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阳山陈氏始祖到底是岀自福建陈氏那一支世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广东阳山陈氏始祖到底是岀自福建陈氏那一支世系,第1张

这个多了,陈姓是文昌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海南省登记的汉族户籍人口总数有6664万人,陈姓使用人数占总数的1133%,排第一位。一般了解陈姓氏历史的人都说,海南的陈氏,源出颍川,颍川是陈姓氏望出所在。在陈姓氏世系中,各地陈姓氏谱均记最高祖先是少典。少典是何许人也?据载是黄帝的父亲。 文昌陈姓的祖先,据称是来自福建移民。《迁琼始祖的由来》记载:迁琼始祖陈谟烈,宋任肇庆知府,迁琼任文昌知县,落籍文昌。《九十一姓入琼始祖》记载:入琼的陈姓多数在宋末元初由福建莆田迁移而来的。据《陈氏族谱》记载:颖川始祖实公四十四代孙长房德载公、次房言先公的「四卿」[宋卿、周卿、正卿、俊卿]的子孙渡琼者最多。 陈策的祖籍文昌,位于海南岛东部。唐武德五年(622)置平昌县,贞观初改文昌县。

1家族祠堂的宗祠历史

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最能体现这种等级差距的是对祖先的祭祀上。宗祠是宗家血脉所系,也是宗家盛衰的标志。因此历代帝王将相都将宗祠看作国家权利的象征,统治人民的支柱。所以建造宗祠是皇室的特权。祠堂的出现,与家庙,神庙有极大的联系。中国最大的家庙当属皇帝家的太庙,其次是各诸侯,王公的宗庙,这是按照《周礼》的规定,一级一级下来,到了士大夫,还有资格建家庙,普通庶民就没资格建家庙,只能路祭。民间的祠堂是从西汉开始出现并逐渐兴起的,汉代祠堂是建筑在墓前的祭祀场所,祠堂多为石质,又称石室。此后数代由于等级制度的禁锢,有资格拥有宗祠的人依然寥寥无几。中国允许民间建立宗祠始于1536年,明代嘉靖皇帝允许民间“联宗立庙”诏令的颁布,民间建立宗祠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从此,宗祠与家谱一起成为家族最重要的象征。

2全国唯一的岳飞生祠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靖江生祠镇岳庙原称“岳王生祠堂”,俗称岳王庙,建于岳飞在世之时,为天下最早,故有“天下第一岳飞庙”之说。

《宋史》记载: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诏飞退守通、泰,有旨可守即守,如不可,但于沙洲保护百姓,伺机掩击。飞以泰无险可恃,退保紫墟,战于南霸桥,大败金兵,渡百姓于沙上,飞于精骑二百殿护,金兵不敢近。

”这里的通,指南通;泰,指泰州,而沙洲、沙上就是指靖江了,百姓就是跟随岳飞的难民。 南宋年间,金兵进犯中原,岳飞时任军队的元帅,率兵抵抗。

岳飞率领的军队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可南宋王朝采取卖国求荣的政策,要与金兵媾和,一天之内连发12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临安(今杭州),无可奈何的岳飞只好率兵南回。

当地百姓依依不舍,紧随岳飞军队后退,一直退到扬子江畔的靖江地区驻扎营寨。此时的岳飞忧国忧民,寝食难安。

一天,当他忙到深夜,踱出帐篷,看到孤山地区这块土地有山有港,濒临长江,平畴百里,这里开垦后适宜植桑种粮,可建成一处鱼米之乡。拂晓,岳飞召集老百姓,说:你们就不要随我渡江了,“沙洲”是块好地方,你们就此生息吧,“我愿沙洲八百年无水灾,八百年无旱灾,八百年无兵灾”。

