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焦氏家族故事(二)—焦、张两姓的后世情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0收藏

新野焦氏家族故事(二)—焦、张两姓的后世情缘,第1张

焦、张两姓的后世情缘 (1)                                                                                                      据传清康熙年间山西遭灾,临汾张湾的张氏第八代孙张连山逃荒至新野兴隆观,讨饭时差一点儿被恶霸王有楠的狗咬死。是御史焦荣把他救下来。得知恩人是“破锅焦”后人,张连山说:“我们那里也有破锅焦传说,我们老祖奶奶就姓焦。你们焦氏先祖把女儿嫁给张湾我们张氏先祖,后来还搬到张湾养老了。临终时把锅片传给了女儿、女婿。咱们祖上还是姻亲呢”。后来御史焦荣出钱帮张连山治好伤并介绍他到焦庄北边中玉皇庙做事,后得道做了住持。

焦、张两姓的后世情缘(2)

民国时期的某天下午,焦庄来了一个打莲花落的。自称名叫张阳,家住山西临汾张湾。此人打起莲花落来不但口齿伶俐,而且面带笑容,嘴巴又甜。引来很多人来看热闹。时至傍晚,有热心的族人告诉他晚上可以去村北中玉皇庙那边休息,白天可到周围村庄去打莲花落。就这样张阳就在中玉皇往了下来,时间长了和村上人们关系更好了,时常来村上找东讨西,拉拉家常。人们更是喜欢他。当时焦氏第十七代孙焦云兴去世不久,年幼的儿子焦书茂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有热心的族人就牵线让张阳娶焦书茂的母亲,来照顾他们母子二人。就这样焦书茂随母亲到了山西临汾的张湾。后来焦书茂的母亲去世,焦书茂又回到了焦庄。谈起临汾张湾的情况,时常会说,那边确实有“破锅焦”的传说,张姓的老祖奶奶姓焦。从此焦庄人笃信自己就是“破锅焦”的后人,对焦、张两姓的后世情缘更是啧啧称奇。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在新野县焦庄村发现、发掘并保存有二十多通本家族明、清时代碑刻,为家族前世系确立提供了准确依据,为家族的追本溯源指明了方向。现将几通家族主要碑刻提供给大家,以利于了解和研究。

《祖茔碑记》

ⅩXXXXXXXXX,木有本则枝必茂。物类尚然,而况於人乎?由是推之,则人之有本,明矣。

XⅩⅩXXXⅩⅩ本视为寻常、玩为细故。其所厚者薄矣,如本何?吾友焦谦有见於此,欲立

XXXXXXXXX皆知此茔某姓某讳,某孙为某祖立也。且焦氏之传,其来尚矣。洪武初年,

XⅩXXXXXXX人材授江西南昌府税课职。在任数年,病故未还。有高祖母梁氏抚曾祖

XXXXXXX北横堤铺白河西岸堰湾居住。择祖茔於正东小栗渠。曾祖娶马氏,生祖讳洪,

XXXXXXX长贵由郡庠贡判湖广监利县簿,致政而还。次秀,次芳,次显。贵之子询,秀之子

XXXXXX之弟也,并卒。吾尤惜询弟由

XXXXXXⅩ早卒。谦等慨自高、曾以至於今,百有余岁,其子孙衍庆,家道昌荣,非祖宗积德之深

XXXXXX噫!先人积德之传,何其善邪?若然不思以报,则是饮芳泉而不知源,饭香黍而不知

XXXXX虽卜吉而葬於此,尚未勒石以刻铭,谦等遂以是举谋於众弟,弟皆曰:“此善举也。

XXXXXX之同然矣。复何疑哉?”。遂共立之。但愿而今而后子孙繁衍,后嗣贤良,上可以继先人之福德,下可以开后代之贤行。获福於无穷,垂芳名於有永。故所愿也,用立石焉。旹:

