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历史上的朱允文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
1朱允文死没死在历史上是个谜,有很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至不过今没有定论。
2唐朝的武则天为了皇帝的宝座,向亲生儿子屡下毒手,最早的皇位继承人长子李宏被武则天毒死,第二个皇位继承人“章怀太子”李贤被武则天流放到荒僻偏远的巴州,第三个儿子李显只当了三个月的皇帝,就被武则天以莫须有的罪名废黜,第四个儿子李旦当了七年傀儡皇帝后,被一脚踢开。
3清圣祖玄烨(1654~1722)清世祖福临第三子。1661~1722年在位。8岁即位,年号康熙。所以他有2个哥哥
4康熙帝遗照传位皇4子胤祯,虽然在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议,现在有很多专家学者也在研究雍正的即位,但是我个人认为雍正是康熙帝是传位给雍正的康熙的遗照是用满汉两种语言所写,即使是汉语可以改正,但是满语是没有办法改的!
5历史上真实的李卫 字又玠,1686—1788 并不是出身于市井的小混混,而是江南铜山 今徐州市一家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康熙五十六年,李卫花钱捐了一个官。《清史稿·李卫传》载:李卫“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据《小仓山房文集》载,李卫在户部供职期间干了一件让当时还是亲王的胤祯刮目相看的事:当时分管户部的一位亲王每收钱粮一千两,加收平余十两。李卫屡次谏阻都不听,于是在走廊上置一柜,写着“某王赢钱”,使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雍正十分看重李卫“勇敢任事”的优点,一继位就任命李卫为云南道盐驿道,次年擢升为布政使掌管朝廷重要税源的盐务。雍正三年 1725年 又被擢升为浙江巡抚兼理两浙盐政。雍正五年,李卫“寻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翌年,朝廷又以“江南多盗”,而地方官又“非戢盗之才”为由,命李卫统管江南七府五州盗案,“将吏听节制。”雍正七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雍正十年又内召署理刑部尚书,寻授直隶总督。
李卫任浙江、直隶总督十多年倒做了几件让世人称赞的好事。李卫管理盐政不仅加强了沿海各关隘的巡缉,打击不法商贩盗卖私盐等活动,同时还改革盐政税赋制度,“诸场有给丁滩者,以丁入地,计亩征收;无给丁滩者,暂令各丁如旧输纳。”此举,既稳定了盐业生产,又增加盐业税收。当时,因浙江人汪景琪著《西征随笔·历代年号论》中,影射雍正年号不吉利和礼部侍郎查嗣庭在科举考试中取“维民年止”句为试题所犯下“大不敬”之罪,“停浙江人乡会试。”李卫出任浙江总督后一面“文告严督,”一面上书朝廷“浙江士子感恩悔过,士风丕变,乃命照旧乡会试。”李卫治理海塘成绩卓著。他在海宁自翁家埠至尖山间的近百里海塘险要塘段抢筑乱石塘、柴塘近2300丈,缓和了危急形势;并且设塘兵200名及千、把总等员弁分驻沿塘常年修护。在海塘“招民垦田,於本年起科;设灶煎盐,官为收卖;渔舟入海,给牌察验;鱼盐徵税,充诸项公用。”李卫剿匪十分称职,“盗匿山泽间,诇得其踪迹,遣将吏捕治,必尽得乃止。以是所部乃无盗”。李卫对整肃吏治也著有成效。江南督臣范时绎、按察使马世 庇护张如云及其党羽以符咒惑民,李卫毫不徇情上书弹劾,使“时绎夺官,世 、空北皆坐谴,云如等论斩。”雍正十一年,李卫不顾忌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鄂尔泰的地位和眷宠均在自己之上,公开上书指参其弟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使鄂尔奇被革职查办。雍正十二年,他“疏发诚亲王府护卫库克与安州民争淤地”;雍正十三年,他“疏劾总河帡藻贪劣”。所以,雍正对李卫的评价是“嘉许之怀,笔莫能罄。……非深悉朕衷,毫不瞻顾,安肯毅然直陈。”
