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去.看着屋里的奴婢都在外面侍候,他哪能不知道皇上在里面做什么,只是万一耽
午门杖责大臣: 晌午。紫禁城,皇宫午门。 刘向钦、吴为、尹一才三位年轻的内阁大臣被太监转交给宫中侍卫绑赴午门外,午门外早已站了一大人,上首端坐监刑的太监,衣着光鲜,望去便知是魏忠贤。身后左边站着三十名小宦官,右边站着三十名锦衣卫,前方是五十名手持朱漆木棍的行刑狱吏,那架势着实骇人,三位大臣挺直身板,怒视那高高在上的权监,从未有一丝心惊。 站在两侧的文武大臣见了这场面无不胆寒,纷纷私下议论:“坏了,是司礼监魏公公监刑,这三人就算能活命,也生不如死了。” 片刻的功夫,三人被押到了午门外,李永贞缓缓站起身来,从旁边小太监端过裹着黄绫的朱漆盘子里取过诏书,高声宣读魏忠贤“替”皇帝拟的旨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刘向钦、吴为、尹一才蜚短流长、不思效忠朝廷,建‘东林’,终日结党营私”,他念到这些名字时顿了一顿,眼睛飞快地瞟了三人一眼,见他们正看着自已,唇角不禁露出一个个绝不低头的傲意。 宣罢圣旨,把手一摆,几个手执朱漆木棍的锦衣卫走上前来,将几个人齐刷刷地摁跪在地,每人都被捆得动弹不得,双足也被人用绳索绑住……廷杖,是明朝的独创。就是皇帝叫人用棍杖打臣下人的。只要皇帝批了“逆鳞”,“锦衣卫”就把这个臣下捉起来押到午门痛打。宫里的规矩,监刑的公公若是靴尖向内一收,那就是要死不要活,三十板子足以将人活活打死了。不少朝内同僚暗自里可怜那些即将受刑的义士,却又有几个敢怒敢言的……只有些朝臣在原地探出头,费劲儿地瞧向魏忠贤,想看看他的脚尖是外八字还是内八字,想不到从几个行刑大汉的腿缝间只看见见魏忠贤举着个茶杯仰脸望天,一双二郎腿颤颤悠悠的,不由呆住了。 只见一个小太监凑到李永贞身边,哈着腰听他嘱咐几句,便直起腰来扬声喝道:“行刑!”十个锦衣卫的小旗官手执木棒走到三人身后,把刘向钦拉过来,按着他在指定的位置脸朝下趴在地上。 “我要面见皇上!我要面见皇上!”刘向钦身体瘦弱,仍挣扎着大喊。朝堂之上无不替这一呵掩面流涕。人人都知道,若是皇上亲自下的旨意还有理可讲,偏偏是那九千岁魏公公下的旨,任凭他冤枉,又何处去诉苦…… 刘向钦挣扎了没多久,就被校尉强大的力量按倒在地,紧接着,发觉锦衣卫的大手拽在自己的腰上,猛地掀起上衣,褪下裤子,露出了和大腿。一向清高孤傲的刘向钦一时间只觉天昏地暗,雪白的和细长的大腿被风吹和冰凉,尊严在这一刻就此彻底粉碎。同礼监太监命令:“搁棍!”两旁排列的校尉齐声大喝:“搁棍!”这时,有一人拿着一根大竹杖走出队列,把杖搁在将刘向钦的臀峰之上。那棒子风声凛冽,瞧起来威势骇人,校尉们又按照司礼监太监的命令齐声大喝:“打!”于是,行刑者把杖高高举起,大喝一声,呼地一棒子抽了下来。 “呼……啪………………”这一棒子抽在上,刘向钦觉得麻辣辣的,上狠狠地被压了下来,大杖抬起来那一刻,臀腿上像点着了火,痛楚直顶到脑海,文武百官只听石裂山崩一声惨嚎,见那两腿之间,立刻隆起紫黑色的僵痕,真是闻者落泪,见者伤心。“呼……啪………………”“呼……啪………………”“呼……啪………………”打三下之后,李永贞看了看魏忠贤的脸色,校尉们又看了看李永贞的阴狠的脸色,大喝:“着实打!”这是告诉行刑者,一定要打到皮开肉绽,狠狠地给刘向钦一个教训。 不一会,校尉行刑者更加用力。打的中间,更加凶狠。每打五下,行刑者要换一个人,校尉们照样用吆喝声传达太监的命令。每次喝令时,都是先由一人发令,然后百名校尉齐声附和,喊声震天动地。石阶上观刑的官员莫不心惊胆战,两腿发抖。再看那等待受刑的内阁讲学吴为和尹一才脸上挂着怒色,目光中的杀气直霹向高坐堂中的那阉党罪魁——魏忠贤。 十名校尉一人打了三棒子,便退了下去。那令的小太监又威风凛凛地喝道:“轮刑!”五十名军士闻言,五人一组抡着棒子排着队,轮流上前执杖施刑,他们喊着子,喊一声“着实打”啪地一棒子打下去,刘向钦咬着牙,不知从第几杖开始,憋住了声,不再喊叫,绝不让那恶势力在自己的声中获取丝毫的得意。 六十杖打完,那原本的臀腿上早已血肉模糊,铺在周围的的麻木上满是血迹,刘向钦从腰间到腿弯处,没有一块好皮,最轻的地方也已经裂开了狰狞的口子。军士们弃了木棒,提起刘向钦身下的麻布四角,呼喝一声举了起来,奄奄一息的刘向钦被这一举惊醒起来,只见四名军士一齐发力,大叫一声,将人高高地荡了起来,“嗵”地一声摔在地上。摔得刘向钦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两个校尉拉着刘向钦的两腿,往门外拖。地上留下一道长长的血痕…… “吴大人,尹大人,该论到你们了。”台阶上,李永贞露出得意的笑,对二人说。话音未落,吴为便挣扎着站起身来,仰天大呵:“阉狗,你今日蛊惑皇上,明日我们做鬼,也不放过你……”喊声震天动地。台上的魏忠贤眯起双眼,看戏似的品位这眼前的一切。李永贞见状,从牙逢里挤出一个字:“打!” 几个校尉走上前来,如法炮制。选了头大杖对他们予以责罚。使用的行刑的校尉都是经过专门训练的。训练的办法是,先用皮革包扎成两个假人,一个里面装上砖块,另一个外面裹一层纸。用杖打装砖块的假人,看上去下手很轻,但打开皮革察看,里面的砖块要全部粉碎;打包纸的假人时,看上去下手很重,但连纸也没有打破——练到这种程度,他才能被选用为执行廷杖的打手。