公社。创立了“至公无私”的管理体制,“室无私财,厨无别爨”,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年者别为一席。呈现“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之盛况。堪称聚族同居的奇观,被誉为天下第一家。是为义门陈也。
义门陈是封建士大夫的一种理想 社会 制度,家国情怀的一个缩影,是封建 社会 提倡的忠孝仁义的家国结构的一种 社会 模式,是一个 历史 文化符号,天下家庭奇观。
义门陈家,家大业大,人丁兴旺,三千多人合爨而居,击鼓传餐,百犬同槽,方圆二十里,一城竟就,建构勾连。耕读传家,日则牛八百耕于垄上,夜则灯三千读于学堂。田庄300多处,3900 多人吃饭,其油盐柴米酱醋茶,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人情世故,通官达府,迎来送往,都有规矩,都有专门分工,专人负责,俨然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田园 社会 。细想起来,这个大家庭,有如农耕 社会 的高度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乌托邦,比英国思想家莫尔的设想还早600多年。
现如今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时代发展了,观念更新了, 社会 进步了,然而人们的忠孝仁义的传统道德却反而滑坡了。别说3900人在一起生活,就是伺候39人生活也难。人的生态、心态、恩爱情仇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难怪有人感叹“人心不古”啊!
义门陈不但家大业大,而且人才辈出,先后有举人403 人,进士58名。任京官者29 人,任地方官者更众。宰相出了三个(陈恕、陈尧叟、陈尧佐),状元出过两人(陈尧叟、陈尧咨),还有一榜三进士、八文龙、九才子、五马之誉。仅庆历四年(1044),就有三百多义门陈人参加科举考试。义门陈就是靠这一批又一批的士大夫支撑,发展和壮大着这个大家庭。
有赞曰:莫道栋梁欢聚二十有九,且看跤龙跃起四百有三。
宋•大学士陈策联曰:
八文龙同登进士第,簪缨符符,重光秘监先志;
九才子齐摺中宏科,词章灿灿,俨然著作遗风。
宋•奉训大夫陈锡联曰:
五马拜高士之风,名香下榻;
八龙选太邱之后,史卜聚星。
宋•抗金英雄岳飞联曰:
千里旌旗迎五马;
一门黄榜中三名。
如此显赫的家庭,朝廷有人做官,地方有人执政,家里有三千灯火的读书人,田里有八百头牛耕田,是封建 社会 农耕文明的一个奇迹,理所当然的天下第一家。
近代,义门陈裔也人才辈出。 据了解,中国***著名人物陈独秀、陈云、陈毅、陈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果夫和国民党将领陈诚,还有陈宝箴、陈寅恪等著名文人,都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后裔。
义门陈形成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内因有三条:首先是精英管理,能者当家,唯才是举。义门陈历经几百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长德才兼备,公正廉明。选举家长年纪不分长幼,辈派不分大小,不以嫡长为继承,唯德才兼优者,有大公无私的高贵品德,有尊老抚幼之爱心,有维护家族利益的牺牲精神,有协调官民关系的才干,公道正派之人才能当家。
《义门家法》明确规定,家族当权者要“择公干刚毅之流,择廉谨才能之人,不限年月,不及长幼。”
家长众推,所以能够令行禁止,同声共气,团结一体,外取功名,内置产业,这是家族强盛的根本。自公元849年陈青为首任家长,至公元1063年陈泰为最后一任家长,共14任。在长达226年的执家史上,留下了“政绩赫神州,英名炳千秋”的美名。陈泰执掌治家41年,南宋状元陈亮赞陈泰曰:一家之长,万机倾注;运筹帷幄,治理自如;日迎车马,夜著诗书;名垂史册,功昭环宇。
其次是民主,这是义门陈团结和谐的核心。家长众推实际就是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谐之家,口有禾者谓之“和”也;皆能言者谓之“谐”也。
和谐与嘴巴有关,而嘴巴的功能一是吃,二是言。有饭吃,又能讲话发表意见,提出看法和建议,怎么不和谐呢?万马齐喑,沉寂不语,这个家庭肯定会衰败。义门陈深谙此道,才有和谐之家,家和万事兴。家如此,国亦然。
义门陈的民主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体现在经济上。族产共有,家无私财,共同劳作,平均分配。人无贵贱,诸事平等。形成了一种“堂前架上衣无主,三岁孩儿不识母。丈夫不听妻偏言,耕男不道田中苦”的和谐相处的局面。室无私产,厨无异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醇厚仁义的家风熏陶着每一个家人。
北宋宰相吕端于端拱三年(988)亲临义门,游览东佳书院,纵览奇景,欣然赋诗。诗曰:
