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姓的起源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汤后裔苑氏衍派问弓氏、问薪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苑》记载,“问氏,系问弓氏、问薪氏之后所改。”苑氏,来源于中国奴隶制商王朝(公元前1562~前1066年)。自商汤建国到商纣王灭亡,商王朝共历四百九十余年,十七代,三十一王。
商王朝,商汤始建都于亳(今山东曹县),之后有五次迁都,到盘庚时期(公元前1312~前1285年)最后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之后,商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了发展,特别到了武丁统治时期(公元前1271~前1213年)的五十几年间,商王朝处于强盛颠峰。
商王武丁在公元前1168年封其子文至苑(今河南新郑),为苑侯,其后代子孙以先祖爵名为氏,称苑氏。时间约,距1998年约3166年。
苑氏一族的早期分布范围,可以从商朝武丁王及以后的商王朝统治范围来确定。武丁时期商王朝强盛,不断对外用兵,商的疆域日益扩大。据资料记载,其疆界西至陕西城固、山西万楼永和地区,北至邯(今河北涞易),南至湖北黄坡、江西清江,东至山东曲阜、泰安附近。因此,苑氏族人居住分布很广,主要在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江西等省境内。
在商以后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苑氏的后代又以封官、分家封地、居住迁移等分衍出其他姓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党固传》中记载,有许多姓氏皆出自苑氏,其单姓有劝氏、运氏、艺氏、毳氏、故氏、暮氏、住氏、据氏、幽氏、昫氏、泽氏、奥阝(郁氏)、圃氏、叙氏、咀氏、矢氏、履氏、亲氏、陇氏、勇氏、辩氏、遣氏、铣氏、衍氏、启氏、科氏、人氏、政氏、悼氏、北氏,其复姓有问弓氏、问薪氏、王里氏、虎夷氏、牟孙氏、平陵氏、平宁氏、羌兀氏、霜乡氏、新和氏、新孙氏、固孙氏等。
商汤时期,王朝以都城所在为核心布设军事要塞,以卫王畿。其军事要塞近都者多为环形分布,称腕弓(近弓);其军事要塞远都者多在边境,呈星形分布,称深弓(远弓);处于二者之间地带设置的军事要塞,为扇形分布,称问弓(中弓)。
商汤后裔问弓氏,即为掌管中弓军事力量的大夫,其后裔有以其官称“问弓”为姓氏者,称问弓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问氏者。
2、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大司寇苏忿生的封地温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宝应问氏家谱》记载,江苏扬州地区的一支问氏,系由温氏改姓而来。
温氏源于西周时期的温国。据史籍《广韵》、《万姓统谱》等记载,西周初期,苏忿生在周朝任司寇,被封在温邑(今河南温县),称温候。
周襄王姬郑二年(晋惠公姬夷吾元年,公元前650年),温国被北狄人攻灭,国君温子逃往卫国,称为温氏。后来晋国大夫郤至(温季子、郤昭子)率军攻灭了狄人,温国邑地就成为了郤至的封邑。
春秋中叶的周简王姬夷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农历6月,郤至在“鄢陵之战”中(今河南鄢陵)指挥晋军打败了强大的楚军,声威显赫,成为晋国执政上卿,从此郤氏一家三族权倾朝野,史称“三郤秉政”,结果引起其他晋国卿士大夫们的嫉妒。据典籍《国语·晋语》记载,晋文公姬重耳时期,“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寔掌近官。”因此,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便对郤氏一族专权国政极为不满,就想找个借口除掉国中的这些强宗大族。
有一次,晋历公带着群臣去打猎,郤至打到一头野猪,便派人给晋历公送去,不料却在半途被晋历公宠幸的寺人孟张夺去,郤至大怒之便下一箭射死了孟张。晋历公不明究竟,对此大为恼火,愤声说道:“季子欺余!(这老家伙欺负到我头上来了)”遂决定除掉郤氏一族。
晋历公欲除郤氏的消息很快就被郤氏族人知道了,堂弟郤錡便主张抢先攻杀晋历公以保存自己,而郤至却愚忠地认为:宁可自己被杀,也不能犯上作乱。
周简王十二年(公元前574年)农历12月壬午日,晋历公纠合了一批与郤氏有怨仇的臣子们如栾书、胥童、夷羊五等,率甲士八百灭掉了郤氏一族,史称“晋灭三郤”。郤氏百年大族,一朝灰飞烟灭,三郤的尸首被陈列在朝堂上示众。这次事变后不久,晋厉公因为优柔寡断,也被栾书杀死。
郤至的子孙中有在“晋灭三郤”事件中成功出逃到其他诸侯国的,便以原郤至封邑命姓,称温氏。后该支温氏族人中有因避祸而迁徙至真如(今江苏扬州宝应)者,改“温”为谐音字“问”,称问氏。
本书按:
寺人,为西周朝堂的官名,亦作侍人。在典籍《周礼》中谓天官冢宰所属有寺人,为宫中侍御之宦官,就是后来的内宫太监,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设置。寺人掌管王宫中女御和女奴的戒令,在王后的路寝(正室)设有五名。
3、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末期温侯吕布,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吕布:(公元?~198年),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今内蒙古包头)。著名东汉末年武将。
吕布善弓马,精武艺,时号为“飞将”。他初在并州刺史(今山西太原)丁原手下任主簿,后杀丁原投靠董卓,晋升为骑都尉,又迁至中郎将,封都亭侯。后来,他曾因小故被董卓掷戟责打,心怀怨恨。
当时司徒王允拟诛董卓,便借机与吕布密商,吕布答应为内应。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
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战败出走。先后投奔袁术、袁绍等割据诸侯。曾助袁绍击败张燕。因惧袁绍,被陈留太守(今河南开封)张邈收留,命为兖州牧,屯驻濮阳。未久,曹操率军攻吕。吕布战败,投奔割据徐州的刘备。
其时刘备与袁术对峙。在袁术的鼓动下,吕布袭取下邳(今江苏睢宁),击败了刘备,自号徐州牧,并许刘备驻扎小沛(今安徽濉溪)。袁术曾派大军进攻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出面调停,使双方罢兵。
汉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攻破小沛。
曹操亲率军征讨。吕布不敌,被困于下邳,遣人求救于袁术,未果。吕布待军不善,在曹军围困之下,其部将侯成谋叛,擒住吕布及陈宫、高顺等人出降。吕布乞降未成,被曹操所杀。
吕布的后代子孙中有以祖上爵位“温侯”为姓氏者,称温氏。其后裔赣州石城人温革(公元1006~1076年),为北宋时期的教育家、图书收藏家,也是客家地区私家办学之先驱。由于他所办学校规模大,藏书丰富,师资力量雄厚,所教学生人才辈出,名震朝野,被当朝宋仁宗下旨入京面圣,并赐为“进士”,敕封为“大儒”。温革的后代在南宋末期撰有《海上仙方》一书,借外讽今,得罪了当朝权贵贾似道,全族被抄,有逃亡者改以谐音字“问”为姓氏,以避其难,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兀者群牧使温迪罕·蒲睹,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金史·温迪罕蒲睹传》记载,金正隆五年(公元1160年),金国西京路桓州(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爆发了以西北路招讨司译史契丹人撒八为首的契丹族人民大起义。
当时在辽阳一带管理兀者部落畜牧生产女真贵族温迪罕·蒲睹是群牧使,撒八起义后,温迪罕·蒲睹为防备属下契丹族人民响应,命令手下家奴兵丁配备兵器时刻警卫。于是契丹牧民便巧妙地骗那些家奴兵丁说:“我们将要出兵伐宋,官府要查看兵器,请把你们的兵器借给我们用一用吧。”家奴们上当,纷纷将兵器借给了契丹牧民。结果契丹族人乘机起事,温迪罕·蒲睹只能束手就擒。
契丹起义军捕获温迪罕·蒲睹后问他:“你愿意跟我们一起造反吗?”