  XX十六年岁在辛巳仲春吉日。南阳府庠生镏垠撰文并书丹。

高祖讳洪赞

世泽渊源,肇自洪祖。永时开创,田XXX。家寔堰湾,葬吉溧浒。地灵脉远,人杰硕甫。派衍无穷,螽斯如鼓。

馨香XX,褒荣X卜。启佑后人,光照XX。XXX誉,追崇先古。有秩斯祜,式毂不朽。敬镌于石,志之悠长。

                                        邑庠廪生熊梦兆撰

万历十二年岁在甲申仲春吉旦

            玄孙  :儒官濬 、司吏洛 。 六世孙 :养心  、养梅  。                          仝立石

隆庆二年岁次戊辰十二月吉日

                                孝男:洛、汶        立石

《唐X祭文》

    嘉靖十九年岁次…………………………

唐王遣书办官陈英以……………………………

      ……………正迪功郎……………………

      镇……………历………………………

      ……………………………心………………………

      ……………………尚………………………

      嘉靖乙丑…………………………………吉旦

曾祖讳耀宗,乃巡察御史讳荣字荆岩之曾孙也,其 人生平宽

XXⅩ勤俭,托天之庇,幸有三子焉。长子善政又生孙学圣;次子国政

XXX学诗、学顺;三子新政又生孙学魁、学太、学平,俱已早Ⅹ,

XⅩXXX,但恐世远年X,XX缺发,适X曾孙等公议,立石,

上表X德,下勉后世云。

长门曾孙: 琰 元孙:尚溁

次门曾孙 :璵 元孙 :XX、XX         

三门曾孙: X、Ⅹ 元孙: 尚(X、X、X),尚(滨、X、X),

XXⅩ庆二十四年十月初一日 建立

孺人李氏,乃焦公讳拔之继配也,于归以后十年有余,而公亡。家务丛脞,赖其料理;子孙繁衍,待其训诲。李氏所历之境可谓艰苦备尝也矣,坚贞之操可比之于往古,而罔极之恩当报之于近今。夫妇之伦,理应合葬,但因祖茔狭而迁此,故立石以志,则后世子孙可以知其迁所由来矣。

长门:故男:尚杰

孙:故:云汉,云泗

曾孙:全漳、双成、双立、双尽

元孙:俊科、同召、心科、楹科、胜科

次门:故男:尚清

孙:云台

曾孙:润漳、蓟漳、建漳

元孙:春旺

三门: 男:尚宽

孙:云连、云合

曾孙:双才、双选

光绪二十四年季春中旬 奉祀

《大明孺人王母焦氏墓志铭》

  南阳府痒生弟黄冈焦卿撰文

唐府引礼长洲三泉沈擢篆盖

新野县痒生侄少玉焦濬书丹

唐府侍校王三仕遭母孺人焦氏丧,泣而告予曰:“母之懿行,舅之所知也,请铭焉”。予不敢以固陋辞。

按:孺人焦氏,遒生之姊,从伯讳论行四女也。幼承母樊氏严训,善工女业,年十七适王公讳缙,字国仪,别号竹池,护卫巨族,今保授书办官进秩典仗。其家原出于浙,始祖为宋百衣驸马,至祖以戎事事唐定庙,从军南阳,家于黄百户屯。

姊,资性纯笃,制行端庄,自适王门,历四十余年之事舅、三十余年之事姑,甘旨时献,躬妇道;自少之老,不衰敬畏。相夫子以礼,教子女以义,戚里以睦,家法整饸,闺门清肃。王公此内助之力,养亲有赖,家事可托,得以进职效劳,如掌内帑。历事敬、顺两庙及今,  世主保授前职。

孺人以疾终于家,棺椁衣衾美盛,吊奠盈门,冠盖相望,累日不绝。孺人生于正德二年,得年六十一,以隆庆元年五月十六日卒,是年八月初二日葬于黄官屯家东祖原焉。

王公娶焦氏、谷氏。焦氏生子一:三仕,娶刘氏,女一,二姐适生员张桄。谷氏生子二,三接早卒,三益娶钟氏,女二:长适孟九公,三姐适生员刘益谦。

呜呼。姊之德积,厥躬其生,为有职妇道,家殷盛善,服豊足正,宜顺天年。惜乎年止中寿,未遂夫妻子女百年偕老、承欢之愿。然而里痛苍悲,感贤诵德;亲友填道,车马环莹。如姊之卒也,几何人耶?

