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戏曲——秦腔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谈戏曲——秦腔,第1张

   中华文化的舞台演绎不同的精彩,有着传承千年的戏曲,有着让人赞叹不已的建筑,也有着让他国学习的制度文化等等。 中华的宝库中,有着千万家珍的瑰丽珍宝。而戏曲更是成为别国认识中华的文化符号。

  中华的千年历史中,戏曲的历史就占了一成。而戏曲的博大精深更是彰显了中华的瑰丽文化。在这千年的历史中,戏曲也因为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变得有所不同。 其中京剧、豫剧、越剧更是众多戏曲中杰出的代表。尤其是京剧更是奉承为我国的国剧。其他比较流行的还有:昆曲、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黄梅戏、闽剧等等, 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也迎合着不同人的观影习惯。

  在众多的戏剧中,我最爱的便是秦腔。不仅仅是因为秦腔对于我的熏陶,更多也是一份情怀。而它最显著的特点便是符合当地人的朴素、豪放。而它那一声吼更是受到了当地不少人的追捧,尤其对于老年人更是有一种强烈的唤醒。而 它也是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的声腔体系。

  正是这种古老性才使得年轻人对于秦腔有着两极分化。热爱它的人,便去学习追捧。而不懂的它的人也是一味抨击,丝毫不把瑰丽放在眼里。而迎合他们的歌曲反倒是成了他们的追捧。

  小的时候,经常随父母去看戏,而我却独爱那热爱的街市,对于那在舞台上舞刀弄枪的戏子表示不解我也对看戏极为不满。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开始转变对于秦腔看法,我看开始去慢慢品味这里面的道。不过这份喜爱只是暂时的,我依然还是继续听着流行歌曲。

   秦腔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它的起源也是跟它的名字一样,来源秦地。它熬过岁月的洗礼,才得以发展至今。而它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唱腔上它表现出一种激越、高亢之感。

   在角色它也是十分丰满的, 有着不少我们熟悉的, 如老生,小生,小旦,花旦,丑角 。而它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十三门二十八类”。可以角色这方面,秦腔可以说是多姿多态。当然不论什么戏曲最不可缺少的便是脸谱, 我们都知道川剧的脸谱是最丰富。虽然秦腔的脸谱上算不上丰富,可它却有着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等特点,可以说是比较脸谱上比较活灵活现。

  而它的题材也是大多数取材于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事件。秦腔所演的剧目数以万计,传统剧目大多出自民间文人之手,题材广泛,内容纷繁。 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窦娥冤》、《铡美案》、《白蛇传》、《赵氏孤儿》等等,除了这些古代还有一些近现代的如《西安事变》、《祝福》等等 。可以说是秦腔是具有兼容性的。在伴奏方面采用的是中国古典的乐器,有种浓厚的地方特点和中国韵味。

   历经千年,秦腔依然站在我们面前,如今的岁月中它开始变得微弱。希望未来可期,它的未来煜煜发光。

贾平凹比较著名的小说有:《浮躁》、《商州》、《废都》、《秦腔》、《老生》。

1、《浮躁》

《浮躁》以农村青年金狗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浮躁》是作者“商州系列”的第一部,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正如后来的《废都》及《秦腔》一样,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2、《商州》

《商州》向读者讲述了80年代初期的乡村生活,民风淳朴,人们自得其乐,是作者剖析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生活变革的一面镜子。小说的主人公刘成和珍子是两个平凡的年轻人,他们单纯善良,因互相吸引而相爱。但因为珍子的美丽及她复杂的家庭背景,她总是生活在一些不怀好意的后生的骚扰中。

3、《废都》

小说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北一个大城市里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故事。小说主人公叫庄之蝶,是西京城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也是四大名人中最有能耐的一个,属“西京文坛上数一数二的顶尖人物”。1997年贾平凹凭《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4、《秦腔》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2005年4月《秦腔》初次出版,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乡村人们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5、《老生》

《老生》以古籍《山海经》引入,以一位唱阴歌的老艺人的视角,记录了陕西南部一个小村庄百年间发生的故事。《老生》以百年孤独的中国为背景,也终究难掩贾平凹文观世宇的精神气概,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写到今天,是现代中国的成长缩影。

