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邓杨家村的重修族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贾邓杨家村的重修族谱,第1张

皇1世,皇帝。

皇20世,周武王: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皇21世,唐叔虞:周武王姬发幼子叫唐叔虞,姓姬,字子于,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周成王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灭唐后,把唐封给了叔虞。先是封在唐地,称为唐叔虞,国名为唐国。唐叔虞有两子:长燮,次杼。周武王姬发是黄帝的20世孙。唐叔虞是我燮父族系、杨杼族系的共同杨氏老祖宗。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宇,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是姜太公之女,周武王之妃,后世被尊为圣母。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皇22世,燮 父、杨 杼:唐叔虞有两子:长燮,次杼。

燮父,姬姓,晋氏,又名燮,为晋侯,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二任统治者,为晋国始封君唐叔虞之子,继唐叔虞为君。

杨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南方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 (均为夏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

皇32世,尚父:尚父是周武王姬发第12代嫡孙(黄帝的31世孙)周宣王姬静的次子。西周的王位由周武王数传至周宣王姬静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周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姬尚父,因在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姬宫湦时才被封于杨邑,为侯爵,史称他为杨侯,后建立了杨国。姬尚父的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一族的后裔子孙以先祖故封邑为姓氏,称杨氏。

由此,燮父族系、杨杼族系与尚父族系已构成为中华杨姓的三大族系,即:1、第一支燮父族系:唐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迁都于晋水之旁,将唐改为晋,此国号一直沿用六百余年。《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2、第二支杨杼族系:作为唐叔虞的次子、燮父的弟弟杨杼,一直尊为南方杨姓的始祖。3、第三支尚父族系:尚父是周武王姬发第12代嫡孙(黄帝的31世孙)周宣王姬静的次子,宣王封其子尚父为杨侯。由此可见,中华杨姓已经形成了“燮、杼、尚”三系归一的格局,即都是与轩辕黄帝的血脉、周武王姬发的子孙,故有“杨姓者,黄帝子孙也。”

皇32世,伯乔杨氏1世,杨伯乔:(公元前704—678年),又名文实,为燮父第11世孙。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仍封伯乔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后世尊伯乔为杨氏始祖。

皇57世,伯乔杨氏26世,杨震:(公元59—124年),公元112--114年任东莱郡太守(掖县)。刊于661年前《午城杨氏先茔》的一段碑文:“在汉太尉震世为弘农人,屡为东莱太守,子孙遂家焉”。我村杨姓氏族乃是“屡为东莱郡太守”杨震的后裔,且世居东莱。更重要的是“子孙遂家焉”来肯定午城杨氏来自何方。震公东莱做官,子孙就地安家,贾邓杨姓氏族就是这一支派弘农杨氏在东莱“遂家焉”的坐地户。

皇95世,伯乔杨氏64世,午城杨氏1世,杨忠:(1200—)莱阳县尹,1225年迁来朱桥午城后杨家安家。

皇104世,伯乔杨氏73世,午城杨氏10世,贾邓杨氏1世,杨宿:(1447—?)约1472年(成化八年)由午城后杨家迁来贾邓杨家安家。

皇113世,伯乔杨氏82世,午城杨氏19世,贾邓杨氏10世,杨之允:(1676—1749)。之允后代为:之允—立业—俊—毓琦—崇文—锡予—和昌—敏德—振山—健。

皇116世,伯乔杨氏85世,午城杨氏22世,贾邓杨氏13世,杨毓才:(1761—1836)1826年首修贾邓《杨氏族谱》,后又率守文等子孙分别于1850年和1860年进行了两次重修,从而形成了贾邓《杨代族谱》的一至三卷,为杨代族谱做出了重大贡献。

皇118世,伯乔杨氏87世,午城杨氏24世,贾邓杨氏15世,杨日章:于1911年(宣统三年)主持完成贾邓《杨氏族族谱(东三支)》。

皇120世,伯乔杨氏89世,午城杨氏26世,贾邓杨氏17世,杨敏德:(1886—1960),于1950年(民国三十九年)主持并与书年、守培、振西等合作完成第八次重修贾邓《杨氏族族谱(西三支)》。

