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为朱家守卫云贵的镇南将军沐家的详细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明朝历代为朱家守卫云贵的镇南将军沐家的详细资料,第1张

沐英(1345—1392)字文英,凤阳定远(今属安徽)回族人,明初重要将领。

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后擢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朱元璋派水陆军取福建,沐英将兵自西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分水关,下崇安,再破闵溪十八寨,俘陈友定部将冯谷保。又奉命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皆属福建)。

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沐英前往关陕,体察民情,布皇上恩惠,并给予了全权,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同年十一月,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随邓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四月,邓愈、沐英统兵至甘、青,分三路前进,略川藏,兵威至昆仑山。这次是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死,沐英率师返回,因功封西平侯。

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西。初胜土门峡,再进俘洮州十八族头领。翌年二月,朱元璋命在洮州设卫,说:“洮州,西番门户,今筑城戍守,是扼其咽喉也。”遂置洮州卫。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沐英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由元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率领的一支残元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黄河,越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距其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袭其背后,两路左右夹击,沐英自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脱火赤及其全部。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奉命北征。沐英领兵出古北口,独当一面,再次胜利而归。

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谕先取曲靖,出奇制胜,说:“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拼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众前去抵御。沐英等率兵冒雾前进,“出奇制胜”,迅速到达曲靖。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军临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于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数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大军趁机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后破敌前锋,达军后撤。明军渡江毕,与达军展开大战。沐英纵铁骑直捣其中坚,战数合,达军大败,达里麻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悉数放还,各归其业,明军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依点苍山,面洱海,号称天险。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沐英随蓝玉将兵西攻大理。段氏聚众守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守此二关大理可确保,下关尤为重要)。沐英、蓝玉遣王弼攻上关,自率兵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旅攀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遂斩关而入”。段氏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镇平一些复叛地区。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大军已回,纠众二十万攻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子)。城中缺粮,士卒多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和冯诚合力,打败段军,确保了昆明,稳住了局势。

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诏傅友德、蓝玉班师,由沐英率数万众留守云南。

早在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统理云南的军政机构。地方置卫、所,辟筑驿道,形成一套统辖系统。以后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民政系统亦趋完备。

沐英治理云南,大抓屯田,解决粮食问题。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携省外人来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主滇九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内容。他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他本人“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朱元璋高兴地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沐英去世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长子沐春十七岁随沐英征西,以后又征云南,材武有父风,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沐英死后,袭父职,镇守云南。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溉宜良涸田数万亩,使五千余户民有生业,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仅三十六而卒。

沐春无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继其位。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读书,凝重寡言笑,得到朱元璋喜爱,历官后军左都督,永乐年间征南,论功封黔国公,正统四年(1439)死于出征回师途中,赠定远王,沐晟承其父兄业,久镇云南,名声远扬,沐氏在云南威权日重。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师,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镇云南。以后沐氏子孙相继镇守,直到明朝终了,达二百多年。

回答者:easytangqian - 经理 四级 12-21 15:05

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后擢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朱元璋派水陆军取福建,沐英将兵自西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分水关,下崇安,再破闵溪十八寨,俘陈友定部将冯谷保。又奉命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皆属福建)。 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沐英前往关陕,体察民情,布皇上恩惠,并给予了全权,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同年十一月,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随邓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四月,邓愈、沐英统兵至甘、青,分三路前进,略川藏,兵威至昆仑山。这次是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死,沐英率师返回,因功封西平侯。

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西。初胜土门峡,再进俘洮州十八族头领。翌年二月,朱元璋命在洮州设卫,说:“洮州,西番门户,今筑城戍守,是扼其咽喉也。”遂置洮州卫。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沐英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由元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率领的一支残元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黄河,越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距其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袭其背后,两路左右夹击,沐英自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脱火赤及其全部。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奉命北征。沐英领兵出古北口,独当一面,再次胜利而归。

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谕先取曲靖,出奇制胜,说:“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拼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众前去抵御。沐英等率兵冒雾前进,“出奇制胜”,迅速到达曲靖。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军临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于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数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大军趁机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后破敌前锋,达军后撤。明军渡江毕,与达军展开大战。沐英纵铁骑直捣其中坚,战数合,达军大败,达里麻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悉数放还,各归其业,明军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日”。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依点苍山,面洱海,号称天险。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沐英随蓝玉将兵西攻大理。段氏聚众守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守此二关大理可确保,下关尤为重要)。沐英、蓝玉遣王弼攻上关,自率兵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旅攀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遂斩关而入”。段氏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镇平一些复叛地区。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大军已回,纠众二十万攻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子)。城中缺粮,士卒多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和冯诚合力,打败段军,确保了昆明,稳住了局势。

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诏傅友德、蓝玉班师,由沐英率数万众留守云南。

早在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统理云南的军政机构。地方置卫、所,辟筑驿道,形成一套统辖系统。以后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民政系统亦趋完备。

沐英治理云南,大抓屯田,解决粮食问题。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携省外人来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主滇九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内容。他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他本人“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朱元璋高兴地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沐英去世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长子沐春十七岁随沐英征西,以后又征云南,材武有父风,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沐英死后,袭父职,镇守云南。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溉宜良涸田数万亩,使五千余户民有生业,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仅三十六而卒。

沐春无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继其位。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读书,凝重寡言笑,得到朱元璋喜爱,历官后军左都督,永乐年间征南,论功封黔国公,正统四年(1439)死于出征回师途中,赠定远王,沐晟承其父兄业,久镇云南,名声远扬,沐氏在云南威权日重。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师,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镇云南。以后沐氏子孙相继镇守,直到明朝终了,达二百多年。