说起陕西,就不得不说一说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或可叫“桄桄戏”。

秦腔主要是吼起来的,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撕扯嗓子吼唱,很有地域特点,秦腔的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 秦腔 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感情。

陕西秦腔代表陕西民俗文化,其要求演员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老生、小生、黑头、花脸等,是陕西这块文明沃土蕴藏的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的瑰宝,一直是陕西人的文化遗产里值得骄傲的财富。

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是枯燥无味的,甚至是有些厌烦的,因为秦腔唱起来咿咿呀呀的。可是对于7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却甚是喜欢,尤其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

我爷爷可喜欢秦腔了。记得小时候每每看到爷爷在看电视的话,那不用怀疑,老头子一定是在看秦腔了。

说实话,我小的时候不喜欢秦腔,可以说是有点讨厌的。每次爷爷看的时候都会说:“怎么又看这个。”语气极其不耐烦。后来有一次爷爷放了一折名叫《四贤册》的戏曲,具体的内容不记得了,只依稀记得是关于吃不饱而卖孩子的故事。而我对它没有讨厌。反而觉得挺有意思的。但远远达不到喜欢的程度。

但我会陪着我家的老头子看。

陕西人很喜欢秦腔,尤其关中的人们。田间地头总会听到他们的哼唱,或者拿着收音机调到有秦腔的频道,边干活边听秦腔。

他们也有自乐班,一群爱好秦腔的人聚在一起拉一拉二胡,吼一吼秦腔,最自在不过。

他们也会出现在村里的白事上,以前真的是挺多的,现在都慢慢的被歌舞取代了。

中秋回家的时候看到央视的节目《叮咯咙咚呛》,不知道是不是重播(我觉得是……),正好是陕西篇,我看到的正好是宁静跟着秦腔演员在学习并准备演出。

个人觉得这节目挺好的,虽然大多数人不喜欢,但还是有喜欢的。所以它应该被知道,被传承。

有次听人说,有个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年轻人跟朋友去KTV,他没有唱歌,而是在吼秦腔,他的朋友都不理解他。而我告诉我朋友时他们也觉得好笑,可我并不觉得,我反倒认为这是另一种传承。

毕竟年轻人喜欢秦腔的并不多。

三秦大地的兄弟姐妹们,

生在三秦大地,没听过秦腔怎么行。

有事没事吼一嗓子秦腔,让人畅快。

没事的时候陪老人家听一听秦腔,其实也没那么无聊。

秦腔之困:“年轻人觉得秦腔土”

近日,著名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带着团队来到了西安,筹备两档戏曲类季播节目《擂响中华》《醉梨园·最中国》。节目录制中,秦腔、蒲剧、河北梆子、眉户、碗碗腔等地方剧种的名家新秀汇聚舞台,各展风采。

“总说老祖宗的东西好没有用,你必须展现出来让别人觉得好,那才是好。今天很多年轻人离戏曲和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了,我们更有必要做激活传统文化的事情。”白燕升说道。

陕西现有地方戏曲剧种25个,是我国戏曲发祥地之一。中国戏曲最高学府“梨园”就出自唐代长安。然而,作为戏曲大省的陕西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问题:地方戏曲的受众很难突破原有的“圈子”,由于市场有限,陆续有剧种濒临失传的边缘。地方戏曲应如何让本来不喜欢和不了解戏曲的人都能跨进这个门槛?