皇121世,伯乔杨氏90世,午城杨氏27世,贾邓杨氏18世,杨振山:(1935—),在1950年第八次重修贾邓《杨氏族谱》和1911年重修贾邓《杨氏族族谱(东三支)》之后,时隔60年一个甲子,共花费2008至2010年三年时间,杨振山历尽艰辛,积劳成疾,带病主持并率春启、嘉仁、嘉旭等成功完成第九次大修《贾邓杨氏族全谱》工程。

《贾邓杨氏全谱(卷九)》序

家族之有宗谱如同省、地、县之有志,国之有史也。宗谱记姓氏之渊源,志叙地域之历史沿革,史载一国之兴衰,隆替和礼乐典章。宗谱、方志、国史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三大擎天巨柱,是我国文化遗产极其珍贵组成部分。有谱则家族之历史有所稽察,有志则地之发展有所凭依,有史则国之兴衰存亡有所稽考。故一国不可以无史,一地不可以无志,而一家尤不可以无谱也。诚如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同志在成都会议上曾说过:“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1984国家档案局曾发文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有重要价值。”其中,族谱在继承中华文化遗产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了。

建国迄今已有一个甲子,期间并无续谱。60个春秋年轮,沧海桑田,斗换星移,吾宗辉煌历史亟待检典承载,宗亲人际脉络需要整齐梳理,宗族人心力量需要凝聚。宋代名贤欧阳文忠公曾说:“三十年不修谱,谓之不孝”,难道我辈甘作杨门之不肖子孙耶?族中热心宗亲每每念此也寝食难安,续修新之宗谱迫在眉睫。受热心宗亲重托,有志者的通力合作,2008年岁末特组成杨氏修扩宗谱编委会,以期完成杨氏全谱任务。

此次修谱,工程之浩大、体系之繁杂、历史之久远、联络之困难,可谓多也!首当其冲的是寻访老谱,使新谱能承前启后。其次是宗族支派庞大,干枝繁茂。寓居遍及神州大地,联系殊为不便。三是60年时光山飞海立,一日千里,社会的变革,思想的混乱,族人的新老更替,使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增加了相应的难度。难得的是在寻找原谱过程中,杨氏出现了杨金铎、杨春启和杨守川等“护谱英雄”,他们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顶住了压力,将族谱完整地保存下来,当得知修谱的消息时,他们就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使编委会掌握了杨氏家族全套的前谱(包括西三支的一到八卷和东三支的前谱)资料。

族谱也是一种家族档案,按照与时俱进的思路将其设计成集工具型、记录型、激励型和教育型等多功能型的族谱。

所谓工具型,是指杨氏族谱提供寻根认祖(见寻根索源篇)和亲缘备查(见亲缘备查篇)详尽文献的工具,这是作为族谱必不可少的最基本功能,以贯彻中华民族“慎终追远”和“百善孝为先”的美德。“承前启后篇”中的第十章是杨氏前人传记,保存(记录)了“光大前人功绩,颂扬先辈美德”的内容。“承前启后篇”中的第十一章是“汇集后人业绩,激励来者奋进”,以激励杨氏后人奋发图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代更比一代强。素质教育篇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杨氏的信息进行分析统计(第十三章),其二是对杨氏宗亲的素质进行评价,并提出进行家训教育(第十四章),使其达到“继承祖宗遗训”,“传我杨氏清史”的目的。

易曰: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悠悠岁月,宿祖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他的后裔已繁衍至二十二代之多,居住地域已由贾邓杨家村扩展到海内外。在海外的有美、加、俄、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等国家。在国内的有京、沪、鲁、川、渝、黑、内、甘、青、湘、桂、台、港、澳(门)等。为了宿祖子孙不至数典忘祖,尊卑之序有条不紊,来住之谊不绝,完成这项历史任务责无旁贷。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和信息化深入人心的今天,广大族众对修谱工作积极支持,全体编委鼎力合作,使新族谱做到了内涵外延加深拓宽,信息载体多种多样,实现技术采用高新,利用手段灵活方便。修好族谱,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无愧于列祖列宗,有利于今贤英杰,启迪后人的精神财富。

此次修谱,还有几项重大收获:

