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的慈水宓氏宗谱
宓氏是个稀见的姓氏,一般的人名辞典上查不到宓姓的名人。而在慈溪,却有一个大村,村民基本上都姓宓,并且在三北地区也是相当出名的——宓家埭。据1992年版《慈溪县志》载,“宓家埭早为海涂,后移民筑埭御潮。埭内初以宓姓为主,故名。清时属鸣鹤乡。……1981年7月更名宓家埭公社。1983年改制宓家埭乡。”现属观海卫镇。 大概因为宓氏是个稀见的姓氏,所以现在出版的家谱目录上都缺载。我一直在寻觅,并且总有一种预感,宓谱肯定尚在民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终于有了消息,宓家埭的宓配佑先生借到了一部。最高兴的还是编辑部的小宓,她就出生在宓家埭,而且又是宓先生的学生,闻讯后像中了五百万大奖,兴奋得小手小脚乱挥乱蹦,拉上痴迷于谱牒的小王,立马驱车把宓谱请到了编辑部。
令人遗憾的是,拿来的宓氏是部残本,且只有一册世系。此谱共有几卷几册,不得而知,但一眼可知是清代中晚期的木活字本(据光绪十六年《慈溪鸣鹤叶氏宗谱》卷末载:“光绪初年,我乡宓氏修谱。”则为光绪谱也)。开本甚大,长465厘米,宽31厘米,厚14厘米,在现存慈溪家谱中属于巨册。保存完好,布面,棉纸已发黄。书签已失,版心题“慈水宓氏宗谱”,取斯堂印本,此册为卷四,凡九十六叶,为庆一派元二房世系,所录谱系为七世至十九世。元二为慈溪宓氏第七世,此卷第一页载:“第七世 元二:新行祚,庆一次子,讳仕敬。娶张氏,生三子。花萼争辉,乔梓济美,赫赫乎瑞锺一门,有光邑里者多矣。祖生于明洪武七年甲寅七月十二日,卒于正统八年十二月初一日,享年七十岁。葬瓶窑山。”
民间藏谱,多所不易,尤其经过“文革”扫四旧,谱牒所存无几,能幸存下来的,破简残页,亦属珍贵。此谱是否称得上“海内孤本”,还不敢确定,但从这本残谱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一、慈溪宓氏家谱曾有印本问世,且是大开本,卷数在四卷以上;二、慈溪宓氏宗祠为“取斯堂”,编修家谱时世系已至十九世。
慈溪宓氏从何地何时迁来,需作一番考证。
《慈溪县地名志》(1986年版)上的一些记载,可资参考:
宓家埭,片村。包括三九房、大三房、上礼房、杨家漕、高田、童家桥六个村民委员会所属各村。位于县城东南17公里,1193户,3988人。
三九房村。据传五百年前宓家太公第三、第九两子建宅于此。
大三房村。据传该村已有600余年历史,宓氏宗祠属大三房。
上礼房村。据传,清道光年间,宓家礼字房辈建宅两处,此村在南,故名。
七三房村。据传原为宓氏十房,以讳言十而改称七三房。
宓大房村。据传宓氏祖先于宋淳祐五年迁入,长子分居于此。
此处所说“宓氏祖先于宋淳祐五年迁入”,仅是“据说”,没有家谱印证,聊存一说吧。
再考光绪《慈溪县志》,仅在清代有四人入传:宓泓、宓如椿、宓昞烺、宓于辰。祖上事迹,亦付阙如。而曾于嘉庆间在杭州创办宓大昌烟店的宓宝城、宓庄晓父子,在志书中也无记载。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曾经见过一件宓允和墓表的拓片,是书法大家沈尹默的手笔,相当精美。此墓表原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童兆良先生发现并征集到文管会收藏。童兆良《溪上寻踪》收录了这块墓表。墓表高47厘米,阔260厘米,60行,行19字。全称《清诰授奉政大夫江办补用同知赠资政大夫二品顶戴赏戴花翎并用道允和宓公墓表》,太仓唐文治撰文,吴兴沈尹默书丹。墓表中云:“公讳彰孝,字允和,别号庄晓,浙江慈溪县人。系出单父宰后,鸣琴而治,潜德聿彰,递传至南宋,有光禄公银者由剡迁慈,爰世居杜若之滨,遂为慈溪望族。”此段文字甚有价值,一是证明了慈溪宓氏在南宋时迁来;二是更加明确是由剡(今嵊州)迁徙到慈溪杜湖之滨;三是无可置疑地证明此庄晓即宓大昌主人。
这份墓表对于研究宓大昌来说,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文中虽未写其经营烟草致富,但亦有“扩充乔业,大启尔宇,经营十余稔,家业乃蒸蒸日上”之纪。(史料记载,“宓大昌烟店”创办于1869年。是从他的父亲宓宝城的“宓世昌烟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富,即买山义葬,“施舍医药,建设舆梁,利物济人之事难更仆数”。因他资助过朝廷,“例授同知,分发江苏补用”。然而,他对做官不感兴趣,说“吾绠短汲长,仕宦非所愿。惟期子孙读书为善,稍有稗益于国家,不负我平日所期,亦已足矣。”因此,“晚年尤注意教育,创立义塾,名曰畲经堂。仿宋范文正公义田法,购良田千亩,延名师,课读宗族中之孤寒无力者。”他生于道光乙未八月丙戌(1835年10月21日),卒于光绪庚子正月戊申(1900年2月4日),享年66岁。有子二人:崇焕、崇禄,孙五人。
宓庄晓在故乡的住所(当地人称宓大昌大屋)曾诞生了中共浙东区党委,现已成为宁波市和慈溪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是慈溪最大版本的家谱,像赞的木活字竟有35厘米(110磅)大,堪称“字大如元宝”了。蓝布面,绵纸,保存完好,书品极佳,清道光十二年(1832),取斯堂木活字本,十五世孙族长宓廷基修,宓翼宸、宓飞黄、宓宫悬纂辑。共印十部,每部六本,凡十卷首一卷。卷首:凡例、传、义田规则、勅命、家则、谱序、家庙记、宗祠记、宗祠条规、建祠捐助总目、排行、历代祖像、宓氏分支图、迁慈发源派系图;卷一:显二派世系;卷二:显四派、显六、显七派世系;卷三至卷六:庆一派世系;卷七:庆一派、庆二派世系;卷八:和头房派世系;卷九:车轮桥恪一派世系;卷十:贴水桥派世系,跋。
