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靖安仁首镇有个古村,向你诉说保家楼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江西靖安仁首镇有个古村,向你诉说保家楼的故事,第1张

作为三爪仑省级风景名胜区8大景区之一的雷家古村,位于江西靖安县仁首镇的南端,东南与奉新干洲接壤,该村始建于南宋初期,迄今已有800余年的 历史 ,为雷姓人家聚居之地。整个村落呈长方形,古建筑淡雅朴素,错落有致。从靖安县城驱车大约15公里车程。

雷家古村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村中的保家楼,该楼为明末清初年间雷氏先民所建,距今近400年 历史 。主要用于嘹望敌情,御寇保家。至今保存完好的此类建筑全国仅存两处,另一处在四川省。

雷家古村由现存明、清12幢古民居群,1幢接官厅,雷志昂公祠、保家楼、古井、古樟树等组成。民居由青砖砌成,结构大致相同,长方体,每栋房子高10余米,深40余米,宽20余米,属典型徽派建筑风格。民居之间的小巷,铺青石板,雨后天霁,湿不沾鞋。该村居民500余户,大部分至今还居住在明清古建筑群中。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国生部队侵占古村作营部,常驻百余人。解放战争时期遗留在古村东面通衢外墙上的《告江西人民群众书》,至今保留完好,字迹清晰可见。

村中东北角的保家楼,又名“保驾楼”、“保甲楼”,横切面近似正方形,单间建造,砖术结构,高125米,占地64平方米。共4层,1层实体,2层以上内空,宽6米,深645米。整幢楼外墙开瞭望窗共14个,窗户一律外窄内宽呈“八”字形,既利光线、空气入内又可防盗。保家楼墙体建筑工艺十分精湛,坚固无比。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怀疑保家楼内藏宝,用挖战壕用的羊角铁锄头在楼背面挖有一个065米 07米 128米的墙洞,挖到一楼土层,见楼厚实坚固而放弃。

保家楼为全村最高建筑,设计合理,建筑精良,一直是雷氏家族的骄傲,具有远眺观察匪情,警报、躲避、攻击等功能,易守难攻,古时村民用来抵御外来宗族、强盗、土匪侵袭而建。

据传,保家楼为雷氏先民雷起鳌所建。据《雷氏家谱》记载,雷起鳌号称雷八公,行伍出身,明崇祯年间曾做芦溪县令,官居七品。古时,雷家地处古驿道上,是靖安通往奉新、南昌等地的交通枢纽,雷八公建此楼目的,一是为保护族群不受外界侵略,可作嘹望台用;二是可用此楼接待过往达官贵人住宿,客官住在三楼、二楼,四楼有人放哨,地面有人把守,安全无比。据说此楼曾人住过兵部尚书等三品以上官员。又传说是为皇帝保驾,因而“保家楼”又称“保驾楼”。

雷家古村也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雷祚文的故乡。雷祚文( 1907 —1946年)曾留洋美国攻读地质学,日军侵华后毅然回国,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2年带队发现四川渡口、攀枝花一带丰富的铁矿和煤矿。曾写过一份调查报告给国家能源委员会,该会置若罔闻。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攀枝花丰富的铁矿、煤矿才得以开采。1946年9月20日,雷祚文因飞机失事遇难。