岳飞的话鼓励众百姓安居下来。老百姓送岳飞到港边一座桥头才不得不停住了脚步,目送岳飞远影消失。

这座桥后被命名为“望岳桥”。后来,老百姓为怀念岳飞,就在望岳桥旁建起了一座祠堂,曰“岳王生祠堂”供奉岳飞长生牌位,后人亦称“武穆王生祠堂”。

1968年,岳王庙重修,赵朴初先生题书为“岳忠武穆生祠堂”。 庙为全宋式结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庙内岳飞塑像栩栩如生,其英武神态中隐有一丝抹不去的苦思与忧戚,据说这是全国唯一一座带有忧戚神态的岳飞塑像。当年,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赐死于大理寺狱。

消息传到马驮沙(靖江古名马驮沙),靖江人民纷纷走上昔日送别岳飞的桥上,遥望江南,思绪万千,于是“望岳桥”又改名为“思岳桥”。

3肇庆高要河台对田陈氏宗祠历史

陈氏宗祠简介

据村中老人说,对田村的陈氏宗祠始建于清代中后期。是一座中国祠堂建筑,位于肇庆市高要区河台镇对田村,该祠坐南朝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天井、大殿及后厅、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是一座具有浓郁的广东地方特色的艺术建筑群。

陈氏宗祠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可惜,自2005年集资修缮后,由于年久失修,几十年来,历经战乱等人为性毁坏,加上多年的风吹雨蚀,墙皮剥落,飞檐损坏,屋面漏水,白蚁侵蚀,村集体经济薄弱和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等原因,宗祠面将临毁坏的可能。现急需筹资重修陈氏宗祠,希望陈氏宗亲看到此文后,能集思广益,集腋成裘,慷慨乐助,让这座艺术瑰宝早日重放光彩。

4长沙许家老祠堂的历史是什么

过新桥社区集镇,过常新桥后左转,沿河上溯500多米,即见常家祠堂。该祠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9),为常氏家族的一支从衡阳迁居长沙后所建。祠堂早些年为常新学校,现为新桥村部所在地,办公室空无一人,祠堂里面也是空荡荡的。

常家祠堂,青砖封火墙,硬山顶,大堂内原悬挂有清大臣常大淳的肖像。祠堂总长598米,宽48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祠堂面对白沙河,后依低山,面阔七间,进深三栋,各栋顺地势逐渐抬高,沿中轴线依次为大门、前厅、天井、中厅、戏台、上厅,全由花岗石柱头支撑,气势恢宏。大门有三,均由花岗石作框架,今左、右两门已封。门廊前有花岗石阶级,中厅宽大,戏台、天井等由花岗石砌边,两侧有厢房、天井,宽敞古朴。

常大淳(1794-1853),号南陔,湖南衡阳人,明朝开国将军常遇春之后,道光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安徽按察使、湖北布政使、浙江巡抚等。咸丰二年(1852)任湖北巡抚期间,为防扼太平军入鄂,加强水陆设施,招募水军,不遗余力。咸丰三年太平军攻克武昌后,投井自殉。诏赠总督,谥文节。

5大岭村的发展历史

大岭是典型的岭南古村落,现保存较完好的岭南风格建筑群约9000平方米,这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是难得一见的。大岭村背依菩山;三面环玉带河,各式古石桥跨于河上;古塔立于村西南角;祠堂、门楼、牌坊、麻石巷、古树、蚝壳墙等在村中皆可见。

大岭村的显宗祠门前有两个石鼓墩,其上均镌刻着垂卷发、紧身衣、束马裤、高皮靴、佩长剑的西洋人,村中老人指出,该村在明代已有人任礼部主客清吏司郎,返乡时就在祠堂外立了“送财洋童子”。

6胡氏宗祠的历史文化

宗祠文化

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它是古代民间建筑专家的杰作、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有些宗祠建筑具有“天人合一”、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之功。

