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姓满姓是什么? 我是镶黄旗 家谱说是契丹人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郑姓满姓是什么? 我是镶黄旗 家谱说是契丹人呢,第1张

后代有改汉姓为“郑”的满洲老姓主要有:纪里氏、郑讷鲁特氏(加入满八旗的蒙古姓氏)、舒穆禄氏。

其中在正白旗里有分布的姓氏有舒穆禄氏和郑氏(汉)。舒穆禄氏是八旗中比较大的姓氏,几乎每旗中都有,应该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中正白旗舒穆禄氏的著名人物有努尔哈赤的妹夫、胡勒额驸叶臣、大学士徐元梦。正白旗的舒穆禄氏里也有部分是隶属包衣籍。汉族的郑氏主要存在于上三旗和两蓝旗这五旗的包衣籍里。

其他几个姓氏都是希姓或是加入满八旗的蒙古、朝鲜姓氏,人数也比较少。郑氏(朝鲜)是正黄旗和镶蓝旗的包衣籍,郑讷鲁特氏(蒙古)是镶蓝旗的包衣籍 ,纪里氏分布于正黄旗和镶蓝旗,郑佳氏分布于正黄旗。

来自百科

满族女人身材特点是:

1、满族女性以身高、丰满、肤白、整洁、圆润、美丽而闻名。无论身材高矮,上下身与头部比例大多数都较接近黄金分割尺寸,上身长下身短以及头部与上身比例失调人群比例比较低。

2、满族女性双肩宽平,胸腹圆厚,皮下组织充实,给人以丰满健硕之感,极少有明显的柳肩人群。在讲话音质音色上既有堂音也有嗓音和鼻音,给人以立体声的感觉。

3、满族女性行走姿态表现挺胸阔步,步履稳健而富有弹性,在江南街面上,从姿态上远远即可便认出东北人的特点。 

4、满族女性以圆润的长方脸为主流,额头(方言称beilou)平展,额头两侧(太阳穴)丰满而厚实,眼角开放而扩展,鼻梁高而平直,鼻孔偏细而冲下(不露孔),嘴唇薄而嘴角微凹,上下牙齿対杖(不里出外进、倾斜或前摄),下颏圆润充实;舌头偏薄而舌尖锐利,语言表达时,可以快速灵巧伸卷,发出的音节表现出明显的儿话音。

5、满族女性肤色更加显白,白的白得微粉而晶莹剔透,如无暇碧玉一般。而黑的又特别的黑,黑如黑土甚至紫黑,这两者各约占五分之一左右,两者之间人群为大多数,为五分之三左右,为微粉偏白肤色。

《那氏族谱》收藏在辽宁省凤城满族自治县那家。那氏即满族叶赫那拉(纳喇)氏。1943年由十一世孙那寿山主持修谱。《族谱》主要内容有:叙言、序言、世系、羊公墓表、那氏老坟茔图、大祭所用之物图、祭祖礼节、孝顺范例。

本书所记那拉氏,即是原来住在叶赫部的纳喇氏。清初始祖奇玛瑚“从龙入关”,隶满洲正蓝旗。奇玛瑚有九子,第九子羊山于康熙中叶(17世纪末)到凤城驻防,与次子那郎阿居住在城西南60里石柱子东沟。羊山长子彦图里在北京任侍卫,后数年其子黑色随叔防御,又南迁60里到蓝旗堡,至今仍居其地。《族谱》中记载满族的姓氏有满人当官后“即随官姓”之说。那拉氏在光绪末年改汉字“那”,并按汉俗按辈命名。

《族谱》根据那寿山、那庆田遗留的笔记草本,记载那氏祭祀中的礼仪。其中对领牲、祭祖、祭梭龙(索罗)杆子、换锁线等做了详尽记载,并绘出了所用物件图示。这对我们了解和比较研究满族各姓氏的风俗差异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族谱》世系中记载始祖九子的居住地,要以了解到叶赫那拉氏奇玛瑚一族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羊山的世系也可以了解该支的人口增长情况。二世羊山1人,三世2人,四世4人、五世8人、六世17人、七世36人、八世66人、九世80人、十世53人、十一世14人。其中十世、十一世中有因年幼尚未成婚者没有编人世系中,所以人数不如前代多。另外本支中有8人任领催以上官。还有一些叶赫族谱,即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至于族谱中所体现的叶赫族人在清代历史上的作用,笔者将另文讨论之。

