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历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古今中外历代儒教研究、实践者列表:
古圣先贤
唐尧
虞舜
夏禹
商汤王
周文王
周武王
先圣周公
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
大成殿四配十二哲
四配
复圣颜子(颜回)
宗圣曾子(曾参)
述圣子思子(孔伋)
亚圣孟子(孟轲)
先贤十二哲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端木赐
冉求
仲由
言偃
卜商
颛孙师
有若
朱熹
中国
先秦
孔丘(孔子)
颜回(颜渊)
端木赐(子贡)
仲由(子路)
卜商(子夏)
言偃(子游)
闵损(闵子骞)
冉耕(冉伯牛)
冉雍(仲弓)
宰予(宰我)
冉求(冉有)
颛孙师(子张)
澹台灭明(子羽)
宓不斉(子贱)
公冶长(子长)
原宪(子思)
南宫括(子容)
公皙哀(季次)
曾蒧(曾皙)
颜无繇(颜路)
商瞿(子木)
高柴(子羔)
漆雕开(子开)
公伯缭(子周)
司马耕(子牛)
樊须(樊遅)
有若
公西赤(子华)
巫马施(子旗)
曾参(曾子)
孔伋(子思)
孟轲(孟子)
荀况(荀子)
前汉
鲁诗
申培(申公)
王式
齐诗
辕固(辕固生)
翼奉
韩诗
韩婴(韩生)
后苍
毛诗
毛亨
毛苌
徐敖
尚书
伏胜(伏生)
欧阳生
张汤
儿寛
夏侯始昌
欧阳高
夏侯胜
夏侯建
萧望之
周堪
朱云
孔安国
李寻
礼
高堂生
徐生
孟卿
戴徳(大戴)
戴圣(小戴)
庆普
易
田何(田生)
杨何
丁寛
施仇
孟喜
梁丘贺
京房
费直
高相
五鹿充宗
春秋公羊传
董仲舒
胡毋生
眭弘
严彭祖
颜安乐
春秋谷梁传
瑕丘江生
刘向
论语
张禹
其他
叔孙通
陆贾
贾谊
刘歆
扬雄
后汉
郑兴
范升
陈元
贾逵
桓荣
丁鸿
王充
仲长统
崔骃
班固
马融
郑玄
蔡邕
赵晔
卫宏
周堪
何休
服虔
许慎
魏晋南北朝时代
何晏
王弼
王肃
谯周
虞翻
文立
徐苗
杜夷
杜预
范宣
范弘之
郑鲜之
何承天
刘瓛
陆澄
伏曼容
何佟之
司马筠
卞华
皇侃
沈文阿
沈洙
全缓
张讥
沈不害
隋
刘焯
刘炫
王通
唐
陆德明
颜师古
孔颖达
贾公彦
啖助
赵匡
陆淳
李鼎祚
韩愈
李翺
柳宗元
刘禹锡
五代・宋
聂崇义
邢昺
孙奭
胡瑗
孙复
石介
欧阳修
李觏
王安石
司马光
张载
周敦颐
邵雍
程颢
程颐
苏轼
苏辙
谢良佐
吕大临
游酢
杨时
胡安国
胡寅
胡宏
张栻
罗从彦
李侗
朱熹
吕祖谦
陈亮
叶适
陆九韶
陆九龄
陆九渊(象山)
黄干
辅广
蔡元定
蔡沈
陈淳
真徳秀
魏了翁
程大昌
黄震
王应麟
元
赵复
姚枢
许衡
刘因
吴澄
明
刘基
宋濂
方孝孺
胡广
曹端
薛瑄
吴与弼
胡居仁
陈献章
娄谅
丘浚
黄佐
罗钦顺
王廷相
王守仁(阳明)
王畿(龙渓)
钱德洪(绪山)
邹守益(东廓)
欧阳德(南野)
聂豹(双江)
罗洪先(念庵)
刘文敏(两峰)
王时槐(塘南)
王艮(心斎)
颜钧(山农)
罗汝芳(近渓)
周汝登(海门)
何心隐(本名:梁汝元)
李贽(卓吾)
吕坤
顾宪成
高攀龙
刘宗周(蕺山)
孙奇逢
清
黄宗羲(梨洲)
顾炎武(亭林)
王夫之(船山)
傅山
张履祥
陆世仪
毛奇龄
吕留良
李颙
朱彝尊
陆陇其
徐干学
胡渭
万斯大
万斯同
熊赐履
颜元
李塨
阎若璩
潘耒
姚际恒
方苞
江永
惠栋
全祖望
庄存与
江声
王鸣盛
戴震
纪昀
钱大昕
朱筠
余萧客
毕沅
姚鼐
段玉裁
王念孙
章学诚
邵晋涵
崔述
汪中
洪亮吉
庄述祖
孔广森
孙星衍
张惠言
江藩
焦循
阮元
王引之
方东树
刘逢禄
胡培翚
陈奂
刘文淇
刘宝楠
龚自珍
魏源
陈乔枞
陈澧
刘毓嵩
俞樾
黄以周
王闿运
戴望
王先谦
孙诒让
皮锡瑞
廖平
康有为
章炳麟(太炎)
民国以降(当代新儒家)
第一代(1921-1949)
熊十力
梁漱溟
马一浮
张君劢
钱穆
第二代(1950-1979)
方东美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复观
第三代(1980)
成中英
刘述先
杜维明
余英时
蒋庆
陈明
等等……
日本
近世
德川光圀
横井小楠
伊藤东涯
大槻磐溪
朱子学(程朱理学)
藤原惺窝
林罗山
山崎暗斋
野中兼山
浅见䌹斋
五井兰洲
佐藤直方
木下顺庵
中井竹山
雨森芳州
贝原益轩
新井白石
室鸠巢
松崎慊堂
佐藤一斋
佐久间象山
横井小楠
阳明学(陆王心学)
中江藤树
熊泽蕃山
三宅石庵
大盐平八郎
山田方谷
佐藤一斋
佐久间象山
古学
古学(圣学)
山鹿素行
古义学
伊藤仁斋
伊藤东涯
古文辞学
荻生徂徕
松宫观山
近代
朝鲜
新罗
薛聪
崔致远
高丽
安珦
李齐贤
郑梦周
李氏朝鲜
李退溪
李栗谷
宋时烈
孔庙东庑奉祀先贤先儒
先贤 蘧瑗 字伯玉,卫国人,仕灵公称贤大夫。
先贤 澹台灭明 孔子门人,字子羽,鲁国人。
先贤 原宪 孔子门人,字子思,宋国人。
先贤 南宫适 孔子门人,字子容,鲁国人,孔子以兄之女妻之。
先贤 商瞿 孔子门人,字子木,鲁国人,孔子以易传。
先贤 漆雕开 孔子门人,字子若,蔡国人。
先贤 司马耕 孔子门人,字子牛,宋国人。
先贤 梁鳣 孔子门人,字叔鱼,齐国人。
先贤 冉儒 孔子门人,字子鲁,鲁国人。
先贤 伯虔 孔子门人,字子析,鲁国人。
先贤 冉季 孔子门人,字子产,鲁国人。
先贤 漆雕徒父 孔子门人,又名文,字子期,鲁国人。
先贤 漆雕哆 孔子门人,字子敛,鲁国人。
先贤 公西赤 孔子门人,字子华,鲁国人。
先贤 任不齐 孔子门人,字子选,鲁国人。
先贤 公良孺 孔子门人,字子正,陈国人。
先贤 公肩定 孔子门人,字子中,鲁国人。
先贤 鄡单 孔子门人,字子家,鲁国人。
先贤 罕父黑 孔子门人,字子索,鲁国人。
先贤 荣旗 孔子门人,字子祺,鲁国人。
先贤 左人郢 孔子门人,字子行,鲁国人。
先贤 郑国 孔子门人,字子徒,鲁国人。
先贤 原亢 孔子门人,字子籍,鲁国人。
先贤 廉洁 孔子门人,字子庸,卫国人。
先贤 叔仲会 孔子门人,字子期,鲁国人。
先贤 公西舆如 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先贤 邽巽 孔子门人,字子敛,鲁国人。
先贤 陈亢 孔子门人,字子禽,陈国人。
先贤 琴张 孔子门人,字子开,卫国人。
先贤 步叔乘 孔子门人,字子车,齐国人。
先贤 秦非 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先贤 颜哙 孔子门人,字子声,鲁国人。
