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介绍姓氏的书有哪几本?除了百家姓以外!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相关书籍相当多。唐林宝撰《元和姓纂》。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还有《世本》、《族姓记》,《三辅决录》以及《百家谱》、《英贤传》、《姓源韵谱》、《姓苑》等等。宋末元初的硕儒王应麟 ,撰写了 《姓氏急就篇》
我国古代谱牒姓氏之学发达,("谱牒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家谱、族谱的学科。"家谱"是以表谱的形式记载家族世系繁衍和本族人员事迹的图书体裁。)相关书籍相当多。关于中国谱牒的产生过程,根据目前能见到的材料和研究状况,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成两个小的阶段,即商代(公元前1500-1000年)的萌芽阶段与西周(公元前1000-800年)的形成阶段。商代已有一些简单的世系表,是家谱的雏型。较为完备、成熟的谱牒形成于西周。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到春秋时,谱牒相当盛行了,不过由于这种东西并非专门著作,小能强大雅之堂,传到今天的连一种也没有。
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
此外,郑樵还著有《氏族志》、《氏族源》及《氏族韵》等相关的姓氏学专著,是我国姓氏学研究中承前启后的著名学者。
《古今姓氏书辩正》40卷,邓名世撰,其子椿裒次之。此书搜集宋及宋以前历代姓氏文献,对当时所能见到的姓氏的起源、郡望、名人、流布作了或详或略的考证,为后人研究姓氏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堪称宋代姓氏学研究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姓氏谱牒学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邓名世因不满前人以及当时姓氏研究大多停留在记录姓氏的现状,而是以考证姓氏文献的真伪为己任,希望能清理以往姓氏研究的成果,在学术上有所创新。他从考辨以往姓氏书之误入手,以修撰一部古今姓氏全书为撰著宗旨,因此"长于辩论"成为此书的一大特点。《辩证》问世以后,颇为同时代学者所重,也对后世的姓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朱子语类》称赞邓名世"世学甚博,姓氏一部,考证甚详,盖不虚也",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困学纪闻》等多引据邓著。清乾隆年间纂修《续通志》,其《氏族略》一篇更是多据《辩证》以补充之。在现存的姓氏谱牒文献中,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鼎足而立,有着重要的地位。
《元和姓纂》是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元和七年(812)成书。
谱牒在历史上曾经兴旺过一阵子,后来随着宗法式家族制度的瓦解而消亡了。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际(公元200-300年)世家大族式家族制度形成后,谱牒又再次盛行起来,不过从内容到形式都与西周春秋时的谱牒不同了。这时称之为“谱牒”的文献,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家传”,这是最初级的形式。一个家族之所以在一个地方兴旺发达起来,必有几个人对家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或者做过朝廷要员,或者做过封疆大吏,他们的子孙就为他们立传,表彰他们的功绩,显示自己家族的身份。如:《荀氏家传》、《袁氏家传》(汝南)、《裴氏家传》(河东)、《褚氏家传》(阳翟)、《谢车骑家传》(陈郡)等。
谱牒的第二种形式是“家谱”,或叫单姓族谱,每姓每族一本。家传是传而不是谱,只能记载家族名人事迹,不能把所有族人都记上去,光有家传还是无法搞清家族所有人的血缘关系的,于是有人以家传为基础,以家族的世系为脉络,把包括名人和非名人的所有族众贯串起来,注明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这就是家谱了。如:裴松之《三国志》注中引到的:《崔氏谱》(博陵)、《郭氏谱》(太原)、《陈氏谱》(颁川)、《稽氏谱》(谯郡)、《阮氏谱》(陈留)、《王氏谱》(太原);《世说新语》注中引到的:《王氏世家》(琅琊)、《袁氏世纪》(汝南)、《王氏家谱》(东海)、《荀氏谱》(颍川)、《谢氏谱》(陈郡)、《羊氏谱》(泰山)、《顾氏谱》(吴郡)、《陆氏谱》(吴郡)等等,都是这样的家谱。
谱牒的第三种形式,也是最高最典型的形式是“簿状谱牒”,后来又叫作《百家谱》、《东南谱》、《十八州谱》、《天下望族谱》、某郡望族谱等等。家传、家谱都是私家撰述,不具法律效力,必须有一种得到朝廷认可的官撰的谱牒,才能据以确定谁是士族,谁是庶族.才能据以选官、论人和通婚。官修的谱牒不是某一姓的家谱,而是全国或某一郡所有士族家谱的汇编或选编,所以叫作“百家谱”(百指约数)等等。在这种官撰的谱牒中,把天下所有士族的姓氏、郡望都列进去,每姓士族又都详细列其成员的名字、官位及血缘关系,这就是簿状谱牒。所谓“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太平御览》卷二一四引《晋阳秋》),“有司选举必稽谱籍”(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一《氏族序》),就是指这种官修的谱牒。官修谱牒不仅同士族的仕途性命攸关,而且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要对所有自认为是士族,并将其家谱上之于官的家族进行甄别、认定,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与重撰,所以朝廷设立专门的常设机构图谱局主持撰修工作,置郎和令史等官来执掌(《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载沈约语),并汲收对谱牒有研究的学者参与其事。