叶赫那拉氏(Yehenara,又译叶赫纳喇、叶赫纳兰)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达尔汉,原姓土默特。

叶赫的地理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东南部,是著名民俗风景旅游。叶赫,满语为“河边的太阳”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元末明初这里就居信着满族先人的一个部落——叶赫部。又有传说叶赫那拉,源于蒙古的人的扈伦部,后来蒙古人杀了当地的叶赫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叶赫国,后来当地的蒙古人逐渐融入了女真,成为了叶赫人。

16世纪初,在部落酋长褚格率领下南迁,来到叶赫岸边,以河为名称叶赫部。约1573年,褚孔格的孙子清佳奴、扬吉努征服了周围的小部落,在叶赫两岸的山头上选择险要之地筑起两座城堡。每城有木、土、石三道城墙,还有护城河环绕,内有八角时楼,雄伟壮观,是我国北方少见的古建筑群体。叶赫东城赴保存完整。城内建筑台基,遗迹较多,其中点将台、烽火台尤为明显,叶赫部于1619年初被清朝努尔哈赤所灭。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明末叶赫国主之族,所属十五部。时有叶赫城(梨树县叶赫乡)张城、阿气兰、乌苏、吉当阿、雅哈、黑尔苏、阿敦、喀布齐赉、俄吉岱、扎济里城、彝巴丹(今吉林省伊通河流域)等。其族与爱新觉罗是“欢喜冤家”,既是仇国,又是世代姻亲。因此,名门望族繁多。其后多冠汉字姓那、叶。

清代叶赫氏著名人物有:

太祖孝慈高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纳喇氏,叶赫部长杨吉砮女。太祖初起兵,如叶赫,杨吉砮以后许焉。杨吉砮为明总兵李成梁所杀,子纳林布禄继为贝勒,又为成梁击破。岁戊子秋九月,以后来归,上率诸贝勒、大臣迎之,大宴成礼。是岁,后年十四。岁壬辰冬十月,太宗生。岁癸卯秋,后病作,思见母,上遣使迎焉,纳林布禄不许。九月庚辰,后崩,年二十九。

咸丰孝钦显皇后: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十年,从幸热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光绪三十四年,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

光绪孝定景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明珠:明珠,字端范,纳喇氏,满洲正黄旗人,叶赫贝勒金台石孙。父尼雅哈,当太祖灭叶赫,来降,授佐领。明珠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

都察院承政阿什达尔汉: 阿什达尔汉,纳喇氏,与叶赫贝勒金台石同族,为兄弟,太宗诸舅也。太祖灭叶赫,阿什达尔汉率所属来归,授牛录额真,隶满洲正白旗。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1655 - 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正黄旗满洲,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性德生于天潢贵胄之家,赫赫宰相府,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康熙十五年(1676)其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辅政大臣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初授牛录额真。崇德六年,苏克萨哈战有功,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叙功,晋二等精奇尼哈番,擢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为清初四辅政大臣之一。诏晋三等精奇尼哈番,赐祭葬,谥忠勇。

咸丰朝吏部尚书、大学士恩承,尚书、军机大臣那桐:那桐,字琴轩,叶赫那拉氏,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光绪十一年举人,由户部主事历保四品京堂,授鸿胪寺卿,迁内阁学士。二十六年,兼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晋理籓院侍郎。

道光朝兵部尚书那清安:那清安,字竹汀,叶赫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嘉庆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翰林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二十四年,授礼部侍郎,历刑部、工部。赠太子太保,谥恭勤。

古琴家叶诗梦:琴人叶鹤伏,潜号诗梦居士,为清叶赫那拉氏瑞麟的第三子,其姑即慈禧太后。初名佛尼音布,字荷汀,又号师孟,鼎革后始易今名。叶氏遗著有《诗梦斋琴谱》、《诗梦斋诗文集》、《诗梦斋日记》、《张船山华新罗诗集联》、《医药杂录》、《印章食谱杂记》等均未刊。