请是为铭曰:

孺人天性,温顺和悦,孺人制行,永清玉洁。事亲之孝,妇道匪缺,承夫之顺,妻道匪谦。子女贤贞,母道有得,三事不失,女中之杰。刻铭于石,永垂昭碣, 山明水秀,长春幽宅。

隆庆元年岁在丁卯八月吉日

哀子王三仕泣血稽颡立石

《明故王公孺人刘氏合葬墓》

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十六日,双桥兄卒。讣闻桂轩,焦子遂往吊焉。又六载,其子永年诣生告曰:“年父已殁六载矣,不幸母亦疾终,父母俱往,使无志名,则德亦与之皆往也,请志焉。”予曰:“双乔乃生之表兄也,知双乔者生也;虽不能文,敢以辞云?”

志曰:兄王姓讳三仕,别号双乔,南阳唐府中护卫人也。父曰王竹老,乃生之姑丈,历事三朝,恩宠最盛;母曰焦孺人,是生之从姑也。生一男即双乔公也,公娶刘氏,生一子永年;生一女三姐,适张道成。年娶龚氏,生一女大姐。

公其为人也,遴选书堂,勤劳持名,使非孺人刘氏内助之贤,得以进职效劳。不期王公以疾终焉。

公生于嘉靖十年五月二十二日,得年六十九岁,以万历二十六年七月十六日卒。孺人刘氏生于嘉靖十八年五月初六日,得年六十五岁,以万历三十一年八月十二日卒,是年十一月初八日葬于祖茔焉,王公与孺人合葬,是为铭:

公之德性,忠厚诚确;公之制行,端正仁和。

家业之盛,百事可乐;夫妇合葬,万世不磨。

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 ,孝男永年立石。

好久没有为家族写点东西,时逢辛丑中秋,万家团圆的日子,着重写一下近代山东焦氏比较重要的一位先祖-焦肇骏,关于肇骏祖的功绩,我曾在不同场合有所表达,此次录于笔端,一则梳理思路,二则抛砖引玉,诸本家如有更详实文字资料,不吝补充为盼。

山东焦氏起源于明初的大移民,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一统天下,但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战争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自洪武初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明初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重点是河南、山东)移民,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根据王渔洋《少司徒焦公传》(王渔洋给焦毓瑞写的传记)记载,"公讳毓瑞,字辑五,姓焦氏。其先枣强人,始祖成,永乐中徙章丘之清平乡,大王父瑁,王父馨,考日培。"又据章丘《焦氏族谱》记载,"我焦氏原籍北直隶枣强人也,永乐初年迁居于山东章丘县之清平乡。"两相对照,明永乐初年山东焦氏的先祖增、玖、成、仪兄弟四人自河北枣强背井离乡徒居山东,开启了山东焦氏六百年奋斗的篇章。

至于河北枣强是否为我山东焦氏发源地,待考证,家族中一直流传老家是 "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下老鸹窝"的说法,而同时史料记载大槐树为"凭照川资"的移民第一站,这应是确凿无疑的。而枣强在明初永乐年间河北并不属于人口稠密的迁出地区,反而是人口相对稀少土地荒芜的迁入地,且笔者求证过其他姓氏,也有不少来自于河北枣强,因此据笔者推断枣强只是第二中转站,将山西来的移民稍事停留整顿,登记造册,再分别迁至山东等地,而在枣强停留后应该是逐渐分流的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因此过程中有的移民就滞留在枣强繁衍生息,2018年枣强的几位本家到淄博寻访焦裕禄故居,闲谈中得知枣强有一老人家,手中有一本枣强的老谱,有可能记载了枣强之前的迁居情况,但老人因文革时受到冲击,密不示人讳莫如深,因为无人见到实物,我们只能认为不足信。而枣强之后的谱(尤其是我成祖一脉,近三百年间,出进士十一位,举人贡生二十多人,或为侍郎督抚,或为知府县官,或为教谕,多有政绩卓著,诗文传世者,县志有载的二十几人)瓜瓞延绵未见紊乱,故在枣强县王均乡焦家庄村有碑题: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祖籍地。

根据当时移民律法,为避免串通逃回原籍,成年兄弟不可以住在一起,而未成年人可以选择一名长兄同住方便照顾,待成年后另觅住处,因此有史料记载,四弟仪祖(一说场祖,当时未成年)起先随大哥增祖在昌邑居住,后迁安丘(后代又迁青岛城阳旺疃,待考证),四位先祖的迁居地及脉络梳理与肇骏祖的寻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历2015年7月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笔者去海南三亚的圣旨博物馆,出于对家族事务的敏感性,惊喜地发现了肇骏祖的名讳,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二十一日告示:戊辰科第二甲第十七名,选庶吉士。