从内涵作用看,绩溪古宗祠通过纪念祖先、弘扬祖德这个机制,又成为古近代社会农村团结人、教育人、培养人的学校,成为推动村落社会公建公益事业建设的组织者。一是知根知源,凝聚本族。二是引导修德,正人正已。绩溪古宗祠文化突出的地方在于:许多立在宗祠、写在族谱中的“族规”、“家训”,都是教育子孙注意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从政官德、经商道德等等的修炼。提倡以孝事亲、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以忍处世。可以说,宗祠是古代落实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从所提倡的道德内容看,不少东西在今天仍不失为值得传承、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不相悖。三是培育人才,耀祖光宗。在古代,绩溪有“两多”:为官者多,商贩者多。这应当归结于古宗祠文化的作用。在祭祖“拜图”时,准入祠堂者除长辈外,得需有功名者,明显鼓励读书,鼓励成才,鼓励建树功名以光宗耀祖,这样自然人才济济,龙川胡氏宗祠就是典型代表。龙川村在历史上先后出了20位进士和举人。

胡氏文化

绩溪龙川胡氏,于东晋年间由中原世家大族迁居于此,聚族而居。自宋以后,受徽文化熏陶,家族崇尚儒学,重视教育,耕读相伴,贾儒并举,族人多知书达理,厚积薄发,代有人才。仅在明代,家族中就出了10多为进士,被称之为的“进士村”。其中有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还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龙川胡氏家族在医学、商业领域也多有建树。

龙川传说

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

副祠传说

据传说,龙川是船形,全村清一色胡姓,而船在大海行驶如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航靠港,故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住此护祠,丁姓好比铁锚把大船钉住就稳当了。但这家丁姓16代中代代单传却是一个“谜”。古祠的“谜”,又何止一个。古祠大修之后距今400多年,可找不到一只蜘蛛。有人说,古祠选用优质木料有关,也有的说,关键是古祠地处风水宝地的缘故。

7英德彭家祠的历史

在一座高三十五米左右的山上,整个村落依山而建,共分三层,仅北面有一条石阶路出入,每层均只有一个小门可通往上层,其余三面全是悬崖峭壁,凸现了建筑的防御功能。它就是英德市黄花镇(原明迳镇)坑坝村的彭家祠,位于清远市着力打造的五条旅游热线之一———英西奇特峰林走廊风景区内。从远处粗略看,有点像布达拉宫,当地人习惯称之为“小 ”。

彭家祠其实是当地彭姓人家的祖祠堂,座南朝北,整个建筑封闭,自成一体。房屋从山脚至山顶共分三层,除了北面一条平均宽约一米半、用石灰石打制成条铺至顶层的石阶路,其余三面均是悬崖峭壁。

这个古村落共分三个层次。首层建有房屋五栋,座南朝北三栋,东西两边各一栋,房屋用不规划的石灰石作基础起砌至三米高,再上用青砖,然后接砌泥砖,顶部均盖普通青瓦。大门用花岗岩石砌,门楣上楷书阴刻“明义知方”四个大字,其上绘有三星图、花开富贵图、松鹤延年图(1991年重画);大门两侧各有一个了望窗口。

拾级而上到了二层,二层为书堂。共有房舍五间,中间为厅,厅内檐壁下有山水人物画和古诗词壁画等。书堂外建筑了一栋矮小的平房。中间为天井,天井两旁各有一个金鱼池(已毁),天井侧的三面墙上分别用灰浆雕刻梅花、菊花、人物等图案,浮雕下有一只用泥胚烧制未施釉的大花窗。这一层的左边还设有哨楼和炮楼。

最顶层为彭氏宗祠,建筑风格为硬山顶配火锅耳风火墙,与首层一样,房舍五栋,座南朝北三栋,东西各一栋。首栋大门门楣上有一匾,上写“驰封中宪大夫”,落款为“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二栋为祠堂,檐壁部分有壁画或灰浆抹雕花草图案。这一层的围墙用青砖或砖石混砖,上面有多个了望眼。