此外还有叶赫部大汗杨吉弩、清佳弩、纳林布禄、金台石,前锋统领、一等男白尔黑图,叶赫西城贝勒、三等男布尔杭俄,固伦额驸、八大臣、都统顾三泰,兵部理事官、一等男鄂莫克图,理藩院理事官图鲁什,副都统艾松古,副都统安达立,兵部理事官和托,内大臣、一等伯冷僧机,都统、议政大臣额赫纳,一等男又一云骑尉路什巴图鲁,二等子喀山,十六大臣、三等子爵奇兰,顺治朝兵部、礼部尚书果斯海,慈禧之父惠征,孝定景皇后之父都统桂祥,尚书、议政大臣哈雅尔图,咸丰同治朝大学士瑞麟。

当代叶赫氏人物简述:

叶嘉莹:叶嘉莹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加拿大藉华人学者,现在是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叶广芩:叶广芩系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理事,现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作协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委员;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女作家,并获陕西省委、省政府“德艺双馨”称号。

叶仰曦:著名画家兼昆曲艺术家。

那英:著名歌手。

那威:中国五子棋之父,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

满族人生理特征是:鼻梁直廷,如有人说自己是满族人,但没有这一特征,最起码不是纯满族人,不同于汉族人乌黑乌黑的小眼睛,颧骨,腮骨突出,但有别于韩国人,耳朵,从相片看清朝的各皇帝到东北纯满族人都是大耳朵,脚的小指指甲几乎没有。少数满族人头发或者胡须的颜色发黄,部分满人头发自然卷。

满族的来历

满族历史悠久。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中国史籍中所记载的肃慎人。肃慎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东临大海。到了周武王与周成王时,史书上曾记载他们进献过“楛矢石始砮”。在中国以后的史书中,肃慎即被称为挹娄。挹娄生活的地区大致与肃慎相同,不过一部分部落已迁徙到今吉林省和辽宁省东北部。这时挹娄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更为密切。

中国经历了不断的改朝换代,不同的历史变迁以及时代替换使得中国不断融合不断交错,成为了非常独特的存在。在中国的各个朝代中,清朝绝对是非常特别的,与其他朝代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起来的政权。

因为有着不一样的习惯和风俗,在清朝1644年入关以及一直统治的阶段中,满族与汉族之间还是有着不断的接触和摩擦。习惯的不同也导致汉族女性和满族女性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你们知道如何一眼分辨出满族人和汉族人吗其实非常简单,今天教你一招,只需要看两个部位,一个明显一个隐私,就能够一下在清朝区分女人是汉族还是满族。

首先咱们来说说明显的部位吧。古代女子自从北宋开始便有了缠足的习惯,特别是在南宋的风气以及对女子的刻画下,缠足成为了女子的标志,甚至还引出了“三寸金莲”的说法。但对于满族女子来说,来自关外的满族女性需要和男性一样涉猎劳动,缠足对于足部的畸形和束缚对于满族女性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清朝为了更好的统治,对于女子的要求也把缠足视为不当的行为。

清朝最早的缠足禁令最早出自于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就有规定“穿戴俱照满洲式样”,并且严禁汉人女子缠脚;又在崇德三年(1638)后金官方进一步约束女子缠足,“是身在大清国而心仍在他国也”、“若裹足,则砍足杀之”,将其上升至非常高的程度。如此的政策在清朝不是个例,由此可见缠足是不被清朝所认可的。

不过由于汉人女子多深居简出无法检验禁止缠足的效果,所以缠足在汉族女性身上还是非常常见的。清朝政府也意识到这一点,对于禁止缠足的政策也是时紧时松。虽然有对于女子这一习惯有所限制,但汉族女性还是延续了缠足的习惯,而满族女性又不会缠足,所以汉族女性和满族女性在当时最明显的区别通过这一双脚便可以知晓一二了。

那么什么是隐私部位呢?这一点可要从女子的耳饰说起。“一耳三钳”是满族女性的风习,若是满族女子在出生时便要一只耳朵穿三孔戴三钳,也是入关后满族的标志。而这样的习惯是汉族女子所没有的,汉族女子通常是一孔一钳。