东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制度充分发展,士族、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卑,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学问,有专门的人从事研究。天下那么大,士族那么多,它们之间的关系又那么复杂,每个家族的历史,近的兴起于魏晋之际,远的则要追溯到东汉中叶,少说也有几百年,要搞清楚他们内部和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如:血缘关系、名讳、官位、姻亲等等),确非易事。再加上许多新起的士族要求列名谱牒,而许多庶姓大族还采取冒名顶替、伪造家世等手段企图挤进谱牒,这就进一步增加了谱牒修撰的艰巨性。东晋初年苏峻之乱,把原来的谱牒焚毁了,后来重修,称为“晋籍”,其分量之大竞有东西两库(《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这样繁杂的工作,没有专门学问,不作专门研究,的确是不行的。所以从西晋以后,到南北朝时,毕生研究谱牒的不乏其人,有的祖孙几代从事谱牒研究,从而出现许多著名的谱学家。
西晋(公元250-300年)的著名谱学家是挚虞。挚氏为京兆大族,虞父模曾任曹魏太仆卿。挚虞才学通博,著述不倦,认为汉末以来天下丧乱,许多世家大族,虽子孙已不能明其祖先的事迹,辨其家族的由来,于是撰《族姓昭穆》十卷,进于朝廷(《晋书》卷五一挚虞传)。此书早巳遗佚,我们不能确知其内容了。所谓“族姓”即指世家大族式家族,所谓“昭穆”即父子祖孙的血缘关系,这是现在所知道的当时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正式谱牒。因为它“定品违法”,大概是触动了一些显赫的大族,为人们弹劾。它有没有成为官书,我们也不得而知,从晋武奇特诏原谅其“违法”的过失来看,大约是被钦定为官修谱牒了。
东晋南朝(公元400-500年)的著名谱学家有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和王僧孺。贾氏为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在东晋太元年间由朝廷委任撰修谱牒,于是“广集众家,大搜群族”(《南齐书》卷五二贾渊传),撰成《十八州士族谱》百帙,共七百余卷,缮写抄定,藏在秘阁,另抄别本藏于左户。其子匪之,匪之子渊,世传其业。齐永明中,贾渊与王俭共同参撰《百家谱》,又撰《氏族要状》、《人名书》等谱牒,并行于世。谱牒研究成了贾氏世传的家学。王僧孺出身于东海王氏。他在梁代继续贾氏的研究,接成《十八州谱》七百一十卷(当是修订贾弼之之书)、《百家谱集抄》十五卷、《东南谱集抄》十卷(《南史》卷五九《王僧孺传》)。此时的谱牒之学,到了王僧孺手中,算是集大成了。
北朝(公元350-550年)官修谱牒,大抵均属集体撰述,故不见研究谱牒之名家,如魏太和中,诏各郡中正,“各列本土姓族”作为选士的依据,似乎还没有把全国士族的谱牒统到一起来。北齐的《类例》以甲门为士族,北周的《建德氏族》以四海通望为士族,似乎是他们那个小国的统一的谱牒,除《类例》知道是浮屠昙刚所撰外,《建德氏族》也是集体撰修的,故未留下撰人姓氏。
唐代在太宗、高宗两次修谱。高士廉等修<氏族志>。高宗时修《姓氏录》。
唐初的著名谱学家中首先要介绍的是路敬淳。他是高宗、武后时人,勤学不倦,对于历代谱学素有研究,对于各个士族的门第姓望,能究其根源枝派,曾撰《著姓略记》十卷行于世。史称“唐初姓谱学唯敬淳名家”,其他各家“皆本之路氏”(《旧唐书》卷一八九路敬淳传)。另一名家是柳冲,他曾主持修撰《姓族系录》,“好学多研”,是路敬淳以后的第一人。唐代谱学为柳氏家学,后其族人柳芳著《氏族论》,是对魏晋以来的谱学进行理论上的总结的第一篇论文,为后世研究谱牒的人所必读(《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比柳冲稍后的有韦述,亦是唐代谱学名家。他雅好谱学,在秘阁见到柳冲等撰《姓族系录》,非常喜爱,乃于工作之余,亲手抄录,另撰成《开元谱》二十卷(大约是《姓录》的节本)(《旧唐书》卷一○二韦述传)。柳芳《氏族论》“唐兴,言谱者以敬淳为宗,柳冲、韦述次之”(《新唐书》卷一九九柳冲传),应是不假的。
唐初谱牒的形式也同魏晋南朝一样,分为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两种,前面说到的几次重修谱牒,即是指后一种。隋唐的单姓族谱,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和《通志·艺文略》中提到的许许多多某氏某姓家谱,我们至今只发现了两件原件的残片(见《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三册,第64,180-184页),都是用方框、线条、箭头表示的世系图表,详细注明每人的血缘关系、名讳、官职及配偶的姓氏名字等,图画清晰,抄字工整,人们看去,一目了然。官修的望族谱,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几种残卷,其中以题为《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的最为完整和典型。它的内容是按照唐代的政治区划,依道、州、郡的次序排列,每一郡列出该郡的望族姓氏,少者三姓(如凉州西平郡),多者四十姓(如雍州京兆郡)(参见王仲荦:《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考释》、《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考释》、《敦煌石室出残姓氏书五种考释》(均载《蜡华山馆丛稿》):多贺秋五郞:《中国宗谱的研究》上卷第一章。)。据我们看,这大约是官修谱牒的一种提纲,而不是修成的谱牒。因为光列每郡的几个望族姓氏,而不列出某一个人是不是属于这个望族,是起不到谱牒的作用的。