先贤 颜何 孔子门人,字子冉,鲁国人。
先贤 县亶 孔子门人,字子象,鲁国人。
先贤 乐正克 孟子门人,邹人,在鲁为政。
先贤 万章 孟子门人,邹人,佐孟子著作七篇。
先贤 周敦颐 字茂叔,宋代人号濂溪先生。
先贤 程颢 字伯淳,宋代人,述明五经,号明道先生。
先贤 邵雍 字尧夫,宋人,号安乐先生。
先儒 韩愈 字退之,唐时人。
先儒 范仲淹 字希文,宋时人。
先儒 胡瑗 字翼之,宋时人。
先儒 韩琦 字稚圭,宋时人。
先儒 杨时 字中立,宋时人。
先儒 罗从彦 字仲素,宋时人。
先儒 李纲 字伯纪,宋时人。
先儒 李侗 字愿中,宋时人。
先儒 张栻 字敝夫,宋时人。
先儒 黄干 字直卿,宋时人。
先儒 辅广 清光绪六年从祀。
先儒 真德秀 字希元,宋时人。
先儒 何基 字子恭,宋时人。
先儒 文天祥 字履善,宋时人。
先儒 赵复 字仁甫,宋时人。
先儒 吴澄 字幼清,元时人。
先儒 许谦 字益之,号白云先生,元时人。
先儒 曹端 字正夫,明时人,着孝经述解。
先儒 王守仁 字伯安,明时人。
先儒 薛瑄 字德温,明时人。
先儒 罗钦顺 字允升,明时人。
先儒 吕丹 字仲木,号泾野,明时人。
先儒 黄道周 字幼平,明时人,明末殉节。
先儒 陆世仪 字道威,号桴亭,明亡隐逸不仕。
先儒 顾炎武 清光绪三十四年从祀。
先儒 汤斌 字孔伯,清时人。
先儒 谷梁赤 字符始,周时人,着谷梁传。
先儒 伏胜 字子贱,秦之博士,独壁藏之作尚书传四十一篇。
先儒 毛亨 汉时人,以诗学授毛苌。
先儒 后苍 字近君,汉代人,传礼记于戴德及德从兄子圣。
先儒 刘德 汉景帝之子,封河间王。
先儒 许慎 字叔重,汉时人,着五经正义。
先儒 董仲舒 汉代人,仕武席博识高才。
先儒 杜子春 东汉时人,着周体解。
先儒 范甯 字武子,晋时人。
孔庙西庑奉祀先贤先儒
先贤 公孙侨 字子产,仕郑为大夫。
先贤 林放 字子邱,鲁国人,问礼于孔子。
先贤 宓不齐 孔子门人,字子贱,鲁国人。
先贤 公冶长 孔子门人,字子长,鲁国人,孔子以其女妻之。
先贤 公皙哀 孔子门人,字季次,齐国人。
先贤 高柴 孔子门人,字子羔,卫国人。
先贤 樊须 孔子门人,字子迟,鲁国人。
先贤 商泽 孔子门人,字子季,齐国人。
先贤 巫马施 孔子门人,字子期,鲁国人。
先贤 颜辛 孔子门人,字子柳,鲁国人。
先贤 曹恤 孔子门人,字子循,蔡国人。
先贤 公孙龙 孔子门人,字子石,楚国人。
先贤 秦商 孔子门人,字子不,鲁国人。
先贤 颜高 孔子门人,字子骄,鲁国人。
先贤 壤驷赤 孔子门人,字子徒,秦国人。
先贤 石作蜀 孔子门人,字子明,周人。
先贤 公夏首 孔子门人,字子乘,鲁国人。
先贤 后处 孔子门人,字子里,周人。
先贤 奚容蒧 孔子门人,字子哲,鲁国人。
先贤 颜祖 孔子门人,字子商,鲁国人。
先贤 勾井疆 孔子门人,字子疆,卫国人。
先贤 秦祖 孔子门人,字子南,秦国人。
先贤 县成 孔子门人,字子祺,鲁国人。
先贤 公祖句兹 孔子门人,字子之,鲁国人。
先贤 燕伋 孔子门人,字子思,鲁国人。
先贤 乐欬 孔子门人,字子声,鲁国人。
先贤 狄黑 孔子门人,字子哲,鲁国人。
先贤 孔忠 孔子门人,孔子兄伯尼之子。
先贤 公西蒧 孔子门人,字子尚,鲁国人。
先贤 颜之仆 孔子门人,字子叔,鲁国人。
先贤 施之常 孔子门人,字子恒,鲁国人。
先贤 申枨 孔子门人,字子周,鲁国人。
先贤 左邱明 周人,作春秋传。
先贤 秦冉 孔子门人,字子开,蔡国人。
先贤 牧皮 孔子门人,鲁国人。
先贤 公都子 孟子门人,十七弟子之一,鲁国人。
先贤 公孙丑 孟子门人,齐国人。
先贤 张载 字子原,宋代人,号横渠先生。
先贤 程颐 字正叔,宋代人,与兄程颢同著作经书,号伊川先生。
先儒 公羊高 子夏门人,周末时人,著作公羊传。
先儒 孔安国 孔子十一世,汉时人。
先儒 毛苌 字长生,汉时人,注诗传着毛诗。
先儒 高堂生 字子伯,汉时人,礼经被秦毁独能传十七篇。
先儒 郑康成 汉时人,受书于马融,融日我道东矣。
先儒 诸葛亮 字孔明,后汉时人,辅刘氏重兴汉室有前后出师表。
先儒 王通 字子淹,隋朝人,卒谥文中子。
先儒 陆贽 字敬舆,唐时人。
先儒 司马光 字君实,宋代人,着资治通鉴。
先儒 谢良佐 字显道,宋时人,着论语说。
先儒 欧阳修 字永叔,宋代人。
先儒 胡安国 字康侯,宋时人。
先儒 尹焞 字彦明,宋时人,师事程颐著作论语解。
先儒 吕祖谦 字作恭,宋时人。
先儒 袁焱 明时人。
先儒 蔡沈 字仲默,宋时人。
先儒 陆九渊 字子静,宋时人。
先儒 陈淳 字安卿,宋时人。
先儒 魏了翁 字华甫,宋时人。
先儒 王柏 字会元,宋时人。
先儒 陆秀夫 字君实,宋时官左丞山之变以身殉节。
先儒 许衡 字仲平,元时人。
先儒 金履祥 字吉甫,元时人。
先儒 王夫之 字而农,明末人,著作周易内传。
先儒 陈浩 字大可,元时人。
先儒 陈献章 字公甫,明时人。
先儒 胡居仁 字叔心,明时人。
先儒 蔡清 字介夫,明时人。
先儒 刘宗周 字起东,明时人。
先儒 吕坤 字叔简,明时人。
先儒 孙奇逢 字启泰,明时人,纯孝笃学博通经书。
先儒 黄宗义 字太冲,明时人,明亡归隐于乡。
先儒 张屐祥 字考夫,明时人。
先儒 陆陇其 字稼书,清时人。
先儒 张伯行 字考先,清时人。
日本、高丽(朝鲜、韩国)、越南、新罗、安南(五代时期独立)
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18岁中进士,29岁返新罗。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20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的史料,至今还是我们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它被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说明在当时它已受到重视。新罗留学生回国时带回许多我国的文化典籍,在吸收传播唐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
说明唐朝文化政治开明呗
1 关于新罗唐关系的诗句
关于新罗唐关系的诗句 1求有关君臣(关系)的诗句、谚语