温迪罕·蒲睹回答:“吾家世受国厚恩,子侄皆仕宦,不能从汝反而累吾族也。”结果,温迪罕·蒲睹当即被起义军凌迟处死,其在堂子孙也一同被杀。
温迪罕·蒲睹的后裔族人有取其姓氏首音汉字谐音为“问”者,汉化姓氏为单姓问氏。
本书按:
①群牧使:
宋、辽、金时期,契丹族与女真族均设有管理畜牧生产的机构,畜牧生产有公养、私养两种,公养即称谓“群牧”。在辽国设有西路群牧使司,而在金国称陇右群牧监。群牧使就是该类机构派驻在各地负责掌管畜牧生产的官员。
②兀者部落:
兀者,是宋、辽、金时期分布于辽阳行省北部的通古斯语族居民,亦被称为吾者、斡拙的诸部,女真语为“森林”之意,清朝时期译写为乌稽、窝集等的渔牧部落,即源于兀者。
兀者部族之得名,盖因其出没于大山老林之故。清朝初期以后不再用其为部族名称,改称如东海兀哲部、窝稽部等。
在史籍《金史·地理志》上记载:“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境。”在《金史·完颜晏传》中还记载:“天会初,乌底改叛……乃命晏督扈从诸军往讨之。至混同江,谕将士曰:‘今叛众依山谷,地势险阻,林木深密,吾骑卒不得成列,未可以岁月破也’……声言俟大军皆集而发。乃潜以舟师浮江而下,直捣其营,遂大破之。”由此可知,金乌底改诸部的分布大约是在黑龙江下游直抵奴儿干地区的沿江及大片深山密林之中。
所谓乌底改人,当即包括元朝时期的水达达和兀者等通古斯语族诸部在内。元顺帝时期,由于元朝政府向极东北诸部勒索海东青无度,激起水达达部和兀者部的反抗。这次起义时断时续,前后共经过近十年才最后失败。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元朝政府重新设立了兀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于哈儿分之地,当即镇压此次起义后的善后措施之一。
哈儿分之地在黑龙江下游,元、明两朝皆置有驿站兵塞于此。明朝时期一度因其旧制,在此设置过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直军民万户府。此外,明朝时期著名的兀良哈三卫之一的福余卫,其蒙古名称曰“我着”,亦得名于兀者。嫩江中游的这部分兀者部族人,或许和肇州的水达达人一样,都是在元朝初期平定乃颜之乱以后,被强行从东北的东部地区迁来的。
生活在东北大山深处的兀者部落,多以射山为猎,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少数沿江滨水者,或亦以捕捞为业。与水达达相比,兀者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更低一些。所以元朝史料更多地拿兀者和野人相连称。元朝后期有一个东北籍人明里帖木儿,并不是兀者部人,但他自号“北野兀者”,被当时世人看作是甘“以贱形加全人”。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兀者诸部文明程度较低的事实。
二、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淮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河北省围场地区,甘肃省徽县,浙江省余姚市,山西省汾阳市、交城市等地区,均有问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建制置于唐朝。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初皇年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至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郯 郡:亦称东海郡、海州、郯城县。郯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昊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属于鲁国,“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郯国于公元前414年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襄阳郡:治所由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阳两郡各一部份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其时辖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宜城县、当阳县、远安县等一带,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襄城区)。晋朝时期入为荆州治所。南北朝时期梁国置为南雍州,西魏改为襄州。隋朝时期改为襄阳郡。唐武德四年高宗李渊平定王世充后,改为襄州,因原隋朝旧名而领襄阳、安养、汉南、义清、南漳、常平六县。州置山南道行台,统交、广、安、黄、寿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武德五年撤酂州,以阴城、谷城二县来属于。唐武德七年罢行台为都督府,督襄、邓、唐、均、淅、重七州。唐贞观元年废重州,以荆山县来属于。唐贞观六年废都督府。唐贞观八年废鄀州,以率道、乐乡二县来属于。又撤常平入襄阳,撤阴城入谷城,撤南津入义清,撤汉南入率道。唐天宝元年改为襄阳郡。唐天宝十四年置防御使。唐乾元元年复为襄州。唐上元二年置襄州节度使,领襄、邓、均、房、金、商等州,自后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辖领襄阳、邓城、谷城、义清、南漳、乐乡诸县。以后襄阳为历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2堂号:
庐江堂:以望立堂。
真如堂:资料有待补充。
侧裕堂:资料有待补充。
预顺堂:资料有待补充。
A
阿会喃:八十七回,孟获管下第三洞洞主,蜀军南征被张翼所擒,释后为获所杀。
B
鲍信:三回,初为济北相。剿青州黄巾军,被害。
鲍忠:五回,鲍信之弟。为华雄斩。
鲍隆:五十二回,桂阳管军校尉,猎户出身,为赵云所杀。
