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的两个读法要怎么区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覃”的两个读法要怎么区分?,第1张

覃,tán

深广:覃思。

延长,延及:覃恩。

覃,Qín,姓氏,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分布到五湖四海。

参考资料

覃[引用时间2018-3-7]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3457htm

  明史 卷三百十二 列传第二百 石砫宣抚司

  石砫,以石潼关、砫薄关而名。后周置施州。唐改青江郡。宋末,置石砫安抚司。元改石砫军民府,寻仍为安抚司。

  洪武七年,石砫安抚使马克用遣其子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贡方物。八年,改石砫安抚司为宣抚司,隶重庆府。十六年,石砫溪蛮寇施州,黔江守御官军击破之。十八年,石砫宣抚同知陈世显遣子兴潮等奉表贡方物,贺明年正旦。二十四年赐石砫宣抚同知陈兴潮及其子文义白金百两,以从征散毛洞有功故也。

  宣德五年命宣抚马应仁子镇为宣抚。初,应仁有罪应死,贷谪戍。至是,帝念其祖克用尝效力先朝,命求其子孙之良者用之,故有是命。成化十八年,四川巡抚孙仁奏:“三月内盗三百人入石砫,杀宣抚马澄及隶卒二十余人,焚掠而去。以石砫地邻酆都,互争银场相讦,有司不为区治,致相仇杀。”命责有司捕贼。仁奏:“石砫岁办铅课五千一百三十斤,正统后停之。邻境军民假以征课,乘机窃取,酿成祸阶。请除其课,闭其洞,仍移忠州临江巡检于酆都南宾里之姜池,以便防守。”从之。是年,命马徽为宣抚。万历二十二年,石砫女土官覃氏行宣抚事。土吏马邦聘谋夺其印,与其党马斗斛、斗霖等,集众数千,围覃氏,纵火焚公私庐舍八十余所,杀掠一空。覃氏上书言:“臣自从征叠、茂,击贼大雪山,斩首捕寇,皆著有成劳,屡膺上官奖赏。今邦聘无故虔刘孤寡,臣岂不能出一旅与之角胜负,诚以非朝命,不敢也。今叛人斯在,请比先年楚金洞舍覃碧谋篡事,愿与邦聘同就吏。”二十三年命四川抚,按谳其狱,事未决。会杨应龙反播州,覃与应龙为姻,而斗斛亦结应龙,两家观望,狱遂解。覃氏有智计,性*,故与应龙通。长子千乘失爱,昵次子千驷,谓应龙可恃,因聘其女为千驷妻。千驷入播,同应龙反。千乘袭马氏爵,应调,与酉阳冉御同征应龙。应龙败。千驷伏诛,而千乘为宣抚如故。千乘卒,妻秦良玉以功封夫人,自有传。

  鱼木寨相关资料:

  鱼木寨位于利川西部,地处318国道线利川至万县途中,寨楼空兀于万山之中,两边一色悬崖,中间只有一狭窄寨门与外界相通。该寨明初属龙阳峒土司,后归附石柱土司 ,万历14年编籍万县,1955年划归利川,现为谋道乡鱼木村。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八世谭彦相等认承纳草籽粮五硕三斗,将龙阳峒编籍万县,奉旨俞允,脱离石柱土司。万历十六年(1588年),石柱宣抚使马斗斛、马千乘图谋恢复龙阳峒,率士兵围攻。当年争战遗址、传说、故事尚存。(和马氏族谱上记载一致)

  寨名来源今无确考,一说,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鱼木"为土语音记;一说,相传古代马、谭土司连年争战,一次,谭土司困守该寨,马土司久攻不下。谭土司为退敌兵,从寨东岩洞口向寨下抛下活鱼无数,有些竟落挂于马土司帐前树上。马土司望鱼兴叹:"欲克此寨,如缘木求鱼!"遂引兵自退。从此,地因事名,洞名"鱼木洞",寨名"鱼木寨"。

  石柱马家事略考: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土家族人口有5704223人。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邻地区。

  土家族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 “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确定为土家族。在1957年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江等民族自治县。

  马氏在石柱的影响 :

  土家族受汉族影响较大,在重庆市石柱县居民中,马氏据说有三支,均为土家族。其中有一支马氏,其保存的《马氏家乘》中曰:“公(马定虎)陕西扶风茂陵庄人,汉伏波将军三十九代孙也。英敏磊落,勇力过人,事宋为骁骑队长,属吴繗军。靖康之乱入京师勤王,……高宗南渡,扈跸有功,军中皆称将门之后。时五溪蛮因朝廷多故,连结土司秦勾等陷施州大田所、南宾诸郡,扰及大江之南,官兵屡征不克。大臣范宗伊奏曰:五溪蛮敬畏伏波将军如神,倘得其裔往征,必克。高宗允其奏,因诏定虎公领兵由建始入川,驻兵于南宾县之水车坝,传檄南路土司七覃八田,宣扬威德,克期会兵施州。溪蛮闻定虎公为伏波之后,已自摄服欲降,独贼首覃勾拒施州欲战。建炎七年(建炎仅四年),我公合诸土司兵攻破施州,贼走屯七岳山。公围之,遣轻骑五百人间道由龙嘴河、都会坝绝其归路,贼粮道不通,遂成擒。捷闻,并图其山川形势以献,中有石峰高耸插空之语,因封公为石柱安抚司,世袭节制九溪十八洞。”还有清乾隆年间修的《石柱厅志》记载,扶风人马定虎,(马)援三十九代孙也,知兵饶胆略,朝命领兵进剿。定虎入川驻水车坝,击之,苗果震慑,溃败。捷闻,即以南宾县地官之。县东南六十里,有高峰直上,状类柱,乃置石柱安抚司,敕马氏世袭,节制九溪十八洞,为镇服苗蛮之计。据《明史》中记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石柱安抚使马克用遣子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贡方物;洪武八年(1375年)改石柱安抚司为宣抚司,隶重庆府”。由此可见石柱土司应是正式建立于明初。马克用封石柱宣抚使,建署水车坝(今悦来乡古城坝),其食粟之地,仅今悦来乡附近就有牛项溪、尖山子、螺丝塘、白果园、水田坝、五龙溪、板獠漕等处。