当然,李卫也是一个“维吾尔族姑娘”满头小辫子———缺点不少,诸如恃才傲物,对上司无礼,在自己的执事牌子书写“钦用”,有时也接受礼物等。为此,雍正也曾多次告诫他“嗣后极宜谦恭持己,和平接物。川马、古董之收受,俱当检点。两面‘钦用’牌,不可以已乎 是皆小人逞志之态,何须乃尔。其克慎毋忽。”并且很严肃的警告他“书云习与性成,若不痛自刻责,未易改除。将来必以此受累,后悔何及 ”但是,这一些,都不足以影响雍正对李卫的信任。原因何在 雍正在浙江总督程元章密参李卫离任后还干预浙江事务的奏子上批道:“李卫之粗率狂纵,人所共知者,何必介意。朕取其操守廉洁,勇敢任事,以挽回瞻顾因循,视国政如膜外之风耳。”可见,雍正有知人和用人之明。
乾隆元年(1736),兼管直隶河道总督。三年病死,谥敏达。李卫识字不多,操守廉洁,任事勇敢。幕客为著《钦遵圣谕条例事宜》(与田文镜之作合为《钦颁州县事宜》),在浙江、直隶任内分别主持修撰《浙江通志》、《畿辅通志》。他的部分奏折收在《朱批谕旨》中。
相关问题见《清史稿·李卫传》
李卫墓位于丰县大沙河镇政府驻地东北隅。乾隆御碑“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直隶总督谥敏达公李卫”。墓基邻近李家祠堂。祠堂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8月19日黄河决口冲毁。墓西南和东南不远处分别有宫保府及大观楼,宫保府与大观楼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修建恢复。李卫,字又介,号恰亭,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卒于乾隆三年(1738年),终年52岁。据李卫家谱记载,李卫死后葬于丰县皇甫楼村西。据保存完整的李氏族谱记载,李卫为彭城李氏望族的第十一代孙。其一世始祖李正居,原籍河北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市),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迁至徐州定居程子院(今梁寨镇李新集)。李正居出身行武,殁后葬于程子院东首,世称“一世祖林”(墓碑尚存)。李正居配张氏生恭、宾、谨、让、武五子,李卫属李让之后。李让为明佐黔国公锦衣卫千户。李让的锦衣卫千户可以世袭,其后四代五人为锦衣卫千户。李卫属六世李铉锦衣卫千户之兄李铸之脉。李铸虽无世袭锦衣卫千户,但是仍为“田园连绵,阡陌纵横”的宦门大户。七世李一中,号淮川。八世李从任,为一读书人,增广生。九世李藻,号未凝,即李卫的祖父,是位贡监生,后因李卫位居朝官,诰封通奉大夫。李卫的父亲李宗靖(十世),号青立,武德将军,诰封通奉大夫。由此可见,李卫出身宦门诗书之家。
马齐(1652—1739),满洲镶黄旗人,萌生,康熙英武殿大学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衔。清初,沙俄不断侵犯我国领土,烧杀抢掠,横行无忌。为此,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即挥师北上,先后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十五年(1686)两次同侵略者展开激战,最终以沙俄军队战败被困雅克萨城、请求谈判解决两国边界争端而结束。二十七年(1688),康熙帝答应俄方请求,准备派员参加。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时任左都御史的马齐上书曰:“俄罗斯侵略疆土,(被)我师困之于雅克萨城,本可立时剿灭,皇上宽容,不忍加诛。今悔罪求和,特遗大臣往议,垂之史册关系甚巨。其档案宜兼书汉字,使臣并参用汉员。”诏如议行。康熙二十八年(1689)7月14日,两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达成协议,签订了我国让出尼布楚,收回雅克萨,两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的平等的《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当时虽然以满俄两种文字书写,但不久即将副本翻译成汉文归档保存,开清初官方外交档案由满文翻译汉文之先河。同时,马齐的这一建议也为以后满汉文化的广泛交流以及汉文字在官方的普遍运用铺平了道路。
