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家谱格式是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族谱家谱格式是什么?,第1张

家谱族谱格式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苏式、欧式、牒记式、和宝塔式。

1、苏式家谱格式

苏氏家谱格式,通常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2、欧式家谱格式

欧式家谱格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3、牒记式家谱格式

牒记式家谱格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4、宝塔式家谱格式

顾名思义,宝塔式家谱格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人物生平

顺治二年(1645年),高士奇生于浙江余姚樟树乡高家村(今慈溪匡堰镇高家村),祖上于北宋 “ 靖康之变” 时,自汴京(河南开封)南迁而至浙江慈溪。顺治十八年(1661年)入籍钱塘(浙江杭州),补杭州府学生员。

康熙三年(1664年),高士奇随父高古生北上游学京师。因父不久亡故,所以他以卖文以贴补生活。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康熙八年(1669年)进入太学,得以初次见到康熙帝,康熙帝非常喜欢他的理学文章,亲自赐他会试资格,半个月之内高士奇二试都是第一,记名翰林院供奉。高士奇从此踏上仕途之路。

康熙十年(1671年)进入国子监,试后留翰林院办事,供奉内廷,为

康熙帝所器重。康熙十一年(1672年),康熙帝东巡,高士奇随驾。

康熙十四年(1675年),高士奇被授为为詹事府录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高士奇被授为为中书舍人,入值内廷,康熙帝赐御书“忠孝”。

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设置南书房来掌管票拟谕旨,以加强皇权。高士奇奉旨入南书房,康熙帝亲赐“忠孝之家”印玺一方。赐居大内“苑西”。

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高士奇中博学鸿词科。康熙十九年(1680年),授高士奇为额外翰林院侍讲。很快又授为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迁移为右庶子。官任詹事府少詹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 ,山河一统。高士奇被授为执事日讲官起居注。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赴曲阜孔庙祭孔,高士奇被迁移为右春坊右庶子,又转为左春坊左庶子。升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并且随驾南巡。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高士奇被授为统制总裁,政治典训副总裁。这几年是高士奇最辛苦的日子,每夜总劳作到二、三更,他夫人在家备具酒食坐待,偶话直庐事,则以清勤相勉。当进讲《周易》时,高士奇深夜回到家中后,把第二天所讲的内容探索了然,才敢入寝,而其夫人总相陪伴,不管寒暑都是这样。这时期,康熙外巡,高士奇总相伴,先后巡访松亭、塞北、盛京、乌拉、浙江等地。高士奇写下了这样的诗:“塞北松亭载笔频,江南山左扈时巡,旨甘不缺慈帏奉,内顾无忧赖尔身。”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他与康熙的“载笔频”,同时也对他夫人的歉意,“内顾无忧赖尔身”。但高士奇毕竟以康熙为重,当南巡江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康熙夜读到三更,高士奇说:“皇上过劳,应该爱惜身体啊。”康熙回答说:“朕自五岁开始读书;坚持夜读直到今日,仍旧乐此不疲!”足见君臣之亲。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再次南巡,拜谒明孝陵。高士奇随驾南巡。赐号“竹窗”,康熙帝御书“竹窗”二字赐予他。十月,高士奇辞官归田,定居平湖。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高士奇在籍赋闲。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高士奇第一次在籍赋闲。康熙于四月十六日赐高士奇手敕一道:“朕少年最不喜参,尔所素知。只为前大病,后赖此药复元气。所以,使人到长白山觅得八九寸长五六两重者十余根,上好者数斤,念尔江湖远隔,苦楚频躬,想是未必当年气相也。故赐南方所无蜜饯人参一瓶,上好人参一斤,土木参二斤。尔当宽心自养,不必多虑。”七月,赐高士奇御扇一把,上有御制诗一首:“故人已久别三年,寄语封书白日边;多病相邻应有意,呤诗每念白云篇。”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清廷设馆纂修《明史》,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等。高士奇奉召二度进京,官复原职,仍入住大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二次南犯。高士奇在职修书。