从建筑结构上看,彭家祠凸现了极强的防御功能。据陶人杰(时为英德县知县)为彭珠光、彭宝光、彭应能立的匾额记载:在甲寅(公元1854年)之秋,明迳(现黄花)一带土匪猖獗,闹得百姓不得安宁。彭氏兄弟自告奋勇,配合官兵剿匪有功。陶人杰为表彰彭氏兄弟,特授“明义方知”匾额。

有专家认为,目前在英德境内,建在山上凸现防御功能的祠堂绝无仅有。它对研究该市古代建筑和如何防御外来侵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995年12月,彭家祠被列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8庄子祠的历史传说

庄子祠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当时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有感于一千多年来,庄子的家乡竟没有给庄子建一个纪念的地方,于是多方筹款,为庄子建祠,并请好友苏轼撰文纪念。

苏轼撰写了《庄子祠堂记》,文曰:"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祠之者,县令、秘书丞竞始作祠,求文以为记……。"此祠堂建于涡河北岸旧县衙东漆园故址中,主要建筑有逍遥堂、梦蝶楼、观鱼台等。每年祭祀,从未间断。《庄子祠堂记》收在《苏东坡全集》中。

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一千年后庄子故里蒙城才给庄子建祠呢?

大家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末年,死后80年(206)即开始了西汉统治。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虽向道,但求的是黄老养生长寿之术,政治上仍尊儒。东汉末,道教盛行,老子的地位被道教确立,庄子虽然也被道教追封为教主,但地位远不及老子。魏晋时期,庄子以其超俗的人生观、玄妙的宇宙观和虚无的人生观,受到当时玄学的追捧,名声大振,但由于社会的动荡,为名人建祠尚未形成风气,因而也不曾有人建庄子的纪念场所。唐代只祭老子,不祭庄子。宋真宗(998--1022)崇道,全国大兴建道教活动场所之风,宋神宗(1068--1078)元丰八年(1078),神宗过世,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因其孙哲宗年幼,而垂帘听政。高太后是蒙城小涧人,聪明的县令王竟,此时建庄子祠,既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当时的社会风尚,更有向高太后表示效忠和庆贺的含义。

9家族祠堂的祠堂文化

常州著名文史专家、常州祠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之光说,祠堂有五大功能:一是尊祖敬宗,纪念祖先的场所,发扬祖先的爱国主义,艰苦创业的精神;二是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三是道德教育的基地,通过祠堂文化内涵,匾额、楹联、碑记,以及族规家训,如爱国、孝悌、敬业、诚信、友善,勤劳、俭朴等道德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等,发扬文明道德、和谐友好新风尚;四是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五是民俗文化、民间收藏的陈列馆,收藏陈列旧宗谱、旧碑记、旧石器、旧家具、旧农具,是新旧历史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修缮祠堂的工作刻不容缓。

古代陈姓名人

(朝官4人,将军5人,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69人,举人7人,

地方官6人,贡生7人,其他1人)

陈经邦,字贵新,浦源(今龙港镇平等陈家宅村)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己丑科进士,官迪功郎。

陈桷,蒲城城西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科进士第三名探花,南宋高宗时官礼部侍郎。

陈经德,平等陈家宅人。北宋太学生。

陈存心,仙居雅店桥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进士,官宁国节度签书推官。

陈鳌,金乡坊下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戊午科武状元,官东南第八将。

陈鹗,陈鳌弟,金乡坊下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壬戌科武状元,官东南第十将。

陈端彦,龙江下涝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科进士,官建宁县令、归州判。

陈季平,龙江下涝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癸未科进士,官宁海丞。

陈远,仙居柘园人。南宋隆兴二年(1164)甲申科进士,官中宪大夫。

陈仁,仙居柘园人。南宋乾道元年(1165)乙酉科进士,官户部主事。

陈季礼,湖前西浦人。南宋淳熙八年(1181)辛丑科进士,官龙图阁直学士。

陈岘,字泰南,陈桷孙,蒲城城西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以博学鸿词科赐第。历官秘书郎、礼部郎中、广州知州兼劝农事、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