张廷玉(1672—1755),清安徽铜城人,康熙进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少保衔,后加太保。雍正八年(1730),长期和清廷对抗的蒙古准噶尔部煽动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及西北各族反清,雍正帝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决定出兵征讨。因战事紧急,军令需要迅速处理和严守秘密,所以,即令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房”,嗣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廷玉定规制”。按照旨意,张廷玉就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其中涉及到档案的地方就达多处,如:军机处参予官员奏折的处理和谕旨的撰拟;军机章京负责誊写、记档及日常工作;军机处设《存记簿》,“奉旨存议”事务,一律登记;“密事有件”,密封存档,届时折阅办理等。这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不仅加强了皇权统治,避免了政出多门以及失、泄密现象的发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统一了办文机构,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为利用和编撰方略(志)提供了方便。
李卫(1666—1738),江苏桐城人,康熙捐资员外郎,雍正朝署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同鄂尔泰、田文镜均系雍正帝心腹)。雍正四年(1726),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西考官查嗣庭以《诗经》句“维民所止”命题考试,不料清廷诬称“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二字之首乃大不敬,逐将查捕狱问罪。不久死狱中,戮其尸,株连亲属。同年,汪景琪任年羹尧随笔(秘书),随年西征,因文章讥讽朝廷,被判大逆罪,立即斩决,妻发黑龙江为奴。因上述二人均系浙江人,以文字得罪朝廷,故清廷停浙江文士乡会试。为尽早恢复乡会试,时任浙江总督兼巡抚的李卫便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文士呼声,调解各种矛盾;随时跟踪检查受株连而未定罪文士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训导,责令改正;表现好的文士,将其事迹一一记录归档。过了一年,当朝廷派去的观风整俗使王国栋看到这些档案材料后,深为李卫的良苦用心而感动,为浙江人感恩悔过而高兴。于是,和李卫同奏朝廷,替浙江文士说了许多好话。雍正帝一见奏折大喜,很快就下令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其次,他平时召集属吏开会,或命某个属员办差,均有记录,事后归档,笔笔有宗;朝廷谕旨、各部院及州府县衙门来往文书,办完即存档,一清二楚;加之其它事“皆中程,民间亦无扰”,故深受雍正帝信任,被视为心腹。
田文镜(1662—1732),汉军正黄旗人,监生出身,康熙末年任侍讲学士,雍正朝授兵部尚书衔,兼河东(河南、山东)总督。康熙末年,黄河几次泛滥,大量农田被毁,加之不法官绅为害,盗贼猖獗,因而河南民不潦生,怨声载道,官府档案管理混乱,各种案件堆积如山。在这种情况下,他于雍正二年(1724)调任河南布政使,旋升河南巡抚、总督。任内,以凡事“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为准则,大刀阔斧,“清理积牍,剔除宿弊,吏治为之一新。”所谓积牍,即常年积压,得不到处理的文件、档案;所谓宿弊,即官员多年的陋规、科派亏空、州县的逃税、隐匿土地等。由于这两项工作干得出色,所以才出现了“吏治为之一新”的局面。《清史稿》(田文镜传)中将“清理积牍”放在首位,这就足以说明,田文镜极为重视档案,会管理档案,而且通过档案刷新吏治是他的主要政绩之一。
李绂(1673—1750),江西临川人,康熙进士,雍正朝广西巡抚,后署直隶总督,因参劾田文镜而被罢职。雍正帝命其纂修《八旗通志》。为此,他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查阅了内廷大量档案,走访了众多皇戚贵胄。在此基础上,从雍正五年(1727)开始编纂,至乾隆四年(1739),历经13年时间,终于成书。初集250卷,二集256卷(包括卷首12卷),分八志(旗务、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表(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省直大臣、选举)及列传三大部分。《八旗通志》集满族档案、图书之大成,为后人了解、研究和发掘清朝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凭证。