如今,随着靖安县生态 旅游 的迅速升温,该县成为江西省网红的打卡地。雷家古村也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眼球,成为靖安 旅游 重要景点之一。时值靖安县启动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暨国家生态 旅游 示范区创建之际,古村将再次迎来 旅游 的春天。保家楼则像一座坚固的碉堡,屹立于古村之中,为古村 旅游 增添一份神秘与赞叹;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对研究江西省古代建筑史建筑演变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雷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 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的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聚集地 : 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安徽、江西、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反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其中,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就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既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潳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家乘谱牒 上海:雷氏统宗谱 江苏:苏州雷氏支谱一卷 浙江:冯翊郡雷氏宗谱四卷、雷氏宗谱一卷 安徽:雷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二卷末一卷 福建:晋江雷蓝苏氏三姓族谱、晋江斗山雷氏族谱 河南:雷氏三修族谱十卷 湖北:雷氏宗谱十卷、雷氏家谱 湖南:雷氏家谱 四川:零陵雷氏族谱六编外编二编 东郡雷氏族谱二卷 历史名人 : 雷义:最早出现于史书的雷姓名人。东汉时时代为官,与同郡人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的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雷斅:南朝宋时药物学家,以著《炮炙论》三卷著称。此书7种。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乐师,以精通琵琶闻名当时的朝野。安禄山攻入长安时,雷海青在其宴会上掷乐器于地痛哭,被安禄山支解示众。 雷发达:明末清初时建筑工匠。他曾参与过北京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后代也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的营造工作达200余年。有许多成果,如北京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被通称为"样式雷"。 雷焕:晋代天文学家。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司空张华任其为丰城令,果于牢狱地基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能力训练# 导语出自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下面是 无 分享的国学宝典《百家姓》:雷姓。欢迎阅读参考!

  姓氏源流

 雷(Léi)姓源出有三:

 1、出自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2、出自黄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后以祖名为氏。据《姓苑》所载,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据《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其后子孙以雷为氏。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中有雷姓:

 ①据《姓氏考略》所载(下同),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他们逐渐全盘汉化,再经过这么长久的时间,现在根本已经与汉族成为一体,再也分不出彼此了。

 ②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③满洲阿克占氏,改汉姓雷。

 ④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⑤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⑥今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得姓始祖:方雷。炎帝神农氏的第九代孙名雷,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族称方雷氏,为古诸侯国之一,方雷氏的后代有以国为氏者,称雷姓。他们尊方雷为雷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雷姓最初是以中原为其繁衍地,从周朝至秦朝的八百余年内,雷姓不显于史,这大约是由于此期缺乏名人的缘故。上述的几支雷姓,在早期的发展中各自独立,界限分明,其中出自方雷氏部落的一支,在后汉、三国时相继出了雷义、雷同等人物。此期有资料表明,已有雷姓迁居于古时的楚汉之地,即今天的江西、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此后经过不断地繁衍播迁,雷义、雷同的后代在晋朝时形成了今江西省境的一大望族,史称“雷姓豫章望”。后不断向南北方扩散,其中,豫章人雷焕后裔有一支迁往冯翊(今陕西省大荔),后来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名门望族,于是雷姓又有以“冯翊”为其郡望、堂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姓在南北方都有新的发展,但均以冯翊、豫章为其主源,而且这两支雷姓均各自独立发展,直到隋唐以后,才因一些特殊的原因,逐渐迁徙、发展、合流在一起。唐宋以后,雷姓分布更加广泛,如内蒙、广东、陕西、四川、江西、湖南、广西、山西均有雷姓人的身影。其中,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姓,有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中,在瑶族、畲族中,雷姓都是大姓,他们有自己的族谱,还涌现出一些有作为的人物。瑶族雷姓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如广西临桂、灵川、湖南城步等县皆有,他们大多尊雷元祥为开基祖。当然,这是因为北方历代兵连祸接,雷姓士族只好更多地繁衍于相对稳定的南方。明初洪武年间,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湖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明中期以后,至清代中叶,雷姓分布更为广泛,而且有部分人移居海外。如今,雷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四川、湖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三省雷姓约占全国汉族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八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二。

  历史名人

 雷义: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东汉时名臣,官至侍御史。与同郡人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的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雷敩:南朝·宋时药物学家,以著《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论合药分剂料理法则》等。