这样,在实际行刑时,就可以随心自如:如果想把人打死,就用打包砖块的假人的手段,如果想照顾某人,就用打包纸的假人的手段。不知内情的旁观者单从校尉用力的情形根本看不出监刑者的真正意图。 校尉见李永贞递了个眼神过来,将二人按趴在地,动弹不得。接着,两名壮汉手执头大杖,向二人走来。像方才杖责刘向钦一样,把他们的上衣掀了起来,见二人把头埋得深深的,又一把将他们的裤子褪下,拉下小衣,露出细致的大腿和。这些官员都是书生出身,个个体质清弱,平日里轻裘细革,身体保养得白皙紧致,看那二人身下,皆是燕瘦环肥,美臀四片…… 校尉见惯了这场面,豪不怜惜地挥舞着大杖,朝两人的臀上砸下来,一时间惊天动地,二人始终咬紧了牙,没有喊出一声。吴为大刑加身,只觉上一阵麻一阵剧烈的痛,连连把头撞向青石板的地面,尘埃满口,硬是没有一声。身旁的尹一才早已面色惨白,洁白的臀上沁出一片血红,人已经晕了过去。台阶上的官员哪里心再看,仿佛那一杖杖从他们的头顶上打下来一般。 李永贞悄悄走到魏忠贤身边,弯腰问:“师叔,要死还是要活?” 魏忠贤饮了口茶,不慌不忙地说:“往狠里打,当场打死。” 李永贞立即拍手称善,忙谄媚到:“师叔您这是杀鸡给猴看,让高攀龙他们今后老实点……”说完转向行刑的校尉,大声喊:“用心打!” ========================================= 后宫打妃子: 听了隆裕皇后和李莲英的禀告,慈禧太后一拍桌案:“好大胆的,竟敢背着我如此胡为,非得好好惩治不可,来人,把珍妃给我召到储秀宫来。”隆裕一见太后动了圣怒,心想:这可是一个打击珍妃的好机会,绝不能放过。又说道:“亲爸爸,珍妃那迷惑皇上,干预朝政,奴婢听见大臣们风传她‘妖媚惑主’,您真得好好惩治那贱妃,整束一下后宫的规矩。”慈禧一听“干预朝政”四个字,心中一时不快,当初她也是受咸丰皇帝的专宠,干预过朝政,没少受人指责。不过今天珍妃“干预”的是她掌握之下的大清朝政,权欲熏心的慈禧是绝不会轻饶她的,但她表面仍故作姿态,冷冷地说:“不用你多言,我知道如何处置。” 一名太监将珍妃带进宫来,只见珍妃午后新浴,双颊透着红润,乌黑秀发束起发髻,上面坠着一串大红丝穗,穿着暗花粉色旗服,罩着玄色缎子坎肩,下衬绣花夹裤,脚上着绣面缎拧丝棉屐,亭亭玉立,天生一付美人胚子。来到慈禧面前,见太后满脸杀气,心中不由一惊,又见皇后也站在一旁,得意地看着她,知道自己要大祸临头了,忙恭恭敬敬地跪下给慈禧请安。 慈禧太后一见珍妃,抬起眼皮阴阳怪气地道:“珍主子,你好风光,在皇上面前呼风唤雨,全然不把我这个太后放在眼里?”珍妃一听,知道太后一定找到了整治自己的口实,欲想说什么,可又不知说些什么辩解。慈禧忽然怒目圆睁:“大胆的,竟敢不守妃嫔本分,迷惑皇上,干预朝政,今天非好好管束你不可,让你知道祖宗家法的厉害,小李子,传杖。” Hzn “喳!” 珍妃大惊,知道是皇后在太后面前进谗言,打击报复自己,忙辩解道:“老佛爷,奴婢自入宫以来,一心侍奉皇上,万不敢有干预朝政之心,太后不能听信他人之辞。” , 隆裕一见心想:珍妃这顿家法看来是躲不过去了,得让这个多挨几下刑杖,才解我心头之恨。忙道:“好大胆子,圣母面前只有乞求,还敢胡言狡辩,真是有孛礼束,应该重重杖责。” 这时,李莲英从东偏间出来,后面跟着四个太监,前面两个抬着一条刑凳,后面两个手里各持一条粗大的毛竹杖,进到殿内,将刑凳放在珍妃的身前,持杖的太监侍立在两旁,等着主子的令。刑凳和刑杖都漆成朱红色,这些打人的刑具不知沾过多少妃嫔的血迹。 慈禧已是怒不遏,指着地上的珍妃:“你这个狐媚子,还敢花言巧语,来人,将这个的衣裤褪下,臀杖四十。”目光射着凶色。珍妃只觉得一阵眩昏,她知道“臀杖”的厉害,这是暴虐的慈禧太后对触犯家法嫔妃最残暴的惩罚,嫔妃受臀杖时,要被褪尽下身的衣裤,用大毛竹杖笞打的臀部。不仅在肉体上是极大的摧残,在众目睽睽之下光着身子受杖,也是对年轻女人精神上莫大的羞辱。 两名太监在李莲英的指挥下,将珍妃拖到了刑凳边上,珍妃挣扎着呼喊:“饶了奴婢吧,我要见皇上,老佛爷……” 慈禧恶狠狠地道:“饶了你?你这狐媚子,不受着皮肉之苦,是不会安生的,都是皇上把你庞坏了,今天非好好管束你不可。打,给我狠打,把她的裤子给扒下来,让大伙瞧着打 太监不顾珍妃的挣扎,将她的外装和旗服扒开拉下来,里面穿着粉红色的亵衣和湖绿色夹裤。珍妃被架起,拖翻在刑凳上,这宽大的春凳是皇妃专用的。又有两名太监上前,将珍妃的肩头和双臂按住,另一端将她的双腿按住,使珍妃动弹不得,在一旁的李莲英上前,将双手退入马蹄袖内,俯身将珍妃腰间的亵衣下摆掀开,露出下面夹裤的汗巾。李莲英将汗巾解开,拉下珍妃的夹裤,里面仅剩贴肉的月白色小衣,李莲英把手伸入小衣中,正欲褪下,珍妃哭喊着:“李安达,奴婢不要脸面,皇上也要体面呀,饶了奴婢吧!” 李莲英故作姿态:“珍主子,别难为奴才了,这是大清的家法,奴才不敢违背,委屈您了。”还是将珍妃的小衣拉褪下至股间,珍妃的臀部全部出来。珍妃在太监的众目睽睽之下,,使她感到万分羞辱,闭紧双目,头低在刑上小声的抽泣。 等待她的还有更加残的杖责,在李莲英的指挥下,两名执杖太监在刑凳两侧,抡起竹杖狠狠地照珍妃的臀部打下来。“啪、啪”竹杖随着风声打在珍妃的臀上与皮肉相击发出响亮的声音。一杖下来,的皮肉上立即拱起一道紫红的杖痕,丰满的臀肉随着竹杖的起落颤动着,珍妃全身一阵剧烈的痉孪,腰肢痛苦地扭动着,珍妃只觉得竹杖打在身上,如同针扎刀割一般的疼痛,她再也没有沉默的能力。