郡指郡望,是按姓氏划分的。
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钦定四库全书·重编琼台藁·卷十》收录的明代大学士丘濬公所作的《贵溪丘氏族谱序》说:“自唐人著郡望,而以河南望,丘良以襄公父子之显融故也。”旧唐书说丘和、丘行恭父子二人死后均“谥曰襄”,故“襄公父子”就是指丘和、丘行恭父子。
郡望是中华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涵,是区分同意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原因,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是基本线索。在传统使用中,往往爱在姓氏前面冠以郡望(地望),使人人一看便知该姓氏的起源发祥。
古籍中常用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祥、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
扩展资料:
以郡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郡望形式一般以地名加姓氏,如清河崔氏、河东柳氏。
一个姓氏可以有多个郡望。如张氏,有14个郡望,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
一个地区也可以有多个姓氏望族。如甘肃天水,是赵、秦、严、姜、皮、尹、狄、强、秋、双、桂、庄、艾、慎、阚、那、权和上官等18姓的郡望。
-郡望
排名前一百和分布统计
01王:总人口9520万,占全国717%。河南为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华王氏网 全球王氏网 马来西亚王氏宗亲总会 湘鄂王氏宗亲网 华夏王氏网
02李:总人口9340万,占全国7%,河南为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李氏网 世界李氏宗亲总会 李氏族谱网 李氏宗亲网 高明李氏宗亲会
03张:总人口8960万,占全国674%。河南为张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世界张氏 张姓全球网 中华张氏网 华夏张氏统谱 肥东张氏宗亲网
04刘:总人口6770万,占全国51%。山东为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河北。
世界刘氏 新加坡刘氏总会 汉家刘氏网 龙门刘氏网 刘氏宗亲网
05陈:总人口6130万,占全国461%。广东为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四川。
世界陈氏大联盟总会 陈氏大宗祠 陈氏研究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台湾陈氏宗亲会
06杨:总人口4270万,占全国322%。四川为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云南。
世界杨氏联谊会 中华杨氏网 杨氏族谱 中华民族杨氏 杨氏宗亲论坛
07黄:总人口3260万,占全国245%。广东为黄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西、四川。
黄族缙绅 黄氏宗亲网 浙南黄氏研究会 巴中黄氏网 客家黄氏网
08吴:总人口2680万,占全国2%。广东为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安徽。
吴氏网 吴姓之家 中华至德吴氏宗亲网 吴氏在线 广西吴氏网
09赵:总人口2670万,占全国2%。河南为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河北。
中国赵氏家谱网 赵氏福泉堂 赵氏网 赵氏文化博览 安溪太湖赵氏家谱网
10周:总人口2520万,占全国19%。湖南为周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四川。
中华周氏联谊总会 中华周氏网 中华周氏湖北联谊会 周氏藤县网站
11徐:总人口1930万,占全国145%。江苏为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山东、浙江。
浙江徐氏网 徐氏宗亲网 皖西南徐氏宗亲网 深圳徐氏网
12孙:总人口1830万,占全国138%。山东为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南、江苏。
世界孙氏联谊会 中华孙氏 中华牛山孙氏网 河南孙氏文化研究
13马:总人口1720万,占全国129%。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甘肃、山东。
世界马氏文化资料中心 马氏家族网 马来西亚马氏宗亲总会
