亻革族的分布地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5收藏

亻革族的分布地域,第1张

革家约五、六万人,自称“哥摩”(革语),革家的分布,主要在黄平、凯里、麻江、关岭、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以重安江两岸的黄平、凯里最多,黄平县有21万人,占全国亻革家人口的432%。主要居住在重兴乡和附近的重安镇、黄飘乡、谷陇镇、崇仁乡、新州镇、浪洞乡的89个村寨,黄平亻革家第一大寨的是枫香寨有700多户、3700多余人,第二大寨是塘都寨400多户、2000余人。”还有望坝村等。居住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境内的有近万人,主要居住在龙场镇麻塘一带,麻塘是最典型的寨子之一,有98户,450人多人。光绪四年(1879),革家人高贵富、罗廷相、罗文海等20人“勒石定章”立碑于龙场泡木寨,刻有“新寨、干岩、杨家山、老鸦山、华界、洛棉、流水、鱼洞、高帮坡、老鹰岩、一碗井、干田、小泡木、杉木坳、马坪、看牛坪、下院、江禾”18寨和头人姓名。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到十五的元宵节以及二月初二,望坝村和附近革寨要轮流举办“踩青会” 跳踩青舞的头一天,寨上的耆宿芦笙师,站在芦笙场,首先吹笙步舞开道后,随着寨上的年轻人纷至沓来入场吹笙、跳踩青舞;结束的最后一天下午,同样也要寨上的头人长者吹笙步舞收场。“踩青会”——青年男女公开欢娱择偶的传踩青会,开始,老人先进入芦笙场,跳起表现先民狩猎、农耕和立寨历史的芦笙舞。接着,小伙子手捧芦笙从东面入场,边吹边跳。手持花帕的姑娘则合着芦笙曲节奏,在场内轻摇缓舞。他们目光四顾流盼,彼此都在寻找自己中意的人。当乐曲节奏变快,渐至高潮时,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个姑娘,他便边吹芦笙,边靠近她,并用脚尖轻踩她的脚尖。这时若姑娘也相中他,则用手轻捶他的后背,乘势拉着他的衣袖,到山前坡后去互诉衷情,要是姑娘对该小伙没有意思的话,姑娘则装作什么也没看见,然后注意跳着舞躲过就行了。这种“踩疼阿妹的脚啊,打疼阿哥的心”的求爱方式,人称“踩姑娘”。 “青(亲)”是以双男女或双男四女各为一组。男的吹着一支同音小巧玲珑的小号芦笙在芦笙场(坪)上,自东顺南向西方向旋转成一个圆圈,双脚也同时伴随芦笙节奏步舞;女青年手挽手下在男青年的背后伴随笙声旋转、起舞。时间不限,越久益佳,直至男青年停歇吹笙才罢休。“踩青”每组青年男女,都按从东顺南向西徘徊旋转,但旋转的圆圈视其专场面积而定,直径一般在一米七八左右,成套的场面,吹笙多达十六七组或二十多个组。在跳踩青舞时,男青年看中了如意的正在秘书背后的俊秀女青年。为表钟情,用脚尖趁女方不防时往后轻轻地踩在心爱的女青年的脚(鞋)背上,如此,辗转返辙,女青年如情投意合,则将右手轻轻地朝着男的背胛一扛,以示回敬,正恰如清毛贵铭的《西垣遗诗》中就在“蜡花锦袖摇铁铃,月场芦笙侧耳听;芦笙作情语,铃儿心事最玲珑”的生动写照。同时,店在四周围观群众。一些人大声疾呼起哄:“只准打(男)背,不准踩(女)脚;只准打背,不准踩脚,不许乱踩、乱捶……登时,围观的人群蜂拥而至,重重合围,挤得水泄不通。而跳踩青舞放置的圆圈越来越缩小,既便于踩脚,围观的人群不时哄然大笑……。

