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这其实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北方历来的战乱不断,人口流动性太强,使得一个宗族的人经常处于分离状态。
第二:南方相对稳定,人口流动性小。
第三: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在清算时期受到的冲击小,因此南方至今仍保留着浓厚的宗族文化,而北方却几乎很难再见到!
窦文涛曾在《圆桌派》上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企业家群体南方多,北方少
马未都认为这就是宗族文化的原因造成的。
马未都说:南方企业很多都带有宗族性质,一旦碰到困难了,大家总是相互支援,困难很快就过去了。
而在北方企业中,经常会有一个家族企业因家产之争而分崩离析的现象。
老马说:“这背后其实就是宗族文化的不同造成了。
2019年热映的电视剧《破冰行动》中,毒窝塔寨村就是如此,剧中林家大房、二房、三房都着很深的矛盾,甚至为争斗二房派人杀了三房的儿子,然而他们在对外这个问题是却能保持一致。
这就是中国的宗族文化所形成的凝聚力,有宗族就必然有祠堂,这在《白鹿原》中就有着很深的表现,族长白嘉轩就是白鹿原上的大家长,具备惩罚所有村民的权力,田小娥不守妇道,白嘉轩在祠堂当众处罚她。
祖宗文化发展到今天,却呈现出一种南北各异的景象,在南方宗族文化依旧盛行,特别是两广地区,在南方各省每年清明时都会有大型的宗族祭祀活动,而在北方宗族文化却如何消失了一般。
中国人对于祖先是很敬畏的,但宗族文化在南北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南方的宗祠文化
一直以来,南北方由于地域的差别形成很大的文化差异,一直以来就有南拳北腿、南粥北面的说法,北方人豪爽,南方人斯文,南北差异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祠堂是供奉祖先、是当地族人的悼念自己先祖的一个神圣之地,族中之人,无论是结婚、生子、升学、升官等都要去祠堂祭拜,寻求祖宗的庇佑。
无论好事、坏事都喜欢在祠堂中向祖宗倾诉,在《白鹿原》中,黑娃在经历了一切后,跪在祠堂中忏悔自己的罪过,接受族里的惩罚,最终又成了白鹿原的一分子,祠堂又多一层公堂的身份。
古代曾盛传一句话叫”族有族规“,从很多电视剧中,我们也能看出族长是一个具备和法官同等效力的角色。
根据《汉书》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立祠堂,及时祭祀礼不绝。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祠堂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在西汉儒家文化开花后,祠堂文化也就此在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
在最初的官僚体系中,一个地方最大的行政官员是县令,县令以下会有村长、里正这样的非国家编制管理人,同时结合宗族自治的形式,一般由村长和族长共同治理。
讲到这里,大家就需要了解另一个词了”宗法制“。
所谓宗法制,简单来讲周天子的分封制,第一继承人是长子或嫡出之子,视为宗子,若长子为嫡子,未来第一人就是长子,或长子不是嫡子,则嫡子是第一继承人,而其他非第一继承人则是小宗。
简单来讲,就是皇后的儿子是将来的皇帝,而妃子的儿子只能当王爷(小宗)。
小宗分封后,他的儿子又以同样的方法确认继承人身份,由此类推,最终形成了宗族。
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宗族的势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大于行政势力的,所以一个村中,同时存在族长和村长两个人时,往往最终说了算的人是族长。
因此,供奉着祖先的祠堂也有一层公堂的身份,族长一般是由辈分最高,且德高望重之人担任,对族人有劝导、管教、处罚的权力,违反族规者族长有权处置,甚至逐出族门。
这一文化曾经并非南方人所独有,北方一样盛行,然后现在却成了南方的特有现象。
北方战乱太多,导致宗族难以聚集
古代的北方历来都是战乱最多的地方,匈奴、金人、西夏、蒙古等,几乎每一个汉族王朝背后一定会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在对中原虎视眈眈,这也造就了许多北方老百姓因为战争而被迫搬迁,人口的流动使得同一姓氏的族人开始分散,有的人住着住着就散了。
山西大同人口的外迁、走西口、闯关东等例子都可以看出,北方人外迁的频率一直很高。大的流动性也导致了宗族概念的模糊化,宗族文化不能很好的发展。再加上,北方游牧民族的混入,形成汉人与少数民族的杂居,在双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下,儒家的宗祠文化被不断地冲击着。
南方环境稳定,适合文化发展
自衣冠南渡后,北方的文化人将书卷气、经济带入南方,南方稳定的环境、适合的温度、肥沃的水土,使得耕种业、诗书文化渐渐浓厚。
北宋南迁后,南方地区经济又一次推向了高潮,而北方人由于不适应南方的气候,让宋得以在南方偏安一隅,正因如此,北方地区由于连年的战乱人口流失,而相对稳定的南方宗族文化开始生根发芽。
渐渐地在南方,同一宗族聚集的势力逐步壮大,许多村寨都是同一姓氏,外姓人很难融入其中,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南方也开始重视宗族、祠堂文化,许多地方开始有了自己的族谱,有人专门负责修族谱,记录每家每户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与此同时,祠堂也渐渐地成了他们的精神建筑。
最终形成了南方多宗族、祠堂,而北方较少的情况。