第二杖下来时,发出了凄惨的。 “三”、“四”,李莲英操着浓重的河北方言在一旁唱着数。随着珍妃的一声比一声凄惨,她的臀部已经布满了杖痕,整个完全拱肿起来。珍妃在刑凳上痛苦地扭动着仅能动弹的腰肢。因杖打的剧痛而扭曲的面颊上淌下泪水和渗出的豆大的汗珠。慈禧端坐在凤榻上,双目紧闭,余气未消。隆裕在旁,看着在竹杖笞打下扭动着的珍妃,听着竹杖打在珍妃身上的声音,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十五”、“十六”竹杖越下越狠,渐渐的珍妃臀上杖痕已经开绽,渗出鲜血。珍妃的腰肢已不能再动弹,声越来越微弱。只能听见“啪啪”的杖打声。“三十、三十一”珍妃的臀部已经是血肉模糊,臀肉完全开绽,在竹杖的笞打下,血肉飞溅。 “三十九、四十”执刑太监停了手。当下四十笞杖,珍妃已昏死过去,趴在刑凳上一动不动,她的发髻散乱,面色苍白,下身由臀至两股间已是皮开肉绽,鲜血淋漓。李莲英禀报:“回老佛爷,臀杖完毕。”慈禧睁开眼睛,看一了眼昏死在刑凳上的珍妃,朝李莲英使了个眼色。李莲英转身命人将珍妃下面的小衣、夹裤拉下,放下亵衣下摆,从刑凳上架下来,拖到慈禧面前,将珍妃从昏迷中弄醒,由两名太监架着,浑身痛苦地颤抖着强作跪状。慈禧令李莲英宣读她拟的诣旨:“着珍妃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不守嫔妃本分,干预朝政,为整束后宫,将其降为贵人,羁禁三个月,不准召幸。皇后有整饬后宫之责,若再为嫔妃不守宫规,可以宫中家法严惩。”言罢,命两名太监连拉带拖将珍妃带出宫去。珍妃下面刚穿上的衣裤渗出片片血迹。 ` 光绪正在养心殿与翁及众人商议黄海战事,太监王商忽然进来禀报:“皇上,珍主子忏怒老佛爷,在储秀宫被老佛爷用家法臀杖四十,送回宫来,一直昏迷不醒。”光绪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全身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忙命驾直奔珍妃住的景仁宫。来到景仁宫前,只见外庭内立着一道五尺高的禁诫牌,上面标着“妃嫔不得干预朝政”的训诫,是慈禧太后命人设过来的。按照大清后宫家法,犯了错的妃嫔宫中有这道禁诫牌,就属被羁禁之身,不仅不允许皇上召幸,就连她的住所除了随侍的太监和宫女,任何人也不准出入。光绪这时已经顾不了家法的约束了,直接进到宫中来。 珍妃的椒内绣幕低垂,寂静无声,只有一个宫女侍立在榻边,凄凉的很。光绪问道:“娘娘在何处?”宫女来不及请安,答道:“娘娘在床上,伤得很重。”说罢,眼圈先红了。光绪一听,三步并作两步近到寝榻边,揭开鲛帐,俯身往鸾榻上观看,只见珍妃发髻散乱,面色苍白,双唇已无血色,下唇留着一排深深的牙印,血迹已经干涸在上面,如同蜡人一般趴在绿锦褥中一动不动。 _ 光绪不禁心中一阵酸楚,他坐在榻边,轻轻唤了两声,不见珍妃答应。知她仍在昏迷中。便缓缓地揭开锦被。一见简直心如刀绞。珍妃下面粉色的绣花夹裤上渗出片片杖打的血迹。 他不禁用手去轻抚,刚一动,珍妃浑身一颤,了一声,显然伤得不轻。她在昏沉中,用力睁开眼睛,含着眼泪望了光绪一眼,想起身,可一动上的伤痕一阵钻心的疼痛,她又趴在床上,浑身没有一丝气力。 光绪一见爱妃醒来,忙到床头按住珍妃的肩头让她别动。 他关切地问:“伤得怎么样?我来晚了。”珍妃抽泣起来,把受杖责的羞痛全部哭诉出来。哭了一会儿,珍妃忽然一阵痉孪,伤痕痛得她又一声。她无力地道:“奴婢下面像是掉了一样,痛得厉害。”光绪心疼地说道:“莫动,待我看一看打坏了哪里?” 说完转过身来,他在珍妃腰间轻轻拉褪下血迹斑斑的夹裤,只见里面的月白色小衣渗成了血色。他强悲痛,想褪下小衣看伤,可是小衣已经干涸在臀部绽开的伤痕上,每一动,珍妃都痛苦地一声,光绪一连拉褪了几次,都因珍妃的痛吟而停了手。这时宫女拿来热巾,光绪给珍妃敷在臀上,好一会儿才慢慢地将小衣拉褪下来。随着小衣的褪下,臀上开绽的皮肉粘在小衣上面,珍妃的一片血肉模糊。只见她的臀部整个都拱肿起来,连雪酥一样的两股上面也拱起了几道三指高的杖痕,已经变成紫红色,其中一道杖痕上皮肉已经绽开,渗出的血迹已经干涸在伤痕上。光绪看着珍妃原本、的玉臀被打成这个样子,不禁泪如雨下,用手轻抚着伤处,可一动,珍妃就疼得浑身一颤,痛呻娇喘。光绪忙缩回手来,再也不敢动了。 因为珍妃的伤势太重,暂时不能敷药,光绪只得叫宫女拿来热巾给她敷在臀上,再盖上锦被。珍妃看了看光绪,非得要起身,光绪只得把她的上半身架起抱在怀中,珍妃头埋在他的身上,又抽泣起来,一头散乱的青丝垂了下来。
应该是过虚岁,是在59岁虚岁这天。
生日有大小,过九不过十 民间习俗,60岁以下均叫过生日,60 岁开始均称过寿。无论过生日还是过寿,每逢十的生日就叫大生日。过大生日包括过寿,俗行过九不过十, 如59岁生日就要当作60大寿庆贺。其它年纪的生日均叫小生日,过小生日比较简单,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面 条。年轻时吃面条叫扎根扎尾巴,年大时叫吃长寿面。俗有“带肚子老婆一分命”和“孩奔生娘奔死”之说, 只要父母尚在,无论过生日还是过寿,均要先敬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再为自己生诞作贺。