  石柱土司马氏,据其家谱记载,祖籍是陕西扶风,系汉伏波将军马援第三十九代孙马定虎的后裔。传说马定虎在南宋时因平五溪蛮入境,因功授以石柱安抚使,官职世代沿袭,得以世守石柱。应该说马定虎既然是马援之后,当是汉族不疑,其实不然,马定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后,依然知其先祖及世次,可知马氏对谱系的重视。然而在马定虎平五溪蛮有功而授以安抚司职,更应大书特书之时,居然失其世次了。《马氏宗谱》对马克用以下世系记载却十分详细,但自马克用以上则一无所书。《马氏族谱》、《马氏家谱渊源》也说马克用为“迁石柱始祖”,“建业于水车坝”。在其马氏族谱、宗谱、家谱渊源、谱书节本等所记各异,世系不清,年代不一,史实矛盾。例如,说马克用是马定虎的十五代孙,却无世系,且有是三代、四代、五代、六代、七代、八代、十六代孙之多说,还有说“定虎其名,克用即号”,甚至有说是“克用相传思牧,思牧相传定虎”。署石柱安抚司的时间,有建炎二年、三年、七年(建炎仅四年,无七年),或景定,或宋末之多说,更有说是无至正七年或十七年。对何入何时入川平蛮封石柱安抚使也其说不一,有马定虎于南宋初,或于元末,或于明初之几说。有的说是马什用于宋景定中,还有说是马克用于明初。凡此种种,自马定虎以下至马克用间,无论《石柱厅志》、《石柱乡土志》或《马氏家谱》均载:“其袭爵历元及明无替”。《马氏宗谱》自释:“定虎公以后,克用公之前,马氏中衰,当宋之鼎革之际,功名未登天府,史鉴不传。”自认“代远年湮,前后矛盾”。其实马克用的父、祖二辈是谁也未记清。马克用是否为马定虎之后裔?历史上就有这样的情况,某些家族往往把同姓氏的源于贵族出身、显赫于世的人物作为始祖,而编纂至家谱之中,目的是为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或出身。据《渝州志》云:“宋景定中,蛮酋大虫马什用同向士壁率师大败元兵,继平九溪洞夷,授镇国上将军,领铜牌印、石柱安抚司大使,世守其土。”马定虎应为宋末时期人,而不是宋初之人。马什用与马定虎应为同一人,据清嘉庆重修的《一统志》中云:“宋景定中,以土官马定虎征五溪蛮有功,授安抚司。”就《渝州志》称马定虎(马什用)为“蛮酋大虫”,应是当地土著蛮酋,大虫在宋代是人们对老虎的称呼,而土家族先民有史以来就是崇拜廪君白虎的,以之作为其图腾信仰。而“什用”是土家族的常用语,是“送、冲、踵”的意思,是对土司长官的称呼。所以,石柱马定虎这一支马氏,自马克用前至马定虎应为汉族,自马克用以下应为土家族,这也尚待研究。

  石柱马定虎这一支马氏在历史上也有其辉煌的史绩,对稳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安定,维护国家统治,发展社会生产均做出了贡献。据《马氏家乘》记载,元未九溪十八硐诸土司不靖,明洪武初,马定虎的十五代孙马克用(应是马定虎之子)征服了九溪十八硐,被朝廷加封为宣抚使。据《蜀人物志》记载,马克用“生元末,袭石柱安抚司,仁而有勇,与士卒同甘苦,上下一心。全境内户口为十三族,大山外有陈、伍、高、崖、罗、向六族,山以内有谭、刘、奉、何、冉、江、白为七族。土司无城郭而有峒寨,令十三族皆得立寨栅,具徒卒,无事尽力农亩,有警则各寨并起,以听指挥。凡境内高峰绝岭,星罗棋布,皆各族屯兵边所。……不数年,庶富为川东冠。忠路、酉阳、唐岩、沙溪等司,皆推石柱为司长,音问不绝。”马克用在洪武中善抚夷落人心归附,子孙世袭。表明元末石柱土司的势力得到急剧增长,已成为元末明初时期土家族诸土司中举足轻重的大土司之一。

  石柱土司正式建立后,由马氏承袭达26代,计569年。其沿袭情况,据《石柱厅志》等资料记载,自明洪武初马克用由安抚使擢升宣抚使以来,在洪武七年(1374年),马克用遣子马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明改安抚司为宣抚司。马克用于明洪武八年将其司治迁至南宾县城。马克用传子马良,马良传子应仁。宣德五年(1430年),马应仁犯法,罪应死,但朝廷给他个谪戍边,戴罪立功的处分,因为“帝念其祖克用尝效力先朝”,而仍命马应仁子马镇袭石柱宣抚使职。马镇传马黼,马黼传马澄。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三月,内盗300余,侵犯石柱,杀死马澄及隶卒20余人焚掠而去。是年,其子马徵袭宣抚职。马徵传马龙,马龙传马素,马素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传马斗斛。