新中国建国后,宗族文化曾经历过一段黑暗的清算时期,当时北方由于离首都近,因此受到的冲击更大,清算也比较彻底。而南方地区因为距离远,受到的冲击小,因此得以保存。
最终演变成了今天我们看到了南方人重视宗族文化的现象,特别是在两广、福建等地宗族祠堂的观念很重。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朱子家训·全文》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不管是商议大事还是处理族人,都会在宗族祠堂举行。其实说起来,大家可能对宗族祠堂并不陌生,不过很多南方人大多都比较重视宗族祠堂,而在北方宗族祠堂却十分少见。
宗族文化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一种南北相异的景象,在南方宗族文化依旧盛行,特别是两广地区,每年清明时都会有大型的宗族祭祀活动,而在北方宗族文化却如何消失了一般。那么,祠堂发展到今天,为什么南方会更加重视宗族祠堂,而北方人不太重视呢?
第一,古代南北方战局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北方向来是战乱不止,人口就不得不迁徙,北方人经历了许多次人口流动,比如闯关东、走西口等等,频繁的迁徙,将原来固定的族群不断拆散,这也造成北方人的宗族观念没有那么强烈的原因之一。
总之,和北方相比,南方地区则比较稳定,战乱也比较少。
除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之外,再加上南方地区水流众多,物产丰富,南方人经历了几代还在固定的地方繁衍生息,慢慢形成自己的姓氏村镇,使得很多村庄都是同一个姓氏,而外姓很难融入他们,久而久之,也就想办法搬去跟自己姓氏一样的村落定居。这有利于形成固定的宗族实力,世代相传的族谱也得以延续。
第二,儒家文化影响西汉时期,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就开始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宗族和祠堂也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主要强调家族观念。
同一姓氏的族人为了纪念祖宗,就重视起建祠堂这一种习俗文化。而大部分有祠堂的族群也有自己的族谱,有族人专门负责记载每家每户的子女,娶了哪个地方的外姓女子,本姓的女子又嫁到哪里去了且婚后与男家生了几个儿女等,这等于是记载该姓氏族群的开枝散叶过程。因此祠堂也就成了他们心里和行为上的精神建筑。
北方因为胡汉杂居,通婚混血,对于汉人的传统礼仪越来越不重视。而在南方地区,广东和福建等地方的宗族观念比其他地方更甚。
他们是秦汉时期第一批南迁的汉人,保留着最正宗的祭拜祖先的观念,甚至在一部分地区,如果有族人作奸犯科,族长可以在祠堂里当着祖宗牌位和族人的面进行处罚。族规比法律还要管用。
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其历史悠久,几乎贯穿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它维系着家族、宗族之间的感情,成为不同家庭的情感寄托,所以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有必要传承下去。如今,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们逐渐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传统文化不复存在,而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不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逝。
一、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家谱记载着整个家族的旁支世系,表达了人们对先祖的敬畏之情。自商周时期,家谱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至唐朝时期,家谱的修订体系最为完善,官府专门成立机构帮人们修订家谱。但由于受到战乱和迁徙的影响,家谱断层的现象经常出现,因此有些家谱存在着杜撰虚构的可能,尤其是明清时期,出现了“谱匠”这种职业。人们不惜以造假的方式也要建立家族的族谱,说明宗族观念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其代表着一种身份认同感。祠堂文化同样是源远流长,有宗祠和家祠之分,古时是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现如今南方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祠堂,几乎每个姓氏都有一家祠堂,而且每年都要举行祭拜先祖的活动。
二、现实价值。家谱除了具有情感价值外,其还是一种人文资料,对研究古代社会人文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家谱一般还有家规,对于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而祠堂代表着宗族归属,发挥着维系家族情感的纽带作用,是增强家族凝聚力的载体,同时也为后代了解宗祠文化提供了场所和途径。所以不管从精神归属角度,还是现实价值角度,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都有传承的必要。
