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秦王族是嬴姓赵氏,赵王族也是嬴姓赵氏,二者有关系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9收藏

战国时,秦王族是嬴姓赵氏,赵王族也是嬴姓赵氏,二者有关系吗,第1张

是的,赵国和秦国的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

总的来说,这两国都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他们都是嬴姓始祖伯益的后裔,一直到商朝纣王时期的蜚廉都是他们共同的生物学祖先。然后,蜚廉的长子,大家都熟悉的“恶来”,他的后裔就是秦国这一支,而蜚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儿子叫季胜,知名度却没有那么高。然而正是这个季胜,影响了中国3000年。因为他的后裔中有一个名叫造父的人,是中国赵姓的始祖,而造父又出手拯救了被周武王杀死的恶来的后裔,使之没有断绝。恶来的后裔里后面就出了秦穆公、秦昭襄王、秦始皇这些大咖,直接改写了中国历史。造父自己的后裔后来又建立了宋朝。

前面说了,赵国和秦国的君主分别是蜚廉两个儿子的后裔,而赵氏只是季胜后裔家族的氏,那么恶来的后裔为什么会用同族的氏,他们自己没有氏吗?况且他们后来建立了秦国,是不是应该以秦为氏。

如果历史平顺地发展,那么这些也是可能的。之所以出现长子恶来的后裔后来跟着用弟弟家的氏,那是因为中间发生了改祖事件,也就是受恶来连累被周朝贬为奴隶的秦国先祖们,被在周朝备受天子信任的造父从周朝奴牢里解救出来并予以照顾抚育。这些人为了生存,就不能再继续以恶来为祖先,因为恶来是周朝不可饶恕的罪敌,对他们而言是个巨大的历史包袱和黑背景。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仅仅为了填饱肚子,投靠造父都是明智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太几大骆们断绝了与恶来的关系而改以造父为自己的祖宗,算是傍上了一棵大树。其实说白了,这次改祖可以看成是太几大骆把自己“过继”给了造父,虽然造父自己并不缺儿孙。所以,造父不仅是自己真正的后裔——赵国的祖宗,在法理上,也是非子和秦国的祖宗!既然成为造父的后人,那就是理所当然地成为赵氏成员了。这就是司马迁说“秦以造父封赵城,为赵氏”,“秦……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的历史背景。

我们说了秦国为什么成了造父的后人并以赵为氏的缘由后,再来看看非子为什么在被封到秦后,没有改氏为“秦”:

一是,受封后改氏,只是当时的一种社会习俗,并没有什么法律规定受封后必须以封地为氏。历史上也确有一些人没有因封改氏,例如楚国国君受封后仍然以熊为氏,没有改成楚氏。齐国国君也仍以吕为氏,没有改成齐。公孙鞅也没有以商为氏,只是后人习惯把他称为商君或商鞅。假学者喜欢把受封改氏说成铁律从而让很多初接触者常常大惑不解。

二是,非子受封时的级别并不高,毕竟只是附庸嘛。那地位可能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个村长。这样的地位,有没有资格或者说有没有必要从豪门赵氏里分出来?非子也不是傻子。而且,能不能分出来,那还得看宗主的意思,也不是他想出来就出来的。

三是,非子虽然被特立独行的孝王赏了一个“秦嬴”的称号,并且能接续已中断一百多年的祭祖资格,并不代表他就成了什么“嬴姓大宗”。假专家们最喜欢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假造理论,例如:祭祀是大宗的特权,非子能“复续嬴氏祀”说明他成了嬴姓大宗。呵呵,这都是瞎扯!《礼记》明确说了,“士”都可以祭祀祖先的。非子能够再次祭祀祖先,只说明他恢复了正常人的身份,虽然只是附庸,不入五爵,但最起码达到了“士”的阶层,仅此而已,不要想多了。秦嬴二字也没什么特别,只是说他是“秦地的嬴族”而已,正经的姓族大宗没有谁在自己的姓前面还加个地名的。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世 叔观(宜父)

  3世 赵璋(仲父)

  4世 赵登(季父)

  5世 尔成(公仲)

  6世 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世 赵麟 叔带生赵麟(守仁)

  10世 子丰(知义)

  11世 赵射(慧明)