贺寿
从60岁生日开始,每10岁要办一次祝大寿的活动,过寿人被称之为寿星。儿孙们要提前为寿星从头到脚做一 身新装,俗名长寿衣。贺寿前一天晚上开始布置寿堂,正中后墙贴“寿”字中堂,两边贴寿联;中堂下设寿 案,案上除香炉烛台外,男性供南极星翁,女性供麻姑献寿等塑像,神像前摆放寿桃寿面;寿案两侧备太师 椅,左侧墙挂黄绫白边祝寿词,颂扬寿星功德,其它墙壁悬挂寿帐寿联。寿堂布置完毕,点烛烧香,全家人 在一起吃寿面,这叫“暖寿”。第二天即诞生之日为正式过寿贺寿。贺寿从辰时(太阳上升)开始,寿星坐 在寿案前左侧,点烛烧香放鞭,宣读祝寿词,接受贺客贺拜贺仪,儿孙们向寿星磕头祝寿。有的行献寿程 式,即儿孙们向寿星表示愿从自己的寿限内献出几岁给寿星并将所献岁数用红笔写在黄表纸,签名画押,送 到土地庙或城隍庙上焚烧,请土地城隍等神明作证。
小项橐长得眉清目秀,水洗一般,无师自通,聪明过人。他自小就喜欢观察事物,遇事好砸破砂锅问(纹)到底。提出的问题使好多大人难以回答。夏天项橐见电闪雷鸣,瓢泼大雨随之而降,就问父亲:“天为啥打闪打雷?”父亲说:“是天老爷让打闪忍娘娘照明,他打雷轰劈坏人和妖怪。”项橐反问:“那坏人和妖怪只有夏天有,冬天没有吗?”父亲张口结舌说不出道理来。一天,舅舅来走亲,晚上在院里乘凉,天空晴朗,繁星满天,舅舅逗项橐说:“橐儿,你说天上有多少颗星?”项橐说:“跟地上的人一样多。”接着反问舅舅:“你头发有多少?”舅舅回答:“跟你的一样多,不信你数数呀!”项橐说:“行,你把头发拔下来,我就数。”惹得在座的人哈哈大笑。
一次项橐正在门口玩,忽听鸡群嘎嘎叫,只看见鸡乱窜,找埝躲藏。项橐抬头看,一只老雕翻上覆下的要抓那只带一群小鸡正在觅食的老母鸡。这时,项橐左手拢住老母鸡,右手扳倒一棵腊树条,一条腿蜷,一条腿跪,昂头看着有恃无恐的老雕,当老雕再次俯冲下来,项橐右手一松,只听扑哧一声,老雕挨了一腊条,返回蓝天,再也不敢回来了。 项橐常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说,是你爸爸打鱼,从凉汪里打捞上来,用渔篓背回来的。项橐虽然不信,但对凉汪却产生了兴趣,老想去看看。凉汪在湾沟河上,因水冬暖夏凉而得名,离袁家庄有五六里,发源于圣公山前,袁家庄东西两条小河便是湾沟河的上游。夏天的一个中午:项橐和几个小伙伴,顺流而下,来到凉汪,正遇着一个怪物张牙裂嘴的要吃老渔翁,那怪物像水牛,长着独角,两眼发光,还会说话。看到这种情况,几个小伙伴都有些打悚,便往后退。项橐想弄个明白,便问:“老大爷,怎么回事?”老渔翁说:“刚才我在打鱼,不想捞出一个小葫芦,上面系着黄绫符子。我便解开绫,拔出瓶塞,想看看里面装的啥东西,不料想钻出一个小东西,一打滚便长成这个冤家。二话不说,就要吃我。”那怪物阴阳怪气的说:“我被玉皇大帝关在这里上千年了,没捞着吃人,现在又饿又渴,不吃你吃谁!”项橐一眨眼高声对老渔翁说:“你偌大年纪,还骗我们小孩,它这么大个身驱,还能装进小葫芦里吗?”老渔翁急着说:“不信你问它!”小项橐便对那怪物说:“你真能屈能伸,就再钻进这葫芦里做个样子我们看看,如果是真的,不但可以吃这老人,连我们这些小孩也可以吃!”那怪物听了很高兴,便越缩越小,最后变的像条小泥鳅,嘟的钻进葫芦里,项橐随即将塞子拧紧。高喊,快拿黄绫符子来。将黄绫扎在葫芦细腰上,又把它扔进凉汪,老渔翁这才恍然大悟,非常感激项橐救他的命。项橐告诉大伙,以后不要再碰这个孽种。从此怪物再也没有出现过。
有一次,一个官差路过这里,他对项橐的聪明才智早有耳闻,就想亲自见识一番,便以人马皆饿为名,来到项橐家说明来意。项父母平时很好客,经常接济人。这次见是官差,二话没说便找了草料喂马,随后又问差爷想吃什么,官差便说:“米面饭都行,但要廿样菜”。这可把项父母难住了,拿什么拼这廿样菜呢?这时项橐从外面玩耍回来,见父母面有难色,就问父母是怎么回事。父母就把经过说了一遍。项橐略加思索,便对母亲说:“烙个大饼,用大蒜和酱拌生、熟两盘韭菜就行了。”母亲不解,项橐解释说:“生韭熟韭,二韭(九)一十八,再加上蒜和酱,正好廿样。”母亲虽然心里不踏实,但也只好如此照办了。等到饭菜上桌时,把那个官差惊得目瞪口呆,暗暗佩服项橐的聪明才智。 车子绕过“城”后,孔子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坐在“城”内的这位非同寻常的孩童,觉得蛮可爱,于是向项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孔子问:“你知道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
项橐不紧不忙地回答:“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舆车(轿子)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
孔子一边听一边抚掌,口里念道:“善哉!善哉!”待项橐答毕,孔子说:“我车中有双陆局(一种古代博戏),和你一起玩玩怎么样?”谁知项橐却说:“吾不博戏也。夫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答挞及之。此是无用之事,何用学之!”一番富有哲理的回答,令孔老夫子既难堪又佩服。