我曾在上篇介绍中说《慈溪县地名志》中所说“宓氏祖先于宋淳祐五年迁入”,仅是“据说”,没有家谱印证,聊存一说吧。现在终于在家谱中有了印证。康熙三十四年,宓庆远《慈溪宓氏家谱启》中云:“余家遡自羲皇之后,多因上世荒荡无征,恐令人疑止就周记有子贱公讳不齐,作一世祖,与书遡自唐虞同一意也。瓜瓞绵延久矣。迨五十四世孙乾三忠信公,为宋高宗御史中丞,建炎二年随驾至杭,自汴而择徙于剡溪焉。至六十二世孙万四银公,为宋理宗光绿大夫,于淳祐五年,复徙慈邑杜湖塘北田下,后子若孙,日益繁荣,我杜湖塘下离县居乡咸称宓家埭。有宓家桥、宓家漕,山南有车轮桥宓,沿海有淹浦宓,宓氏之传知为彰彰矣。”这里讲得简洁明瞭,迁徙时代、始祖行名及官职、迁居地名,一应俱全,完整无缺。接着,这篇《启》中又记述了宓氏宗祠和家谱和从宓家埭分徙的支派,极有史料价值。“按旧谱,向有祠堂祖像,在石湫庙东侧。祠每十年而葺,谱每三十年而一续。祠照谱理,谱藉祠明,秩秩如也。慨自万历四十八年庚申迄今康熙一十六年丁巳冬已经五十有九矣。祠遭失火,祖像成烬,有伯父承阳、晋生等诸公,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捐公助资,原基重建,祠宇庄严,祖像庙貌,辉煌景物,聿新一时,咸称其盛焉。然而谱牒虽存,其后数代子孙排行未入,序次莫辨。久有志纂续,乃因我族老成,间有一二,深虑后紊,各门其门,各房其房,于是排行分散,不能一族一字一辈者矣,故尔阖族总谱。岁月蹉跎,时日已至于今,适幸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上元日重建本庙,凉亭、石柱年远字湮,查谱追名。值余回家,共阅纂志,勃然不敢言先,恐未济事。业蒙伯父承阳、万子、继南,昆季公佐、尔成、殿臣等咸欲纂修总谱,余即叨览此职,承伯叔兄弟允推成志,于是执谱追支,有徙于广东敬德桥者,有徙于崇明沙者,有徙于湖州者,有徙于武林苋桥者,有徙于四明川山者,有徙于石门者,有徙于钱塘瓶窑者,有徙于绍兴余姚者,以上数支皆系慈邑分派。”
嘉庆十五年,十七世孙宓如椿《新建宗祠记》亦云:“我族自宋理宗时由剡溪迁此,未有宗祠,明万历四十八年,始创建于五磊山麓,至国朝康熙十六年,不戒于火。阅二十三年,晋生公复创议捐赀原基重建,然地僻而制隘。乾隆庚戌,族伯秋潭先生、族兄昆山、族侄沛中,议别建于宓家桥南,基址定矣,而堂构尚有待焉。嘉庆丁酉,族侄杏洲首先捐资,会同族叔祖国、本族侄舜佐、敬堂、九英皆乐从之,并与族弟步青、翼宸、茂三等商榷,乃告知族长廷显,按房劝捐,踊跃乐助,得金若干,遂鸠材庀工,至己巳冬而告成。凡堂室、门塾、庖厨毕备焉,地近则神依于人,而其制宏敞,亦合寝不逾庙之意。堂为三龛,中奉始祖先贤宓子暨始迁祖银公府君,旁及群宗之祖。”
宓氏迁慈始祖宓银,谱载如下:“第一世忠毅公 新行太,老行万四,隆之子。讳银,谥忠毅。先贤子贱公六十二世孙,宋光禄大夫,理宗淳祐五年由嵊县剡溪迁居慈邑杜湖塘下。夫人童氏,生三子。慈水开基,螽斯衍庆,文谟佑启,东利贻休。葬五磊山直日湾。”
宓氏宗族曾多次发心修谱,如明万历四十八年、清康熙三十四年、乾隆三十四年,都未能完成,惟有道光间,从十年至十二年历时两年而成并刊行问世,殊属不易。
一、修谱:
私家修谱早在宋时就例定每30年续修一次,清代民间修谱盛行时,曹姓很多支族约定每20年修一次,20年不修谱为不仁,30年不修谱为不孝。浙江余姚道塘曹氏宗族约定10年一小修,20年一大修。清代和民国还编修合谱(联宗统谱),民国益阳曹氏议定“合族通谱六十年一续修”。不过,关于修谱的约定因战乱、灾害或其他原因,往往很难实现。
清代一般由族长、支派房长、祠正、评事等组成,设管理、校正、分修、协修等职。民国修谱班子除了族中权力人物,还增设了有文化的人参加。设有总修(一般由族长担任)、主修(出钱最多者担任)、撰修(文化最高者担任)、编修。还有赞修、督修、监修、同修、补修、校阅、总理(管财务)等职员。
修谱礼仪隆重。修谱开始,要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开祖仪式。谱局每日早晚要烧香献供祭敬祖先。谱写完工之日要念经拜忏,设宴待客(捐钱者吃饭)场面盛大。最后,按领谱字号将谱接回各房,接回谱牒时也要作祭,鞭炮鼓乐齐鸣,族人兴高采烈,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相庆,像节日一般。
在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谱一律缴收,除存2册归公外,其余尽皆焚毁。各房发得的1册新谱,由房长妥善收藏,不得给外族人看,不得在谱上私自涂写,并定期验谱。
二、曹姓家乘谱牒
曹姓的文字谱牒,肇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曹姓世系直至汉代应仍是在《世本》上增补,原书在宋代散佚。唐代存留至今的曹姓谱牒信息较前丰富,如《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有宰相曹确曹汾的世系。宋代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私家修谱的提倡,曹姓宗谱迅速增多。明清和民国时期撰修的曹姓家谱迅速增多,其中的一些还一直保存到今天。
字辈派语:
清光绪二十三年曹振甲纂修《曹氏族谱》,江苏扬州曹姓一支字派为:“景国良栋,守世乙启,子木宏允,振汝定纪。”续修字派为:“德贻余庆,学立名扬,锡尔遐福,长发其祥。”