康熙三十五年(1697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随驾征噶尔丹。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御驾亲征噶尔丹。高士奇以养母乞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寻擢礼部侍郎,以母老未赴。可是,康熙对亲政后自认的并非两榜出身的老师高士奇,却总是那么情意绵绵,念念不忘,充满着真挚的关爱呵护,是史所罕见的。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高士奇第二次在籍赋闲。赐御制诗

一首:“廿年载笔近螭头,心慕江湖难再留;忽忆当时论左国,依稀又是十三秋。”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康熙赐高士奇“忠孝节义”的御篇一幅。同年, 康熙第四次南巡。 高士奇在杭州西溪高庄接驾。康熙御书“竹窗”相赐。

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赐高士奇联一对,上御书:“忠为表,孝为里;言有物,行有恒。”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擢升高士奇为礼部侍郎,高士奇以母老为由未上京赴任。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五次南巡,高士奇奉召赴淮安接驾,随康熙巡视江南。南巡后,高士奇又随驾入京。第三次居寓于大内直庐。二月后回平,六月三十日在籍病故。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正月,康熙谕祭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高士奇一道。遣浙江等处承先布政使加三级郎廷极为代天御祭的钦差。康熙亲制悼词,并御书悼联:“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赐谥号文恪。

主要成就 高士奇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精考证,勤著述。他的著作,收录在《四库全书》的就有《左传纪事本末》、《春秋地名考略》、《三体唐诗补注》等八部;收录在《四库存目》的就有《天禄识余》、《塞北小钞》等五部。其他还有《读书笔记》、《苑西集》、《经进文稿》等十数种著作。高士奇的这些著作,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诗文集,二是为康熙活动的记述,三是学术著作,可谓品种丰富,琳琅满目。其中学术著作又分为两类,一为治春秋左传之作,二为治唐诗之作。《四库提要》对高士奇的学术著作评价较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曾出过《左传纪事本末》点校本,可见它的学术价值得到了当代史家的认可。

高士奇还是一流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清初的收藏大家,有“三家村”之说。所谓三家村,就是字号中都有一个“村”字的三位收藏家,梁清标字棠村,安岐号麓村,高士奇号江村。梁棠村和安麓村以藏品宏富精绝著称,高江村尤以鉴赏水平高超而闻名,凡经其法眼鉴赏过的作品,声价顿增十倍。这样的本领,无不令人称奇。

高士奇的学问确实比较广博;虽然不能称之为大家,但确实够得上杂家的称号。康熙是一个兴趣极为广泛,求知欲特别旺盛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且学习内容包罗万象,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经学、诗文、历史、数学以及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每样也的确都下过一定功夫。

人物评价 总评

回顾高士奇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是从考入太学才踏进仕途,凭的是

自身的才学。他平生所受的皇恩钦赐,其荣耀实在令人羡慕。

高士奇的一生是幸运的。因为他深得康熙的知遇。常言道: “ 忠孝不能两全。 ” 可高士奇受到了康熙御赐的印玺 “ 忠孝之家 ”(此印在平湖市博物馆)。常言道: “ 伴君如伴虎 ” 。可高士奇即使在籍赋闲,还不失日理万机的康熙的思念。称其为 “ 故人 ” ,揣摩其 “ 气相 ” 。

高士奇的一生也是最为不幸的。因为,古人有言人生三大悲哀: “ 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 对于高士奇来说,这人生的三大悲哀,他全领受了。

历代评价

《清史稿》:南书房以诗文书画供御,地分清切,参与密勿。乾学、士奇先后入直,鸿绪亦以文学进。乃凭藉权势,互结党援,纳贿营私,致屡遭弹劾,圣祖曲予保全。乾学、鸿绪犹得以书局自随,竟编纂之业,士奇亦以恩礼终,不其幸欤!

