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的后代现在怎么样?
关于刘墉后代,根据历史的相关查阅中,并没有很明确的讲述关于刘墉后代的任何相关信息,之前在描述刘墉时有讲过刘墉的爷爷、父亲和弟弟,并没有提到儿子。
反过来说,刘墉是没有后代的。但是这又不是很准确,或许因为刘墉的儿子不够出色,不值得记录到史册。也或许是儿子太过出色,但记载的篇幅有限,就被省去了。
如果说刘墉和和珅是对立的关系,那么反之,刘墉和纪晓岚的关系就非常好。纪晓岚出自刘墉父亲的门下,所以说他们还是师兄师弟的关系。根据相关历史的记载,纪晓岚和刘墉的关系极好,纪晓岚心思敏捷,刘墉书法很好,纪晓岚还经常让刘墉为自己写对联。
扩展资料:
刘墉的故居在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西头129号,现已部分成为私人住房,单从外观上看还保留着当年的豪华气派。其街南墙上曾有一横石,上刻“刘石庵先生故居”。石庵是刘墉的号,但这块横石现已不存在。
据清朝末年震钧所著《天咫偶闻》记述:“刘文清公故地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即刘家府邸位于礼士胡同西边最头处,占地面积比较大,南北院落均是。
而根据清朝礼亲王昭梿所著《啸亭杂录》记述,清朝原规定内城为八旗辖区,汉官住在外城,但皇帝会特批一些受宠信的官员在内城居住,并赏赐宅院,称为“赐第”。刘统勋、刘墉父子的住宅就是典型“赐第”。
清朝刘墉有多少妻妾无具体记录。
刘墉(1720~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
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 “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嘉庆九年(1804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当时著名的帖学大家,有“浓墨宰相”之称。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父亲刘统勋更是官拜内阁大学士,位极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
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享有清名,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清朝书画家、政治家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诸城县逄戈庄(今属高密市)人,大学士刘统勋之子。
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没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修坝建桥时,自己带领百姓及工作人员努力奋干在第一线。衣着简陋,粗粮杂饭。他最爱的食物是煎饼卷大葱,可以看出为官的他生活是相当艰苦。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
刘墉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年后散馆,授编修,进入仕途,再迁侍讲。乾隆二十年(1755)十月,其父刘统勋(时任陕甘总督)因办理军务失宜下狱,刘墉受株连而遭逮治,旋得宽释,降为编修。次年六月,充广西乡试正考官。十月,提为安徽学政。任职期间,针对当时贡生、监生管理的混乱状况,上疏“请州县约束贡监,责令察优劣”,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部议准行”。
乾隆二十四年(1759)十月,调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他又上疏:“生监中滋事妄为者,府州县官多所瞻顾,不加创艾。(行政官员)既畏刁民,又畏生监,兼畏胥役,以致遇事迟疑,皂白不分,科罪之后,应责革者,并不责革,实属阘茸怠玩,讼棍蠹吏,因得互售其奸。”这一看法深刻而又切中时弊,因此深受乾隆皇帝的赏识,称赞其“知政体”,并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命他为山西省太原府知府。
