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故事之遗嘱
一
大舅死了。横死。
他是被人一斧头砍到脖子上砍死的。凶手原本的意图大概是想让他身首异处
但是那一刀砍得还不够狠
大舅的脑袋晃晃悠悠地连在脖子上。直到尸体被发现
他的头仍然折成一个不可思议的角度
颤颤巍巍地在跟脖子做最后的亲密接触。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很不厚道地笑出了声。作为一个几乎快没有头的鬼魂
不知道大舅到了阴间会不会遭到歧视。
其实你并不能怪我冷酷无情。乡下本家是大舅在当家
在我还只有五六岁的时候
他就把妈老陈头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回到家里的了,躺在床上,他心惊肉跳的祈祷着。妈和我赶出了本家。而原因
是我妈抵死都不肯说出我的父亲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刻刀,开始在出口处的岩壁上,雕刻自己的名字。是谁。妈妈不得不离开那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大庄园
独自到城里来打拼。
最奇怪的是大舅的遗嘱。
他把本家的一多半财产都留给了我。
不过仔细想想这事也能说通。妈妈虽然几乎不跟我聊本家的事情
但是我却记得她曾偶然间提起过
宋家有件怪事
而这种怪事对于那种老式家族来说又是极为严重的。
无后。
除了我妈生下了我以外
她那一辈的人全都无儿无女。
也是
这样说来
不把遗产留给我这个唯一的后人
难道还让它在那个不见天日的乡下自己烂成灰
我本来是想耍耍性格哭着大喊我不要你的臭钱的。但是没有钞票来让我甩得满天飞做效果
也没有人会闲下心来观赏我的独角戏。
妈妈苦心送我去洋人的学校读书不是为了让我演这种乡下泼妇的戏码。
最重要的是
卧病在床的妈妈正急需手术的钱。
怀着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不吃白不吃的心情
我找到了大舅的律师。
大舅的律师在法租界
是个留洋回来的华人。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
一辈子窝在乡下大庄园里的大舅
是怎么知道了世界上出现了律师这种东西。
律师很职业化地接待了我
给了我大舅生前留下来的一份手写文件。那份文件说
我必须在本家家谱上面划掉我的名字。也就是说
我妈的这一支从我这里就会完全跟本家脱离关系。这我倒是无所谓
本来我也不想和那个古老封建的家族有任何的瓜葛了。
而文件里的第二个要求却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大舅要求我必母亲看见李梦的脸色不是很好,她问:"你怎么了?"须在本家庄园里找到最粗的一棵槐树
在正对南方的树脚下挖出一样东西来。然后再把那东西摆在家族祠堂的最高处。
怪是怪了点
但是他们那一辈的人
又长年生活在乡下
有些看来不可思议的迷信这次,陈子君竟然要把仿真娃娃的玩具放到床上,使得丁峰心里尤为恐惧,的确如陈子君所说,他心里有鬼。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看完文件
耸耸肩
不置可否。
律师见我读完了文件
立马说:“那份文件你看完就可以带走。你舅舅说那是绝密的东西
连我都没有看过。但是
你要记住一点
当你完成了文件里的要求
要留下凭证带回来给我看。我确认无误之后就会开始办理手续
把你应得的财产转到你的名下。”
我点点头
跟他客套几句
离开了他的事务所。
去乡下之前我跟妈妈道别
我说有一家洋人的医院愿意无偿帮助她
现在需要去跟他们谈谈细节。
我摸着鼻子笑着跟妈妈说
洋人这种东西就是奇怪。同一个国家的人
一些要跟你打个没完没了
一些又圣人似的给你些好处。
她反倒看得比较淡:“其实啊
小牵
妈妈这个关节病是老毛病了
一时也不妨事。你别把自己搞得太累了。”
我笑笑
不搭腔。她看起来好多了
这样我离开一段时间也不会太担心。
在我收拾好行装准备离去的时候
妈妈忽然走到门口来送我
她像是有第六感:“小牵啊
你这次出去注意安全。还有
妈还是那句老话
千万千万不要回本家去。”
我背对着她点了点头:“妈
你放心好了。我就算去了大家也谁都不认识谁了
干瞪着眼多尴尬啊。我不会做这种傻事的。”
而自始至终我都没敢回头看妈妈一眼。孤儿寡母地就被赶出家门
这种事对她来说的确是打击大了点。
二
来到这个我出生的乡下时我只感觉到陌生。虽然乡间的变化不会太大
但我对本家的记忆已经淡到几乎没有了。向乡里人打听宋家的宅子
大家却都像看到鬼一样一听到我的问题就惊恐地跑开了。有个六七岁大的小男孩刚给我指了指方向
就被他母亲赶忙抱走了
她慌张地抚着小孩的额头
仿佛他刚刚做了一件极不吉利的事情。
在我的印象里
本家应该是在当地很有声望的才对啊我不在的这十几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敲了敲那个厚重的大木门
一个驼背的老人给我开了门。我说明了来意
他敌视地看着我
然而还是让出了路。
空荡荡的大宅子
即使在白天也让人觉得阴森可怖。
穿过天井
我在客厅不知道大家有过失眠的经历吗?我想,多多少少会有两次吧?特别是我们这个年纪的朋友,大多数是夜猫子,杂念也会比较多,所以,应该会有过失眠的。我前些时候直失眠,真是痛苦,天天晚上躺在床上,闭着眼睛怎么也睡不着。平时虽然我的睡眠就比较少,但是,连续几天不能睡觉的感觉也实在是有些让人无法忍受。所以,我常常会在半夜里爬起来,看贴子,写贴子。里面等着。驼背老人姓钱
是宅子里的老管家。他给我沏了杯茶
去叫大舅母。
我无意品茗
在客厅里四下走动着到处看看。这样的地方
对于我这个平日里骑着自行车穿梭于租界和租界之间
看惯了洋人尖顶大房子的年轻人来说