14朱:总人口1700万,占全国128%。江苏为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安徽、河南。
朱氏家族网 朱氏宗亲网 观音堂朱氏家谱网 太湖朱氏网 无为朱氏宗亲网
15胡:总人口1550万,占全国116%。湖北为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湖南、四川。
中华胡氏联谊会 胡氏宗亲网 世界胡氏宗亲 安徽胡氏宗亲网 建潮胡氏网
16林:总人口1510万,占全国113%。广东为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台湾。
林氏宗亲网 世界林氏宗亲网 马来西亚林氏宗亲会总会 沅澧林氏宗亲网
新会林氏宗亲网 中国林氏宗亲网 林氏论坛
17郭:总人口1500万,占全国113%。河南为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河北、山东。
中华郭姓文化研究网 中华郭氏宗亲总会 郭氏网 冀鲁郭氏网 淮海郭氏网
世界郭氏宗亲总会 百奇郭氏回族宗亲网 山西郭氏文化研究会 郭氏秉诚宗谱网
18何:总人口1400万,占全国106%。四川为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西、浙江。
世界何氏网 中华何氏网 江苏何氏网 湖北何氏网 河南何氏网
19高:总人口1330万,占全国1%。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江苏、浙江。
天下高氏 高氏家谱网 高氏宗亲网 华夏高氏网 厦门高氏网
20罗:总人口1260万,占全国095%。四川为罗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广东、湖南。
罗氏通谱网 中华罗氏网 中华罗氏联谊网 罗氏家园 罗氏宗亲网
21郑:总人口1240万,占全国093%。广东为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为福建、浙江。
世郑之窗 荥阳郑氏nbsp; 世界郑氏网 山西郑氏网 福建云霄郑氏网
22梁:总人口1130万,占全国085%。广东为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梁氏网 阳江梁氏宗亲网 中华林氏文化研究 南洋梁氏公会
23谢:总人口1010万,占全国076%。广东为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中华谢氏网 岭南谢氏网 谢氏宗亲网 川渝谢氏网 化州谢氏网
24宋:总人口932万,占全国07%。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宋氏家族网 宝庆宋氏网 宋氏寻根网 中国琅琊(临沂)宋氏文化网
25唐:总人口917万,占全国069%。四川为唐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广西。
唐氏宗族 中华唐氏网 唐氏家园/span> 漳州唐氏宗亲网
26许:总人口881万,占全国066%。广东为许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安徽。
许氏宗亲网 庐江戴桥许氏宗亲网 许氏宗亲会 中华许氏网 世界许氏宗亲总会
27邓:总人口821万,占全国062%。广东为邓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香港邓氏宗亲会 宣汉县邓氏宗亲网 邓氏宗亲网 中华邓氏家族网 华夏邓氏宗亲网
28冯:总人口818万,占全国062%。广东为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香港冯氏宗亲会 中国冯氏宗亲网 中华冯氏网 冯氏论坛
29韩:总人口815万,占全国061%。河南为韩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应城韩氏宗亲网 安阳韩氏宗亲网 华夏韩氏 世界韩氏宗亲联合总会
30曹:总人口791万,占全国06%。河南为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山东。
江阴曹氏网 曹氏家谱文化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31曾:总人口772万,占全国058%。湖南为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四川。
曾氏宗亲网 曾氏网 广西曾氏宗亲网 曾氏宗亲论坛
32彭:总人口766万,占全国058%。湖南为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北。
陕西彭祖文化网 大别山彭氏宗亲会 彭祖文化网 世界彭氏 彭氏文化网
33萧:总人口739万,占全国056%。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萧氏宗亲网 萧氏档案馆 漳州萧氏网 德化萧氏宗亲联谊会 江苏盐城萧氏宗亲会
34蔡:总人口701万,占全国053%。广东为蔡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台湾、福建。
世界蔡氏宗亲总会 蔡氏宗亲网 蔡氏宗祠 桃园蔡氏宗亲网
35潘:总人口687万,占全国052%。安徽为潘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广西。
潘氏宗亲网 潘氏族谱网 中华潘氏宗亲网 潘氏宗亲网 粤西潘氏宗亲网
36田:总人口685万,占全国052%。河南为田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田氏家谱网 华夏田氏网 华夏田氏论坛