接着,小项橐反问了孔老夫子3个问题,结果呢孔老夫子连一个字也没回答出来,闹了个大红脸,最后只好说了句“后生可畏”,遑遑而去。
一个七岁之龄的孩童,面对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大学者和40多个提问,居然对答如流,滴水不漏,且能言善辩富有哲理,不愧是天下神童也。项橐以其非凡超众的智慧,难倒了孔圣人,被人们誉为“孔子师”。可惜他十岁就夭亡了,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明《广博物志》称“项橐,鲁人,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当时,各地还立有一些先圣大王祠和项橐庙,只是这种庙现在已很少见到了。但“小儿神”项橐没被人们忘记,他七岁为孔子师的故事迄今仍在流传着。 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
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他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拱拱手连声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驾着车绕道走了。 人怕出名,猪怕壮。自孔子拜项橐为师,很快传遍鲁、吴、齐等国。那时正值天下大乱,各国都想拉拢人才,为自己服务。特别是齐国,由田氏篡了姜氏的政权,晏子为相仍提倡法制,与孔子的礼治针锋相对,担心项橐被孔子所用,为鲁国效命,更怕莒国出了能人,揭田氏篡权的老底,恢复莒国,后果将不堪设想,就采取了先礼后兵的两面手法,妄图拉项橐为齐国政权效劳。
项橐十岁这年春天,齐国派来一员武将及随从带来一些礼物,来到项橐家。项橐父母见是官军,便扑通跪倒,连连磕头说:“不知军爷到俺家有何事?”一位随从见小项橐立而不跪说:“老爷到来,你为何不跪?”项橐说:“你们风尘仆仆,远道而来,就是为了要我一跪吗?”武将一惊,忙说:“免礼”。便说明来意,希望项橐到齐国,先学习后为官,享荣华富贵。项橐听后便说:“海龙岂能与江鲦为伍,我是莒国小民,哪有资格到齐国参政?”武将一听,便知不是同路人,及时回奏 齐 君。 齐 君决定趁早杀掉项橐,以免后患。再次派这员武将带领一干人马前来杀项橐,想一刀结果了项橐性命。哪知项橐刀枪不入。折腾了半天,项橐仍然不死。有个军师想出了一个鬼点子,去问项母,项橐生时用啥断的脐带。项母死活不说,武将下令将项母杀死,忿忿而去。等官兵走后,项橐将母亲头安到项母脖子上,吹了口气,母亲又活了,原来啥样还是啥样。这事传到齐国, 齐君更加恐慌,又派官兵来,不但把项母杀了,还大卸了八块,临走又把项母的心给带走了。等官兵走后,项橐还是按老办法把母亲尸体一块一块对接起来,最后一看,母亲少了心。项橐就到山中打死一只狼,挖出心来给母亲安上吹一口气,母亲又活了。 解放前,每年阴历四月初八──项橐生日这天,在幽儿崮唱大戏以示纪念。一些婚后无子的青年妇女这时也前来降香求子,生了儿子,又来讨长命百岁索。年年如此,几千年香火不断。逢旱天就在圣公庙前唱戏,求雨。去听戏的必须带着蓑衣、斗笠或者雨伞,否则就会淋湿衣服。据说在这一带下雷雨时,从来不带雹子,这是因圣公怕下雹子砸坏父老乡亲们的庄稼。
圣公行云降雨,使碑廓、巨峰一带大收其利,隔着远的乡镇看着眼馋,就来搬圣公老爷前去降雨,因圣公塑像是泥胎,不好动,会长们就想了个办法,买来檀香木雕刻了圣公的上身,用黄杨木做了张小桌当下身,将龙袍一穿,就成了尊坐像,并配备了像县太爷一样的轿子和乐器,号称“丰朝銮驾”。有轿的地方来搬请就用八抬大轿,没轿的地方就用圣公的专轿,行走时前边旗牌,鸣锣开道,后边细吹细打。搬者只要诚心诚意,圣公也就有求必应,礼尚往来,及时降雨。如果无礼相待,圣公也将割袍断义。一年,有个地方旱的着火。就用八抬大轿搬圣公,走到一座城门前,抬轿的人突然感到肩上千斤重,要求歇歇。后再抬,却怎么也抬不起来。乡老们就说,讨个签吧,问问圣公是怎么回事,就摇了摇签桶,跳出一支签,上面写着:“我神灵虽小决不钻小老婆裤裆”。乡老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城门楼上是座娘娘庙。乡老们只好领着转路来到目的地,唱了几出大戏,果然降了一场巧雨。人们都抢着种黄豆,秧地瓜,把送圣公爷回府的事给忘了。幸好有个乡老惦记着此事,就找来一头毛驴,将圣公像绑在驴身上,叫一个小放牛的赶着毛驴将圣公像送回。因为路上颠颠簸簸,将圣公屁股磨破了皮。从此以后,那个地方再来搬请圣公,怎么也搬不动了。人们就把那里就叫“圣人不到的地方”。 很久很久以前,还是个荒凉的茅草岗,只住着一家姓苌的老渔翁,带着妻子儿女,每天靠出海捕鱼勉强维持生计。 一天,老渔翁摇着小船出海去,撒了一网又一网,网网都是空的。眼着天色渐渐的黑了,风浪又大,再不回去便有危险。但想想家里老小还在挨饿,项橐又迟疑了。正在他为难的时候,抬头望见不远处的海面上,有群海鸥在盘旋翻飞。凭着多年捕鱼的经验,有海鸥出没的地方准有鱼群。 老渔翁连忙驶船过去,撒了一网,谁知又是空。