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前将军袁綝,会是袁绍的子孙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蜀国前将军袁綝,会是袁绍的子孙吗?,第1张

关羽,一直都是刘备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地位也最高,关羽也才做到前将军而已。

李严,刘备的托孤重臣,和诸葛亮几乎同一地位的人,分量何其重。但是袁綝这个名字,你听说过吗?他何德何能,居然也能做前将军?

一、袁綝其人

袁綝,颍川郡人,今河南省禹州市。生卒年不详,担任过蜀国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封都亭侯。首先,说说袁綝的家乡——颍川郡。颍川有很多人才,这是因为颍川有很浓重的文化底蕴,而且私学之风很盛,即教育工作很到位。那么,颍川都有哪些人才呢?郭嘉、戏志才,徐庶、钟会、钟繇、郭图、陈群、淳于琼、荀彧、荀攸。这些人不是投奔了袁绍,便是投奔了曹操。再说颍川离蜀遥遥千里,若要仕官也不用跑这么远吧?

其次,说说与袁綝一起受封的将军:左将军吴懿、右将军高翔、后将军吴班。这个吴懿原是刘璋手下大将,刘备夺取西川后,吴懿归顺刘备,并且妹妹也嫁给了刘备做了皇后。这下可不得了,毕竟皇亲国戚,所以吴懿、吴班坐到这个位置说得过去。可是,袁綝未立寸功,也没听说有什么后台背景,怎么就坐的上这前将军之位呢?

二、袁绍后人

袁绍,汝南汝阳人,今河南省周口市。汝南离颍川并不远,那袁綝会不会是袁绍后人呢?如果袁綝是袁绍后人,这一切就合理了。袁绍四世三公,名望很大。那袁綝是袁绍的儿子,还是孙子呢?一说是袁绍儿子;一说是袁谭儿子,即袁绍孙子。

袁绍,生于公元153年左右,卒于202年。袁谭,生年不详,卒年205年。公元230年,袁綝任前将军;公元234年,袁綝任征西大将军。据史书记载,袁谭假降曹操后,后又反叛,屯兵南皮。曹操进攻南皮,袁谭兵败被杀:“督虎豹骑从围南皮急攻之,谭败。纯麾下骑斩谭首”民间传闻,袁谭遗子袁綝,战乱中被陈到所救,然后辗转到了蜀地。

三、争权工具

也有说法,袁綝只是诸葛亮争权的工具而已。三国志记载,公元231年春,诸葛亮四次北伐。因粮草不继,遂退回蜀中。负责运送粮草的李严负有责任,袁綝等随诸葛亮上表,请求罢黜李严。刘备将死时,刘禅尚年幼,为制衡诸葛亮,让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可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几乎掌控了朝局,李严当然不会甘心,与诸葛亮明争暗斗。这才有了袁綝的前将军之职:先让原前将军李严升官,做了骠骑将军;再让袁綝顶了前将军的职位。袁綝做了前将军,说话自然有份量,他和诸葛亮一起弹劾李严。李严也因此下狱,再无争权的能力。

四、结语

袁綝是不是袁绍的后人,并无史料记载。究竟是不是诸葛亮的争权工具,也没用实证。究竟哪个才是袁綝官运亨达的原因呢?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袁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他一生也是很曲折的,他去世之后,还有很多后代,很多人好奇后代去哪了,其实也是逃难去了。

曹操东征刘备的时候,人们议论纷纷,担心大军出发后,袁绍会乘机抄他的后路,若真的是这样,曹操的军队向前不能进攻,后退也就失去了根据地,是十分危险的。

曹操分析形势,人认为袁绍性情迟缓而且多疑,他即便前来袭击我们的后方,也肯定不会太快的,而且还觉得刘备的势力是刚刚兴起,人心还没有完全归顺他,可以抓住有利的战机进攻刘备,一定会马到成功。

在曹操的指挥下,大军准备攻打刘备。袁绍得知情报后,认为这是乘虚发动进攻,斩断曹操后路,使他首尾不能相顾的天易良机。

衰绍手下的谋士田丰认为,曹操亲自带领大军讨伐刘备去了,把都城空了出来。将军正好直指曹操的许都,搞毁他的地盘,曹操听到许都被袭击,一定会放弃攻打刘备,回许昌,到那时已经占领了他的巢穴。刘备再从后面追击,曹操就失败了!