在距离家乡四千公里的天涯海角看到祖先名讳的惊喜自不必说,想起他对近代山东焦氏的贡献,心中也是百感交集。据同治九年(1870年)庚午八月潍坊安丘郎君庄的《焦氏族谱》序中肇骏祖所书"自戊辰捷后,一车两马,周历四方",进士及第后为何要周历四方?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古代的知识分子的收入问题,"十年寒苦在书房,两耳不闻窗外事",完全脱产读书,小门小户少一个壮劳力,生活自然会十分拮据,莫说是发财,连填饱肚子都是问题,而赴京或上任路上的花销,到任后的请客送礼、保姆佣人、人吃马喂又是一笔极大的开支,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惯例,可选的筹钱渠道有四种:家里提供、打秋风、借钱、拜客,靠家里是不可能的了,而所谓"打秋风"则是向外省官员四处讨钱。肇骏祖选择的则是"拜客","拜客"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打秋风",只不过对象和借口不同而已,进士及第,这在老家也是上百年才出的大事,这就给了向亲戚故旧、山东各地的焦氏族人、各县地方官、著名乡绅、外地经商的同乡筹钱的机会,这并非个例,而是每人都在遵循的潜规则,无可厚非。举一个名人的例子,据记载道光十八年,曾国藩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京官,在进京之前,五次外出拜客,共收到礼金1495两,进京途中继续拜客,又收到500两左右的礼金。前后加起来进账2000两,也算是发了一笔小财,然而这些钱在扣除日常开支以及三场红白事费用之后,也所剩不多。连曾国藩这样的大儒都未能免俗,我们就没有理由求全责备我们的先祖,何况族人送礼金也是一种对未来的很好投资-当然回报也需要写个诗,题个字回馈族人,比如上文说到的为安丘《焦氏族谱》作续。

同治九年(1870)庚午七月肇骏祖到过昌邑大庄、高密沂塘,时值两地宗人共议续谱,骏欣然为之序,并有字画、墨宝传世。同年八月至安丘郎君庄,并留有谱序两篇。其中对四兄弟之说是这样叙述的:"骏自幼读时,闻族中父老云:始迁之祖凡兄弟四人,讳曰增、玖、城、埸。有章丘我族城祖之后固昭昭矣。惜外则纷纭传闻,迄无定所,欲联本族不得时。自戊辰捷后,一车两马,周历四方,得增祖后焉。昌邑之大庄、沂塘是也。玖祖之后在登州府黄县,然究未得考其谱系,则疑以传疑耳。即此推彼,未尝不慨然曰:埸祖后岂无考乎?遂由昌返潍,忽有郎君庄族人,口称埸出,言之颇详,盖自上世先人与归家园等村为一脉之分支"。脉络梳理一目了然,四位先祖之增祖居昌邑大庄、沂塘,玖祖居黄县,成祖居章丘,仪祖(场祖)居安丘(后代分支又迁青岛城阳旺疃)。

本是无心插柳的"打秋风"却无意中串起了半个山东的山东焦氏脉络,清末的通讯仍极其落后,除国家管理的驿站之外,信息的交圈和闭环非常难,只能依靠道听途说,迫切需要这种机缘巧合将其串起 ,2015年开始我们在笔者所在的淄博举行的山东焦氏宗亲联谊会,来自泰安莱芜临朐安丘临沂章丘的本家,我们要感谢肇骏祖,没有他在近代的这次串联,我们的归宗就不知要延至何时。

据史料记载,肇骏祖于1872年由庶常馆散馆授广西贵县知县,并曾代管桂平、富川、宾州等州县事务,1873年(同治癸酉)春季遇极旱,肇骏祖在贵县城西北的龙潭-龙床井举行祈雨仪式,结果"城大雨",本要在龙床井刻石纪之,但不久便改任他处。整整十年后,1882年,肇骏祖二度到贵任知县,于是便"补镌"当年祈雨一事,在龙床井中那块巨平正光滑的巨石上镌刻了"霖雨苍生"四个大字,这是对龙床井自五代时期以来,对这一处与南山同属贵城名胜的历史概述。