康熙帝: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平湖县志·高士奇传》:策图书编纂最富;善神王小楷;工诗,尤长应制体;论者与桐城张相国英并称;精赏鉴;凡法书、名绘、彝鼎、琬琰,经拂拭者,声价十倍。

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文恪以单门白士,徒步游长安街,遭辰]时,平陟通显,仁皇帝(康熙)数十年之矜全培护,断非他人梦寐所敢几,奈词章而外,他事无闻。其结欢内侍,纳赂疆臣,无非为身家富贵之计,依恃宽大,巧言自文,不以墨败,幸也。视世之五谏(五种进谏方式)从讽,片语回天者,辟(屏除、驱除之意)诸草木,区以别矣。

个人作品

高士奇生平著作甚富,有《春秋地名考略》

、《左传纪事本末》、《春秋讲义》、《毛诗讲义》、《江村消夏录》、《金鳌退食笔记》等等。他的画大多留于故宫,他的书法体现为“西湖十景”的碑题。为此,高士奇的名字民国初就入册《辞源》、《辞海》,同时入册以后发行的《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美术家辞典》、《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收藏家辞典》。就是在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在评论《石头记》的一节里,他运用了前人对《石头记》人物的影射,说薛宝钗影射高澹人(士奇),林黛玉影射朱彝尊。说到此,实在凑巧。高士奇曾邀朱彝尊来平举行诗会,是平湖东湖的一大盛会,给诗坛留下了佳话。可见,高士奇就是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名士。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列传五十八》

《清史列传》

《清代七百名人传》

《清平湖县志》

《渤海高氏家谱》

轶事典故 君臣关系

康熙离不开高士奇,如果仅仅理解为高士奇

的工作有多么重要,别人无法替代,那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其中肯定还有其他原由。

有一年,康熙南巡来到杭州灵隐寺,寺院住持见皇帝兴致不错,便率领僧众跪在康熙面前,恳请他给灵隐寺题写一块匾额。康熙向来喜欢舞文弄墨,对僧众的这种“强烈要求”,自然不会拒绝。可他那天真是太兴奋了,手一挥,就将繁体“灵”字上部的“雨”字写得过大,中间并排的三个“口”和下部的“巫”,简直无从下笔。高士奇见状,马上明白康熙遇到了难处,于是赶忙在手掌上写好“云林”二字,然后假装上去磨墨,悄然摊开手掌,故意露给康熙看。康熙也就将错就错,写下了“云林”二字。灵隐寺另有“云林寺”这一别名,就是这么来的。

还有一次,康熙登临泰山,与大学士明珠和高士奇一起站在一座偏殿的中央,康熙一时来了兴致,就笑着问身边这两个亲信大臣:“今儿咱们像什么?”明珠回答说:“三官菩萨。”高士奇马上跪在康熙面前,高声回奏说:“ 高明配天 !”明珠听了,既惊且惭,额头上汗都吓出来了。

家庭生活

高士奇生平事母至孝,居乡谦和,约束家人从不马虎。对后代子孙提出告诫: “ 祖宗法度不可废,德泽不可恃;法度废则变乱之事起,恃德泽则骄佚之心生。 ” 故高氏子孙在平湖已传十二世,均恪守祖训,安贫乐道,奉公守法,无一贪卑之徒,无一犯法之男。

御史弹相

在高士奇的权势发展到最为显赫之时,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天,左都御史郭L终于向他亮出了正义之剑,上疏将他弹劾回家。

郭L手上掌握了高士奇与原任左都御史王洪绪等人结成死党,内外呼应,招摇撞骗,大肆收受贿赂的大量犯罪事实。他于是精心准备了一篇弹劾文书,从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高士奇的杀头之罪。郭L所写的,不仅条条都有真凭实据,而且他揭发的主要问题,如高士奇的欺君灭法,背公行私,谄附大臣,揽事招权,都是古代皇帝对大臣最为猜忌的,康熙又岂能两样?郭L抓住这几个要害问题进行检举揭发,可以说完全摸准了皇帝的普遍心理,打中了高士奇的要害。疏文一上,既容不得高士奇一伙半点狡辩,也堵死了康熙继续保他的所有门路,无奈之下,康熙只能令高士奇“休致回籍”。

