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7步枪与m16步柜比较
首先从口径来看。AK47是762毫米的中口径的弹药。子弹动能大,穿透能力强。而M16是556毫米的小口径步枪。子弹击中人体会生成较大空腔,造成很大损伤!再看适用性。M16步枪上有很多的皮卡丁尼导轨,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需要安装不同的战术部件。如光学瞄准距,前握把,战术手电等而AK47是为了快速装备百万苏军的突击步枪,设计理念是最便宜的价格和最快的制造速度。所以没用像M16后期上面那么多的附加部件,因为你的上司不觉着你能在用那些东西顺手前还没死在战场上!再说后坐力。AK因为使用的是中口径弹药,所以后坐力偏大,连续射击时枪口跳动很大。而M16是小口径步枪弹,结果正和AK相反。准确度方面AK设计的时候将重点放在适应苏联西伯利亚严酷的自然环境上,主要是可靠性,准确度要求不大!而美军因为作战观念的不同,将连发准确度放在首位。而且正因为如此,M16结构紧密,制作费用比ak要高,所以适用性比AK要差!总体来说,M16为代表的AR枪族(包含M4,M16A2,M16A4等)因为枪支的设计特点,比较适合城市作战环境。而已AK47为代表的AK枪族(如AK74,AK103,AK117,AK200)因为其简单可靠,较为适合丛林战和沙漠等恶劣环境下的作战,但值得指出的是,随着AK枪族的不断发展,如AK117和AK200这样的新型号也加装了导轨,可以像M16那样加装很多的战术部件,而且后坐力不会像AK47那样的变态。而AR枪族也开始弥补自己的缺点。推出了30英寸的型号,并大幅提高了其可靠性,现在的AR步枪也不像M16A1在越南战场上那样卡壳的那么频繁了。
希望我的答案可以帮助你解答!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其实AR武器流行多年,是很多因素混合的结果,也包含一些巧合和运气的成分,跟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一样,不能简单的从某一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枪械本身,M16、M4A1这些武器的性能、特点其实不用多说,AR武器的优势包括轻便便携、结构简单可靠、后座力低、改进潜力大等等,一般的轻武器爱好者都能够如数家珍。AR式武器能在美国及其他很多国家长时间装备,与其本身的优异性能必然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与二战后步兵制式武器的一系列革命有必然的联系。
二战后“齐射”理论的提出,影响了战后第一代步枪的发展,结果是M14的装备。但是事实证明762x51NATO口径的M14在全自动射击的时候根本无法控制,所以一种本来设计为全自动的武器,在发到士兵手中后就人为的被限制为半自动。但一大批战后的轻武器设计者一直对自动武器怀有憧憬,AR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另一个革命就是单兵制式步枪的小口径化。小口径的优势和问题其实也不用多说。但AR-15的前身都是基于更大口径去开发的,比如AR-10,起初是按照762x51NATO口径来设计的,但是事实证明斯通纳的AR设计更适用于更小口径的弹药,比如22口径,原因很简单,因为AR紧凑轻便的设计无法承受大口径枪弹的后座力。最初实验的型号使用的是222口径,后来改进成为223,也就是556x45 NATO。
所以就有了当时AR-15的两个最大的特点,小口径,以及全自动射击。