项橐好不丧气,不由得皱起眉头。正想收拾网具回家,突然发现网袋里有件东西在闪闪发光。掏出来一看,原来是颗雕刻精致的玉石印章。印面刻着些弯弯曲曲的字,不知是什么意思。一条金龙盘绕在印章周围,光彩夺目,龙头从上端伸出来,嘴里含着一粒雪亮雪亮的珠子。说也奇怪,那大海经珠光一照,霎时间风也息了,浪也平了,船驶在海里平平稳稳。啊!这印章还是件宝贝哩!老渔翁把印章揣进怀里,兴冲冲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老渔翁在茅草岗顶上搭一座棚,把印章挂在棚里。茅草岗周围海面顿时风平浪静。渔民们发现这块好地方,纷纷来安家落户,茅草岗从此有了生气。 原来这颗玉石印章是玉皇大帝赐给海龙王敖广的镇海印章,那龙口里含着的是一颗定风珠。那天,青龙三太子私带宝印出宫游玩,不小心失落了,恰巧被老渔翁捞到。龙王不见了宝印,又惊又怕又急,担心被玉帝得知,去了王位不算,还要下狱治罪。急得他坐卧不安,茶饭无心,一边赶紧派遣虾兵蟹将四处找寻,一边喝令卫士把惹祸的青龙太子困绑起来,责打一顿,听候处置。
且说龙王手下的那些虾兵蟹将,东寻西找,把东海大洋的每个角落都找遍了,功见宝印的踪影。有个特别细心的蟹将军,他在大海里转来转去,忽然发现茅草岗周围海面有点异样。探头一着,只见茅草岗上有一颗金光四射的宝印,急忙回宫禀报。 龙王闻报,立即点召三军,带了青龙三太子,亲自前去取印。水族们踩波踏浪向茅草岗涌来,霎时间天昏地暗,恶浪滚滚,潮水哗哗地一个劲儿猛涨。 老渔翁一看情势不对,邀集众乡亲攀上岗顶,把挂着宝印的草棚团团围住。 仗着镇海宝印的神威,潮水才没有派上岗顶。龙王见此计不成,大为震怒,跳出海面来喝道: “何方刁民,胆敢取我龙宫宝物,还不快快献上来!” 老渔翁朗声答道: “东海龙王!你平时兴风作浪,毁我渔船,伤我乡亲,不让大家过安定日子。今日宝印落在我们手里,岂能轻易还你?” 龙王听了,气得胡须都翘起来: “好哇!你不还印,我叫你们一个个葬身大海!” 说罢,大口一张,直朝岗上喷水。老渔翁不慌不忙取宝印在手,高高举起,大声道: “你再不讲理,我把宝印砸啦!” 这一下把敖广吓住了,连连摆手道: “莫砸!莫砸!怪我一时鲁莽,老丈你要见怪,只要你还我宝印,水晶宫里的珍宝由你挑选。” 老渔翁冷笑一声道: “我们捕鱼人,不稀罕你龙宫珍宝!” “那那那……那你要什么?” “还你宝印不难,需依我三件事情。” 事到如今,龙王无可奈何,只得拱着手道: “哪三件,请讲。” “第一件,从今以后不准兴风作浪,祸害渔家。” “依得依得。” “第二件,潮涨潮落须有定时,不能反覆无常。” “依得依得。” “第三件,每日献出万担海鲜给我们渔家。” “这个……一每日献万担海鲜,龙王实在心痛,但为了取印,只得点头道: “也依得,也做得。” 龟丞相立即拟就圣旨一道,当众宣布从今以后每天在乌沙门和洋鞍海面送海鲜万担给渔家;每日早晚两潮,每月初二、十六起大潮,但潮水不得涨过老渔翁家的门槛。 龙王宣旨毕,即令龟丞相上前取印。老渔翁用手一挡,问道: “既然如此,有何为凭?” 龙王冷笑道: “我堂堂东海龙王,言出如山,还会失信于你吗?真是人小看我了!” 老渔翁想了想说: “小看也好,大着也好,我看就以定风珠为凭吧!说罢,从龙嘴里取出定风珠,把印章交还给龟丞相。 龙王取印心切,只得忍痛割爱,于是就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这一瞪还不要紧,可把青龙三太子吓坏了。他心惊肉跳,只怕以后的日子难过,便倏地窜上天去,吼叫一声,招来它的拜把兄弟白虎。青龙和白虎张牙舞爪地扑向老渔翁,欲要夺回定风珠。 老渔翁见他们来势凶猛,急忙拿出定风珠,狠狠地朝向青龙和白虎打去。只听得扑通一声,那青龙被定风珠打落在茅草岗东边,化作一座小山,成了如今的青龙山;那白虎打落在茅草岗西边,也化作一座小山,就是今天的白虎山。那颗定风珠,掉落在南边海中,变作一座小岛,就是现在的鲁家峙。 从此,茅草岗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面又有鲁家峙作屏障,成了天然的渔港。乌沙门和洋鞍渔场,四季鱼汛不绝,渔港变得愈来愈兴旺。为了纪念这位项橐,渔民把这块地方叫做“项橐门”。 碑廓镇东北8公里处有一山,叫躲子山,也称想子山。山上奇石峭崖,石洞若干。传说项橐就在此山躲藏遇害,因而得山名。 春秋末期,周王朝日趋衰败,诸侯称雄争霸,互为用兵对峙,连年征伐残杀,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项橐三难孔子的故事盛传之后,诸侯国君和周天子怕这小儿日后长大,一旦辅佐于哪家诸侯,定能一统霸业。这等国之栋梁,岂能为他国所用?于是,列国诸侯争相派出武士,打探项橐住处,以便劫持在自己国中,日后重用。
为躲避战乱,项橐父母一边在山上住着,一边乘战乱空隙到田里播种锄草。后来就见有三五成群的武士、暗探打听他们的儿子,只觉得事情有些蹊跷。项母担心儿子口直心快,说不定会惹出什么事端来,就让项父把项橐藏在东边山上的石洞里,用石头把洞垒紧,早晚送饭来吃。哪知此事正被吴国、齐国武士暗中盯梢探知。两国武士同时围住洞口,各劝项橐投奔自己国中,被项橐严辞拒绝:“回去告诉你们的国君,项橐是纪国人,根在纪国,纪国虽亡但土犹在,无土之根则朽,项橐岂能离土!”