  12世 赵壮(公明),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死后,其弟赵嘉即赵桓子自立为君前424年――前424年在位。兄赵伯鲁,弟赵桓子。赵襄子兄赵伯鲁生赵周(代成君)。赵简子选继承人,选择了个人能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赵襄子为继承人,而资质平庸的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

  21世 赵周(代成君)生赵浣。嫡长子赵伯鲁就没能当上继承人,赵襄子一直耿耿于坏,所以他在选择自己的继承时,并不考虑自己的儿子,而选伯鲁的儿子赵周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有意栽培赵周。赵襄子在灭掉代国以后,立即任命赵周为代君。

  22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3世,赵籍(前408年――前400年,赵烈侯,正式建赵国),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即周安王三十六年(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分晋”。生武侯 赵□。

  24世 赵武侯 赵□ 在位13年 (前399年――前387年)武侯生赵章

  25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6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7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8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9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30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31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2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3世,赵成志,生安上。

  34世,赵安上,生成宁。

  35世,赵成宁,生庆余。

  36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7世 赵歇,生承先。

  38世 赵承先,生圣寿

  39世 赵圣寿,生赵过

  40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41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2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3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4世,赵景,生国忠。

  45世,赵国忠,生赵朋。

  46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7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8世,赵纲,生赵春。

  49世,赵春,生明德。

  50世,赵明德,生景禄。

  51世,赵景禄,生可仕。

  52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3世,赵典,生良辅。

  54世,赵良辅,生赵云,

  55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6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7世,赵国威,生成之。

  58世,赵成之,生赵正。

  59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60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61世,赵整,生一扬。

  62世,赵一扬,生相贤。

  63世,赵相贤,生百福。

  64世,赵百福,生赵华。

  65世,赵华,生洪恩。

  66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7世。赵明伦,生国弼。

  68世,赵国弼,生大德。

  69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70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71世,赵坤方,生存幼。

  72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3世,赵家庆,生腾蛟。

  74世,赵腾蛟,生桂才。

  75世,赵桂才,生赵明。

  76世,赵明,生宏通。

  77世,赵宏通,生世守。

  78世,赵世守,生有德。

  79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80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81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2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3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

  84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历营、蓟、涿三州刺史,生弘殷。

  85世,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后唐禁军统领、汉护圣都指挥使(乾佑中),周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广顺末),右厢都指挥,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天水县男。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生匡胤,匡义,匡美。

  86世,赵匡胤,建立宋朝,为太祖。

嬴姓赵氏的远祖是伯益。他帮着大禹治水,又差点继承了大禹的帝位。但在大禹死后,夏启继承了帝位,建立夏朝。伯益也就靠边站了。

关于伯益的身世,有些模糊。一说是黄帝之后,一说是少昊之后。有人说这不是一样吗?少昊就是黄帝的儿子呀。其实没这么简单。关于少昊是黄帝儿子这件事,到了春秋战国才编出来。那时候的百家齐放,也可以理解为满嘴跑火车。

这有一个上古民族融合的故事。黄帝部落来自西北,是华夏人。而少昊部落来自山东,属于东夷人。两个人属于两个阵营的代表人物。炎黄大战蚩尤之后,东夷人败北,纷纷南逃或北逃。留下的东夷人,被融入华夏人的系统里。

把少昊编成黄帝的儿子,可以看做是东夷人被华夏人征服、融合

东夷人的图腾与鸟有关,也是神话中凤凰的来源。而伯益很好的继承了东夷人的特点,传说他能跟鸟对话。这可以理解成,东夷人擅于驯化鸟兽。

这么看,即使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即使按照禅让制,伯益是贤人,应该继位。但作为一个东夷人(确切说,东夷族代表人物。其背后是东夷人势力),怎么能让伯益做老大呢?这就类似于,日本人不可能选出一个阿伊努人做首相一样。

所以,要注意,伯益是东夷族,黄帝、大禹是华夏族。而华夏族在征服东夷之后,一直保持中原正统地位。直到夏朝末年的商汤崛起,东夷族终于爆发。

商汤被认为是东夷族。东夷族都有一段与鸟有关的故事。商朝的祖上,是吃了鸟蛋,才怀孕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伯益的祖上,也有同样的一段传说。伯益甚至还懂鸟语。甲骨文里的“嬴”字,被认为是一种鸟。