从这一典故我们看到,在1872年肇骏祖离开老家赴广西,史料中未查到何时回乡抑或去世的信息,因此在光绪10年(公元1884年)由十六世钧祖、十七世式恒祖、十九世肇深祖主导的续谱中,未见肇骏祖参与其中,毕竟《中国美术家大辞典》记载焦肇骏"书法宗颜、柳",如果在乡一定会执笔此次谱序,也就在这次续谱中始见传承至今的辈份,自十七世以下"式元肇其念,方裕守体传,有余允志广,百世受承延"。 137年来辈分不乱,传承最远的也仅是二十六氏"传",我们开放的去看,1949年12月新续二十字行辈是否操之过急?

笔者一支认成祖为始祖,即一世祖,族谱云:"中丞祖文运始开",中丞即焦馨,为十世,其祖父为峥,父亲为瑁,皆因焦馨的缘故被朝廷封赠。 出仕当官后,按惯例要封赠三代, 在刁西修建祠堂,修葺祖坟。前几年笔者数次拜访章丘刁镇,期望拜谒祖陵,却被本家宗亲告知祖陵已于文革期间炸毁,据老人讲述祖陵其时"方圆百尺,松柏苍翠",因为使用石材规整坚硬,炸毁后被周边百姓盖房子、垒猪圈,老祖奶奶有一宗庙,配冠镶嵌有一颗鸡蛋大的夜明珠,文革期间宗庙被捣毁,夜明珠不知所踪,历史造成的悲剧,也非个人可更改,唯有内心凄惶悲苦。

借用曹雪芹的一首词"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哲学最基础也最玄奥的终极问题,我们之所以要尊重祖先,追思先贤,是因为我们每个人也在力图破解,在浩浩荡荡的历史中,人的生命如蝼蚁一般渺小和转瞬即逝,我们能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在几百上千年后是否还有人记起我们?我们都在追寻心中的那个归宿。

人的一生只为返乡。

山东莱芜嘶马河村二十三氏 裕字辈 焦伟于辛丑中秋

写在后面:因老母亲姓徐,在外走访时会关注徐氏一脉,现考证山东莱芜姚家岭村、嘶马河村徐氏与山东郯城县徐氏疑为一祖, 郯城徐氏字辈:清雍正年间20字:简 靖 淑 慎,贞 敏 祗 勤,熙 嘉 辑 新,绍 振 丕 烈。字辈与莱芜高度重合,台湾明星"徐熙媛、徐熙娣"其祖父就是郯城人,目前郯城徐氏大部分传到"祗勤 熙嘉"四代,也与莱芜高度重合,提供此线索,徐氏亲友如有兴趣可跟进。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焦氏家训如下:

《自然章》:

乾坤定位,人在其中。

上下翻覆,天地盖载之恩;

东西轮转,日月照临之情;

南北流行,地气往来之德。

八方六合之间,天地自然之恩,

虽殒身无以报,愿感恩而利世。

牲禽豚豕,莫非天地生成,当心怀悲悯,勿贪口舌之快;

昆虫草木,皆是自然受养,宜心慈一切,莫为无辜之伤。

天地有常,起居当顺自然;

循环有度,取用勿求竭尽。

珍馐软枕,非吾辈之荣华;

青山流水,实人间之佳处。

身处纵浊,心地务要纯净;

莫求山水,心宁自是美景。

《国家章》:

人家在,而国有实;

国家在,而人有依。

治世安居,实百姓之福祉;

国泰兴平,即黎民之幸事。

毛皮相附,家国存亡之理;

报国爱民,丈夫处世之先。

幸生中国,当思竭诚相卫;

身在天下,恒念万民若己。

苟在乱世,身殒难报国恩;

纵处安平,犹记时事利弊。

《在职章》:

读书养心性,非求名利;

在职利社会,莫计荣辱。

不义之财毋取,虽贫贱,心自常乐;

自誉之举莫为,纵得名,亦是泡影。

克己常勤,虽拙亦足养家;

心专不二,纵愚可以无过。

尽人事,力行自家之责;

听天命,莫妒他人之职。

片刻无停,正免无事生非;

工余有闲,却是读书之时。

一世无为,庸庸碌碌自是无愧;

身处平常,自自在在总由天性。

《长幼章》:

阴阳流行天地,刚柔动静随之。

崇效天,敬父若天之德,常思君子乾乾;

卑法地,孝母如坤之厚,毋忘厚德载物。

长者有过,当私下婉谏,切忌人前相讥;

晚辈无知,宜悔之不倦,且莫厉色相向。

父慈子孝,家门天伦之基;

兄弟有序,檐下安和之兆。

门庭之内,伦理胜过是非;

家宅之中,父子何分对错?