回答者:luzifeng_80 - 魔法学徒 一级 12-21 15:11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稍迁指挥使,守广信。已,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古

洪武洪武九年命乘传诣关、陕,抵熙河,问民疾苦,事有不便,更置以闻。明年充征西副将军,从卫国公邓愈讨吐番,西略川、藏,耀兵昆仑。功多,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明年拜征西将军,讨西番,败之土门峡。径洮州,获其长阿昌失纳,筑城东笼山,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班师。元国公脱火赤等屯和林,数扰边。十三年命英总陕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黄河,登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分四翼夜击之,而自以骁骑冲其中坚。擒脱火赤及知院爱足等,获其全部以归。明年,又从大将军北征,异道出塞,略公主山长寨,克全宁四部,度胪朐河,执知院李宣,尽俘其众。斋

寻拜寻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靖。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军却,师毕济。鏖战良久,复纵铁骑,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长驱入云南,梁王走死,右丞观音保以城降,属郡皆下。独大理倚点苍山、洱海,扼龙首、龙尾二关。关故南诏筑,土酋段世守之。英自将抵下关,遣王弼由洱水东趋上关,胡海由石门间道渡河,扳点苍山而上,立旗帜。英乱流斩关进,山上军亦驰下,夹击,擒段世,遂拔大理。分兵收未附诸蛮,设官立卫守之。回军,与友德会滇池,分道平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立乌撒、毕节二卫。土酋杨苴等复煽诸蛮二十余万围云南城。英驰救,蛮溃窜山谷中,分兵捕灭之,斩级六万。明年诏友德及玉班师,而留英镇滇中。斋

十七十七年,曲靖亦佐酋作乱,讨降之。因定普定、广南诸蛮,通田州粮道。二十年平浪穹蛮,奉诏自永宁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明年,百夷思伦发叛,诱群蛮入寇摩沙勒寨,遣都督甯正击破之。二十二年,思伦发复寇定边,众号三十万。英选骑三万驰救,置火炮劲弩为三行。蛮驱百象,被甲荷栏�盾,左右挟大竹为筒,筒置标枪,锐甚。英分军为三,都督冯诚将前军,甯正将左,都指挥同知汤昭将右。将战,令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因乘风大呼,�驳弩并发,象皆反走。昔剌亦者,寇枭将也,殊死斗,左军小却。英登高望之,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来。左帅见一人握刀驰下,恐,奋呼突阵。大军乘之,斩馘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象,余象尽殪。贼渠帅各被百余矢,伏象背以死。思伦发遁去,诸蛮震惧,麓川始不复梗。已,会颖国公傅友德讨平东川蛮,又平越州酋阿资及广西阿赤部。是年冬,入朝,赐宴奉天殿,赉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币百疋,遣还。陛辞,帝亲拊之曰:“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还镇,再败百夷于景东。思伦发乞降,贡方物。阿资又叛,击降之。南中悉定。使使以兵威谕降诸番,番部有重译入贡者。知

二十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主

英沉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疏节阔目,民以便安。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太祖初起时,数养他姓为子,攻下郡邑,辄遣之出守,多至二十余人,惟英在西南勋最大。子春、晟、昂皆镇云南。昕驸马都尉,尚成祖女常宁公主。古

春,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年十七,从英征西番,又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勿试也。”遂予实授。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英卒,命嗣爵,镇云南。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明年平越巂蛮,立澜沧卫。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人,授首必矣。”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贼困甚。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越州遂平。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宁远酋刀拜烂依交址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主

三十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来奔。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不应。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回军击景罕寨。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春帅五百骑救之。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乘胜击崆峒寨,亦溃。前后降者七万人。将士欲屠之,春不可。干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末发而春卒,年三十六。谥惠襄。斋

春在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无子,弟晟嗣。知

晟,晟,字景茂,少凝重,寡言笑,喜读书。太祖爱之。历官后军左都督。建文元年嗣侯。比就镇,而何福已破擒刀干孟,归思伦发。亡何,思伦发死,诸蛮分据其地,晟讨平之。以其地为三府二州五长官司,又于怒江西置屯卫千户所戍之,麓川遂定。初,岷王封云南,不法,为建文帝所囚。成祖即位。遣归籓,益骄恣。晟稍持之。王怒,谮晟。帝以王故诏诫晟,贻书岷王,称其父功,毋督过。古

永乐永乐三年,八百大甸寇边,遏贡使,晟会车里、木邦讨定之。明年大发兵讨交址,拜晟征夷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张辅异道自云南入。遂由蒙自径野蒲斩木通道,夺猛烈、掤华诸关隘。舁舟夜出洮水,渡富良江,与辅会师。共破多邦城,捣其东西二都,荡诸巢,擒伪王黎季犛,语在《辅传》。论功封黔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斋

交址交址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陈季扩,连战不能下。辅复出帅师会晟,穷追至占城,获季扩,乃班师,晟亦受上赏。十七年,富州蛮叛,晟引兵临之,弗攻,使人譬晓,竟下之。斋

