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口古镇的荡口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2收藏

荡口古镇的荡口名人,第1张

华幼武(1307—1375),字彦清,号栖碧,无锡隆亭(今东亭)堠阳人,晚年随次子贞固迁居荡口。其母陈明淑为延祥乡(即今荡口一带)人,幼武早孤,全靠寡母抚养成人。幼武因而隐而不仕,悉心奉母事祖,竭尽孝道。元至正二年(1342),陈氏受朝廷褒奖旌表,晚年失明,瘦影伶仃,幼武侍奉母亲更为竭力尽心,并构贞节堂、春草轩以奉养。“春草轩”,其堂名为“春晖堂”,取孟郊诗意。轩成时,杨维桢、周伯琦等四方名士都曾为之吟诗作词。
华幼武工翰墨,以诗闻于时,与倪云林、郑元祐等时相往来。工诗,著有《黄杨集》、《杜诗评传》传于世。 华悰韡(1341—1397),字公恺,号贞固。幼武次子。华贞固幼年好学,熟读诸子百家,精通五经。明洪武三年,遵照父亲意愿,从堠阳徙居荡口,以耕读起家,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渐成规模,使之成为江南的富庶之地,荡口之名始显。他的子孙尊其为鹅湖始迁祖,荡口镇东的旺儿桥边建有鹅湖华氏始迁祖祠,以示缅怀。
《清閟阁志》记载:华彦清幼武与倪瓒为莫逆交,彦清殁,其子悰韡端方纯谨有父风,瓒一见器之,叹曰,彦清有子矣。
明洪武十五年(1382),朝廷下诏举他为孝廉、通经、儒士,均被婉拒。同族的祖辈、常州府训导华晞颜,为此事题写了一首《示从孙贞固》诗:
栖碧久仙游,传家独悰韡。
恂恂秉孝友,晦迹林后里。
中年屏尘务,楮笔不停指。
父书既成帙,家谱重经理。
传芳继吾志,润色益精伟。
时来较可否,议论恒亹亹(注)
吾衰渐搁笔,二事终付尔。
去取勿避嫌,录成须锓梓。
后贤惜未见,慎勿轻弃委。
玄真老渔樵,庞公绝城市。
遗安良匪迂,荣达何足恃。
他年传逸民,要亦知姓字。
贞固秉承祖训,广修德行,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续成《东湖公宗谱》和《华氏传芳集》,同时编成《虑得集》上、下两卷,成为华氏劝勉子孙的家教规范。 华燧(1439~1513),字文辉,号会通,华贞固玄孙,中国古代铜活字印刷鼻祖。华燧年少广泛涉猎经史,中年时爱好校勘书籍,发现版本文字异同,就将其抄录下来,向博学老先生请教,务求考证翔实。他还经常与学识渊博的兄长华炯讨论古今史书,修辑宗谱,校阅异同。他发现前人流传下来的著作未必都是善本,特别是那些存世稀少的作品,倘若不加订正便会让其中的谬误也一并流传。于是,他萌生了自己印善本之志。并印出当时世上最好的书来。
他在家中专辟印书作坊,取名为“会通馆”,即融会贯通之义,体现了他对自己印书的期盼和自信。他曾探索用木活字和锡活字印刷,都因效果不理想而弃置。最后,选中了铜活字印刷。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明弘治三年(1490),华燧会通馆用铜活字印正本《诸臣奏议》150卷,共印50册。后又陆续印行了《容斋随笔》、《文苑英华纂要》、《纪纂渊海》、《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十余种书籍,印刷技术更趋成熟。他自己撰写的《会通馆集·九经韵览》和《十七史节要》也用铜活字印行。这些书籍流传至今,都堪称稀世珍宝,大多成为珍希版本,被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 华察(1497—1574),字子潜,号鸿山,民间俗称华太师。出生于无锡荡口。明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兵部郎中、翰林院修撰,累官侍讲学士、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嘉靖十八年,华察受命出使朝鲜宣谕。以他敏捷的文才,一路唱和、受到朝鲜皇帝和大臣的赏识。不久,朝鲜编撰了一部《皇华集》,称他是“李谪仙(李白)生华梦笔,字字供香;孙公绰掷地鸣金,句句皆响”。皇帝下旨印行,震动当朝。华察回到京城后升任司经局洗马,执掌国家图籍。当时,奸相严嵩当权,对他拉拢,华察断然拒绝,后被诬告在朝鲜受贿。经大理寺核查,全无证据而销案了事。嘉靖二十二年,华察充任应天府主持乡试。慧眼识英才,王世贞成为其门生。次年充任甲辰会试同考官,后又升任侍读学士和南京翰林院学士。不久,华察因不愿结纳严嵩而上疏辞任,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辞官还乡。