实在新鲜奇妙。
大舅母是个干瘦的中年女人
走路毫无声响
直到她在我身后冷漠地喊了声:“是小牵啊”我才注意到她。
“噢……大舅母好。”
她嘲讽地看着我:“这么急钱翔已然绝望,行尸走肉般麻木前行。就在这时,他忽然听到高墙的另边传来了敲击声,立刻敲墙回应。你大舅刚死就过来分家产了”好啊
一点客套也无。看来我这次的本家之旅不会愉快。
“是
大舅母。当初就是大舅把我和我妈赶出了这宅子
现在大舅去世了
我想我也该过来做个了结。”我不动声色
也不示弱。
“了结”大舅母笑出声来
“你以为你对本家的事了解多少你虽名义上不是外人
但日记都是十分保密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每个人非常重要的,但是当交换日记的时候,每个人又会觉得害怕,如果和鬼交换日记那样就更害怕了,今天就给大家讲讲交换日记。你又有什么资格来跟我们了结”
我端起茶杯
用杯盖撇了撇茶叶
然而却没有喝:“我想大舅的遗嘱你们大概也都知道了。并不是我想来争夺这份家产。大舅忽然醒悟了
也觉得对不起我妈
想要补偿
谁知道……”
我话还没有说完
宅子里忽然冒出一声凄厉的尖叫。那叫声里的惊恐几乎要刺破我的耳膜
我手一抖
茶杯哗啦一声掉在地上碎了。
大舅母听到那叫声脸色一变
转身就要离去。我又忙说:“如果这里不欢迎我的话我也可以到外面去住
等把事情办完我立马离开这里。”
大舅母的脚步停住了:“那倒也还不至于
这宅子够深够大
什么样的好会儿,宋小蝉才镇静下来,但她依旧不安地道:"你们是谁你们想干什么"人也都还能容得下镇得住。你既然来了就住下吧。钱管家会给你安排的。”她淡淡地说
“不过
你要当心了。宅子里
闹鬼。”说完
她头也不回地疾步离去。
我大笑
要用这种低劣的手段吓唬我
站起身准备去找钱管家
却忽然定住不动了。茶杯落地处一摊湿
茶水里有些明显不是茶叶的小圆点很是扎眼。我俯身去看
竟是些蚂蚁。这老式的宅子就建在泥地之上
按说有些虫蚁也不足为奇。但那些蚂蚁并不像通常溺水那样挣扎着爬开
而是定定地蜷缩在茶水里
隐隐泛着诡异的紫色。
茶里有毒。
三
按说这种老式家族
吃饭时间是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的重要时光
是丝毫马虎不得的
但是到了晚饭时却是由钱管家把饭送到了我的屋子里。
他无奈地说:“这十年里本家变了不少
两年前大家就已经各在各屋吃了。”
我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等他去得远了
忙把饭菜都倒了
拿出包里剩下的干粮来吃。
我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虽然他们暗自里各怀鬼胎
但我尽快把大舅吩咐的怪事弄完就离开
他们也奈何不了我什么。
于是当下就找到钱管家让他带我去见舅母。
“舅母
我自小离家
对本家的事情也不太了解。我思谋着
能不能把族谱借我看看我这也好不容易回家一趟。”
舅母有些讶异地看着我:“这个……我做不了主。你去问老太太――你外婆吧。”
她似乎是不想跟我有过多的对话
说完就扭头往前带路。
外婆住在宅子东侧的厢房。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一直是老人住着的
房子里有股书生汪某喜欢在自家附近的小树林里读书,读就是整天。他饿了啃自带的馍,渴了喝溪水,闷了抬头看看天上的云。然而,尽管他如此用功,科举考试却屡战屡败。说不出的阴冷。
外婆满脸皱纹
神色冷漠
看我的眼神里带着点莫名的妖异。我一下子想到了蒲松龄写的《聂小倩》里的槐树精。
“找我来看家谱真没想到你们年轻人还会对这个感兴趣。不过――宋家也的确是很久很久都没有年轻人的影子了。”
“啊那么宋家现在还有些什么人啊年轻一辈呢”我装作对宋家的事毫不知情。
老太太的嘴角抽了抽:“宋家没什么后人。收养了几个也都不到一年就死光了。”
她平淡地说出这句话
我心中却微微一颤。
这宅子确实有些邪门。也许妈妈对我的劝阻并不仅仅只是基于对本家的敌意
外婆去里屋拿了一本厚厚的暗**簿子给我。我随意地翻了翻
在最后面果然看到了我的名字
但是我的心却渐渐地沉了下去。
那家谱上赫然记着另一个跟我同辈的人的名字。是大舅和大舅母的儿子
叫宋礼成。
我忍不住问:“那个……大舅母
您的儿子呢我来本家怎么没看到”
谁知道这么一个普通的问题竟然让在场两个当家的女人和钱管家全都脸色一变。
舅母凶狠中带着点恐惧地看着我:“你……你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
他们的反应更加深了我的疑惑:“并没有特别的意思。舅母……你们这是怎么了”
“没什么意思就把这族谱拿去你的屋子细细看吧!钱管家
送送他。”外婆下了逐客令。
钱管家驼着背
一脸做作的笑容
在前面给我带路。
我想了想
开口问他:“钱管家
我一来本家就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大的宅子里没什么人气啊其他人呢”
钱管家的肩膀微微颤抖:“那个……没什么……大家都已经各有各的家业了。现在……宋家宅子里加上您也就咱们四个了。”他始终不敢回头看我。
我知道他说了谎
至少今天在前厅听到的那声尖叫
就绝对不是出自外婆的口。
然而我也并不想多管闲事。在家谱上把自己的名字重重地划掉
上床睡觉。
现在只等明天去找那棵最粗的槐树了。
四
我并不是一个多事的人
我只想早点拿到遗产回去给妈治病。所以第二天一早我就把家谱交给了舅妈
她仿佛避瘟神似的
赶快把那老旧的**簿子丢给了钱管家。我提出想在宅子里到处走走
她也并没有多表示什么
只是讳莫如深地说:“你一直不在本家
现在想多了解一下本家的事情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有两个地方你一个人千万去不得。一个是老太太住的东侧厢房