江苏扬州另一支曹姓21世以前字派说法不一,其字为:“乾元亨利,贞学为佾,里公雍述,泰罕党宇,宙洪荣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孝悌忠信,礼义廉杰,金木水火土,壮敬贤良勤俭,射御书数。”21世之后的字派为:“一大士必,永裕恒元,如松有茂,明文思安,善继贤述,克盛荣华。”
清光绪二十六年曹汝祥续修《曹氏支谱》,山东诸城曹姓一支字派为:“彬乾元,亨利贞,学有为,良勤俭,庄敬贤,忠孝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川绵竹《曹氏族谱》的世次班行为:“以学联玟风,圣元世德邦,守先培代远,一本遇多良,秉正安怀履,希承绍有方,慎之崇汝祖,延显兆绵长。”
清代《常宁烟竹曹氏一修宗谱》的字行为:“子应荣达,继必贤良,诗兴泽后,孝启家祥,芳连甲第,声振朝堂,光余先祖,百世其昌。”1994年七修宗谱的新续字行为:“仰承洪范,怡和泰康,敦崇礼义,德业昭章,福禄绵远,晖耀平阳。”
湖南麻阳县芷江东门曹家的字派为:“文大致启宗,国学万世兴,家传日新胜,吉庆中长应。”芷江曹家坪曹姓的字派为:“子言文与齐,思庭世昭光,继恕承先代,法可得久长。”
麻阳县高村曹家子字后取二十字:“高永应启宗,祖达胜国英,方志传世代,光华选朝廷。”
民国三十七年高村曹家与芷江曹家坪共同商议续取二十字:“安邦定治平,福享久成荣,正大鸿运兴,万家庆天恩。”
麻阳县吕家坪毛家湾曹姓的字派为:“景志仁玉庭,万(文)朝(正)维(万)贞(兆)启,世上生俊杰,久永享太平,祖正流芳远,仕相转佳行。”
湖南省凤凰县毛都曹家字派为:“长延祖宗宏绪,达启世代仁义,忠厚贤良俊秀,尚德景星庆云。”
民国十八年曹少甫修《曹氏家谱》,江苏通州曹姓一支字派为:“春贤泽绶衡,善禄道耀勋。”
民国十六年曹怀之修《曹氏宗谱》,安徽绩溪旺川曹姓一支字行为:“志士光家国,徽猷衍圣功,立诚天助福,(忄享)德世恒隆,庆本善庭起,瑞从义宅钟,思求荣祖道,文学务先通。”
民国六年《湖南益阳曹氏彦祥房五修谱》的派语为:“应世国大昌,芝城土必方,文明光景远,道下合三房,显承师俊业, 圣哲立名邦,仁孝怀三代,嘉征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荫庆常康。”
民国三十二年曹时药《六修曹氏支谱》,湖南益阳曹姓一支字行为:“玉受秀贤彦,必钦子冠锡,良文教尔廷,家盛英嗣起,时安德泽芳,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郅,仁孝怀三代,嘉征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阴庆常康。”
问题一:严姓辈分 代字辈 后面怎么排 10分 辈分是该姓氏某一代祖先制定的,比如清代康熙给后代制订了 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增、祺等辈分,后世子孙起名可以按照这个来。
严姓有很多,看是什么地方的分支,祖先留下的辈分都不同。中国历史很久,但很少有流传超过20代的家族。――即使是所谓现在孔子的世家,其实都只是借名而已。
问题二:严姓字辈排行 严氏入粤源流考: 一世:严讽(配伍氏),字:进卿,号:厚庵,为入粤一世公 公乃江西省武江州三都镇五星村人(现在的地名)!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1年4月11日),为皇佑特科进士, 官为韶州府事,娶知府事伍仕阶之女,住德庆晋康(现地名),后定居于云浮都骑洞源坑元寿(92岁)终于宋微宗壬 寅年(1122年2月初8)伍氏生于1030年8月21,元寿(79岁)终于1108年9月初2 生一子,名:严穆 二世:严穆(配毛氏),字:于远,号:吉人 公官至中奉大夫,娶当时广西提刑使之女,居云浮都骑洞源坑,生于1069年1月初2,终于1159年8月19元寿91 岁,毛氏生于1069年6月15日,终于1126年11月17日,元寿58岁 卒后,公与毛氏合葬于都骑岭犹鱼地,山座坤艮兼未丑 生一子,名:挺臣 三世:严挺臣(配方氏),字:尧佐,号:端枢 公为宋微宗宣和三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授枢密史,再以正奏为廉州通判,死后追加为正一品上柱国,妻配 当时太庙斋郎方轸之女! 公生于1099年6月9日,终于1191年3月14日,元寿92岁!方氏生于1097年7月6日,终于1163年10月22日,元寿65岁夫 妻合葬于高要桂林头云秀台(1986年因征地,迁于穆公墓旁)! 生三子:师道,正道,季道(因元兵南渡战乱,公一家从洞源坑转迁至高要桂林石头村) 四世:严师道(配梁氏),字:玉成,号:梧溪,乃挺臣公之长子 妻配高要弼直梁明府之女,生于1132年2月初日,终于1203年9月16日,元寿62岁,梁氏生于1135年5月10日,终于 1198年1月13日,元寿62岁合葬于云浮都骑圩绿塘虾山 生二子:严铤,严锐(失去记录,待补) 四世:严正道(配何氏),字:直成,号:吉岳乃挺臣公之次子 配高要何秉之女,生于1134年6月8日,终于1206年10月16日,元寿73岁;何氏生于1133年8月19日,终于1201年4月 9日,元寿69岁夫妻合葬于云浮都骑圩对面岭,名曰:观音坐莲! 其子孙后代从石头村转迁至四会市 四世:严季道(配吴氏),字:玉祥,号:召岳,乃挺臣公之三子 公为宋孝宗年间之薄尉令,官至乾道县县令出生年月失记吴氏,出生年月失记葬于都骑圩上游端蚬坑狮子山 ! 生二子:严渊,严溥 五世:严铤公(配洪氏),字:文和,号:乔林,乃师道之长子 公乃宋朝进士,官授宣议郎,光禄寺,生于1171年1月10日,终于1250年9月23日,元寿80岁洪氏生于1173年2月 15日,终于1253年5月3日元寿81岁合葬于高明高田村 注:公从高要石头村迁至高明高田村,为高明严氏开村之祖! 