“年轻人觉得秦腔土”

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音调激越高亢、节奏鲜明,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走进秦腔剧场,顺着喝彩声望去,大多是年龄偏长的中老年人。

秦腔受众面老龄化的问题引发许多秦腔从业者和业内专家的思考和担忧。

“现在秦腔不管是在专业队伍还是演出剧目上都在萎缩,尤其是民营的基层剧团处境都很困难。”中国秦腔网首席执行官刘彭涛说。18年前,刘彭涛创建了中国秦腔网,初衷就是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认识和喜欢上秦腔。

在张宁看来,欣赏戏曲就像喝茶,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难为年轻人提供一个慢慢“品茶”的氛围, “我们有时一句能唱一分钟,听不懂的人可能早就没耐心听了。”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字民曾对秦腔的剧本进行过分析。他感到一些秦腔剧目中故事还是太过传统,宣扬的思想、传播的内容种类很难跟现代人进行对话,“比如,秦腔中关于帝王将相的内容较多,和那些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相比,观众理解起来没有那么容易。”

观众培养得从娃娃抓起。

“年轻人对戏曲不喜欢,很多是因为都没有听过真正专业的秦腔表演。”虽然课上的学生对于秦腔不熟悉,但每当张宁一亮嗓,都能惊艳到台下不少学生。通过与年轻人交流,张宁感到,自己需要主动走入学校课堂,传授戏曲知识,让他们感受到秦腔的魅力。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古诗词中的秦腔和现代摇滚乐很相似。一大批新生代摇滚乐人在陕西破土动工,秦腔被誉为“摇滚之祖”。秦腔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地位值得肯定。但在近代,秦腔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却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障碍。

第一章根据秦腔的发展历史和改革创新,对秦腔进行简要分析。

秦腔发展史

在中国,戏曲一般以地名命名,如京剧、豫剧、徽剧等,秦腔也不例外。今天,秦腔已经成为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剧种。因此,它被誉为“百戏之祖”。那么秦腔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本文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形成于唐代,完整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代,几经变迁,气势恢宏。”。

① 秦腔的起源

秦腔的起源至今仍是一个谜,但我们所知道的是,它开始在西北地区兴起。秦腔作为各种戏曲的鼻祖,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孔子·家谱》或《孔子家谱》三首

秦人用琴乐、琴声演唱《诗经》中的秦风,是秦腔的最早起源。在中国古代,陕西、甘肃同属秦国,故称“秦腔”。然而,关于秦腔形成于先秦时期的理论是不够的。史学家没有发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但有直接证据表明秦腔是在唐代形成的。

据说在唐代,唐玄宗李隆基设梨园,唱宫廷音乐和民歌。梨园里有个音乐家叫李桂年。他的《秦王决战曲》被称为“秦王调”或“秦腔”,可能是最早的秦腔音乐。到了宋代,宋词对秦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腔的内容也日趋完善。

秦王打垮了这场战争

② 秦腔的完整与成熟

秦腔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戏曲。又称“梆子调”,因为它使用枣木梆子作为打击乐器。此外,梆子在敲击诗节时发出“恍惚”的声音,故又称“试音”。

据清代李跳元所说:“钱氏《百秋集》中有秦腔。它始于陕西省。它以梆子为板子,以月琴为回应。也有一些紧凑而缓慢的曲调。俗称梆子调,蜀称乱滩

“乱潭”一词在中国戏曲曲调中有很多含义。还有昆曲、高腔以外的戏曲叫“滦坛”,京剧也叫“滦坛”。不过,它更常用作梆子腔的总称,它主要由秦腔组成。

明清时期秦腔的发展已逐步完成。明朝万历年间,秦腔不仅局限于某一地区,而且在中国南北都有反映。它无愧于它的声誉。

清代吕慈云在《元元传》中说:“李自成来到北京,叫陈元元来唱歌。他不习惯听吴歌,于是命令妃嫔们唱“西腔”,抱着阮正和琥珀。他双手合掌。音乐很刺激,他的耳朵也很酸。”

由此可见,到明末,秦腔已基本确立并逐步走向成熟。

③ 秦腔的繁荣与传播

清代,特别是乾隆年间,著名秦腔演员魏昌盛极大地促进了秦腔在北京的影响。据清朝乾隆五十年刊印的《炎兰小品》记载,秦腔有魏长生、陈银观等21位著名演员,共有27部戏。

清朝中叶以后,秦腔不仅在全国各地演出,清末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也有演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秦腔传入北京,直接影响了京剧的形成。因此,曾与昆山、益阳、柳子调并称为国剧“四大调”。