关于"君臣"的诗句1、君臣相顾尽沾衣(唐·白居易·《长恨歌》)2、政尔良难君臣事(宋·辛弃疾·《贺新郎》)3、君臣留欢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5、千载君臣鱼有水(宋·刘克庄·《念奴娇》)6、唯愿君臣千万世(宋·宋太宗·《缘识》)7、君臣已与时际会(唐·杜甫·《古柏行》)8、君臣一德、志交孚(宋·无名氏·《六州》)9、眼见他一刀两断君臣定(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0、你看他鱼水君臣倒也情意高(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1、君臣际会诚难(宋·曹勋·《沁园春》)12、一体君臣祭祀同(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13、异代君臣莫更论(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14、君臣不易逢(宋·张镃·《杂兴》)15、五位君臣(宋·释惟一·《偈颂一百三十六首》)16、君臣相遇(宋·陈著·《水龙吟》)17、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 过七里濑》)18、君臣称瑞频腾奏(宋·岳珂·《宫词一百首》)19、君臣千载(宋·毛滂·《沁园春》)20、五位君臣(宋·释道宁·《偈六十九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慎子〉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唐·张蕴古) ●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宋·朱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天下之众本在一人(宋·周敦颐) ●吐一言可以匡俗振民,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梁·王僧孺)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清·唐甄)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三国·诸葛亮) ●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乔·爱略特) ●谈吐彬彬有礼,柄政独断专行(朗费罗) ●试图用暴力控制人的思想的人是暴君,而屈从于他的人则是奴隶(英格兰) ●不讲法律,一意孤行的统治者就是暴君(伏尔泰) ●国家的头号敌人是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没有法律,而只有一个统治者,他把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平等就不复存在(欧里庇得斯) ●暴君统治国家就像一个倒置的圆锥体(塞·约翰逊) ●对暴君的反抗是对上帝的依从(杰弗逊) ●若有可能,奴隶也会成为暴君(塞·约翰逊) ●暴君们通常要去砍断他们爬上王位的阶梯,他们担心,如果梯 子留在那儿,别人也会爬上来(托·富勒) ●一个暴君无论杀戮多少人,也杀不掉自己的继承 者(塞涅卡) ●父子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家(唐·吴兢) ●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唐·王勃)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宋·苏轼)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下轻上重,其覆必易---〈淮南子〉 ●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明·冯梦龙)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汤显祖)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 ●伴君如伴虎 ●谁离王冠太近,谁离死亡也就不远(丹尼尔) ●位历将相,国家之柱石臣也〈汉书〉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史记〉 ●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宋·王禹楗) ●任重者其忧不可以不深,位高其责不可以不厚(宋·王安石) ●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怒(宋·晁说之)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兴利除害,尊主安民〈汉书〉 ●厉精图治,将有大为〈宋史〉 ●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谏,危时却要忠臣干(元·郑廷玉) ●欲知宰相能否,但视天下安危(清·申涵煜)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圣神也(唐·白居易) ●宰相肚里能撑船。
2关于龙凤的诗句
移
唐韩愈
天昏地黑蛟龙移,雷惊电激雄雌随。
清泉百丈化为土,鱼鳖枯死吁可悲。
龙
唐李峤
衔烛耀幽都,含章拟凤雏。西秦饮渭水,东洛荐河图。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希逢圣人步,庭阙正晨趋。
骊龙
唐唐无名氏
有美为鳞族,潜蟠得所从。标奇初韫宝,表智即称龙。
大壑长千里,深泉固九重。奋髯云乍起,矫首浪还冲。
荀氏传高誉,庄生冀绝踪。仍知流泪在,何幸此相逢。
龙潭
唐应物
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
暂收雷电九峰下,且饮溪潭一水间。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晓日浸东山。
回瞻四面如看画,须信游人不欲还。
3
答:新罗与中国相邻,两者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1)你知道材料一中的僧人分别是谁吗?图一人物在历史上有何主要贡献?