37董:总人口677万,占全国051%。山东为董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董氏宗亲网 陇西董氏网 南雄珠玑巷后裔董氏网
38袁:总人口667万,占全国05%。四川为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宁波西袁氏联谊会 袁氏论坛 袁氏家谱网 袁氏研究网
39于:总人口642万,占全国048%。山东为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于氏宗亲网 于氏天空网
40余:总人口633万,占全国048%。湖北为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江西。
余氏网 余氏家族 余氏门户 余氏宗亲 余氏普庵网 中华铁改余氏网
41叶: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广东为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福建。
叶氏宗亲网
42蒋:总人口632万,占全国048%。四川为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江苏。
蒋氏文化网 中华蒋氏宗亲网 一梅堂蒋氏网 中华武岭蒋氏宗谱网
43杜:总人口619万,占全国047%。河南为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杜氏宗亲会 杜氏族谱
44苏:总人口606万,占全国046%。广东为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永春苏氏宗亲会 苏氏宗亲网 广西苏氏宗亲会
45魏:总人口603万,占全国045%。河南为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世界魏氏宗亲网 中华魏氏网 河南魏氏宗亲网 兰州魏氏网
46程:总人口601万,占全国045%。安徽为程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湖北。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宗亲联谊会 山东程氏宗亲网 新安程氏文化网
程氏家谱网 世界程氏联谊会专题网 江西程氏联谊会
47吕:总人口596万,占全国045%。山东为吕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吕氏家谱网 新加坡吕氏公会
48丁:总人口576万,占全国043%。江苏为丁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安徽。
大连丁氏宗亲网 中华丁氏
49沈:总人口550万,占全国041%。江苏为沈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上海。
沈氏宗亲网 沈氏家谱网 师桥沈氏宗亲
50任:总人口547万,占全国041%。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全球任氏宗亲网 中原任氏宗亲网 炎黄任氏 宜兴市筱里任氏宗亲网
51姚:总人口538万,占全国04%。浙江为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广东。
姚氏宗亲网 姚氏宗亲家园
52卢: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广东为卢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河南。
中华卢氏网
53傅:总人口536万,占全国04%。河南为傅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傅氏宗亲网 江西傅氏宗亲网 安徽傅氏网 中华傅圣网 醴陵傅氏宗亲联谊会
54钟:总人口533万,占全国04%。广东为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四川。
钟氏宗亲网 安徽钟氏宗亲会
55姜:总人口523万,占全国039%。山东为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辽宁、黑龙江。
姜氏族谱网 中国姜氏宗亲会
56崔:总人口509万,占全国038%。山东为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崔氏家园网 中华崔氏网
57谭:总人口499万,占全国038%。湖南为谭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重庆。
台山谭氏宗亲网
58廖:总人口487万,占全国037%。广东为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广西。
世界廖氏宗亲网 巴蜀廖氏宗亲网 廖氏宗亲论坛 珠岩廖氏宗亲网
59范:总人口485万,占全国036%。河南为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范氏宗亲网 范氏家谱网 范氏宗亲
60汪:总人口483万,占全国036%。安徽为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江西。
汪氏宗亲联谊会 汪氏宗亲网
61陆:总人口480万,占全国036%。广西为陆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上海。
陆氏联盟 陆氏家园
62金:总人口467万,占全国035%。浙江为金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吉林。
