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颜曾的族谱用字
朱元璋赐的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是10个。后来又有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目前见到做多就是庆繁祥令德。
到了民国又有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御赐孔姓派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四句20字定辈序。
扩展资料:
孟曾颜“通天谱”是一家,所谓一家,指的是孔孟曾颜四家有相同的家谱。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
参考资料:
-曾氏族谱
-孔氏家族族谱
曾姓先祖就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啦!大禹姓姒,同曾姓有啥关联呢?原来禹从舜手中接过帝位之后就建立了夏朝,夏朝经过少康中兴之后天下太平百业俱兴,少康将小儿曲烈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位置大概就在现在山东邹县滕县一带。鄫国后来被吕国所灭,弄得曲烈的子子孙孙都逃往鲁国,并且改姓不要耳朵旁的曾啦,其他许多姓氏都有几个源头的,比如鲜卑族人改姓啦,还有传说一传说二啦。曾姓就没别的源头,全是曲烈的后裔,大禹是始祖。这论断千百年来也没见异议。
既然“天下一曾无二曾”,那你放心认是治水英雄大禹后裔得啦!发源地在山东。曾姓人家除了曾子,还有没有其他历史名人呢?当然有啦!
曾子其实叫曾参,武城人。父亲曾皙,春秋时社会贤达,两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是个孝子,天资并不高,完全靠刻苦学习取得伟大成就,正所谓天才出自勤奋,最终能够传授孔子之道,述大学、著孝经。曾子千秋名言就是“吾日三省吾身”,成为中国人修身之道。所以曾氏家族有个堂号叫做“三省堂”,就是源于曾子这句名言。一个人真的能够一日反省三次,那就确实了不起了。曾子为人极其重视实践诺言。一次,曾子妻子要上街,儿子缠着要跟去,做母亲的随口说,你乖啦,如果不跟我去呢,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一听就高兴啦,乖乖地待在屋里。两公婆上完街返家,曾子拿起杀猪刀就要杀猪。老婆当然骂他啦:哄小孩子罢了,你又当真曾子说你哄骗儿子就害了他,以后他对别人能骗就骗,不讲信用啦!母亲可以骗儿子,他为什么不可以骗别人?为了教儿子重承诺,曾子真的把家里养的猪杀掉,煮猪肉给儿子吃。时下为人父母者不知有何感触? 曾参后裔,宋朝文学家曾巩,人称南丰先生,曾在大江南北担任过地方行政官吏,颇有政绩,在诗文革新上独树一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曾有诗句称赞道,“曾子文章众有无,水之江汉星之斗”。传说宋英宗一次宴请群臣。问百官希望什么赏赐,有说想升官有说想发财,有说要田,有说要房屋,唯独曾巩与众不同希望得到风雨,英宗好奇怪,问他:“你有病啊?要风雨干什么呢”曾巩说:“风雨是好东西;求得一夜秋风雨,换得满地遍黄金。”原来当时天下大旱禾苗干枯,曾巩为农户担忧。宋英宗听了很感动,特意赐了块“秋雨名家”的金匾给他。至今曾氏祠堂都悬挂“秋雨名家”匾额。龙山人曾公亮任宰相十年辅助过仁宗、甄宗、神宗三朝皇帝,最后退居二线推荐王安石任宰相。
北宋曾安止是著名的水稻栽培专家,积平生种植水稻经验,写下《禾谱》一书。《禾诺》原著在明末时佚散,幸好在泰和曾氏家谱中还保留有部分内容。南宋诗人曾几、元代散曲家曾瑞都有作品存于世。明代画家曾鲸,善作人物画。
曾姓人家的楹联有:①南丰撰史,西府迎亲。两浙屏藩,三班判押。②才遇天麟地凤,志在赣水春风。
知识丰富生活