八百头牛耕日月,三千灯火读文章。
永清潭底观鱼变,东佳冈上听莺吭。
再次是用家法和制度来规范行为。义门陈家族有严谨的家法、族规、家训和严密的管理制度,严格执法的家长,因此义门世家没有游手好闲的人,没有赌博偷盗之辈,没有图谋私利之流。对嫖娼、赌博、行窃、酗酒、斗殴等不轨行为,视其情节,严惩不贷。以鞭打,严重者“比加刑责”,乃至关入家庭监狱杖所。“家秉三尺法,官省五条刑”。因执法森严,族人谨守法度,义门陈“人无间言,争讼稀少”,“百年服刑者三”。
义门陈家法规定一夫一妻制,不得置仆妾。男婚女嫁家族操办,所需物资,规定标准,统一支配。媳妇回娘家的礼物都由家族统一配发。
家法规定,新媳妇不分贫富,必须下厨房锻练数月,“掌庖炊之事”、“排布堂宜”。这既是一种劳动锻炼,也是融入和睦大家庭的一个过程。
家法又规定,凡45岁以下妇女皆称“蚕妇”,必须参加劳动。蚕妇正值盛年,多有吃奶的孩子。为方便哺乳,在都蚕院设“育婴堂”,上百婴儿同堂待哺,凡婴儿饥饿啼哭,不论是否亲生,蚕妇们都会解怀捧乳,主动喂养。以致小孩三岁了,不识亲生母亲是谁。按照现在的科学理论,吃多个母乳长大的孩子,还格外 健康 聪明。
宋景德三年(1006),筠州(今江西高安)有一庄田被不肖卑幼陈宗知私下典卖,从中营利。陈延赏因赴任路过自家田庄,看见田产典卖于豪户名下,利中翻利后,不告家长,恐“以坏先祖之义范,辜负陛下之圣恩”,于是差员追查,并奏乞皇上依法断还。皇上遂下诏严惩不贷,秉公处理了此事。义门家事,皇上下诏,可见义门陈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家国结构的紧密性。
义门陈的长盛不衰还有一个重要内因,就是人才辈出,举人403,进士及第58人,京官29人,宰相3人,状元两个。一个家族300年 历史 堪比一个市一个省的人才份额还多,就是这些士大夫内外支撑,于国是栋梁,于家是主人。一个知识分子群体谱写的家国情怀,演绎了义门陈的春秋。
义门陈长盛不衰的外因就是朝廷的嘉奖,官府的支持,成就了义门陈的辉煌。
“问道人间谁第一,咸称惟有义门陈。”义门陈自唐僖宗首次旌表“义门陈氏”以来,先后受到唐宋两朝七位帝王的旌表。有史记载的题赠达27次之多,明、清两朝也有多次表颂。最高统治者给予义门陈至高的声誉,赐“真良家”,又命造御书楼,赐“玉音”匾,免征赋税徭役。
义门陈第三位家长陈崇于唐光启二年(887),兴建旌表台于老正宅之前,后又扩建一、二、三门。
第一门联为唐僖宗所赐,其联曰:
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横批:义门陈氏。
第二门联为宋太宗赵光义所赐,其联曰:
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横批:真良家。
第三门联为宋真宗赵恒所赐,其联曰:
三千余口文章地,五百年来孝义家。横批:义居人。
宋太宗又赐江州义门陈氏诗:
金门宴罢月如银,环佩声声出凤城。
问道江南谁第一,咸称唯有义门陈。
宋真宗题赐:
庄分七十州世间第一,族聚三千口天下无双。
宋仁宗题江州义门陈氏诗:
江州久著义门庄,庄上分庄岁月长。
蒂固根深谁与并,珠辉玉朗孰同行。
群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
孙子各知遵义范,永于舜德有重光。
宋仁宗又题:
御笔亲题烂锦霞,满封官秩遍天涯。
名垂万古应难朽,庆衍千秋宰相家。
朝廷和皇上不但对义门陈政治上予以旌表,并把陈家的家法翻印成册,朝廷官员人手一册予以推介。鼓励朝臣亲临义门陈考察。在经济上予以支持,知州康戬奏:“义门陈家族昌盛,但子孙常乏食。”宋太宗下诏每年贷粟二千石。天圣三年,宋仁宗又敕买水田三千亩。天圣五年,追封陈氏先世五代公爵。一世祖陈旺为晋国公,二世祖陈机为燕国公,三世祖陈感为许国公,四世祖陈兰为吴国公,五世祖陈青为齐国公。
朝廷和皇上为什么如此赞誉重视义门陈呢?其实说白了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需要,唐末的皇帝也好,宋朝的皇帝也罢,他们为了有利自己的统治,维护稳定,巩固政权,亟需培养一批效忠朝廷的典型与榜样,以义门陈为代表的孝义之家,正是封建统治者所期待的理想 社会 的缩影。义门陈忠孝双行,国事忠于君,家事孝于父母,可以作为教化典范,为其统治服务,因而一而再再而三予以旌表。在北宋统治163年中,有赵匡胤、赵光义、赵恒、赵祯、赵顼、赵佶六位君主屡次御赐旌表。如此荣耀,仅此一家。
由于以上内因和外因的条件,培育了义门陈氏,谱写了义门陈长盛不衰的农耕文明的田园诗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义门陈的兴盛来源于朝廷的支持,义门陈的析分也是皇上的旨意。
嘉祐七年即公元1062 年,文彦博、包拯等重臣向朝廷力谏,劝仁宗皇帝析分义门陈氏。美其言曰:“把义门陈作为封建家庭的样板,分迁各地,教化天下。”
其实目的是为了抑制义门陈氏。因义门陈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在地方,势力都很强大,“朝野太盛”,恐其日益壮大,危及朝廷。这是析分的主要原因。