中华金氏宗亲联谊会 炎黄金氏文化网 金氏网 中国金氏宗亲网 少昊金氏宗亲网
63石:总人口455万,占全国034%。河南为石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贵州。
天下石氏论坛 天下石姓网
64戴:总人口449万,占全国034%。江苏为戴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中华戴氏论坛 老戴家 广西戴氏宗亲网
65贾:总人口439万,占全国033%。河南为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贾氏宗源吧
66韦:总人口430万,占全国032%。广西为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广东。
韦氏宗亲网
67夏:总人口426万,占全国03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湖北。
潜川夏氏宗亲网
68邱:总人口423万,占全国032%。广东为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中华邱氏网 仙游邱氏宗亲网
69方:总人口413万,占全国031%。安徽为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湖北。
华夏方氏网 方氏网 中华方氏文化网
70侯:总人口401万,占全国03%。河南为侯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河北。
中华侯氏联谊网 侯氏在线网 侯氏宗谱网
71邹:总人口394万,占全国03%。江西为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四川。
邹氏宗亲网论坛
72熊:总人口384万,占全国029%。江西为熊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熊氏宗亲网 熊氏宗族网
73孟:总人口383万,占全国029%。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河北。
中华孟氏宗亲网 徐州孟氏宗亲网 中华吉林孟氏宗亲会
74秦:总人口379万,占全国029%。河南为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江苏。
秦氏联谊会
75白:总人口374万,占全国028%。河北为白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陕西。
中华白氏网 世界白氏宗亲网 新加坡白氏公会
76江:总人口369万,占全国028%。广东为江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安徽、江西。
广东江氏网 江氏古国网 江氏源流网
77阎:总人口360万,占全国027%。河南为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中文百科在线
78薜:总人口347万,占全国026%。江苏为薜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山东。
薛氏家族网
79尹:总人口346万,占全国026%。湖南为尹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东、四川。
全球尹氏网
80段:总人口320万,占全国024%。河南为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云南、湖南。
古藤段氏网 段氏宗亲网
81雷:总人口319万,占全国024%。四川为雷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全球雷氏宗亲网 雷氏网 华夏龙氏网
82黎:总人口288万,占全国022%。广东为黎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西、湖南。
黎氏联谊网 黎氏大家族
83史:总人口285万,占全国021%。河南为史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山东。
史氏春秋
84龙:总人口281万,占全国021%。湖南为龙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贵州、四川。
龙氏腾飞网 涟源龙氏人文网 龙氏家园网 华夏龙氏网
85陶: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安徽为陶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云南。
中国皖西北陶氏家亲会 中华陶氏网 陶氏会馆 中华陶氏联谊总会
86贺:总人口274万,占全国021%。湖南为贺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陕西、河南。
中华贺氏网 贺氏家族
87顾:总人口272万,占全国021%。江苏为顾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上海、浙江。
中华顾氏网
88毛: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浙江为毛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四川。
毛氏宗谱网 元庄毛氏家谱
89郝: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河北为郝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山西、河南。