藏书之家

高士奇藏书楼为“ 朗润堂 ”、“ 岩耕草堂 ”、“ 江村草堂 ”等,

分别收藏书画、古籍、彝鼎,也喜搜罗地方文献和诗文集。刻印图书很多,如隋杜公瞻《编珠》2卷,宋周弼《唐三体诗》6卷、宋高鹏飞《林湖遗稿》1卷、清张英《渊鉴类函》450卷,目录4卷、查为仁《绝妙好词笺》7卷等10多种千余卷。收藏印记有“士奇”、“红雨轩”、““生香乐意斋”、郎润堂”、“萧香斋”、“澹人”、“蔬香园”、“香斋”、“高氏岩耕草堂藏书之印”、“竹窗”、“高氏江村草堂珍藏书画之印”等多枚。著述宏富,主要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清吟堂集》、《江村消夏录》、《扈从西巡日录》、《宛西集》、《归田集》、《城北集》等。 家族成员

父亲:高古生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大清相国》中的高士奇自从在南书房里行走,他最擅长的就是察言观色和四处逢迎,自然也为此煞费苦心。

陕西高姓

高姓自古以来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在西部,唯有陕北高姓十分兴旺。特别是米脂,高姓为第一大姓,县城人口中高姓几占一半。这种现象在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陕西高姓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就屡有高姓名臣名将在长安(今西安)活动。至唐代,出自渤海高氏的高卿任遂城(治今河北徐水西遂城)令,居文安(今属河北廊坊地区),其孙高伯祥官居左拾遗,迁居长安,成为京兆高氏始祖。其子高郢曾于德宗、顺宗两朝为相。其后有唐高思祥——北宋高永能这一支绥州(治今绥德)武将世家。唐至五代,出自河西(治今甘肃武威)武将世家高君佐——高万兴家族世代在延州(治今延安)任刺史、节度使等职,也长期活动在陕北地区。西夏有高大节、高大伦、高大亨兄弟,先后出使金国,人称“三俊”;还有大都督高逸、右丞相高良蕙、进士高智耀祖孙三代。可见陕西高姓的兴旺由来已久。