一个是宅子最里面的那个小院子。”舅母说到那个小院子的时候自己都禁不住打了个寒战。
我不置可否地晃了晃脑袋
舅母当做我答应了。迈开她不带声响的步子和钱管家一起离开了。
外婆的东厢房我昨晚去了一趟
不要说大槐树了
连个小枯枝都没有。请我去我也不见得会去第二次。而如果在别处能找到大槐树的话我也不会去犯这老宅子的忌讳一个人跑去什么最深的院子里去。
古老的家族往往会有很多见不得光的秘密。日积月累下来
那些秘密被掩埋得极深
也极具危险性。说不好
那些秘密里究竟有什么诡异恐怖的存在。
而事情偏偏如此不凑巧
我转遍了这个空落落的大宅子
没有看到一个活人
也没有看到一棵槐树。眼看着就要接近那扇已经腐朽的小门
我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去。
我轻轻一推
木门上的那块轻轻挂上的铜锁就哐当一声掉在地上
木门吱呀一声自己开了。我感到一股阴冷的风迎面朝自己吹来。
应该是这里了。民间都说槐树性阴
容易聚集到不干净的东西。
而我一踏进院子就确定了自己的这个想法
也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大的槐树在院子外面连影子都没有看到。
那棵槐树显然是在长了很多很多年之后被人拦腰砍断。因为根系发达
留下的那小段粗壮的树干竟也没有枯死。
我正在惊疑
准备上前去看看
忽然听到身后木门砰地一声被狠狠地关上了。我转过身去
看到一个脸色苍白的少女站在门口冷冷地看着我。
我吓了一跳
忍不住问:“你……你是人是鬼”我没有问“你是谁”
竟脱口说出这句话来
不禁有些脸红。
然而她的回答却出乎我的意料:“现在应该还半人不鬼的
不过离鬼也不远了。”说着
她凄凉地笑笑
那笑容仿佛让这窄窄的院子更加冷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她
她却又说:“听说宅子里来了客人
想必就是你吧”
我点点头
又有些犹豫地问:“你是谁啊怎么一个人住在这个院子里
舅妈还嘱咐我说千万不要到这个院子里面来。”
少女听了我的话怒极
微微有些发抖
她冷笑:“她当然不准你来这里了。因为她害怕你知道……”
“知道什么”我不禁凑近了身子。
少女咬了咬嘴唇:“她害怕你知道
我是你的妻子。”
我听了她的话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连退了五步
被身后的小石子绊倒
跌坐在地上
也不知道站起来
只是不住地说:“你……你在跟我开玩笑
对不对”
她摇摇头
警惕地看了看门口
对我伸出手:“来
你站起来
我们到屋里去
我会告诉你全部的实情。”
五
“你很惊讶自己竟然有一个妻子
对不对”少女略带嘲讽地看着我。
我摇摇头
没有说话。并不是惊讶
而是觉有关十字军东征的史书上也有记载:法兰克人攻克欧撒拉逊人的城堡后,因断粮锯尸割肉,煮熟充饥。当年英国清教徒乘坐"月花号"轮船首次抵达美洲大陆时,也曾因饥肠辘辘而吃人――将刚下葬的亲友挖出来吃掉。得滑稽。我今年才刚满十九
又接受的新式教育
自然不会早婚。况且我的户籍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单身。这个少女可能是神经有问题。
“我要说的事情会更让你震惊。你的妻子
我
这么多年来都被迫跟别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少女说着咬了咬下唇
眼神愤恨。
宋家老宅里面竟有这种勾当
“那么……那个男人呢”我忍不住问。
少女幽幽地望了一眼窗外
指向了那个被砍断的老槐树:“他就被埋在那底下。”
她的话很平静
但是我却激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大舅让我挖出来的东西
就在那里。
我试探着问:“我能……见见他么”我已经完全把她当成了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
谁知少女讶异地望着我:“他在被埋在那里的意思当然是他已经死了啊。”
我气结
觉得自己被耍了。但还是耐住性子:“既然他早已经死了
为什么你还会在这里‘跟他一起生活’”
“就是因为他死了我才被要求陪他住在这里的。”少女淡淡地说。然而我却越来越不明白了。
“这全都是因为你。”少女接着说下去
“我还没出世的时候就跟你指腹为婚
也因为这样
我很小就被接来本家。本来自己也已经很接受了这个既定的命运
但是没想到老太太竟然又有了别的安排。她要我跟大当家已经死去的儿子宋礼成结婚。”
“既然他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你们结婚”我不解。
“就是因为他死了才要我跟他结婚的。他是因为你而死的
老太太说把你的妻子给他能够平息他灵魂的愤怒。”
少女说是要告诉我一切
但是她的话却只是让我变得更冷
更迷惑。
因为我而死这怎么可能那时候的我也半夜,我翻来覆去的睡不着,我老公似乎也没有睡觉,他看着我的脸说道:"还在想那个怪物吗?"不过只是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子吧。
少女看着我叹了口气:“如果要让你明白看来得从头说起了。”
我苦笑
早该如此。
宋家是望族
但是在我母亲那一代却忽然没了后嗣
这可是件大事。也因为这样
宋家一直都对那些能够在这方面提供帮助的各种江湖术士、神医巫蛊分外礼遇。
有一天
本家门口来了个讨饭的道士
家里人对这种云游四海的仙人不敢怠慢
于是就好酒好菜地招待他。那道人倒也是知恩图报
吃完后抹抹嘴
在老太太耳旁嘀咕了两句。老太太听得喜上眉梢不住地点头微笑
听到最后却又皱了皱眉头。
宋家又送给那道人许多盘缠
那道人也不推却
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老太太说:“我最后跟你说的话万万不可马虎!”