以义门陈忠孝节义教化天下,让义门陈把陈家家风、家法、族规传播各地,淳化 社会 当然也是目的之一。 除此之外,陈家吃大锅饭,苦衷也难于言表,名声在外,只好苦苦支撑。有时也“乏食”,有吃不饱的日子。据《宋史•456卷》载:“至道以来,仍岁饥旱,陈氏举宗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存,义之至也。”
我们现在七十岁以上的人应该都有吃大锅饭的经历,个中滋味,烙下了 历史 的印记。义门陈吃了三百多年,也难为了他们。笔者揣测义门子弟肯定是拥护朝廷决定的,有皇诏,奉旨析迁,风光无限,也就称坡下驴,家就这样析了分了。
遥想九百多年前笔者的先祖继升公牵老携幼,肩挑背驮,迈着沉重的步伐,离开自己的家园,离别祖辈生活的故土,离别江州德安太平乡常乐里故乡,开启石桥庄新的 历史 ,衍生了我们的今天,宛如昨天一般。
嘉祐七年,仁宗下诏敕江南西路诸官临门,劝令义门陈氏按太宗皇帝御赐十二字“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析分,以第十五代人为分庄主,封年长者十三人为郎。按派分大小析分291 庄,依派拈阄,迁往全国各地,分布在全国125 县市。均按十二字命名,并给各庄义门屋图轴,义门分庄图一轴,作为子孙辨宗之据。
三 义门陈, 历史 上的文化符号
义门陈是用传统文化累积起来的文化符号,是封建士大夫辛勤耕耘的田园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实践的桃园 社会 ,也是宗法 社会 姓氏文化的典范,是华夏民族全民共享的精神家园。
义门陈以耕读传家,耕者利于家,读者益于国。以耕作农业作为家族的主要经济命脉,以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生存。但他们始终注重一个“读”字,“古者,家有塾,乡有庠,州有序,国有学。”义门陈这个大家庭把塾、庠、序、学集于一家。唐大顺元年(890),江州义门人陈崇就创办了东佳书院,名宿大儒游学任教,“延四方学者,置学田二十顷,江南名士皆肄业其家。”是唐宋时期蜚声全国的藏书、求知、讲学的胜地。名流欧阳修、苏东坡、钱若水、黄庭坚、陈尧叟、晏殊、朱熹、岳飞、张齐贤、杨亿、吕端等文人雅士曾讲学、游览于东佳书院,并留下三百余首诗篇,构建了义门陈璀璨的文化宝库。
东佳书院开私立家教之先,义田资学,文风蔚然,名士咸集,皇室赐书,车马扬尘,雅士景仰,诗词歌赋,成一道风景。东佳书院是唐宋时期最早的学府,最早的私立大学。是义门陈的一张名片,与陈氏共存。
东佳书院是义门陈的文化载体。陈家人亦农亦学,农忙务农,农闲务学;白天务农,晚上务学。正因为如此,才有“八百头牛耕于垄上,三千盏灯读于学堂”的耕读气象,才有一年三百多学子赴考的局面。
义门陈这一文化符号不但有文化载体,还有文化内涵。陈家人知书达礼,正义善良,亲善和谐,忠孝仁义,编织了义门的乐曲。
义门陈将军陈士尹,文武双全。十八岁中武举,二十岁进士及第。与武宁人李颜先一同从军岳飞部下,并动员自己的六位兄弟从军。二十四岁便统领十万军马与金兵奋战,“屡败金兵于江州”。绍兴六年与金兵再战于黄岗,六位兄弟全部战死。绍兴十年,陈士尹与李颜先固守江州,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被赐“忠壮王”,经天纬地,义勇忠良。庙祀之。
义门将军忠于国,义门家长依然。宋淳化年间,朝廷恩准每年资助粮食二千石。至陈旭接任家长时,义门陈生产有了发展,田庄三百余处,族人生活有了改善,粮食有了节余。家长陈旭上奏朝廷请将赐粮减半。有人劝陈旭,吃不完可以转卖得利。陈旭答曰:“皇上以我数千口之家,以国库粮赐我,岂可见利忘义。”“恳请减半”预示着义门陈的仁厚,书写着陈家“义门”的忠实。
义门陈不但有“百婴待哺”的佳话,也有“百犬同牢”的美谈。义门陈礼义为先,孝道治家,满门重义尚德。至唐昭宗庆历年间,家有740余人丁,日设广席,依次坐而共食。久而久之,影响了牲畜。陈家有犬百条,共食一槽,一犬不至,诸犬不食。原来有一老母犬,脚拐眼瞎,卧于紫扉门楼之上,伴星斗,防匪人,尽其义也。老犬不至,众犬不食。被宋昭宗验证后,义门门坊建有百犬牢,其联曰:
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
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义门陈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记载着许多名臣显贵的赞颂诗章,不但有七朝皇帝赏赐,还有六位宰相赞诗,他们分别是文彦博,其诗曰:
御笔亲题灿锦霞,满朝官职遍天涯。
名垂万古应不朽,庆衍千秋宰相家。
吕蒙正曾任宋太宗、真宗二朝宰相。其诗曰:
叠奏华门聚德星,朱霞飞锦绕江城。
太和鼓畅淳风美,大顺勋蒸景物新。
千石赐回天上粟,五车书篇匣中经。
只知雍睦当年盛,哪知如今义更深。
李昉,北宋文学家,太宗朝宰相。曾率一批官员亲临义门陈考察,其诗曰:
孝义冠乡间,门多长者车。
收贮千顷粟,家藏一楼书。
待客开新酒,留僧煮嫩蔬。
三公老且病,无暇访山居。
宋祁,北宋史学家,副宰相。花甲之年游览东佳,咏诗一首:
群芳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
旌表异恩门第贵,史书新传姓名高。
谋孙有德荣非数,待士无蔬众岂劳?