米脂高氏有三支:老高,为本地古姓,最迟宋代已居于此地,未知是否与人称“老高”的北宋名将、绥州高永能有关;东高,为元末高庆之后;西高,相传为高庆之兄高庆甫(高福十)之后。最为兴旺的是东高。高庆又名高彦庆、高福十一,于元代自安徽合肥迁来。元末,各地义军蜂起,高庆也聚集数万人马驻屯于县城北高家山花马洞,起义抗元,光复了陕北一带。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归顺朝廷,受封为昭武将军,世袭卫指挥使。高庆兄弟和下文所述江苏扬州高明三同时代,应同为高姓始祖高傒68世孙。米脂高氏人才众多,例如,清代米脂全县出进士9人,高姓占6人;举人45人,高姓占18人;受封赠文林郎、儒林郎等荣衔的49人,高姓占32人。各类人才有,明代举人:高堂,弘治甲子科,秦王府长史;高白明,嘉靖壬午科,知县;高承光,同前。贡生17人。其他文职:高华,训导;高延正,大使;高其志,南城兵马司。武职:高台屏,山西汾阳营守备;高台翰,守备;高杰,总兵官,福王时封兴平伯加太子少傅。高元爵,高杰之子,袭封兴平伯。清代,进士:高钿,乾隆癸丑科,广东文昌(今属海南)、感恩,广西天保等县知县;高长绅,道光乙巳科,江苏荆溪、南汇、元和等县知县,常镇通海兵备道;高维岳,光绪丙子科,翰林院庶吉士,四川大宁、蓬溪等县知县,山西辽州直隶州知州,三品衔侯选道;高增融,光绪己丑科,户部主事;高增爵,光绪壬辰科,四川眉州、资州知州,成都知府,内阁中书;高祖培,光绪乙未科,刑部主事。武进士:高仲元。大挑科:高照煦,光绪庚辰科挑二等,佛坪厅宜川县训导,合阳县教谕,榆林府教授,钦加国子监学正衔,《米脂县志》(光绪三十三年)编纂。举人:高五思,雍正丙午科,江南溧水知县;高威凤,乾隆辛卯科;高镇,乾隆甲午科,江西星子、德安、临川等县知县;高细,乾隆壬子科;高长绅,道光庚子科;高增高,同治壬戍科,户部广东司主事;高宝臣,台庚午科,澄城县教谕;高维岳,同治庚午科;高照煦,同前;高增让,(照煦子),光绪乙亥科;高兆鑫(照煦弟),光绪壬午科,咸宁县教谕;高增融(兆鑫子),光绪戊子科;高荟桢(长绅孙),光绪戊子科,保安县教谕;高祖培,光绪己丑科;高树荣(祖培父),光绪辛卯科;高增爵(照煦侄),光绪辛卯科;高祖宪(树荣子),光绪壬寅科。武举:高建中;高仲元;高仲鹄,光绪甲午科,安徽守备;高步霄。贡生16人。其他文职:高金纬,布政使经历;高金式,陇州训导;高金容,廪生,凤翔府教授;高台垣,紫阳县训导;高金兰,布政使理问;高金玉,廪生,宁夏府训导;高金桂,训导;高寿祺,增生,兵部郎中,山西侯补直隶州;高标,廪生,府谷县教谕;高照暄,廪生,醴泉县教谕;高樟,附生,军功保举知县花翎同知衔;高长绂,附生,湖北勋阳府经历;高仲奎,滑南县训导;高景增,县丞。武职:高良武,柏林堡守备;高榭,兰翎把总。近代人物:高攀桂,参加同盟会,民国初期任陕西都督府参谋,甘肃五族联合会委员;高祖宪,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民国初期任关中道观察使、道尹;高祖培,光绪进士,清末任高等审判厅长,民初任总检察厅书记官长;高增爵,清光绪进士,清末任四川巡警道,民初任陕西民政长、参议院参议、大总统府顾问;高树荣,光绪十七年解元,与英国学者李提摩太深交,曾在定阳、凤翔等书院讲授数理化课程。现代人物:高敏珍,1933年加入中国***,解放后任西北妇联委员兼生产部长、农林部植保局副局长;高仰云,曾任西北局党校副校长、越南爱国党校顾问、南开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高云屏,国家计委副主任兼国务院文教办副主任;高宪斌,原名高锦章,1943年协助杜斌丞组建西北民主同盟;高敏夫,诗人,1927年加入中国***,1940年曾任绥德分区文协副主席;高锦纯,第四军政委、新疆自治区第一副主席、甘肃省五届人大副主席;高本宗,陕西省军区副参谋长、省军区纪检委副书记、少将;高进程,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高崇维,宁夏石嘴山市委书记;高钟宪,水利部陕西省水文总站主任兼书记;高仰山,西安市检察院检察长;高霄云,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高林,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副经理;高得成,青海省粮食厅厅长;高子锐,海南某部师长;高庆昌,西北大学工会主席;高克勤,甘肃省商业学院副院长;高锦绥,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高锦明,航天部119厂副厂长;高生宇,陕西省果品茶叶公司书记;高一明(女),驻比利时大使馆一等秘书;高仰光,302医院政治部副主任;高仲平,民政部农救司办公室主任;高余厚,陕西省榆林地区行署秘书长;高治家,西安电力公司副经理;高友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峰,陕西省建设厅副厅长;高元白,陕西师大中文系教授;高文泰,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高介奇,原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兰州)高级工程师;高鹏,省戏剧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一级导演;高中音,北京外语学院教授;高子明,陕西省物理所研究员;高平,《西安晚报》副总编、高级编辑;高崇寿,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高振丰,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室高级工程师;高锦岳,吉林大学物理系教授;高鸿犹,西安庆华电器制造厂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景亮,台湾文官12级参赞、《陕西文献》主编。另有副高级职称18人。(见《米脂县万丰里高氏家乘》,高应德、童怀忠提供)