但一种武器的性能如何,并不能完全决定武器的命运。AR-15在向军方推广时遇到了各种困难,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装备了M14的陆军。陆军并不希望采用一种新武器。而从绝望的阿玛莱特手中接过AR-15的柯尔特为了向军方推销AR-15,用尽了各种政治和经济手段。柯尔特最先绕过了顽固的陆军,从空军下手,向空军大力宣传,空军的测试结果支持AR-15,但陆军的测试则支持M14,柯尔特便以陆军的测试有意偏袒M14为依据大肆攻击M14,最终导致军方同意XM16小批量装备在越南的美军进行测试。这说明,一种需要大规模装备的制式武器,他的装备、使用不仅跟武器的性能有关,还涉及很多政治因素甚至权力的博弈。
而越南的美军保守不适应热带条件、沉重复杂的M14之苦,在更轻便可靠而且可以全自动射击的XM16到来之后,反响非常强烈。
但实际上当时的XM16是在不成熟的状态下匆忙的被投入真正的战场进行测试,所以反映出来非常多致命的问题。但这也说明了AR武器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该系列武器是不断的在实际使用和反映出实际问题后得到改进,而因为XM16是在真刀真枪的越战战场上进行测试,而非靶场或者测试场,所以暴露的问题都非常实际和尖锐,做出的改进也非常彻底。而对于高度商业化、社会化的西方军事工业来说,这种改进往往可以进行的非常直接和迅速的得到实施。所以XM16很快经过改进,正式定型为M16,而M16在战场上暴露出问题后马上就改进成M16A1。
而因为部队的实际需要,又诞生了XM177、M16A1卡宾枪等等一系列的衍生型号。
另外一方面,因为美国军队在过去50年基本没有“闲”过,可以说随时都在打仗,那么作为美军制式装备的M16和M4们也在随时接受实战的考验,从而非常容易的就能发现现有武器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高度发达、高度商业化的军事工业体系随时进行改进。比如传统的导气式自动原理,在沙漠等作战环境中容易出现不易保养的问题,厂商们就推出各种导气活塞式的新产品,比如HK416来适应新的需求。比如556x45NATO的威力不断被质疑,那么就有68等等新口径不断问世,或者762x51NATO口径的各种狙击步枪、战斗步枪不断推出,等等,这种实战的检验,对于AR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催化。这同时也是很多国家自主研发的制式装备存在的最大问题。
另外,因为美国和一些其他西方国家具有平民持枪自由的传统,所以轻武器生产商很容易就可以实现一种武器的“军转民”,开发一系列的民用武器。因为制式武器本身就具有制造生产成本低、性能可靠的特点,所以AR在民用市场上很自然的就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产品。而民用产品比军用产品,更具有适应性强、可以随时进行改进的特点,所以最近十几二十年,AR的很多主要改进都是最先适应民用市场的。
AR系步枪是如何泛滥成灾的
据报道,警方于12 月20 日晚在香港大埔Twiping 购物中心附近逮捕了一名违反保释规定的嫌疑人。抓捕过程中,嫌疑人还从腰间掏出一把P80半自动手枪,向警员开火。不仅如此,警方随后还在附近民居查获一支AR-15步枪,配备高倍镜和211发子弹。
庆幸的是,在此次拘捕过程中并无警员和平民负伤,嫌犯的预谋也被及时粉碎,但我们不难发现,世界各地不论是警方还是罪犯,都在使用着AR-15,这种步枪的身影已遍布全球。
尽管发生了悲剧,AR-15 仍然是世界上最畅销的枪支之一。那么它为什么是白色或黑色,才能作为惩恶扬善的执法利器,杀人放火的凶器呢?