据载,乾隆皇帝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一饰,联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即禁止”。虽然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耳朵是非常隐私的部分,但是这样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用“一耳三钳”来做区分有着一定的准确度。这么细节又隐蔽的细节也是非常民族差异化的体现。

想要在清朝区分女性到底是汉族还是满族,学会从这两个部位下手就非常简单了,这两个部位一个明显一个隐私,稍作分辨又非常明显。其中蕴含的也是来自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碰撞和交流。社会的融合会有着不同的情况出现,差异往往也会因此变得非常有意思呢。

  (一)、满洲人盗用宋朝女真人的族名,冒充女真人后裔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举兵反辽,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城。之后先灭辽国(1125年),后灭北宋(1127年),夺占了中原,都城随之不断南迁。女真政权入主中原,原来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长白山的生女真以及辽河流域的熟女真纷纷南下,抢占汉人的土地家园,在中原地区作威作福,享受花花世界,抛弃了原本居住的寒北渔猎生活。不论是生女真还是熟女真,没几个愿意留在故乡渔猎而不去中原享福的。

  公元13世纪,蒙元兴起,不断攻金,金国只是不断南逃,却不曾想过要向北返回故乡东北,为何?故乡早就没有故人了,早被他人占据了。最终金国亡于蒙宋夹击。由于铁木真有一先祖死于金国木驴之上,北宋靖康之耻二帝被俘,且蒙古臣服金国时曾被女真人多番欺辱压榨,蒙古人和汉人对女真恨之入骨,尤其是蒙古人每攻下一座金国的城池,都要进行大规模屠杀,而对女真人的清洗杀戮尤其残暴,从北到南,凡女真人皆被汉人和蒙古人当作第一屠杀对象。几百万女真人被杀得只剩1%不到,只在“河南等地遗存数千户”,辽河流域和长白山南麓剩下少许,总共也绝不会超过十万人,很快或被蒙古各部吞并,或融入汉族。所以,到了元朝时期,女真作为一个民族已经灭绝了。

  从史料上看,宋朝时期的女真人根本就没有后来满人的所谓三仙女起源传说。然如此,那满人又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原来,建立金国,灭亡辽国、北宋之后,女真人占领了中原,几乎全族南下,迁到华北享受华夏的花花江山,辽河流域本就有许多汉人生活,但黑龙江、松花江、图们江、长白山北部一带则出现真空,来自更北的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西北)不断有处于原始社会状态的氏族部落向东南迁移,融合当地未被女真吞并的靺鞨部落,逐渐填补了女真人南下后,今东北地区留下的真空。

  值得一提的是,先后南下的通古斯人并非出自同一个种族,通古斯人是西伯利亚地区无数不同种族部落的统称,而且从更西面的地域还不断有各色部落进入西伯利亚,其中也有继续向东迁至原女真人所占据的东北地区的。融入女真人的通古斯人和后来融入建州“女真”的通古斯人血缘上是不搭界的。

  不用说与汉人相比,就是与女真人相比,这些新来的通古斯人的文明程度也实在摆不上台面,他们在羞愧之余,不得不考虑傍上些什么。从留在东北地区的个别女真人那里知道金国女真灭辽驱宋的业绩后,加上女真人之前也曾少量混融了来自通古斯的部落,这些新来的通古斯人就自称是女真人,而且冒充是生女真。但他们也不想想,完颜阿骨打就是个生女真,金国就是生女真建立建的,还占据了中原花花世界,怎么还会留下这么多生女真在北寒地带受苦?

  金国被蒙古人灭国,女真亡族,族名却未亡,新来的通古斯部落们举起了“女真”大旗。不论真假,“女真”这个族名算是传了下来,只是假女真就是假女真,通古斯人许多方面扮得相当不像。

  女真学了中原文化,建立封建政权,奴儿哈痴的后金集团却学不来,搞了个半原始氏族公社半奴隶制社会,如果是真正的女真人,怎么可能过了几百年,反而从封建社会退化了到奴隶制社会?

