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世系表(传承、辈分、头像、追尊)及其特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明朝皇帝世系表(传承、辈分、头像、追尊)及其特征,第1张

明朝皇帝世系大致上比较平稳,波折出现在三处:

第一,众所周知,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以藩王入主帝位,藩王以武力反抗中央还取得胜利的,在五代十国之后属于首例,也仅此一例。 从此大明皇位世系,由“太子家”转到“燕王家”,是 明朝 历史 上第一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第二次,明武宗无子嗣,大臣选中其堂弟世宗继位,世宗为了给自己亲父兴献王争取“皇帝”的名分,与大臣发生“大礼议”之争,最终获得胜利。这是 明朝第二次以小宗代替大宗

第三次其实比较牵强,发生在崇祯煤山自缢、明朝灭亡后的南明小朝廷。其实, 南明无法复制南宋半壁割据,根本原因在于明朝宗室众多,为了皇位自相残杀 ,才让满清钻了空子。而南宋在“靖康之难”后,太宗一脉几乎被一网打尽,仅剩康王赵构一棵独苗,拥有继位的“正统性”,这样有利于凝聚力量,一致对外。

明朝皇帝世系的最大特征就是—— 辈分名字规整分明 。太祖朱元璋是一个精力旺盛,兼有“强迫症”的皇帝,他在位时就“规划”好了大明朝之后几百年的政治走向。表现在皇位继承上,就是为子孙定好辈分、姓名,比如,在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规定,“太子家”辈分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燕王家”是“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 ……”,直到第20辈。

而取名按照“五行相生”的原则,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以此循环往复,而且取名多用生僻字,以方便避讳。因此,网上有段子说,我们能够从明朝皇帝和宗室的名字中找到一张元素周期表。

明朝皇帝世系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皇帝普遍寿命不长。仅有太祖70岁,仅有成祖60岁,其余大多都在30-40岁之间。其中两个在位超过40年的皇帝(世宗、神宗)也未超过60岁。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规定皇帝“不改元”,即正常情况下不改年号,因此明清两代皇帝可以用年号来称呼,故表中注明了皇帝年号。

关于明朝和清朝哪个更值得怀念,相信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明清的先帝们对于前朝的覆灭经验和在浴血奋战当中总结出了一套祖训,代代流传下去,一般这种祖训是贯穿整个朝代的,除了皇帝本人要自觉遵守之外,满朝文武执行监督权。那么,明朝和清朝的祖训是什么呢?

明朝的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个人制定的,朱元璋出身十分的卑微,当上了皇帝之后对于身份十分的敏感,他留下遗训说:“大明朝从今往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当时这句话针对的蛮夷之地,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子民每个人都应该强势点,身份地位要自认为比蛮夷更高,不要妥协外敌。

而朱棣则是留下遗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直至今日依然是相当的令人热血沸腾,明朝的崇祯皇帝就是遵循了这一个祖训,最终上吊自杀,没有妥协李自成的称王请求,也算是一个血性汉子。虽说朱棣的皇位来得不光彩,但是他在位期间的各种政策和治国措施还是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郑和下西洋在当时也成了外交的一个美谈。

满清鼎盛时期的国力绝对是历来朝代当中的拔尖存在,整个清朝总共留下了三条祖训,分别是“永不加赋、后宫不干政、失寸土者不得入葬皇陵。”虽然说口号是美好的,不过实际上实施起来却是差强人意,清朝的前几个皇帝还是比较遵守这祖训的,比如康熙、雍正等。

可惜从道光开始之后祖训就被抛之脑后了,道光时期爆发了一场鸦片战争,清朝开始成为了世界列强的一块蛋糕,日益被蚕食。因为闭关锁国的缘故,即使兵力众多,但是依然敌不过列强的大炮枪支。虽然当时有过几次变法,不过都是在不触及皇宫贵族利益下进行的,所以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慈禧太后说过:“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和明朝留下来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哪个朝代更加有血性简直是一目了然。还有就是清朝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条约,可是每个皇帝都入了皇陵,祖训成了一纸空话。

明朝皇帝世系表(传承、辈分、头像、追尊)及其特征

明朝皇帝世系大致上比较平稳,波折出现在三处: 第一,众所周知,太祖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以藩王入主帝位,藩王以武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