道人走了没有多久
我母亲和大舅母就都怀孕了。宋家天天都像过年一样
只有老太太一个人
在高兴之余会常常看着舅母露出忧郁的神色。
生下来两个男孩
同一天出生。这在宋家更是加倍的喜事。但是在孩子摆满月酒那天
老太太却严肃地宣布了一件事
要把舅母家的孩子拿去祭天。此言一出
全家人都被震惊了。但是老太太的态度非常坚决
她说着是那道士的嘱咐。福祸相倚。伴随着宋家传人的出世
宋家的大煞星也会一齐降临。如果不把辈分大的那个煞星祭天的话
宋家今后将永无宁日
只要那煞星活着一天
宋家就永远不会有后人
即使现今活着的人也会慢慢死的死散的散。
全家人听到这一番话都不敢说什么了。因为那个道人来了没多久宋家就有后了
本家从上到下对那人都极为迷信。
用父母的话来说,你已经注定不能成为个文化人了,有那个时间不如多用来捡些破烂垃圾,多换点钱,留着以后讨个媳妇,正儿经的过日子。 后来的故事残忍而平顺
孩子的命运掌握在大人们手里。但是当家的大舅却因此对我的母亲和我分外憎恨
最终甚至把我和母亲赶出了本家。
但是宋家的灾难非但没有因为宋礼成的她边慢慢地挪动脚步,边幻想着他的长相:是像萌萌的都教授,还是斯斯文文具有古典美的小书生可是那个帅哥仿佛看穿了她的伎俩,总是能恰好躲过她的目光。死被平息
反而愈演愈烈
那些在将宋礼成祭天了之后本来应该消除了的噩运
反而像是箴言一样一一应验。于是宋家就变成了如今这个凋零的样子。
老太太说是宋礼成的冤魂作怪
为了平息他的怨恨
就把我指腹为婚的少女静廷许给了早已死去的他。
想必大舅遗嘱里让我做的那一切
也是为了同样的理由吧。
这样一来
那杯下了毒的茶也就有了解释。是舅母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报仇还是外婆为了平息怨灵
这样的选择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只是感觉到彻骨的悲哀
从小就被赶走离开这个家
这么多年后回来了
迎接我的却是惊心动魄的暗涌。
六
“静廷
看来你们两个相谈甚欢啊。”门口传来不冷不热的声音。
有人推开门
是宋家仅剩的另外三人
不知道在那里站了多久。老太太冷着一张脸
极为严肃:“没有想到我们保守了这么久的秘密终究还是被这个丫头捅破了。”
被叫做静廷的少女下意识地带着恐惧退后了两步
但是却又挺了挺胸咬着嘴唇:“我觉得他有权利知道这些。”
老太太眼里怒光更盛:“你你有什么资格‘觉得’”
我有些不忍:“外婆
你这样为难她无非是为了要平息表哥的愤怒
是不是其实我到这里来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所以你们大可不必对我这么敌意。”
“你”老太太有些不信
但是脸色明显缓和了。
“是的。舅舅临死前给我留了一封信
里面有他找到的安抚表哥的法子。我想他这么郑重其事也一定说明这个方法来之不易行之有效吧。”
舅母若有所思:“他让你做这些来救宋家
交换条件就是留给你的那些遗产”
我笑笑
点头。
大家开诚布公
事情反而好办。我甚至没有自己动手
挖坟的事情也交给了驼背的钱管家。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婴灵
宋礼成的骸骨在阴气极重的老槐树下埋了那么久
也极为可怖。
小小的一副骨架已经完全化为泥土的颜色
眼眶显得极深
似乎能让人一不小心就陷下去。不知道为什么
我总觉得那早已空无一物的眼光里射出什么东西
穿透了我。
但我总归是一个接受西化教育的孩子。照着大舅的吩咐摆好了整个骨架
又让舅母写了封手书作为凭证。
一切都办妥了。
我松一口气
但是又觉得一切都有点太容易了
容易得像是假的。历史上王子们为了当上皇帝往往机关算尽
即使是现在的富商豪贾之间
勾心斗角也复杂到难以描述的程度。我凭什么能够这样轻易地得到这样大一笔财产呢
然而律师并没有我这么多怀疑
他按照应有的程序走一遍
不仅妈妈的病有了着落
我们一家子甚至下半生都不必再为生计忙碌奔波了。
妈妈的手术很顺利。但是忽然有一天她跟我说:“小牵
我治病的钱是本家的吧”
我沉默不语。其实自己也知道这种谎言维持不了多久
但是没有想到妈妈竟然这么沉得住气
现在才揭穿我。但是无论如何
她的病已经好了
谢天谢地。
“是你大舅留给你的钱吧”她并不看我
“其实你大舅来这里找我商量过这件事
是我给他介绍的律师。这所有的计划其实都是我们两个共同商议出来的。”
竟然还有秘密宋家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家族啊。
“你以为自己用了这么多年的身份真的属于你吗你真的是宋礼牵吗”
“妈妈
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我有些着急了。
“你的名字应该是宋礼成的。”
“可是……可是他不是已经死了吗很多年前就已经死了啊
我亲眼看到那个小小的骸骨的。”
“那个死去的小孩
其实才是宋礼牵。当初我和你大舅母同一天生出的小孩。但是我生下的小孩却有先天缺陷
呼吸一直都很困难。但是宋家有后了这是多大的喜事啊
我也就一直瞒着这件事
宋家上下除了你大舅和一个郎中以外没有人知道。到你们满月的那一天
小牵已经快有些撑不住了。刚好你外婆又说出那样的事。你大舅悄悄和我商量
既然两个小孩长得这么像
何不用眼见就活不长的小牵来代替小礼祭天呢后来为了不让他人发现这个秘密
我和你大舅又合演了一出戏
我带着你离开了本家。我们本以为这样是最好的选择。没有想到……最后宋家竟然真的衰落了。谁也没办法说出这究竟和我们当初的选择有没有关系。你是你大舅的孩子
他想在自己死后告诉你这个事实
并且给你留下足够生活的财产。这才有了你的本家之行……”
妈妈
或者说姑姑又说了什么
我却没有听进去。我只是跌坐在长椅上
脑子里不断地在想
原来我这十九年的人生都是替一个早已死去的孩子活的。
那么你呢你能肯定自己就应该是现在的这个人吗你能肯定吗
热门推荐:妈妈王子灵魂舅舅性
从我童年懂事起,父亲就对子女相当严厉,我们兄弟几个特别怕他。但父亲很喜欢读书,每到逢年过节他都要拿出毛笔写几副对联。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他写的《家谱》里的一副对联:“秉礼义廉耻,振国之四维;守忠孝仁爱,立人生准绳”。最初因对对联的不理解,也就慢慢淡忘了。
我的祖父很早就因病去世,祖母孤身一人将父亲拉扯成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吃了不认字亏的祖母咬牙将父亲送进私塾发蒙。父亲爱好读书,那时候我们老家没有初级中学,才十一、二岁的父亲要到十几里外的新市镇读书,有时常常双脚磨得到处都是血泡,但父亲咬牙坚持。初中毕业后,父亲靠国家助学金完成了师范学业。师范毕业不久,父亲分配到耒阳的坪田乡小芬村小学教书,成为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
父亲教书尽力,育人尽心。我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愉快的学习和严格的家教中度过的。那时的父亲生活简朴,没有不良嗜好,但他酷爱读书,每个月的工资大半用来买书和订阅报刊。每到周末,邮递员的单车铃响起的时候,学校第一个跑出来的准是我们兄弟。同时,父亲对我们兄弟特别要求严,常用《家谱》家风家训故事来教育子女。在老家的旧屋里,他指着对联向我讲解了前文对联的含义,指出那首对联是家族之魂和做人立身之本,教育儿女们要以礼仪为本,尊崇道德,忠于国家,孝敬父母,宽厚家人。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接触家谱真正意义的教育,那年我正在上初中二年级。有次暑假,父亲将《家谱》的公约抄写出来,教我们兄弟大声朗诵。记忆中这些句子大多很浅显,例如“忠于职守,勤于公务。诚信做人,不贪不腐。倡导文明,明礼知辱。勤于学识,与时同步。尊老爱幼,敦亲睦族。”几遍下来,我们很快就理解了,很容易记住。有时兴致来了,父亲还拿出珍藏多年宝贝一样的旧《家谱》,向我们讲说家谱里的人物故事,告诉我们罗氏家族的源起变革和兴衰历史。在默默倾听的同时,一种追寻先贤足迹,勇往直前的品格春风化雨般地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如今我们三兄弟均已大学毕业,在各自工作岗位独当一面,不能不说《家谱》所倡导的家风对我们的影响极其深远。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上世纪九十年代,重修罗氏家谱立上议事日程。年过七旬的父亲不但积极响应,而且慷慨奉献。他倡议为村里修路,在儿子、侄子中募集钱物十数万元。山村马路的修建,打破了老家有史以来同外界无法通车的历史,极大方便村民的出行,同时,还多方考证家族一些年段历史,写下了《考证膳田虎形脚与肖家冲罗氏世系关系》、《膳田虎形脚与肖家冲罗氏先祖坟山葬地考证》等文章。两年之后这部包含山水、文联、人才、姓氏等六大篇目,涉及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等各个方面,洋洋20余万字的家谱终于再版翻印成书。这本族谱不止是家族历史的缩影,也是家族家训家风精神文化传承的载体。