我想东佳终末到,只因胜概属仙曹。
还有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及南宋宰相宗泽等均到义门陈考察并留下了著名的诗篇,就不一一列表了。
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赞义门诗曰:
唐宋令名久著,义门孝德流芳。
冠盖文章渊薮,子孙百世其昌。
还有岳飞、文天祥等宋朝名将也为陈氏写下了诗篇。
义门陈的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远远超出了姓氏文化的范畴,她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礼义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精神家园,是一道亮丽的 历史 风景。就是在今天,依然放射出灼灼光华,应让如今的我们将此一独特的义门陈文化推陈出新,在淳化 社会 的诚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 平江义门流芳
平江陈氏,传承虞舜,祖启满公,派衍颍川,义表江州。义门流芳,忠孝节义著世,德星耕读传家。陈氏人口在平江位列其三,陈氏修谱人丁六万余,在籍户口四万有三。
(平江陈氏宗祠)
唐天宝年间,公元758年,希烈公从陕西长安始迁平江,是进入平江的陈氏第一脉。希烈公有子四,陈渪、陈汭、陈润、陈洳。族谱有载,其第五代孙寻祖迁平,其后裔建鸣山祠。
端公公元924年迁湘居潭州庄,潭州庄是义门陈的官庄之一。
至宋代平塘庄思先公于公元1068 年左右从安徽迁平。
端公八世孙团公九婆十一子,其中开、表两房在平江与思先公后裔彗、贤、顺共五房在县城北街建五房祠。端公81世,像摆东方,思先公84世,像摆西边。彭氏祠在陈氏祠西,据传彭氏先祖彭莹是端公之外甥,随端公入湘。彭氏后裔拜祖要先拜其舅端公再拜其祖,莹公之义举,且延续多代。此后义门陈又建分祠多处。
公元1723年石桥庄,谱谍考证又为汀州庄的开先公等从广东兴宁迁平。
尔后又有新城庄、汀州庄、赤土官庄、果石庄、蒲圻庄、万载庄、通山庄、崇阳庄、分宁庄、南昌庄、蒿溪庄等后裔先后迁平。
平江陈氏除义门陈外,还有伯万公后裔怀化一脉,迁平江河东,在剪刀湾建祠。
平江陈氏合族建总祠于三阳乡美潭村,2012年峻工,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平方。
壬寅四月于平江六味斋
迁往湖北的有:陈文输分得荆州(湖北江陵县)东明庄。陈公成分得(湖北)进蕲水县永兴庄。陈风分得(湖北)武穴郑公塔庄、忠州(四州忠县)庄。陈即分得华容县万馥庄。陈知升分得(湖北)崇阳县宏上庄。陈享分得(湖南)华容庄。陈召分得(湖北)咸宁庄陈奉分得(湖北)宜城庄。陈升分得南昌府庄、峡口沙坊庄、新桥庄、(湖北)江夏南咀庄、新店主、(湖北)蒲圻庄、武昌庄、咸宁庄、嘉鱼县磊落庄(即牌洲)、南昌石桥庄。陈一分得(湖北)麻城庄。陈大分得柏山庄、牛宏庄、瑞州(江西高安县)玉仙乡潭石庄、东冈庄、修宇庄、分宁庄、佛图庄、建安庄、(湖北)大冶庄、平乡庄。陈通分得(湖北)汉川庄、鄂州庄、汉阳县瑞庆庄、周陂庄、黄陂庄、小口庄、(安徽)宿松庄、太湖庄、下寨庄、赤山庄、湖化庄、义门住宅义厚庄。陈彦仁分得南村庄(即自兴庄)。陈缁分得圻州(分湖北新春县)十六庄。陈建分得(湖北)苋冈县平塘庄。陈受六分得(湖北)监利县林长河庄。陈风分得(湖北)黄梅庄。陈继成分得蕲州蕲水县回归庄。陈八分得(湖北)沔阳县宏兴庄。陈公七分得(湖北)安陆庄。
陈氏书堂记
对不起,只能帮你到这儿
类别:文史 选载 作者:徐 锴