(2)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作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归纳唐朝与新罗的关系。
(3)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西方学者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
(4)结合材料四及上述问题的回答,请概括唐朝的对外政策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鉴真、玄奘;鉴真东渡日本,积极传播唐朝文化
(2)例:新罗与中国相邻,两者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3)例:因为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中国人也被称为唐人。
4唐朝与新罗的交往概况
选自2006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第79页。
隋唐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来往。
7世纪后期,新罗和唐朝的往来更加频繁。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远。
唐朝的长安和沿海许多城市设有“新罗坊”、“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
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还设立国学,教授儒学。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
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此外,在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
5新罗与唐朝的文化交流表现在哪些方面
唐朝(618-907AD)与统一新罗(668-935AD)的关系可以开元二十一年(733)为界,分成两个时期。
在此以前是冷战阶段,新罗主要忙于半岛内部统一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双方来往较少,只有少数几次朝贡、册封。 还在高句丽灭亡以前,新罗就不断蚕食百济故土,以致唐朝扶持的故百济太子扶余隆不敢就国。
高句丽灭亡以后,新罗对百济的侵夺更加频繁。唐遣使责问,新罗于总章三年(669)“遣钦纯角干、良图波珍 入唐谢罪。”
[30]然而,唐朝的干涉并未使新罗的政策发生根本+转变。新罗的目的很明确:在不招致唐朝大军压境的前提下,南吞百济,北并高句丽,实现半岛统一。
结果百济故地多为新罗所占,并设置州郡,疆域也扩展至高句丽南境。唐朝本来对半岛就没有领土野心,因而很容易就承认了这一既成事实。
高宗上元三年(676)二月,唐“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先是有华人任东官者,悉罢之。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
[31]于是新罗也不再向北拓展,双方关系大致稳定下来。然而,唐、罗相互还抱有戒心,以至开耀元年(681)新罗文武王金法敏卒,唐也没有作应有的举哀活动。
七、八世纪之交,双方的冷冻关系终于被渤海国(698-926)的成立所打破。渤海国兴起后,不仅在唐朝的东北扩展势力,而且向韩半岛开疆拓土,阻碍了统一新罗的发展。
唐王朝为了有效地牵制渤海的力量,需要与新罗交好以使渤海两面受敌;而新罗实现统一后,也需要恢复与中原王朝传统的友好关系,一方面大力吸收唐朝的先进文化以促进本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依靠与唐朝的盟好同渤海以及日本在政治上进行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当开元二十一年(733)唐玄宗要求新罗出兵夹击渤海时,新罗便马上做出积极反应。
于是,两国关系进入了持续友好、全面发展阶段。 1政治关系 据《旧唐书·东夷新罗传》载,开元二十一年,“渤海 越海入寇登州。
时(新罗王)兴光族人金思兰先因入朝留京师,拜为太仆员外卿,至是遣归国发兵以讨 。仍加授兴光为开府仪同三司、宁海军使。”
从此,新罗王一直都兼宁海军使一职。《资治通鉴》卷213,开元二十一年,“上遣大门艺诣幽州发兵,以讨渤海王武艺。
(正月)庚申,命太仆员外卿金思兰使于新罗,发兵击其南鄙。会大雪丈余,山路阻隘,士卒死者过半,无功而还。”
唐玄宗在给新罗王金兴光的诏书中说:“近又得思兰表,称知卿欲于 江(即大同江。——引者)置戍,既当渤海冲要,又与禄山相望,似有远图,固是长策。
且蕞尔渤海,久已逋诛,重劳师徒,未能捕灭。卿每疾恶,深用嘉之。
警寇安边,有何不可,处置讫,因使以闻。”[32]对新罗的行动大表欢迎。
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渤海,唐将大同江以南的土地全部让给了新罗。新罗景德王七年(748),于北境置大谷城等十四郡县,与唐形成了对渤海的夹击之势。
以后,唐朝也还曾向新罗求助。例如,据《三国史记》卷10《新罗本纪第十·宪德王纪》记载,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遣扬州节度使赵恭征发新罗兵以讨淄青节度使李师道,新罗宪德王命顺天将军金雄元率甲兵三万以助。
除军事同盟外,唐、罗双方在这一时期还保持了正常的封贡和使节往来[33]。每次新罗王薨逝,必遣使来华告哀,唐朝皇帝则为之辍朝举哀,并遣使持节赍诏书往新罗吊慰,追赠故王官爵,赙赠锦彩等物。