中华郝氏论坛
90龚:总人口264万,占全国02%。湖南为龚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龚氏宗亲网 中华龚氏联谊总会 龚氏网 龚氏商业网
91邵:总人口262万,占全国02%。山东为邵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苏、浙江。
邵氏春秋 邵氏宗亲网 中华邵氏联谊会
92万:总人口254万,占全国019%。江西为万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北、四川。
世界万氏宗亲联谊会 中国万氏宗亲论坛 孝感万氏宗亲
93钱:总人口249万,占全国019%。江苏为钱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浙江、安徽。
长乐钱氏宗谱网 钱氏家族网
94严:总人口246万,占全国019%。江苏为严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四川、湖南。
漳州严氏宗亲网 广东紫金鹧鸪塘世系严氏族谱
95赖: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东为赖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江西、台湾。
赖氏宗亲网 赖氏大家园 世界赖氏网
96覃: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覃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湖南、湖北。
谭覃氏宗亲会 覃氏宗族网 中华覃氏网
97洪:总人口240万,占全国018%。台湾为洪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福建、广东。
洪氏宗亲网 洪氏网上家谱
98武:总人口239万,占全国018%。山西为武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北、河南。
武氏宗亲网
99莫:总人口233万,占全国018%。广西为莫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广东、湖南。
莫氏宗亲网 全球莫氏宗亲网 莫氏庄园陈列馆
100孔:总人口231万,占全国017%。山东为孔姓第一大省,其余依次河南、江苏。
孔氏宗亲网 孔氏南宗家庙
春节的来历研究报告400字
历史变迁:
古代
上古:有说法说尧舜时期已有类似新春的庆祝活动,但是未成规模。
殷商:新春起源于殷商时期祭天、祭祖活动。
西周:新春期间开始有农业庆祝活动。
汉朝:形成正式新春礼仪,并开始有爆竹(烧竹子)。
魏晋:开始有鞭炮和守岁习俗。
五代:后蜀:开始有春联。后蜀题写的“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朝:开始使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民国以后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国民政府于抗战前曾试图废除农历新年,把过年习俗改为新历新年进行,但不被当时国人接受,尔后停止相关法令。
北洋政府确立春节
内务部民治司第一科,向大总统袁世凯请求将新春(春节)、端午节(夏节)、中秋节(秋节)、冬至(冬节),定为四节。
名称来历
春节,源于二十四节气,古人将黄道划分为12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12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立春即“春节”开始,惊蛰即“春节”结束,立春-惊蛰,约30天(即寅月),寅月这30天即春节。黄道共12节,每节中间又有气,又划出12气。包含春节之中气雨水的月份称之为正月,正月初一的昨天定为“除夕”。因正月初一要看春节之中气雨水而定,故过年又称“春节”。迎春,春联,春卷皆来源于春节。包含春节之气雨水的月称之为正月,正月初一,定为“元旦”“元朔”或“年”。
天文含义
汉人将黄道(即地球公转一年)划分为四季,十二节,十二气,七十二候,统称“季节气候”,其中,寅月(立春-惊蛰)称为“春节”,巳月(立夏-芒种)称为“夏节”,申月(立秋-白露)称为“秋节”,亥月(立冬-大雪)称为“冬节”。寅卯辰(立春-立夏)称为春季,巳午未(立夏-立秋)称为夏季,申酉戌(立秋-立冬)称为秋季,亥子丑(立冬-立春)称为冬季。黄道如同十二节的竹子,立春-惊蛰是“春节”,这节竹子是确定正月初一的竹节,春节中间是雨水气,包含雨水的阴历月称之为“正月”,故过年必定在春节附近。正月初一定义为“年”、“年节”、“元旦”。
书籍
1小雪、贺炜 《中国民俗》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 7-80120-587-1/G252
2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北大讲座》:“1914 年 1 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
关于春节的来历的研究报告 自己百, 关于春节是怎么来的研究报告(400字)怎么写?⑴前言 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那么春节的来历是什么? ⑵研究方法 从电脑上查找资料 ⑶研究情况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⑷结论 原来,春节的来历是一个关于怪物“年”的神话啊!