乾隆三十年(1765),升任冀宁道台。第二年,因任太原知府期间,失察所属阳曲县令段成功贪侵国库银两,坐罪革职,判死刑。乾隆帝因爱其才,特加恩诏免,发军台(清代西北两路传达军报及官文书的机构,即邮驿)效力赎罪。次年赦回,命在修书处行走。乾隆三十四年(1769),授江宁府知府,有清名。第二年,迁江西盐驿道。乾隆三十七年(1772),擢陕西按察使。第二年,其父刘统勋病故,回家服丧。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且察刘墉器识可用,诏授内阁学士,人直南书房。十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任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是年底(乾隆四十三年),刘墉以劾举徐述菱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乾隆四十五年(1780),授湖南巡抚。时值湖南多处受灾,哀鸿遍野,无灾州县也盗案迭起,贪官污吏猖獗,百姓怨声载道。刘墉到任后,一面查明情由,据实弹劾贪官污吏,建议严办;一面稽查库存,修筑城郭,建仓储谷,赈济灾民,井准许民间开采硝石。仅一年余,库银充实,民粮丰足,刘墉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乾隆四十六年(1781),迁刘墉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结党营私等。刘墉奉旨偕同和珅审理山东巡抚舞弊案。刘墉至山东,假扮成道人,步行私访,查明山东连续三年受灾,而国泰邀功请赏,以荒报丰。征税时,对无力缴纳者,一律拿办;并残杀进省为民请命的进士、举人9人。及至济南,经审问,查清国泰已知贪赃案发,遂凑集银两妄图掩饰罪行。刘墉如实报奏朝廷,奉旨开仓赈济百姓,捉拿国泰回京。此时皇妃已为国泰说情,有的御史也从旁附和,和珅亦有意袒护国泰。刘墉遂以民间查访所获证据,历数国泰罪行,据理力争,终使国泰伏法。在处理国泰一案上,刘墉不畏权要,刚正无私,足智多谋,与钱沣一起挫败了皇妃及和珅等人的阻挠而成功地执行了大清律法,为民除了害。后来,民间曾据此事写成通俗小说《刘公案》,对这位“包公式”的刘大人大加颂扬。
国泰案结,刘墉被命署吏部尚书,兼管国子监事务。不久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乾隆四十八年(1783)六月,命署直隶总督。八月,又调吏部尚书,不久,充顺天乡试正考。是年底,充经筵讲官。次年五月,复兼理国子监事务。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充玉牒馆(修帝王族谱之处)副总裁。
乾隆五十四年(1789)四月,以上书房阿哥师傅们久不到书房,刘墉身为总师傅而不予纠正,被降职为侍郎。不久,授内阁学士,提督顺天学政。乾隆五十六年(1791)初,迁都察院左御史,旋擢礼部尚书,并再次兼管国子监事务。五月,又署吏部尚书。嘉庆二年(1797)四月,授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五月,奉旨偕同尚书庆桂到山东办案,并察看黄河决口的情况。察看黄河之后,他上疏请求于秋后在决口处“堵筑”,下游“宽浚”。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嘉庆四年(1799)三月,加太子少保。后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刘墉不畏权势,很快查明和珅及其党羽横征暴敛、搜刮民脂、贪污自肥等罪行20条,奏朝廷。皇上处死了和珅,没收了他的家产。
嘉庆四年底,刘墉上疏陈述漕政,对漕运中的漏洞体察至深,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嘉庆皇帝看后,深以为然。嘉庆六年(1801),刘墉充任会典馆正总裁。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书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徐珂在其《清稗类钞》中称赞刘墉道:“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的风致。刘墉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著有《石庵诗集》刊行于世。
嘉庆七年(1802),皇上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时,他八十有余,却轻健如故,双眸炯然,寒光慑人。