踩青的由来此俗源起从前革寨为一位孤女婚配的故事。孤女名叫凤凰,她勤劳聪慧,纺纱、织布、蜡染、刺绣样样在行。一次,她穿上自己蜡染、刺绣的衣裙,和姐妹一道来到芦笙场。小伙子一见她美如仙女,都围着她吹笙,向她求爱按照革家规矩,父母去世的姑娘,其婚姻大事由族长或寨老代为做主。于是小伙子纷纷请求寨老成全自己婚事。面对这么多求爱者,应允谁呢?寨老们一合计,决定让姑娘自己挑选:凡向凤凰姑娘求爱者,须在跳芦笙舞中巧妙地踩住姑娘的脚尖,而凤凰姑娘看中了谁,便用手捶他的肩背,寨老便为他俩订婚。按照这一规定,凤凰姑娘挑上了称心如意的丈夫。此后,这种尊重青年意愿的“踩脚求亲”的择偶方式便沿袭下来了。 革家丧葬习俗,受汉族影响,但保持革家一些特点和遗风。革家成人死亡,有儿孙者,临终时,须由儿孙扶其于铺有木板、竹席的地铺断气,忌断气于床上。死于床上,被视为无子孙送终。人死后,即派人到亲友家报丧。皆有有男青年担任,两人一组,由近及远。每到一家,有饭须吃饭,无饭须喝一口水才赶路。整容须用枫香树叶烧水给死者洗身。先洗身下,在洗面、洗头、理发。死者须作新衣。男着长衫,女着盛装。先穿裤后着衣,再穿鞋,再围帕等。死者已逾五十者,多戴白蜡花和红花刺绣布做成的花冠帕子、婿则送衣和白布垫单。长子、长婿所送衣、单稍长,按主宾、大小的排列顺序给死者穿垫。死尸停放于堂屋中央上方,首东足西,死者未婚,则停放于堂屋右侧,足向大门。于死者胸前放一块“归宗牌”,“归宗牌”长一尺许,方形,用红、绿、黑三色于青布上绣成。图案为“亚”字套“十”字。归宗牌又称之为盾,以抵挡神刀鬼箭。其牌之上放一碗饭一双筷,饭内鸡、蛋、肉俱全。死者面盖一叠“钱纸”,撑红纸伞遮面,点一盏菜油灯照明。焚香点烛奠基。凡12岁以上的死者,均请“开路师”为死者开路。开路由三人进行,开路师以一大公鸡为死者“引路”。迷信之说,为死者指去阴间之路。“开路”前,须为死者砍一根“归宗竹”,意为魂归还祖,掩埋死者时,下端埋于死者墓穴头部,入地约三分之二。开路时,孝男恭跪于死者身旁,开路师挂长刀一把,一手提“引路鸡”,一手拿“归宗牌”,口念“开路词”,迷信谓之指引死者归宗还祖。丧家宰杀牲畜迷信说法伴死者带走喂养。吊丧者所送狗羊,由“开路师”念咒祭后,牵到寨邻亲友家宰食,将五脏头等祭祀死者。死者一般急葬三天,有的择吉安埋。出殡之日,房族各家和奔丧送葬者带饭菜三碗,由“开路”念咒交死者,送死者祖宗各一碗。事毕,“开路师”给生人退魂,又以卜挂方式“询问”死者,从孝男女中选一“特定送丧人”,一经认选后,众人挥泪送别。出殡时,一人点火把领先,以示为死者照明;一人撒饭,给穷神饿鬼吃,使之让路;一人插路标,为死者引路;依次为开路师、背包袱者、孝子者、抬丧者。特定送丧者陪送死者出殡,死者出殡后,由年龄较大,“命好”的中老年妇女清扫房屋。革家袭古之习,凡有子女而亡者,死时牙未脱落的,须敲掉二颗门牙方能安葬,故称“凿齿之民”。革家多抬尸于墓井如殓,入殓时以伞遮尸面,其腱,处清棺、整容等过程外,另放几分银钱于死者手心,谓之“买水钱”。盖棺后,孝男按大小顺序,从棺脚爬至棺头,哭叫死者三声,以示永诀。由“开路师”为死者“开门”。孝男大小顺序依次排列,各培土三撮,可先回家,由亲友掩埋完毕。死者安葬之第二日,孝男及亲友按“开始师”择定的时辰,以一只鸡于墓前宰杀,再未死者稍整坟墓。以120天维守孝期。孝期,丧家不能走访亲友,不参加娱乐活动。满孝日,由孝子和亲友呼唤死者之魂走亲友作客,来回路均由“特定送丧者”或长子先行,天晴下雨均撑伞,一直往前走,遇人不说话,先到舅家,次走长婿家,吃一餐即回。鬼师、开路师一类人亡故,均为未其“开天门”。即于大门屋顶开一洞,用红、白、黑三色棉线捏成一线,一头为死者右手牵拿,一头挂于“天门”上。以一白鸡敬神,使死者之魂由“天门”上天。革家非正常死亡者、死于异乡者,家人须宰杀一羊敬神,为其“清洗”后,方可停尸于屋。

