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摩尼的师父是谁?
释迦牟尼佛的师父是燃灯佛。
燃灯佛(梵Di^pam!kara):又叫定光如来、普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首。
燃灯,“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
燃灯佛在过去世为释迦牟尼佛授记,《金刚经》云:“善男子,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一、国族形势的影响:在当时十六国争霸的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东方刹帝利)臣属于憍萨罗国(西方婆罗门势力),释迦族不断受到强邻的侵略威胁,地位十分脆弱。作为没落部族的王子,面对国族暗淡前景,他有意为迦毗罗卫争取思想权威的地位,从而巩固刹帝利的统治。
二、沙门思潮的影响:当时的印度,在重解脱的宗教风气下,对哲学和思想的追求相当普遍。出现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门,这是婆罗门的对立面。深居于森林茂密之处进行沉思,是印度的传统。这渊源于稍早于《奥义书》的《森林书》时代,到佛陀时代已成为印度上层阶级的一种风气。
三、成长环境与个性:幼年丧母的他,在年少时便具有强烈的内省倾向和敏锐的感受力。传说他在随父外出农耕祭典时,独自在树下坐禅,达到初禅之境。
他见虫子被农夫掘起,又被飞鸟啄食,痛感众生相残。这种对世间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结婚生子后也没有消除。所谓“四门游观”事件:他出城分别见到老人、病人、死人,当最后看到出家沙门时便决定出家,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出家动机的象征性说法。
-释迦牟尼 (佛陀)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
扩展资料:
1、释迦牟尼在世宣佛法口授身传,没有文字记录的经典。释迦牟尼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了避免佛教教义日久散失,也为了防止其他“外道”异说渗入佛法,对于他的言教进行了整理,是为“结集”。释迦牟尼的学说内容,可归纳为三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十七道品等。2、释迦牟尼晚年,释迦族被憍萨罗国吞并。在强邻兼并政策下,弱小的迦毗罗卫难逃被吞并的命运。北传佛教说琉璃王攻入迦毗罗卫大举屠杀,释迦族人几近灭绝,佛曾两度试图阻挡。南传佛教并无释迦族被灭的说法,释迦族人在佛灭后也有参与后事。据斯里兰卡佛教文献及耆那教文献记载,部分释迦族人为躲避屠杀,从迦毗罗卫城逃到毗发瓦那。
参考资料:
释迦牟尼年龄大,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
佛教的创立者释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相生于“周昭王26年”,灭于“周穆王53年”,上座部根据摩诃菩提寺的碑文,采用公元前623—前544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生日是每年中国农历的四月初八日。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
传统的祭孔日期定在农历八月二十七日,据说是出自出自孔氏家谱,国民政府曾据此定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作为教师节。
最近研究:文字科学家通过研究并运用现代天文学方法,推算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2年10月9日。这一结论不仅将孔子诞生年份提前了一年。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释迦族灭亡有二个原因:
1、前世因,杀鱼果报。
2、现世因,现世因是释迦族犯贱,为讨好佛,辱骂并殴打了琉璃王子。
佛并非不能阻止,只是不想帮恶人挡恶报,纠缠因果不休,这会破坏佛徙的清修,也会让佛以后无法度化琉璃王一行。
从前释迦佛陀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于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并且杀死了兄长祇陀太子,自立为王。
有一恶臣名为耶利,告诉琉璃王说:“大王,当初您身为皇子,到迦毗罗卫国学习,曾受到释迦族人的辱骂。那时,大王曾发誓说:‘若当上国王,必报此仇!’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报仇的时候。”于是琉璃王在恶臣的佞言鼓励下,便带兵攻伐迦毗罗卫国。
佛陀听到消息后,虽然知道这是迦毗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但为了祖国人民,他还是想要克尽心力。于是佛陀独自来到琉璃王军队必经的路上等待,并且刻意在路边一棵枯树下静坐。琉璃王远远地就看见佛陀,心中虽然百般不愿,还是勉强下车顶礼佛陀。琉璃王问道:“佛陀!这前方不远处就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为您遮阳蔽日,为何您要选择在这棵枯树下打坐呢?”佛陀回答:“你说的没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琉璃王听出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动,心想:“以前国与国争,只要遇到沙门就会退兵,何况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带兵回国。