同时,新罗国新王登位,也必请加册命,唐朝皇帝则遣使持节赍诏书往新罗册立,加封新罗王官爵,册新王之母为太妃,妻为妃,并赐王以旌节,赐重臣以门戟,赐王、王妃、王太子、重臣以衣物。新罗重视唐之册封甚至到了这样的地步:贞元十六年(800),新罗王金俊邕立,唐遣司封郎中兼御史中丞韦丹持节册命其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新罗王。
当韦丹行至郓州时,金俊邕卒,于是唐召韦丹还。到了元和三年,新罗“遣使金力奇来朝。
其年七月,力奇上言:‘贞元十六年,奉诏册臣故主金俊邕为新罗王,母申氏为太妃,妻叔氏为王妃。册使韦丹至中路,知俊邕薨,其册却回在中书省。
今臣还国,伏请授臣以归。’”而唐朝也满足了他的要求,“令奉归国”[34]。
朝贡与回赐是统一新罗与唐朝中后期交往的重要内容。新罗朝贡频繁,有时甚至一年三次。
[35]贺正使或贡使来华时,唐皇帝一般宴见于内殿,授以官爵,赐以衣物。来使回国时一般都赍回唐皇帝嘉奖新罗王、盛赞两国友谊的诏书及赐与新罗王、王妃、重臣的礼物。
如《册府元龟》卷975外臣部褒异门云:“(开元十二年)五月辛酉,新罗贺正使金武勋还蕃,上降书谓新罗王金兴光曰:‘卿每奉正朔,朝贡阙庭,言念所怀,深可嘉尚。又得所进杂物等,并逾越沧波,跋涉草莽,物既精丽,深表卿心。
今赐卿锦袍、金带、及彩素共二千匹,以答诚献,至宜领也。” 甚至在安史乱中,新罗对唐朝的礼节往来也没有停止。
至德元载(756),唐玄宗避安禄山之乱幸蜀,新罗使者溯江至成都朝贡。唐玄宗大为感动,御制并书五言诗赐新罗景德王,以“嘉新罗王岁修朝贡,克践礼乐名义”[36]。
新罗所派的贺正使、朝贡使多为宗室大臣乃至王弟王子。完成使命后,他们有的即时回国,有的就留唐作为质子(也称侍子),宿卫于。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韩国茶道的茶礼,一起来看看。
韩国茶道的茶礼
1迎宾:宾客光临,主人必先至大门口恭迎,并以“欢迎光临”、“请进”、“谢谢”等语句迎宾引路。而宾客必以年龄高低、顺序随行。进茶室后,主人必立于东南向,向来宾再次表示欢迎后,坐东面西,而客人则坐西面东。
2温茶具:沏茶前,先收拾、拆叠茶巾,将茶巾置茶具左边,然后将烧水壶中的开水倒过茶壶,温壶预热,再将茶壶中的水分别平均注入茶杯,温杯后即弃之于退水器中
3沏茶:主人打开壶盖,右手持茶匙,左手持分茶罐,用茶匙捞出茶叶置壶中。并根据不同的季节,采用不同的投茶法。一般春秋季用中投法,夏季用上投法,冬季则用下投法。投茶量为一杯茶投一匙茶叶。将茶壶中冲泡好的茶汤,按自右至左的顺序,分三次缓缓注入杯中,茶汤量以斟至杯中的六、七分满为宜。
4品茗:茶沏好后,主人以右手举杯托,左手把住手袖,恭敬地将茶捧至来宾前的茶桌上,再回到自己的茶桌前捧起自己的茶杯,对宾客行“注目礼”,口中说”请喝茶”,而来宾答“谢谢”后,宾主即可一起举杯品饮。在品茗的同时,可品尝各式糕饼、水果等清淡茶食用以佐茶。
韩国茶道的历史一、新罗统一时代
这个时代在中国,吃茶品茗习惯遍及,中国茶道——煎茶道形成并风行,茶文学隆盛,茶具自力成长,茶字画初起,茶馆抽芽,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一个高峰。
(一) 新罗吃茶品茗之始
(二)新罗吃茶品茗的成长
在宫廷,新罗年夜多半国王及王子与茶相依,茶为祭奠品中至要之物。三十五代景德王(公元741-765年在位)每年三月初三集百官于年夜殿归正门外,置茶会,并用茶赐臣平易近;在宗教界,与陆羽同期间的僧忠谈精于茶事,每年三月初三及玄月初九在庆川的南山三花岭于旷野备茶具向弥勒世尊供茶,忠谈曾煎茶献于景德王;仙界人物花郎吃茶品茗认为练气之用,花郎有四神仙在镜浦台室外以石灶煮茶。曾在年夜唐为官的新罗学者崔致远有书札称其携中国茶及中药回归桑梓,每获新茶必为文言其喜悦之情,以茶供禅客或遗羽客,或自饮以止渴,或以之忘忧。崔致远自称为道家,但其头脑偏向于儒家,被尊为“海东孔子”。
(三)新罗茶风的隆盛
《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载:“冬十仲春,遣使入唐朝贡,文宗召对付麟德殿,宴赐有差。入唐回使年夜廉持茶种子来,王义务植于地舆山。茶自善德王有之,至于此盛焉。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唯此时方得流行。” 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新罗青鸟使金年夜廉,于唐土得茶籽,植于地舆山。韩国吃茶品茗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时代,并且最先种茶,这时的吃茶品茗风气首要在上层社会和僧侣及文士之间流传,平易近间也最先风行。
(四)新罗的吃茶品茗法
新罗当时的吃茶品茗要领是采用唐代风行的饼茶煎饮法,茶经碾、罗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崔致远在唐时,曾作《谢新茶状》(见《全唐文》)个中有:“所宜烹绿乳于金鼎,泛喷香膏于玉瓯”,形貌的就是煎茶法。崔致远为建立双溪寺的新罗国真鉴国师(公元755-850年)撰写的碑文中记:“复以汉茗为供,以薪爨石釜,为屑煮之曰:‘吾未识是味怎样惟濡腹尔!’守真忤俗,皆此之类也。”真鉴国师曾于公元804—830年在唐留学,“为屑煮之”乃将茶碾罗成末煎之,且用石釜煎茶。崔致远于唐僖宗时在唐,恰是唐代煎茶法流行之时,故返国后带回年夜唐的煎茶法。
新罗统一初期,最先引入中国的吃茶品茗习惯,接管中国茶文化,是新罗茶文化抽芽时代,但那时吃茶品茗仅限于王室成员、贵族和僧侣,且用茶祭奠、礼佛。新罗统一后期,是新罗周全输入中国茶文化时代,同时也是茶文化成长时代。吃茶品茗由上层社会、僧侣、文士向平易近间流传、成长,并最先种茶、制茶。在吃茶品茗要领上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总之,新罗统一时代,新罗接管、输入中国的茶文化,最先了本国茶文化的成长。吃茶品茗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流传并风行,也最先种茶、制茶、在吃茶品茗要领上则仿效唐代的煎茶法。