  女真文字太复杂了,学不来,奴儿哈痴的后金集团只得模仿蒙古文而创立满文;

  女真话也不太好学,好歹撸起舌头含含糊糊学一点,但还是没学到多少。通古斯人发音比较简单,只用不多的几个音节交流。比如女儿的发音不论是汉语还是女真话都太复杂,还是用原来的“咯咯”比较方便,儿子金贵些,加个“阿”音。

  满族非女真,那应该就是通古斯人后裔了?

  粗略些可以这么说,通古斯血统应该是满人中比较大的一股,但也不能完全这么说,这是一个大杂烩的混血民族。

  满洲人(满族前身)是由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共二十四旗组成,其中满八旗不过半数左右而已。

  而满八旗本身的来源就非常杂乱,其来源包括明朝时期所谓的建州女真(辽宁东部、吉林东部、黑龙江东部南部、朝鲜东北部)、海西女真(吉林、黑龙江西部西北部)、野人(东海)女真(今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如上所述这三支冒用“女真”之名的部落,实非灭辽驱宋的女真。

  当初,女真人立国之时,仍然有许多靺鞨部落未被女真吞并,海西女真是通古斯人、蒙古人、靺鞨人混杂而成;野人女真是靺鞨人、通古斯人的混种;建州女真是通古斯人、靺鞨人、高丽人、汉人、以及少量真正的女真人混杂而成。

  在这三支所谓“女真”中,建州女真的构成最为复杂。建州女真一部曾占据朝鲜东北,后被朝鲜高丽政权驱赶向西,故而融入些高丽人;汉唐之时东北皆为中原政权管辖,历经战乱一些汉人留存下来,因长久游离华夏文明之外,融入当地部落。另外靖康之耻钦徽二帝被掳至五国城,随行的臣工约有几千余人,他们的后代或逃归南方,或融入建州女真、东海女真;蒙古灭金后,极少数女真人逃到长白山南麓,后来部分融入建州女真。但建州女真的主体还是通古斯人,三地中建州的气候和自然环境最好,是通古斯人迁移的首选。

  至于海西女真和野人(东海)女真中就没有任何真正的女真血统,也基本没有汉人或高丽人融入。海西靠近蒙古,占大头的是蒙古人,加上靺鞨人和通古斯人;东海女真主要是靺鞨人和通古斯人的混融。

  满八旗的核心应该是建州女真,虽然也不过占三支“女真”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而建州女真中,真正的女真人只有二十分之一不到,经过蒙元残酷屠杀后幸存的数万女真人大多数被融入汉族或蒙古,只有极少数逃回长白山,其中一些融入建州“女真”

  所以,真正的女真人在建州女真中只占二十分之一不到,建州女真在满八旗中不过半数左右,满八旗在满族人中所占比例又不过半数左右。综上所述,今天的满族从血统上说,真正的女真人后裔也就百中之一左右而已。

  其实在满清上层,对是否认女真为祖宗是有过争议反复的,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满人和女真人不论是血缘还是文化,都相距甚远。但最后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美化满清祖先的来源,增强对东北土著的号召力,他们还是选择了冒充女真后裔。

  (二)、“女真”与“满洲”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

  一、 两个民族的起源与民族构成不同

  "女真"与"满洲"的民族组织结构和华夏族都相差甚远!

  女真人的族源异常复杂,它开始被称呼为"女真"时只是一个庞杂的民族集合体的概称,类似于突厥系,分支众多。其生存方式类似西方的斯拉夫民族,都是发源于森林的民族,虽然包含有游牧的部落,但整体上并不完全以游牧为主。女真人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12世纪初,也就是北宋末年。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满洲人(通古斯人)是蒙古人种的北极亚人种,与爱斯基摩人有亲缘关系。慈禧弟弟的孙子叶赫那拉·根正·郝晓辉的口述实录《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书中描述:“最早满族是从通古斯来的,也就是现在的西伯利亚。”通古斯人在西伯利亚可能是受到了俄国哥萨克人的排挤,因而迁徙到中国明朝的东北地区,被当时的中国明朝政府收留。“满洲”的形成远远晚于女真,满洲正式成为民族是在明朝末年,具体则是公元1635年。《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书中写到:“ 说起清廷,或者说满族的传说很复杂,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的往上追溯,也只有六代,到上面第七代的时候,基本上都没有什么记载了。我们家的家谱上也是这样。”在构成上,“满洲”(满族前身)还包括汉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的成分。确切的说,明朝末年的“满洲”(满族前身)还只是一个政治集团。