两国武士劝说不成,各展手中兵刃,急相奔向洞中劫持项橐,便在洞口内外杀将起来,最后吴国武士杀退了齐国武士,把项橐劫持在手,正待往山下走,却见被杀退的齐国武士带着兵将在山下摆开阵势。吴国武士见硬闯不行,遂在山中隐藏,准备乘夜色走脱,这样一直相持了五天五夜,吴国人自带的干粮早已吃完,就派人寻找充饥之物。
兵将围了山,项母几次都无法将饭菜送去。因而茶饭不进、泪湿衣襟,项父一旁不住地相劝:“咱吃点饭,顾顾自己,他们不会把橐儿怎么样的。”项母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俺不担心他们能把橐儿怎么样,你忘了咱橐儿在竹河崖下生时,脐带铁石不入,用茅草叶子划断的?可这五天饿也饿死橐儿了!”
夫妻俩的话正好被吴国人听到了,遂到竹河崖采了茅草,把项橐按倒在地,丧心病狂地用茅草割下了项橐的头颅。
就这样,聪颖正直的项橐,为了自己的名节,誓与国家同在,在诸侯争霸战中遇害,年仅十二岁。 “圣公指路”,是人们常说的话题。靠近幽儿崮西边的几条沟叫五道河;再往西,靠近圣公山东边的几条沟叫大沟二沟;还有圣公庙西北角有个峡谷叫西北口子,这几个地方都是沟壑纵横,山高林密,住户稀少。晚间,风吹树响狼嚎狐叫,使人毛骨悚然。人行到此,往往迷路。这时,迷路的人只要祷告声:“圣公老爷爷,你发发慈悲,让我走吧!”这时,不是有老者指路,就是皓月露山,道路放光。人就如梦初醒,速奔前程、安然无恙,回头道谢时,却已不见老者。
圣公对老百姓是这样,对坏人歹事,却是另一幅面孔,不时还给点颜色看看。据说,在此之前,惯匪徐小乾
在山西头村杀了一百多口人,将该村洗劫一空,放火烧了半个村庄,然后窜到圣公庙示威,口吐狂言说:“都说圣公的轿子没敢坐的,今天我就试试,看他怎么着我!”接着就钻进了轿子,喝着他的喽啰抬着往东走,行不到一里路,就来了东北风大雨,直打轿门,无法前行,又喝令他的喽啰抬着往回走,又来了西南风和大雨,将他抬回庙内、落轿后又刮起了旋风,将他吓的出了一身冷汗,面如土色。不久,土匪之间为地盘狗咬狗,土匪朱信斋伙同五十七军张步云以招安为名,将其骗至黄墩缴械,连同喽罗一百多人押解济南,被韩复榘下令全部枪毙。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圣公庙被砸,木像被一个姓马的忠厚人背回家,藏在自家的吊铺上。老伴知道后,也非常支持老头的菩萨心肠和行为。逢年过节就焚纸烧香磕头,偷看圣公像。自此,这家事事顺心如意,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老两口吃不愁、穿不愁,干干净净,活到改革开放的年代。九十多岁了,生活都能自理。儿孙一大群,个个都孝顺。上学的个个学习好,当干部的个个步步高升、经商的年年盈利。一天,马老头突然倒地不起,奄奄将息,人们正忙着给穿寿衣,站在一旁的老伴也突然倒地,一口长气送去,与世长辞。子女给两位老人一块办丧事,一声爹、一声娘的哭。全村的人都说好心得好报,这叫善终!