二、高丽王朝时代
这个时代在中国,点茶茶道形成并风行,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茶馆兴起,茶字画始兴,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第二个高峰。
高丽王朝时代,受中国茶文化成长的影响,是朝鲜半岛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隆盛期间。高丽的茶道——茶礼在这个时代形成,茶礼遍及于王室、官员、僧道、黎平易近中。
(一)王室及朝廷茶文化
每年两年夜节:燃灯会和八关会必行茶礼。燃灯会为仲春二十五日,供释迦,八关会是敬神而设,对五岳神、名山年夜川神、龙王等在秋季之十一月十五日设祭。由国王出面敬献茶于释迦佛,向诸天神敬祷。
太子寿日宴,王子王妃册封日,公主吉期均行茶礼,君王、臣平易近宴会有茶礼。朝廷的其他各类典礼中亦行茶礼。
(二)佛教茶文化
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佛教气氛郁勃,禅宗复兴,禅风年夜化。中国禅宗茶礼传入高丽成为高丽佛教茶礼的主流。中国唐代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苑清规》、元代的《敕修百丈清规》和《禅林备用清规》等传到高丽,高丽的僧人遂效仿中国禅门清规中的茶礼,直立韩国的佛教茶礼。如撒布至今的“八正禅茶礼”,它以茶礼为中心,以茶艺为辅助情势。演出者席地而坐,讲究方位与朝向。
高丽王朝时代与新罗时代的明显区别不仅以茶供佛,而且僧侣们要将茶礼用于自己的修行。真觉国师便欲参悟赵州“吃茶去”之旨,其《茶偈》曰:“呼儿音落松罗雾,煮茗喷香传石径风。才入白云山下路,已参庵内师长教师翁。”
闻名墨客、学者、韩国茶道精神集年夜成者李奎报(1168-1241)也把参禅与吃茶品茗接洽在一路,其诗有:“草庵异日扣禅居,数卷玄书讨深旨。虽老犹堪手汲泉,一瓯等于参禅始。……”显示了禅茶一味的精神。
(三)儒道两家的茶文化
高丽末期,因为儒者赵浚、郑梦周和李崇仁等人的不懈起劲,接管了朱文平易近众礼。在须眉冠礼,男女婚礼,丧葬礼,祭奠礼中,均行茶礼。闻名茶人、年夜学者郑梦周《石鼎煎茶》诗云:“报国无效老诗人,吃茶成癖无世情;幽斋独卧风雪夜,爱听石鼎松风声。”
撒布至今的高丽五行献茶礼,核心是祭奠“茶圣炎帝神农氏”,规模弘远,介入人数浩瀚,内涵富厚,是韩国茶礼的首要代表。
道家茶礼,焚喷香、叩拜,然后献茶,其源出于宋。
(四)百姓日常用茶
高丽期间黎平易近可买茶而饮,在冠礼、婚丧、祭祖、祭神、敬佛、祈雨等仪式中均用茶。
(五)吃茶品茗要领
高丽时代,早期的吃茶品茗要领承唐代的煎茶法;中后期,采用风行于两宋的点茶法。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宋朝青鸟使徐兢一行接见了高丽,徐后来著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但图已佚失踪,惟文撒布。其《茶俎》笔记:“当地货茶,味苦涩弗成进口,惟贵中国腊茶并龙凤赐团。自锡赉之外,商贾亦通贩。故最近颇喜吃茶品茗,益治茶具,金花乌盏、翡色小瓯、银炉、汤鼎,皆窃效中国轨制”。其时以中国团饼茶为贵,茶具、饮法皆仿效中国轨制。徽宗时,是中国点茶道的高峰时代,赵佶本人便是点茶高手,亲撰《年夜不美观茶论》。高丽接管中国点茶道当不会晚于北宋徽宗时。
李奎报在《谢人赠茶磨》诗中说:“琢石作弧轮,盘旋烦一臂。……研出绿喷香尘,益感吾子意。”用石制的茶磨研出绿色的喷香茶粉。李仁老(1152-1220)《僧院茶磨》诗:“风轮不管蚁行迟,月斧初挥玉屑飞。法戏从来真从容,晴天雷吼雪霏霏”。唐代煎茶用茶末,碾即可;宋代点茶用茶粉,非磨弗成。故知当时的高丽风行点茶法。
高丽时代,是朝鲜半岛茶文化隆盛之时,初期风行煎茶道,中晚期风行点茶道。茶具文化也极光辉,并影响日本。高丽在领受、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最先形成了本平易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便是代表。
总之,宋元时代,高丽在领受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最先形成了平易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礼就是代表。高丽时代是朝鲜半岛茶文化的最光辉时代。
三、朝鲜李朝时代
这个时代,在中国明朝后期、清朝前期,弃团饼而用散茶的泡茶道形成并风行,紫砂茶具独领风流。茶文学艺术隆盛,茶馆繁荣,形成了以泡茶道为中心的中华茶文化第三个高峰。清朝中期今后,中华茶文化由盛转衰,非凡是鸦片战役今后,茶文化式微。
朝鲜李朝时代,前期的十五、十六世纪,受明朝茶文化的影响,吃茶品茗之风颇为流行,散茶壶泡法和撮泡法风行朝鲜。始于新罗统一、兴于高丽时代的韩国茶礼,跟着茶礼用具及武艺化的成长,茶礼的情势被固定下来,更趋完整。朝鲜中期今后,酒风流行,又适清军入侵,致使茶文化一度式微。至朝鲜朝晚期,幸有丁若镛、崔怡、金正喜、草衣巨匠等的热心维持,茶文化渐见光复。
丁若镛(公元1762-1836年),号茶山,著逻辑学者,对茶推许备至。著有《东茶记》,乃韩国第一部茶书,惜已闲逸。金正喜(公元1786-1856年)是与丁若镛同时而齐名的哲学家,亲得清朝考证学泰斗——翁方纲、阮元的引导。他的金石学和书法也到达了极高的水平,对禅宗和佛教有着赅博的常识,有咏茶诗多篇传世,如《留草衣禅师》诗:“眼前目今白吃赵州菜,手里牢拈焚志华。喝后耳门软个渐,东风何处不山家”草衣禅师(1786-1866年),曾在丁若镛门下进修,经由过程40年的茶生活生计,融会了禅的微妙和茶道的精神,著有《东茶颂》和《茶神传》,成为朝鲜茶道精神伟年夜的总结者,被尊为茶圣,丁若镛的《东茶记》和草衣禅师的《东茶颂》是朝鲜茶道再起的功效。
