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皇室后人现在都在哪里,怎么样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明王朝的皇室后人现在都在哪里,怎么样了?,第1张

  大概有一百多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泰国。出名的有朱镕基总理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其十一子朱椿为蜀王。以后历代蜀王均为朱椿后裔。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京师被李自成攻陷。同年八月,张献忠攻下成都,城破时,第十三代蜀王朱至漱投井自杀。明蜀王国灭亡的甲申年,蜀王后人的一支在广汉定居。数代之后,有一对叔侄自广汉来到彭州白鹿场谋生。彭县志记载的最早的朱氏族人叫朱深秀。

  在白鹿场乡志上记载有朱益淳,他有五子,其中一个是朱三益。朱三益善于经营,靠茶叶发家,朱氏家族从此成为当地望族。朱三益妻杨氏育有七子二女,三子朱居儒,妻令狐氏,有二子。长子务仁妻王氏倾全力送儿子读书,改变子孙命运。长子朱穆雍1940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留此工作,他和妻王惠云有五男二女,朱清时院士即为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3/02/01/6715htm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朱雨田此后转贩盐茶、设钱庄、开矿业,终于成为长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园,“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据长沙市志的记载,朱雨田暴富之后,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朱氏家庭从此富甲一方,子孙兴旺,多时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7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妈妈,当年在朱家所办的学校免费读书,该村所有贫家子女,均免费就读于朱氏族学。彭建武说,解放后朱家人在村里没有挨什么斗,因为他们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

  时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户,但朱姓已经很少,村支书黄自力说,“朱家后人基本都出去了。”

  http://www9timecomcn/data/2006/0323/article_724htm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自称为蜀王后裔,他是成都人,说自己是“端居务穆清”的“清”辈。

  江西省有许多姓朱的人,确实是宁王朱权后代,民国初,曾经续编了朱氏宗谱,在江西省博物馆有藏。按“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字辈起名,有许多人叫朱亲某、朱衷某的。

  广西桂林附近,许多人是靖江王的后代,“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叫朱袭某、朱芳某的很多。

  山西的霍州,有个大地主庄园叫朱家大院,在朱家的家谱上曾说,其祖先叫朱连科,是代简王朱桂第七子怀仁王朱逊焴的后代,还说在山西有“朱十门”之说,即朱桂的十个儿子在山西后代很多,是名门望族。山西省应该有很多明室后裔。

  朱镕基是岷王朱楩的后代。泰国也有朱姓,按清史上说的,永历帝被捉时,岷王子等八十人逃往暹罗,那么泰国的朱姓应该是朱镕基的本家。

  另外,清军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朱明后裔,全部被遣送回大陆,据说是安置河南,不知后来如何。

  http://postbaiducom/fkz=67872579

  我是个身份很复杂的人。第一个身份来自户口。那是还没有身份证的年代。上面明确记载有籍贯安徽含山。我后来知道,大约100年前,我们家是从那儿到江南来的。是爹爹那一代的事情。而我在很小的时候似乎常常听说含山,以及有关的字眼。再后来,渐渐长大了、懂事了,我在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或者听人们说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故事。心理开始明白,那儿是我的老家。

 我没有去过老家寻根。有几次去那儿。但一直没有打听过。害怕打听得到一个更不利的结果。因为我知道,我早已经是断了线的风筝了。在时间里漂浮着。

 我实际是在南陵出生的。南陵是一个古铜都,大米也有一些名气,过去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说法。出生地是在一个叫龙门桥的地方,更直接地说,是北门的船厂。出生的时候,清晨有鸡刚刚叫起来。下着很大很大的雨。泛滥成灾。也许是我懂事早。记得对面有一片开阔地。后来被人们叫谢家池。据说盛唐的李白晚年在那儿呆过。还有,芜湖米市盛行的那会儿,北门的云谷堂等等,也兴旺着。长沙朱昌琳先生的家谱记载说,他们是从那儿去了湘省的。而我也确是见着了有关的书证。

 当然,我并不是有意要和名人扯上关系。人到知天命的年龄了。扯与不扯,都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更何况,我也不是写回忆录,故意往自己贴金,又所为何呢?

 我更眷恋的其实是青弋江。因为我是喝青弋江水长大的。甚至后来工作、结婚、添孩子。青弋江畔还长眠着我的先人。青弋江给过我太多太多,而我对她有着数不清的记忆。

 南陵有两条水系哺育着。一条是青弋江,在她的东边依傍而过,是与宣城的界河。另一条是西边的漳河。也就是我出生的附近那条河。两条河挽系着南陵。西山东圩,间以青弋江平原。如今的`南陵就这么简单。看起来很简单。但出身却比我更复杂。比如,南陵之名的由来,至今还是个谜。南陵历史上有很多说不清楚。尽管我已经很努力了。

 据过去的县志记载,南陵原本不在这儿。现在这个县城,原先是叫青阳城的。而南陵呢,是从青阳县那边的池州中心城区过来的。感觉是互相调换了个位置似的。很早的时候,南陵是古铜都,盛产青铜,还有钱币。线装书上屡屡有记载,而在如今的南陵就屈指可数了。却在池州那儿坐实了。青阳曾经叫陵阳,现在还有城关名陵阳。陵阳与南陵有可比性么?都有一个山陵的陵。所谓陵,何所指呢,众所周知,除了九华山脉,别无选择。而阳呢?出自《谷梁传·僖公二十八年》:“山南为阳,水北为阳。”《游褒禅山记》里有“华山之阳”之语。所以,陵阳就是南陵了。还有可以佐证的是,中唐诗人张乔是池州人,却出现在南陵的县志里。此外,南陵历史上不乏有如今池州青阳的地名,九华山与南陵、丫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等等。其中原委是可以猜想的。

 南陵史称剧邑,可如今地上文物已经寥寥。地下出土的,却有惊人的发现。南陵的大工山古矿冶遗址、千峰山墓葬群和牯牛山古城址,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专家分析说,大工山是工作区,牯牛山是生活区,而千峰山则是墓葬地,是很配套的。再有,南陵先后出土的文物,如青铜龙耳尊和吴王光剑,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也都是与古矿冶和青铜器有关联。所以,南陵作为古铜都,是没有争论的。

 可能有人要说铜陵。那儿至今有有色金属公司,做得很大。但熟悉历史的应该知道。铜陵,原先是属于南陵的。南陵是一座漂浮着的城市,从长江之上顺流而下,到了今天的南陵。

明王朝的皇室后人现在都在哪里,怎么样了?

  大概有一百多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泰国。出名的有朱镕基总理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其十一子朱椿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