仁宗仁宗立,加太傅,铸征南将军印给之。沐氏继镇者,辄予印以为常。宣德元年,交址黎利势炽,诏晟会安远侯柳升进讨。升败死,晟亦退兵。群臣交劾晟,帝封其章示之。正统三年,麓川思任发反。晟抵金齿,与弟昂及都督方政会兵。政为前锋,破贼沿江诸寨,大军逐北至高黎共山下,再破之。明年复破其旧寨。政中伏死,官军败绩。晟引还,惭惧发病,至楚雄卒。赠定远王,谥忠敬。主

晟席晟席父兄业,用兵非所长,战数不利。朝廷以其绝远,且世将,宽假之。而滇人慑晟父子威信,庄事如朝廷。片楮下,土酋具威仪出郭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晟久镇,置田园三百六十区,资财充牣,善事朝贵,赂遗不绝,以故得中外声。晟有子斌,字文辉,幼嗣公爵,居京师,而以昂代镇。主

昂,昂,字景高,初为府军左卫指挥佥事。成祖将使晟南讨,乃擢昂都指挥同知,领云南都司,累迁至右都督。正统四年佩将印,讨麓川,抵金齿。畏贼盛,迁延者久之。参将张荣前驱至芒部败,昂不救,引还,贬秩二级。已,思任发入寇,击却之,又捕斩师宗反者。六年,兵部尚书王骥、定西伯蒋贵将大军讨思任发,昂主馈运。贼破,复昂职,命督军捕思任发,不能得。十年,昂卒。赠定边伯,谥武襄。古

斌始斌始之镇,会缅甸执思任发送京师,其子思机发来袭,斌击却之。思机发复据孟养。十三年复大发兵,使骥等讨之,而斌为后拒,督饷无乏。卒,赠太傅,谥荣康。知

子琮子琮幼,景泰初,命昂孙璘以都督同知代镇。璘字廷章,素儒雅,滇人易之,既而号令肃然不可犯,天顺初卒。琮犹幼,擢璘弟锦衣副千户瓒为都督同知,往代。居七年,先后讨平沾禄诸寨及土官之构兵者,降思卜发,勒还诸蛮侵地。功多,然颇黩货。知

成化成化三年春,琮始之镇,而以瓒为副总兵,移镇金齿。琮字廷芳,通经义,能词章,属夷馈贽无所受。寻甸酋杀兄子,求为守,琮捕诛之。广西土官虐,所部为乱,琮请更设流官,民大便。以次讨平马龙、丽江、剑川、顺宁、罗雄诸叛蛮,捕擒桥甸、南窝反者。卒,赠太师,谥武僖。无子,以瓒孙昆嗣。知

昆字昆字元中,初袭锦衣指挥佥事。琮抚为子,朝议以昆西平侯裔孙当嗣侯,而守臣争之,谓滇人知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侯之恐为所轻。孝宗以为然,令嗣公,佩印如故。弘治十二年平龟山、竹箐诸蛮,又平普安贼,再益岁禄。正德二年,师宗民阿本作乱,与都御史吴文度督兵分三道进。一出师宗,一出罗雄,一出弥勒,而别遣一军伏盘江,截贼巢,遂大破之。七年,安南长官司那代争袭,杀土官,复与都御史顾源讨擒之,再加太子太傅。昆初喜文学,自矜厉,其后通赂权近,所请无不得。浸骄,凌三司,使从角门入。诸言官论劾者,辄得罪去。卒,赠太师,谥庄襄。知

子绍子绍勋嗣。寻甸土舍安铨叛,都御史傅习讨之,败绩。武定土舍凤朝文亦叛,与铨连兵攻云南,大扰。世宗遣尚书伍文定将大军征之。未至,而绍勋督所部先进,告土官子弟当袭者,先予冠带,破贼后当为请。众多奋战,贼大败。朝文绝普渡河走,追斩之东川。铨还寻甸,列砦数十,官军攻破之,擒铨于芒部。先后擒贼党千余人,俘斩无算。时嘉靖七年也。捷闻,加太子太傅,益岁禄。而是时老挝、木邦、孟养、缅甸、孟密相仇杀,师宗、纳楼、思陀、八寨皆乱,久不解。绍勋使使者遍历诸蛮,讽以武定、寻甸事,皆慑伏,愿还侵地,而木邦、孟养俱贡方物谢罪。南中悉定。绍勋有勇略,用兵辄胜。卒,赠太师,谥敏靖。知

子朝子朝辅嗣。都御史刘渠索赂,朝辅与之,因上章言: “臣家世守兹土,上下相承。今有司纷更典制,关臣职守,率不与闻,接见不循故例。臣疏远孤危,动作掣肘,无以弹压蛮方。乞申敕诸臣,悉如其旧。”诏许之。给事中万虞恺劾朝辅,并论渠。诏罢渠而令朝辅治事如故。卒,赠太保,谥恭僖。知

二子二子融、巩皆幼。诏视琮、璘故事,令融嗣公,给半禄,而授朝辅弟朝弼都督佥事,佩印代镇。居三年,融卒,巩当嗣,朝弼心害之,于是朝弼嫡母李请护巩居京师,待其长而还镇。报可。巩未至京卒,朝弼遂得嗣。嘉靖三十年,元江土舍那鉴叛。诏朝弼与都御史石简讨之,分五军薄其城。城垂拔,以瘴发引还。诏罢简,将再出师。鉴惧仰药死,乃已。四十四年讨擒叛蛮阿方李向阳。隆庆初,平武定叛酋凤继祖,破贼巢三十余。朝弼素骄,事母嫂不如礼,夺兄田宅,匿罪人蒋旭等,用调兵火符遣人诇京师。乃罢朝弼,以其子昌祚嗣,给半禄。朝弼怏怏,益放纵。葬母至南京,都御史请留之。诏许还滇,毋得预滇事。朝弼恚,欲杀昌祚。抚按交章言状,并发其杀人通番诸不法事,逮系诏狱论死。援功,锢之南京,卒。斋