 雷焕:晋代天文学家。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司空张华任其为丰城令,果于牢狱地基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雷震:(1897-1979)浙江省和兴人,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京就帝国大学。回国后投身政治,历任国民参政会副秘书长、“政治协商会议”秘书长、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兼副秘书长、行政院政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要职,与胡适等人创办并主持《自由中国》半月刊,因其政治理念与国民党威权体制南辕北辙、迥不相侔,成为统治的政治上的敌手,而遭致政治构陷,成为蒋介石的“阶下囚”。诗一首最著也卒葬上山屋傍丁山癸向

 妣余氏生殁失考葬与夫同山生子三长升次昱三杲

 第五世讳升(342年——395年)字东明生于东晋咸康八年壬寅时堂五湖扰乱中原不宁退遁隐居东晋太元二十年乙未亨寿五十四岁葬本都地名松原坑山丙壬

 妣黄氏生殁失考与夫同葬生子二长祥次节(开派别处)

 第六世讳祥(375年——433年)字瑞乡生东晋甯康三年乙亥十一月卒南宁元嘉十年癸酉葬麻丘丑山未向

 妣孙氏生殁失考与夫合葬麻丘坪丑山向生子一令

 第七世讳令(426年——?)字秉威号耕读生于东晋安帝二十二年戊午殁失考葬三十四都铙房巽山乾向

 妣张氏生殁失考与夫同葬三十四都铙坊巽山乾向生子二长益德次明德(开派九江府)

 第八世讳修(?——504年)字益德生南宋元嘉年殁天监三年甲申葬神岭亥山已向

 妣王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二长宪文次宪武生女一适

 第九世宪文(480年——?)字昌周生建元庚申七月殁南梁天监戊午葬沿溪

 妣陈氏葬松源山生子二长永泰次惟泰(徙居南昌松安)

 第十世永泰(519年——582年)讳世亨生南梁天监已亥殁南陈大建丑享寿六十三岁葬龙溪中午山子向

 妣张氏与夫合葬龙溪中午山子向生子三长朝安次朝畅三朝中

 第十一世朝畅讳乾生随文代之际幼孤以工役而殁官舍幸得蹄葬本里

 妣徐氏生殁失考葬与夫同在聚源头生子一万硕

 第十二世万硕讳才生南梁天监十五年丙申二月初一日幼有大志唐贞观年间补授南昌尉邵武太守事治暇录传家谱刻引于石碑殁南陈天嘉四年甲申葬油坑尾田螺丑山未向

 妣孙氏生南梁天监十五年丙申现夫同葬生子三长泽次润三浍

 第十三世天庇(672年——?)讳浍生唐咸亨三年壬申八月十五日甫九龄赘城陂李婆塘李宅子孙遂家其地殁夫妇同葬麻丘坪

 妣李氏生子一震

 第十四世震(704年——775年)字鸣空生唐长安四年已酉五月殁大历十年乙卯十月葬麻丘坪

 妣李氏生长安二年丁未殁大历已未葬与夫同形生子二长霆发次霆进

 第十五世霆进(755年——827年)生天保乙未五月殁太和元年丁未十二月葬本里叶家窝飞凤形地冠穴公居心忠厚处事端祥事亲以孝著交友以信闻与人不乘与世无忤故乡里扬诩实非虚声也