  明万历年间,龙阳洞土司谭彦相等欲脱离石柱土司统治,编籍入万县之时,石柱土司马斗斛为维系“土不出境”的祖训,遣子马千乘率兵围攻龙阳洞,烧杀几尽。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石柱土司归附清朝,石柱乃辖东至湖北利川,南接黔江,西界丰都,北邻忠州。广230里,袤240里之广阔地域。

  在秦良玉代理土司之前,其马氏内部发生一件争权夺位,引发仇杀之事。据《明史·四川土司传》记载,万历二十二年(1594),石柱土司妻子代幼子行宣抚事,时“土吏马邦聘谋夺其印,与其党马斗斛、斗霖等,集众数千,围覃氏,纵火焚公私庐舍八十余所,杀掠一空。”结果,还是马斗斛得了便宜,署理司职,但终究是名不正,言不顺,好景不长,最终下了台。

  石柱土司是土家族六大宣慰司中,改土归流最晚的一个。马祥麟子马万年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归附清朝,仍授宣慰使。据《清史稿·四川土司传),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以夔州府分驻云安厂同知移驻石柱。二十五年(1760年),设石柱直隶厅,改土宣慰使为土通判世职,不理民事。道光《补辑石柱厅志·土司志》记载: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马万年传子马洪裔,雍正年间马洪裔传子马宗大,“宗大传光裕,光裕传孔昭,孔昭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缘事革职,以光裕弟光仁护土司事,俟孔昭生子承袭。至二十一年,孔昭生子俊明,报部。光仁复缘事斥革。部议夔府分驻云安厂同知移驻石柱,代理土司事,俟俊明成立交卸。二十五年,俊明殇,承袭无期。部议改设直隶厅同知,其土宣慰司改为士通判,不预民事,俟孔昭生子。题请奉旨如议。孔昭卒,无子,以光仁子图昭袭土通判职。”

  马孔昭与马光仁两任土司均“缘事革职”,其所缘何事,据石柱《马氏家乘》记载,“乾隆十九年,孔昭以逆匪陈昆案内失察,部议革职。”是说马孔昭的革职是因为镇压当地陈昆起义不力所致。而马光仁革职的原因却与他同马孔昭之间的矛盾有关,谱云:“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孔昭生子俊明,业已报部。因光仁任事,时值大旱,民间禾价腾贵,光仁禁贩禾出境,有贩者皆称孔昭之禾,仁因封孔昭庄仓。昭怒,以封仓绝食、更藉护夺袭等情上控”。马孔昭所以将其叔父马光仁告到夔州府,是因为贩禾封仓之事,但真实的原因是“藉护夺袭”之情,即马孔昭子马俊明业已报部,而马光仁并不愿意从“护土司事”的位置上退下,让马俊明承袭,而引起马孔昭的不满。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土归流、改设直隶厅、隶川东道,宣慰使改为土通判,不预民事,仍世袭。《石柱直隶厅志》有云:“国家声教远讫,先后皆改土归流,石柱土官马氏历世忠顺,明季女土官秦良玉忠勇著天下,载明史,故地虽改设直隶厅,后裔犹世袭通判职,比其他土司加厚焉”。乾隆二十五年,朝廷因马俊明死,马孔昭无子承袭,而顺势把石柱改土归流。同知贾天禄奏请乃以马光仁的长子马图昭袭,自此,土通判一职,马氏世代相传,马图昭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缘事革职。次年,同知王萦绪上奏朝廷,要求任命由马宗大之弟马宗夫之孙马佑昭承袭土通判,获准。咸丰年间传至马驾,马驾传马保诚、马保诚传杨舜贞,杨舜贞传马正倓,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十一月石柱解放为止。

  石柱土司世袭表:

  马氏土司世系自马克用起为:

  马克用(元末袭)-→马良-→马应仁-→马镇-→马黼-→马澄-→马徵-→马龙-→马素-→马斗斛-→覃氏-→马干乘-→秦良玉(马乘妻,因夫亡,子幼而代理)-→马祥麟-→马万年-→马洪裔-→马宗大-→马光裕-→马孔昭-→马光仁(马裕弟,因兄革职,子未出而执司事)-→马图昭-→马佑昭-→马驾-→马保诚-→杨舜贞-→马正倓-→马俊明