米脂东高氏世系

68世

一世

高庆—惟学—能—│敬 │让—│大经 │纯美 │珩

│义—捷—│敏 │大纶—│纯善—│璞—可成—┐

│大继 │

┌—————————————————————————————┘

└┤毓春 │廷弼 │允临

│盎春 │廷翼 │晰 │允恒

│际春—│廷对—│星—│允谏 │金鼐

│廷辅 │允萃—│金韦—衍棠—机—┐

│廷梁 │

┌———————————————————————┘

└┐照煦—│增健—│之钧

│ │ │之钊

│ │ │之锐

│ │增怀— 之录— 汉旌

│ │增密 │之钰

│ │增逊—│之镜

│ │增实—│之镇

│ │ │福昌 89世

│照昕—│增融—│之铸— 奉璋—模 二十二世

│增诚 │之铭—│毓璋

│瑞璋

陕西明清以来高姓人物还有:明代咸阳高士文,都督佥事,赠建昌伯;咸宁高岳,正德举人,知县;西安后卫高节,嘉靖乙未进士,知襄陵、户科给事中、河南卫辉知府;西安左卫高品,嘉靖42年武举,;安塞高迎祥,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号称“闯王”;米脂高必正,原名一功,李自成妻弟,大顺军主要将领,后联明抗清;米脂高杰,大顺军将领,降明为总兵,福王时镇守扬州、瓜州。清代宜川高进库,明副将,降清任广东高雷总兵;榆林高第,明山海关总兵,降清任原官,后封太子太保;华阳高浣花(女),诗人,著有《鹘血余草》;咸宁高成玉,乾隆七年武举。现代横山高岗,1928年春和刘志丹等共同领导陕西渭华起义,建国后历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后因妄图分裂党中央被开除党籍;定边高桂滋,曾任国民党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九绥靖区司令官等职,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渭南高凌云,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延川高登榜,全国人大常委、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延川高朗亭,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少将;子长高维嵩,兰州军区副政委,少将;富县高文智,总后勤部企业部部长,少将;佳县神泉堡村高景德,清华大学校长(1983—1988年)、电机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第一个留苏博士;泾阳高鸿,南京大学环境科学所所长、化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宝鸡高耀峰,《甘肃公安》报社编辑室主任。

北宋是个倍受欺凌的朝代,从早年的辽人不断袭扰,再到西夏国的屡次侵犯,再到金人铁骑的大举南侵,这个倍受屈辱的王国在演义之路上,却涌现了能人辈出的七大家族。忠烈的杨家将,开国建功的高家将,勇猛的郑家将,刚烈的呼家将,传奇的狄家将,威望极高的曹家将,军功卓越的种家将,他们呈现了很多流传千古的的精彩故事,七大家族中的第一高手都是哪些人物?相比之下,到底哪家英雄会更胜一筹?

第一位:杨家将杨延嗣

第二位:曹家将曹克让

唐朝的征东无敌英雄薛仁贵,凭着地穴奇遇到了九牛二虎一龙的神力,而曹家将曹克让,却靠着三龙二虎九牛之力,成为了曹家的第一勇将,相比之下,无穷神力的曹克让不仅远胜薛仁贵,甚至比四象不过至李元霸还要强。李存孝是号称马上无三合的人物,而曹克让却是斩将从来不用第二枪,枪快手狠的他凭着一杆镔铁枪技压群雄,勇夺武状元大闹汴梁城的事迹从此名扬天下。从演义实力无人能及的曹克让,由于曹家将的传唱度并不是太高,因此他在民间的熟悉度远不如杨七郎与李元霸这些人物。

第三位:呼家将呼延云飞

说到呼延家族的第一勇将,众所周知地会想到救难英雄呼延平,这位比呼延庆更强的人物,总是在呼家将遇到凶险时及时出手,战败了众多令呼家棘手的劲敌。不过呼家还有一位实力更强的高手呼延云飞,被称为震京虎的他是呼延庆的儿子,他的实力远胜曾经的无敌将呼延平,相比呼延平三百斤的铁扁担,呼延云飞探地穴得到了李存孝八百斤的禹王神槊,他在力量上远胜杨怀玉、高英这些虎将,在平南唐与征西夏之战中立下赫赫军功,这位呼家真正无敌的人物,也为呼家留下更多精彩的传奇故事。

第四位:郑家将陶三春

郑家将因为郑恩的勇猛而闻名,力大无比的他在呼延赞归宋前是军中的第一猛将,不过在郑家实力更强的人物,却是郑恩的妻子陶三春。三百斤的铁锤曾经一招击败了高怀德,那位被宋太祖引以为豪的镇殿将军高怀亮,也在几招之间被陶三春打败逃走,这位不亚于王兰英堪比陈金定的女将,靠着三打郑恩的故事而扬名千古,力大无比的郑恩是她的丈夫,不过他遇到猛妻陶三春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第五位:高家将高怀亮