生二子:严K,严p(失去记录) 后有严文,严武,严礼,严德,严智裔孙,皆以铤公为高明一世祖建有祠堂) 五世:严渊公(配 氏),字:溢庵,号:博林,乃季道之长子 公世居云浮都骑圩,生有三子:荣祖,烈祖,熙祖 五世:严溥公(配谢氏),字:愚庵,号:泉林,乃季道之次子 从云浮迁至高要范山村,愚庵公夫妻生辰失记,于元朝泰定年间葬于神抗杨梅岭 生二子:明祖,绍祖 六世:严明祖(配氏),字:显漠,号:八五,乃愚庵公之长子 从高要范山迁至高明塘肚村东西坊,开族散叶! 生三子:伯才,伯四,伯华 六世:严绍祖(配孙氏),字: 号:万五,乃愚庵公之次子 公生于1256年,终于1324年,元寿69岁,葬于神抗,形为飞凤,坐辛向乙兼戍辰 生四子:伯三(俊),伯五(),伯六(伟),伯宏() 其后,伯俊,伯宏居高要范>>
问题三:谁知道严氏族谱辈分 源流一
严姓图腾
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孙,以谥为姓。魏晋时严氏有恢复庄氏的,于是形成庄、严两家。两姓原出是一家,故有“庄严不通婚”之古训。前汉有会稽严助,后汉光武友严光,蜀郡严遵,河南尹严延年,扬州刺史严迈 。
源流二
源于赢姓,出自战国时秦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战国时期,秦国宗室名将,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的异母弟上大夫嬴君疾,受封于蜀郡严道(今四川荥经),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严君疾。严君疾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该支蜀郡严氏族人亦坚拒与芈姓严氏联宗。
源流三
源于远古时代的古严国,其国人以国名为氏[7] 。相传在尧帝执政时期,有一位高士名叫许由,尧帝曾经想把天下让给他,但不接受,隐居到箕山去了。许由有朋友严僖,就是那个古严国的后裔。今山东省的鄄城县一带,仍有一支严氏族人尊奉严僖为得姓始祖,并一直拒绝与芈姓严氏联宗。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主要分布在河北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
源流六
源于满族,出自明、清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严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严氏。
雨仲宏光、继汝时则、自存忠守、桂茂家修(应友思学近宗家正启文铭修)、锦荣献廷、辅国显昭、德衍义堂。
祖其重继述、慈祥恺悌沾、富春昌国义。
方志惟思、以守君光、正自生景、美世元良、承家开国、道大德方、尊师择友、学懋名扬、瞻高履厚、敦本陈常、率乃祖训、长发其祥。
问题四:严氏字辈 怎么排列的。。 家谱上基本都有写,但是好像宗女木有字辈,只有宗男有。一般来说族谱是墨本的,家谱是写在以前家里的一个木盒子的盖子上面,大概是现在的语文书那么大高的话是10厘米。如果你家里写家谱的木盒子还在的话,建议去看看。
问题五:姓严祥字辈下一辈是什么辈 姓严祥字辈下一辈是运字辈。
湖北阳新县、大冶严氏字辈:“雨仲宏光继汝时则(应有思学)自存忠守(近宗家正)桂茂家修(启文铭修)锦荣献廷辅国显名发祥运际世永宾兴隆珍贤达全庆有芳英才裕俊礼秀钦章”
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位。2007年,中国严姓人口总计220多万,居中国93位。
严姓得姓始祖,严忌(约前188-前105),本庄姓,西汉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著述甚丰,有辞赋24篇,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严忌少时与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吴王刘濞网罗人才,招致天下嬉游子弟。严忌与邹阳、枚乘俱仕吴,以文辩著名。曾上书谏阻刘濞谋反,未纳。后游历于梁,得到梁孝王的厚遇。世称“庄夫子”。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问题六:揭姓的字辈排行 广东廉江揭氏字辈:“德从休人开子元士敦行崇基衍业育英光世远振嘉谟贤豪俊达文武超常宏图丕显展永耀华邦”。
问题七:严道兴严姓的起源!全国有多少严姓?严姓家谱! 严姓起源_百家姓
分布地区
据《姓氏考略》所载,严姓郡望主要有三个:天水郡:汉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置冯翊郡,治临晋(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华阴郡:古代县名。春秋时为晋国之地,汉代时置华阴县(因在华山之北故名华阴)。治所在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华州。故城在现在陕西省华阴县东南。
历史来源
「严」源出