全国少数民族人口1953年是3532万人 全国人口是60194亿 占全国人口的587%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少数民族10643万占全国人口的841% 驱汉入夷的人造民族---土家族 下面是转自土家论坛的一篇土家族兄弟的文章 新华网湖北频道11月3日电(李安辉、戴劲松)土家族五大姓既非过去史学界认为的古代巴人后裔,也不是"少数民族",其先祖原本就是汉人。在近日中南民族大学举行的"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湖南省社科院何光岳研究员提出了这一学术新观点。 何光岳说,对于土家族的源流,一直以来史学界存在许多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他们普遍认为,公元前400至600年,是巴人的国土巴子国(今重庆市)最兴旺的时期,但到公元前316年,巴子国却被秦国所灭。巴子国灭亡前后的一段时期,巴人开始从重庆一带往东迁移。从公元1300年开始,这一带的居民逐渐被统称为"土家"。 历史学家何光岳40余年来一直收集全国姓氏家谱。他最近通过对土家族彭、覃、冉、田和向等五大姓氏的追根溯源式分析发现:这五大姓的先祖不可能是巴人。 依据对彭姓家谱的全方位考察,他认为,唐代以前,彭姓先祖彭氏一直是居住在江西吉安地区的一个人丁兴旺的汉人家族,后由彭、覃、冉、田和向等汉人先后组成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进驻该地。到唐末至五代时期,湖南和今鄂西、黔东部分地区被楚王马殷父子割据,马氏委任彭(左"王"右"咸")为溪州刺史,辖永顺、龙山、保靖等县。 于是,那些本以征战为目的西迁的五大姓汉人就留守于这一地区。此后,因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以及与当地居民通婚,并逐渐被现代人视为"少数民族"。1957年1月,土家族被确认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继后在不同省份也建立了许多自治州和自治县。 何光岳认为,土家族全是"巴人后裔说"不符合历史原貌,而以上五大姓都应当与汉人同源同宗。如覃氏祖原出于山东谭子国之后,转迁奉节而进湘鄂边山区;冉氏乃十六国时魏王冉闵之后,辗转迁入川黔边山区;田氏乃战国田齐之后,汉时迁关中,后由蓝田入蜀而迁入鄂西、黔东北;向氏乃宋微仲之后,多次迁入湘鄂黔边山区 土家人的一部分是巴人后裔,巴人属于藏缅语族语言,与羌语属于一个语支,这是个崇尚太阳与白虎的部族,历史上妇好是这个部族的女英雄,曾经追随过商朝参加南征北战。巴人祖先与夏人祖先按照现在的研究结果同属一支,考古学研究表明巴人来源于渭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翻越秦岭巴山沿着汉江、嘉陵江南下到长江两岸,巴人和我们华夏是兄弟亲属关系,血统与汉族无异。加之后来被划归土家族的许多人(约45%)本身就是汉人,因此从双重意义上说土家族都应该重归汉族。至今土家族依然被周围的苗族称为汉人或者“客人”,土家族一直崇尚炎帝。 土家族中还有一大姓氏---杨姓,也是汉族改土家族的。他们在神龛上标了宗族源流:“四知遗训自关西,七字流芳由宋北”,字背排列是“再正通光昌胜秀”。是杨再兴的后裔,祖上是赫赫有名的杨家将杨业,再往上是隋朝的开国杨氏帝王家系。土家杨氏的辈分和山东曹州(曹县)杨氏、山西代州、陕西华阴、神木杨氏的族谱可以序上。

  覃氏和谭氏关系密切,《辞海》、《姓氏辞典》、《万姓统谱》、《百家姓探秘》等有关工具书和姓氏研究的书籍,都说覃本姓谭,是因为避难,把言字边去掉,改为覃。谭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章丘(一说故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公元前684年为齐国所灭。传说谭国国君逃到莒国(今山东省莒县),子孙以国为姓,是为谭氏。周武王灭商后,除随同伐纣的诸侯外,殷商所封诸侯一概废除,削为平民,为防止殷商遗民叛逃,武张遣送他们到今河南洛阳地筑城,称为东郡。这时候,孤竹国也被灭亡,孤竹氏覃民从河北卢龙被驱到洛阳和殷商遗民一起筑城,沦为工奴。后又到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为周穆王建筑祗宫,这是公元前1001年的事。祗宫建成后,穆王为偿工奴的劳绩,把他们分配到各附庸国为民,有竹氏的覃民被分配到谭国(今山东省境内)为民,有竹氏又得姓谭氏。到春秋时期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3年),周被齐国所灭,有竹氏谭姓国民又迁徙他地。求神问卜的结果是:早往西行,谨记勿言;日落西方,及早回家。预示迁徙的方向是西方,而且西、早二字相叠起来是覃字,正是谭字去言边,也包含着“谨记勿言”的意思。而且日落西方,及早回家是暗示要等齐桓公死了,要及时早早回到谭城老家来。这一段传奇,在湘、鄂、桂一带覃氏族谱中都有记载,而且世代相传。后来有竹氏的谭姓国民扶老携幼经过数千里跋涉,于齐桓公灭谭后的次年(前 682年)秋天,陆续到达了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境),按照“谨记勿言”,把谭字的言旁去掉,恢复覃氏。

  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同时不断与其他姓氏融合,分布到五湖四海。根据各省、市、县地方志有关资料及各地覃氏家谱记载,覃姓定居地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西、广东、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福建、海南、江西、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台湾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包括汉、壮、土家、布依、毛南、仫佬、仡佬、苗、瑶、侗、傣、水、京等13个民族。定居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缅甸、英、美、法、德、荷兰、瑞士、新西兰、加拿大、巴西、哥斯达黎加等21个国家。关于覃氏人口,难以进行精确统计。根据广西民族出版社 1996年出版的《中国覃氏通书》记载,全国约有人口900万。根据1997年征集到的资料统计,覃氏人口有900多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万分之五的随机抽样资料和台湾省1969年的资料综合,覃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6%。 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人口为 103189万人,其中汉族93670.38万人,按上述比例,壮族人口有560多万。按人口增长率计算,到2000年覃姓人口可达 900万以上。覃姓相对集中分布于长江中游以南及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省、自治区境内,其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散居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覃姓最多:

  全自治区87个县、市都有覃氏分布。根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广西通志稿·氏族卷》记载,宋代,桂林市(今桂林市区)有覃氏50户以上,今属桂林市的临桂县有覃氏30户以上,修仁县(今荔浦县境)有2805人,阳朔县有174个姓,其中覃氏人口排第9位。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形成了覃氏相对聚居桂西、桂中、桂东的局面。据1998年统计,覃氏人口较多的县有东兰、环江、河池、南丹、罗城、宜州、巴马、大化、都安、马山、武鸣、上林、融水、三江、柳江、柳城、象州、武宣、来宾、桂平、贵港、平南、藤县、靖西、田林、昭平、邕宁、横县、容县、宾阳、南宁市等。其中贵港(这里指原贵县,即现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10万人,田林县4.1万人,昭平县4万人,武鸣县1.8万人,邕宁县2万人,容县3万人,马山县4万人,横县4万人,宾阳县5万人,上林县6万人,南宁市郊区0.46万人,在全郊区294个姓中占第19位。

梁氏,是个十分古老的中国姓氏。据史料记载,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叫非子的人,非常善于养马。

于是周孝王便让他负责养马,结果养马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周孝王就封秦邑给他,被称为秦嬴。非子

的曾孙秦仲,是周宣王大夫,奉命征讨西戎,不幸被西戎所杀。后秦仲的五个儿子率兵继续攻打西戎,

他们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终于打败西戎,收复了失地。秦仲的小儿子被封在梁,建立了梁国,称梁

康伯。梁康伯以后的君主称梁伯。他十分喜欢建造华丽的宫殿,时常大兴土木,人民不堪其苦,纷纷

外逃。后来秦穆公灭了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

的国名为姓,就是梁氏。

始祖嵩公(一世)生一子金微

二世祖金微生二子:长国大号明山,次国老号明水。

三世祖国老生三子:长天福名兴公,次天禄名亢公,三天寿号珊琉。

四世祖天福生二子:长梁 富,次梁 昭。

天禄生十一子一女:长梁呈,次梁顺,三梁降,四梁齐三梁降,五梁宝,六梁才,七梁休,八梁标,九梁新,十梁海,十一梁吕(女),十二梁烈。

天寿生四子:长梁 良,次梁 产,三梁 意,四梁 类。

五世祖梁烈(由东兰迁居永顺)生一子正材(由永顺迁居龙头区)。

六世祖正材生三子:长金容字奉羽,次金鹏生一子英立,三金灿生一子英七。

七世祖金容生三子:长英鸿,次英山(由冒村迁居塘华),三英灿生一子士永。

八世祖英鸿生五子:长士明,次士聪,三士乐,四士会,五士杰。

英山(1682—1763)81岁,生二子:长士爵,次士官。

九世祖士爵(1717—1782)66岁,元配韦氏生四子:长嘉能,次嘉宜,三嘉会,四嘉维。士官生一子嘉禄。

十世祖嘉能生一子国镜。

嘉宜生三子:长国珍,次国锈,三国瑾。

嘉会(1756—?)生三子:长国珠(韦氏),次国琼(韦氏),国瑚。

嘉维生二子:长国强,三国瓦。

十一世国珠(1790—1856)66岁,生有三子:长启松乏,次启高(覃氏), 三启福(韦氏)。

十一世国琼(韦氏)生二子:长启广(崔氏),次启东(韦氏)。

国瑚生三子:长启报乏,次启水,三启建。

十二世启高(1822325—1858114)37岁,元配覃氏(18235—18876)生有三男一女:长有足(风和),次有多(又风楼),三有丰(风翔)。

启福生二子:长有群,次有团。

十三世有足(184646—1906111)生四子:长玉孟,次玉苗生绍思乏,三玉天乏,四玉满

十四世玉孟(栋文)元配覃氏生四子三女:长绍明(卢氏),次绍灌又利(卢氏),三绍绅,四绍仕,女长嫁百井,次嫁怀远,三嫁龙道。

十五世绍明生一子庆肯一女达草嫁弄六。

十六庆肯生三女:桂缓,桂朵,桂川,义孙文才,文攀。

十五世绍利生二子:长庆彩,次庆述(都少亡)。

绍绅又名兆吉生二子:长庆奢,次庆抗(住巴一队)

十六世庆奢生四子二女:长仁补,次仁讲,三仁义,四仁办;女长嫁昌村,次嫁杭州。

庆抗生二子四女:长仁省生胶成,次仁国,女秀宁,金艳,金莲,金孟。

十五世绍仁生四子二女:长庆代,次庆扬,三庆常,四庆培,女秀目,秀东。

十六世庆代生四子四女:长仁勇,次仁柱,三仁撰,四仁干,女金最,金星,金标,金顺。

十三世庆扬生二子三女:长仁夫,次仁起,女金贵,金美,金翻。

庆常生三子二女:长仁所,次仁巨,三仁胜,女金研,金弄。

庆培生三子:生仁造,次仁炮,三仁毕。

十四世玉满生绍象,绍象生二子:长庆叨,次庆远。

十六世庆叨生二子五女:长仁江,次仁德,女桂奂,桂癸,桂尼,桂元,桂元

十七世仁江生文天;女美,美丽。仁德生二子:长文垒,次文海。

十六世庆远生一子一女:仁贯,女桂艳。

十三世有多(185212—1923326)72岁,元配拉洞村?氏(1859—19351)生有四子:长玉田(栋兴),次玉念,三栋魁,四栋光乏。

十四世栋兴(1878108—1923326)由塘华队迁居考二队,元配带河拉竹屯玉武长女韦氏(18808—19353510)生有八儿子:长绍恺,次绍冀乏,三绍垂,四绍品生二女,五绍平,六绍治,七绍朝乏,八绍拨(梁 汉)。