昌祚昌祚初以都督佥事总兵官镇守,久之嗣公爵。万历元年,姚安蛮罗思等叛,杀郡守。昌祚与都御史邹应龙发土、汉兵讨之,破向宁、鲊摩等十余寨,犁其巢,尽得思等。十一年,陇川贼岳

沐英(1344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的朱元璋养子。

沐英出身贫苦,自幼颠沛流离,八岁时被农民义军将领朱元璋收为义子。自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十二岁的沐英跟随朱元璋攻伐征战,开始军旅生涯。十八岁时,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洪武九年(1376年)以副帅之职随邓愈征讨吐蕃,因军功被封西平侯,赐丹书铁券。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南十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

洪武十五年(1382年),沐英因义母马皇后病逝,悲伤过度而咳血。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太子朱标的去世,遭受打击而患病,两个月后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倍感痛惜,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至明末。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元至正四年(1344年),沐英出生在濠州(今安徽省凤阳县)定远县一户穷苦人家。父亲早逝,随母度日,家境贫寒。

至正十一年(1351年)农历五月,江淮地区爆发红巾军起义,元朝对于红巾军的起事随即展开镇压。由于战事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沐英跟随母亲躲避兵乱,可是不久母亲就死在逃难的路上。

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留,当时朱元璋与马氏夫妇膝下无子,就认沐英为义子,沐英改姓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朱元璋夫妇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沐英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童年。

年少从军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今江苏省南京市),沐英随军出征,侍奉朱元璋,不辞辛劳。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年仅十八岁的沐英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先是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参与镇守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后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江西上饶)。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派水军和陆军取福建,沐英领兵自西进攻,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的分水关,占领崇安(属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又攻破闵溪十八寨,俘虏陈友定部将冯谷保。朱元璋命他恢复沐姓,并命他移师镇守建宁(今福建三明建宁县),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皆属福建)。

征战天下

洪武三年(1370年),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积务繁积。沐英年纪虽轻,聪明敏悟,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

洪武九年(1376年),沐英被朱元璋给予全权派往关陕,体察民情,布施皇上恩惠。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同年十一月,沐英担任征西副将军,跟随卫国公邓愈出征吐蕃。

洪武十年(1377年)农历四月,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一直打到昆仑山。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去世,沐英率领军队返回,因军功获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年禄二千五百石,并被授世袭凭证。

洪武十一年(1378年)农历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伐西番。开始的时候在土门峡取得胜利,再进攻到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俘虏西番十八族头领阿昌失纳。又在东笼山筑城,擒获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定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获男女二万、各种牲畜二十余万。

洪武十三年(1380年),沐英又奉命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一支残留元朝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过黄河,翻越贺兰山,经过流沙,用了七天到达距敌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从后面偷袭敌人,两路左右夹击沐英简介,沐英亲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虏元朝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及其全部。

洪武十四年(1381年),沐英领兵出古北口,随大将军徐达北征。沐英独当一面,攻取公主山长寨,攻克全宁四部,然后渡过胪朐河,俘虏知院李宣及部众。

平定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先进逼曲靖。元朝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军队前去抵御。沐英等人率领士兵冒着雾前进,迅速到达曲靖。

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朝军队在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对自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几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朝军队趁机渡江。

沐英让勇猛会游泳的士兵在前面,登岸后与达里麻的军队展开大战。达里麻大败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都放还故乡,明朝军队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昆明不攻自破。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后面有点苍山,前面有洱海,号称天险。

洪武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沐英和蓝玉领兵西攻大理。段世聚众守在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沐英、蓝玉派遣王弼进攻上关,沐英、蓝玉亲自率兵进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队人马攀援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作为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将士在他的后面跟随。段世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分道平定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设立乌撒、毕节二卫。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八月,朱元璋的马皇后病逝,沐英闻讯悲伤过度而咳血。

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朝大军已经班师回朝,纠集了二十万叛军攻打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的儿子),昆明城中缺粮,多数士兵生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昆明,和冯诚合力,打败叛军,斩首六万,守住昆明,稳定了局势。

镇守云南

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洪武十七年(1384年),曲靖酋长作乱,沐英将其征讨降服。并趁机平定普定、广南诸蛮,打通田州粮道。洪武十九年(1386年)农历九月,沐英上疏朱元璋,请求让军队屯田开耕。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洪武二十年(1387年),沐英平定浪穹蛮族,并奉诏自永宁至大理,每六十里设一堡垒,留下军队屯田。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麓川国主思伦发反叛,入侵摩沙勒寨,沐英派遣都督宁正率军将其击败。次年,思伦发再次侵犯定边,军队号称三十万。沐英挑选骑兵三万奔往援救,设置三行火炮劲弩。蛮军驱赶百象,身披甲衣,肩扛栏盾,左右挟着大竹筒,筒中装设标枪,锐气十足。沐英将军队分成三路,都督冯诚率领前军,宁正率领左军,都指挥同知汤昭率领右军。即将开战,沐英下令道:“今日之战,有进无退。”于是乘风大呼,炮弩齐发,象都掉头而跑。昔剌亦是蛮寇枭将,他殊死而战,左军稍有退却。沐英登高望见此情形,抽出佩刀,命令左右将左帅首级砍来。左帅见一人握刀奔下,心中恐惧,奋力大呼而突入阵中。大军乘机冲杀,斩首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头象,其余的象全被射死。蛮贼将帅各遭百余箭,伏在象背死去。思伦发逃走,诸蛮深受震慑,麓川从此不再被阻塞。不久,沐英会合傅友德讨平东川蛮,又平息越州酋长阿资及广西阿赤部。