 妣聂氏生殁葬失考生子一梦霖

 第十六世梦霖(795年——859年)讳正生唐贞元年乙亥十月殁大中乙卯葬瑾坑

 妣李氏生殁失考葬高塘生子一庆远

 第十七世庆远(814年——904年)生元和九年乙卯二月初三日殁昭宣帝二年丙寅八月葬释褐阪

 妣胡氏生唐开成二年丁已八月殁后梁贞明龙德六年戊寅十月葬失考生子二长日笃次日诚

 第十八世日诚(887年——951年)生唐光启三年丁未六月初三日殁后周广顺年辛亥葬敝形墓

 妣徐氏生唐光启二年葬麻丘坪生子一景文

 第十九世景文(937年——?)生后唐长兴八年癸已八月十四日葬叶家窝

 妣甘氏生后唐清泰二年乙未二月葬与夫同形生子二长肇基次烨

 第二十世肇基(976年——1060年)八郎字日新号扩充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丙子十一月初八日辰时寿八十五岁于嘉佑五年庚子九月十八日戌时终原葬炉冲枫树下后改葬老虎冲壁上挂灯形癸山丁向立坟。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丘五十二都,与族孙德酿同仕于朝,官内阁主事,因内侍雷允恭骄横专权,公预知败即弃职归里。于祥符元年(1008年)戊申正月初四日举家来楚南桂北之衡阳乡,地名南园背(今湖南省桂阳县东成乡春养塘村)继居,石洞雷氏开派之祖,桂永郴衡临蓝嘉等处雷氏。有赞云:德性贞固创业乘裕,後裔繁盛乡国共慕。又云:英英雷氏系出吴西内阁主事刚直自持不附内侍临下仁慈,自吴来桂石洞开基创业乘统百世本支肇基之谥谁曰不宜。石洞雷氏第一代。

 妣李氏生殁失考葬桐源枧独卢村

 续妣周氏生宋太平兴国三年戊寅十一月初四日酉时享寿八十岁殁宋嘉佑二年丁酉十二月初三日已时葬春养塘上首马架冲枫树下生子一小七郎文亨

 附:石洞雷氏字辈排列表

 肇基生文亨,十四幼相承,念少百千万,富贵尽郎称,福寿康雷仲,正孟应孔廷,

 尚礼光先祖,敦仁裕嗣英,本隆枝益茂,源远泽长清,盛世钟灵秀,高贤待召徵,

 书香开甲弟,道学启支仍。

 雷姓宗祠通用对联

 〖雷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学精易理;

 忠播睢阳。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学者雷德润,建安人,精通《周易》。雷德润及其三个儿子雷机、雷栱、雷杭俱精于研究《周易》而知名,著有《周易注解》,当时人称“雷门易”。下联典指唐张巡偏将雷万春,安史之乱时,任张巡部将。安禄山的部将令孤潮围攻雍丘时,他站在城头与令狐潮对话,被对方埋伏的弓弩手射中,面部中六箭,仍岿然不动。万春强毅用命,敌大惊。后在睢阳战死。

 情逾胶漆;

 光烛斗牛。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鄱阳人雷义,字仲公,举茂才时,要让给好友陈重,但刺史不允许,他便披散头发装疯,远走他乡。当时人说:“胶漆可算是坚固了,但不如雷义与陈重的友情。”后历官侍御史、南顿令。下联典指西晋豫章人雷焕,通天文星象。武帝时,斗、牛二星宿间常有紫气,大臣张华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宝剑的精气冲到天上所致。张华又问他宝剑在那里,他说在豫章丰城里。于是,他被任为丰城令,到县里后,在监狱的地基下挖掘出了龙泉、太阿二宝剑。

 冯翊世泽;

 双剑家声。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雷姓的郡望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下联典指晋·雷焕,见斗、牛间有异气,知丰城有宝剑,乃求为丰城令,果得龙泉、太阿二剑。

 钟山招隐;

 雍丘。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雷次宗,筑室于钟山西岩,谓之“招隐馆”。下联典指唐·雷万春,为张巡偏将。令狐潮围雍丘,雷万春立城上与令狐潮对话。伏弩手箭发,六矢着面,雷万春岿然不动。

 帝妃后裔;

 石室奇缘。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方雷氏女为黄帝妃,生玄得,因以雷为氏。下联典出《徐铉稽神录》载,番禺中有一女饷田,忽失踪,月余,女着盛服归,自言为雷公所娶,成婚于石室中。

 -----------------------------------------------------------------

 〖雷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雨露滋润禾稼壮;

 田畴沃腴稻菽香。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本联为雷姓“雷”字的析字联。上联嵌“雨”字,下联“田”字,合而“雷”字。