十五世绍恺(19036—19785)78岁,少壮勤学经书广交良朋,执教数年,解放初期曾任中共宜山县永安乡人民政府第一任乡长。由考二队移迁巴一队,元配崔氏(?—198512)生有二男四女:长庆都,次庆积;长女秀姬,次秀媚,三秀碧,四秀姣。

十六世庆都(黎氏)生仁主,仁主(韦美社)生三子:长文波(大学毕业),次文安,三文静。

次庆积生六子三女:长仁思(韦孟群)生文伟,次仁冠(韦氏),三仁农(袁氏)生文确、文璀、韦华、四仁仅(韦翠美)生文鹏,五仁合(袁氏),六仁义;女美如(邓氏),美作(谭才),美善(卢氏)

十五世绍垂(金章)生三子:长庆辽(少亡),次庆南(少亡),三庆云(韦氏)生一女凤俄。

五绍平元配(吴氏)生于民国21年5月卒于1998314日,无生育,抱养有一男(庆浪)一女(梁妹),一生勤俭持家供养义子读书至高中毕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后抚养孙子(仁辉)孙女(蔷薇)读书至小学毕业,其精神其得高贵,逝后葬于大圹坡,义于庆浪出外至今数年未归,媳和孙子女远走他乡也不回,义女梁妹嫁至巴二队韦元思生有二子三女:韦德寒将。

十五世绍治元配吉隆村邓治文之长女:生于民国六年卒于1973年,57岁,原配韦明柱公育有两子(田巴一队的韦炳乔,韦俊崔)后,因年少守霜方配绍治公生有三男二女:长庆快,次庆金;长女秀模,次秀烈。

十六世庆快生二子二女:长仁育,次仁万;长金米,次金童。

庆宜生三子二女:长仁学,次仁毕生文响,三仁龙;长女艳红,次艳群。

庆金生一子二女:仁上;长女金苗,次金花。

十五世梁汉(1922822—198281)曾任过警卫员,当副排长,后还乡归农,元配永吉村韦氏生五子二女:长庆伯(韦氏),庆合(韦氏),三庆山(韦氏),四庆全(赖氏),五庆武(韦氏);长女秀灵(嫁木仅岭弄六村卢氏生一子卢安勋二女),次秀叶(嫁至宜州山市矮山乡张正学生一子张仲叨)。

十六世梁庆伯生一子一女:仁胆;风秋。

次梁庆合生四女:长风柳,次风溜,三金日,四金媚。

三梁庆山元配考二队韦炳峰之女韦秀弯(炳峰生四子三女:韦德光,韦德荣,韦德回,韦德关)生有三女一子:长女风姣,次风利,男仁滚字家龙,四女风蕊。

四梁庆全生四女:长金蚌(风艳),次风泥,三风林,四风蓝。

五梁庆武生仁猛,仁贡。

十四世玉念(栋念)生二子:长绍祖,次绍裘。

十五世绍祖生一子三女:庆猷(韦邓氏);女美艳,秀水,美英 十六世庆猷生五子二女:长仁友生梁能、文瑞,次梁辉生二女红杏、小妹

三仁乾,闪人跳,五人乾,女春彩,柳青。

十五世绍袭生四子:长庆翁,次庆雷生人岸、人伟、仁三,三庆教,四庆广。

十六世庆翁生四女:彩欢,彩用,彩素,彩红。

庆教(安乐村书记)生一子二女:仁贵;长菊香,次女风肖。

庆广生二子一女:长仁晓,次仁朝,女金兰。

十四世栋魁生一子绍康,康生三子:长庆福,次庆国生人选,三庆端生生仁攸

十五六世庆福生三子:长仁恒生梁彬,次仁文,三梁吉。

十七世仁文生梁台,梁林湾(女),梁平。

十三世风翔生四子:生栋友(玉焕)、次栋模(玉庭),三栋彰(玉甫),四栋熙

十四世栋友生四子:长炳琳,次炳龙,三炳宋生庆介,四庆璜生增乔

十五世炳琳生二子:长增甲(张氏),次增庆生一子仁克(迁百色)