沐英命令军队边防守边种田,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引外省百姓来云南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沐英简介,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沐英治理云南期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大滇池,兴修水利;招引商人来云南,运进米谷、布匹和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沐英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学、州学、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每个月赐给饮食,每年赐给衣服。他本人也经常读书,手不释卷,工作闲暇之余就找儒生讲说经史。

因病去世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冬季,沐英去京师朝见朱元璋,朱元璋在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赐宴沐英,赏赐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帛百匹。朱元璋高兴地说:“自从沐英镇守在西南,朕就高枕无忧了。”沐英返回云南后,在景东再败麓川,思伦发乞降,进贡土产。阿资又反叛,沐英率军将其击败。云南全部平定,沐英又派遣使者以兵威谕降诸番,番部有通过翻译辗转前来进贡者。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农历六月,沐英获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哭得十分伤心,不久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往迎接,并派遣宫中官员,负责安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

一、孔子、孟子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是“继往圣”、“开来学”的又一位

儒家代表人物。后人将孔子与孟子的思想联在一起,称作“孔孟之道”。

它作为封建统治阶段的正统思想,其影响之大,是古代其他任何思想体系

所无法比拟的。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

于曲阜东南25公里的尼山。祖先是宋国的贵族,父亲叔梁纥在他幼年时

死去,母亲颜征在艰苦的条件下把他抚养成人。孔子早年便奋发学习,

办事勤恳。认真负责。年长后在中都(今汶上南)做地方官,还曾在鲁国

任管理建筑的司空及管法律刑狱的司寇。在任时忠于职守,政绩卓著。

齐鲁两国国君在夹谷(今莱芜)会盟时,孔子跟随鲁定公,机智勇敢地给

鲁国争了光。后因政治活动不得意,离开鲁国,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十四

年。他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整理古代文化遗产,

培养了许多有才干的学生。他不仅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

献,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大影响。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用“仁”来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放宽对劳动者的

剥削,以稳定统治。一次他周游列国,走到泰山脚下,见一个老妇人在坟

前痛哭。问起原因,得知她的公公、丈夫、儿子都为了躲避官府的苛政来

到这里,结果都被老虎吃了。孔子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

主张“为政以德”,当政者要任用贤才,远离恶人。要“节财”,要“利

民”、“富民”、“使民以时”。他要通过施行“仁政”、“德治”实现

自己的理想社会。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风。他的学生来自当时许多国家,出身、年龄各不相

同,品行、性格多有差异,但他都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多

次对学生们说:“我有什么教什么,对你们从来没有隐瞒。”他提倡实事

求是的学习态度,不懂就向别人求教。他主张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和

做配合起来。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曾说:“不到学生想

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口的时候,不去启

发他。”

孔子教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教的内容有“礼、乐、射、

御、书、数”,即“六艺”。包括从政治国的大事(礼、乐)、军事体育

(射)、对外交际(御)、写字的能力(书)和计算的本领(数)。他反对死读

书,希望学生学了要用。他把学生分作“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四科,

学习各有侧重,有的放矢。孔子晚年除教学外,还着手整理了许多古代文

化。他删诗书,订礼乐、修周易,还把鲁国的国家档案加以整理,编成我国历史

上第一部编年史《春秋》。珍贵的古代典籍,经过孔子整理,得以保存下来,这

是孔子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贡献。

由于孔子的许多主张对稳定统治秩序有利,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把他奉为“文

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以他的思想

为基础改造成的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统治了二、三千年,其中糟粕部分当

然不少,但也包含着许多民主性的精华。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邹县)人。孟子

为鲁公族孟孙氏的后代,父亲早丧,自幼由母亲倪氏教养。孟母“三迁”、

“断机”一直传为教子的佳话。后来孟子跟孔子的孙子思子学习,对孔子的思

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继承了孔子的事业,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与孔子

并称的儒学大师。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他曾先后到齐、魏、宋、鲁等

国进行游说。在政治上,他主张推行“王道”,反对“霸道”,施行“仁政”。

在经济上,他提出“井田制”,“薄赋敛”。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这样做了,在

军事上就可以“得道多助”、“仁者无敌”。他主张对人们进行教化,主张

“修其孝悌忠信”,要人们“求放心”,发现、恢复和培养自己的“良知良

能”。在哲学思想上,孟子提出著名的“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应发

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他宣称只有他的这一套“仁政”学说,才是上应

天理、下合人性的“爱民”之道,才是符合历史传统的“先王之道”。

孟子四处游说,虽得到一些人士的赞同,但由于各国诸侯互相兼并、侵吞,各国

的统治阶级不相信孟子的“性善”论和“仁义”说。这就注定了他在游说中

不断碰壁。晚年,他归隐故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叙诗书礼义,作《孟

子》七篇。这既是一部儒家经典,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在我国哲学史

和文学史上都占有较高的地位。

孟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在40岁以前的主要活动就是效法孔子,广收门

徒,办私学,宣传他的思想学说。孟子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注意因材施教。他

的弟子虽没有孔子那么多,但先后也有几百人。他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

人生的乐趣之一。他的名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就是这个意思。在教学

方法上他主张用启发式教学。他说的“心之官则思”,就是要学生动脑筋,思

考问题。他强调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能做出成就。

孟子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确立时期出现的儒学大师,被尊奉为“亚圣”。在漫长

的封建社会里,《孟子》一书被视为儒学圣教的入门。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被称为孔孟之道。儒家学说能在中国封建社