陈麟之,仙居柘园人。南宋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进士,官括苍太守。

陈宗遇,字逢春,金乡前半垟人。南宋绍熙二年(1191)辛亥科进士。

陈子式,仙居柘园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进士,官无锡知事。

陈元珏,字国玉,金乡东田人。南宋进士,官龙严尉。

陈应鳌,仙居柘园人。南宋进士。

陈蛟,仙居柘园人。南宋嘉定武科进士,英勇抗金义士。

陈可书,钱库陈家堡人。南宋咸淳释褐进士,官铨部。

陈士龙,龙港江山北店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丙辰科武进士,官广东总管。

陈季永,金乡坊下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进士,官藤州知州。

陈嵘,浦西(今龙港湖前)人。南宋绍定二年(1209)己巳科进士,官肇庆知府、京湖宣抚使。

陈唐器,仙居柘园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官通议大夫。

陈遇明,仙居柘园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辛未科进士,官监登闻鼓院。

陈师川,龙江下涝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丁丑科进士。

陈子道,龙江下涝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官处州教授。

陈梦龙,龙江下涝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庚辰科进士,官云南御史。

陈桃,力修从父,字寿翁,江山陈营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官广东提点刑狱。

陈梦弼,江南浦源人。南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科进士。

陈力修,陈营(今江山月里)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己丑科进士,官工部都水主事。

陈瑀,仙居柘园人。南宋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武进士,官忠训郎。

陈廷秀,江山陈营人。南宋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武进士,官知吉阳军。

陈伋,金乡东田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进士,官福建汀州通判、闽清县令。

陈元普,龙江下涝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戊戌科武探花,官雷州知州。

陈棚,金乡人。南宋淳佑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官朝散大夫。

陈直甫,金乡东田人。南宋淳佑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官临县尹。

陈梦柱,金乡东田人。南宋淳佑元年(1241)辛丑科进士,官广东提干。

陈懋钦,龙江下涝人。南宋宝佑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官户部侍郎。

陈基先,龙江下涝人。南宋宝庆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官高邮知州。

陈子美,字克允,懋弟,龙江下涝人。宝佑元年(1253)癸丑进士,官铙州判。

陈换武,龙江下涝人。南宋宝佑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官建 康 教授。

陈泉,金乡东田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乙丑科进士,官雷州教谕、江西万年县令。

陈正夫,(江南)陈库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进士,知藤州。

陈若水,仙居柘园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武进士。

陈淳辰,仙居柘园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官河源县令。

陈素,钱库陈家堡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进士,官护驾防御。

陈天佑,江南陈库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进士,官石门县令、腾州知州。

陈天锡,金乡东田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戊辰进士,官阴县县令兼劝农事。

陈郁,江山陈营人。南宋咸淳五年(1269)己巳科武进士。

陈鹏,江山陈营人。元大德四年(1300)庚子科武进士,官福建游击。

陈高,钱库项桥一带人。文学家。元至正十四年(1354)甲午科进士。

陈允耕,仙居人。明洪武十七年(1384)甲子科武进士,官宝庆推官。

陈叔文,钱库陈家堡人。明洪武八年(1375)乙卯科进士,官剡城县副堂。

陈讷,龙港新渡村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进士,官刑部主事。

陈以诚,字天佑,仙居柘园人。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己巳科武进士,官雷州经历。

陈诚福,陈高之子,钱库项桥一带人。明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武进士。

陈端,金乡坊下人。明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进士,官南昌通判。

陈永,字惟修,金乡人。明永乐十八年(1420)庚子科进士,会试中式卒。

陈士域,字良远,号善石,仙居柘园人。明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进士。

陈宣,钱库人。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进士,官工部主事、刑部郎中、云南参政。

陈典学,仙居柘园人。明万历十年(1582)壬午科进士,官静海知县。

陈光奎,号慎江,金乡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科岁贡。

陈九韶,号秋塘,金乡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恩贡,官训导。

陈瑞麟,字定亨,仙居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科武举。

陈云彪,字虎臣,仙居柘园人。清光绪元年(1875)乙亥科武举。

陈振熊,字渭臣,金乡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武举,官宋埠泛把总管带,瑞平练军代理,江口舥艚泛千总。