严姓源出有六:1、出自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名讳,改姓严。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到魏晋时期,姓严的人中,有一部分又恢复了原来的庄姓。这样,就出现了庄、严姓并存于世的情况。故有“庄、严本一宗,同姓不可婚”之说。2、出自芈姓,为战国时楚庄王之后,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3、出自战国时秦有严君疾之后,以封邑名为氏。秦有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省荥经),以邑为氏,故称为严君疾,其子孙遂世代相传姓严,称为严氏。4、出自古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5、出自丁零人姓氏有以严为氏。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6、出自少数民族有严姓。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得姓始祖
严忌。严忌,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魏晋时,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明清时期,严姓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姓居民。明代,有山西籍严姓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今日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全国汉族严姓人口逾半。严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堂号
天水堂:据《千家姓》说,古代严氏家族在天水郡。此外,严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富春堂”、“调山堂”、“古秋堂”、“钤山堂”、“宜雅堂”、“四录堂”、“尺五堂”、“海云堂”等。五、宗族特征1、严姓为一典型南方姓氏。2、严姓名人,文有文采,武有武略。其中文士多以清高和孝行见著于史,如西汉有一心闭门读《老子》的严遵,东汉有隐士严光。武将有三国时严颜、唐时严武等>>
问题八:严氏家族的,我爸是成字辈的,我是道字辈的,哪里还有很我们同字辈的 我爷爷永字辈的
问题九:I姓的字辈排行 安徽怀远除氏(I氏)字辈:“上佩国怀雪红金正家升师落山海过松柏万年青”。
问题十:谁知道严氏族谱辈分 正字辈下面是那一辈
一般放在书房和客房(当然有阁楼和祠堂更好),这个和摆放菩萨的原理是一样的,我顺带给你普及吧:
佛菩萨的造像,放在家里也是增加我们信仰信心的一种方便法门。不过若放在家里,切记为了保持恭敬心和对佛菩萨的敬仰,有三个地方是不可以的,一是卧室(有男女情爱)、厨房(有油烟污浊)、厕所(臭气污秽),所以最好的地方是客厅和书房,也有人放在玄关等处,都是可以的。
顺便谈谈摆放的方位和时辰。佛菩萨是大成就者,大慈大悲,法力无边,如需供奉摆放,不需要选日子、挑时辰、看风水、定方向的,“一佛破万煞”,不受限制的。因此,方位朝向其实无需讲究的,你觉得摆的庄严就好;时辰也不需要挑选的,恭恭敬敬,哪一刻都是好时辰,所谓“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民间盛传的那些讲究时辰、方位的说法,都是世俗对佛法的误解,所以我们不要把信仰和迷信、风俗混为一谈。只不过民间还有一种习俗,让佛菩萨像面向门窗,寓意“开门见福(佛与福谐音),这个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常人,对自己木有信心,所以就需要有外在的东西(譬如雕像啊、佛珠啊、吊坠挂件啊之类的)来增强;如果真正做到了心中有佛,有没有雕像都不重要了,因为睁眼闭眼、心内心外都是佛。
郡望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省鸡泽东南)。相当于今河北省任县南和、鸡泽、曲周、永年及平乡西北肥乡东北一部分地。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安定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
「程」源出
一、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为重黎(火正)之后裔。周宣王时,休父入为大司马,受封于程国。洛阳上有程聚,即其地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时称程伯休父,其子孙遂以封国"程"为氏。二、以邑为氏。据《左传·杜预注》云:春秋时晋国有中行荀氏之子食采于程邑,其后以邑名"程"为氏。
堂号