嘉庆九年(1804年)十二月,刘墉卒于官,享年85岁。卒后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谕祭葬。
都一样,都是正一品。
1、刘统勋
刘统勋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按清朝官制,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刘统勋是东阁大学士。
2、刘墉
刘墉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按清朝官制,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刘墉是体仁阁大学士。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1、刘统勋
自古以来漕运和治水都是国家大事。刘统勋自乾隆元年(1736年)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到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受命勘察疏通运河,前后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三十余年。
期间始终秉公办事,惩治贪官污吏,为国家挽回损失。同时兴利除弊,按期完成堤坝运河的修筑维护,为帝国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可谓治世能臣
2、刘墉
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总体而言清正廉洁,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朝的重要大臣。
——刘统勋
——刘墉
——清朝官制
跑步时候已经听了不少书籍原著《红处方》、《月亮和六便士》、《白夜》,其中二月河老师的作品最多,他的《康熙大帝》和《雍正皇帝》我都已经听完,现已将《乾隆皇帝》的《风华初露》听完,乾隆本人的性格已经在书中窥见一斑,青少年皇帝那种喜欢跟女孩子开玩笑,爱各种女性的行为初露端倪,一口一个孝和骄傲喜欢面子的性格给他建功立业提供动力,也埋线隐患,而这之中,我最关心的还是他与他的名臣们。
乾隆是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清朝皇帝一生是不改年号的,所以我们都用年号称呼他们。乾隆这一辈的名字是弘字,后面都跟时间有关系,而历这个字真的很厉害,贯穿古今,星光璀璨的是历,乾隆也就希望做一个千古一帝,他的楷模是他的爷爷康熙,爱新觉罗玄烨,他在某些方面其实做到了,但是他不愿意超过康熙。大家知道,康熙是个很宽的人,听说明珠受贿,还笑得出来,最后养成了很多大患。而雍正继位,必须矫枉,特别严,这也应该是康熙选择雍正的原因之一。而乾隆真正爱的崇拜的是他的爷爷,所以对于雍正的旧臣,得势的人,自然不怎么好。
这倒不一定是乾隆一定要打击谁,他心里就是不喜欢而已。所以我们知道,最开头的李卫进京之后,实际上就遭贬了,虽然乾隆名义很客气,很尊重,但是这个主子的心性其实非常缜密,他宠着的人,比如唐儿,太监宫女王公大臣,谁敢屈着她。可是我们看到内务府找的几个施工人员都敢挤兑李卫,说明李卫失宠,尽人皆知。其实李卫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出身低微,但是确实是能臣,忠臣。当然,真正的李卫,其实出身没有那么低,不是乞丐,文化水平可不低,仅仅是小说塑造而已。然而,历史中的李卫也确实到了乾隆这一朝就失宠了。
张廷玉是名标清史的人,注意是清朝的清。张廷玉配享太庙,谥号带了一个“文”字,爵位居然到了伯爵之尊,在清朝汉人官吏之中是登峰造极的。就算是后来赫赫战功的左宗棠,实际掌控东南半壁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都不及他。雍正驾崩之前玩了个帝王心术,在辅政大臣之中,把张廷玉写在满人鄂尔泰的前面。其实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乾隆不可能对张廷玉太好。其实这事很简单,让张廷玉位极人臣的是雍正,乾隆早晚要提拔“自己人”的。张廷玉那个时候就比鄂尔泰大五岁,雍正可能是觉得,张廷玉没有反叛实力(确实,汉臣用起来就有这个优势),有可能比鄂尔泰先没有价值(年龄在那里摆着呢),所以把张廷玉放在了鄂尔泰前面。张廷玉处理起事务来,那真是老马识途,炉火纯青,可是,问题就在这里摆着呢,乾隆不可能怎么宠他。多次批评他的主张。其实张廷玉兢兢业业,事务办的不差,可能他所欠缺的仅仅是一个军事上的实在功劳。(张廷玉并不是没有,最早康熙亲征时候救命的粮草就是张廷玉督运的)
