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名字应该写进家谱吗?儿媳妇的名字应该写进丈夫家的家谱吗?
有家谱的人家:
1)女儿的名字应该写进家谱吗?不可以
2)儿媳妇的名字应该写进丈夫家的家谱吗?是的
3)出生男孩,起名字后,入家谱,成婚后,娘子随入家谱。
4)出生女孩,成婚后,入夫家家谱,姓随夫姓,如:夫姓张,娘家姓李,称张李氏(从前女孩无大名,只有小名);(后来女孩有大名,变成张李X/张李XX)现在香港、台湾地区有些地方就是,如:夫姓张,娘家姓李,称张李XX/张李X。
5)如果写进的话女子的名字和男的的名字应该是并列的吗?夫妻是并列的。
可惜格子太小,否则把格式给你看看。但格式形式是竖写的,千万不要横写。
不一定的,我们家是有家谱的,但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按照家谱取得,我的就不是
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可见咱中国人认为名字和一个人成长、命运息息相关,从古至今高度重视。可您相信吗?随着时代变迁、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在今天,传统的依照家谱取名的方式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以至不少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辈分呢。
中国人辈分寓意大
据介绍,中国古人起名除姓名外常有字、号等,后演变为以“姓+族辈+名”为主的家族式起名方式。辈分,作为族谱上的约定俗成,有史以来不可轻改,其除了规定家族纵向的血缘关系外,还寓意名望、寄托理想。如《红楼梦》贾家按名的偏旁部首定辈,多数家族则在姓和名中间加第三个字为辈分,如孔姓有“祥”“令”辈分、张姓有“作”“学”辈分。照这样的传统,很多孩子尚未出生,其姓名中至少有两个字就早已被家族长辈们规定好了。“从积极意义上看,这有利于一个家族血缘宗亲的凝聚以及文化上的传承!”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安徽民俗学会理事牛耘先生如此看待传统起名法的积极一面。
按家族辈分取名不到10%
但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如“建国”、“建设”等包含政治意味新名字的出现,中国人开始一改传统家族辈分式起名法,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代新人开始选择简单而意深的两字姓名,如韩雨、吕天等,90年代至今,姓名越发彰显个性,不少家庭在给孩子取名时,还动用了父母双方的姓氏,有的则融入更多现代元素,甚至略显西化,如取双姓+贝克汉姆的,还有叫杨二车娜姆的(我国最长姓名可取6字)。这导致的结果是,按家族辈分起名法越来越少有人采用,牛耘介绍,调查显示:在每百万婴儿中,沿用家族辈分起名的已不到10%。
取名字还是要有点中国特色
简化了传统缛节,起名更加自主,减轻了社会重名压力。资料显示:我国现有1601个姓氏,如采用父母双姓,会增加到128万个双姓。但另一方面,新式起名法却使不少现代家庭存在失“根”危险,一项城区千人调查显示:50%的20岁左右年轻人不知道有辈分起名传统;80%的该年龄段人不知道自己辈分。有的社会学家则担心:原本姓氏辈分在一起可区分血缘,一旦不按辈分,自由改变后给认亲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导致近亲通婚。“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以及东西方文化日益互渗,姓名多样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我还是希望家长们在给孩子们起名时尽量不要全盘西化,毕竟,中国人起名最好还是要有我们中国人的特色!”