曾略一房下传第八世孙曾致尧(950-1007年),字正臣,南丰人,北宋散文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第,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体察百姓疾苦,颇有政声,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曾致尧一生著述甚多,著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曾致尧的裔孙曾巩、曾布都是杰出的人物。曾布为嘉祐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曾巩也为嘉祐进士,世称南丰先生,官至中书舍人,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致尧的后裔曾广渊、曾广新昆仲同迁粤东兴宁县,分居九龙岗、龙归洞。曾致尧的第五子曾易占的后裔由赣入闽,在宁化短暂居住后,又直下汀江中游,迁入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闽西上杭县十二铺水南里的曾氏后裔又有分迁粤东镇平及闽中福州府的。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据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1112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江阴曾氏续修宗谱》载:“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海虞曾氏家谱》载:“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曾有昌奉旨出仕琼州统帅,举家迁居于琼。曾有昌(1201-1294年),字仁伯,能文善武,具有儒将风度。他在琼举办学堂,抚庶安邦,政绩卓著。他的5个儿子都入仕为官。其长子曾元谨任督视江淮军马;次子曾元瑜任沿江招讨使;第三子曾元琮任徐闻县尹;第四子曾元琦任安抚使;第五子曾元珍授元帅府经历,元大德三年(1299年)海寇侵境时,仅只19岁的他仍率兵征战,殉职沙场。曾有昌一族在海南繁衍生息,其后裔遍布海南各地。因此,大都海南曾姓尊曾有昌为曾氏入琼始祖。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曾立的第十五世孙曾纡惇由江西南丰迁居宁化石壁。曾纡惇为曾据后裔。(宁化蕉岭《曾氏族谱》)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原居将乐县盖阳大坪堡(明成化六年后属归化县,今为明溪县盖阳镇大坪村)的曾传华迁居将乐陇源村山坊自然村。将乐陇源村山坊自然村为曾氏单姓村。宋时,曾庆禄,字元朗,官至总戎指挥,携子曾五二自江西南丰迁居宁化会同里(今曹坊乡)马龙坪。曾庆禄为曾洪立的第九世孙、南城张家山曾氏始祖曾定的第五世孙。曾五二有9个儿子。元延祐三年(1316年),曾五二的长子曾智先徙居潭飞漈(南城堡)又曾洪立的第十六世孙曾曾孟元,授福建汀州府通判,致仕寄居清流县。(宁化方田(南城)、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元末时,曾裕振(宁化中彦的第十六世孙)为奉政大夫,因避元末兵乱,由赣州迁居福建宁化。(嘉应州石坑、阜山《曾氏世系》)元末明初,曾巩后裔从江西省南丰徙迁至建宁县均口乡、里心下坊湾、曾家。明永乐九年(1411年),曾冕从江西石城徙居石家庄,明正统元年(1436年)迁徙宁化方园里(方田)。其后裔分衍江西的石城、宁都,福建的延平、松溪、寿宁、浦城、汀州、归化、嘉应州及四川省等地。(宁化方田《曾氏族谱》)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曾宗仁、曾宗理兄弟随舅舅廖高叔从江西南丰迁徙至明溪盖洋大陂。据明溪盖洋镇大坑《武城曾氏族谱》载,曾宗仁、曾宗理系曾珪第五子曾隐的后裔。曾宗仁的儿子曾仁智迁居新桥增坊(三元区岩前增坊)。其第四世孙曾元勤、曾元俭迁居宁化龙王潭;曾元忠迁居清流;曾元恕、曾元懋迁居明溪曾家埠。明溪曾氏后裔播迁至将乐山坊、福州等地。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曾洪立第六十二世曾肇(讳开,号介)自清流徙居宁化大唐边,后衍龙上里、曾家背等地。(宁化方田(南城)、曹坊(曾家背)《曾氏族谱》)明代时,江西南丰县的曾姓族人迁居福建明溪县夏阳镇瓦溪村。这支曾氏先祖郡望山东武城,后迁徙湖南宁乡,又从宁乡迁居江西南丰。明末清初,武城曾参的六十三代裔孙曾荣参加抗清斗争,失利后隐居将乐县阳岸都大磜上村(今光明乡台上村大磜上自然村)。他成为这一支派将乐曾姓的开基祖。此后,曾荣的部分后裔相继迁居光明乡渠许村黄岚自然村、界源村沙溪自然村,万安镇万安、良坊、孙坊等村,安仁乡泽坊村五福墩(现该自然村已不存在)、新洋等自然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福建明溪县夏阳镇瓦溪村曾氏开基祖曾闻光的第三世孙曾兴发迁居将乐县南胜都下坑村(小拔村辖属自然村),成为将乐这支曾姓的开基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曾兴发的第三世孙曾广光和曾广儒分别从将乐小坑村迁居将乐县的水东村(小拔村辖属自然村)和大布村(今古镛镇山门村辖属自然村)。