最近两年,父亲时常想,如今儿女们都已经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但感到总有什么遗憾。特别是伯父去世之后,给父亲的打击特别大。他在给我们的来信中说,“时不我待,我不能再拖了,要做点什么。”有一年,我们兄弟回老家给老人家祝寿,晚饭过后,他把我们叫到他的身边,意味深长地对我们说:“当父亲的这一辈子没有什么出息,没有给你们挣多少家产,唯有几本作品集,你们三兄弟人手一册!”我打开仔细一看,这是记录父亲生平经历的文章的一个文集。作品集的封面里有一句我相当熟悉对联“秉礼义廉耻,振国之四维;守忠孝仁爱,立人生准绳”,这不就是贴在堂屋门口的那副对联吗?情到深处人不知,原来,父亲留给我们的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父爱如山,父教如水。人生若白驹过隙,但父亲对我的影响无处不在,家谱的故事也常常盘萦在我的脑海里,每当遇到困难时,家谱故事就激励着我,催人奋进;每当有所松懈的时候,家谱的格言就催我警醒,让我不敢懈怠。如今我参加工作多年,并且早为人父。虽然面对着新的挑战和角色的转换,但家谱里传承的家风家训精神却是一脉相承的。让家谱里传承的“知恩崇祖,报国尽忠”的家风发扬光大,既是我们对父辈的感恩,也是我们为社会应尽的不可或缺的义务。
吴家么 我知道的有牛家三兄弟砸锅的 具体故事如下
相传六百多年前,河南荥阳汜水镇(古汜水县)十里村(当时叫十里亭牛占村)有一牛姓大户人家。长者叫牛川,元朝泰定乙丑年(1325)进士,任过洪洞县令。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牛洪、牛裨、牛超,都曾在元朝做过大官。他们三兄弟又各有六个孩子。牛洪六个孩子叫楷、炳、来、杭,捷、铨;牛裨六个孩子叫青、健、郁,秦、颖、堡;牛超六个孩子叫鹏、子、园、翼、栾、迁。全家堂兄弟共一十八人。不但人口众多,而且家大业大,正所谓“名宦寄籍,大家迁来,财贿多有,仓粟必丰。”据济源市南官庄《牛氏族谱旧序》记载,当时有“地百顷,牛千俱”,一家人迁此居住,“欢欣鼓舞”,和睦相处。
谁料好景不长,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腐败,民怨载道,社会不安,盗贼峰起。荥阳这一带也极为动荡。
据道光十八年(1838)荥阳穆沟村《牛氏宗谱序》记载:当时“一门济美”的十八兄弟,遇“红军作乱,势不能聚,而又恐后日无可考据也,遂将食锅分为十八片,兄弟各持其一,投亲友而去。故当时号为十八锅牛家,又号为打锅牛家”。这就是“打锅牛”的起源。济源、温县、密县,巩县、林县以及山东、山西等全国各地的“十八锅牛家”后代,族谱上大体均有这样的记载。
相传弟兄十八人个个武艺在身,与贼人打了三天三夜后,知难以再相聚一处,于是将一铁锅砸为一十八片,兄弟十八人各“怀揣锅片,手持利刃”,杀出重围,各逃他乡。
多年后,十八兄弟中的老大牛楷由“济源回汜水县,兄弟难忘,互通音信,择期会于城西十里亭”。于是农历十月十九日,便在古汜水县十里亭山寨门前,筑一高台,举行了隆重的“对锅”认亲会。
十八兄弟通过对锅认亲,方知当年离散后,跑到黄河南岸、北岸的都有,“居中州者十四人,居外省者四人”,到外省的有:牛颖到河北完县(现改名顺平县),牛堡到江苏盱眙县,牛迁到山东冠县,牛翼又回到山西老家洪洞。“兄弟难忘”,于是约定每年十月十九日为“砸锅牛”聚会日。
不想事与愿违,根据济源南官庄《牛氏族谱旧序》记载:“其后子孙繁衍,县官恐生事端,因诈呼为白莲教,众兄弟畏惧,不敢再聚,始书家谱,州城府县,确切说明,各带一本,以昭示来许。”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迁居地址歌》:
楷济源,丙洛阳,来在固始鹿邑,捷居郑州地,铨在西华乡。六祖洪爷后子孙记莫忘;青祥符,健林县,郁居密县颖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县。六祖裨爷后子孙记心间(祥符即现在的开封);鹏温邑,子鄢陵,园居上蔡翼洪洞,栾庄太康南,迁在冠县东。六祖超爷后子孙记心中。
这首《十八祖迁居地址歌》,打锅牛氏代代相传,子孙大都能详背此歌,有的地方还把祖上拿的锅片也编成歌,留给子孙。如:济源楷祖后代的“锅片歌”:“上有边,下有尖,六寸长,八寸宽,重量一斤贰钱叁。”(见济源石露头《牛氏家谱》)。所有这些已成为同宗之间相识、相认、相互团结的有力纽带,极大地增加了同族之间的凝聚力。
从《十八祖迁居地址歌》不难看出,当时打锅牛氏已迁到五省十八县;已从汜水,走向中原,走向全国。难得的是这十八弟兄又生了整整一百个儿子。使这个家族迅速兴旺起来,这百名后代,个个有名有姓,家居何方,迁往何地,家谱中大都有明确的记载。
下边仅举三例,略加说明:
l、牛楷一支,六个儿子
长子牛翔后代主要分布在荥阳、巩义、武陟、偃师等地;次子牛林后代主要分布在荥阳、巩义、济源、原阳、唐河、山东菏泽,陕西宝鸡、福建、湖南、云南、新疆等地;三子牛春后代主要分布在新安县、黄河南岸元山等地;四子牛谌后代主要分布在济源、沁阳等地;五子牛广后代主要分布在济源等地;六子牛景后代可能到唐河一带。
2、牛丙一支,四个儿子
长子牛水彩后代主要分布在洛阳、洛宁、偃师等地;次子牛贵彩后代主要分布在伊川、宜阳、偃师、登封、栾川等地;三子牛坤彩后代主要分布在洛阳、宜阳等地;四子牛绘彩后代主要分布在孟津、温县、新安、陕县、宝丰、南阳等地。
3、牛鹏一支,四个儿子
长子牛得泉后代主要分布在温县等地;次子牛得茂后代主要分布在孟县等地;三子牛得材后代主要分布在沁阳等地;四子牛得林后代主要分布在巩义等地。
以上列举了十八兄弟中三支后代播迁概况,观其一斑,略知全貌。可以看出,“打锅牛”氏子孙,枝繁叶茂,家族兴旺,已繁衍成一个遍及五湖四海的大家族,这个大家族,以“打锅”为特殊标志,聚有极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求所以为谱者也。
译文:
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父母是我们兄弟生命共同的来源。祖宗是我们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不能忘记啊。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年长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弟的情感。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假如我爱自己的子女却离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着自己的子女,那么亲人离散的害处就殃及到我的子女,这能说是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每次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各位叔父、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须发皆白,暗中想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现在却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然而天下的事,破坏它的人是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人也是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凭自身带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之间呢?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为继承人的原因,就是用仁孝的道理来要求他。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废除了,天下就没有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了。没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会风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厉害,有道理啊。
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国风艺术品上精美的龙,出土文物上的庄朴大气上的龙,建筑上精巧而真实的龙。一直在我们身边出现的龙就像一根针强心剂,为我们民族注入归属感,这里龙分为垂直性质和水平性质。我们周围的水平龙指的是我们周围具有龙个元素的项目。这些是艺术品或日用品,上面带有龙,跨越一千多年的龙祖先”并依附于进入21世纪的文物。它们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但都具有非凡的价值,默默地讲述着一个美妙的历史故事。说到中国发掘的龙文物,实在太多了。
在古代,邵阳早期文化中就有一个大的虎壳图腾龙,在清末,有一种玉器龙。龙作为王室的独特象征,最令人难忘的无疑是皇帝的龙长袍。巧合的是,一个小伙子在包装母亲遗物时发现了一组精美而非同寻常的母亲遗物长袍。尽管时间在织物上留下了旧的痕迹,但其精湛的工艺和完美的针脚小伙子决定检查此龙长袍的来源。因此,他把这件龙礼服带到了评估专栏。根据专家对织物和刺绣技术的分析研究,这件龙的礼服至少有一百年的历史,是真正的文物,专家很快问:您的祖先是谁?您是皇上的后代吗?小伙子听到这一消息感到震惊了一段时间。研究清代服饰的专家进一步分析了龙礼服的形状。
事实证明,这不是礼服龙礼服,而是每天穿着的普通龙礼服。但是戴龙长袍的人不一定是皇帝。根据文献记载,古代有三种可以穿龙长袍的人:皇帝宗室和戏子。前两个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为什么在古代地位低下的戏子也会穿着龙长袍?事实证明,在古代,对于戏剧艺术和娱乐活动,皇室允许在戏曲中扮演皇帝的戏子穿着龙礼服,但是这种龙礼服通常很简单,不如到皇家龙礼服。更重要的是,戏子的龙长袍只能有三个爪龙。小伙子看着我发现的龙长袍,它既不是三爪也不是皇帝的五爪。发生了什么?事实证明,只有九十五岁的皇帝才能使用绣有五爪龙的龙礼服,而小伙子带来的四爪龙龙礼服应该是宗室孩子。专家们继续研究宗室的龙礼服。
根据布料的保留时间和龙礼服中心的孔,该龙礼服的所有者应该参加了对太平天国起义的压制,但不幸的是陷入了战争的混乱之中,[龙长袍可能会丢失给人民,或者留给后代。像这样的文物似乎是历史的礼物。角龙沿着漫长的历史河游,,在结构上盘,并在100年前带来了祖先的消息。这是多么的宏伟和浪漫。玉龙,龙形玉饰,蓝色龙瓦当,板龙青铜镜这些来自新石器时代,战国,汉代,唐代和其他时期的宝贵文物还在等待,等待揭开他们的印记,让他们向我们展示一个非凡的过去。龙一直是中国民族美学的最高代表。作为文章传播到世界的古老文明,中国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以龙为标题的古代书籍和文献。 这些文章具有不同的主题,包括简要介绍龙的诗歌,追踪龙的祖先和后代的传说。
以龙为主题的寓言来提醒世界,以及以龙为主题的更多寓言隐喻片文。文章的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文学优美的,显示出龙的宏伟。先前文本中的龙的形状是不同的。有传说龙是由燕和黄帝两个人饲养的宠物,还有传说Yu龙可以训练龙杀死龙,人们将龙用作食物。在汉代,龙与皇权有关。历史记录表明,汉宫中有两个龙不能长时间去,汉代皇帝要求师父将龙的水留在后宫。女佣打开装有水的盒子,感到怀孕,并生下了下一代皇帝。其中,唐代韩愈提出了龙的形象,后来我们广泛认识到它:穿过云层飞雾,穿越日月,甚至移动云层和雨水,负责雷声。和闪电。甚至更著名的是我们所熟悉的叶功豪龙的故事。汉代刘涵写了这个寓言。机智而讽刺的风格生动有趣,生动而恰当地刻画了一个自负而怯的叶公。
分类: 生活 >> 起名
解析:
7805山西新绛古绛陶氏家谱五卷 (清)陶起盛等重修 清道光七年(1827)木活字本 五册 日本 美国 7806江苏江宁西阳陶氏宗谱十卷 (清)陶汝先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燕翼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7807江苏溧水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五柳堂木活字本 十册 江苏溧水县云台乡下桥头村西垫里 注:此谱初修于清雍正。 7808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秀资等修 清道光元年(1820)木活字本 四册 北图 7809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陶氏重修族六卷 (清)陶荣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六册 北图 7810江苏镇江陶氏族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陶凤编辑 民国十九年(1930)五柳堂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江苏镇江市博 注:民国二年陶恒等始修。 7811江苏句容陶氏宗谱不分卷 (清)熊飞纂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二十册 江苏句容县档 注:谱始纂于清康熙三十七年。 7812江苏常州陶氏宗谱□□卷 (清)陶士谣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常州陶氏五柳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2、卷末) 7813江苏常州溧阿陶氏迁常支谱四卷首一卷 (清)陶湘等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铅印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7814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文苑阁排印本 一册 河北大学 7815江苏无锡金匮陶氏支谱四卷 (清)陶光济编辑 清宣统元年(1909)锦初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 7816江苏无锡陶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附录一卷 (民国)陶世凤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活字本 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7817江苏苏州陶氏家谱六卷 (清)陶惟纶等修辑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图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清康熙三十二年陶超宗始修。 