华察辞官后,在故乡建造了一座“嘉遁园”,园中有二十处景点,并一一作诗,寓意至深。后来又造“乐榆园”,意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晚年自乐。
华察家多田地,他将自己的万亩良田,赠给佃户一半,当众撕契毁租,救济贫民。并捐田800亩,作为周济族人的役田。自已却过着淡泊的生活,“食不三豆,家无侍媵”。有人上门送礼,都被他严辞训斥。平生以“五不欺”自奉:“不欺天、不欺君、不欺亲、不欺友、不欺民。”华察一生行善积德,共出资建造桥梁25座。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进犯,华察协助知县王其勤修城抗倭,保护了千万百姓的安全。又支持官府丈田清粮,打击了土豪劣绅,使百姓免受虚粮之苦。不料得罪了虎噬蚕食的不法之徒,他们通过亲族中的高官,诬告他勾结县官,欺压百姓,私造龙亭,密谋造反。于是,闹出了“千日造隆亭,一夜改东亭”的故事,而华察本人侥幸躲过一劫,但是,主持清丈田亩的巡按孙慎、督粮翁大立、知县王其勤,或遭撤职或遭调离,致使民怨沸腾。华察一怒之下,拨出土地,在故乡的鹅湖之滨建造“三公生祠”,并撰写《首建三公祠记》,支持正义,抨击邪恶。
晚年,华察迁居隆亭(今东亭),除参与碧山吟社的诗词活动外,闭门读书著作,有《岩居稿》、《知退轩集》、《翰苑集》、《留院集》、《碧山堂集》等传世。
华察有三个儿子,伯贞、仲亨、叔阳,皆聪明而有文才。伯贞英年早逝,仲亨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叔阳为礼部主事,都有著作传世,叔阳的《华礼部集》收录《四库存目》。
华察去世后,葬在甘露萧塘。 华夏(1497~1571),字仲父,荡口人,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端靖喜学,特别喜欢古法书图画、古今石刻及青铜祭器、碑碣、生绢等,对珍藏图书故物更是情有独钟。他在这方面知识渊博,尤精于鉴赏,得之心而寓于目,人称“江东巨眼”。经四十多年精心经营,收藏得大批书画金石。法书中以钟繇的《荐季直表》、王羲之的《袁生帖》和王方庆的《万岁通天帖》最为著名。其他珍贵图书、器物等,都是数以百计。华夏于荡口东沙构筑“真赏斋”,成为诗人名士吟咏赏鉴雅集之所。吴中才子祝允明、文徵明等为挚友,祝允明书写前、后《出师表》于华夏收藏的《武侯图》上,文徵明八十一岁与八十八岁两次绘制真赏斋图,并撰有《真赏斋铭有序》。时称《真赏斋》拓本“妙埒宣和停云快雪而下不敢望也”。著有《东沙集》、《汇帖举要》、《江村消夏录》、《楹书隅录》等。
清咸丰间,“真赏斋”毁于战乱之中。 华允诚(1588~1648),字汝立,曾祖舜钦,瑞州知府;祖启直,四川参政。天启二年进士,跟随同乡高攀龙,在首善书院讲学,后来就成为他的弟子,接受他的“主静之学”。天启四年,授都水司主事。后来高攀龙罢官,华允诚也告假回归故里。
崇祯皇帝接位,允诚被启用为营缮主事,升为员外郎。崇祯二年冬,京城戒严,他分守德胜门,四十多天不懈怠。崇祯微察此情,赏赐二十两纹银,并据功加薪一年,任方员外郎。五年六月,温体仁、闵洪学乱政,允诚上疏《三大可惜,四大可忧》,触怒了崇祯,二次着令“回话”。允诚冒死再谏,列陈闵、温劣迹,字字恳切,句句在理。崇祯明知允诚一片忠心,但为了保持自己的面子,着令“罚俸半年”;同时也不得不将温、闵二人罢官查办。允诚看到“去河北贼易,去朋党难”,明朝大势已去,在“进而谏死,退而养母”,两者之间,选了后者。那年冬天,华允诚以“回乡侍奉老母”为由辞官。不久,明朝灭亡。
允诚作为高攀龙的弟子,其师临终之时,把东林事业托付于他,他身体力行,经常组织讲学,撰写儒学著作;并倡建了华氏始迁祖祠。同时远离尘世,避居在墓田。永历二年,因不肯剃发,被人告发。清廷以高官利诱,允诚坚贞不屈,后与侄儿华尚濂同在南京雨花台被处决。允诚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对儒学、心学具有很深造诣。他的死,体现了杀身成仁的大义,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他与同乡马世奇、龚廷祥被誉为“锡山三忠”,《明史》有传。 王会汾(1704~1764),字荪服,号晋川,江苏无锡荡口人。乾隆二年(1737 )进士,殿试二甲,御试一等一名。历官吏、兵、礼部侍郎,大理寺掌事少卿,詹事府詹事,武英殿校勘经史馆总裁……曾奉旨校刻通典,校阅皇家库藏图籍,为《四库全书》选本存目。因威望所寄、朝野称赏,王会汾三次受命为地方乡试主考官,很多经他识拔的人才卓然不群,独有建树,如《四库全书》总裁秋瑞(王际华),书法家梁同书,曾任江苏学政、布政使和湖广总督的状元梁国治等。