 一门父子皆英烈;

 半千贪官尽服诛。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勇士雷三益,清流人。景炎初,文天祥入汀,开府集兵,三益同丙、戊、庚三子应召,父子英烈,皆没于军。下联典指金代翰林修撰雷渊,浑源人。字希颜,一字季默。至于进士。为东不录事。兴定末拜监察御史。弹劾不避权贵,出巡都邑,所至有威誉。至蔡州杖杀贪官污吏五百人,时号“雷半千”。

 乐器掷池惊天地;

 风雪采松胜桐琴。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宫廷乐师雷海青,精通琵。安禄山攻入长安,被掠至洛阳。在凝碧池宴上,安禄山命众乐师奏乐,雷掷乐器于池,以示抗拒,被杀。王维有诗咏之。下联典指宋代琴师雷威,晓音律,遇大风雪,独往峨眉山酣饮,披蓑戴笠入松林中,听其声连廷悠扬者,伐以为琴,妙过于桐。

 包拯雄风千年颂;

 雷锋精神万代传。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现代的“包公”雷经天,广西区南宁人。参加过南昌、广州起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后任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长。下联典指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湖南长沙人。荣立地二、三等功各一次。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

 -----------------------------------------------------------------

 〖雷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胶漆坚牢,何如友谊切实;

 斗牛光彩,遥知剑气冲霄。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郡功曹雷义,字仲公,顺帝时,以让友陈重,刺史不听。义遂佯狂披发,走不应命。时语曰:“胶漆自得坚,不如雷与陈。”下联典指晋代丰城令雷焕,豫章人。通纬象。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张华问焕:“是何祥?”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

 冯翊灵钟歌松竹,而文夸肇建;

 新庭瑞霭培亭壮,以德大诒谋。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雷氏宗祠联(1)。雷氏宗祠,清雍正八年由雷家四个兄弟合资兴建,传说在未建祠时,雷志茂选其埕基则费了一番心机,久选无法定局,偶然间发现自家放养的一群牛,归牛栏后总是跑到一处空埕憩息,而此埕冬暖夏凉甚至天上下起雪花此埕也沾不到边,精通风水学的雷志茂,认为此地背靠状元顶(形状如帽),前为笔架山围玉兔,是嫦娥奔月地,因此,最后确定此地建祠,该祠座北朝南,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不包括外祠埕,为硬山顶砖木结构,大门为牌楼式,规模不大,但古雅可观。祠内梁架错彩描金,祭台前九幅工笔上彩画,线条清晰神形毕现。“冯翊”,(汉代郡名)今陕西省大荔县,雷姓祖居地。充分反映了雷氏后裔怀祖、念祖的心理(下同)。

 宝婺灿瑶,阶星近五云,冯翊风各翻彩蠲;

 高辛荣凤,诏堂开三代,香庭膝绕舞斑衣。

 ——佚名撰雷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雷氏宗祠联(2)。

  雷姓典故、趣事

 〖“陈雷之谊”与“如胶似漆”〗

 《后汉书。独行列传》中记载:“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初为郡功曹,皆尝擢举善人,不伐其功。义尝济人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谢之,义不受,金主伺义不在,默投金于承尘上。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无所复还,义乃以付县曹。”

 雷义助人免于死罪而不收回报酬金,嗟乎,“后举孝廉,拜尚书侍郎,有同时郎坐事当居刑作,义默自表取其罪,以此论司寇。同台郎觉之,委位自上,乞赎义罪。顺帝诏皆除刑。义归,举茂才,让于陈重,刺史不听,义遂阳狂被发走,不应命。乡里为之语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三府同时俱辟二人。义遂为守灌谒者。”