十六世增甲生五子:长仁祝,次仁愿生一子一女文理、柳源、三仁面文宇,四仁卫生文忠,五仁条。

十五世炳龙生二子:长庆坤生长仁华生文敏次仁达,三仁勋:次庆永。

十四世栋模生四子:长炳吴,次炳熙,三炳光,四炳柱。

十五世炳吴号梁儒生二子:长增权生二子仁丁生文宝、仁盘,次增邦。

十六世界增邦子:长仁珊,次仁童,三仁显。

十四世栋彰号克昭生一子炳展,展生二子:长增敢,次增纪(又即)。

栋熙(玉耀)号朗亭生炳南(随母到南丹车河镇塘汉村住)。

十五世炳南生二子:庆奎,庆源。

重修梁氏家谱序

  我梁氏家谱自一世至八世支派清晰而不紊伊谁之力哉我高祖国 莹子公经苦心以成也自八世至十一世先祖协恭又继修焉本支世次分明而经兵灾而逃亡者七人意无一考念及于此不用怆然矣予少时当欲远游赴寿光日照等处亲访外徙之遗迹核有无稽盛衰实予之素心也无如蹉跎岁月年已七旬予虽有志尚能远行乎因念本支数世未续所急尤甚于远访者遂命出司男垲并族侄董等共议重修自十一世详至十五世焉计修葺之功经月余而告成多书数本防后来之有失庶继修者不患世系之无考又于居义者载其本姓使后人有以知是吾族者乃吾族非吾族者不得混吾族也而支派不益照然哉然功修究非予力矣倘非高祖勤之于始予安得继之于后知肇始之苦心大有裨于后人也于戏高祖虽亡帖页犹在拣阅之余而遥忆焉其为人盖不啻犹生云

  时

清道光十七年仲春既望 十二世孙志朱谨识

三修梁氏家谱序

  夫世胃贵族其所以位次不紊支派明晰者端赖有谱谱这所系不诚重哉顾谱诚重矣或创垂未备欲考稽而无由或简编有缺亦缵绪而无自系莫传焉抱恨矣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作之于前协恭祖述之于后绳其武者垲与董祖又续修谱不历历分明班班可考哉但本固者枝愈茂条达者实益繁瓜瓞而绵绵矣合不增修以继业敢必谱之终于分明乎庚寅之冬芸祖香亭公以修谱之命余余觉责有攸归不得旁贷遂依先人之旧规序次之分为四册以防失坠庶不没先人之志亦少有裨于后人云

  时

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季冬 十五世孙世家谨识

四修梁氏家谱序

  夫创业垂统先人之志而善继述亦孝孙之思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创之于前 协恭 垲 董 数祖述之于后缵其绪者族兄献廷又继修焉展阅之馀业已支派清晰世次分明重修之功可俟之异日矣然谱虽历历可考面而后世竟有卤莽之人较互称名紊乱位次加之人丁蕃延名称已缺两世念及此盖不胜凄然矣乙丑之冬族中少长佥议重修并以修谱之责委予予意责之所归无可旁贷遂依先人之成规交互者更之紊乱者序之名讳缺略者补这旋自十六世详至廿一世焉计修葺之功七月越月而始告竣仍四册以防亡失固非敢云孝思也抑亦承先启后之意云尔

  时

中华民国十五年仲春 十五世孙 杏林 谨识

十四世孙寅春十五世孙清林、柏林、鸿升,十六世孙荣兴、进修、广均、志修、仁兴。校正。

十五世孙杏林 敬书

五修梁氏家谱序

夫创业谓水流长而有源枝繁茂而有本垂先人之志承前启后乃我孝孙之责也我梁氏家谱有莹子祖之于前,协恭、垲、董数祖述之于后献廷、景擅祖又相继修焉谱之所系支派清晰世次分明谱虽历历可考而经年久未葺自十六世至二十世交互者名讳缺略者甚重阅之谱尚一世这馀谱之所修岂不燃肩哉戊寅孟春族中少长计议重修并以修谱之责而责命予意负命而始竣依行人之成规据今朝之所势交互者更之名讳缺略者补之自十八世于后平视男女皆继而传世也承吾族者即吾族也此乃识时务也旋自二十二世详至二十五世焉修葺之功十越月而始告竣国有法谱有规后人岂能不遵乎仍书四册以防失坠非敢言孝此乃承先之志望启后之意云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九年孟冬 十七世孙作福谨识

十六世孙同兴、东兴、广义、廷修。十七世孙司周、天祥、天保、司德、司乾。十八世孙永治、延友、书俊校正

十七世孙作福 敬书

-梁姓家谱文献

全国梁氏世谱三十二篇,(民国)梁焕奎编纂,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梁氏五橘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注:散居河南汝阳、江苏江宁、广西临桂、湖南湘潭等地。

六甲粱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第十七卷。

河北正定梁氏族谱,(明)梁桥编,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江苏赣榆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务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江苏江都维扬江都梁氏第八次统修族谱十八卷,(清)耿荣安、梁体和编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三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注:封面、书口题《梁氏宗谱》

江苏江都梁氏支谱一卷,(民国)梁瀚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字排印本一册。

江都邗江梁氏支谱不分卷,(民国)梁瀚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铅字排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谱稿十卷,(民国)梁秉年、梁锡钻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稿本一册。

浙江鄞县梁氏家乘十卷,(民国)梁秉年初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铅字排印本。

浙江鄞县清源梁氏宗谱四卷,(民国)梁怀廉、梁睿祺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浙江奉化梁家墩梁氏宗谱四卷,(民国)朱绍莱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追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黄岩霓岙山东梁氏宗谱,(民国)陶梦松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二卷。

浙江平阳平邑仪山八岱梁氏宗谱,(民国)林公素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浙江鄞县甬上梁氏家乘十卷,(民国)梁秉年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铅字排印本二册。

浙江嘉兴户南阳梁氏房谱不分卷,(清)梁文让修,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增补至清道光年间。

安徽桐城梁氏宗谱二十五卷,末三卷,(民国)梁星五、梁耀祖等编,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大景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江西信丰梁氏五修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星垣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残本。

江西萍乡南源梁氏族谱不分卷,(清)梁柄魁修,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瑞露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残本。