会的长期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孟子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二、颜子、曾子、子思子

孔子有弟子三千,但有成就者就只有77人。而时常跟随孔子左右的不过几人。

在这几个高徒中,颜子、曾子是最突出的代表,还有孔子的孙子子思子,加上孟

子,历史上合称为五大圣人,足见颜子、曾子、子思子的成就和地位。

颜子 颜子名回,字子渊。也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他父亲颜路(颜无

繇),也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比孔子小30岁,29岁时头发白尽,31岁去世。一生

虽然没有做过官,却贤名远扬,其言行对后世儒家影响很大。元朝文宗时被追

封为“复圣”。曲阜建有“复圣庙”,称为颜庙。

颜回一生好学生进,终生勤奋读书,为人廉洁谦逊,虽然出身贫寒,但从不羡慕

富贵,而以贫为安,以贫为乐,又有远大的志向。孔子在人前多次称赞颜回: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开

始跟孔子学习时,孔子恐怕他因穷而做出其他不好的事情来,便常常拿“节

俭”勉励他,不料颜回气节高尚,远出于一班富贵子弟之上。

颜回尊敬师长,对自己要求严格,德行出众。他对孔子孝敬非常。由于他潜心

好学,成绩优秀,品行端正,孔子非常喜欢他。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恢复周礼,周游列国,到处讲学,颜回自始至终陪伴侍奉。

颜回虽然自视清高,不愿当官为吏,但他却有宏大政治抱负。他追随孔子,周游

列国,不被重用。他自己也曾游历过一些诸侯小国,无奈他时运不佳。孔子曾

感叹地对颜回说,你我志同道合,但你的命运比我更遭。可颜回并没有放弃自

己的理想和抱负。他说:“愿做一个辅佐明君的国相,用德来教化官吏百姓,不

伤财,不害民,使天下无战事,百姓无兵害,牛马牧原野,人人耕其田。使子路无

所用其勇,子贡无所用其辩。”孔子听后击掌叹道:“这是多么高尚的宏大志

向啊!”

颜回一生虽然没有什么辉煌的政绩和著述,但其思想言行,却对中国传统文化

产生过很大影响,并为后世儒家所推崇。曲阜城里现存的颜庙,为元代所建。

元文宗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加封颜子为兖国复圣公。明代景泰三年(公元

1452元),以64世孙的颜仪为翰林院壬博士,奉祀颜子。

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生于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嘉祥)人。曾参与

其父曾点同为孔子的学生,他比孔子小46岁,是孔子弟子中年纪较轻、水平甚

高的一人。

曾子年幼时,家境贫寒,连件象样的衣服也没有,家中经常断炊。但他仍然刻苦

学习,咏诗唱歌,自得其乐。

曾参16岁时,拜师孔子,做了孔子的弟子,并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曾说过:

“参也鲁。”是说他质朴实在,踏实认真。他刻苦学习孔子的学说,能透彻地

理解孔子学说的真谛,并把孔子的学说用“忠恕”二字概括起来。曾子一生小

心谨慎,待人谨逊,治学严谨,注意修身。《论语》中记他说:“吾日三省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的话,成为后世人们