陈王绪,字籍卿,金乡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举人,官归化典史。

陈庆扬,字籍卿,金乡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武举。

陈懿,字公美,陈桷父,蒲城城西人。以子陈桷贵赠通直郎、以曾孙岘再赠银青光禄大夫。

陈汝贤,陈桷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朝请大夫、四川达州知州。

陈昕,陈岘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迪功郎、监官主纂。

陈暕,陈岘之子,蒲城城西人。南宋官通仕郎。

陈昉,字叔方,陈桷曾孙,蒲城城西人。南宋历官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户部侍郎兼中书门下省公事、吏部尚书等职。

陈均,字子公,陈昕之子,蒲城城西人。历官西安县令、中奉大夫、直焕章阁、镇江知府、枢密院都承旨兼检正中书门下公事等职。

陈洪范,仙居柘园人。南宋庆元五年(1199)己未科进士,官乐平县令。

陈文,金乡坊下人。南宋弃家从军,隶韩世忠部下水军将领。尝诫二子曰,世治习学,世乱学武,建功保国,系此时也。后二子均考上武科状元。

陈玉,金乡坊下人。与陈麟之同科进士,官 安丰 教授。

陈宗旦,江山陈营人。南宋甲科进士。

陈烈,字居晦,江山陈营人。南宋武科进士,官长溪县令。

陈振孙,字伯玉,江山陈营人。南宋甲科进士。

陈过,字圣规,振孙子,江山陈营人。南宋甲科进士,官监察御史。

陈尧英,江山陈营人。南宋太学生。绍兴年间屡次上书陈述国策,不见用。遂闭户著书。

陈懿,仙居柘园人。进士,官河阳知县、中书舍人。

陈楠,仙居柘园人。进士,官国史编修、礼部郎中。

陈安顺,仙居柘园人。进士,官仙居县令、朝议大夫、直制焕章阁。

陈大静,仙居柘园人。进士,官广州知府。

陈伯清,仙居柘园人。进士,官龙泉主簿。

陈稳,仙居柘园人。进士,官眉州马军指挥使,吉州刺史。

陈庆,德诚之子,字帝庞,仙居柘园人。明赐进士。

陈良翰,进士,官左司谏。

陈密,仙居柘园人。进士,官金华训导。

陈善,金乡东田人。明景泰年间进士。

陈侣,陈宣从子,钱库项桥一带人。明正德年间贡生。

陈焕,陈宣之孙,钱库人。明隆庆年间举人。

陈诚初,钱库项桥一带人。明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举人。

陈序,钱库人。明以子陈宣封云南左参政。

陈老,蒲门城内人。抗倭义士。明嘉靖年间倭寇登犯蒲城,陈老英勇杀敌,壮烈牺牲。

陈彦生,仙居柘园人,明嘉靖岁贡,官楚府教授。告休家居,著述甚。卒年105岁。

陈鹗,彦生父,仙居柘园人。明正德贡生。

陈澜,彦生兄,仙居柘园人。明正德贡生。

陈锡琛,泥山(今宜山镇)人。清宣统初举孝廉方正。

陈元梅,仙居柘园人。元代武科进士。

陈鄂,仙居柘园人。明成化年间岁贡生,官清州教授。

广东阳山陈氏始祖到底是岀自福建陈氏那一支世系

这个多了,陈姓是文昌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海南省登记的汉族户籍人口总数有6664万人,陈姓使用人数占总数的1133%,排第一位。一般了解陈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