鲍素:一百十一回,蜀将,姜维帐下。
边让:十回,九江太守,为夏侯敦截杀。
边洪:三十八回,孙翊从人,杀孙翊后。被斩。
卞喜:二十七回,并州人,汜水关守将,善使流星锤,为关羽杀。
卞氏:六十八回,曹操妻,生曹丕等四子,被立魏王后。
步骘:四十三回,字子山,东吴谋士。
步阐:一百二十回,晋西陵太守,为陆抗杀。
邴原:六十六回,与华歆、管宁善,号为龙腹。
卑衍:一百六回,公孙渊将,为夏侯霸杀。
毕轨: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昭先。为司马懿斩
白寿: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C
陈蕃:一回,汉灵帝时太傅。
陈耽:二回,司徒,为十常侍害。
陈琳:二回,袁绍主簿,字孔璋。降曹。
陈宫:四回,字公台,初为中牟县令。离操后为东郡从事,后投张邈,再助吕布,为徐晃擒,杀。
陈翔:六回,汝南人,字仲麟,江夏八俊之一。
陈生:七回,襄阳人,黄祖部将,为韩当斩。
陈登:十一回,广陵人,字云龙。
陈炜:十一回,太中大夫。
陈武:十五回,字子烈,庐江松滋人。东吴将,为庞德斩。
陈兰:十五回,袁术将,
陈珪:十六回,陈登父。
陈纪: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陈震:二十六回,南阳人,字孝起,袁绍谋士。归刘,
陈横:十五回,刘繇部将,为蒋钦射死。
陈孙:三十四回,江夏贼,为张飞杀。
陈氏:三十四回,刘表前妻,生子刘琦。
陈就:三十八回,黄祖将,为吕蒙斩。
陈矫:五十一回,曹将,为刘备军擒放,后为兵部尚书。
陈应:五十二回,桂阳管军校尉,会使飞叉,为赵云斩。
陈群:五十八回,字长文,治书侍御史、镇军大将军,司空。
陈式:七十一回,蜀军牙将,为夏侯渊擒,后放回。后取箕谷,兵败,为诸葛亮斩。
陈造:九十五回,魏将,为马岱斩。
陈泰:一百七回,魏尚书。
陈泰:一百七回,郭淮副将。
陈骞:一百十一回,魏安东将军。
陈俊:一百十二回,魏将。
陈元:一百二十回,羊祜部将。
程旷:一回,十常待之一。
程远志:一回,黄巾军,为关羽所杀。
程普:五回,右北平土垠人,字德谋,使铁脊蛇矛。
程昱:十回,东郡东阿人,字仲德。
程秉:三十八回,字德枢,汝阳人。东吴谋士。
程咨:四十四回,程普长子。
程银:五十八回,韩遂将,为曹军杀。
程畿:八十一回,蜀军参谋。兵败,自刎乱军中。
程武:九十二回,程昱子,参军。
岑晊:六回,南阳人,字公孝,江夏八俊之一。
岑壁:三十二回,袁谭将,为吕旷斩。
岑威:一百二回,魏镇远将军,为王平斩。
岑昏:一百二十回,吴中常侍。为众臣碎割。
成廉:十一回,吕布将。为乐进射杀。
成宜:五十八回,韩遂将,为夏侯渊杀。
成何:七十四回,于禁督将。
成倅:一百十二回,魏将。为司马昭斩。
成济:一百十四回,魏将。为司马昭斩。
曹节:一回,十常待之一。
曹操:一回,沛国谯郡人,字孟德,小字阿瞒。遇鬼惊风病故。
曹嵩:一回,操父,本姓夏侯,曹腾养子。为张闿乱军所杀。
曹腾:一回,中常侍。
曹仁:五回,字子孝,病亡。
曹洪:五回,字子廉,
曹德:十回,曹嵩之弟。为张闿乱军所杀。
曹豹:十回,吕布之泰山,为张飞杀。
曹性:十一回,吕布将,射瞎夏侯敦一眼,为其所杀。
曹氏:十六回,曹豹女,吕布次妻。
曹昂、十六回,曹操长子,张绣军杀。
曹安民:十六回,曹操侄,张绣军杀。
曹丕:三十二回,字子桓,卞氏长子。废献帝为王。后感寒疾亡。
曹植:三十四回,卞氏三子。字子建。
曹氏:六十六回,曹操女,献帝贵妃,伏后死,为后。
曹纯:五十一回,曹仁弟,
曹休:五十六回,大将军,大司马,兵败石亭,疽发背而亡。
曹永:五十八回,曹仁部将,为庞德杀。
曹彰:六十八回,卞氏次子,字子文。黄须儿,勇而无谋。
曹熊:六十八回,卞氏四子,曹操死不奔丧,自缢。
曹真:八十四回,大将军,大司马,字子丹,为诸葛亮气死。
曹睿:九十一回,字元仲,为甄氏生,魏明帝。遇冤魂索命,病亡。
曹遵:九十三回,曹真宗弟,为魏延斩。
曹宇:一百六回,曹丕子,燕王
曹芳:一百六回,曹睿乞养之子,字兰卿,为王。被司马师废。
曹爽:一百六回,曹真子,字昭伯,大将军,为司马懿斩。
曹羲:一百六回,曹爽弟,中领军。为司马懿斩
曹训:一百六回,曹爽弟,武卫将军。为司马懿斩
曹彦:一百六回,曹爽弟,散骑常侍。为司马懿斩
曹文叔:一百七回,曹爽从弟。
曹据:一百九回,曹睿弟,彭城王。
曹髦:一百九回,字士彦,曹霖子。高贵乡公,为王。为成济杀。
曹霖:一百九回,曹丕孙,曹髦父,东海定王。
曹奂:一百十四回,曹宇子,原名璜,字景明,司马昭立为王。为司马炎废为陈留王。
蔡邕:一回,议朗、侍中,字伯喈。王允缢死。
蔡瑁:六回,襄阳人,赤壁之战为曹操杀。
蔡阳:二十六回,曹将,为关羽所杀。
蔡氏:三十四回,蔡瑁姊,刘表妻,刘琮母。为于禁军杀。
蔡中:三十四回,蔡瑁族弟,为甘宁杀。
蔡和:三十四回,蔡瑁族弟,为周瑜祭旗。
蔡勋:三十四回,蔡瑁族弟。
蔡(王熏):四十五回,蔡瑁弟,为甘宁杀。
蔡琰:七十一回,即蔡文姬,蔡邕女。
蔡林:一百八回,吴都督,降魏。
淳于琼:三回,左军校尉,袁绍将。失乌巢,为绍斩。
淳于导:四十一回,曹仁部将,为赵云杀。
淳于丹:八十四回,吴将。
崔毅:三回,十常侍乱政辞官归庄,救献帝。
崔烈:三回,崔毅兄。死于国难。
崔勇:十三回,郭汜将,为徐晃杀。
崔琰:三十三回,字季珪,清河东武人,青州别驾,为操待为上宾。后不满操为魏王,杖杀狱中。
崔州平:三十七回,博陵人,诸葛亮友。
崔禹:八十二回,朱然部将,为张苞擒,斩。
崔谅:九十二回,魏安定太守,兵败诈降,为张苞杀。
崔夫人:一百十八回,刘谌妻。
昌豨:十八回,泰山寇,
昌奇:六十七回,杨任部将,为夏侯渊斩。
单于:三十三回,乌桓老大。
车胄:二十回,曹将,车骑将军。为关羽杀。
常雕:八十五回,曹仁将,为朱桓杀。
爨习:九十一回,蜀偏将军。
彻里吉:九十四回,西羌国王
D
董卓:二回,陇西临洮人,字仲颖。
董重:二回,国舅,骠骑将军。自刎。
董太后:二回,刘苌之妻,汉灵帝之母。为何后废害。
董旻:三回,董卓弟。
董璜:八回,董卓侄。
董母:九回,董卓母。
董承:十三回,国舅。衣带诏事发,为操杀。
董昭:十四回,济阴定陶人,字公仁,洛阳令。进言加九锡。
董袭:十五回,字元代,会稽余姚人。东吴将,濡须战,淹死江中。
董贵妃:二十四回,董承妹,为操缢死。
董和:六十四回,刘璋将,益州太守,字幼宰,南郡枝江人,
董祀:七十一回,蔡琰夫。
董衡:七十四回,曹操七军领军将校,为庞德斩。
董超:七十四回,曹操七军领军将校,为庞德斩。
董治:七十九回,治曹操陵事。