在《世宗实录》(公元1454年)里记载庆尚道有6个处所和全罗道28个处所产茶,在《东国舆地胜览》(公元1530年)记载庆尚道有10个处所及全罗道有35个处所产茶,庆尚道有3个处所和全罗道18个处所产贡茶。高宗二年(公元1885年)中国茶二次年夜规模渡海传入。朝鲜时代产茶广泛朝鲜半岛的南部。
朝鲜李朝时代,中国的泡茶道传入,并被茶礼所采用。但煎茶法和点茶法同时并存。朝鲜茶文化经由过程领受、消化中国茶文化之后,进入稳固的成长时代,在平易近间的吃茶品茗风尚走向虚弱后,反而茶精神成长到了高峰时代。朝鲜的茶文化由盛而衰,由衰而再起。
四、现今世时代
现今世是指二十世纪以来,这个时代,韩国茶文化走着一条自力成长的道路。
韩国在日本统治下,全国47所高档女子黉舍中的年夜部分黉舍中都开设了茶道课,但茶文化成长痴钝。1945年规复后,茶文化苏醒,吃茶品茗之风再度隆盛,韩国的茶文化进入再起时代。
这一时代,韩国茶人出版了《韩国茶道》(1973),直立了茶道年夜学,创立了多种茶文化整体,今年又创办了《茶的天下》杂志。
韩国“茶学泰斗”韩雄斌老师不仅将陆羽《茶经》翻译为朝鲜文,还积极网络茶文化资料、撰述中国茶文化史,奠定韩国茶文化向中国寻根的不美观念;
百岁茶星、韩国茶人连系会垂问、陆羽茶经研究会会长崔圭用老师,早在1934年就到中国并侨居8年,深切中国首要茶区,潜心致力于中韩茶文化的研究,出版了《锦堂茶话》、《当代人与茶》、《中国茶文化游记》等书,翻译了明代许次纾的《茶疏》和今世庄晚芳的《吃茶品茗漫话》等书。崔圭用老师非凡正视与中国茶文化界的互换相助,90高龄后,仍四次来中国,令人佩服。
精于茶道、成绩卓著的韩国国际茶道协会会长郑相九老师译著《中国茶文化学》,内含中国茶道精神、中国茶文化概不美观等十二章,内容富厚。近年来,常来中国,率团演出韩国传统茶礼。
还有韩国国际茶文化互换协会会长释龙云法师、韩国茶人连系会会长朴权钦老师、韩国茶文化学会会长尹炳相老师、韩中茶文化研究所所长金裕信老师、韩国佛教春秋社社会长崔锡焕等韩国茶人也纷纷前来中国进行普遍而深切的茶文化互换,促进了中国今世茶文化的再起与成长。
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茶人、茶文化学者如王家扬(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文华(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江西省平易近俗研究中心主任)、董淑铎(浙江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童启庆(浙江年夜学教授)、夏涛(安徽农业年夜学教授)等亦到韩国接见、进行茶文化互换。中国的首要茶道流派和机构也和韩国连结亲热友好关系,如太极茶道、中国茶叶博物馆每年都构造许多中韩茶文化互换活动。
旅居韩国的中国籍茶文化学者、韩国中华茶文化学会会长姜堉发老师,多年来致力于在韩国弘扬茶文化,多次率团来年夜陆列入各类茶文化活动。鉴于他对中韩两国文化互换所做出的进献,被聘为“2002年天下杯韩国外交年夜使”。
在今世,中韩两国的茶文化互换不仅频繁活泼,而且进步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新罗(前57年—935年)为朝鲜历史上的国家之一,其母体为三韩之中的辰韩,首都位于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
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于前57年由朴赫居世居西干所创建。532年新罗兼并伽倻,在朝鲜半岛上开始与高句丽,百济形成三足鼎立。660年新罗联合唐灭了百济。668年,新罗与唐又灭了高句丽。罗唐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后成为统一的新罗。9世纪末期,统一的新罗被分裂成后三国。935年,后三国被高丽统一。
新罗早期,王位在朴、昔、金三大家族间继承,奈勿尼师今(356-402年)继位后由金氏家族独占。法兴王(514-540年)统治期间,新罗建立起骨品制和以其为基础的官制。654年新罗真骨出身的金春秋登上王位后,打破只有圣骨才能继承王位的惯例,王位开始由真骨贵族掌控。新罗是个佛教国家,同时也通过儒家思想管理国家,682年新罗设立国学,747年新罗开始对贵族子弟进行9年制的儒学教育,788年开设“读书三品科”(朝鲜科举制度的雏形)。
乡歌是新罗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形式。由于新罗积极引进中国中原文化,汉文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了金大问、强首、薛聪、崔致远等汉学家。新罗也是世界上最早从中国引进制瓷技术的国家。
旧领创设时点九州完成时点(687年)景德王 改称(757年)备考、异称、移转(州治) 州名州治的现在地名创设年州名州治的现在地名 新罗上州庆尚北道尚州市525年沙伐州庆尚北道尚州市尚州甘文州(金泉市)、一善州(亀尾市)下州庆尚南道昌宁郡555年歃良州庆尚南道梁山市良州比斯伐州、大耶州(陕川郡)、押督州(庆山市)居烈州庆尚南道居昌郡685年菁州庆尚南道晋州市康州居昌郡早在信史前已有人居住,当时是三韩中的居陀国,后来成为了伽耶的一部分。685年、居烈州由菁州分割设置。百济所夫里州忠清南道扶余郡671年熊川州忠清南道公州市熊州公元538年,百济圣王将都城自熊津(今公州市)迁移至泗沘,即今日的扶余郡。扶余做为百济首都,至660年新罗唐朝联军灭百济,统一新罗时期设扶余县。发罗州全罗南道罗州市671年武珍州光州广域市武州古代百济时代光州地区属于武珍郡,686年,武珍郡升格为武珍州。完山州全罗北道全州市685年完山州全罗北道全州市全州全州的历史始于百济时期的完山。685年:新罗设置完山州。 757年, 改称全州。高句丽悉直州江原道三陟市505年河西州江原道江陵市溟州何瑟罗州新州京畿道广州市553年汉山州京畿道广州市汉州南川州(利川市)比列忽州江原道安边郡556年首若州江原道春川市朔州达忽州(高城郡)、牛首州在唐罗战争后,新罗也模仿中原的九州制度,认为“始备九州”,统一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全部领土。735年,唐朝承认了新罗对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领土的控制。统一新罗仿照唐朝,建立起自己的新罗九州和五岳。但新罗兵制是一种镇压新得地区反叛的编制,即‘九誓幢与十停’。九誓幢是新罗人(三誓幢)、高句丽人(三誓幢)、百济人(二誓幢)、靺鞨人(一誓幢)的京畿混合军团。九誓幢的任务是防御首都金城,十停是地方军团,分置于九州的枢纽地。在汉州汉水的南方则置两个军团以防御北方,而其最大势力范围也无法完全控制大同江流域。