鄂尔泰虽然年龄比张廷玉小几岁,但是也是老态龙钟的时候经历的高宗朝。鄂尔泰水平比张廷玉差的多,但好在朝廷内勋爵高的人都是满人,与张廷玉的汉臣素来两派,但是两人如此你争我夺白热化的丞相之争造成了其实乾隆不可能完全重用任何一人。所以乾隆的方法就是提拔信任,鄂尔泰在乾隆朝的恩宠是比张廷玉表面上看好,其实他的门生发展的并不好,乾隆主要提拔的还是他的“自己人”。
阿桂,才是乾隆真正的能臣和宠臣。在《乾隆皇帝》第一步之中,一个越狱案件让阿桂牛刀小试,也进入了乾隆的视线,但是,阿桂虽然能力超强,但是被安排在张广泗军中。张广泗飞扬跋扈,目中无人,阿桂又有能力,自然两人不和,可是阿桂是御准的副将,张广泗轻易不敢治罪,只能挤兑,而阿桂作为副将,在张广泗一堆嫡系之中自然也难有作为。当然真金不怕火炼,在大小金川平定之中,阿桂就展现了他的军事政治才能。之后阿桂一直就是乾隆的常胜将军,乾隆中后期最为宠信的和珅想绊倒阿桂连半个门都找不到。纵其一生,阿桂只有偶尔需要给乾隆顶缸的时候,才被斥责,暂时罢官,其他都是宠信有加,而和珅真正成为朝廷中真正说一不二真正只有两年(阿桂比和珅早去世两年)但是阿桂只有在和珅针对他的时候,才搞和珅,平时知道和珅很多罪状,并不上告劝告乾隆,所以阿桂并非完全的忠臣和直臣。
刘统勋一个条陈就让自己得到了重用。他直接对三个宰相进行了抨击,正合了乾隆的胃口,乾隆本就讨厌张廷玉和鄂尔泰,所以刘统勋也得以进入乾隆的眼中。之后的刘统勋审理刘康案件,当众开棺验尸,更是令人叫绝,不得不说,刘统勋的前半段是贤臣,是能臣,有胆有识有能力。当然历史上的刘统勋后半段可就是怕死怕丢遗产了。小说中最有意思的一段是,刘统勋被特别会卖人情的乾隆把皇后做的一顿饭给了刘统勋,害的这个哥们感动的痛哭流涕。
傅恒,是乾隆皇后富察氏的弟弟,在乾隆一朝青云直上,凭借的不仅仅是他国舅身份,还有非常强的能力,可惜的是,乾隆喜欢的是傅恒的妻子唐儿。小说中,乾隆与唐儿有染,之后想支走傅恒,给了傅恒建功立业的机会,而在唐儿怀上福康安之后,怕事情泄露紧急召回傅恒,因为傅恒确实有较大的军功,所以直接让傅恒进了军机处,并且位居张廷玉和鄂尔泰之上。(自从雍正西北用兵以来,军机处的人才是真宰相,人员也是真内阁,跟清朝前期的大学士内阁不同)在第一部之中,就是以乾隆宣布傅恒回来主持军机处,并和唐儿深情离别为结尾的。
纪晓岚在这个时候也已经出现,在福康安(实际是乾隆的儿子)满月时候写了一个对联,取悦了唐儿和傅恒,并后来受到乾隆赏识,开始崭露头角。至于后人编的铁齿铜牙什么的,当个乐子看看就完事了,历史中他的从二品身份,想没事整和珅根本整不到的。这个人在历史上我也很厌恶,不多说,总结八个字,有才无德,贪吃好色。
讷亲,是乾隆初期用人尝试,特别提拔了他,有意压制张廷玉和鄂尔泰,但是讷亲在这三个人中最笨,资历最浅,根本玩不过那两个老狐狸,甚至被下级官员耍的团团转,乾隆也就不予雨露恩宠了。第二部中会有大错,在小说的第一部当众只展现出,讷亲拙笨的一面。
据史料记载他至少有一个老婆三个小妾,但是关于刘墉的儿子并没有太多的记载,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如果按照刘墉的家谱来看他是有儿子的,而且这个儿子是养子,所以刘墉可能没有自己亲生的儿子
刘墉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他们家时代为官,他的父亲刘统勋还曾是一个宰相,刘墉比起他的父亲也很出色,因为他也是一个宰相,所以刘统勋有一个出色的儿子。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谥号文清。
刘锡朋确有其人,是刘墉过养子,因父有病家境贫困,在刘锡朋年幼时父病世,祖人们看刘墉无后撮合给他, 母因身还孕改嫁至刘家差河东接石子村耿家。刘锡朋比刘环之年长几岁但因家境问题学习没根底一直不怎么好,此时刘墉弟刘堪刚过二十多岁病故留一子。此时刘家面临三大难题:1刘堪妻子年轻,2改嫁、分家(最难),3人文地事等等……问题。经过次事刘墉把弟之子刘镮之做为养子养大成人没有过继之事,刘镮之因从小到大家功䢑好又得到长辈的爱护一帆凤顺的考取功名。卒后葬于祖刘统勋墓旁,没有入老祖墓地。刘锡朋因没功䢑又没有好的环境人文学习很次,没有作为直至后人慢慢的淡出社会与家族的视野,刘锡朋后人一直莫莫的物农,不求大福贵,实实在在那种信念……十年如一日很年淡的生活着……
刘墉的后代现在怎么样?
本文2023-10-19 07:25: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