后来,留居在下坑村的曾氏也陆续移居小拔村水东、杨厝、下瑶等自然村。曾广儒的部分后裔相继移居将乐的曾厝、溪口村(古镛镇桃村辖属自然村)和乾滩村(水南镇辖属村)。现小拔村水东、杨厝、下瑶等3个自然村曾氏已续17代,有59户,近300人。清至民国时期,江西南城、南丰和福建长汀县等地曾姓族人陆续迁徙将乐的溪南、三班、水南、新兴等地。民国25年(1936年)在万里长征的湘江战役中,一些长汀籍的红军战士失散,其中曾繁珰、曾祥祯、曾祥棣三人由湘赣入闽,经顺昌县洋口镇流落将乐龙栖山等地谋生,并娶妻生子。新中国成立后,这三人的部分子孙已移居将乐县城百花等社区。抗战时期,福建沿海地区部分曾姓居民避难来到将乐县城和高唐等村居住。抗战胜利后,他们中的部分曾氏留居在此。20世纪50至60年代,福建惠安、莆田、仙游移民到将乐;福州等地知识青年到将乐插队后留居将乐。1958-1959年,闽清、长汀等地曾姓族人到将乐森工企业就业而定居于此。三.迁移南宋时期,由于避战乱,宁化部分曾氏族人迁徙广东长乐县,其后裔播迁至广东的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地。(见宁化蕉岭《曾氏族谱》)南宋末至元初时,曾纡惇的裔孙曾桢孙迁居广东第乐,曾佑孙迁居广东兴宁。(广东《梅县志》)曾六十四郎从宁化石壁迁居福建上杭,后衍永定、石城,续衍台湾。(平和、台湾《曾氏族谱》)明初时,宁化曾裕振有两个儿子。长子曾天秩,号顺辰,元朝进士,官至大理寺。曾天秩去世后,其妻聂氏率丈夫的弟弟曾天祯及自己的4个儿子迁居广东梅州。曾天秩4个儿子的后裔散播广东归善、和平、蕉岭以及江西等地。(嘉应州石坑、阜山《曾氏世系》)明代始,建宁曾姓部分后裔迁陆续徙至江西省广昌、南丰等地。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曾贤善(字宇文)从宁化招贤里迁居石城新田上。(《翠华曾氏重修族谱》)清代时,将乐曾荣的后裔迁居顺昌县大干乡甲地村、邵武市张厝乡。
曾姓源于姒姓郐(音读kuai,四声)国,为少康的后裔。
夏禹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后,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其子太康荒于政事,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乘机灭夏。太康虽然失国,但他的兄弟仲康和仲康的儿子相,仍为本部落首领。后来,有穷氏部落首领寒浞攻杀了相。相被杀时,其妻已经怀孕,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广施恩泽,得到同姓部落有鬲氏的支持,攻杀寒浞,恢复了夏代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少康的小儿子曲烈受封于郐,其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公元前567年,郐国为莒国所灭,太子巫逃到鲁国为官,以国为氏并去掉邑字,成为曾氏。
太子巫居住在鲁国南武城,(今山东费县),战国初期的大孝子曾参就是巫的玄孙。相传曾参为《大学》的作者,其家族得到封建统治者尊崇,枝干繁庶。秦汉时,曾参的后裔已分布于长沙(今湖南省长沙)、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
"冀州(今河北省冀县)"、(我想大名县的曾氏可能是这个曾氏的分支)
青州(今山东省淄博东北)、庐陵(今江西省吉安西南)、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南)等地。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今天的四川、河南、浙江、湖北等地又有许多曾姓人落足繁衍。唐朝末年,王潮由今河南省固始进入福建,曾姓族人随迁者颇多,这批曾姓人后又播迁至广东、广西等地。
明朝开始,闽粤等地曾氏不断有人迁往台湾省,甚而徙居海外。
孔孟颜曾的族谱用字
本文2023-10-19 12:12: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0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