秦腔的特点及代表作

① 特点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棚要翻。”这首歌有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秦腔高昂激越强烈急促的特点,贾平凹在《秦腔》这篇散文中,也通过秦腔的高亢清越,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和丰富塑造人物形象。

除此之外,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其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演唱时,须生、青衣、老旦、花脸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唱乱弹”。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的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欢快、爽朗的感情。

秦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激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又兼备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② 代表作

秦腔所表演的剧目大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历史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超过千本,其丰富量位居我国三百多种剧种的榜首。

除了《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玉虎坠》、《和氏璧》、《麟骨床》等观众比较喜爱的曲目外,还有《双锦衣》《新华梦》《三滴血》《韩宝英》《卧薪尝胆》等新戏。

拿《玉虎坠》来说 ,以东汉初年农民起义为背景,阐述了民间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剧情一波三折,情感表达丰富,承载着人民的精神寄托,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性。

秦腔艺术的创新

著名的秦腔表演艺术家,赵扬武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某种程度上来说,秦腔是老年人的艺术”。赵扬武先生承认,秦腔缺乏年轻的观众,在当前“快餐式”社会的发展中,秦腔似乎难以立足。因此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注意秦腔、欣赏秦腔,并发扬秦腔戏曲文化,秦腔艺术本身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与改革。

① 改革与创新秦腔戏曲剧本

首先,秦腔戏曲最根本核心的便是剧本,尽管这些剧本所表达的情感被抒发的淋漓尽致,但经过了上千年的演绎,它们在观众心中早已没有了新鲜感,甚至人们在观看秦腔表演时,早早便已猜到了结局。

因此在继承秦腔戏剧的同时,对其剧本进行了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秦腔戏曲的剧本与现代生活进行结合,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这才会逐渐成为现代人们喜闻乐见的秦腔艺术。

② 融入现代艺术风格

不知道大家是否在2016年的春晚上,听过这样一首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这首歌是由歌手谭维维以及华阴老腔艺人共同表演。那么,“华阴老腔”与本文介绍的秦腔有何关联呢?

华阴老腔共分为阿宫腔和弦板腔两个大类,而这里面的阿宫腔也称北路秦腔。从大方面概括来说,华阴老腔是秦腔的一种。《华阴老腔一声喊》这首歌是中国摇滚与民间传统艺术融合的典范,而秦腔融合了现代艺术风格,更是让观众感到震撼。

由此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媒体途径,认识到了传统戏曲艺术——秦腔。总而言之,将秦腔融入现代的艺术风格,是其进行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 创造群众喜爱、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秦腔作品

秦腔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生长在黄土地上的祖祖辈辈,它不止出现在戏剧界,也体现在了影视、音乐、以及文学领域等等。

著名的作家贾平凹曾经写过《秦腔》这样一篇散文,字里行间展现了这片黄土地上的风土人情;陈忠实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更是描绘了农村演唱秦腔的画面;导演张艺谋在其**《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更是直接采用秦腔,这些无一不在展现着西北土地上的热血。

这些作品都是十分经典,并且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在这其中,秦腔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结合地域以及文化的特征,立足于秦腔戏剧艺术的特点,才能创造出更多观众喜爱的秦腔作品。

总结

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秦腔唱出了陕北人的灵魂,也唱出了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土人情。或许一些现代人会这样认为:秦腔没有京剧的雍容华贵,也没有黄梅戏的婉转柔情,也没有流行音乐的朗朗上口。

但无论有多大的舆论,秦腔都坚持成为其本身,如同一碗烈酒一般,呐喊震耳欲聋,如同奔丧者的哀嚎让人痛彻心扉。如果说有的戏剧宛转耐听,让人舒适惬意。那么秦腔就如同呐喊一出悲剧,让人痛彻心扉,大概秦腔的特殊魅力,就在于此。

给大家讲个笑话,有一次爷爷带着孙子去西安大剧院看戏,主持人出来报幕:众所周知啊,我们秦腔有两千年的历史……主持人第二次出来报幕:众所周知啊,我们秦腔有三千年的历史……坐在台下的爷爷哆嗦着对孙子说:“去,你上去给他两嘴巴子,告诉他,我们秦腔已经有5000年的历史了,女娲补天的时候,吼得就是秦腔”这是个玩笑,大家切莫当真。百度上说秦腔起源于西周,

试问:①几千年了,秦腔还没孕育成熟吗?秦腔他难产吗?(并不是歧视秦腔,我也喜欢秦腔,只是觉得秦腔起源于西周这个理论站不住脚);

②退一步,如果秦腔起源于西周,他为什么跟全国其他剧种一样,戏台上穿明朝的服饰,他为什么不穿汉朝、三国、魏晋南北朝、唐朝、宋朝的服饰?