就这样连续三次,只要琉璃王准备带兵攻打迦毗罗卫国时,途中一定会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树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无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对迦毗罗卫国的人因不懂得忏悔觉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难,深表惋惜与怜悯。
目犍连尊者听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怜悯那些即将受害的人,于是向佛陀禀白说:“现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毗罗卫国,我希望以四种方便来救护迦毗罗卫国的人:一是将人民安置于虚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两座铁围山之间,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国中,令琉璃王不知他们的去处。”
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虽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毗罗卫国的人,但众生有七件事是无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毗罗卫国的苦难,他们还是无法逃脱过去所种下的罪业。”
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开示后,还是不忍迦毗罗卫国的子民受到迫害,于是运用神通力将一些精英放至钵内,举至虚空当中,希望能帮助他们躲过此难。后来琉璃王攻伐迦毗罗卫国,残杀了三亿人民。
战争结束后,目犍连尊者前往精舍,告诉佛陀:“当琉璃王攻打迦毗罗卫国时,弟子承佛威神力,将迦毗罗卫国精英安置于虚空当中,解救了他们。”佛陀问目犍连尊者:“你已经去看过钵中的人吗?”目犍连尊者回答:“还没有。”于是佛陀说:“你先去看看他们吧!”
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将钵取下,看到里面的人全已死亡,不胜悲泣地告诉世尊:“钵中之人均已殆尽,我虽欲以神通力救护他们,仍无法免除他们的宿世罪业。”佛陀慈悲地告诉目犍连尊者:“久远以前,有一个村落,村中有个大池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鱼。一天,村里人决定将池中的鱼捞尽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于池边捕捉。有一个小孩,本性善良,虽不吃肉,但见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便顽皮地拿着棒子朝最大的那条鱼头上敲了三下。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他所带领的军队就是当时的鱼群,捕鱼的村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而那个顽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虽未吃鱼,却也因敲鱼头的果报而头痛三天。”说完这段前世因缘,佛陀告诉大众:“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萨圣众,隐形分身也都无法逃脱。”并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世尊说完此偈,座上无数听众,因听闻佛所说之无常法要,深感悲戚,个个专心思惟佛陀的开示,不久即证得须陀洹果。
(上述公案出自《法句譬喻经‧卷二》,文章仅供参考,一切应以佛陀说法为准。)
“一个颂钵是一个宝藏,一组颂体是一个奇迹”
------(桑塔· 拉特纳·释迦)
颂钵,又称喜马拉雅钵(Himalaya bowl),融合了金、银、铜、铁、锌、锡、铅、七种金属手工制成,象征天地圆满和谐,其声音连接天地,帮助身体放松,同时能平衡、调和人体的七个脉轮。
颂钵发出的接近万物源头的声音,振动频率非常特殊,并非现代化机器能够复制,当颂钵的振动频率作用在人的身体上时,它的精微的穿透性,能够按摩活化身体里的最小分子,进而帮助净化并排除身体里那些疲劳的、受损的细胞和身体自身所产生的垃圾。
声音疗法
现代细胞生物学和量子物理学表明,整个大自然、宇宙以及我们人体内的细胞都存在能量的振动。
疾病是身体中的一种混乱,调和的声音可在混乱中创造秩序,声音疗法是一种透过调整振动从而恢复身体活力与和谐的治疗方式。当我们处于和谐、共振与平衡状态时,我们的身体功能也就达到最佳状态。人体内的器官在相互支持、共振中工作,生命自会感受到畅快与幸福。
是有的。是佛的弟子大目犍连施用神通,欲救释迦族族人,将五百优秀族人摄在钵中,飞在城外,带到佛前。结果放开来看时,已在钵中化为血水。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神通敌不过业力。大目犍连最后自己也死于外道之手,也说明这个道理。(是大目犍连自己不去躲避,他前世作过渔夫。)
http://tiebabaiducom/fkz=381956717
更详细的可见《佛陀十大弟子传》
释迦摩尼的师父是谁?
本文2023-10-19 12:33: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0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