枫香寨

走过三朝桥,穿过重安江半山腰一片片茂密的竹林,一眼便看到了革家的著名村寨-枫香寨。

寨前的清水河上,一溜溜古老的水车吱呀吱呀悠悠地转着,这是革家田地最好的灌溉水源。顺着山往上走,一簇簇楠竹林中冒出一缕缕淡淡炊烟,碧绿的竹叶下,鳞次栉比的农舍时隐时现了。还没进村庄,山间小道上走来了六七个姑娘媳妇,她们头上都戴着满是红穗儿的圆帽,圆帽中心插着一根银簪子,像极了射日的弓箭。于是我们知道,这就是革家的女人了。她们轻巧地挑着金灿灿的谷子,迈着优美的步子进村去了。我们便尾随而行。

据史料记载,在川黔一带,生存繁衍着一个自称为"戈摩"人的群体,见诸史料者多为"人革兜"族。他们没有文字,

因为革家的独特或其他原因,目前国家尚未定其民族属别,外界习惯上称之为"革家"。

革家人来自东方革家人向来就坚定地说自己的祖先是从江西或南京来的。从他们现居住的黔东南位于全国版图上的方位上来看,江西也好,南京(进)也好,都位于贵州的东部。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作为水稻民族,对太阳的崇拜古已有之;如果,家先祖果真与上古时期的后羿有着渊源关系,后羿射日之处就是在东边的扶桑之地,而家武丁射日的祖先传说中也有扶桑树一说。而东部沿海地区也有横放、首朝东之民俗。

革家人的阴阳组织体系家人的每一个按祖鼓划分的家族都通行阴阳组织领导体系。这种组织分别按阴系和阳系建立,是家族内的最高领导机构,其代表是阴、阳族长。管祭祀、为人祈祷的称阴族长,管社会分工、家庭派丁的称阳族长。阴族长用蛋卜方式选定;阳族长民主推举产生。

阴、阳两系组织有分工,也有合作。涉及家族重大事务,如举行大祭祖,与外族发生战争、重大制度的建立与改革、重大婚丧事故等,通过阴、阳两系组织"修龙"(相当于联席议事会),共同协商解决。

实际上,"修龙"是阴、阳两系组织的结合体,是家家族组织的最高的议事机构。在阴、阳两系组织下面,还建有"查计、查甲"。所谓"查计、查甲",即每个家族的始祖有5个支系,每个支系就是一房,每房又有五个小房。整个家族成员,按其血缘关系,在"查计、查甲"内生活。死去的人,也同样按"查计、查甲"回归0。古代,族只有阴系组织,"查计、查甲"是它的基层组织细胞。因此,阴系组织是族一种很古老的家族组织形式,它可能是族古代氏族制的产物,现在保存的则仅仅是它的残迹。

每个族系都有一班子人,分工细致。看风水、记族谱历史、吹芦笙的都各负其责并有专职称呼。如吹芦笙的称大学匠、二学匠、三学匠,大学匠相当于教授职称,很受人尊重。

铠甲式的女儿服饰是一部奇异的史书枫香寨是革家聚居村寨中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寨,全寨近400户人家,都靠种地为生。她们头上戴着红缨帽,帽顶的正中央插着一根方锥形银簪,直指向天。身上是红、白、蓝三色相间且带着各种图案的蜡染衣,腿上是红色的绣花绑腿,颈挂银项圈,腰系百褶裙,围裙外还系着围腰。这跟一些少数民族多有不同。一般的少数民族,平常穿衣服比较朴素,只有在节日里才穿上五彩缤纷的盛装秀上一次,而革家人,尤其是革家的女人,就是在干农活的时候也是这一身红彤彤的,永远像等待出嫁的准新娘。