王会汾博通群籍,才思不凡,以文章名世,著有《乐阜山堂稿》十二卷。他为人温醇谦谨,清贫一生,死后由门生梁同书为其办理了丧事。 华秋苹(1784—1858),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无锡荡口人。华秋苹出身于书香门第,天性聪颖,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工书善画,精于音律,尤精于古琴、琵琶,酷爱金石篆刻,旁通医道,长于喉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家。
华秋苹最大贡献是主持采集编订《琵琶谱》3卷,于嘉庆二十四年问世,成为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琵琶曲谱集。广收南北两派传谱,参照传统七弦古琴的减字谱法,将民间手传的琵琶弹法,用字谱(工尺)确定,订立了较为完整的指法符号,对琵琶曲的传播和演奏起了推动作用,为我国的曲谱记载,创造了范例,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收集、考订、整理、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华秋苹悉心收集江南民间小唱,整理订谱,于嘉庆二十三年辑成江南牌子小曲谱《借云馆小唱》,为研究明清江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华秋苹曾邀集兄弟及族人成立诗文音乐社,取名“二柳村庄”,每逢春秋佳日,以文会友,相互酬唱其间,有兰亭雅集之风。作品辑成《二柳村庄吟社诗卷》刊行。
他的篆刻作品集《秋苹印草》,其中所镌刘禹锡《陋室铭》全文和王羲之《兰亭集序》节录,是生平得意之作。更可贵者,印谱中每件作品均旁注刀法、提示技巧,以示观览者,可谓别开生面。清光绪年间关中篆刻名家韩履宠阅后曾有赞誉:“冠绝一时,大者贵苍古雄浑,小者清彻挺秀,在篆刻一道中定推妙手。”
华秋苹书法长于草篆,绘画长于人物、花鸟,善用工笔勾勒。至今族中后裔珍藏有他的《钟馗佩剑图》。
华秋苹有《诗草》、《词草》传世,现藏于无锡市图书馆古籍部。据说,他曾与弟文娱、文桂合著有《喉科秘书》四种,当时流传甚广。
华蘅芳、华世芳兄弟
华蘅芳(1833-1902),字若汀,荡口人,中国近代科技的先行者,近代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翻译家。自幼聪明好学,尤喜数学。14岁开始研习古代算经。后在上海购得代数、几何等书籍,发奋自学。26岁撰《抛物线说》。清咸丰十一年(1861),受曾国藩聘请,入安庆内军械所。翌年,与邑人徐寿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继而与徐寿、徐建寅父子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艘木质明轮蒸汽轮船——黄鹄号。同治六年(1867),进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与美国人玛高温、英国人傅兰雅合译《金石识别》、《地学浅释》、《代数学》、《微积溯源》等科技书籍12种,凡160卷。同治十一年撰《开方别术》。同治十三年,创办格致书院。光绪二年(1876)起,在上海、天津、武昌等地书院、学堂主讲数学20余年。撰《行素轩算稿》6种,《数根术解》、《循环小数考》、《学算笔谈》等专著10余种。《学算笔谈》重版10余次,以致“东南学子,几乎家有此书”。另有与傅兰雅合译《三角数理》等5种。在天津教习时,业余自制成功氢气球。晚年在无锡竢实学堂教授数学,致力于培养新秀。