一般是一出生取好了名字就会写进族谱,现在每个家族的人口都会比较多,族长也不能每一个孩子都知道,所以就要靠孩子的父母提前跟族长或者家里的长辈说好,大家提前都有个准备,等孩子出生后名字也取好了,就抓紧时间进族谱,以示对家族文化的尊敬和传承。
族谱,又称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修。霞浦一带,谱系分正谱、副谱(草谱)。副谱可以查阅,而正谱修好后,要入箱上锁,将开锁的钥匙丢入祖祠神龛,以示此谱交祖先收存,以后禁开锁。若遇副谱丢失,有事要查谱时,要先做“牲福”,祭请祖先同意,方可开锁。
旧时一些宗族修谱,每逢初一、十五日要祭祀祖宗。族谱告成后,还要造灵厝、做功德,请和尚法师观灯;观灯时造3座大灵厝(纸糊房子),供已超度的神魂居住,另设一些黑龛,供无子孙后代及未超度的神魂居住。福建省连城一带宗族,每年正月要拜“代图”(即写在布上的族谱)。行仪时,本族男丁都要到场,先是“新丁上图”(即新添男丁的名字入谱),上图之家要给执笔者一个红包,并烧香燃炮,用三牲祭祖。若逢大祭,要用整头猪羊置于下厅的支架上;继而是鸣锣击鼓放鞭炮;最后会餐,座位严格按辈份排列。族人围坐喝酒谈心,气氛很好。连城人把正月“拜代图”的宗族聚会称为“闹花灯”。
家谱本身就是一种民间的东西,并没有法律上的意义和什么强制的条文。个人参加修谱,对这个问题,我们实际的处置还是根据各自需要。为什么呢?总得体会是:一、满足各自家族长辈心愿,本也是尊宗敬祖的一种表现,所以,女方家没有男性后代,要求把女儿的孩子写进族谱,要满足长辈心愿,无可厚非。其次,男方这边,孩子还是跟父亲姓,也不影响孩子什么。
原来家谱是规定(约定成俗的),只有男孩才可以入谱,女孩不可以入谱。由于计划生育,很多家庭没有男孩,修谱也根据时代特点,女孩也可以入谱。一般家谱中描述:XX生女:XXX,女XXX,赘婿:XXX。后面自然就可以描述女儿后代的情况。
所以,可以写。也没有不良影响!
写家谱族谱的方法如下:把知道的都写下来、采访家人、寻找实物线索、绘制家族树、制定研究计划等。
1 把知道的都写下来
关于家里,你记得什么,就都写下来,特别是出生、结婚、死亡的日期和地点,后者将在未来的实地调研中发挥重要作用。你或许还可以绘制简单的家族树。这将提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 采访家人
现存的家族成员是知识的宝库。从父母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开始,然后如果可以,就再采访祖辈。如果祖辈还能记起他们的祖辈,那么你就有机会接触百年以上的家族历史了。在采访的时候,如果方便,你可以录音。
这份资料,既有利于你未来的调研,也可以作为遗产传至后人。但要记着贴上标签,以便寻找。要注意名字。还要记下别名、绰号,等等。一个故事,可能有不同的说法,要进行比较。要注意搜集“谣言”或者“模糊的回忆”。
3 寻找实物线索
翻翻抽屉和箱子,你可能会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惊奇。显而易见,诸如证书、表格之类的文件,可能会成为家族历史的砖石。这有可能了解到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往事。
留意其他家族遗物,例如日记本、信函。照片也是非常重要的道具。跟亲戚聊聊,看看他们能否辨认照片上的人物。记下名字,扫描照片,贴上标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打听一下家人、亲戚和族人,是否有家谱。
4 绘制家族树
家族树是描绘祖先关系的地图。它可能花费时间,所以要肯付出才能有结果。拿出一张白纸,在页底写下你自己的名字,在上面为先辈们留出空白。你也可以使用电脑。如果你是已婚,配偶列在你的旁边。然后在你们下面添加孩子,并填上出生日期。
上面是父母,再上面是祖辈,并且填上出生日期。你追溯的时候,直系祖辈的数量会翻倍——四位祖辈,八位曾祖辈,等等,加上他们的出生日期、结婚日期和死亡日期。
5 制定研究计划
记忆因时光变得模糊,所以验证非常重要。跟官方记录核对姓名和日期,常常都是不错的主意。现在可以查阅许多出生、结婚和死亡证书。你可以试着去本地档案馆、图书馆查询。
户籍档案也是查询数据或者未知亲戚的方式。民国时期的户籍资料,一般存放在档案馆里。另外,在地方志馆,也可以通过查阅地方志和文史资料,了解祖辈的生活环境和可能经历的大事,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找到他们的名字和事迹。
除了本地资源,网络资源、图书、杂志或者报纸,也可能提供实际的帮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图书馆里也收藏了大量的家谱和地方志。图书馆领导曾经讲过,有1/5的中国人其实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家谱。
女儿的名字应该写进家谱吗?儿媳妇的名字应该写进丈夫家的家谱吗?
本文2023-10-19 18:44: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