伯益向下传,到了第六世孙费昌的时代,已经是夏朝末年。费昌看到夏朝衰败,就去投奔了商汤。费昌算是终于找到组织了。

要注意,那时候的人脱离了家族或部落是无法独立存活的。所以,这里所说的费昌投奔商汤,不是他一个人投奔,而是带着这个族人一起加入了商汤的队伍。

正好,又赶上商汤灭夏,建立商朝,费昌的后人也就跟着涨了身价。整个商朝,伯益的后人都是贵族,好几代都为商王驾车。

可在商朝末年,伯益一族的首领蜚廉、恶来父子,却没能及时调整站队,却遭到了周朝的清算,恶来被杀,蜚廉和另一个儿子季胜,在霍太山一带低调隐居起来。

夏朝是华夏族,商朝是东夷族,周朝又是华夏族。作为东夷族,且长期是商朝贵族的蜚廉、季胜父子必须保持低调。恶来虽然被杀,但恶来也有后代存留下来,跟着蜚廉一起生活。他们居住之地,便是现在山西中部的霍太山一带。

但毕竟祖传的手艺没丢,什么驾车啦、驯化鸟兽了,一直玩的飞起。到了周穆王时,季胜的曾孙造父因为驯化了八匹骏马,献给周穆王,得到赏识。这也就是现在老干部的客厅最喜欢挂着的“八骏图”的由来。

造父还做了一件事,就是给周穆王驾车去新疆旅游。可到了新疆,却听说徐州的徐偃王要闹独立。造父连夜赶车,从新疆疾驰回到陕西,周穆王才能及时指挥作战。于是,徐偃王被平定以后,造父也算立了大功。

周穆王给造父的封邑是赵城。造父的后人,也就是有了“赵”这个氏。不过,看“赵”字,本身的意思就是快步走,与造父的职业相关。也不知是先有的这个字,还是按照造父的职业,造了这个字。总之,现在姓赵的,都得承认,造父是的姓始祖。

还有两件事要说清楚。

一是,造父的封邑赵城,距离他们原本生活的霍太山一带,也不过百余里。是不是造父一族原本就居住在这里,周穆王封其城邑,不过是确认一下他们的合法性——毕竟是“前朝余孽”。

另一个是,造父是他们这个宗族的首领,是季胜的曾孙。宗族之内还有另一支,是恶来的后代。恶来在商周鼎革之际被杀,他的后代却与季胜的后代一起生活。而恶来的玄孙,正是秦国的创始人非子。

恶来、季胜是兄弟;造父是季胜的曾孙,非子是恶来的六世孙。按辈分说,非子比造父小两辈。造父是非子的族爷爷。

因为都是一个宗族的,“赵”氏是造父得到的,作为同族人的非子也就共享了。“秦赵共祖,嬴姓赵氏”便是这么来的。

奠基者:非子、叔带

其实,就连当初造反的徐偃王(现在徐州这块,上古属于东夷人部落中的古徐国),也是伯益的后代。还有大廉(古黄国的国君)。所以,徐、黄、廉等,都是嬴姓。而在众多嬴姓后代里,关系最近的就是秦赵两个的祖先。

能得到“赵”这个氏,凭的是驾车、驯马的祖传手艺。而掌握这些手艺的,也不知是造父。其中,非子也因为给周王养马,得到了首都附近的一块封地。非子一支也就离开了赵城。

非子的玄孙秦庄公得到西陲大夫的封号时,造父的六世孙叔带,主动投奔了晋国。秦庄公和叔带,是同辈。而赵国的建立,却要等到叔带之后过了十一代才完成。

一、山西省赵氏家谱字辈:

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二、赵氏家谱的起源: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

2、皇帝赐姓。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此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3、少数民族改姓赵氏。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

扩展资料

赵氏宗族迁徙历程: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

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

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

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

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

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后在闽粤一带繁衍。

-赵氏家谱

秦王族从来不是赵氏,至少从非子受封于秦之后就不该用了。

哪怕有些族人仍用赵氏,这已经说明他并非秦国王族,顶多算旁支。

秦汉以前,姓不变,氏是随时可以改变的。

氏大多来源于封地,例如赵氏,因为他们的祖上受封于赵地,因此为赵氏。韩魏赵三家同样因为封地命名的。

秦赵二国有共同的祖先,但就如黄帝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一样,离得太远了,秦国只供奉自家祖宗,也就是秦国老祖非子,绝不会在勾搭上“赵氏”。

秦始皇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取赵氏,可能因为出生于赵国,也可能出于示好赵国,一旦他回到秦国,绝不会再称为赵正,叫公子政更合适。

他当上皇帝后,可以叫秦正、嬴政,但绝不会叫赵正。嬴姓不会变,氏是可以变得。都是一国大王了,还留恋个“赵”,真当嬴政对赵国有什么好回忆不成?