古之学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此系乎人者也。圣王之处士也就闲燕,孟母之训子也择芳邻,元豹隐南山而成文章,成连适东海而怡情性,此系乎地者也。然则稽合同异,别是与非者,地不如人。陶钧气质,渐润心灵者,人不若地。学者察此,可以有意于居矣。浔阳庐山之阳,有陈氏书楼。其先盖陈宜都王叔明之后曰兼,为秘书少监。生京,给事中。以从子褒为嗣,至盐官令;生瓘,至高安县丞;其孙避难于泉州之仙游,生伯宣,注《史记》,今行于世。昔马总尝左迁泉州,与之友善。总移南康,伯宣因来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之太平乡常乐里。合族同处,迨今千人。室无私财,厨无异爨。长幼男女,以属会食,日出从事,不畜仆夫隶焉。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乾宁中,崇弟勋为蒲圻令,次弟玫,本县令。能嗣其业,如是百年。勋从子衮,本州曹掾。我唐烈祖中兴之际,诏复除而表揭之,旌其义也。衮以为族既庶矣,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卜是筑,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皆就学焉。自龙纪以降,崇(佗)之子蜕,从子渤,族子乘(俱)登进士第。近有蔚文尤出焉,曰逊、曰范,皆随计(继)矣。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盖有之。於戏(呜呼),文如麻菽,求焉斯至,道如江海,酌焉满腹;学如不及,仁远乎哉!昔北海有邴郑之风,离骚有江山之助者,皆古也。门生前进士章谷,尝所肄业,笔而见告,思为之碣。会陈氏之令子曰恭,自南昌掾入使至都下,因来告别,援翰以授之。时太岁已巳(969)十一月九日记。
按:徐锴,(921-975),字楚金,五代宋初文字学家,扬州广陵人,官内史舍人,开宝八年卒于金陵围城中,卒之逾月,南唐亡。
本文录自《钦定全唐文》卷八八八。文中写道:“昔马总尝左迁泉州,与之友善。”这是徐锴首次将陈、马两家的友谊写进史书。从本句的上下文来看,意思是说“马总与伯宣友善”,其实,马总与伯宣不是同一时代人。
据史书载,伯宣高祖陈京殁于唐贞元二十一年(805),而伯宣“计其生当在敬穆之间(821-826),”“大顺初(890)卒”。另据《唐书 卷一百六十三 列传第八十八 马总》及《唐刺史考 河南道 郓州》载:马总于唐贞元中(785-805)被谗贬泉州别驾;宪宗元和初自泉州迁虔州(今赣州南康)刺史,元和中(806-820)又由虔州刺史迁安南都户,后入户部尚书;长庆三年(823)卒,赠右仆射。徐锴说“昔与之友善”,属误传,未经考证。应该是说昔日马总初贬泉州,处境艰难,得到陈镶的帮助,两家结下友谊,但这毕竟是往事,距离徐锴写本文时,时光已过150多年,其间流传不能说没有误差。再说徐锴写本文,是受别人之请托,自己根本没有来义门,是在别人的口述下“笔而见告,思为之碣”而成,将父辈之间的友谊移到子辈,是属误传,并非“与之友善”。
又文中写道:“能嗣其业,如是百年。”这里若指伯宣自唐乾符四年(877),因柳彦璋攻陷江州,大肆剽掠,为避兵乱,举家迁德安“合族同处”起,距写本文时为92年;若以唐会昌年间(841-846)伯宣由闽隐庐计起,距写本文时隔120余年。因此推知,“如是百年”,该指877-969年这一时期为宜。
本文主要记述书堂之事,由于书堂之建,是陈崇、陈衮父子等人“承著作之贻训”而创办,经几代人的努力,达到后来“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之规模,所以文中才点到伯宣这支人上下承续关系,宋史亦同。至于陈旺一支人,或许当时徐不了解其世次,不敢妄说,故省却不提。只有在辛丑(1001)春,胡旦身临义门,“览世谱,询事实,俱知其状”后,始提及“旺、机、感、蓝、青”诸人的名字,然而又毫无事迹可写,这就表明他们这几代人世为农民。因此,徐锴在文中也只好简括一句“合族同处,迨今千人”。试想,如果没有“合族同处”,仅伯宣子崇一支在百年内,人口能发展到千人吗?