董允:八十五回,蜀黄门侍郎。
董厥:八十七回,蜀掾吏。国亡忧死。
董荼那:八十七回,孟获第二洞元帅。为张嶷擒。释后为获所杀。
董禧:九十二回,曹将,为关兴杀。
董寻:一百五回,魏司徒,谏言被废为庶人。
董朝:一百十三回,吴中书郎。
丁原:三回,字建阳,荆州刺史,为吕布杀。
丁管:四回,尚书,为董卓害。
丁奉:三十八回,庐江人,字承渊。
丁斐:五十八回,渭南县令。
丁夫人:六十八回,曹操元配,无出,被黜。
丁仪:七十九回,字正礼,与丁廙兄弟,曹植友,沛郡人,为许褚擒,曹丕杀。
丁廙:七十九回,字敬礼,与丁仪兄弟,曹植友,沛郡人,为许褚擒,曹丕杀。
丁咸:九十一回,蜀笃信中郎将。
丁立: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丁谧: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彦靖。为司马懿斩
丁封:一百十七回,吴将,
典韦:十回,陈留人。张绣军杀。
典满:十七回,典韦子。
邓茂:一回,黄巾军副将,为张飞所杀。
邓龙:三十八回,黄祖将,为甘宁杀。
邓义:四十回,荆州治中。降曹。
邓芝:六十五回,蜀将,降刘。义阳新野人,字伯苗,汉司马邓禹之后。为田续杀。
邓铜: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邓飏: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玄茂,邓禹之后。为司马懿斩。
邓艾:一百七回,义阳人,字士载,口吃。
邓忠:一百十一回,邓艾子,
邓程:一百十三回,吴官。
邓敦:一百十五回,魏前将军。为司马昭斩。
邓良:一百十八回,蜀驸马都尉。降魏。
邓贤:六十回,刘璋将,为黄忠射杀。
邓贤:九十四回,孟达甥,出首孟达。
杜远:二十七回,廖化同伴,为其所杀。
杜袭:六十六回,汉侍中。
杜袭:七十一回,夏侯渊部将,
杜琼:八十回,蜀议曹、谏议大夫。
杜路:八十二回,洞溪汉将,兵败降吴。
杜微:九十一回,蜀尚书。
杜义:九十一回,蜀裨将军。
杜祺:九十一回,蜀武略中郎将。
杜睿:一百二回,蜀将。
杜预:一百二十回,晋镇南大将军。
段珪:一回,十常待之一。为闵贡杀。
段煨:十七回,杀李傕有功封汉荡寇将军。
戴员:三十八回,丹阳督将,谋杀孙翊,为傅婴、孙高杀。
戴陵:九十九回,魏将,
窦武:一回,汉灵帝时大将军。
督邮:二回,官名。
貂婵:八回,王允歌伎,吕布妾。
党均:一百十三回,魏官,襄阳人。
朵思大王:八十九回,秃龙洞洞主,死于乱军。
带来洞主:九十回,孟获妻弟,八番部长。
大乔:二十九回,孙策妻。
E
鄂焕:八十七回,高定将,使方天戟,为魏延、王平、张翼合擒,降,封益州牙将。
俄何烧戈:一百九回,羌将。兵败自刎。
F
傅婴:三十八回,孙翊心腹,报仇后封牙门将。
傅巽:四十回,字公悌,荆州东曹掾。降曹,封关内侯。
傅干:六十六回,曹参军,字彦才。
傅士仁:七十三回,关羽将,荆州失,降吴,后归蜀为刘备剐。
傅彤:八十一回,蜀将。军败,于阵中吐血亡。
傅嘏:一百八回,魏尚书。
傅佥:一百十二回,蜀将。兵败自刎。
伏皇后:十三回,汉献帝妻。为华歆捕,操杀。
伏德:十三回,国舅。
伏完:二十回,伏皇后之父。为操杀。
樊稠:三回,董卓将,韩遂友,被李傕杀。
樊能:十五回,刘繇部将,为孙策喝死。
樊氏:五十二回,赵范嫂。
樊建:八十七回,蜀掾吏,
樊岐:九十一回,蜀武略中郎将。
费观:六十四回,刘璋妻弟,降刘,
费祎:六十五回,蜀将,降刘。字文伟,长史,
费诗:六十五回,蜀将,降刘。前部司马。
费耀:九十七回,曹真中护军大将。中计自刎。
范滂:六回,字孟博,山阳高平人,江夏八俊之一。
范康:六回,字仲真,渤海人,江夏八俊之一。
范成:十四回,洛阳令。
范疆:八十一回,张飞将,刺杀飞,降吴。后为吴送归,为张苞剐。
冯方女:十七回,袁术妻。
冯礼:三十二回,袁尚将,降曹,为审配射杀。
冯习:八十一回,蜀将。兵败,死于乱军。
冯(纟枕):一百二十回,晋臣。
封谞:一回,十常待之一。
方悦:五回,河内名将,为吕布杀。
逢纪:七回,袁绍谋士,辅袁尚,为袁谭杀。
法正:六十回,字孝直,右扶风郿人,父贤士法真。归刘,张松、孟达友。亡故。
G
郭胜:一回,十常待之一。
郭汜:三回,小名郭阿多。为伍习杀。
郭妻:十三回,郭汜妻。
郭嘉:十回,字奉先,颖川颖阴人,水土不服,死于易州。
郭图:二十二回,袁绍谋士,辅袁谭,
郭常:二十八回,某庄主,留宿关羽。
郭常子:二十八回,盗关羽马。
郭奕:三十四回,郭嘉子。
郭恩:六十九回,家中有鬼,为管辂卜出。
郭淮:七十回,太原阳曲人,字伯济,魏雍州刺史。为姜维射杀。
郭永:九十一回,安平广宗人,郭贵妃之父。
郭贵妃:郭永之女,号女王,后为曹丕后。
郭攸之:九十一回,蜀侍郎。
郭夫人:一百五回,得曹睿宠,被立后。
顾雍:二十九回,字元叹,蔡邕之徒,东吴谋士。
妫览:三十八回,丹阳督将,预占徐氏,为傅婴、孙高杀。
干休:一百十三回,吴曲阿老人。
公孙瓒:一回,刘备友。北平太守,号白马将军。为袁绍败,自焚。
公孙越:七回,公孙瓒弟,为袁绍手下乱箭射杀。
公孙康:三十三回,辽东太守,襄平人,公孙度之子,斩二袁归曹。
公孙度:三十三回,汉武威将军。
公孙恭:三十三回,公孙康弟。
公孙渊:一百六回,公孙康次子,魏辽东太守。自称燕王,反魏,为司马懿军擒杀。
公孙晃:一百六回,公孙康长子。
公孙修:一百六回,公孙渊子。为司马懿军擒杀。
甘夫人:二十二回,小沛人,刘备妻,生子刘禅。病亡。
甘宁:三十八回,字兴霸,巴郡临江人,锦帆贼,降刘表,曾救黄祖,后投吴。患痢疾出征为沙摩柯射杀。
巩志:五十三回,武陵从事,降刘备。
关羽:一回,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败走麦城,为马忠擒,斩。
关纯:七回,韩馥别驾,为文丑杀。
关定:二十八回,某庄主。
关宁:二十八回,关定长子。学文。
关平:二十八回,关定次子,学武,过继为关羽义子。败走麦城,为东吴擒,斩。
关兴:七十四回,关羽次子。字安国。病亡。
关索:八十七回,关羽三子。
关彝:一百十九回,汉寿亭侯,死于乱军。
高升:二回,黄巾军副将,为张飞所杀。
高顺:十一回,吕布将。为操擒,杀。
高览:二十二回,袁绍将,降曹。
高干:三十一回,袁绍外甥,为王琰杀。
高沛:六十一回,刘璋将。为刘备军斩。
高定:八十七回,蜀越(山隹冏)郡太守,结连孟获反,后又降蜀,封益州太守。
高翔:九十一回,蜀玄都侯。
高柔:一百七回,魏司徒。
龚景:一回,青州太守。
龚都:二十六回,汝南黄巾军。后随刘备,为夏侯渊杀。