革家女人的红装可不是新娘装,她们在衣服外还要套一件马鞍款式的夹心两层肩披,如同古代的铠甲。革家姑娘们这身打扮,是从古代武将的着装演变过来的,尤其是头上的红缨帽,绝对是武将的头盔演变而成。乍一看去,英姿飒爽,细细端详,则精致玲珑。已婚妇女不戴红缨帽,而是代之以绣工精美的头帕,再扎上一根红边绣带。她们多头挽发髻,发髻外套自织的青纱网套,平时衣着以青色为主,节日时穿的盛装才与未婚少女无别。

革家女人头上的红缨帽源于一个传说:传说革家人的祖先是一个武艺高强能攻善战的将军,因战功卓著,皇帝以红缨帽嘉奖。为了使子孙继承传统和记住他的荣耀,就把红缨帽传给了女儿,从此世代相传。阴族长告诉我们说,革家女人这从头到脚的服饰,都记满了革家人的历史。姑娘的红穗帽是太阳帽,银簪是箭,银圈是弓,妇女后脑勺上网的髻,里面包着的一个圆球是太阳,弯弓是月亮。身上的贯首衣是铠甲,裙子、绑带和腰带上的图案则描绘了先祖征战时曾带过9999个兵打仗的历史。

白弓箭与香樟祖鼓,和后羿的关系似有若无可能就是因为这种弯弓射箭的痕迹太多,革家人始终自称是后羿的后裔,自古以来都在自家的神台上摆放着弓箭,并以此祭祀祖先和缅怀祖先的功绩。

在革家,除了罗姓没有神龛(用革家话说,没有祭弓箭的神龛就是没有香火)以外,其余廖姓、杨姓、王姓、高姓家家堂屋里都有神龛。所谓神龛,就是在堂屋里面对大门的正前壁上安一个祖先台位,上面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或字奉。神龛右一角挂着一副用竹条做成的小巧玲珑的红白弓箭。罗姓的家庭虽然没有神龛,但在光光的神龛方位上同样也挂着用竹条做成的小弓箭。代表香火的这些弓箭是不能随便挂上堂屋正壁的,必须在大年初一接龙时,做了祭祀后才能将"香火"迎进门挂上墙。

如果说革家人真是后羿的后代,很多的习俗又与此无关,就像被他们视为革家灵魂的哈戎祖鼓。祖鼓与弓箭南辕北辙,是用一棵完整的香樟木树根做成,掏空树心,按尺寸做成鼓身。革家人认为祖祖辈辈的灵魂都住在这木鼓里,所以把祖鼓视为革家部落的0子。在革家,祭祖就是祭祖鼓。

在黄平县的旺望村,有非常特别的关鼓仪式。鼓内装了一两二"碎银"、蜡花、5钱谷穗、5钱麦穗、5粒玉米,还有五色线和一本年终末日为三十的历书及廖姓父子连名的家谱等等。这天正是他们心目中的黄道吉日,由族长选了一头本地的黄牛。这条用来祭祀的黄牛要求很高,要壮实,皮要有弹性,无病,无杂毛。做了祭祀之后,便把黄牛杀了,剥下皮制成革,把木鼓两头蒙上。这样,一个祖鼓便算做成了。祖鼓很有讲究,鼓的两头都有固定的神位。面朝东方向太阳的一面被视为祖公,另一面,则视为祖婆。不可乱置。

祖鼓的数量设置,一般是一个村寨的一姓做一个,也有大祭之时,几个乡或村的同一姓氏到这个姓氏最大的村寨去同祭一个祖鼓。做成的祖鼓要悬挂在堂屋进门左边壁上事先凿好的鼓洞中,并作为祖先的牌位。置放祖鼓的人家,每天两顿进行祭礼,每餐要两碗米饭、菜和两碗米酒。一年四季365天从不间断。每一氏族的人们,都得敬奉,态度虔诚,不得触犯。有违者,必须强拉过鼓,即从鼓下走过,以示惩罚。有严重违犯者,还会被开除鼓籍,即不许再姓这个姓,或不许再生活在这个寨子里。祭祖鼓有专门的公田,祭祀时妇女不参加,由部分男人扮妇女。

亻革族的分布地域

革家约五、六万人,自称“哥摩”(革语),革家的分布,主要在黄平、凯里、麻江、关岭、瓮安、福泉、镇宁、兴仁、黔西等地,以重安江两岸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