③每个朝代都有他自己的文化产物,像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后金的杂剧,元朝的戏曲,明传奇清小说,这个朝代的影视剧,为什么从西周到后金时期,没有资料文献留下来?哪怕是像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这样的大家留下来?所以说,秦腔起源于西周,是经不起推敲的。

①秦腔的最早资料是明代万历间(1573年—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这里的“西秦腔二犯“指的并不一定是陕西秦腔,说得应该是晋陕豫三角区域的同蒲梆子,清朝康熙以前叫乱弹,乾隆叫山陕梆子,光绪才出现了蒲州梆子,而同州梆子一词最早出现于1949年王绍猷编著的《秦腔纪闻》里面。离我们的年份越近,山陕梆子才越分越细,原来是没有同州梆子,蒲州梆子这些词的,外地人把这片区域的剧种就叫乱弹、山陕梆子。北京城里的达官贵族,富商巨贾一般都会把戏子、郎中下眼观。一问,哪里来的,就是山西陕西那一带来的,所以久而久之就称呼大西北来的就是秦人的腔调调,他管你是什么梆子?只要不是高雅的昆曲,统称为乱弹。别说古时候,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搞不清山西和陕西,你说:我来自shanxi,他会反问你:西安还是太原?如果你真能分清陕西和山西,干嘛还要反问一句西安还是太原?秦腔一词用意广泛,不单单指现在的秦腔。(这个观点期待有不同声音,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②写《桃花扇》的孔尚任在平阳府(今山西临汾)纂修《平阳府志》时,写了一首《平阳竹枝词》,乱弹曾博翠华看,不到歌筵信亦难。最爱葵娃行小步,氍毹一片是邯郸。秦声秦态最迷离,屈九风骚供奉知。莫惜春灯连夜照,相逢怕到落花时。你品,你细品,秦声秦态最迷离,说得是秦腔吗?孔尚任这会可是受临汾市长刘启相邀,在临汾编修《临汾市志》呢,在临汾编修市志的暇余时间,看场乱弹不为过吧?你都去KTV呢,人家就不能看场戏?临汾唱得是蒲剧,由此也可以推断出那个时候的外地人,是不讲究这些的,只要你说话是陕西口音,他就说你是陕西人,管你是晋南还是豫西人?谁让你操着一口陕西方言。你的饮食文化,人文风俗,包括精神文化,戏曲都可以叫梆子腔。