龚起:九十七回,蜀禅将,为王双杀。
戈定:五十三回,太史慈将,刺杀张辽不成,死。
谷利:六十七回,东吴牙将,合淝救孙权。
管亥:十一回,黄巾军,为关羽杀。
管宁:六十六回,与邴原、华歆善,号为龙尾。后与歆割席坐,不仕魏。
管辂:六十九回,字公明,平原人,善周易。
管辂舅:一百六回。
官雝:九十一回,蜀典军中郎将。
苟安:一百回,蜀都尉,解粮误期,为诸葛亮杖责,降魏。
耿武:七回,韩馥长史,为颜良斩。
耿纪:六十九回,字季行,洛阳人,侍中少府,讨曹操,被斩。
葛雍:一百十回,毋丘俭将。
H
侯览:一回,十常待之一。
侯成:十一回,吕布将。降曹。
侯选:五十八回,韩遂将,降曹。
何进:一回,大将军,起身屠家,国舅,为十常侍所杀。
何顒:一回,南阳人。
何太后:二回,何进妹,贵人,生刘辩。为李儒摔死。
何苗:二回,何进弟,钩结十常侍,为乱军杀。
何仪:十二回,黄巾军,为李典擒杀。
何曼:十二回,黄巾军,为曹洪杀。
何宗:八十回,蜀祭酒。
何平:一百五回,蜀将。
何晏: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平叔。为司马懿斩
何曾:一百十九回。
何氏:一百二十回,孙皓母。
何植:一百二十回,吴司徒。
韩忠:二回,黄巾军,乱军射杀。
韩馥:五回,初为冀州刺史。
韩当:五回,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使大刀。
韩遂:十回,西凉太守,与马腾交厚,后降曹。左手为马超断。
韩暹:十三回,山贼,奉诏救驾,封征北将军,降袁术。关、张杀。
韩胤、十六回,袁术将,吕布擒,曹操杀。
韩融:十三回,汉太仆。
韩嵩:二十三回,刘表从事中郎将,归曹。加为大鸿胪。
韩福:二十七回,洛阳太守,为关羽杀。
韩猛:三十回,袁绍将。
韩莒子:三十回,袁绍将
韩珩:三十三回,幽州别驾,不降曹。
韩浩:三十九回,韩玄弟,曹将,为黄忠斩。
韩玄:五十三回,长沙太守,为魏延杀。
韩德:九十二回,西凉大将,开山大斧。为赵云杀。
韩瑛:九十二回,韩德长子,为赵云杀。
韩瑶:九十二回,韩德次子,为赵云擒。
韩琼:九十二回,韩德三子,为赵云杀。
韩琪:九十二回,韩德四子,为赵云杀。
韩祯:九十四回,蜀西平关守将。
韩暨:九十八回,魏太常卿。
韩综:一百八回,魏将, 为丁奉杀。
黄盖:五回,字公覆,零陵人,使铁鞭。
黄琬:六回,太尉,为董卓罢为庶民。
黄祖:七回,刘表心腹将,为甘宁射杀。
黄劭:十二回,黄巾军,为许褚擒杀。
黄承彦:三十七回,诸葛亮岳父。
黄忠:五十三回,南阳人,字汉升。初为韩玄将,归刘备。为马忠射伤,归营亡。
黄奎:五十七回,门下侍郎,黄琬子,为操害。
黄权:六十回,字公衡,西阆中巴人,刘璋主簿。降刘,右将军,光禄卿。兵败降魏。
黄皓:一百十二回,蜀宦官。为司马昭凌迟。
黄氏:一百十七回,诸葛亮妻。
黄崇:一百十七回,蜀将,兵败亡。
皇甫嵩:一回,中郎将,加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后被十常侍罢官。
皇甫郦:十三回,李傕同乡,
皇甫闿:一百十六回,魏将。
胡轸:五回,华雄副将,为程普杀。
胡赤儿:九回,牛辅心腹,为吕布杀。
胡邈:十三回,字敬才,侍中。
胡才:十三回,山贼,奉诏救驾,死于乱军。
胡车儿:十六回,张绣之偏将,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
胡华:二十七回,曾为汉议郎,
胡班:二十七回,胡华子,荥阳从事,救关羽。后归蜀。
胡济:九十一回,蜀昭武中郎将。
胡质:九十六回,魏东莞太守。
胡忠:一百二回,蜀将。
胡遵:一百六回,魏将,征东将军,
胡奋:一百十二回,魏将。
胡氏:一百十五回,刘琰妻。
胡烈:一百十六回,魏将。
胡济:一百十五回,蜀将。
胡渊:一百十九回,胡烈子。
胡冲:一百二十回,吴中书令。
华雄:五回,董卓将,关西人,为关羽杀。
华佗:十五回,字元化,沛国谯郡人。为曹操杀。
华歆:二十九回,豫章太守,降孙策。后为曹操用,谄魏。曾与邴原、管宁善,号为龙头。
华核:一百十九回,吴中书丞。
桓阶:七回,孙策之军吏,与刘表有旧。
桓范:一百六回,字元则,魏大司农,"智囊"。为司马懿斩。
桓嘉:一百八回,魏将,为丁奉杀。
桓彝:一百十三回,吴尚书,为孙綝杀。
郝萌:十一回,吕布将。为张飞擒,操杀。
郝昭:九十六回,魏将,太原人,字伯道。陈仓太守,病重惊亡。
和洽:六十六回,汉侍中。
霍峻:六十二回,字仲邈,南郡枝江人,蜀将。
霍弋:一百十九回,蜀建宁太守。
花永:一百十回,魏将。
汉灵帝:一回,刘苌之子,中平六年崩。
后槽:五十三回,张辽军养马后槽,刺杀张辽不成,斩。
J
蒋钦:十五回,字公奕,九江寿春人。
蒋奇:三十回,袁绍将,为张辽斩。
蒋义渠:三十一回,袁绍将。
蒋干:四十五回,九江人,字子翼,周瑜友,曹操帐下幕宾。
蒋琬: 六十三回,字公琰,零陵湘乡人,荆襄名士,归刘,
蒋济:七十五回,曹军主簿。魏太尉。
蒋延:一百八回,吴将。为诸葛恪贬为庶人。
蒋班:一百十二回,诸葛诞谋士,降司马昭。
蒋舒:一百十二回,蜀将。降魏。
蒋斌:一百十三回,蜀将。降魏。
蒋显:一百十八回,蜀太仆。
贾诩:九回,字文和,李傕谋士,降汉,魏太慰,病亡。
贾华:五十三回,东吴将。
贾逵:七十九回,汉谏议大夫,魏建威将军。
贾范:一百六回,公孙渊副将。谏言被公孙渊斩。
贾充:一百十一回,字公闾,贾逵子,司马昭心腹。
吉太:二十三回,字正平,皆呼吉平,洛阳人,太医,为操获,撞阶而死。
吉邈:六十九回,吉平长子,字文然,起事为乱军杀。
吉穆:六十九回,吉平次子,字思然,起事为乱军杀。
金尚:十七回,兖州刺史,不从袁术,为之杀。
金旋:五十三回,武陵太守,为巩志杀。
金祎:六十九回,韦晃心腹,与王必交厚,讨曹操,为乱军杀。
金环三结:八十七回,孟获第一洞元帅。为赵云杀。
靳祥:九十七回,蜀将,陇西人。
焦触:三十三回,袁熙将,降曹,为韩当斩。
焦炳:七十一回,魏将,为赵云杀。
焦彝:一百十二回,诸葛诞谋士,降司马昭。
焦伯:一百十四回,曹髦护卫。为成济杀。
姜叙:六十四回,与杨阜为姑表兄弟,抚彝将军。
姜叙母:六十四回,杨阜姑,为马超杀。
姜维:九十二回,天水冀人,字伯约。兵败诈降不成自刎。
姜冏:九十二回,姜维父,汉天水功曹,羌人乱,没于王事。
沮授:七回,袁绍谋士,被绍下狱,为操获,不降,斩。
沮鹄:三十二回,沮授之子,为张辽射杀。
句安:一百七回,蜀将。降魏。
蹇硕:一回,十常待之一。为郭胜所杀。
纪灵:十四回,袁术将,山东人,五十斤三尖刀,为张飞杀。
简雍:十八回,字宪和,涿郡人。明阴阳。