7818江苏苏州陶氏宗谱六卷 (民国)陶怀照 陶谋嘉等续修 民国九年(192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二部)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注:陶超宗首修于清康熙三十二年。 7819江苏常熟浔阳陶氏家谱四卷 (民国)陶文炯重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江苏常熟市图 美国 注:陶贞一首修于清乾隆时。 7820浙江泰顺池村陶氏族谱一卷 (清)林鄂等撰 清道光间重修刊本 浙江泰顺县文博馆 7821浙江嘉兴陶氏家谱不分卷 忠孝堂 待修草稿本 一册 浙江嘉兴市图 注:内有陶葆廉修改批注。 7822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卷 (清)陶元藻重修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本 北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7823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元藻纂修 清乾隆四年(1639)序留井草堂拙苍氏钞本 二册 浙江图 7824浙江韶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际尧增修 清道光十年(1830)刻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美国 注:明万历三十六年克斋翁始修。 7825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柳溪纂修 清光绪五年(1879)修钞本 八册 河北大学 7826浙江绍兴会稽陶氏族谱三十二卷 (清)陶在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木刻本 二十四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 滨师大 日本 美国 注:明万历间克斋翁怿长始修。 7827浙江绍兴会稽陶氏东长房分谱不分卷 清人纂钞本 四册 浙江图 7828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卷 (清)陶成福等纂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活字本 十册 北图 7829浙江浦江浦阳陶氏宗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十二册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陶宅(七部) 7830浙江临海陶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卷3) 7831浙江缙云五云陶氏宗谱十一卷 (民国)陶汉龙总理 陶树子等协理 民国二十四年(1935)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7832浙江松阳浔阳郡陶氏宗谱二卷 民国二十九年(1940)木刻本 浙江松阳县联溪乡徐山村 7833安徽南陵陶氏宗谱二卷 清光绪十一年(1885)纂修本 安徽南陵县档 7834安徽巢湖陶氏族谱四卷 (清)陶国良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 安徽巢湖市图 7835江西南昌昌邑陶氏族谱一卷 清活字本光绪三十三年钞补 一册 江西档 7836湖北陶氏宗谱四十四卷 (民国)陶守珩 陶守照等编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陶氏五柳堂刻本 四十四册 武汉图 注:此书包括湖北各地陶氏宗派。首修于明万 历十一年。 7837湖北新洲六甲支谱陶氏八卷 (清)陶早棋 陶早茂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8湖北新洲陶氏宗谱三十卷 (民国)陶旭斋 陶凤笙合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桃花乡桃花寨村 7839湖南宁乡陶氏支谱不分卷 (清)陶汝鼎等纂 清乾隆十五年(1889)刻本 一册 湖南图 7840湖南宁乡陶氏四修家谱九卷首三卷末一卷 (清)陶藻洲等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7841湖南宁乡陶氏六修家谱十二卷 (民国)陶昭荃 陶文森等修 陶昭萼 陶瑞 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宇本 湖南图(存卷1) 7842湖南宁乡靳水双江陶氏五修家族谱二十二卷 (民国)陶美清 陶铸尧等修 陶美济 陶懋熙纂 民国十六年(1927)印本 湖南图(存卷15-22) 7843湖南湘潭陶氏四修支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陶世慈 陶成学纂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田紫荆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7844湖南湘阴陶氏七修族谱□□卷 (清)陶达烈总修 清道光八年(1828)刻本 湖南图(存卷1、首) 7845湖南安化资江陶氏族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刻本 辽宁大连市图(存卷首之二、卷一之七) 7846湖南去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提本九卷 (民国)陶叔惠修 陶东佛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活字本 九册 湖南图 7847湖南安化资江陶氏七修族谱□□卷 民国间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3、7) 7848广东新会松友祖家谱不分卷 (清)陶杰杨等辑 影清光绪九年(1883)序钞本 二册 美国 7849四川简阳陶氏族谱不分卷 (清)陶厚魁等修 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 二册 南京大学 7850四川陶氏族谱五卷 (民国)陶启金 陶宗钧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排印本 一册 四川图 7851 浔阳陶氏支谱十六卷 (清)陶宣炡辑 清咸丰七年(1857)录成钞本 五册 北图 注:道光二十二年初稿,二十七年再辑,咸丰六 年重定。
陶姓起源参考之一
历史来源:
一 ; 以地名为氏。据《姓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 ( 尧帝 ),居于陶邑 ( 山东定陶县 ) ,其后有陶氏。