袁绍的儿子袁尚继承职位后,和袁熙一起投奔了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依仗着辽东地处边远,感觉曹操鞭长莫及,一直不服曹操。后来就有人劝说曹操趁势征伐公孙康,一举两得,还可把袁尚、袁熙兄弟俩擒获。

曹操让战场上很厉害的将士们停止前进,很有把握地说:“过不了几天,公孙康就会杀了袁尚和袁熙,把他们的人头送来,将士们不用吃征战之苦了。”

没过多久,公孙康果然杀了袁尚、袁熙兄弟,把他们的人头送了过来。不得不说,曹操真的很有谋略,胆子很大,智商也在线。

  袁绍手下最倚重的四大谋士,审配,逢纪,郭图,许攸

  审配 - 简明历史传记

  审配,字正南,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袁绍领冀州,被委以腹心之任,并总幕府。河北平定,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配峙其强盛,力主与曹操决战。官渡战败,审配二子被俘,反因此受谮见疑。袁绍病死,审配等矫诏立袁尚为嗣,导致兄弟相争,被曹操各个击破。曹操围邺,审配死守数月,终城破被擒,拒不投降,慷慨受死。

  审配 - 简明演义传记

  袁绍平定河北,正值徐州刘备求救,审配恃其强盛,力主兴兵讨曹,袁绍遂以审配、逢纪为统军,兵发黎阳。官渡对峙,审配献计起土山地道,使曹军皆蒙盾伏地。连战皆败,袁绍病死,审配等立袁尚为嗣,引发兄弟纷争,并屡劝袁尚攻击袁谭,致使谭困而投敌。曹操围邺,审配拒守数月不下,后其侄审荣开门迎敌,审配死战,被徐晃所擒,拒不投降,北跪受刑,引颈就刃。

  后有诗赞曰:

  河北多名士,谁如审正南;

  命因昏主丧,心与古人参。

  忠直言无隐,廉能志不贪;

  临死犹背面,降者尽羞惭。

  审配的历史评价

  ◆裴松之:配一代之烈士,袁氏之死臣。(《三国志·袁绍传》)

  ◆荀彧:审配专而无谋。(《三国志·荀彧传》)

  逢纪

  袁绍帐下重要谋士,字字元图。后被袁绍长子袁谭所杀

  逢纪- 简明历史传记

  袁绍去董卓出奔,逢纪与之俱诣冀州,甚受亲信,更为之定计,胁迫韩馥,遂使袁绍领冀州牧。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与曹操决战。官渡之战战败,逢纪更谮田丰,使绍羞而杀之,却不因与审配不睦,为其开脱。袁绍病死,逢纪等矫诏立袁尚为嗣,袁谭出军黎阳,袁尚少与兵而使逢纪随之,谭求益兵不得,遂怒杀逢纪。

  逢纪 - 简明演义传记

  袁绍用逢纪之计,胁迫韩馥,遂领冀州,以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平定河北,又以审配、逢纪为统军,兴兵讨曹。连战皆败,袁绍病死,逢纪等立袁尚为嗣,袁谭争位,郭图定谋,计赚逢纪同赴谭军。后谭求益兵不得,怒而杀纪。

  逢纪 - 历史评价

  ◆荀彧:逢纪果而无用。(《三国志·荀彧传》)

  郭图

  郭图 - 简明历史传记

  郭图字公则,

  郭图为袁绍所任,曾为之游说韩馥,使绍领冀州。天子之东,郭图阻绍迎帝。袁曹争霸,郭图力主决战,并因是谮沮授,使绍分监军为三都督,图亦典其一军。官渡之战,随颜良攻白马,失利而归,后曹操偷袭乌巢,郭图固请以重兵攻曹营,计失而谮张郃,郃等忿惧而降曹,袁军溃败。袁绍病死,审配等立袁尚为嗣,郭图因说袁谭攻尚,兄弟交兵,袁谭战败,郭图复说谭呼曹操击尚,去亲就敌。尚败而谭复叛,曹操攻之,谭败走被杀,图亦见诛,并其妻子。

  郭图 - 简明演义传记

  袁绍平定河北,正值徐州刘备求救,郭图以名正言顺,力主兴兵讨曹,并劝绍发檄数操之恶。颜良、文丑被关羽所斩,郭图劝袁绍杀刘备不得,复说绍联合孙策,会策亡而作罢。官渡之战,曹操偷袭乌巢,张郃欲往救之,郭图固请先击曹营,以图围魏救赵,计不成而谮张郃,郃等遂降曹操,袁军崩溃。袁绍病死,袁谭不得立,郭图说谭,谋杀袁尚,导致兄弟交兵,又劝谭引曹操攻袁尚,以收渔翁之利,尚败而谭复叛,曹操攻之,谭军大败,郭图亦被乐进射杀。