隆科多(?—1728),清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佟国维子,康熙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雍正朝吏部尚书加太保衔。因参予夺取帝位的阴谋,事败后于雍正三年(1727)被处永远禁锢,次年死于禁所。年羹尧事发被处死后,都察院上书弹劾隆科多庇护年而被“削去太保衔”;嗣后,刑部又奏他挟势贪赃,私受年羹尧筹金800两、银42200两,要求立即斩决,下旨曰:“隆科多才尚可用,免其死罪,革去尚书,令往理阿尔泰边界事务”。隆科多走后,议政王大臣等,于雍正二年(1727)又奏隆私藏玉谍于家,应拿问罪。这里所说的玉谍,即皇家宗谱档案。按规定,官员如需查阅玉谍,先得经过皇帝批准,尔后沐浴焚香,才能取出阅读,阅后即还。这么重要的档案,隆科多竟然将其私藏家中(到底有无此事另当别论),当然犯了大逆不敬罪。雍正帝便以此为据,令缇骑(皇帝亲信侍卫)将隆科多逮捕回京,由顺承郡王锡保秘密审讯,给其定罪41条,拟斩刑。雍正帝念其昔日功劳,特加恩典,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附近空地,造屋三间,永远禁锢,不没收财产,不贬妻为奴。
江苏徐州丰县好像是李寨镇和安徽砀山县唐寨镇 辈分是 正 大 光 明 宗 务 传 家 寒 荣 立 新 李卫的出生地是砀山!(百科上以前看过)听老人说过我们村子是从丰县迁来的 但是家谱(族谱)确实有李卫的大名!
范承勋之子范时绎,雍正年间历任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及两江总督等。
雍正年间,范姓兵部尚书只此一人。
雍正初年,范时绎自佐领三次上迁为马兰镇的总兵。雍正四年(1726年),朝廷命范时绎署理两江总督。这一年,迁为正蓝旗汉军都统。
雍正五年(1727年),又迁移为镶白旗汉军都统,并与之前一样署理两江总督。十二月,范时绎上书说:“请自雍正六年始,江苏、安徽各州县应徵丁银,均入地亩内徵收。”地丁并徵始此。
雍正六年(1728年),授范时绎为户部尚书,仍署理总督。范时绎在任的时候,曾经上疏请求就通州的运河入海处,修建涵洞以储蓄水源和防洪。修复扬州的水利,疏浚河流的入海口,疏通了车路、白涂、海沟各个河流,泰州运盐的运河修建了大堤。盐城、如皋的河流入海处,范时绎都为之闸若涵洞。釐两淮盐政,增漕标庙湾、盐城二营兵吏。皆下部议行。雍正帝因为苏、松多处有很多盗贼,范时绎戢盗的办法很少,命他把江苏七府五州的盗贼案件交给浙江总督李卫管理。李卫名捕江宁民张云如以符咒惑众谋不轨,而范时绎尝与往还,李卫因此弹劾范时绎。
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命尚书李永升审理这件案子结果如实,张云如被杀,范时绎被解任。之后召还京师,雍正帝命他前去管理太平峪的皇陵吉地。很快又命范时绎协理河东河务,河东总督田文镜又因为范时绎误工而弹劾他,雍正帝谕曰:“朕因为范时绎是勋臣的后人,才加以重用。朱鸿绪尝奏范时绎廉洁,至日用不能给,朕深为动念,优与养廉。后知范时绎例所当得,未尝不取。朕犹令增糈,盖欲遂成其廉,使殚心力於封疆也。顾范时绎袒私交,容奸宄,朕复密谕李卫善为保全。且范氏为大僚者,惟范时绎及其从弟范时捷,勋臣后裔,渐至零落,朕心不忍,所以委曲成全之者至矣。复命协理河务,岂意伏汛危急,范时绎安坐於旁,置国事弁髦,视民命草芥。负恩瘝职,他人尚不可,况时绎乎?”逮治,部议坐云如狱论斩,雍正帝复特宥之。授镶蓝旗汉军副都统。
雍正十年(1732年),范时绎又被任命为工部尚书,兼镶黄旗汉军都统。雍正十二年(1734年),范时绎被罢免工部尚书之职。雍正十三年(1735年),又因为以侍卫保柱弹劾他行贿,下部议罪,很快被赦出。乾隆六年(1741年)逝世。
请问历史上的朱允文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死?
本文2023-10-19 18:47: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2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