陈氏对联 精选八十三副
一、名宦题赠
1、天下第一家
编者按:这是秘阁内监裴愈所题。宋至道三年(996),内侍裴愈赍散御书到义门,见村舍古朴,服饰古野,书声朗朗,耕织繁忙之景象,不由畅然发出“天下第一家”之赞叹,遂泼墨题赠。见湖北黄梅蔡山(遵义堂)《义门陈氏宗谱》。
2、江州奕世
编者按:宋庆历四年(1044),东佳书院学子应举者四百有三,在朝者琛、逊而下有二十九员,且多人与欧阳修友善。欧回故乡庐陵(今江西吉安),一日途经江州至东佳,见陈氏累世簪缨,车马盈门,遂题词赠之。
3、陈氏遗谱,子孙葆之
编者按:遗,赠与。葆,保护、保存。嘉祐七年分庄,不因骨肉异地而世远人涣,熙宁二年(1069)陈知柏等人议定以欧苏谱式编修《义门世谱》,敬宗收族。元丰二年(1079),苏试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陈知柏拜访苏轼,赠其家谱。苏轼一见,甚喜,在赠谱首页上题下此词,嘱咐子孙“葆之”。
4、义门流芳
编者按:题词时间说法有二。一说熙宁二年(1069),陈晞为江州助教,授课东佳,黄庭坚游学至此所题。二说是黄庭坚任楚地太和县令时,为当地陈氏修族谱所题词。
5、德星永著
编者按:明嘉庆六年(1527)丁亥,九江近地(黄梅、宿松、广济、瑞昌、星子)陈氏于三凤坊义门祠纂修宗谱。九江知府陈天栋因同出一源,欣然应请题词,且撰谱序一篇。见九江德星堂《义门陈氏宗谱》。
6、义门世泽
编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明世宗(朱厚漗)为激扬民风,表彰历代旌表遗迹,在德化县甘泉乡齐集里(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敕建“义门坊”。近地各县义门后裔欢欣雀跃,集资修乘,以纪念此一盛举。九江知府(义门祥符庄后裔)陈谦题词,且撰谱序一篇。
7、义韵千秋
编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敕建“义门坊”,九江近地各县重修(德星堂)谱。九江教谕(义门裔孙)为宗谱留迹。
8、义笃纲常
编者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敕建“义门坊”,九江近地各县义门后裔欢聚一堂,重修宗谱。进士劳堪欣然应请题赠,且撰谱序一篇。
二、义门楹联
1、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
编者按:唐中和四年(884),僖宗首次旌表江州陈氏,并赐此联予以褒扬。此联谱志有异,对于“旌书贵”,有曰“书声旧”,还有说“书声贵”。三种说法相比较,以“旌书贵”为妥。此处“旌书”非赐书,应理解为“皇上的旌书(御笔亲题)是至高的荣誉,特为人间德义世家所题赠”。
2、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爨四百年天下无双。
编者按:至道二年(996),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此联。此时义门人口二千余,同居时间265年。此联同居“四百年”,是从叔明受封宜都王时计起逾四百多年,联中皆取整数(下同)。同时还赐义门陈氏“希公汝,知守宗,承延继,才思彦”十二字作世派取名用。可是后来义门分庄时却用作各分庄主名号,作为“义门人”的标志。
3、三千余口文章第,五百年来孝义家。
编者按: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赵恒赐陈旭将仕郎守江州助教,亦赐此联。
4、治家弗可无近虑,处世须当有远谋。
5、清修逸乐虚中之实,禄位权势实中之虚。
6、奇服异器莫思玩好,钱财货利勿视泥沙。
7、富不忘贫可常葆其富,贵不践贱方屡居其贵。
编者按:以上四联为广堂楹联。四、五联乃伯宣生前家训之语;六、七联为陈崇生前教诲之语。
8、孝谨著前徽,温诏时从天上至;光灵流后叶,文孙今自日边来。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家长陈泰所撰。
注释:1、温诏,指旌表或嘉奖陈氏的诏书。2、文孙,谓能不失祖先之政的子孙。孔传:“文子文孙,文王之子孙”。后用为对他人孙子的美称。这里是指在京城为官的义门子孙。3、日边,指圣上或皇城。
9、义居山麓耕畲,尽应卿相子;良家院内临寝,半是帝王臣。
编者按:此联为宋太子中舍陈度所撰。
注释:1、义居山,原名镇场山。后因封“义居人”,故称义门故居为“义居”,山为“义居山”。2、卿相子,指长辈对晚辈的爱称。3、良家院,因御封“真良家”而得名。
10、门尚敦睦之义,乡闾因之悉率化;家崇孝悌之风,州邑由是偕效行。
编者按:此联为胡旦所撰,由陕西山阳陈道久提供。
11、三十七婴争妍除夕,陈氏又添栋梁;十八朝官显荣升元,义门更增光辉。
编者按:此联为宋太常博士陈延芝所撰。据德安笃义堂义门谱载:“十八朝官俱葬东佳书院坂”。
12、室无私财方能三千九百口同居义聚,荣称义门一语;
厨无异爨遂使四百八十年共济睦族,誉满海内四遐。
编者按:此联由宋代盐铁使陈恕所撰。