开创了东西三支统宗修谱的先例,首次实现了贾邓杨氏(东西三支和内蒙、高密分支)完整的宗支图和《贾邓杨氏全谱》,真正体现了“天下杨姓是一家”的理念。

① 突破了女性及家属不上谱的陈规旧习,真正体现了男女平等思想。

② 利用高科技手段,解决了毓才公在杨氏族谱首卷中就提出的“阙疑”,弄清了贾邓杨家村的立村时间,始祖宿的迁徙情况和各世祖的年代,也弄清了午城后杨家、午城前杨家、大冢坡、岔里杨家等确定的立村时间存在的问题。所采用的算法对于确定历史事件的年代问题有一定的通用性。

③ 对族谱的深层次地利用、高水平地实现、科学地管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示范。如采用多媒体的信息形式,通讯的网络化,实现修谱工作的现代化,实现开放式的族谱管理方式等等,都是在实现现代化族谱必不可少的。

④ 联络迁居异地杨氏宗亲,增进了亲情。编谱激发了怀祖之情,为日后各地子孙祭拜祖先提供了条件,使杨氏声望得以振兴播扬。这些都是值得欣慰成果。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新谱终于面世,夙愿得偿,重负已释,心情畅快。惟望吾族子孙妥为珍藏,善加利用,勿忘“四知门第”德教,永葆“清白传家”遗风。凡我族人,皆应勤学守德,儒雅行商,谦恭避祸,宁静致远,以报祖宗高恩厚德。

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

十八世孙堃齐振山百拜谨序

公元二零一零年岁次庚寅孟春下澣

(1)、定海杨氏先茔碑铭

肇庆路总管东莱定海杨侯,有先茔在郡北伍城,碑立石表其以状来请於雅古。惟我上世,种善植德,百年之泽,惠及我后人,而弗显於世,幸发其幽光,赐以铭,庸示悠久,请再三,弗怠,益勤,余辞不获,遂因其状而第之。按杨氏本唐叔之后,伯乔自晋归周,封为杨侯。在汉太尉震世,为弘农人,屡为东莱太守,子孙遂家焉。曾祖讳忠仕金为莱阳县尹,有惠政。祖讳贵,为招远县尹,兼益都录事参军,当金季之乱,聚民为兵,缮保障以御侵掠,乡里赖之全活者众。妻孙氏,继张氏,有子四人,女二人。长子兴,为招远县尉,孙出也,次曰均、曰福、曰幼龄,女二人,张出也。均有子曰谨,福有子曰寿、曰继,均与幼龄皆从军殁于阵。福以寿终。县尉学问多艺,颖悟过人,武善弧矢,孝悌称闻。兴任在招远,因母太夫人年高,弃职就养,辛勤备至,而甘旨无阙,夫人终,服丧哀毁,年尚强,遂不复仕,惟勤以农稼教子弟为事,春秋七十七卒,葬伍城先垅之次。配张氏夙有淑德,子七人,女三人,男孙二十五人,女孙二十五人。长曰松蚤有父风,次曰旺、曰春,肇庆公也,次曰荣、曰茂,尝为户部俸吏,次曰芳、曰桂,受承事郎淮东盐司令,皆称善士,女适良族,初县尉之归养也,七子侍侧,食禄者三,诸孙满前,怡怡愉愉,如金瑜芝兰,然乡人荣之,惟侯幼而孝悌,笃信好学,父命求进,但沾微爵,立石级録,关西遗派,修葺太尉祖庙,没齿无憾。侯居廉守约,经值改吏员一百二十五月出职,未及除授,父亡归家,追遵遗命,制中予采三品碑石,以待将来显达。禫毕赴京,慨然以修齐治平为己任,由太府掾三转,授承事郎庐州路职事,愿弃职就养,中书起为左司掾,能名益彰,未几又辞去,皆以太夫人年高故也,执政嘉其孝特以上闻,受同知般阳路莱州事故事,户籍在州郡者,不得仕其处曰避贯侯之授莱州,盖近亲闱以便其养也。初至家适太夫人病,祷于岳曰:愿减春寿五年,为母三年寿,至诚获冥报。任满太夫人体尚康健,亲奉甘养,年八十九终,庐墓行丧,既服阕犹十年不就选。有司以侯行白於朝,调大都兵马副指挥,畿甸之间,豪强敛手,剽劫宁谧,狱无怨民。有远游宦者,属三女于妻,比归,妻已构三女於外,而已适人告,既而妻亦逃,去将访治之,妻乃教其女诬以人理所无者,而已证成之狱,具堂坐京师,凡百有司皆莫能直其冤者。侯辨其诈,吏惶懅怗懦曰,是执政意也,失出必得罪,侯曰:罪在我,非若属事,遂正其狱。然竟以是不调会朝议,求严而不虐,宜辑远人者,众皆曰,杨春可,遂有肇庆之命,进阶中议大夫,以行侯任兵马指挥。愿以母封让其祖母,妻封让其母,有司难其事,命遂寝令秩三品,荣封三代,果如其愿,咸钦命赠祖贵,追封中顺大夫,山东东西道宣尉副使,上骑都尉,弘农郡伯,祖母孙氏,封弘农郡尹,父兴,追封亚中大夫,般阳路总管,轻车都尉,弘农郡伯,母张氏弘农郡夫人。侯自肇庆任满,致仕归来,进赐嘉议大夫,益都路总管,妻赵氏封弘农郡夫人。侯有子三人,女二人,长曰庆祖、次曰庆福、三曰庆先,长子庆祖廕以侯职,初授承事郎同知常宁州事,次受承务郎,大有仓盐支纳三任升奉训大夫,同知濮州事,配隋氏敕封恭人。次受宣命,嘉封县尹。其一门集庆,簪缨相继,不堕其传,同知奉训,立志廉慎,奉先思孝,善述前人之事,取曩时预采碑石,刻文铭立於先茔以光其祖宗,诚为嘉矣,呜呼,经不云乎,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之终也,侯之纯孝廉介,虽曰天性,亦以先世有以启迪之也。盖闻之位不称其德者,必有后,自招远而下,皆当有为于世,率不过宰百里,岂非位不称其德欤。然县尉诸子克遵世守,厥后蕃衍,侯兄弟异居,不改父风,所置众皆总门,侯愿为阎王立约,无不咸应,自后时辈皆曰大院杨家。宣赐三品,已建阀阅,高大门闾,心以行之因而应之,以遂平昔之志,至是始验,杨氏之福,盖未艾欤何子孙多贤也,是宜铭铭之曰:为善之植,其始则萌,不揠於苗,厥实乃成,猗欤杨氏,兆自招远,参军谔谔,不显尉也克承多艺,而能弃禄就养,维学与耕,爰有七子,皆称善士,季曰郡侯,式成其志,于戏仁孝,其泽不穷,迨彼有年,其获必丰,先茔有碑,龟蚨螭首,勒名於上,昭示厥后。