军士:六回,孙坚军,袁绍乡人,密告孙坚得玺。
K
孔(亻由):五回,初为豫州刺史。
孔融:五回,北海太守,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为操杀。
孔宙:十回,孔融父。
孔昱:六回,鲁国人,字世元,江夏八俊之一。
孔秀、二十七回,东岭关守将,为关羽杀。
蒯良:六回,延平人,字子柔。
蒯越:六回,延平人,字异度。刘表谋士,降曹,封江陵太守。
阚泽:三十八回,会稽山阴人,字德润,献诈降书。
轲比能:八十五回,辽东鲜卑国国王。
L
刘焉:一回,幽州太守。江夏竟陵人,汉鲁恭王之后。刘璋父。益州牧,患病疽死。
刘备:一回,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祖刘雄,父刘弘。
刘元起:刘备之叔父。
刘恢:二回,代州太守。
刘陶:二回,谏议大夫,为十常侍害。
刘虞:二回,幽州牧,平寇有功,封太尉。
刘苌:二回,解渎亭侯。汉灵帝之父。
刘辩:二回,汉少帝。废为弘农王,为董卓鸩酒害。
刘协:二回,陈留王,表字伯和,灵帝中子,汉献帝,被曹丕废为山阳公。
刘岱:五回,初为兖州刺史。降曹为张飞擒,为操黜罢爵禄,
刘表:六回,荆州刺史,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汉室宗亲。江夏八俊之一。病死。
刘范:十回,左中朗将。
刘晔:十回,字子阳,淮南成德人。曹操谋士。
刘繇:十一回,扬州刺史,字正礼,东莱牟平人,刘岱之弟,刘宠之侄,
刘艾:十四回,汉宗正,
刘宠:十五回,汉室宗亲,太尉。
刘璋:五十九回,益州牧。字季玉。降刘备,打发去南郡公安。
刘安:十九回,猎户,杀妻食刘备,瞎搞。
刘延:二十五回,东郡太守,
刘辟:二十六回,汝南黄巾军。随刘备,为高览杀。
刘勋:二十九回,庐江太守,为孙策败。
刘子扬:二十九回,鲁肃友。
刘禅:三十四回,刘备子。小名阿斗。
刘琦:三十四回,刘表长子,病死。
刘琮:三十四回,刘表次子,降曹,为于禁军杀。
刘泌:三十六回,长沙人,汉室宗亲,樊城县令。
刘封:三十六回,原姓寇,刘泌甥,刘备义子。不救关羽,为刘备斩。
刘先:四十回,荆州别驾。降曹。
刘馥:四十八回,扬州刺史,字元颖,沛国相人,久事曹操,为操酒后杀。
刘熙:四十八回,刘馥子。
刘度:五十二回,零陵太守。
刘贤:五十二回,刘度子,为张飞捉,降。
刘磐:五十三回,刘表侄,后为长沙太守。
刘(王贵):六十回,刘璋将,为张翼杀。
刘巴:六十二回,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刘璋士。降刘,左将军。
刘循:六十二回,刘璋长子。
刘(日俊):六十五回,刘璋将,为赵云杀。
刘氏:六十八回,曹操妾,曹昂母。
刘(分阝):六十九回,太守,管辂卜之。
刘瑁:七十七回,刘焉子,娶吴氏,早#124;。
刘永:七十七回,字公寿,刘备子,吴氏生。
刘理:七十七回,字奉孝,刘备子,吴氏生。
刘廙:七十九回,奏献帝让位。
刘琬:二十九回,汉使,曾赞孙权。
刘豹:八十回,蜀阳泉侯。
刘宁:八十二回,洞溪汉将,兵败降吴。
刘琰:九十一回,蜀车骑大将军,都乡侯。为刘禅斩。
刘敏:九十一回,蜀偏将军。
刘合: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刘劭:一百三回,曹将,
刘放:一百六回,魏侍中光禄大夫。
刘达:一百十回,魏将。
刘丞:一百十三回,吴将。为孙綝杀。
刘寔:一百十六回,魏相国参军。
刘(王睿):一百十八回,刘禅长子。死于乱军。
刘瑶:一百十八回,刘禅次子。
刘琮:一百十八回,刘禅三子。
刘瓒:一百十八回,刘禅四子。
刘谌:一百十八回,刘禅五子,北地王。国亡,杀妻、子,自刎。
刘恂:一百十八回,刘禅六子。
刘璩:一百十八回,刘禅七子。
刘氏:三十一回,袁绍后妻,袁尚之母。
刘氏:一百七回,曹爽妻。
李傕:三回,西凉人,为段煨杀。
李儒:三回,董卓婿,王允杀。
李肃:三回,虎贲中郎将,吕布友。斩董卓首级,后为吕布杀。
李典:五回,山阳巨鹿人,字曼成。
李蒙:九回,董卓余党。死于马超之手。
李别:十回,李傕之侄,为许褚斩。
李膺:十一回,河南尹。
李封:十一回,吕布将。为许褚斩。
李暹:十三回,李傕之侄,为许褚斩。
李乐:十三回,山贼,奉诏救驾,封征东将军。为徐晃杀。
李丰: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李通:十八回,江
孙姓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
东北三省
黑龙江的孙氏,主要分布地是佳木斯市、伊春市、克山县等,其中佳木斯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32000余人,占总人口数的 53%;伊春孙氏为第六位大姓;克山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约5000户,占总户数约在4%左右。在宾县,孙姓列第九位,有2681户,占总人口数的213%。黑龙江其他地方,如哈尔滨、富裕、富锦、明水、巴彦、呼兰、虎林、黑河、五常、肇东、宁安等市县地,孙姓人口分布也不少。
吉林省的孙氏,长春、吉林、通化、舒兰、永吉、德惠、抚松、榆树、伊通、延吉、怀德、农安、磐石、柳河、延边等地。
辽宁省的孙氏,在新金县,孙氏为第六位大姓,1985年有37727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为 482%。桓仁县孙氏为第五位大姓,有1-2万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也接近5%。灯塔县孙氏为第九位,1987年有2687户,占总户数的211%。
山东
山东是中华孙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当代孙姓在各地的分布相当稠密。
乐安大约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东莞在今山东沂水县境内。如今这里的孙姓人口分布依旧密集。在惠民、广饶县一带,以孙氏命名的村庄和保存下来的孙氏家谱都相当多。据1985年调查统计,广饶县孙姓人口将近2万人左右,约占总人口的3%左右。