明道堂、伊川堂、立雪堂:都是根据宋时的程颐、程颢说的。程颐、程颢兄弟二人都是大儒 周敦颐的学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程颢人称“孟子以后一人而已”。因为他二人能继承孔孟的传统,故称“明道堂”。二程讲学,迟到的站在门外侍听,雪深三尺不知寒,有成语“程门立雪”,故名“立雪堂”。世忠堂:据《程氏宗谱》载:南宋嘉定年间,当时由高官辞归故里的程珌,希望为有保障乡里功勋的新安程氏共祖程灵洗立庙,于是他号召了休宁会里,陪郭与歙县槐塘的程氏官僚士绅共相盛举。按程灵洗死后,被里人奉为神明,于墓前之千年木下叠大石为坛,春秋时祈祷晴雨。由于庙貌未备,仍然不够庄严,此时程珌倡领宗人捐钱买地,为忠壮公程灵洗立庙,并向朝廷乞赐世忠堂庙额,以彰其德,会里程卓,程覃,陪郭程璋,程瑜均预其事。宋宁宗嘉定十六年赐程灵洗庙额世忠,堂号亦称世忠堂,此应为新安程氏主支堂号。程姓又以:“安定堂”、“广平堂”、“叙伦堂”、“宏礼堂”“四箴堂”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程姓在春秋时代已经分布于河北鸡泽、河南洛阳、陕西咸阳一带,春秋末,有晋国名士程本迁居齐鲁大地。三家分晋,程婴的后裔迁往赵国首都邯郸。秦汉时期 ,鲁国人程郑举家迁往蜀郡邛崃(今属四川省),且有其他程姓迁往浙江乌程和江西南昌,总之,秦汉时期 ,程姓已在华北长城以南地区繁衍。三国时程普(河北省丰润)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安家,东晋程元璋(洛阳上程聚)的子孙定居安徽歙县篁墩,东汉末年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人程秉南迁交州(今广州市)为长史,其分支有的在程乡(今广东省梅州)定居。西晋时,程姓有人做官到今甘肃武威、张掖,程姓族人开始在祖国大西北扎根落户。北魏时,洛阳程氏2000多户被迁到东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安家。五代时,江南的新安程氏从安徽回迁到中山博野(今河北省蠡县),其子孙有迁陕西礼泉者。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今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处,程姓族人的分布日益稠密,逐渐扩散到江苏、江西、福建地区。与此同时,南达岭南的'珠江流域,北到长城外的蒙古草原,西到河西走廊,东达东部沿海,在这一广大地区,都已有程姓族人居住。北宋建都开封,洛阳为西京,使河南地区程姓复兴,金兵南下时,伊洛二程的子孙也随宋室南迁,程颢的长子迁江苏吴县,程颐的长子迁安徽六安,次子迁金城(今江苏省句容),三子迁池州(今安徽省贵池),河南程姓自南宋开始,成为了我国江南程姓繁衍的主要来源之一。南宋绍兴年间,洛阳程姓有些迁居桂林、贵州。元时,程颐的九世孙程德用又从池州复归业洛阳,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已有程姓。明清时期,程姓便已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历史上,程姓的分布是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为主;南方是以安徽、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为主。如今分布在河南、安徽、四川和山东等省的程姓要占到全国程姓的百分之六十。其中河南最多,据说程姓在全国形成九十八派,其中河南有十八派,派系最多。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一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九。
平原张辛张氏是平原县一宗大家族,曾出现多位治国文臣武将,为中华民族做出了贡献。这些史料,平原旧志、张氏族谱均有简要记载,也有诸多资料散见史书和民间,是我县劳动人民繁衍生息、文明进步结晶的一部分。张广峰、张谦谊二先生,为古为今用,传承人文历史,策划出版《平原张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一书,笔者应邀辑录史料,在即将付梓之际,将该书内容概述于卷首。
张氏祖世
张氏祖籍济南王舍人庄,又称王十庄。“济南王十庄之张,素称大宗。几世而上,有为御史、为知县者,名字俱无考。再降,讳善,从平原人学,遂家平原”(见张氏二支七世张敬墓志铭)。“最著者讳谦祖也,鲁为直指使(朝廷特派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亦莫有能指之者。直指之后,有作县令者汜,国朝连坐之罪,惧而蹈河、并县治。讳某之名失传。至今,子孙奉祀者,但题其主曰:‘故祖张知县’云,实讳善之父也,父亡祭。永乐时,年十六,携母姜氏,间关归原,距县十五里宫庄居焉。以此观之,张氏失传,年代之久,约与卦运崛起相辽迍(zhn,注:困顿不得志)矣”(见张氏长支七世岱麓墓志铭)。永乐年间,张善自宫庄迁来张辛今地,当时此地只有孙姓、王姓几户人家,还没村名,张家人口兴旺,得名张家庄。后来,张姓部分人家析出,靠近原庄东首建筑宅房,逐渐形成新村,并得名张新村,原张家庄随之易名张家老庄。再后,演变为东、西张新庄,今合称张辛村。乾隆五十六年(1791)张牧村重刻《张氏族谱》,尊善为始迁祖,清平进士刘湄为序,留下“世系之外不旁及,始迁祖而上不远追”的祖制;又经道光二十三年,1843)续刻、光绪十八年(1892)三刻,形成一套六册珍贵的家族史料保存至今。广峰、谦谊二君历经十几年的努力,续修族谱、重印旧谱,以为永永无虞之计。
张氏家族功名人物
《张氏族谱》记载:进士5人。一、张国柱,字维桢,号宁宇。张氏八世。明万历三十八年庚戌(1610)进士,官至陕西右布政使(从二品)。二、张完臣,字清岳,号良哉。国柱子。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进士。国子监助教。,候补主事。三、张自涵,张氏十世。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举人,六年已丑(1649)进士,迁安知县,历升刑部郎中,宁武兵备道、河南分守道,终贵州安平道副使(从四品),崇祀乡贤、河南名宦祠。四、张予介,字济和。张氏十二世。乾隆元年丙辰(1736)进士,任新阳知县;五、张曾羽,字叔举。张氏十三世。乾隆四十九年甲辰(1784)进士,内补光禄寺少卿,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