实际上,狭义的“AR-15步枪”指的是尤金斯通纳在上世纪中叶为美军设计的小口径自动步枪,并成为当今美军的制式武器。然而,在1977年AR-15步枪的专利到期后,美国各枪支制造商开始研制流行的步枪。
目前,广义上定义的“AR-15”步枪是指各厂商基于该操作平台制造和改进的所有武器,也充分涵盖了各种武器的需求。
自动步枪(M16/M4系列)
AR-15最广为人知的便是作为美军主要制式武器的M16系列步枪,从M16在越战丛林挽救美军到2003年大批M16A4步枪赶赴伊拉克战场,AR-15步枪已经陪伴美军超过了半个世纪的年头。
狙击步枪(MK11/MK12/M110 SASS)
1993年初,基于AR-15和AR-10,诞生了SR-25半自动步枪,同时采用了M24狙击步枪的高精度重型枪管以提高精度,于是不久之后,这种操作系统和M16步枪基本相同,且精度甚至媲美M24狙击步枪(试验中低于1MOA)的武器得到了美国海军特种部队的青睐,其改进型被命名为Mk11 Mod 0
而如今美国陆军的SAM或海军陆战队的SDM都在使用的M110SASS半自动狙击系统则又是在MK11 Mod 0的基础上改进的。可发射陆军现役的所有762x51mm弹种,射击精度同样在1MOA左右,但相较于M24 SWS则更为轻便,对于常规部队的精准射手而言较容易学习和掌握。
特殊用途武器(M231射孔枪)
由于美军机械化步兵战斗车辆计划(MICV)的不断深入,车载步兵需要一支趁手的兵器,以在狭窄的车舱内对车外软目标进行射击、掩护装甲车辆前进。故而在1972年,美军开始研制专用于步兵战车的射孔武器,并最终定型为M231射孔枪。
当然,和美军其它制式武器一样,基于AR-15系统的武器往往在评选时有着天然的“后门优势”,这样既节省了制造成本又减少了训练时间,而以上两者都事关Money
自然,M231射孔枪的胜出也和它的M16A1血统难割难舍,只不过其高达1050发/分的射速意味着一个弹匣在短短2秒中内就会打空,而与此同时M231射孔枪只具备全自动射击功能,且只能通过潜望镜观察所发射的曳光弹指示的弹道来调整射击方向。
于是柯尔特再度发力以求引起金主的注意,M2型轻机枪直接采用了弹链供弹,并配有50发和120发两种不同容量的弹链盒,只不过自始至终只制造了十余支,AR-15步枪的成功并未将它的亲戚们也带上光荣榜。
由此可见,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尤其是在AR-15步枪的专利失效后,各大枪械厂商、设计师都将AR-15视为一种模板和高兼容性的武器平台,不断地扩大AR-15这个大家族,造成了如今分辨各型AR-15甚至要难过分辨口红色号的尴尬局面!
当然,枪械只有优劣之分却无善恶之别,这种高杀伤力的武器只有掌握在正义的一方才能发挥有益的作用并维护世间正义。
AR-15是M16的前身。
美国556mm口径M16枪族的研制是始于美国陆军的作战研究办公室(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简称ORO)的一项研究,ORO于1948年9月在约翰斯·霍浦金斯大学成立,是陆军资助的一个民间研究机构,其目的是进行提高军事作战能力的相关研究,当时在英国也有类似的作战研究组织。ORO的第一个研究项目是“怎样设计出防护性能更好的战斗防弹衣”,简称ALCLAD计划。为此ORO调查了超过300万个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报告,又向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士兵进行访问。在调查中他们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神枪手经常在1200米距离上射击,但大多数被射杀的人都在100米范围内中弹的;而参加过朝鲜战争第602步兵团接受访问的士兵中有大约87%的士兵表示:受地形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制约,他们的射击目标的距离有95%是在300码以内,许多士兵更说他们所射杀的敌人都在100米以内。