统一新罗的九州仍然为古代新罗王国首都金城,今大韩民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朝鲜语:경주시),地处当时的尚州;古代百济王国首都泗沘地处当时的熊州;而高句丽王国的首都平壤刚开始不在新罗九州之列。
统一新罗的九州为:良州、尚州、康州、熊州、全州、武州、汉州、朔州、溟州。
统一新罗的五岳为:吐含山(土含山)为东岳、鸡龙山(界龙山)为西岳、地理山(支离山)为南岳、妙香山为北岳(不在新罗国境以内)、八公山(父岳)为中岳。
公元892年新罗王族建立后百济、901年建立泰封(后高句丽),统一新罗时代
结束了,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代。
新罗依靠唐朝的力量先后灭夙敌百济、高句丽,实现了对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的统一,不仅以崭新的统一国家形象出现在东北亚历史舞台上,而且也改变了东北亚政治力量的分布格局。
在朝鲜半岛历史主线中,认为统一新罗为朝鲜半岛社稷的继承,而不承认渤海人宣称的高句丽继承国的地位。897年在新罗与渤海争长的事件中,崔致远所作的《谢不许北国居上表》中,就是把渤海人称为“靺鞨”,称为“粟末小蕃”。事实上,新罗和高丽从未视渤海为同族之国。
统一新罗时代是1945年南北分治以后的术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政治的渴望。因为这个原因,一些朝鲜历史学家建议使用南北国时代,其中包括了渤海国。这类观点被中国抵制,渤海国是中国满族祖先靺鞨建立的政权。
江南荡风俗,
养女娇且怜。
性冶耻针线,
妆成调管弦,
所学非雅音,
多被春风牵。
自谓芳华色,
长占艳阳年。
却笑邻家女,
终朝弄机杼,
机杼终劳身,
罗衣不到妆。
赏析
《江南女》是新罗诗人崔致远在中国唐朝为官期间用汉语所作的一首诗歌。崔致远12岁离开朝鲜来中国学习,之后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曾受唐代皇帝的厚爱,入朝为官。27岁时,他以唐使身份回国。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崔致远关心下层人民的疾苦,对唐代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现象颇为不满,对上流社会不事生产、养尊处优的生活,予以揭露和抨击。《江南女》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崔致远在江南见到江南民俗,写下了《江南女》这首反映晚唐江南上层妇女生活的诗。该诗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南方上层社会的女子好逸恶劳、无所事事的寄生生活,特别是在诗的结尾,通过对下层劳动妇女的辛勤劳动与痛苦的生活处境的描写,加深了对贵族妇女骄奢*逸和空虚无能的讽刺。
全诗共12句,诗人选取了“耻针线”、“调管弦”、“笑邻女”三个事实,塑造了一个鲜活的“荡”、“娇”、“怜”、“冶”的江南贵族妇女形象。首句描写当时江南上层社会的风气空虚放荡;第二句写生活在其中的贵族妇女过着懒惰奢华的生活;第三句写她们对正常生活劳动的轻蔑和反感,甚至连普通的女红也不愿意学,不愿意做,爱慕浮华,不愿劳作。接下来五句,进一步渲染上层社会女子的奢侈腐化。她们注重的只是装饰打扮和调弄管弦,喜欢的音乐也是些低俗的曲调,过着春情荡漾的放荡生活。她们把自己比作像花一样漂亮,她们像生活在艳阳下的花一样,总是过着好日子。
诗歌的最后四句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以“笑邻女”这个事件,通过富家女对贫家女的嘲笑,与贫家纺织女的生活对照,突出了邻家贫女终日辛劳的摆弄机杼,织布成匹,却难以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果实,而只能身着粗布褐衣的辛酸。一个“笑”字把富豪女轻薄骄奢的丑态写活了。这使人不禁联想到中国古代的一首诗:“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宋·梅尧臣《陶者》)而与另一首“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张俞的《蚕妇》),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整首诗歌语言明快,干净利落,不拖沓敷写。人物形象刻画鲜明、生动。讽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得巧妙而有力。
(凌喆)
儒家历代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本文2023-10-19 08:38:1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9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