举人16名。其中文举13名:张尊周,张氏六世。明万历十三年乙酉经魁;张烶,字岱麓,张氏七世。武陟知县。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山东乡试第三名经魁,答卷四篇,载《明代史籍汇刊》。张敬,七世,隆庆元年丁卯经魁,官至刑部贵州司郎中(正五品);张铨,九世,康熙十一年壬子经魁,候选知县;张拭,十世,清康熙十四年乙卯举人,内阁中书舍人;张方晋(1672—1727),十一世,康熙三十二年癸酉举人,山西长子县知县。张楙枚,十一世,康熙五十三年丙午举人,广西贵县知县,升任西城兵马司指挥;张予治,十二世,乾隆二十四年己卯举人,陕西肤施县知县;张予定,十二世,乾隆三十六年辛卯解元(乡试第一名),河南温县知县;张寿昌,十四世,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举人,选单县训导;张灏,十五世,乾隆三十九年甲午经魁(乡试前五名),家贫以授徒终其身。张承寯,十四世,乾隆六年辛酉举人,拣选知县。民国《续修平原县志》增加一名举人张予宣(《张氏族谱》记作优贡)。清代《平原县志》记载:“四世甲科坊,为进士、布政使张国柱;子,进士、主事完臣;孙,举人,内阁中书,拭;曾孙,举人、知县方晋立”。
武举3名:张援,十世,康熙十七年戊午武举,候选卫千总;张楙棨,十一世,康熙十一年壬子武举;张露沾,十六世,道光二年壬午科武举,南昌卫领运千总守备衔,敕封武略骑尉(正六品)。
贡生63名。其中:恩贡2名、拔贡5名、副贡1名、岁贡25名、优贡1名。张德贲,字文若,张敬孙,清顺治丙戌(1646)岁贡生。江南繁昌县知县,调江西进贤县知县。清初东门外有士味园,文若先生之别墅。张德谦,贡生,顺治十年任仁化知县,皇帝敕命“奉天诰命”保存至今。张方佳,雍正己酉(雍正七年,1729)拔贡,湖南城步县知县。祖荫仕宦5名:张敟,字建六(张牧村次孙)。贡生。云南楚雄府知府(正五品),署昭通府知府,广东肇罗道(正四品),赏戴花翎,钦加三品衔,诰授通议大夫;张璥,字衡甫,号问珊,一号牧孙。贡生。历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广东司行走,坐办福建司事,兼督捕司减等处、督催所司务厅赎锾处,总办秋审处;钦差仓场、户部监督,海运北新禄米本裕等仓监督;浙江温州府知府,赏戴花翎;署金华府知府,钦命甘肃平庆泾盐法驿传兵备道;钦派办理山东省西北一带团练事宜,盐运使司盐运使,钦加二品衔,诰授资政大夫,晋授荣禄大夫;张惠承,字子霖,号晦岩(敟子)。直隶候补知县,署新乐县知县,直隶州用,钦加运同衔,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张锡承,光绪年《张氏族谱》记作:元绶,字子若,号讷庵(璥子),贡生,太常寺典簿,光禄寺署正,钦加盐运使司盐运司衔,诰授中宪大夫。另有例贡1人,附贡3名,廪贡2名,增贡1名,贡生7名。又民国《续修平原县志·选举志》,增加拔贡张国珍1名,族谱缺;宣统年《例叙》贡生张翔、张维圻、张敷等14名,族谱缺。
武职3名:张德垣,敬孙,字贞甫。崇祯末,以生员守城有功,授临清营参将(正三品)。张霈沾,字润皋。武生,抚标左营千总,历保守备(正五品)、都司衔,赏戴花翎。张公举,字钧一。武生,归标城守左营,举乡饮大宾。
总计,明清两代功名人物87名。七品以上官衔及军功46名。清代进士清平刘湄在乾隆《张氏族谱·序》中称:“平原张为吾东望族,庠序中几半,一邑举甲乙榜者,自前明至今亦累累不绝。”
循良张翰林道光帝的启蒙老师
张曾羽(1741—1825),号牧村。生于乾隆六年三月初三日。乾隆乙酉(乾隆三十年,1765)优贡。丁酉(乾隆四十二年,1777)举人,甲辰(乾隆四十九年,1784)进士,44岁,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兼办院事,历任重要职司,人称张翰林。“乾隆五十三年(1788)、五十九年(1794)、六十年(1795),分别担任陕西、贵州乡试副主考、云南乡试正考官”(见《三台体四首,赠张春坊牧村》注)。嘉庆元年(1796),在尚书房行走,授课于上书房,当过道光帝童年的老师。容止庄严,进止威仪,“渐进愈高而不为无困,古来自有此等贤人为天子之师友;不宵禄位者陆玮者,具一言一动,进止威仪,皆足为天下万世法”(张完臣《周易滴露集》)。
嘉庆二年九月,由翰林院检讨升左春坊左赞善(从六品),十二月,内升右春坊右中允。三年(1798)二月,内大考三等,降补检讨。四年(1799)正月,内派本衙门办事。五年(1800)二月,内充文渊阁校理;六月,发往河南,以道府用,补怀庆府知府,治所在今河南省沁阳市。嘉庆十七年(1812),补授河南粮储盐法道(正四品)。曾荣获嘉庆帝召见四次,道光元年(1821)十月,内补光禄寺卿(从三品),休致,年81岁。他在《奏为奉旨回任谢恩事》奏折一文中介绍了自己的从政简历。
武陟知县张烶耻于剥民拂袖归
