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图年年供,今年去儿子家过年,请能带儿子家供完拿回来行吗?
家谱年年供,你今年要到儿子家过年,想带着家谱去儿子家供,可是你得想一想,你的举动你儿子和媳妇能否接受,你可以人去儿子家过年,把家谱就供在你的老家,不用来回拿,增增加旅途负担,在老家供不是一样吗?过完年你反正还是要回老家的。
祭祖要挑时辰。
1祭祖与扫墓:首先要申明的是大年初一上坟和清明节的扫墓是不一样的。最基本的不同是,大年初一祭祖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是可以与拜神同事进行的。而清明节的扫墓就是只是扫墓,与供奉神佛是没有关系的。大年初一如果是在家中祭祀的,可以在供奉家谱、祖先牌位(祖先像)等的龛位前,安放供桌,摆放供品、香烛、上香。
2挑阳气旺时祭祀:上坟的时间在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可以在大年三十除夕或者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在大年初一给祖先祭拜有请祖先一起过年的含义。这一天上坟的习俗集中在云贵川等地。上坟的时间不宜太早也不要太晚,最好选择在上午9点到下午3点这一段时间内,阳气较为旺盛的时候进行。如果自身命格较弱,可以佩戴护身符或者让阳气旺的人陪同祭拜祖先。
3烧纸时要严肃:大年初一上坟的时候,要帮祖先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观察墓碑墓架是否破损,弱需要修缮的则要请风水大师来指导采取措施弥补。祭拜的最后一步是烧纸钱和洒素酒。整个祭拜的过程中都一定要严肃,所以在烧纸钱的时候也一定不能不可打闹,这除了是对祖先和神佛的敬畏外,也是防火安全的一个意识。一定要坚持看着把纸燃尽才可以走,这样既可以防止火灾,又能防止风把纸吹出来,被其他路过的拾去,惹老人不高兴。
春节的习俗有;
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对联”、“桃符”等,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而得名。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3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
4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5团年饭
吃团年饭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
参考资料:
因为这样可以使不好的东西不要进家门,带来好运。在山东、河南等地区有这样的风俗,除夕那天要在门口放一根长长的木棍,称为“拦门杠”,也叫“拦门棍”。听老人说,大年除夕这一天,农村各家各户门口一支木杠,长度与大门口那一样宽,有的地方还用红纸裹,系上红绳扎住,也有些农家使用两根棍子,分别把它放在门框两旁。关于这个风俗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朱元璋曾派大将胡大海、常遇春到山东讨伐“鞑子”,百姓各家纷纷在门外挂牌子,挂“南朝“的属于良民;挂“北国”的全部被杀。于是人们聪明了,朱元璋军队来了就挂上“南朝”的牌子,大军一撤,就挂上“北国”牌子。两名大将把此事上报朱元璋,朱元璋拍案大怒:“反了,一群刁民竟敢糊弄朕!全部杀了,斩草除根!”
胡大海、常遇春奉旨到山东,见人就杀,正在追杀时,见到一个青年背着一个老太太狂奔,便拦住去路,问怎么回事。青年哆嗦着说:”你们可以把我杀了,但是求你们放过我的母亲,她辛辛苦苦把我养大,吃了很多苦,我却没有来得及好好孝敬她。“说完磕头不止。二人一听,这是个忠善之人,知道感恩尽孝,便说:”赶快回去,关闭门窗,在门前放一根长木棍,我下令门前有木棍的人家不杀!“青年背着老娘往家跑去,路上遇到村民便说:”赶快回家,在门口放一根木棍,可免杀头之灾!“
于是所有人都返回家中,门口放一根拦门棍,免遭杀害。此日正是农历除夕。现在拦门棍的主要含义,一是挡灾避难,驱除邪物,二是防止家里财气外流,起到聚财的作用。对于栏门杠我们有着一种模糊儿时记忆,不过这一民俗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消失了。
1、家谱是姓氏文化的载体
族谱兴起于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主要有私修的单姓族谱和官修的天下望族谱,宋代之后,修谱之风盛行,到明清时甚至到了“既无无谱之族,亦无无谱之人”的程度,而家谱的内容则包括世系和血缘关系图表,族规、家训规范,祠堂、祖茔、公田,家族源流和迁徙史等。
2、族谱是家族历史的传承
族谱是记载宗族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特定的形式记载了宗族的历史,可以和历史档案中的奏折、题本、信函、日记等并列为一类史料。不但记载了家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
还记载了与家族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与本家族相关的地方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年节来历等,具有难能可贵的史料价值,是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3、家谱是宗族血脉的凭证
家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家庭渊源与世袭图表是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记载最详细、最精确的部分。因此,家谱历来是人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4、后代重拾文化记忆的精神寄托
家谱是孝道文化的体现,在当今社会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寄托着对祖先提倡的优良道德品行的向往,也是优良家风的承续。家谱是家的根、人的根,作为“家史”的家谱不仅可以补充正史和野史之阙,还可以引发大家“寻根问祖”的热情。
5、家谱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
大多数家谱还记载着家训、家规,表现出中华民族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和时代风尚,特别是对教育、文化的高度重视,记录着对家族世代为人处世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阅读这些资料时,历史上的一个个人物便鲜活了起来。
他们的事迹有的令人泣泪哽咽,有的令后人扼腕感叹,是传统教育的生动素材。族规、家训中也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人民网-家谱有何新价值?重拾“家史”背后的温情与敬意
家谱图年年供,今年去儿子家过年,请能带儿子家供完拿回来行吗?
本文2023-10-19 12:04: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