  郭图的历史评价

  ◆胡三省:郭图、审配各有党附,交斗谭尚,使寻干戈,以贻曹氏之驱除,谭尚既败,二人亦诛,福祸之报为不爽矣。(《资治通鉴卷六十四》注)

  生平简历

  许攸,字子远,籍贯荆州南阳人(今河南南阳)。

  简明历史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简明演义传记

  许攸年青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害。曹操假装生气,却没有惩罚许褚。

  详细介绍

  袁绍帐下得力谋士之一。袁绍兴兵将大军十七万围官渡攻曹操,在官渡之战相持阶段,曹操久守官渡城,军力渐乏,军粮告竭,急发使者往许昌求救措办粮草。使者被许攸截获,曹操催粮书信俱露。于是献计袁绍,分析了曹操军队屯官渡,与自军相持日久,许昌必定空虚,若分一军星夜袭击,则许昌可一举拿下,曹操亦可擒也。今时曹操此时军粮已绝,正可乘此机会,兵分两路袭击,官渡,许昌之地可得,曹操亦可擒。如若袁绍用许攸计袭许昌,攻官渡,曹操必定全军覆没。

  遗憾的是忠言逆耳,袁绍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认为曹操诡计多端,此催粮书信乃诱敌之计。因许攸与曹操少时曾为好友,袁绍更是怀疑许攸暗通曹操,充当曹操奸细。怒而欲杀之。许攸感叹袁绍的不足为谋,更加上同为谋士审配的谗言加害,于是念着与曹操的故旧,转投到曹操的门下。袁绍失去了一员最得力的谋士,后人有诗叹曰:

  本初豪气盖中华

  官渡相持枉叹嗟。

  若使许攸谋见用,

  山河争得属曹家?

  许攸投曹操后,建议曹操作速进兵,速战速决,兵分八路攻占邺郡,袁绍仓皇逃跑。袁绍死后,献计决漳河水淹翼州城,攻克翼州城,令袁尚兵败逃亡,审配身首异处。翼州城一陷,袁绍基业彻底崩溃。袁绍连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最终败自己曾经的谋士的手下。

  曹操攻克翼州后,许攸自持功劳大,不把任何人放字眼里。居功自傲,数次故意讥讽曹操,被许褚怒杀。

  总体评价

  《三国志》里面没有许攸的传,但关于许攸的记载则大致跟演义差不多。最早的记载是在《魏书◎武帝纪》里。《武帝纪》有好几处提到许攸,最初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接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这段记载说出了许攸是南阳人,而且很早的时候就有点气魄,敢于跟人同谋废掉皇帝。在这个事件中,许攸想到了曹操,觉得有曹操参与胜算很大,但曹操没有参与,结果正如曹操预料的,这次废立失败了。

  这次事件之后,许攸就一直沉寂,直到官渡之战爆发,作为袁绍的一个谋士开始登场。在官渡许攸有三次亮相。第一次是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的时候。这次亮相记载于裴松之注引前代史料中。注中说袁绍久攻官渡不下,许攸就向袁绍献计,从另外的道路到许都把天子接来。但袁绍没有听从许攸的建议,结果“许攸怒”。从这个记载看来,许攸不但有胆识,而且有头脑,计策也恰恰是曹操所害怕的,偏偏袁绍不听。结果许攸很生气。从第一次的记载可以看出,许攸跟曹操还是很有交情的,他没有在节骨眼上帮助他的老朋友,反而是献上这条毒计,的确对袁绍是很尽心的。这么好的计策袁绍居然不用,才让他很生气。如果他不是真心为袁绍好,他是不会生气的。这时候许攸还没有叛变的打算。

  但到许攸在官渡第二次出场的时候,他就叛变了。袁绍不听他的计策固然有一些作用在内,但没有这件事,他的叛变还是会发生的。对于这个结局,曹操的谋士荀彧早就预料到了。荀彧的传里记载,孔融去见荀彧,说袁绍谋士猛将如云,要打败他很难。荀彧在提到许攸的时候说,许攸贪财,纵容家人犯法;而审配与逢纪都是刚直而无通变的无谋之人,一旦许攸的家人犯法,肯定会被抓起来,而家人被抓起来,许攸肯定要另做打算。事情正象荀彧预料的那样,《武帝纪》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许攸贪财,而且到了袁绍已经不能满足的地步,所以离开袁绍投奔曹操,并献上烧掉袁绍粮草的计策。其实这里的记载有点问题,许攸贪财,袁绍如果不能满足,他早就应该跑了,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官渡之战呢?而且先前许攸还献上那样的好计,显然不是一个想要离开的人所能做到的。导致许攸离开袁绍的原因恐怕还是演义中提到的有关许攸家人杀人的事情。这件事情同样在荀彧的传中提到了。“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可见触发许攸投降曹操的,既不是贪欲不能得到满足,也不是计策不能见用,而是家人被收押。那么,从表面上看起来,许攸仅就这次叛变来说,算不上一个问题青年了。其实不然。