大元至正十年岁次庚寅八月二十六日

嘉议大夫益都路总管嗣孙杨春

奉训大夫前同知濮州事杨庆祖,继志立石

东莱石匠作头李砂道,梁成,孙仁,梁宽,孙德刊造

(2)、皇清敕授修职郎英三杨公墓志

岁进士杨公讳毓才字英三号皐泉,东莱掖邑人也,世居城北贾邓村。曾祖讳之允,曾祖母李氏,祖讳建业,祖母罗氏,父讳僩,例授赠修职郎,母李氏,例赠太孺人,俱葬於官道东葛场子有碑记。先生兄弟五人,行居第四,长兄奠元少亡,二兄受禄,三兄毓元,五弟毓德,俱系太学生,姊二人,长适武生黄世荣,次适武生孙百成。娶生氏,生二子,长邦彦入国学,次守文,邑庠生出继五弟,女三人,长适张友俨,次适儒童孙可钧,三适张龙图,孙男三人。先生幼学入塾,即有颖名,应童子试县取第二名,府取第一名,院试入郡庠第一名,自是累列前茅,由增广生补廪膳生,至嘉庆庚辰科成岁进士,又六年就训导职,未及选用,於道光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戌时卒,享寿七十六岁。呜呼先生之为人也,孝友恭俭,未尝以言语侮人,其文词雅正粹美,且循循善于诱人,及门成名者不下数十人焉。殁后,葬於村北坤山艮向门,弟子从逰最久,知先生家世深悉,爰为之铭曰:天道昭彰,作善降祥,忠厚继世,家道永昌,仰止犹切,流泽未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皇清敕封孺人杨母生太君墓志