华世芳(1854—1905),清末数学家,华蘅芳之弟。字若溪,号蒦斋。年轻时即喜读家中收藏的大量数学书籍。25岁时为华蘅芳与博兰雅合译的《代数难题解》作校核。光绪十年撰写了《近代畴人著述记》,第二年又出版了《恒河沙馆算草》。光绪二十年任湖北武昌自强学堂数学教习。光绪二十二年主讲常州龙城书院和江阴南箐书院。光绪三十一年任上海南洋公学总教习,旋又任北京商部高等实业学堂教员。因积劳成疾,病逝于学舍,终年51岁,数学遗著尚有《勾股三角》等。 钱穆(1895-1990),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等,晚号素书老人,无锡县延祥乡鸿声里(今无锡新区鸿山镇)啸傲泾七房桥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荡口是钱穆的第二故乡,自小全家一直寓居荡口。钱穆七岁时,就读于荡口果育两等学堂,受诸多名师教诲,奠下良好国学基础;因幼年失怙,家庭贫寒,受荡口义庄的照顾优恤,得以就读常州府中学;18岁起任教于家乡各地小学,于1913年任教荡口鸿模小学时,举家又迁回荡口。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从此跻身学界,辗转燕京、北京、清华等名校任教。
1949年钱穆赴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钱穆自港赴台定居,筑素书楼。1990年8月去世。
钱穆博通经史文学,擅考据,一生勤勉,毕生著书七十余种,共约一千七百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其八十高龄后所著《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对双亲、师友,以及对荡口的回忆,情致款款,令人慨叹。 钱伟长(1912—2010),无锡鸿声乡(今新区鸿山镇)七房桥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
钱伟长是一位具有传奇经历的科学巨擘,四岁时七房桥老宅连遭火灾,房屋几乎全毁,从此举家寓居荡口。稍长,启蒙于荡口小学,于荡口走向无锡县中、苏州高中、清华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946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会副理事长等。其学术名望卓著,享誉国际,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同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并称为“中国三钱”,震撼世界。
钱伟长自70年代末至2007年曾14次回家乡荡口,并为母校荡口中心小学撰写了校歌歌词。2005年5月,钱老回家乡七房桥和荡口拜祖,故乡人见了他都说:你一生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如今已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还这么壮壮实实地活着,真是奇迹。钱老回答乡亲们说:“我活着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我们的同胞。”
华明之、沈安娜夫妇
华明之,祖籍荡口,华氏襄义庄后裔,1913年生于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浪潮。不久,便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秘密组织“飞行集会”等革命活动。1934年7月,年仅21岁的华明之经人介绍,组织批准成为一名***员,并进入“中央特科”,从事党的秘密情报工作。沈安娜(原名沈琬),1915年生于泰州。出生于书香门第。
“九·一八”事变后,为摆脱家庭包办婚姻,于1933年离家来到上海,受到舒曰信、华明之等年轻***员革命思想的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1935年1月,打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任速记,为党搜集情报。同年秋天,华明之与沈安娜在上海结为夫妻。1939年入党。1938年至1949年,在周恩来的指派下,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作速记员,以国民党特别党员身份作掩护,在蒋介石主持的党、政、军、特高层会议上为党搜集大量重要情报,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