早在残唐时期高家出现了枪法鼻祖高思继,而在南宋岳家军中呈现了一位挑铁滑车的高宠,在北宋年间能够称为高家第一勇将的英雄,那就是高怀德的弟弟高怀亮。这位幼年身世坎坷的高怀亮,随义父杨衮学到了三十六路杨家枪法,杨继业年轻时候就败给了他,这才有了后来弃枪学刀的金刀杨令公。相比哥哥高怀德的枪法稳健,高怀亮的快枪快招还是要胜出不少,在北宋灭川蜀平南唐统一之战中,泗水关枪挑银戟将崔龙,大战名将丁贵的战绩,冲锋陷阵的神勇让他成为宋太祖帐下的第一高手。

第六位:狄家将狄难抚

仁宗年间出现的狄青,是几大家族之后脱颖而出的人物,这位武曲星转世的英雄,凭着传奇与神勇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狄家三代也演演绎一段家族传奇。相比刀法精湛的狄青,他的孙子狄难抚还是要更胜一筹,被杨五郎收为徒弟的他,靠着一对雷霆宝枪与双枪绝技,也成为一段时期的称雄人物,无论平南小五虎,还是杨文广与征西众将都败在他的手中,最终还是穆桂英与杨五郎的及时出现,才让这位误入歧途的狄家将改邪归正。

第七位:种家将 种谔

种家将中最为出色的就是老种经略相公与小种经略相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投到了老种经略相公帐下,这位所谓的老种经略相公就是种家将的种 谔,他没有萧克让的那种演义神奇,也没有杨七郎单枪匹马的霸气,但是他有着战神霍去病的豪迈。凭着一杆寒铁大枪,靠着自幼练成的精妙的枪法,智勇双全的他精心练出一支精兵,曾经在无定川大败西夏军,斩杀与俘敌之多成为北宋年间的一大亮点,这位近似于南宋岳飞的大将,受到很多的英雄人物前来投奔。拳打镇关西的鲁达对他极为仰慕,教出高徒九纹龙史进的英雄王进,对他也是无比的敬仰。

由于家谱具有 "摄众心、聚族性、厚风俗、使人不伪造 "的作用,宋代的文学知识分子也积极从事家谱编纂工作,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都亲自主持过家谱的编纂,其中,欧阳修和苏洵还创造了新普利,并延续至今,成为修谱的典范。欧阳修和苏氏家谱都采用 "小宗法",以五世祖为家族始祖,保证了世系记载的准确性。通过修谱,五福的宗亲们可以增强孝悌之心,达到敬祖接宗的目的。宋代以后,民间音乐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封建政府的支持和倡导。宋代的家谱,具有由曾几何时的选举和婚姻为目的,对祖先、家族的教育功能,祖先和宗族可以增加家族的凝聚力,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从巩固其统治基础的意义上说,宋代的支持倡导是政府对私修家谱的态度反应。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大户人家的崛起,直接推动了民间修谱的发展。宋代图书印刷业的空前发展也促进了修谱的繁荣。宋代私修家谱的繁荣也与当时教育制度的腐败有关。

书院、义学、义田等家塾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家谱的繁荣。私人家谱在宋代开始兴盛,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政府的支持。宋代的家谱主要体现了尊重祖先、崇尚祖先、发扬光大的宗旨,墓葬、生子、发扬光大等方面的记载比较详细。家谱的功能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政府也支持民间修谱。其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家族的崛起,宗族经济条件的丰富也为修谱提供了条件。最后,宋代发达的图书印刷业也促进了家谱的编纂,降低了修谱的成本,提高了家谱的传播和普及。

1、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舅父李常是藏书家。黄庭坚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神宗熙宁时期,黄庭坚先后任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属江西),政令清简平易。七年,移监德州德平镇。

2、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临川人(今江西东乡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北宋帝国首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生卒:1007-1073籍贯: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家谱:擅长:经历: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4、苏轼(苏东坡)