在往后几年里他们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他们调查结果的报告,他们的基本结论是战斗绝大多数在近距离发生。在高机动性的战争中,作战分队的战斗形式以遭遇战为主,而有较强火力的作战分队容易赢得战斗。他们也发现在战斗中被命中的机会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因为“目标”不是坐着不动让你打,不经过瞄准的反应式射击和经过正确瞄准的射击同样可以将敌人击伤或杀死,命中率没有太大的差别,而要造成一个人员的伤亡需要发射大量的子弹。这些结论实际上是暗示步兵们应该装备一种全自动步枪,以增加射速。然而它也清楚表明必须增加弹药的消耗,一个步枪手必须为一次战斗而携带大量的弹药,因此他们必须携带的装备应当减轻重量。ORO认为22口径步枪发射能控制散布形式的成群射弹在300米射程内有相当理想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是在美国陆军军械署人员和英国军械人员为了28和30口径子弹的优劣吵得不可开交时秘密进行的,ORO的研究结果实际上跟德国人10年前研制的792mm×33短弹的原理相同。
当时研制的T44步枪(M14前身)能够全自动射击,一定程度上符合了ORO的研究结论,但它的弹药太重导致单兵携行量不能提高,枪的长度和重量也使它不适合近距离战斗。负责轻武器研究和发展的美国陆军军械署领导瑞纳·斯塔德勒(René Studler)注意到ORO的报告,于是他向亚伯丁试验场要求提供一份关于小口径武器的研究报告。
唐纳德·霍尔(Donald Hall)在这个研究计划中发现一种22英寸(559mm)枪弹在大多数战斗情形中与较大的弹头有相同的表现。而且由于后坐力较低可以提供较高的射速,这样的武器可能会使敌人有较多的伤亡。在他的研究小组成员中的威廉·C·戴维斯二世(William C Davis Jr)和GA格斯塔森(GA Gustafson)开始研制224英寸(569mm)弹并进行一系列的实验,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他们要求提供资金作进一步的研制时,这个请求在1955年被否决了。
同时,美国陆军军械署于1953年至1957年之间实施了一项名为“齐射”(SALVO)计划的研究工作。“齐射”计划共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齐射”中最后建议武器连发射击时4发弹散布在20英寸(05m)范围内将比现存的半自动武器成倍地增加命中率。而在第二阶段的“齐射2”中试验了一些概念性的武器,如AAI的Irwin Barr推出的一系列钢矛武器,开始时是在霰弹枪的弹壳内包含32枚飞镳,最后改为单发钢矛的步枪弹。温彻斯特公司和春田兵工厂则提供了多管武器,而ORO自己设计了两种新枪弹,一种是把22弹头装入一个308温彻斯特弹壳内,另一种是把25或27弹头装入一个30-06弹壳内。还有其他一些创新的设计,例如同时射出两个弹头的双头弹,春田的埃利·哈维(Earle Harvey)所设计的通过改变弹头形状而使弹道发生变化的设计等等。
在这同时,T44的测试仍在继续,而FN公司也经由美国的哈林顿-理查森武器公司(Harrington & Richardson)代理他们的FAL,提供T48样枪参与T44的竞争。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美国人选择了T44作为新的制式步枪M14,而在这之前,尤金·斯通纳带着他的步枪半路中途杀入了这个新步枪选型的竞争计划。
尤金·斯通纳(Eugene Stoner,1922-199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从海军陆战队退役便开始设计步枪。1955年(另一些资料是1954年,可能是开始研制的时间),在阿玛莱特(Armalite)公司工作的斯通纳研制了AR-10自动步枪,AR-10采用瑞典AG42杨曼(Ljungman)步枪的导气管(也称为气吹式或直接导气式)原理,发射与春田T44步枪相同的T65步枪弹。
AR-10的设计无论是材料、内部结构还是外形设计在当时看来是相当前卫的,相比之下,T44无论在结构上外形上还是材料上都显得比较传统。AR-10的枪管是复合的,里面是拉有膛线的不锈钢内衬管,外面是铝合金套管。机匣由铝而不是钢铸造而成。枪托和握把是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甚至消焰器是用钛制造的,只有枪机和枪机框是采用镀铬钢制件。射击时,火药燃气通过枪管上方的导气管直接进入机框中,机框本身就相当于导气活塞。在当时的传统设计中,通常是让瞄准具贴近枪管,为此而采用下弯造型的枪托,由于抵肩点低于枪膛轴线,因此射击时容易导致枪口上跳。而AR-10借用了德国FG42和美国约翰逊轻机枪的直枪托设计,使抵肩点处在枪膛轴线上,准星用一个三角形结构抬高,而照门则安装在一个提把上,因此使瞄准基线升高在一个合理的位置,抵肩瞄准时非常舒适。同时拉机柄也设计在提把内,左右手均能操作。