福建泉州诗山风坡梁氏宗谱十三卷,(清)梁成风等修,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卷,(清)梁以松、梁以柏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豫章集贤堂木刻活字印本。注:梁胜铭等创修于清同治七年。

福建浦城梁氏合修族谱十二卷,(民国)梁让德、梁清祥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浦城陈锦春印刷局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登封梁氏家谱不分卷,(清)梁学庠、梁以化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梁氏木刻活字印本。

河南鄢陵粱氏家乘四卷,(清)梁瀚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新洲梁氏宗谱八卷,(民国)梁耀云修,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梁李七修族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梁树荣、梁炜纂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五经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注:该族散居耒阳、常宁等地。该谱创修于明万历年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注:记事增至清光绪年间。

湖南长沙梁氏支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湖南长沙梁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清)梁昌复等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梁氏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湖南长沙梁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清)梁运熙、梁运丁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湖南浏阳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学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记事至清咸丰年间。

湖南浏阳浏东梁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学府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三卷、第九~十一卷。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梁佑庶、梁启(崔凹)纂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注:封签作《乌石梁氏五修族谱》,谱首修于明万历十八年。

湖南湘潭中湘梁氏五修族谱十四卷,(民国)梁佑陧等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六~十四卷。书签题为乌石梁氏五修族谱。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卷、第九~十卷。

湖南湘潭中湘后所梁氏四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本仁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七~十卷。

湖南湘潭梁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十二卷。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湖南会同粱氏七修合谱二十四卷,(民国)梁锡源编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安定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湖南常德梁氏七修族谱三十六卷,首三卷,(现代)梁赵奎修,1950年铅字印本三十五册,今仅存第一~十卷、第十二~三十五卷、卷首。

南常德梁氏四修族谱,(清)梁方柱等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青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十三卷、卷首。

湖南常德县梁氏五修族谱,(民国)梁基雍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文明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六卷、第八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卷、卷首。版心刻夏阳堂书,中参用四修谱旧序。

广东粤东梁氏源流,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梁氏族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广州正文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版心、扉页作《千乘侯祠全书》。

广东番禺黄埔梁氏家谱十卷,(清)梁寿曾撰,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广东南雄梁氏族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佛山梁氏家谱一卷,(清)梁礼昭订,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中山大榄梁氏族谱三卷,(民国)梁卓勋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中山聚文印务局铅印本三册。

广东南海梁氏支谱六卷,首一卷,清梁九图纂,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清)梁颍稣总纂,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民国)梁乐章总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东华印务局铅印本。

广东南海梁氏家谱四卷,(清)张彬文、张秀之等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芦排梁氏家谱四卷,(清)梁纶修清,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广州金璧斋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广东南海石扶村头乡梁姓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智镛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南海泮塘梁衣德堂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当年辑,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广州近安印务局铅印本一册。注:又名《梁肇基公族谱》、《梁氏族谱》。

广东南海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德焕纂修,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孝友堂铅印本一册。

广东南海西樵梁氏家谱六卷,外集三卷,(民国)梁乐章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铅印本九册。

广东颐德梁耀枢谱系,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顺德歇马乡梁氏族谱十卷,(清)梁锡蓉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广州宝珍楼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广东顺德梁氏家谱不分卷,(清)梁焕章、梁启元纂修,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颗德上澈乡粱氏族谱,(清)梁瑞廷等编,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永馨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

广东台山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榆材等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梁氏家乘一卷,(民国)梁承熙等纂,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新会梁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注:记事至民国十四年。

广东阳江鼍城梁氏家谱二卷,(民国)梁鸾翔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广州留香斋印务局铅印本,今仅存第一卷。

广东东莞粱氏崇桂堂族谱十八卷,(清)梁玉主修,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注:梁友文首修于明洪武三年。

广东东莞弼教乡梁氏族谱二卷,(清)梁朝锡修,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东东莞梁氏崇桂堂族谱十卷,(清)梁活阶、梁朝泰修,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东莞蟹溪勤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广东云浮泷东云浮梁氏族谱不分卷,(民国)梁树勋等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蕃昌堂铅印本,今仅存第二卷。

广东四会姚沙梁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海南琼州梁氏家谱,(民国)梁开樘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善善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卷、卷首。

海南琼南梁氏家乘三卷,(民国)梁国栋纂,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广西容县灵山乡仁勇村梁氏家乘不分卷,(民国)梁兆符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广西容县松山乡松山村水里梁德宏公族谱不分卷,(民国)梁延新编辑,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铅印本。

四川江津梁氏族谱四卷,附录二卷,(民国)梁映辉、梁进之等纂,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江津县梁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陕西三原梁氏恫谱一卷,(清)梁崔、梁承政等修,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萃凤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残本。记事至清光绪年间。

粱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厚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粱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

粱氏族谱一卷,(明)梁纪纲纂修,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圣堂梁氏族谱四卷,(明)梁瑶光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木刻活字印本。

梁氏族谱一卷,续四卷,(清)梁允植纂,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梁氏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粱氏族谱四卷,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梁氏青云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粱氏家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粱氏宗谱不分卷,(清)梁兴化纂修,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覃”的两个读法要怎么区分?

覃,tán深广:覃思。延长,延及:覃恩。覃,Qín,姓氏,覃氏人口经过几千年的迁徙、创业,有了很大发展,分布到五湖四海。参考资料覃[引...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