二 ; 以官为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朝初年,虞阏之父虞思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职。其后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 (259~334)晋代名臣,浔阳(今湖北省黄梅县北)人,字士行,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定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每日搬运砖块以锻链体力,为人忠顺勤劳,时人比之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隶,好道术;齐高帝时,为诸王侍读,梁时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隐居;武帝时,礼聘不出,然朝廷大事,无不谘询,时称为「山中宰相」;卒赠大中大夫,諡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注一书,是将本草经依药性与种属重新整理而成。
陶潜 (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陶侃的曾孙,一名渊明,字元亮,安贫乐道,尝作五柳先生传以自比,世称靖节先生,诗名尤高,堪称古今隐逸诗人的宗师。
地望分布:河南济阳郡,安徽丹阳郡,江西浔阳郡。
陶姓起源参考之二:帝尧封陶、子孙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了。说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说到我国历史上远古时期的帝尧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尧的封号,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按当时的习惯,尧的后人有的就以陶为姓,有的就以唐作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临汾市郊区发现的陶寺遗址。也和另一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着直接的联系。
中国谱牒研究会副会长张海瀛:“咱们现在站的这个遗址,叫陶寺遗址,这个遗址在咱们国家的考古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遗址与陶姓的起源关系也非常大。传说帝尧开始被封于陶地(山东定陶),后来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县),所以,帝尧的号就叫陶唐氏,帝尧的后代当中,有一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号以陶为姓的,这就是咱们中国陶姓的起源。另据记载:帝舜的后人当中,有一支是负责制造陶器的,给了他个官衔,叫做陶正,是以制陶为职业的,这支后代以职业为氏,也姓陶。”
也就是说,陶姓有一支是源自帝尧的后代,有一支是源自帝舜的后代,但不管是源自尧还是源自舜的陶姓,他们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的一家人。因为尧把娥皇和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所以,舜帝后裔的体内也流着尧帝的血液。
有一句关于娥皇和女英的对联是这样说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后妹皇后姐妹皇后,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这两支陶姓的血缘关系。
我国历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谓数不胜数,晋代时期,陶姓人氏曾一连出现过好几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阴而著称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一分光阴,由于他办事认真、勤奋,曾先后出任晋朝八个州的都督,并统率军队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以不朽的诗歌作品而千古留名,一篇《桃花源记》已被历代学子视为必读之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被人们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陶渊明四十一岁时曾任江西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就弃官归隐,从他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中,我们仍可看出他归隐后经常和邻居们一起争论并分析历史上的往事。
据《姓氏考略》记载,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发祥地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及山西临汾等地向各地迁徙,陶姓繁衍到后来,就在江苏镇江及丹阳一带形成望族大户、而早在东汉时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县成为名门望族。
从隋唐时期开始至后来的历朝历代,陶姓族人就从中原陆续迁徙到福建安家落户。
台湾的陶氏族人,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从福建迁移过去的。
台湾陶氏出版社董事长陶宗翰:“这次回来能够到我们陶氏的发源地来寻根,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陶姓在台湾的分布还算是平均,根据现在的统计,大概有一万多人在台湾。”
如今,台湾的陶姓人氏,大部分都居住在台北、新竹和彰化等地。
陶姓起源参考之三
陶姓在台湾和大陆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陶姓最早的起源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陶唐氏(即唐尧)在今天的山东定陶一带制陶,尧帝的后代子孙就有以“ 陶”为姓的。 发展和演变:有一支陶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陶”姓,据说是制造陶器的工匠。另外一支陶姓也起源于在周代,虞思担任周朝的陶正(管理制造陶器的官职),其子孙也以陶为姓。陶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丹阳,济阴,洵阳三大郡望,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陶姓世称丹阳望,济阴望,洵阳望。
具体参见中国家谱网china-stemmata/dir_searchphpxing=%CC%D5&location=&pu_name=&writer=&house=&tang=&imagex=37&imagey=6
悬疑故事之遗嘱
本文2023-10-19 10:27:5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90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