姓人口在当地位居前五名的有:济南台儿庄区、海阳县等排第三位;文登市(据198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35000人,占总人口的498%)、梁山县、莒南县排第四位;莱州市(据19855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8126人,占总人口的554%)、诸城市(据1987年统计,本市孙姓人口为45万左右)、临淄区(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20927人,占总人口的422%)、高密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平邑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潍坊市、栖霞县等排第五位。
孙姓人口排列在第六位的县市有:安丘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7496户,占本县总人口的327%)、泗水县(据1988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0365人,占本县总人口的194%)、荏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5000人以上,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4%)、烟台市、莱西县、东平县等。
孙姓人口排列第七位的有:蒙阴县(据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2336,约占本县总人口的279%)、金乡县等。
其他有孙姓人口排列位次的市县有:青州市排第九位(据 1987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肥水县排第十位;新泰市(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万人以上)与利津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为996户,占总户数的17%)排第十三位;临成县排第十五位(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为1660人,占总人口的094%);成武县排第十七位(据1985年统计,孙姓人口在5000以上,约占总人口的14%左右)。
河南
河南是孙姓族人的主要发源地,卫国孙氏河南北部,而另一支主干楚国孙氏有部分源头也在河南南部。河南孙姓现仍是当地的大姓之一。
商丘县孙姓排名第四位,在整个商丘地区孙姓为第五大姓。在浚县,孙姓排第六位,人口约18500人,占本县总人口的336甲o。在孙叔敖家乡固始县,孙姓为当地第八大姓,有关孙氏的村、镇等地名也有11处之多。在舞阳县(据1985年统计,孙姓为2203户,占本县总人口的191%)、武陟县(据1985年统计,近1万人,约占本县总人口的18%左右)孙姓排名第九位。在濮阳、汲县、卫辉市一带及洛阳、开封、郑州诸地的孙姓家族也不少。卫辉市嫌氏排在第十一位。
在栾川县,据1990年统计,孙姓人口位列第十二位,有4904人,占总人口的18%左右。泌阳县也排在第十二位。孙姓排名在当地第十三位的有许昌县(据1982年统计为2984户,约占总户数的2%左右)、登封县(据1988年统计为10313人,占总人口的197%)、灵宝县(据1997年统计,孙姓约占本地总人口的1%以上)、泌阳县。
在郏县,孙姓人口排名第十五位(据1982年统计为6547人,占总人口的139%);获嘉县为第十七位。在济源为第三十位(据1990年统计为4499人,占总人口的078%)。
除上述市县外,在当代河南的商丘、驻马店、西平、杞县、西华、封丘、偃师、洛宁、淮滨、沈丘、尉氏、鹤壁、襄城、南阳、安阳诸地孙姓人口也都有较集中的分布。
河北在历史上也是孙姓居住较为集中之地,河北清河曾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位于现河北的清河县和山东临清县一带。在当代孙姓仍是当地大姓之一。
河北
孙姓人口在当地排名前五位的市县主要有:海唐县排第二位(据1988年统计为17320人,占总人口的1342%)。孙姓人口在本地排名在第五位的有:武张县(据1987年统计,为8735人,占总人口的463%)、清河县(据不完全统计1988年统计,为12492人,占总人口的436%)、卢龙县(孙姓人口占总人数约在45%左右)。清河县是孙氏的著名郡望之一,这里仍有4%以上的比例,并且有孙庄镇、孙洼镇、孙石佛村、孙家洼村等聚居区。
排名在第六位的市县主要有:围场县(据1987年统计,为15443人,占总人口的31%)、南皮县(据1990年统计,为7805人,占总人口的265%)。
排名第七位的市县主要有:大城县;怀安县、玉田县、黄骅县、盐山县、任丘县、滦平县。第八位的市县主要有:万金县、南宫市、遵化县、灵寿县。第九位的有:定兴县。第十位的有:文安县、雄县、乐亭县、冀县。
排名第十一位以后的市县主要有:石家庄市(十一位)、藁城县(十一位)、正定县(十一位)、大名县(第十二位)、吴桥县(十二位)、大厂县(十三位)、晋县(十八位)、高邑县(二十位)、滦南县(二十二位)。
除上述地区外承德市、枣阳市、沧州市、献县、唐山、蠡县、涿县、新城、肃宁、涞源、沧县、廊坊、固安、磁县、青县、内丘、保定、安次、丰润、完县、容城、丰南、抚宁、通县、宁晋等,孙姓分布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安徽
安徽孙姓集中居住地在皖南地区主要是休宁县、黟县、歙县、宣州市、南陵县等地区。这里的孙姓是从晚唐时期开始兴盛的。长江以北地区,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桐城市、寿县、潜山县、怀宁县、全椒县、凤阳县等。
在安徽已有姓氏人口统计资料的地方志里,临尔县孙氏为第十一位大姓,有28622人,占总人口数的2%;蒙城县是第十四位,有9200人,占总人口数的102%。
当代安徽孙氏名人主要有国民党将领孙立人与中国现代哲学学者,教育家孙叔平等。
江苏
江苏自三国时期就成为孙姓的集中居住地。当代孙姓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江沿岸各市县,特别是苏南地区为最。