每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分为南北区之分我们中国的地大物博,所以东西南北跨度非常的大,东边和西边可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当然南边和北边也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那么我们就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在我们国家的南方就是会多出现祠堂这种地方,而在北方就非常的难以出现,这究竟是因为什么?还得有待考量。
据说呢是因为南方有非常多的宗族和族谱之类的,所以他们在南方建造的时候都喜欢用一个空房子来装这些东西,就是自己的一些家族是什么之类的,而在北方的话就很少见到这种情况,所以他们的祠堂也会非常的少。
祠堂和宗族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在北方地区则非常少见。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估计没见过祠堂,有的家族甚至连家谱都没有。祠堂就是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如果有族人作奸犯科,族长可以在祠堂里,当着祖宗牌位和族人们的面进行处罚。
关键在于它对这个社会有什么作用,光看族谱序言里“敬宗收族”那套儒家理论是看不明白的。在华南,宗族可以用来对付国家的税收,所以清代才有“粮户归宗”的办法;宗族可以用来集资做生意,所以后来的东南亚有许多家族企业。
普通百姓是不准建立祠堂或者宗庙的。只有贵族、官员、地方豪强和士大夫们才能建立祠堂或者宗庙,南宋文人陆游临死前写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由此可见,陆游家有属于自己的祠堂,毕竟陆游属于中级官员。
主要是因为在我们国家古代的时候,他们的受战乱的影响,很多北方人都迁居到南方,因为他们以前一直在北方地区开始居住,后来去了南方之后可能就会在南方定居,定居之后,他们也不是一家一户就迁到那里了,肯定是一个村子或者是周围的很多很多人,
宗祠文化起源于北方,为什么南方的祠堂比北方多
我们常常可以在一些影视剧里面看到,一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里面摆放着很多的牌位,这些牌位都是家族当中已经死去的人们,而这样的大家族很多也都是当时的名门望族,流传时间很长,名声很高。不过“祠堂”这种地方,在现代社会来说其实并不多见,而且大部分都在南方,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南方的祠堂要比北方更多呢
咱们都知道,历史上咱们华夏中心长期是在北方,所以宗祠文化实际上是起源于北方。
像著名的山西洪洞大槐树,那是许多家族姓氏的根祖之地啊!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南方的,特别是在岭南地区,其宗祠文化氛围确实要比北方来得厚重。前段时间热播的《破冰行动》,里面的塔寨便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林氏宗族的制度,在村子里,有时甚至凌驾于法律,其影响可见一斑。
作为发源地的北方之所以不如南方,那是主要还是因为战乱的关系。北方战乱比较多,受到涉及的宗祠自然也就比较多。
打仗的时候,大家都忙着打仗,百姓连最为起码的温饱都顾不上了,又怎么会有多余的精力去维持宗祠的完整,而且北方打仗让很多人逃难到了别的地方,北方宗祠自然也就荒废了。
特别是像三国乱世、五胡乱华、安史之乱这些动辄死伤数千万的乱世,北方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千里白骨,不少家族直接一个人都不剩了,哪还有什么宗祠南方就不同了,古代的南方并不是政治中心,而且农业方面也经营得相当不错,在没有战乱的年代,百姓有吃的有住的,宗祠自然也就一代一代地延续了下来。
当然了,南方宗祠之所以比较多,大部分都是北方人南迁之后,在当地开枝散叶之后才有的。前面说了,战乱时代,千里白骨,不少大家族,都选择南迁。像两晋时期的永嘉南渡;两宋时期的建炎南渡。家族迁移,宗祠自然也就跟着迁移了。
此外,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在大力开发南方,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移民。许多北方人就是因为移民,来到了南方,建立起了新的家族。
那个时候北方人初来乍到,相对比较弱小,所以就不断地建宗祠来巩固家族的存在感。
而且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家族的人分别去往不同的地方,她们都会建立新的宗祠,如此一来,这个宗祠就多了。
相较而言,北方那些大家族,成千上百年世代祖居于此,宗祠也比较固定,所以在数量要少于南方。但是就历史而言,往往要比南方宗祠来的长久。像晋祠、孔庙,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
最后除了前面说的战乱问题,还有经济条件方面的因素。从建宗祠,到维护宗祠,都是需要用到钱的。前面我们也说了,北方人口多,可是土地相对而言就分配得少了,在耕地比较缺乏的情况之下,粮食收入自然也就保证不了年年丰收了。
在古代的农耕时期,家族没有富裕起来,宗祠的维护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南方可就不一样了,不管是耕地的面积分配,还是南方气候条件,都是非常有利粮食收成的。有多余的财力去维护宗祠的完整性,这是北方当时很难做得到的。
为什么南方人注重宗族祠堂,而北方几乎没有?
本文2023-10-19 16:41: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2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