蒲州梆子的最早记载文献是明朝嘉靖年间兵部侍郎、太子少保杨博将“义和班“带进了皇宫,唱得是《忠保国》,秦腔里面叫《黑叮本》也叫《忠保国》,意思是我杨博是太子的老师,我要时刻保护好太子,忠君爱国的意思。杨博是蒲州人(今山西永济),晋南和豫西讲得方言都是汾河片和关中片。饮食文化,人文风俗几乎与陕西的老百姓无异,至于秦腔为什么没在山西河南推广开,首先,梆子腔的鼻祖是蒲州梆子和同州梆子,同蒲梆子最早文献是明朝嘉靖年间,秦腔是明朝万历年间,比同蒲梆子晚,秦腔进山西,有点不大现实,毕竟梆子腔的鼻祖在那,秦腔渗透不进去。河南的方言和陕西的方言不通,也就渗透不进去了。秦腔可以和同州梆子、蒲州梆子同台演出,秦腔和迷胡也可以同台演出。秦腔和蒲州梆子同台叫“风搅雪“,但是秦腔和越剧、黄梅戏、花鼓戏同台就有点困难了。首先乐队的乐器不一样,其次道白一般多多少少都会用到当地方言。抗战时期,日本人没过黄河,好多陕西子弟兵兵出潼关,都牺牲在了运城的中条山上,西安城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没有沦陷,或者说日本人就没过黄河,西安也没有沦陷。唱戏的艺人们都纷纷躲进了西安城,这种大环境下也就为剧种和剧种之间提供了相互滋生的温床。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共同切磋。蒲剧班社唐风社、晋风社、虞风社、兴云学社等众多班社王秀兰,阎逢春,河南梆子常香玉、陈素真、评剧、二簧、迷胡、碗碗腔等多剧种在西安城扎了根。有时候李逸僧、景梅九会撮合易俗社、三意社、晋风社等几个班社同台演出。、常香玉(豫剧)、陈素真(豫剧)、王秀兰(蒲剧)、阎逢春(蒲剧)、赵玉兰(评剧)、水铃花(评剧)、任哲中(秦腔)、王天民(秦腔)、苏育民(秦腔)、孟遏云(秦腔)等名角来个“四下锅“。

1949年,全国各地纷纷解放,时间来到1949年5月20日,西安城解放了!西安万岁!马健翎、黄文耀等一伙也开始着手组建陕西戏曲研究院,下辖秦腔、迷胡、碗碗腔、蒲剧等各剧种。鉴于蒲剧在西安的影响力,决定把晋风社留在西安,跟秦腔、迷胡、碗碗腔等直属于陕西戏曲研究院,新中国成立了,社会太平了,那个时代的人,都恋家。总不能身在异乡吧?所以人家都回去了,叶落归根嘛,常香玉回河南,阎逢春,王秀兰回晋南。1950年7月,最后一批蒲剧演员离开了生他养他的西安城,可以说西安是常香玉,王秀兰,赵玉兰等一批艺人们的第二故乡。陕西省文艺界领导和山西省政府特派人员进行了协商,忍痛割爱,予以让步,把蒲剧晋风社让给了山西太原的蒲剧学社,墨遗萍任社长。19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江青一伙禁止唱古装戏,只能唱样板戏,牛鬼蛇神戏全部禁演。取消陕西省境内的蒲剧团,蒲剧最大最强的晋风社已经离开了西安,树倒猴孙散,甘泉县蒲剧团、延长县蒲剧团、宜川县蒲剧团、延安县蒲剧团、大荔县蒲剧团、渭南县蒲剧团、甘肃定西地区蒲剧团等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鉴于梆子腔的鼻祖属于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不再累赘,可以参考清朝大文豪王国维的《戏曲考源》,日本著名学家青木正儿的《中国戏曲近世史》,吴太初的《燕兰小谱》,这个朝代张庚、郭汉城编著的《中国戏曲通史》,里面中国多个剧种都有详细介绍。

中路梆子(建国后叫晋剧),这里面有点故事,是1950年,晋风社的人马离开西安,一路北上,走临潼过渭南,渡黄河上风陵渡,过蒲州,走运城,闻喜,侯马,临汾,洪洞县,一路边演出边挣钱,一是扩大蒲剧影响力,二是挣钱养活自己,三是解放初期,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晋南老百姓确实有这个需求。洪洞县演完,直接在洪洞县坐火车北上太原。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太原蒲剧学社管事的叫墨遗萍,他是河津市小梁村人,抗战时期,曾多次入党(没有叛变,只是我当多次单线联系断了,我当弱小,尚且不能自保,不相信墨遗萍而已。正直民敢话题不变聊,望谅解),和马健翎,黄文耀都是延安文艺的好战士,相当于那个时候的文工团,此人脾气倔,1938年和马健翎一伙在延安编写创作,1940年调入山西太岳军区。就是现在的山西沁水县、高平市一带,解放后任太原蒲剧学社社长,屡次顶撞领导,领导让他朝东他朝西,让他逮狗他撵鸡。他一气之下,将蒲州梆子迁回晋南专署地区临汾县。山西四大梆子,本来都说好了,都来太原,组建一个山西戏曲研究院,叫晋剧·蒲州梆子/晋剧·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这也就是山西四大梆子,怎奈墨遗萍将人马从太原撤回临汾,人家北路梆子、上党梆子一看老大哥走了,咱也撤吧,就留下了中路梆子在太原。也就是现在的晋剧。(参考杨焕育编著的《王秀兰》、《蒲州梆子志》)