是非对错,不若一家和睦;

忠孝友悌,才是一世之乐。

《夫妇章》:

丈夫为阳,主动主外,务要刚而不暴;

妻子为阴,主静主内,宜当柔而不怯。

皮相外表,悉是暂合,莫以相貌寻人;

名利地位,不过天命,佳偶未必权贵。

空有外相,绝非同寝之人;

心善行端,方为吾家媳婿。

夫妻异心,难求世上安乐;

齐心共苦,方享月下天伦。

举案齐眉,常念恩德患难;

相敬如宾,莫忘糟糠旧事。

少时同作,勤忙生计家务。

老来相伴,闲看雨天红叶。

《人子章》:

父母养育,当以孝敬为先;

将负家责,要以治学为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年幼须有远志;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虽长勿失本心。

勤修道德,常勉克己之旨;

勿随习气,绝顺外境恶俗。

小过莫为,交游勿折花草;

常怀悲悯,嬉戏毋伤虫蚁。

常遵教导,以防外行之失;

勤习家训,毋忘祖宗遗志。

焦姓,起源于上古神农氏炎帝祖先,周朝得”焦“姓,历史名人如:焦裕禄,党的好干部。

欢迎追问!很高兴为你解答!

据考证,山东焦氏家族大多自元末明初从国内其它省份移民而来。其后屡经迁徙,目前已遍布全省。但由于年代久远,分布广泛,历史记载又少,一时很难把全省众多焦姓统笼起来。现提供出来,供宗人们参考:

1、东部日照焦氏:据传,始祖值元朝末年战乱频繁,又加旱蝗瘟疫之灾,兄弟三人(讳:升、斗、木)由江苏苏州苍门过江北上,迁至海州(江苏东海杏黄村)定居。因海州滨海地处斥卤,不宜耕植,兄弟三人继续北上山东,一居日照,一居诸城,一居平度蓼兰(一说长兄在该地留下,兄弟二人北上山东)。来日照时沿海地区袅无人烟,始祖族谱遭兵燹失落,何时迁居日照无从考究,惟传说迁自元末。清光绪四年(1878)续谱时,阖族认定自十八世排出:“永建安自广、淑世继宗祥、传忠得庆兆、衍正宝维良”二十个字为世排行辈。世传远祖系源出自晋朝镇江(江苏)京口焦山之焦光。

诸城吕标镇焦家庄子村(谱牒已失),有年长老人自称与诸城北关焦家同为升、斗、木之后裔,具体是升?或斗?或木?之后裔分不清楚。但从老人提供的祖传手抄本可以看出:一世祖无考、二世祖陆盘、三世祖衍国、四世祖坦、五世祖照吉。至今已繁衍二十五、六世。自十八世起,世排行辈:“永建安自广、淑世继宗祥、传忠得庆兆、衍正宝维良”。据老人称:“祖传升、斗、木三兄弟,一居日照大花崖,一居诸城北关,一居平度蓼兰。后来蓼兰兄弟来诸城省亲,不幸去世,就安葬在诸城北关”。笔者以为:不管是从行辈排列,还是祖辈传说,都可以认定本支和日照焦氏为近支或同宗。

平度市蓼兰镇焦家寨村:现有谱。始祖名焦思恭(思恭以上十世失传),世传自云南先迁四川,又自四川迁日照,后自日照迁来。该支现分布在50余村,自思恭算起,已传至一十六世,包括始迁祖在内应为二十六世。该族繁衍的幅度与诸城焦氏基本同步,同时他们的一些说法又与诸城焦氏的传说相吻合。笔者以为:该族和日照或诸城焦氏疑为同宗。但由于缺少历史资料佐证,在此不敢妄断,需有志者作进一步考证。