调查研究报告写一篇关于春节的来历关于春节来历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那么春节的来历又是什么?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春节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春节的来历。
三调查情况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的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四.结论
原来,春节的来历是一个关于怪物“年”的神话啊!
春节的来历及变化来历报告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
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簟N朗棵翘胶吧黄氤龆阶〈炭停ぜ熳印
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
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
怎样写春节的研究报告?你的感受和收获
求一篇关于春节来历的研究报告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大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为啥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方儿。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有人说,因为当初如来佛因偷换花盆留下了瞎瞎现象,直到现在,人间还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春节研究报告350个字(一)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帖窗花:在窗上帖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美好的愿望。
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迎接这个日子,念一遍寄托新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个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关于袁姓的来历和现状的研究报告。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家乘谱牒:
浙江: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钱塘袁氏族谱二卷、石门袁氏宗谱一卷、慈溪竹江袁氏宗谱
湖南: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二卷、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百井袁氏九修族谱十七卷、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袁氏族谱一卷、袁氏家谱一卷
湖南: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二卷、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
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
台湾的袁姓,多居在嘉南地区,是台湾的第九十四个大姓。近两百年来,台湾也有袁氏后代繁衍。他们主要聚居于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不过,多以嘉南地区为盛。其先祖多是在前清时期渡海东来的。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袁氏又以"陈郡"、"汝南"、"彭城"、"陈留"等为其堂号。
历史名人:
袁 枚:清代著名文学家,是当时著名诗歌理论家,论诗主张性灵,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著有《随园诗话》。与薛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袁崇焕: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屡次取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
(这个我比较了解,东莞石碣水南人,有纪念他以他命名的小学、中学、道路,当地政府还拍了他事迹的**,电视剧上也有出现过。袁崇焕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有渊源。)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 盎:楚人,是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赫异常。
袁 枢:南宋史学家。著有《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记239事,各自独立成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著作。
研究报告400字!快。急!关于汉语能否走向世界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英语。英语已经成了一门重要学科。可以说,现在的国际语言已成为英语。而我们的母语--汉语,能走向世界吗?
二、调查方法:
1、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
2、上网查阅有关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1、英语和汉语的使用人数。
目前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约为4亿
目前世界上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数约为13亿
2、英语和汉语的拼写和发音。
英语的拼写与发音完全没有规则可循,拼写比较混乱,发音也可以有数十种方法。
汉语中无时态变化,动词、形容词也无变化,无连读,语言简练,发音清晰,语速缓慢。
3、英语与汉语的学习难度
现代英语免去了名词和形容词的复杂的变化。所以说,英语的第一个特点就是结构比较简单,因此比较明白、易学。
汉语语法虽然不难学,但汉字相对来所,就有很高的难度了。汉字中有许多形似、音似的字,每个汉字能有许多释义,且有多音字等。所以,汉字是一种十分难学的文字。
四、结论。
经过英语与汉语的对比,可以发现,汉语语法比较简单,但汉字学习起来十分困难。英语本身具有两个特点:结构简单、表达力强。这对于国际交往十分方便,相比汉语来说,这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所以,我们可以下一个结论,汉语想要走向世界,将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因此,汉语很难走向世界。
古代介绍姓氏的书有哪几本?除了百家姓以外!
本文2023-10-19 13:59: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