  许攸的家人为什么会被收押呢?到底是犯了什么法呢?既然荀彧作出了那样的判断,其中必然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因为许攸贪,所以他的家人才会犯法。尽管袁绍给了他很多好处,但他仍然以为袁绍给的好处是不够的。作为一个贪官来说,俸禄是不能养活他的,他必须要寻找另外的生财之道。而这样必然会触犯刚直的审配所制定的法度。出征之前,可能袁绍很看中许攸,一直庇护有加,许攸的家人才逃脱了惩罚。现在许攸跟随袁绍出征在外,审配和逢纪就不会再沉默了。许攸的家人一旦有新的过错,自然就会被收监。等到消息传到前方,就成了既成事实。袁绍在出征之前已经囚禁了田丰和沮授两个谋士,对许攸献的计策也是白眼相加,而既然田丰深知袁绍失败之后会迁怒于他,许攸那么聪明的人,自然也能想到。家已经没有了,再呆在袁绍身边,恐怕连命也会没了。

  由此可见,许攸是一个很会为自己打算的贪官。但他也有道德底线,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走出有违道德的路的。早期他响应王芬,估计就有趁机捞一票的想法在内。投奔袁绍,也存在一种投机的思想。但他并没有在计策不见用的情况下离开袁绍。说明他虽然投机,还是讲究人情世故。直到呆不下去了,才最终反戈一击,给袁绍造成了致命打击。

  演义说许攸因为查到曹操的信件才知道曹操没粮。但在《三国志》相关的注中,却没有提到许攸截获曹操信件的事情。许攸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判断得出结论的。同时鉴于前面许攸提到的计策,说明许攸的才能在三国众谋士中应该排在中上。

  乌巢破后,淳于琼被曹操抓住,淳于琼说胜负因为天数,曹操决定不杀淳于琼。实际上这时候淳于琼已经在战斗中丢掉了鼻子,许攸这时候就对曹操说,“明旦见于镜,此益不忘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等明天他照镜子的时候,他就更加不会忘记今天晚上的耻辱了。曹操觉得许攸的话说的有道理,就把淳于琼杀了。

  以上事实说明,许攸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而且他很能够权衡利弊,同时也有一定的道德底线。但许攸就是一个贪官。只要他做官就会贪。贪官在任何时代都是问题青年。但比起其他更有问题的三国青年来,许攸就只能指着李严的鼻子说,你还差点。

  历史年表

  许攸年青时与袁绍、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均不被听从,深感不满。官渡之战之际,许攸因家人犯法被收治而投奔曹操,提供了重要情报,建议曹操偷袭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傲慢无礼,口无遮拦,最终触怒曹操,被杀。

  184年左右,冀州刺史王芬与许攸等人谋废汉灵帝,立合肥侯,最终以失败告终。

  189年,袁绍从董卓初逃出,投奔冀州,许攸跟随,成为袁绍的谋士,力劝袁绍与曹操联盟。

  196年,汉献帝东归,许攸劝袁绍迎接汉献帝,袁绍不听,许攸深感不满。

  200年,曹操、袁绍开始交战,许攸劝袁绍缓攻曹操,袁绍自以为强盛,不听劝谏,许攸深感失望。许攸贪财,其家人犯法,被审配收治,许攸于是投奔曹操,建议曹操出兵乌巢,结果大获全胜。后袁绍将张郃、高览来降,曹洪表示不信任,许攸出面为其担保。

  官渡之战后,许攸跟随曹操平定冀州,立有功劳,但许攸拥兵自重,屡次轻慢曹操,称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虽嘻笑,心里却很讨厌他。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历史评价

  《三国志》:“许攸贪财,绍不能足”

  孔融:许攸,智计之士也。

  荀彧:许攸贪而不智。

  其他的:

  田丰

  1、田丰 字元皓碑

  籍贯 [冀州]巨鹿郡 [今河北巨鹿一带]