加强修养,虚心检查,回顾自己的作为,以继续进步的著名格言。

《韩非子》中记载了曾子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到市场,他们的

小儿子哭着要跟母亲同往。为了为叫儿子去,其妻对儿子说:“你回去吧,我回

来杀猪给你吃。”儿子便回家了。等他妻子从市场回来时,曾参便去杀猪。妻

子说:“我刚才是和儿子说着玩着呢。”曾参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应言而

有信,对小孩更不要欺骗,当父母的在这方面应该做出样子来。如果不杀,就是

你欺骗了儿子,儿子以后便不服你管教。”妻子见他说得有理,便同意他把猪

杀了。这个故事告诉后人,一个人应言而有信,只有取信于人,才能施教于人。

曾子一生主要以教授弟子为业。他的著作除《孝经》外,还有《大学》传世。

曾参是儒家的主要传道者之一。明朝皇帝封他为威宗圣公。在孔庙中,是随孔

子爱祭的“四配”之一。后世还在他的故乡修庙、建村,其直系后裔被历代封

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当今曾子庙(宗圣庙)位于嘉祥城南18里的南武山之阳,是

明朝正统年间在“曾子书院”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历经明、清各代多次修

缮,拥有5进院落,内分3路,占地46亩。庙内除宗圣殿外,还有记其孝道的涌泉

井和纪念其“吾日三省吾身”的三省堂等。

子思子 子思子姓孔名及,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大约生

于公元前483年,卒于公元前402年。子思子早年父死母改嫁,孤苦伶仃, 依祖

父孔子生活。受祖先熏陶,从小好学且养成了刚毅孤傲的性格。孔子死后,子

思子拜曾子为师,曾子将孔子的思想真谛全部传授于子思子。子思子受业后

“诚明道德”、“穷性命之原,极天人之奥”。潜心研究多年,终于著成了

《中庸》一书,为儒家经典之一。

子思子居鲁,曾周游齐国、卫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君主与大臣们都

要按照周公制定的礼仪制度办事,兴公室之利,杜绝私家专断朝政,对老百姓多

施恩惠,邻国之间礼尚往来。他不随俗应时,不贪图“公侯之尊”和荣华富贵,

鄙视谄媚奉迎,坚持贫贱自守。他多次拒绝诸侯聘请,闭门授徒著书。子思子

曾说:要成大志,必须去掉欲望,穿得再好,绫罗绸缎不过是为了温暖身体;吃得

再好,山珍海味也不过是为了充饥。以身取节者,必须知足。只有知足,才不至

于因贪利而损志。

子思子卒年62岁,葬孔子墓之南。他一生除了著有《中庸》一书外,还有《子

思子》七卷,早年亡佚。汉唐以来,子思子的著作附于孔子《礼记》中,所以其

说不显。宋朝才从《礼记》中抽出,自成一书。宋徽宗崇宁元年封其为沂水

侯,端平二年才经子思开祀,列十哲之间。宋咸淳三年加封子思为沂国公,配享

孔子,为孔庙四配之一。元文宗至顺二年加封其为述圣公。

三、孔融、王灿、仲长统、王弼

继孔孟之后,汉朝和三国时代,在济宁大地上,又涌现出了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

家、思想家。孔融、王灿、仲长统、王弼等,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孔融(135-208) 孔融字文举。生于东汉末年,是孔子的十二世

孙。其父孔宙,曾任泰山都尉。兄弟七人,他是第六。小时聪明过人,四岁

时家中每次吃梨,他总是取最小的吃,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孔融四岁让梨的故

事。孔融在文学上成就很大,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10岁时,跟父亲到了京师洛阳。听说名士河南尹李膺从不接见一般客

人,孔融有意试试他的为人,就对李府的守门人说:“我是李大人家世代故

交,请你通报一下。”李膺一看来者是十岁学童,非常奇怪地问道:“是公

子的祖父和我相识吧?”孔融说:“是我和先生相识的。我的先人孔子与大

人的先人老子并称于世,有师友之谊,我与大人自然是累世故交了。”在座

的客人听了无不称奇,只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笑道:“从小聪明过

人,长大未必是奇才!”孔融立即接口说:“听大人如此高见,很可能您年

少时不太聪明吧?”李膺大笑说:“这小公子必有奇才。”

孔融13岁时,因父亲去世,回到故乡鲁国(今曲阜),一边守节,一边读

书。当时孔融的哥哥孔襄旧友张俭很有才名,但遭到宦官侯览的妒嫉与怨

恨。侯览制造借口捉拿张俭,张逃到孔融家,孔襄不在,孔融自己作主张收

藏在家中。后来事情泄露,孔融又与哥哥一起想方设法,掩护张俭逃走。官

府把孔融兄弟抓去问罪。孔融与哥哥争着担罪。由于这件事,孔融的名声更

大了。

孔融好贤喜才,敢为知己者死。他任太中大夫时,常常宾客盈门。但孔融也

嫉恶如仇,不与流俗为伍。他在司徒杨赐府中做幕僚时,曾参与议论官吏中的

贪污受贿行为。他列举了有权势的宦官的种种罪行。司徒害怕得罪宦官,派

人责问孔融,孔融据理力争,振振有词。外戚何进当了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去送

贺表。孔融不得已到了何府,但越想越不情愿,等到何进派人来迎,他突然

夺过贺表就跑,终于弃官而去。何进大怒,私派刺客去追杀孔融。在谋士劝

说下,何进改变态度,反而以礼相待,推举他做侍御史。孔融则托病回到曲

阜家中,坚辞不仕。后来由于孔融在议论朝政时多次顶撞曹操,为曹操所忌

恨,于是制造罪名,将孔融全家老小满门抄斩,遇害时,孔融年56岁。

孔融口齿伶俐,文辞华美,有《孔北海集》传世。魏文帝曹丕非常爱读孔融

的文章,称赞他可与杨雄、班固媲美。并下令重金征集孔融文章,编辑成

册。

王灿(177-217) 王灿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今济宁市东南)

人。生于东汉灵帝熹平六年,死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终年41岁。

王灿出身显贵,少年聪明好学,记忆力超人,14岁时已显示出他的才华。

一次友人和他同路外出,见路旁有一石碑,王灿就细读起来。同行的朋友等

他读完后问:“你能背诵下来吗?”王灿笑答:“这有何难。”说完背向石

碑,琅琅上口,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又一次王灿看人下棋,不知怎的棋子

乱了,王灿照原样把棋子摆好。大家不信,于是又摆开阵势下起来,棋到半

局,用手帕盖住,让王灿用另一副棋子摆出来。王灿摆完,打开手帕一对

照,竟一子不差,大家惊奇不已。

东汉初平元年(公年190年)夏季的一天,都城长安左中郎将蔡邕家宾客

满座,年近花甲的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正忙得不可开交,忽然管家走来低

声耳语。蔡邕慌忙出前去迎客,匆忙中竟把鞋穿倒了,宾客见了,十分惊

讶。蔡邕便对宾客说:“这位是故司空王大人之孙,乃当世奇才,我远不如

也。”17时,由于他强闻博记,能文善算,博学多才而远近闻名,汉献帝

召他做官,封他为黄门侍郎。他因董卓当权,不肯就任。为远避战乱,寻求

知遇,南下荆州投靠他的同乡刘表。因王灿身体瘦小,相貌丑陋,刘表未予

重用,后归曹操,任职丞相椽,赐爵关内侯。曹操每次巡游外出或率军征

伐,总喜欢邀王灿同行。曹丕、曹植也非常尊重王灿。曹丕曾拜为侍中,人

俗称其“五侍中”。建安二十二年,王灿随军出征途中病逝。曹操父子非常

痛苦,曹丕亲率当时的知名文士哭拜尽礼,因为知道王灿生前爱听驴叫,曹

丕与众文士在墓前一起学驴叫,以示怀念。

在中国文学史上,王灿为“建安七子”之一,并且是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一个,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他的诗赋极其锤炼,风格清丽,读后令