张氏七世张烶,字岱麓,博学工文。明嘉靖壬子(1552)山东乡试第三名,经魁。明代科举,分五经(《礼记》《春秋》《诗经》《书经》《易经》)取士,每经有选一人曰之经魁。嘉靖壬子山东乡试第一场“易经”目《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一题的考试中,烶的答卷有幸一经中魁。“动静”句摘自《易·艮》,意思是,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不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这样做事就会顺利。同时,在第一场“四书”《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第二场“论”《至诚赞天地之化育》;第三场“策”第一问《孔子万代仁义礼乐宗主》等三场考试中均取得好成绩,共四篇答卷选录《明代史籍汇刊》一书,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县最好的答卷。“子路”句意思是,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这段文字摘自《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为乡试第一场“四书”的试题。今天重读截取四书、五经警句名句为题的论文,对当今学者仍有新的启迪。
张烶任河南武陟知县,遇灾荒年,税赋难收,盖念救荒,先薄征,“居官历俸年半余,止领俸银四十两……后余俱未领,未究,拂袖空归(摘自《张岱麓墓志铭》)。在封建社会,政治腐败、贪官污吏频出,导致了“当官发财”思想的产生、流传和积淀。但张烶为官一年半余,为政清廉,重民情,耻剥民,未领半年多的俸禄,拂袖而归,这是极为少见的。归里后,著书,讲易,以明道为己任,学者称他为“东麓先生”。
温县知县张予定罢官归里
张予定(1743—1817),字汝安,号云樵,平原张氏十二世。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拔贡,三十六年辛卯(1771)山东乡试第一名(解元),官河南温县知县。因承缉窃贼拒捕案件,四参限满,赃贼无获,部议降一级调用,尚未赴部候补,致仕归里,时年55岁。张予定的叔伯外孙女秋岩(齐河县人,名郝答)《贺外叔祖张汝安先生致仕归里》诗曰:“不为虚名羁却身,忙从宦海觅归津。清风一枕南窗卧,的是羲皇以上人。”
邱县刘大观,乾隆四十二年拔贡,官至山西河东兵备道、署山西布政使。嘉庆十五年春,以劾奏前山西巡抚初彭龄而革职,翌年退居河南怀庆府城,后以内兄张牧村荐,掌覃怀书院将二十一载。刘大观继配张予定女,喜结良缘;刘大观与张牧村的关系,历久弥新,源远流长。刘大观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其中诸多诗文涉及平原张氏,对于刘大观研究,而且对于平原张氏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今河北邱县文联邵福亮主席搜集诸多与平原张氏有关的资料,辑成平原张氏文稿,发来平原。细读王苏《张牧村检讨六十双寿序》、王偁《平原吊张观察牧村》两篇古文,可知张牧村的生卒时间;王祖昌《热肠得民易冷面事人难——刘大观与平原张氏述略》一文,详细介绍了刘大观与平原张氏历久弥新的关系;多篇鲜见史料,有待深入研究。邱县来文极具史料价值,为本书增色不少。
张氏家族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明清两代有20多名学者,出书25部30余卷。张完臣著《周易滴露集》一书、四卷,《四库书目提要》记述:“是书皆训释文句,不及象数。大旨取朱子《本义》为主,而附益以诸家之说,于吴琏《订疑》、蔡清《蒙引》、姚舜牧《疑问》所引尤多,间亦附以己意。所注仅上、下两《经》,而无《系辞》,以下盖用程子本也”。是研究易学的重要史料。张完臣传世墨宝《岁暮感怀》扇面,2011年,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拍出8万多元高价,今不知何人收藏。
张氏家族多诗人。明朝刑部郎中张敬平原八景诗(八首),《云凝古渡》诗曰:“列帝争传巡幸过,八龙飞驾五云多。当时玉跸三停驻,紫气犹能结绿莎”(明朝《平原县志·诗文》)。康熙甲子(1684)冬十月六日,恭遇圣驾东巡经过平原,幸东关生员杜永祥宅,进膳毕。永祥率四子,俱诸生 ,叩奏履历。上奖曰:‘福寿双全’后,永祥寿九十有四。 赐炙肉、酥饼各四盘。更问:‘有生员否?’遂传廪生张琦至,命讲《中庸·予怀明德》一节,毕,天颜甚悦,奖谕再三。琦共纪四章以志《不朽》诗曰:“六龙东幸上元年,驻跸鄃城十月天。供顿无烦闾左力,行厨尽用大官钱。欢迎鹤发遮驰道,遥见霓旌绕瑞烟。自分腐儒甘牖下,谁知得近至尊前。”
张氏家族的文化遗产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情资料和人文信息。这部书的出版,挖掘历史资料,弘扬中华文化,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有积极意义。本书正编有人物篇、翰林院、文学一、文学二、文物杂志等五部分。其中笔者辑录历史资料之大部,122万字;文学二,为河北邱县文联邵主席来文,62万字。附录现代人文25篇。全书211万字。
张谦谊通审文稿,对张氏功名人物与族谱校对无误。山东福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山东福洋生物制造工程研究院院长张雷达解囊资助,顺利出版。由于水平有限,疏漏谬误,在所难免,望读者予以指正。
(原载:2020年7月 张谦谊主编《平原张氏及翰林院史料荟萃》;特邀编辑王玉杰辑录)
宓的慈水宓氏宗谱
本文2023-10-19 08:45: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