13、义著四海,僖宗御封玉音犹在;门振五洲,真宗诰敕金字常存。
编者按:此联为东佳书院联,系宋职方员外郎陈延赏所撰。玉音,指唐僖宗首旌“义门陈氏”。金字,指宋真宗书“义居人”三字。
14、敦儒术以修身,笃义风以睦族。
编者按:此联为宋同平章事陈尧叟所撰。
15、莫道栋梁欢聚二十有九,且看蛟龙跃起四百有三。
编者按:“二十有九,”指义门陈氏有二十九人做京官。“四百有三”,指宋庆历四年(1044),东佳书院有四百零三人应举考试,登科者有四十五人。此联为宋制诏总裁杨亿所作。
16、潜心东佳阅周礼玩羲文,一字必求其解,宁可一日仅解一个字;
致力西舒尊儒术游书山,万卷何愁其破,但愿一年能破万卷书。
编者按:羲文,指易经。西舒,指寄咏舒,在东佳书院西侧,故称西舒。此联是宋光禄少卿陈执中为义门别墅所题。
17、八方学子求学由是,造诣由是,功成名就亦由是;
五洲志士笃志于斯,肄业于斯,登第致仕亦于斯。
编者按:肄业于斯,指肄业于东佳书院。据陆游《南唐书》载:“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此联见湖北黄梅《义门陈氏宗谱》。
18、接官厅内尽是进士、博士、大学士;迎宾路上又来侍郎、礼郎、尚书郎。
编者按:此联为德安廨宇接官厅柱联,由宋江州知府李原颖所撰。
19、一母踏青,扶仆抬夫竟是所惦三大臣;
三子舞彩,荷椅负轿岂非因悦一太君。
编者按:此联为三孝堂联。由南唐彭泽令陈岳撰。一母、一太君,同指陈恕妻王夫人。三子、三大臣,同指陈执淳(诏)、陈执中(显)、陈执古(颁),俱登进士为京官,时称“三孝子”。
20、玉昆二难撑宇宙;德星一颗照乾坤。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翰林院编修陈用撰。二难,指陈元方和陈季方。德星,指太丘长陈实。
21、盐官令逢乱世避难泉州仙游,著作郎忌宦海隐居庐山龙潭。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盐官令,即陈褒,官至盐官令。著作郎,指陈伯宣,为戒宦海争斗,隐居庐山,故征召不起。此联是宋岳州军事推官陈逊所撰。
22、神农尝百草择五谷始由耕耘济世,烈山伐千木造两轮方以轩辕定邦。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祠堂联,由宋徽州军事推官陈逊撰。神农,神农氏,即炎帝,传说他尝百草择五谷,让人播种,便有了粮食。烈山,烈山氏,即黄帝,史称轩辕氏,传说他成千次砍伐树木试制了两轮车,即轩辕,并以此战胜其他部落,统一了中原。
23、东佳左峙形胜一方甲第,源泉右绕泽流百代人家。
编者按:此联为东佳庄院联,尚存今德安爱民乡岩泉桂村。源泉,指紫岩泉,泉水从岩中汩汩而出,经寄咏舒跌崖而瀑,飞流直下,溪绕东佳庄,形成水阁山斋之胜概。
24、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
编者按:此联为刑杖厅联,由宋太子中舍陈度撰。三尺法,指《家法三十三条》。
25、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
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编者按:此联为百犬牢联,是南唐兵部尚书陈觉撰。牢,百犬牢,位于义门故居左侧小山坡上。《十国春秋》载:“畜犬百余,共一船贮食饲之,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同治《九江府志》亦载:“牢长数丈,尚存”。据义门乡人说,上世纪60年代因修水库,折断犬槽垫基坝底。
26、德安常乐里原遵祖训同居合爨延续世代一十八,
义居太平乡今奉圣旨分庄析烟迁赴州郡七十二。
编者按:此联由南宋进士陈文龙撰。义门分家时,以十五代作阄参分,然其对义门长房长孙十八、十九代已相继出生,故联云“一十八”。
27、义聚三千九百口世间第一,庄分七十二州郡天下无双。
编者按:以上两联为分庄碑联,此联是谢景初在《分庄复旨回文》中的一骈句。宋嘉祐七年七月初三,时任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奉旨率官临门监护析庄,至次年三月始按御赐“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十二字,同另“先迁成,升仁悦,大通琉”九字相应取名分庄,首分一百零八庄,此谓大庄,阄迁七十二州郡。后又分一百八十三庄,此谓小庄(亦称小宗,待考),但取名时只能用御赐十二字,而不能用后九字。这就是宋仁宗诗“庄上分庄岁月长”的由来。清光绪吏部主事陈三立在撰修《义门陈氏宗谱》时亦撰联:“颍水溯真源二千年积善累基文范至今光史籍,江州缅遗迹百八庄同宗别派义门螽古衍家传”。也点到一百零八庄。
28、远有元钦近有文伟以世继世义风激于闾里,
前有太丘后有伯宣以代绳代儒业传于世家。
编者按:此联由广西钦州陈帮彦提供。元钦,即陈衮,南唐文渊殿大学士,字元钦。文伟,即陈兢,南唐入仕,至宋不起,字文伟。
29、人无殊志室无私财厨无异爨,义之至也,
犬亦同牢一犬不至诸犬不食,义之感耶!