日照焦氏为山东东部望族,状元焦竑即出自本支,在日照谱为七世。对本支情况,笔者了解无多,仅供宗人参考。

2、中、西部焦氏:现有谱,据记载:明朝洪武二年兄弟四人(讳增、玖、城(成)、埸(仪))从河北枣强迁来山东。长兄焦增,住昌邑市大庄。其后人分布在昌邑市、高密市等地。该支人丁兴旺,且谱系分明,至今已传二十余世,人口上万之众。自十五世起世排行辈:“乃延宗绪,丕广来世,一本所联,伯仲叔季。”(详细情况另文记叙)。

二弟名玖,据传住古登州(今蓬莱、黄县一带),一说居直隶(今河北省)。章丘十九世焦肇骏进士及第后,为访宗亲,曾于同治九年(1870)庚午七月到过昌邑大庄、高密沂塘,时值两地宗人共议续谱,骏欣然为之序,并有字画、墨宝传世。同年八月至安丘郎君庄,并留有谱序两篇。其中对四兄弟之说是这样叙述的:“骏自幼读时,闻族中父老云:始迁之祖凡兄弟四人,讳曰增、玖、城、埸。有章丘我族城祖之后固昭昭矣。惜外则纷纭传闻,迄无定所,欲联本族不得时。自戊辰捷后,一车两马,周历四方,得增祖后焉。昌邑之大庄、沂塘是也。玖祖之后在登州府黄县,然究未得考其谱系,则疑以传疑耳。即此推彼,未尝不慨然曰:埸祖后岂无考乎?遂由昌返潍,忽有郎君庄族人,口称埸出,言之颇详,盖自上世先人与归家园等村为一脉之分支”(同治九年(1870)庚午肇骏为安丘郎君庄《焦氏族谱》序)。

三弟,焦成,据《焦氏家谱》。焦成大概元末明初成化年间由山西洪洞携三子迁于山东泰安大汶口焦家庄,(由公开资料可见应先至章丘后至大汶口)。村内无他姓,故名焦家庄。子辈:“式元肇其念,方裕守体传,有余允志广,百世受承延”现村八百多人,辈分目前范围元至传字辈。

3、还有一支脉在山东:从江苏迁入山东济阳,丰县焦氏字辈:“元运文明世泰景祥慎修宗德永保家邦”。

焦姓的姓氏来源有三种说法:一、出自于上古神农氏(炎帝),以国为姓。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子孙于焦(今河南陕县焦城),建立焦国,其后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我国焦姓家族分别由炎帝和皇帝的后裔共同组成的,而且当初的得姓都是以国为氏。《通典》中提及的 焦国 据考似为两个,一个由神农氏炎帝的后裔所建,一个则传由轩辕式黄帝的后裔姬姓所建。不管是神农氏的后裔还是轩辕氏的后裔,大致出现于同一个时期。均为周武王所始建封。到目前为止,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我们还只能知道神农氏后裔所封之地,在今河南陕县的南部。

始建于西周初年的焦国,春秋时期被强大的晋国吞灭,因此子孙纷纷出奔。发源于现今河南省境内的焦姓后来便成了河北中山(今定县)、广平(今鸡则东县)以及陕西等地的旺族。

焦姓中人在先秦时期,表现的较为沉寂,两汉以后的历代中都有不俗的表现。如焦延寿是西汉昭帝时的官员,政绩卓著,是著名的易学名师。焦竑,明代状元,江宁人,万历年间以殿试第一如翰林修撰。南朝梁朝有个画家焦宝原。明清之际焦姓人家大量出现于江南各地,同时人才辈出,声誉极佳。迄今为止焦姓在南方各地一直都是一个比较出名的姓氏。现代河南省兰考县原县委书记焦公裕禄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当今据(中华姓氏)统计,中国姓氏共有6363个,其中单姓3730个,复姓2468个,三字姓127个,四字姓6个,五子姓2个。焦姓是人口排行地一百二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看作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分布很广,人口比较集中的如北京、河北、山东、天津、湖南、广东、江西、广西、云南等地。

新野焦氏家族故事(二)—焦、张两姓的后世情缘

焦、张两姓的后世情缘 (1)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