Colt730型活塞式AR
1967年,在越南服役的M16所遇到的可靠性问题在伊萨霍特的调查报告中被提出后,柯尔特公司、岩岛兵工厂、奥林/温切斯特公司开始探讨解决可靠性问题的方法,而柯尔特公司的研究成果就是造出了两支采用导气活塞式原理的M16的原型枪。
这两支活塞式M16原型枪在柯尔特的内部编号是703型,不过他们向军方展示时则标上了M16A2,当然这是柯尔特自己一厢情愿的做法,因为军方已经正式定型和装备M16A1,柯尔特便希望703型能获得军方的装备定型,所以按顺序就应该叫M16A2了。但其实军方在1967年就开始采取其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M16A1的可靠性问题,但柯尔特可能是信心不足,总担心M16A1的采购会突然终止,所以才一边改进M16A1的生产工艺一边研制这种活塞式M16,并在1969年制造出这两支原型枪。
不过军方最终决定扩大M16A1的订单,这使得703型的需求瞬间消失,所以703型无缘成为M16A2,而直到1980年代美军才定型了真正的M16A2。而柯尔特公司也取消了这两支原型枪的703型编号,后来把703型编号用于日后的出口型M16A2。而这两支仅存的703型原型枪则收藏在瑞得·奈特的私人博物馆内。
703型是最早采用了导气活塞式原理的AR式步枪,不过和它的大多数后辈相比,703型采用的不是短行程活塞,而是长行程活塞。由于活塞筒的尺寸要比导气管大,因此703型的机匣和枪管上方有明显的增高,但枪的长、宽、高数据,都和M16A1一样,但必须取消提把,来保持瞄准基线的高度。
另外该导气系统上还有手动调节导气量的装置,可根据环境或活塞筒的污染情况来调节导气量,使武器的运作保持可靠。当然,调大导气量后,枪机运动速度也会加快,所以703型的理论射速为600发/分~800发/分。(M16A1的理论射速在700发/分~940发/分之间,但取决于大气压力等,使用环境自己发生变化,不能由射手调节)此外,柯尔特还在703型上使用了4档快慢机,即保险、单发、3发点射和连发(这个要转动270度的快慢机,也是早于台湾T65的设计)。
柯尔特703由于使用活塞筒较粗的导气系统,上机匣和现代的长活塞AR比如PWS长活塞AR不一样,上机匣有明显增高,用于容纳较大的长活塞系统。其瞄准基线的高度较高,从而取消了提把。而机械瞄具外形类似斯通纳63的机械瞄具。上机匣的枪机凸轮让位槽比常规的ar15大,用于容纳加大的枪机凸轮。两者的枪管固定环不同,柯尔特703原型枪1在固定环上进行开孔,而原型枪2的固定环上有一圈限位齿。辅助推机柄形状仍然是m16式的辅助推机柄,可能导致钩挂。
柯尔特703的导气系统类似AK,活塞筒较粗,而活塞和活塞筒内壁缝隙大,能容纳污物,提高活塞动作可靠性。从细处看,活塞筒有纵向的凹下去的棱,活塞在活塞筒内壁几条隆起的棱限制定位之下运动,接触面较小,从而可以减小摩擦力,避免了活塞运动时的过度抖动,减小了活塞、活塞筒间缝隙对精度的影响,同时棱之间有足够的缝隙,保证其可靠性。
另外,两者的导气箍和气体调节器有一些区别:原型枪1使用直准星座,气体调节器则类似rpd。原型枪2使用使用三角准星座,现代常见的气体塞气体调节器。
Colt 703的枪管和m16a1类似,都是20英寸枪管,膛线为6条,缠距为1:12,用于发射m193弹。不过原型枪2的护木前盖到导气座之间的枪管和原型枪1相同位置的枪管相比,有一定加厚。
柯尔特703的护木为上下两片护木,由快拆扳手固定。两者的开孔和护木外形不同,快拆扳手的位置也不同。另外,原型枪1的下半护木有一定斜度。Colt 703的枪机系统和常规的气吹ar枪机不同,枪机头没有闭气环。枪机框的外部则有排沙槽,枪机框后部为了抵抗活塞系统导致的力矩问题,则在枪机框底部增加了一道凸起,和上机匣更好的配合,缓解枪机力矩问题。而活塞杆和枪机的连接方式为铰接,可以让活塞杆有一些上下旋转的余地,缓解力矩对活塞杆产生的影响。
两者的细节仍然有一些差别。原型枪1的拉机柄枪机联动凸起在活塞杆上,而原型枪2的拉机柄枪机联动凸起在枪机框上。原型枪1的活塞长度较短,原型枪2活塞长度较长,而且在活塞杆和枪机连接的地方进行加粗,增加活塞杆刚度。
柯尔特703作为活塞AR,但是枪机内并没有击针簧防止惯性导致击针前冲的走火。柯尔特703的理论射速为600~800发/分,而M16A1的理论射速在700~940发/分之间。可能是因为柯尔特703的枪机由于枪机和机匣的摩擦力,降低运动速度,没必要像后来的HK416一样使用击针保险。至于下机匣,两者并无差别。
为啥现在枪械都这么讲究模块化?