 贺铸有《小梅花》词云: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作雷颠,不论钱。

 雷义被举荐却让于人,刺史不准而佯狂披发走,故被称雷颠。

 陈重与雷义之间互相举让之谊,后来被称为“陈雷之谊”,明代曾蒙简有诗《次太白韵》云:独居意不展,登楼怀始开。矧兹采石江,旁有谪仙台。

 谪仙擅词赋,而抱经济才。当时冀大用,乃为群小猜。

 金门既垂阻,轩冕轻浮埃。或蹑岷峨去,或浮湘汉来。

 鲸鲵困涸涔,鸾凤苦低徊。琢石毁奇宝,嗜羹废盐梅。

 所以千载下,令人心欲摧。云孙守兹土,交谊逾陈雷。

 邀我拜遗像,浩歌还举杯。清芳杳难嗣,往事良可哀。

 弃置勿复道,万劫终成灰。

 蒙学中有谣曰: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胶漆相投,陈重之与雷义。成语“如胶似漆”亦由此而来。

一、寻根溯祖:

1、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2、相传上古时有部落叫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女子为妻,生子青阳氏。方雷氏后代有称雷氏的。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3、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

二、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现仍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即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潳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2、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五、历史名人

雷 义:东汉尚书侍郎

雷 敩:南朝宋时药学家,以著《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乐师,以精通琵琶闻名当时的朝野。安禄山攻入长安时,雷海青在其宴会上掷乐器于地痛哭,被安禄山肢解示众。王维有诗咏其事。

雷发达(1619-1693):明末清初建筑工匠,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永修)人。曾参与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后代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营造工作达200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被誉为“样式雷”。

雷 锋(1940-1962):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自此雷锋事迹、精神遍传海内外。

参考资料:

http://bbsasiacicom/viewthreadphptid=63258&extra=&page=2

回答者:wnc7188 - 魔导师 十一级 11-21 16:44

--------------------------------------------------------------------------------

一、寻根溯祖: 1、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2、相传上古时有部落叫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女子为妻,生子青阳氏。方雷氏后代有称雷氏的。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3、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二、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现仍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即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潳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三、郡望、堂号: 1、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2、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四、家乘谱牒: 上海:雷氏统宗谱 浙江:冯翊郡雷氏宗谱四卷、雷氏宗谱一卷 江苏:苏州雷氏支谱一卷 安徽:雷氏宗谱28卷首二卷末一卷 河南:雷氏三修族谱10卷 湖北:雷氏宗谱10卷、雷氏家谱 湖南:雷氏家谱 四川:零陵雷氏族谱六编外编二编、东郡雷氏族谱二卷 福建:晋江雷蓝苏氏三姓族谱、晋江斗山雷氏族谱 山东:雷氏族谱一卷 江西:茶园雷氏族谱五、历史名人: 雷 义:东汉尚书侍郎,与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雷 焕:晋代天难Ъ摇4�担何涞凼保�放#ㄐ敲�┘涑S凶掀�@谆拦燮���岢怯斜�!:蠊�诜岢抢斡�叵戮虻昧��⑻�⒍�! 雷 敩[xiào]:南朝宋时药学家,以著《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乐师,以精通琵琶闻名当时的朝野。安禄山攻入长安时,雷海青在其宴会上掷乐器于地痛哭,被安禄山肢解示众。王维有诗咏其事。 雷发达(1619-1693):明末清初建筑工匠,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永修)人。曾参与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后代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营造工作达200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被誉为“样式雷”。 雷 锋(1940-1962):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自此雷锋事迹、精神遍传海内外。 雷军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乡乡长。 雷晓毛(1956年3月24日-)出生于湖南茶陵。植物遗传育种家和教育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国家北方杂交粳稻研究中心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名誉、兼职或专职教授或研究员。

江西靖安仁首镇有个古村,向你诉说保家楼的故事

作为三爪仑省级风景名胜区8大景区之一的雷家古村,位于江西靖安县仁首镇的南端,东南与奉新干洲接壤,该村始建于南宋初期,迄今已有800余年...
点击下载
上一篇:山东梁山侯姓源流下一篇:张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