编者按:《南唐书》载:“江州陈氏,家族七百口,每日设广席,长幼以次坐而共食。畜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诸犬为之不食”。
30、三十七娇婴争妍除夕陈氏又添梁栋,
一十八朝官显荣升元义门更增光辉!
编者按:此联原载陕西洛南绍义堂《义门陈氏宗谱》。乾化二年(912)腊月三十日除夕,陈昉(家长)买黄忠辅之田,长三千八百步。当晚,诸房产男三十七,后同榜登第,仕宦显荣,遂名其田为“公婆丘”。南唐升元年间,义门陈氏有十八人在朝为官,十八朝官俱葬东佳书院坂。
31、室无私财方能三千九百口同居义聚荣称义门一语,
厨无异爨遂使四百八十年共济睦族誉满海内四遐。
编者按:义门陈氏合族同居,人口最多时达三千九百余口。从义门始祖陈叔明封宜都王时算起至义门分庄,历时四百八十余年。
32、门以义称溯先人行由义路教由义方遂启无双门祚,
家因良著望后裔出为良臣处为良士方承第一家声。
编者按:此联由宋江州助教陈蕴撰。
33、天书屡降叠见太室之祥,玉牒新颁何止尧门之瑞。
编者按:此联是宋江州助教陈旭撰,见陈旭《谢恩表》。天书,指帝赐御书一百零四卷。玉牒,指宋太宗《赐陈旭诰敕一道》,特授将士郎,守江州助教。
34、学仙学禅出尘之妙事,拜将拜相处世之荣名。
编者按:此联为得胜楼联,由宋太常寺卿陈荣先所撰,见各地《义门陈氏宗谱》。
35、八文龙同登进士第簪缨符符重光秘监先志,
九才子齐擢中宏科词章灿灿俨然著作遗风。
编者按:此联由宋秘书省正字陈策所撰。八文龙,指义门陈逊、陈俨、陈度、陈渐、陈泳、陈岳、陈续、陈延年,皆胸罗书史腹饱典坟,时称八文龙。九才子,指陈乔、陈省、陈象、陈诰、陈策、陈碧、陈位、陈念、陈延芝,皆词赋敏捷挥笔万言,时称义门九才子。秘监,指陈京,秘书少监。著作,指陈伯宣,著作郎。
36、东汉蔡邕刊铭垂歌颍川文范,北宋胡旦撰碑仰颂江州义风。
编者按:此联为义碑联,由宋朝散大夫陈贻所撰。蔡邕,东汉文学家,曾撰写《汉太丘陈实庙碑铭》。文范,指陈实。胡旦,北宋兵部尚书,制诰总裁,曾撰写《义门记》。江州义风,指江州义门陈的崇高风尚。
37、贷粟赈饥乃救荒之政惟济德义之族,旌门功善为治世之策谨褒真良之家。
编者按:此联为义仓联。由宋江州知州康戬所撰。贷粟,即从国仓里把粮食借给民家。据《宋史陈兢传》载:“淳化元年(990),知州康戬上言:陈兢家常苦不足,诏本州每岁贷粟三千石”。
38、独食赐梨合族品味悟公意,同啖御鸽满门欣尝知天恩。
编者按:此联为义门馈食堂联,由内侍裴愈所撰。天,指宋太宗。公,指陈兢。据光绪《江西通志》载:淳化四年(993),宣陈兢入朝,赐一御鸽。兢持归,碎鸽,和醍酒一壶,合门三千余口共尝其味。裴愈目睹此景,回朝复奏曰:“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帝深赏之,曰:“诚哉,义门也”。宋太宗复试之,又赐一梨,而兢一人食,众深思乃大悟:“永不分离(梨)”。
39、缨襦之同袭堂前架上衣无主,饮膳之同味厅内席中馔有情。
编者按:此联由宋右直言陈佑所撰。据《武邑太君夏夫人墓志》载:“是时,陈氏族大于九江且十世矣,衣襦之同袭,饮膳之同味,长幼聚居已数千口”。
40、迎百贤延千隽育才于院可谓义门义天下,聚千卷藏万轴储书于楼敢称东佳佳宇中。
编者按:此联为东佳书院院门联,由宋中书舍人徐锴所撰。据《湘山野录》载:“江州陈氏别墅建家塾,聚书,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又据徐锴《陈氏书堂记》载:“陈衮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因胜据奇,是
陈友谅的资料?详细点,最好带有标题。
本文2023-10-19 19:41: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3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