杨毓才元配生氏,罗台儒童讳安公次女也,性情和顺,言语惟谨,事翁姑以孝闻。姑亡翁不继世妯娌四人中,翁特以家事付托,氏乃逊谢不遑,以不胜任为辞,翁强至再三不得已而从之,於是夙兴夜寐勤劳罔懈,同居数十年田亩日增,内外从无间言,且其教子训女严不伤慈,卒使子女名成家立,壼范称乡党焉,当兄弟同居时,有胞侄临文生五日,其母宿氏卒,氏乃舍其子而哺之,抚养周之逾於已出,临文之成立实赖氏鞠育之恩也,後晰居数十年,又益薄於自奉而严於治家,孙男曾孙之属戏嬉满前,年近九旬尚动履不须扶持,亲友义其事,爰为之铭曰:孝行足法,慈德可风,克勤不匮,克俭有功,壼范不湮,子孙丰隆, 孺人之德,永世无穷。 《贾邓杨氏全谱(卷九)》总目录

一、谱首篇

贾邓《杨氏全谱》编委会…………………………………………………………III

《杨氏全谱》序……………………………………………………………………IV

凡例…………………………………………………………………………………VII

《杨氏全谱》内容概述…………………………………………………………VIII

第一章 杨氏对联碑铭和集序………………………………………………………1

二、寻根认祖篇

第二章 杨氏之源……………………………………………………………………51

第三章 杨氏迁徙和“阙疑”的解决………………………………………………81

三、亲缘备查篇

第四章 杨氏各支派宗支图…………………………………………………………95

第五章 之允系世系图(上)………………………………………………………117

第六章 之允系世系图(下)………………………………………………………165

第七章 西三支其它世系图…………………………………………………………189

第八章 东三宗支世系图……………………………………………………………205

第九章 异地兄弟宗支世系图………………………………………………………249

四、承前启后篇

第十章 杨氏前人传记………………………………………………………………265

第十一章 杨氏后人业绩……………………………………………………………279

五、素质教育篇

第十二章 关于行辈字派的勘定……………………………………………………297

第十三章 杨氏素质分析……………………………………………………………311

第十四章 素质和教育………………………………………………………………331

第十五章 中国姓氏文化……………………………………………………………339

第十六章 杨氏名人的功业轶事……………………………………………………359

六、谱尾篇

第十七章 后记………………………………………………………………………391

附录……………………………………………………………………………………405

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根”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而名称有族规、族约、家范、家训、祖训、族戒等不同称谓。其内容大都相同。将遵守国纪、团结宗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崇师长、重教兴学、和睦乡邻、见义勇为、勤劳节俭。

严戒赌*等为人处事、传统礼制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形成条文,刊印谱中,以此来约束、教育、激励族人。这是客家人传统美德和家都文化的集中体现。

族谱特色:

族谱的特色之一是谱序,它是极有价值的纲领性内容。用极具概括的文字,论述修谱意义、修谱历史、本族源流。大都由本族名流官宦或请著名学者、政界要人撰写。经查阅宁都各姓族谱。

发现作序的文坛巨匠和历史名人有欧阳修、朱熹、苏轼、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文天祥、解缙、吴澄、赵孟頫、董越、陈勉、魏禧、邱维屏等。有的家谱连续几届都请名人写序,比如《璜溪中坝清河廖氏族谱》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谱序,分别由欧阳修、朱熹、文天祥、陈勉撰写。

族谱的特色之二是字派。即制订字辈、派名、派行。是民间一种独白的传统取名方法,其功能是同族人走启蒙天下,都能区别长幼世序辈份的大小。每届修新谱时,老谱中的字派必印载谱内,若老字派使用接近末尾,则又要续增新字派,体现绵延不断,长衍吉祥。

-修谱

没有坏处。

据历史资料记载,供家谱对后人一般没有什么坏处,反倒有一些好处。

饮水可思源,供家谱可以让后世子孙对祖上信息有据可查,对后世子孙的激励和警戒,还可以增强家族凝聚力,是传承的一种方式。

贾邓杨家村的重修族谱

皇1世,皇帝。皇20世,周武王: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