首先得说,模块化不是啥多新的概念。AR步枪前身——斯通纳早在1963年就推出了斯通纳63模块化枪族。它有一个通用的机匣,然后通过不同的枪管、供弹具、枪托等模块将其在突击步枪、自动步枪、短突、轻机枪、中型机枪之间切换角色。
当然,这种模块化的思路还太过于超前。而且当时美军刚装备M16,下一代齐射步枪计划也正在研发当中,对斯通纳这批556mm的枪族并不感冒,然后就没然后了。但到了2000年之后,诸如XM8、SCAR之类的模块化步枪又卷土重来,所以模块化到底是个什么?
说白了,模块化主要的特点就是可以按不同作战需求而选用不同的模块。打个比方说SCAR有各种不同长度的管子可以选择,当今天任务是巷战踹门,就换10寸的短管子(CQC),方便在室内腾挪。如果今天干山地战,那就换根18寸的长管子,子弹初速更高,有效射程更远。
那95不也分短突、标准、班机么?他们枪管长度也不一样。但我想说,这只是枪族化,虽然95枪族之间的零件大部分通用,但他们不能实现换个枪管模块就在不同形态之间切换的玩法,所以不能算模块化。
这里值得提一下的是,模块化虽然可以快速换枪管。但这并不是让枪械在战场上实现角色转换,毕竟换完枪管之后你得校枪,不然只能打鸟。正确的用法是在出任务之前选装合适的模块,所以说模块化真实的含义是为了解决一枪多用的问题,这能很大程度上节省开支。
假设说一个步兵班10人,原本需要十支标准步枪,但为了应对额外任务,还得配一支准射步枪,一挺班机,两支短突。而模块化步枪就只需要准备十支标准步枪外加长管子一根+长粗管子一根+短管子两根就行。
当然,模块化肯定不只是换根枪管那么简单。其他还包括比如换扳机组(触发力较小,两道火触感明显的扳机适合用于准射步枪),枪托(比如可收拢式枪托轻便,适合特战携行和近距离作战;带可调托腮板的枪托适合准射),还有上下机匣或者口径、枪机的更换甚至也能让枪改变发射的弹种。
模块化除了带给枪功能上的多样化,也能降低枪械的维修成本。哪个模块坏了就换哪里,甚至在枪械研发制造阶段就能由N个企业分工完成不同的模块部位,最后简单的组装起来就行,如果在使用当中需要增添或者修改某种功能,也只需要针对相应的模块重新设计就行。当然,这个的前提是制造公差得控制的很好。
总的来说,模块化武器是现代加工水平满足条件的情况下,能最大可能的降低列装、维保成本。同时,将一整套武器系统拆分成几个独立的模块,能提高研发和制造中的比较优势和研发速度、成本,也更方便武器后续的改进。
ak47步枪与m16步柜比较
本文2023-10-19 07:56:3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