在华明之和沈安娜家族中,从事隐蔽战线的还有鲁自成与华韵三夫妇;华藻与邢洚夫妇、华家禄、华介民、华家騌等兄弟姐妹,是名符其实的革命之家。 华君武(1915-2010),祖籍无锡荡口,出生杭州,中国著名漫画家。1938年赴延安,从事抗日宣传并为《解放日报》画时事漫画,1940年4月加入中国***。1946年起历任《东北日报》记者,《人民日报》美术组组长、文艺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文学》美术顾问。1961年起,华君武开始在《光明日报》副刊《东风》上发表“人民内部讽刺漫画”,后在“文革”其间受批斗。1979年华君武当选为中国美协副主席。曾任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2010年6月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华君武是荡口华氏山桂支后人,因其出生、读书和工作在外,一生共回过祖籍两次。第一次是1928年为安葬其父华裳吉而回荡口住过十几天。第二次是1990年,时年78岁的华君武在无锡市美术馆举办了他在家乡唯一的一次漫画展,画展期间,他携夫人及子女重回祖地荡口,逗留一天,并在祖先居住的黄石弄口合影留念。此后,华老心系故乡,联系不断,经常询问家乡的情况。2004年10月(90岁),为庆祝荡口中心小学百年校庆,华老先生还写信给荡口中心小学,笔端充满了对祖籍的美好回忆,也洋溢着对家乡的祝福。
华君武祖居位于荡口北仓河边的黄石弄内。 王莘(1918—2007),著名作曲家,原名王莘耕,无锡荡口人。王莘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薰陶,酷爱音乐,并学会吹笛子和拉二胡。因家中贫穷,1932年,14岁的王莘来到上海,在南京路上的先施百货公司当学徒。1935年,参加了冼星海、吕骥领导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到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宣传抗日。1938年奔赴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跟冼星海、吕骥、向隅等学习音乐。曾在冼星海写的《黄河大合唱》中担任《河边对口曲》中王老七的领唱。
解放后,王莘到天津市工作。1950年国庆节前夕,创作《歌唱祖国》并很快传遍神州大地,成为亿万人民久唱不衰的音乐经典。1951年10月29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毛主席送给王莘新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并为他亲笔签名。1954年,《歌唱祖国》获全国群众歌曲评选一等奖。1989年,《歌唱祖国》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解放后,王莘创作了歌曲《晋察冀》、《日头上山岗》、《战斗生产》、《选村长》、《边区儿童团》、《打击顽固分子》、《永远跟着***》、《歌颂祖国之歌》、《奔向幸福前景》等近千首。他创作的歌剧《王杰赞歌》曾为周总理演出并受到鼓励。他还为毛主席诗词谱曲,为话剧《红岩》、《钗头凤》写了插曲。1982年,王莘患脑血栓,半身偏瘫。在与病魔顽强抗争的同时,王莘创作热情不减,患病后创作的《摘星星》、《每人伸出一只手,推着地球朝前走》等歌曲在全国评选中多次获奖。1994年,他拿出全部存款设立了“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
2001年,王莘获得了象征中国音乐界最高荣誉的“金钟奖”。
王莘故居位于北仓河北岸杨家弄,2009年于故居旁建成王莘纪念馆。

荡口古镇的荡口名人

华幼武(1307—1375),字彦清,号栖碧,无锡隆亭(今东亭)堠阳人,晚年随次子贞固迁居荡口。其母陈明淑为延祥乡(即今荡口一带)人,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