  英国的《大百科全书》也说满洲人自称是女真的后代。那么为什么满洲人要自称是女真人的后代呢?可能是满洲人的祖上曾经被女真人统治过,所以自称是女真后代,打出了与早期女真人同源的幌子,以便增强对东北土著的号召力,反叛明朝,建立政权。这就像五胡乱华时期的匈奴人刘渊一样,为了占领中国,居然也打出了“汉”的旗号一样,滑天下之大稽,为了政治目的而欺世盗名。事实上,满洲人也曾经自称是日本人的后代,这发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为了政治上的目的——要在中国东北建立从属于日本侵略者的傀儡政权满洲国。在溥仪为祭祀日本天照大神而特发的《国本奠定诏书》中,满人认日本的清河源氏为祖宗,以日本天照大神为国教,视日本先祖为满洲先祖,修建国神庙。

  二、 "女真"与"满洲"的历史发展比较

  1、 在金国末年,入主中原的女真人已经进入封建社会。13世纪前中期,蒙古人灭亡金国期间,曾经对进入中原的女真人实施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根据1183年(金大定二十三年)金国公布过的人口统计,女真人只有400多万人,而在蒙古大屠杀之后,残存的女真人只有十几万人。在经历战乱和屠杀后,残留的那些女真后裔也被继续汉化,以至于在蒙元占领中国时期明确规定“女真生长汉地,同汉人”,这个时候的史料也记载“父虽虏种,母实华人…非复昔日女真。”说明女真人在蒙元统治时期已逐渐失去了独立民族特征,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换个角度思考,即便女真的后裔当时没有汉化,在这漫漫800多年里也与周边其他民族融合了,也不可能在几百年后的明朝末年突然跑回东北地区去繁衍出一个庞大的满州族。

  2、在金国灭亡几百年之后出现的满人,还在原始氏族公社和奴隶制社会之间徘徊,但金国时期,女真人的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封建社会,怎么他们的后代过了几百年不但没有进化却退化到奴隶社会?在人类历史上,同一个民族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因此,如果"女真"与"满洲"是同一个民族的话,世界历史必须对这种特殊现象重新进行研究,可能全人类的历史都要重写。

  三、 双方民族文字的巨大差异

  文字是传承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载体,我们看一下东亚一些重要文字的发展路线:

  汉字-〉日本汉字-〉假名

  汉字-〉女真大字

  汉字-〉女真小字

  梵文-〉藏文-〉蒙古新字

  回鹘文-〉蒙古文-〉满文

  很显然,女真文和满文的文字来源是不同的,从文字发展上看,女真和满洲应该不是一个民族。

  下面具体比较一下这两个民族的文字:

  女真文是金国用于记录女真语言的文字,属于表意文字,很像汉字。笔画有横、直、点、撇、捺。 书写自上而下,从右向左换行。

  再来看看满文,满文是拼音文字,前期参照蒙古文创立,后来又有所改进。但满文和女真文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字体系。而且文字本身毫无相似之处。满人只恢复类似蒙古文的蝌蚪文,如果真是女真人后代的话,为何不恢复类似于汉字的金国女真文?

  其实就算文字有着许多的共同点都不能证实是同一民族。 例如,日本文字、西夏文字、契丹文字都是根据汉字所创,但使用者是几个不同的民族。更何况女真文字和满文之间存在巨大差别,更证明双方不是同一个民族。

郑姓满姓是什么? 我是镶黄旗 家谱说是契丹人呢

后代有改汉姓为“郑”的满洲老姓主要有:纪里氏、郑讷鲁特氏(加入满八旗的蒙古姓氏)、舒穆禄氏。其中在正白旗里有分布的姓氏有舒穆禄氏和...
点击下载
上一篇:李氏家谱字辈下一篇:孟氏族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