在苏南地区,主要集中居住地有:镇江、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常熟、宜兴、句容、吴江、张家港、江阴等到地。长江以北主要集中居住地有:南通、江都、扬州、泗洪、涟水、沐阳、丰县等。
浙江
浙江富春(富阳)是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孙姓著名郡望之一,浙江省自三国东吴孙权称帝以来,孙姓就是当地的大姓之一,在当代更是如此。自古以来,这里的孙姓名人志士层出不穷。
当代孙姓的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富阳、杭州市、宁波、萧山、余姚、湖州、绍兴、慈溪、奉化、嘉兴等地,其他地方如,象山、金华、义乌、永嘉、桐庐、永康、上虞、诸暨、余杭、东阳、瑞安、舟山、嵊县等孙姓也有相对集中的分布。
孙氏郡望地之一的富阳,如今孙氏主要聚居于龙门乡龙门村及大青乡宵井村、春建乡下塘村诸处,富春江两岸的孙氏还有王洲五堡支、场口化竹支、大青孙家溪支等,其中以龙门村孙氏最为壮大,如今村子共有1700多户人家,而90%以上姓孙。
江西
江西孙姓族人自三国时代就已迁入,主要是东吴孙权族人。现集中居住地有:宁都、南昌、乐平、德安、婺源等地。有资料统计江西安福县孙氏人口只有618人,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只有017%。
福建
福建孙姓族人是从唐末开始迁入的,现人口集中居住区有:厦门集美、同安、连江、泉州、惠安、晋江、安溪、南安、浦城、永春等到地。福建孙姓自明代中期以后还有向海外迁移的。
福建闽西还是客家居民的集中居住地,客家先民,原是中原的汉民。因战乱等原因,自西晋以来,客家先民经过几次大的南迁,在闽西、粤、赣边三角区聚集、形成、壮大,后又从这里走向四方。孙中山先人曾从闽西宁化迁居到广东。现在闽西宁化是海内外众客家裔孙寻根谒祖的圣地之一。
广东
广东孙姓迁入较晚,最早是在南宋时期,现主要居住地有:中山市、顺德、兴宁、陆丰、海丰、揭阳等地。广东在近代出现孙氏最伟大的人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史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湖南
湖南孙姓最早在三国时代就已迁入,现主要居住地有:辰州、宁乡、湘潭、湘乡、祁阳、常德、浏阳、东安、零陵、永州、醴陵等地。
湖北
湖北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之一。先秦孙叔敖家族的一个分支就居于湖北北部地区。三国时代东吴富春孙氏开始进入此时。现孙姓集中居住地主要有:崇阳、赤壁等地。
山西
山西是孙姓较早居住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两大郡望:太原(山西省平遥县)、河东(今山西省夏县西北)。在历史上这里的孙姓曾出现过辉煌,如魏晋南北朝期间的太原孙氏。由于历史上的各种灾难的影响,现在这里孙姓人口的分布比例不是很高。现因有地方志姓氏人口统计资料,孙姓人口在这里的具体分布还是比较明确。
陕西
陕西省也是孙姓居住较早的地方,这里有孙姓早期的郡望——华原(治所即今陕西耀县),唐代华原诞生“医圣”孙思邈。现在陕西省的孙姓人口分布比例不是很高,低于全国平均数。如陕西省蒲城县孙氏排第十位,延长县孙氏排第十一位,都在5000人以上;而耀县孙氏排在第十七位,2000至3000人,是总人口数比例的1%左右。
孙姓人数比较少的是新疆和青海、西藏,这里的孙姓主要是在解放后因工作关系从全国各地迁去,而且定居时间不太久。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商王太庚给一姬姓英雄的赐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传说,在商朝时期,“励”表示有极其厉害的力气。当年,有一位上得山擒猛虎,下得山捆蛟龙的姬姓的男子,因其勇力过人,被商王太庚赐姓为励氏。
那时候,人们最看重的就是勇猛和大力,得到这样的赐姓,也足也荣耀一时了。于是励氏就世代传了下来。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姜子牙的后代齐国国君齐厉公,属于原以帝王谥号为氏,后又以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姜子牙的后代子孙世袭齐国,到春秋时期,齐国君主为齐厉公,后世子孙以王父谥号为姓氏,称厉氏。
到了清朝初期,刑部侍郎历桂讷,源出姜姓厉氏“河北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县)的一支,康熙大帝嫌其“厉”字不吉,便将其改赐为“励”氏,从此河北静海的厉氏一族改为励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国名,出自商朝时期厉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商朝时期有一个小封国,叫做厉国,地在河南义阳(今河南南阳)北部的厉乡,其国后来被周武王所灭。原国人以国名为姓氏,称厉氏。其中一些厉氏族人后来有在清王朝康熙、乾隆二大帝时期的改姓风潮中,随河北静海的厉氏一族改为励氏者。
第四个渊源:源于改姓,出自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的孙秀背叛国家投奔东晋,孙吴国君主孙皓大怒,改孙秀的姓氏为“厉”,不准他的支裔子孙再姓孙氏。
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改新兴王李晋一族姓氏为“厉”,意在贬责。在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力推翻武则天之后,称帝前,唐宗室新兴王李晋与太平公主合谋叛乱,李隆基抢先出手,李晋与太平公主事败被诛。李隆基即位为唐玄宗,追改李晋、太平公主一族人为厉氏,不准其后代子孙再为李氏。
其中一些厉氏族人后来有在清王朝康熙、乾隆二大帝时期的改姓风潮中,随河北静海的厉氏一族改为励氏者。
“问”姓的起源
本文2023-10-19 17:50: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