再说说圣公像,在十年动乱初,“破四旧、立四新”时被搜出,弄到土地庙址上和土地爷一块批斗。一些到会的长者都沉默寡言,青年积极分子不管那一套,不但口诛笔伐,还动手动脚。一个青年跑到圣公像前说:“我当是圣公爷是个什么东西,这不是个木头刻的干巴老头吗?”说着,照木像就是一耳光,当他回头再想发言时,鼻子口里直淌鲜血。到会的人面面相觑,会也不欢而散。据说,当时不知哪级有个指示,收缴的迷信品(多是旧书、家谱、神像)逐级上缴,由县公安局统一保管或销毁。会后,有个积极分子用两条绳子将圣公像和四个站班像分别捆起来,用步枪挑着送到乡公所。可是,这个人回来后,一头扎进屋里,从此不出门,连吃也不出来。听到外边有人,就往床底钻,家属送过饭来,也在床底吃,过了不长时间就死了,人们说什么的都有。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庙文化及经济也悄然兴起,因而圣公庙的传说又有了新的内容:前年有个在东北做生意发了财的老板,不知出于什么动机,要投资重修圣公庙,得到有关部门和群众的支持。
原圣公庙址前墙根有棵柿树,施工碍事,施工人员将树刨倒,放在一边。这树根系发达,被一个根雕爱好者看中,出钱买去,先用手扶拖拉机运。将树搬上车后,没走多远,拖拉机一歪,树根从车厢滚到地上,买者认为车小了,又找来农用汽车,结果没走多远汽车又被压坏了。这下买者傻眼了。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前来观看的长者说话了:“这是圣公庙产有近百亩山场,是官山,原属日照县人民政府,现转岚山工委,交本地有关村看管。国家早有明文规定,凡属古树名木,兴在不兴坏。咱当地有个传说,凡对圣公山添彩、有益于人民的事,就大胆的干,自然安然无恙。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打张庄水库,开门办学,碑廓中学师生在此开山种茶都平安无事。这棵柿树虽不是古树也快七十岁了,有碍施工可往前挪呀!为啥要它一死?这不,圣公显灵了不让走,你们这些年幼的,只有烧纸香,放鞭炮,向圣公赔礼道歉才能将此树运走。”于是有关人员照办了,又找来重型车,才将此树运走。
站在圣公庙前的水库大坝上看,庙后山顶青松滴翠,庙东西两边苹果园、栗树园成片,山脚下有几百亩茶园像少女的裙子,点裰的圣公山也像尊弥勒佛,它身被巨峰,泽惠东港,怀抱碑廓,提携岚山。他近看岚坪铁路和岚兖公路、钢厂大路,远望同三高速公路,正张开笑口像在欢迎四面八方游客和施者的到来。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有过六次著名的南巡,而六次南巡又有三次在山东停留,东巡泰山、曲阜。这期间,他做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同时,也有三件事他坚决不做,这同样反映出他思想进步的一面……
只祭山,不封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深秋,康熙第一次东巡来到泰山。他刚在山下的泰安城驻跸,侍臣便向他建议,应效法古代受命于天易姓而王的皇帝,举行泰山封禅大典。泰山封禅是一种规模盛大的祭祀典礼,其隆重程度超过历代历朝帝王登基的仪式,而有资格封禅的也只有政绩卓著的帝王。历史上秦汉唐宋各代,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许多有作为的帝王都曾经专程来泰山封禅。康熙作为功勋盖世的千古一帝,当然也有资格举行这一活动。
但康熙却拒绝了大臣们的建议。因为在他看来,历代帝王为满足自己的骄侈之心,不惜花费巨资大搞封禅典礼,结果却并未获得上帝的福佑,此种劳民伤财之举实不足取。而且封禅不见经传,近乎荒诞。他遂告诫百官说:朕向来崇尚实政,古人重金泥玉检(指封禅),徒劳民力,实无意义,故此行只为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绝不效前人铭功纪德,告成于天也。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康熙到泰山不封禅,并不是像他在《南巡笔记》中谦虚的那样:
朕凉德菲躬,实未有丰功伟业,足以照示来兹。何敢效法前人,铭功纪德,而是因封禅劳民伤财,徒劳无益,会给百姓造成沉重负担,这跟他此行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的宗旨相违背。他的反对封禅,实出于爱民之心,是为老百姓着想。康熙尽管不封禅,但对五岳之尊的泰山还是非常崇敬的。他深知岳为五方之长,发生万物,所以到泰山后他也礼节性地举行了祭祀泰山神的活动,其最终目的还是躬祀之为万民祈福。
不看舍身崖当康熙和群臣登上岱顶时,有的大臣建议他去看舍身崖。这舍身崖位于泰山日观峰南面,三面陡壁,下临深渊,地势极为险要。当地有个陋俗,为救治父母疾病,常有人来此跳崖轻生,以此显其诚心,换取神灵对父母保佑。当康熙听说这一情况后,极为气愤,严厉斥责官员们说:愚民无知,惑于荒诞之说,以舍身为孝,愚民不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孔子曾云父母惟子之疾是忧。子女生病,父母忧愁得不得了;当子女的舍身寻死,不能奉养父母,这是最大的不孝。此等处所,看它何为!宜晓谕百姓不要为无知妄说所误,地方官员宜严厉禁止,不得再有舍身事宜发生……从此,地方官员严格执行康熙的训令,在舍身崖边重修了围墙,并派更夫守护,使来舍身崖轻生者大为减少。康熙态度鲜明地反对并制止这一残害生命的陋俗,进一步彰显了他慈悯百姓的宽广胸怀。
只拜师,不拜王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十一月,康熙南巡北归来到曲阜,特意祭祀孔子。十一月十七日,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康熙来到孔庙,向孔子像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祝文中称颂孔子:仰惟先师,得侔元化,圣集大成。开万世之文明,树百王之仪范;永言光烈,罔不钦崇。
从孔庙出来,康熙又来到孔林,谒孔子墓。他本应再对孔子行一跪三叩礼,可是当他走到孔子墓前时,站立良久,却没有跪拜。此时,引驾官孔尚任(剧作家,《桃花扇》作者)看出了帝意,便灵机一动,引康熙到一旁休息片刻,然后让他重新回到孔子墓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跪三叩礼。对此,在场的官员都大惑不解,衍圣公孔毓圻事后也向孔尚任询问。孔尚任解释说:开始康熙皇帝不拜,是因为他看到了明正统八年大书法家黄养正篆书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碑。康熙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王。自己身为一国之主,不能再拜王。他到曲阜来是拜师,而不是拜王。为此,他才让康熙到一边休息一下,自己忙将墓碑上的王字用黄绫盖上。当康熙再次来到墓前时,已看不到王字了,所以才向他敬仰的先师行了大礼。
康熙身为九五之尊,却如此尊师重道。个中款曲,颇值得今人玩味……
进去.看着屋里的奴婢都在外面侍候,他哪能不知道皇上在里面做什么,只是万一耽
本文2023-10-19 17:58:5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2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