赵、秦源自一个祖宗,赵氏先发达,非子算是赵氏旁支,为了拉关系自称赵氏不无不可。后来非子发达了,他们这一族迁走,之后俩家彻底成为两族。

我简单把秦赵族谱说下就好。

季胜—孟增—衡父—造父(赵氏老祖)—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

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秦非子(秦氏老祖)

季胜和恶来是兄弟,秦国在非子时期,跟赵氏连一家都算不上,顶多算个穷亲戚上门。

别老拿太史公的《史记》说事,里面还叫刘邦汉高祖呢。

至于赵高,更可能是赵氏在秦国的质子的后代,类似秦始皇的身份,这也能为秦始皇信任赵高提供解释。

至于说秦国宗室有叫赵某某的,这很正常,鲁国三桓之乱,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都是鲁庄公的亲兄弟,这不比所谓的“赵某某”更有说服力?

所以,别老拿秦国嬴姓赵氏说事。

赵姓的辈分排名如下:

1 湖北宜昌半部堂赵氏字辈:万赵看不出来,文武双全。

2 赵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振、国、廷、相、连、此、德,全、家、兴、世、开、宏、恩。

3 北京市门头沟区琉璃渠镇(村)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福、德、碧、大、朝、廷、的,山、东、青、州、到、广、西。

4 山东蒙阴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振、就、京,树、英、元。

5 潮州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派:德、惟、从、世、令、子、们、师、希、与、盂、由、宜、顺、溥、纲、鼎、建、存、忠、厚、礼、义、谦、和、勖、永、循。派:元、允、宗、仲、士、丕、善、汝、崇、秘、良、友、季、同、厚、本、懋、谦、思、尚、实、式、景、均、宁、庆、以、充。派:德、承、克、叔、芝、功、彦、夫、时、若、嗣、次、古、光、生、贤、廷、辅、丈、才、广、资、质、端、庄、盛、传、芳。

6 西平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7 山东沁水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忠、和树德,孝友传芳。

8 某支天水堂赵氏字辈: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9 慈溪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纲纲法度,礼乐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召伊傅,稷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10 安徽合肥一支赵氏家谱字派(部分):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

赵国灭亡时,嬴政将赵王迁:及其王族发配到楚国的房山。即今天的湖北房县。西汉时对旧贵族已疏于管束,赵迁的长孙举家迁往河西陇郡。弟弟迁到蠡吾即今天的博野县的李村,算是重归故土。西汉名臣赵广汉,自称赵王后裔,宋祖赵匡胤自称赵广汉之后。从博野迁到清苑至赵匡胤已是11代。(有史料可查)。至于赵氏家谱恐怕已不能完全反应历史的真像。

根据公开资料,河北省景县赵氏家谱辈份有:

永。

明。

成。

振。

赵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1 赵姓出自嬴姓,与秦国嬴姓同祖。

2 赵姓的祖先造父,在周穆王的时候,传给了周穆王。

3 赵姓由“双击”而来。

4 赵姓出自他族改姓。

5 古代姓赵是上古时期最富有的家族。

6 古代姓赵是商朝王族的裔孙的氏称。

7 古代姓赵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

8 古代姓赵是燕国四大姓之一。

9 古代姓赵是匈奴人刘渊建立的赵汉伪政权。

10 古代姓赵是唐王朝的赐姓。

11 古代姓赵是吐蕃王朝的赐姓。

12 古代姓赵是金朝赐给宗室的。

13 古代姓赵是清朝皇帝赐给的。

14 其他少数民族演进而来的。

战国时,秦王族是嬴姓赵氏,赵王族也是嬴姓赵氏,二者有关系吗

是的,赵国和秦国的君主都是嬴姓赵氏,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总的来说,这两国都是一个祖宗传下来的,他们都是嬴姓始祖伯益的后裔,一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