        贾平凹在小说后序中说,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善良和勤劳。但是长期以来农村却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当国家实行起改革,社会发生转型,首先从农村开始,他的伟大功绩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虽然我们都知道像中国这样的变化没有前史可鉴,一切都充满了生气,一切又都混乱着,人搅着事,事搅着人,只能扑扑腾腾往前拥着走。

    《秦腔》里展现了农村的落后和苦难,清风街一带连续五年干旱,随之又是洪涝,墙倒屋塌,老主任夏天义就被七里沟的泥石流吞没,农民世世代代与困难共存。老年人无助,中年人困顿,年轻人迷茫,纠纷矛盾不断。恋爱矛盾,如三踅和白娥,陈星和翠翠;出轨丑闻,如庆金和黑娥,上善和金莲;婚姻不合,如夏风和白雪。

这里想特别说说白雪,夏风以“门不当户不对”没有共同话语为由,最终与白雪离婚。实则他是一个逃兵,他不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他无法接受肢体有残缺的女儿,他甚至想遗弃这个没有肛门的女婴。与夏风相比,白雪的苦难更加深重,身处困难,面对苦难,她始终非常坚强,她自尊独立,面对夏风的冷淡和嫌弃,她果决离婚,没有纠缠和哭闹,正如夏天智所说的那样:“有苦不给人说。”她选择默默承担。去省城给女儿做手术,不顺利,女儿肛门得插个管子排便,直到十二三岁才能造个人造肛门。

在白雪带孩子在省城治疗期间,夏风天天和她吵架,同去的白雪娘和腊八看不下去,都提前回家了。治疗结束后,白雪抱着孩子自己回的家,夏风没有送。

孩子出生落地,父母最大的愿望莫过于孩子能够健全健康,一旦孩子有什么残缺,这对父母而言无异于剖腹挖心般痛苦。女儿生下来没有肛门,这个时候的白雪应该是最难受最脆弱最需要别人安慰关爱的吧,即便如此,从省城回来时,白雪却不忘给婆婆及三个婶娘买鞋子相送。这就是白雪,有苦也不向人说,时时不忘关照他人。在公公夏天智的葬礼上,想起酷爱秦腔的公公生前想听她唱一段秦腔,因为一些事情耽搁,一直未能如愿,但是她惦记着此事,为了却公公的遗愿,在公公的灵前,她克制悲伤,唱了长长的一段秦腔。她总是恪尽本分,竭力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怎奈命运总是跟人意想不到的打击。她热爱秦腔艺术,可是秦腔剧团的生存举步维艰,最终解散;她善良,给二叔缝补衣服,提议带瞎了的二婶去治白内障,遭到二婶媳妇们的阻挠和嘲讽;她乐于助人,想给王老师录光碟,却得不到夏风的支持和帮助;她勤劳,在家悉心照顾公婆和孩子,丈夫夏风却嫌她没什么文化,对她态度冷淡。

夏天智说:“有了苦不要给人说,忍着就是。灾难既然躲不过,咱都要学会接受。”

        苦难,可以是随波逐流的借口,也可以是逆风翻盘的鞭策。面对逆境和绝望,白雪的隐忍带着坚韧的光芒,她选择不卑不亢地拼尽全力。白雪离婚了,夏天智认她作女儿,并将房产分一半给她,让她依然住在夏家。

        只要不服输地死磕到底,就有机会走出困境,在人生的旅途中后来居上。唾手可得的人生固然轻松,但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去打拼,注定更加精彩纷呈。

谈戏曲——秦腔

   中华文化的舞台演绎不同的精彩,有着传承千年的戏曲,有着让人赞叹不已的建筑,也有着让他国学习的制度文化等等。 中华的宝库中,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