  官至 冀州别驾

  简明历史传记

  田丰,冀州巨鹿人,博览多识,权略多奇,曾在朝中任侍御史,因不满宦官专权,弃官归家。袁绍起兵讨伐董卓,应其邀请,出任别驾,以图匡救王室之志。后袁绍用田丰谋略,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虎据四州。田丰曾劝袁绍早日图许,奉迎天子,占据政治上的主动,袁绍不能从。建安四年,曹袁争霸,田丰亦提出稳打稳扎的持久战略,袁绍执意南征而不纳,但在曹操东击刘备时,却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田丰的奇袭许都之计,错失良机。官渡之战,田丰再议据险固守,分兵抄掠的疲敌策略,乃至强谏,被袁绍以为沮众,械系牢狱。建安五年,袁绍官渡战败,因羞见田丰而将其杀害。

  简明演义传记

  袁绍领冀州,以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袁绍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便欲与曹操争霸,田丰建议先通王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然后稳打稳扎,逐步取胜,袁绍恃其强盛,执意兴师,但在曹操东征刘备时,却以幼子生病为由,不听田丰的趁虚袭许之计,坐失良机,田丰只得跌地长叹。曹操击败刘备,回到官渡,袁绍反而要在此时攻曹,田丰坚决劝阻,竟被囚禁狱中,绍军大举南下,田丰又从狱中上书谏阻,几被斩首。官渡之战,袁绍大败,羞见田丰,听从逢纪的谗言,遣人赉宝剑先行杀之,田丰听闻败训,亦知必死,遂自刎狱中。

  历史评价

  ◆曹操:向使绍用田别驾计,尚未可知也。(《三国志·袁绍传》)

  ◆孙盛:观田丰、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三国志·袁绍传》)

  ◆荀彧:田丰刚而犯上。(《三国志·荀彧传》)

  陈琳

  一、三国文学家陈琳

  陈琳(~217)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虐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诗、文、赋皆能。诗歌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描写繁重的劳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苦难,颇具现实意义。全篇以对话方式写成,乐府民歌的影响较浓厚,是最早的文人拟作乐府诗作品之一。散文除《为袁绍檄豫州文》外,尚有《为曹洪与世子书》等。他的散文风格比较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与吴质书》)的评论。辞赋代表作有《武军赋》,颂扬袁绍克灭公孙瓒的功业,写得颇为壮伟,当时亦称名篇。又《神武赋》是赞美曹操北征乌桓时军容之盛的,风格与《武军赋》相类。陈琳在汉魏间动乱时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对功名的热衷。这种热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与“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诗、赋在表现“立德垂功名”一类内容上是较突出的。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荀谌

  荀谌,字友若,荀彧之弟,荀绲之子,(豫州)颖川 [今河南禹州]人初袁绍以逢纪计,说公孙瓒南来,冀州震动,时荀谌为韩馥谋士,说馥请袁绍同治州事,遂使绍领冀州牧。袁绍平定河北,值徐州刘备求救,荀谌力主讨曹,绍遂起兵。谌后不知所终。

袁家的灭亡纯属是袁家后人的自取死路,其实按照道理来说,当时天下最大的家主就是袁家,也就是袁绍,袁术两兄弟所在的袁家。当时的原价是四世三公之首,当时汉代选官制度还是推举制,也可以称为征辟制,是朝廷官员征辟民间有名望的人。你想当一个朝廷大官可以随意地选用民间人士入朝为官,这个里面存在着多大的利润空间。很显然作为四世三公之首的袁家,掌握着大量的选官的空间,所以很多人都是依附在袁家手下。

在东汉末年汉朝皇权没落的时候,与之相反的是袁家手中的权力在不断增长。其实董卓进京就是当时的袁家家主做的决定,董卓当时只是依附在袁家手下的一个普通将领。只不过董卓这个人非常的听袁家家主的话,所以袁家家主就被董卓这个人所迷惑。袁家家主想借助董卓这一把刀来替他扫清朝廷上的政敌,可是袁家没有想到自己养的这一条狗竟然反噬主人,这个是袁家开始衰落的起点。

在董卓反噬袁家之后,董卓并没有把全部的袁家后代都灭掉,还跑了两个比较重要的人。这两个人就是后来的袁绍,袁术,这两兄弟分别继承了袁家的政治资产,这也是为什么在18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袁绍,袁术两兄弟可以作为领袖的原因。在当时如果按照正常的情况发展的话,天下最后的主人肯定是在袁绍袁术这两兄弟手上。

可是意外发生了,袁术竟然头脑发热,率先称帝,这就导致了天下人群起而攻之,袁术率先出局。而袁绍则是在天命之子曹操的对抗之中失败了,你想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怎么可能会放下这个手下败将,自此显赫一时的袁家就没落了

蜀国前将军袁綝,会是袁绍的子孙吗?

关羽,一直都是刘备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地位也最高,关羽也才做到前将军而已。李严,刘备的托孤重臣,和诸葛亮几乎同一地位的人,分量何其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