人回味无穷。有诗、赋、论、议等60篇传世。他16岁创作的《七哀诗》

,发语悲切,情致凄惋,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他的作品收录

在《王侍中集》一书中,流传至今。

仲长统(180-220)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今济宁市东

南)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死于献帝建安二十五年

(公元220年),终年41岁。是一个主张社会进步的现实主义思想家。

仲长统少年好学,博览群书,善于文辞。20岁时,他游学青州、徐州、并

州、冀州之间(今山东、江苏、山西、河北一带),熟知各地风土人情。凡

是与他交往者,都非常羡慕他的才华。他性格豪爽洒脱,不拘小节,直言不

讳,当时就有人称他为“狂生”。由于他声名卓著,州郡几次要征召他去任

职,他都借故推辞不去。他认为人生易逝,名不常存,做官不如安居乐业。

仲长统生活在朝政腐败、战乱纷争、农民起义的浪潮此伏彼起的东汉末年建

安时期。官僚知识分子中间,也有一部分人对当权的统治者发出抗议,形成

一种社会舆论,叫做“清议”。仲长统则是“清议”运动的领袖之一。仲长

统等著书立说,反对地主豪强的放纵奢侈和官吏的贪婪残暴,这种“刑名法

术之学”虽然难以挽救东汉末年衰败的总趋势,但在打击腐败势力,抑制苛

暴方面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仲长统反对宗教神学的“天道”,他认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他否认

天命,认为天下不安的主要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所致。主张统治者应

该“因时施治”,“宽猛相济”。教化与刑罚交互使用。在政治上主张废除

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主张用限田的办法来制止土

地兼并,确定合理的税收,保持农业的稳定;在吏制上主张唯贤是举,选用

善士,人尽其才。仲长统提出的这些主张,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

性,但确实有其进步意义。

仲长统著书立说十余万言,收录在《昌言》一书。昌言,即“当言”的意

思。他的这些主张,一直为后世不少政治家所推崇。

王弼(226-249) 王弼字辅嗣,山阳高平(金乡)人。生于三

国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正始十年,享年24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

家和哲学家。

王弼出身为汉魏名门,从小天资过人,成熟较早。他不愿为官,潜心于学术

研究,致力于著述。主要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

子指略》、《论语释疑》等。在这些著作中,他阐发了老了的思想,试图用

老子思想来解释社会,维护正常的封建统治秩序。王弼认为天下万物皆表现

为“有”,但“有”的开始就是“无”,“无”是万物之本源。他认为,把

某一事物的属性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不能反映世界的多样性、差别性。

王弼主张“崇本抑末”,并对本末范畴加以探讨,这在中国哲学史上还是第

一次,是难能可贵的。但他把万物本源归结为“无”,显然陷入了唯心主

义。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和大师之一。王弼之后,魏晋玄学的许多争论都是

在王弼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和加以发挥的。所以说,王弼在中国哲学

史上是一位划时代的伟大哲学家。

四、白英

白英,字节之。汶上颜珠村人,后迁居汶上彩山。白英自幼聪明好学,

早年以耕田为业,十分了解汶上的地理水势。他豪爽耿直,学识渊博,

不慕名利,老百姓敬仰他,称他隐逸君子。

著名的大运河于隋朝开挖后,至元朝重修,成为连接黄淮、长江等五大水系

的京杭大运河。元朝时候,济宁至临清的一段运河上,以汶上南旺镇为中心

形成一个水背,因地势高,水源不足,这段运河未通航。工部尚书宋礼受命

前来治河,虽想尽千方百计,却仍没有解决问题。宋礼很是为难,便乔装出

访,来到汶上城北,适遇白英。两人坐在彩山之下的场圃上,讨论起治水通

航之事。宋礼见白英性格豪爽,治水学识渊博,于是虚心请教,并请白英任

主要技师,开始了治理运河的水利工程。

白英对运河的治理,早已思虑10年之久,对运河进行过勘察,掌握了山东

境内(临清到济宁)运河一带地势水情,及运河无水不能通航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治理运河的6条办法。

宋礼采纳了白英的建议,按白英的设计规划重新施工,亲赴现场指挥。经过

民工们艰苦奋战,历时9年,完成了开汶济宁段运河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

程,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连,湖湖相依,泉泉相映,汇成一条完整的人工

水系。

白英治水,独具匠心,功绩卓著,利国惠民,为历代百姓和墨客文人所颂

扬。汶上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他点泉治水的动人

明朝历代为朱家守卫云贵的镇南将军沐家的详细资料

沐英(1345—1392)字文英,凤阳定远(今属安徽)回族人,明初重要将领。 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
点击下载
上一篇:朱氏家谱下一篇:平安时代的历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