苏轼(1037~1101) 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生平与思想嘉□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南北朝,北齐,世祖武成帝高湛弑兄(肃宗孝昭帝高演)及当朝太子(高演子),篡位登帝。后主温公高纬(高湛的太子)怕表哥兰陵王高长恭功高难治,赐其毒酒死;纳宫女冯小怜为皇后,(有诗传世)“小怜玉体横陈夜”,国为北周高祖宇文邕所灭,高纬封侯,求小怜在侧,邕允,后被邕借口赐死。

五代十国,荆南,高季兴(高季昌)任荆南节度使。当时,荆南所辖的10州为邻道侵夺,只有江陵一城。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史称荆南或南平。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史称武信王,是荆南世系的开国主。

(对不起,历史了解不多,希望对你有帮助)

杨家将很厉害,不过比起杨家将,高家将更厉害。

第二位,高行周,年轻的时候异常勇猛,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那时候李嗣源率军奇袭郓州,以高行周为前锋。时逢阴雨连绵,士卒皆无战意。高行周激励士气道:“这是天助我军!此战必能出其不意。”他率前锋军冒着大雨,连夜渡过黄河,一举攻克郓州。是年十月,高行周又随李嗣源袭破汴州,灭亡后梁,积功升任检校太保,遥领端州刺史。高行周一生征战,枪法无敌,而且精通马前课,能占断吉凶。到最后,高行周是后周太祖郭威手下的重臣。但郭威心中始终有一个阴影,高行周在当时绰号“高老鹞”,郭威之所以忌讳“高老鹞”的名号,是因为他自己也有一个外号,叫做“郭雀儿”,这鹞正是雀儿的克星天敌。

郭威越想越心里不安,于是便封当时还为禁军军官的赵匡胤为征讨大元帅,命他去取高行周的项上人头。赵匡胤对高行周说:“小侄带兵征讨,那是因为君命难违。如果叔王能把人头借与小侄一用。小侄将借势而起,杀昏君统一天下。不但要为叔王报今日之仇,还要让天下百姓共感叔王恩德。”高行周见赵匡胤气宇轩昂,风度非凡,掐指一算,料定他将来必能平定天下,便让儿子高怀德、高怀亮与赵匡胤结为生死兄弟。以推翻郭威江山为民除害为条件,答应借人头于赵匡胤,赵匡胤将小妹许予高怀德为妻,又结了姻亲。高行周趁二子不防,拔剑自刎。赵匡胤披麻戴孝、重祭高行周后,带着高行周的人头领兵回汴梁复命。后来高行周的人头吓死了不可一世的郭威。

第三位,高行周之子,名将高怀德。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天下,建立北宋政权,任命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移镇滑州,充任关南副都部署。后娶宋太祖之妹燕国长公主为妻,加封驸马都尉。李筠在上党反叛,宋太祖要御驾亲征,先命令高怀德率领所部与石守信联合进攻,结果在泽州南攻破李筠军队。反叛平定后,他以战功升任忠武军节度、检校太尉。后跟随宋太祖平定扬州。

第四位高怀德之子高琼高君宝。妻子就是赫赫有名的刘金定。

第五位名将高宠。为岳飞手下第一猛将,高宠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他的勇武远在岳飞、杨再兴等人之上。岳云、张宪、何元庆等人都有万夫不挡之勇,只是跟高宠相比他们就实在是太弱了!牛皋、郑怀、张奎曾经三对一跟高宠打,却被高宠轻松击败,而且尽管对手们以生死相搏,高宠却只是为了稍微显示一下武艺而已,并未全力出手,由此可见高宠是何等之勇猛。宋高宗被困牛头山,六七十万金军,将牛头山围的水泄不通。前去营救的高宠翻江搅海一般,杀得尸如山积,血流成河,冲开十几座营盘。高宠想上山放火烧掉金军粮库,金将领哈铁龙命士卒将铁滑车推下山,高宠轻松将其挑飞,连挑十一辆。在挑第十二辆时,战马疲惫倒下,掀他于马下,被铁滑车压死。

族谱家谱格式是什么?

家谱族谱格式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苏式、欧式、牒记式、和宝塔式。1、苏式家谱格式苏氏家谱格式,通常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