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送神呀?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怎么送神呀?,第1张

一般来说,请来的神是不可以随便送人的因为你要送别人的话,会则损自己的福分也会给接受的人带来坏运气我给你的建议是请回家或者是送到附近的寺庙请庙里的僧人收下我记得这意味这神的回归

关于供奉祖宗家谱的介绍;尊敬的华夏儿女,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应当寻根追源,不忘宗祖,知恩报恩。下面具体的说一说供奉祖宗的方式:

第一:在我们简单的祖宗家谱内,分为五行:代表本姓的五代先辈,叫做五伏。五伏:一、就是爷爷,二、是太爷,三、是祖太爷,四、是高祖,五、是曾祖。从曾祖到爷爷,这五辈前人,叫做五伏之内,这是炎黄子孙尊敬先祖的最基本的常识,用这种供奉的方式,提醒我们生孝顺心,生报恩心。

第二:这种祖宗家谱携带方便,供奉方便,能提醒人们提起怀念的意识。

第三:供奉的方法:在自己家里选择一个明亮处,高度约一米四以上,作为供祖宗牌位的地方为好。然后可以日常上香或者初一十五上香上供供奉;不过这其中供香一定是供奉天然香才是正确的供奉家谱的方式;所以,建议你不妨可以到无相铜炉官网一对一定制一款好点的天然香供奉为好。还有,想要你的家宅运势更好,你可以同时摆放一款吉祥物在供奉家谱的位置;这个你可以同时在无相铜炉官网定制的。

过年的习俗归纳起来,大致有贴对联,团圆饭,发送红包,穿新衣,拜年等。

这时不论是在外留学或者是在外打工远在异地的家人都会赶回家里团圆。

对沧州文化感兴趣的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沧州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吧!

一、小年“辞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被定为小年,也就意味着年开始了,小年的主要的任务就是“辞灶”。

所谓“辞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依稀记得奶奶在送神(灶王爷)的时候,嘴里念叨:“灶王爷,上西天,骑马去,坐轿来,只说好,不说歹,过了7天再回来。”这是有讲究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北方农村,灶王爷(纸像)在大年三十那天,被供奉在厨房灶台的墙面上方。这一供,就是一年,也就是到来年的腊月二十三,被送往西天。这里的送往,就是将灶王爷(纸像)烧了,烧的时候,嘴里要念念有词,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奶奶送神时说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糖瓜,小时候盼望着春节,也就是盼望着小年的糖瓜了。糖瓜就是一种糖制品,白色的,做的样子像南瓜似的,很小,很甜。在将灶王爷送上天之前,先用糖瓜供奉一下,同时在灶台上也供奉一些豆子和柴草,豆子和柴草是供奉给灶王爷的马的。

为什么用糖瓜来辞灶呢?这是因为,在民间流传着,每家的灶王爷在被送往西天后,他都要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的情况,报告这家的生活情况,有没有粮食浪费呀等等,家家户户的灶王爷因为在这家住了(守护)了一年,对这家的情况很了解。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只说好话,就用糖瓜来祭灶,因为糖瓜很甜呀,用奶奶的话说,就是甜住了灶王爷的嘴,他就会和玉皇大帝只说这家的好事,不说坏事了,来年呢,这家生活就会很好。

还有一点就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蒸粘糕,供奉灶王爷。粘糕有粘玉米的,糯米的、粘高粱的,里面加上枣,据说蒸粘糕也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二、三十请“神”

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早起,这一天比较忙活,吃过早饭,女的在家里忙活,男人就带着孩子出门请“神”。

所谓“请神”,就是去往祖坟方向的路口,对着祖坟方向,邀请神(自己已逝的父辈及祖辈的故人)回家来过年。

小时候在老家过春节,心情甭提多高兴了,因为这一天,小孩子都可以穿过年的新衣服了。然后就是跟着父亲去请神,这一天的程序大概是这样的:早饭过后,家庭主妇就开始把上贡的贡品准备好,多数是馒头、菜,还有的上猪头贡,或者贡上一只鸡,女主人在准备贡品的时候,男主人就带着孩子们贴对联、挂家谱、贴全神,等这一切做好了,男主人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去请神了。

请神前,要在家里带上香和鞭炮,拿着请神的一张符,这张符,是一个文官的画像,讲究“文接武送”,到了请神路口,要放鞭炮,把文官的像烧掉,请回自己家的祖辈以及神仙。放完鞭炮,要把香点着,一路上拿着香,带着自己家的神沿路回家。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路上一定不许去串门,也不能走叉路,要按去的路原路走回来,这样才能把自己家的神请回。回到家,要把“拦门杠”放在大门口,把香插在自家供台的香炉里。这样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香火绝对不能断的,等这支香烧完后,要马上插入另一根,这样继续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折供(撤供)。有的家在折了供之后,香火依然继续着,持续到正月十五,有的家就在初一折供后撤了。

关于“拦门杠”,就是一支木杠,长度要达到自己大门口那么宽,然后上面用纸钱裹住,再用红绳扎住,据说是为了挡住别人家的神来自己家过年。

小时候,跟奶奶过年,奶奶是很讲究的,总是嘱咐我很多,不许我乱说话啦,不许我喝冷水啦,不许我在年三十这天和初一这天的白天睡觉啦(据说这两天白天睡觉的话,一年委靡不振,昏昏沉沉,很懒),不许把水洒在院子里啦,不许当着家谱和全神像大声喧哗啦……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奶奶希望我上香,奶奶是这样解释的:女孩子上香,会给自己觅个好婆家。于是乎,请神回来,不等那支香燃尽,我就立马去换另一支,这样一支一支接下来,奶奶希望我用短香换,那样会多拜拜神(多磕头)。我那时候很聪明,选高香,很长的哪种,因为这样可以很长时间换一次了,不过,我还是很用心的,每次换香的时候,我都是严肃的对着家谱和全神像,换好香就磕头,小时候换香时,心里默念:希望我学习更好,希望考入好的大学……大一点过年的时候,我就诚心的对这神说:希望能赐个好婆家……三十这天下午的时间,就是包饺子了。包饺子的时候,记得包一个糖的,一个钱(钢蹦)的,据说,吃到糖的,这一年就会心情甜蜜,吃的有钱的那一个,这一年会不缺钱,也有说这年能赚钱……年三十晚上,合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就观看春节晚会,或者村里有活动的,就是放花呀,敲鼓打锣,放灯。

关于“放灯”,就是除了放花,放炮仗之外,村里组织的队伍,在游走到每家家门前的时候,要给这家的门前放一堆棉籽皮皮制作的可以燃烧的东西,这就类似家门前的长明灯,因为那棉籽皮皮要烧好长时间呢。小时候,爷爷总是跟着这放灯的队伍走下来,因为爷爷是村里的鼓手,长大后,放灯不再那么隆重了,就在重要路口放花,放炮仗等等了。

还有一点,就是年三十晚上要“撒岁”。所谓撒岁,就是将芝麻杆洒在自己的院子里,意味着生活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也将岁撒开,意味抛却烦恼忧愁。

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了,记忆里的年,应该还是这样过吧。

三、大年初一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起的很早,有的凌晨4点、5点就起来,过大年啦!

据说,起的早,过的好,但是,随着长大,人们起的也不再早了。大多6点左右起床,煮饺子,放鞭炮,上供……女人煮出饺子来,先到处供一下,而男人带着孩子们就在院子里放鞭炮,说实话,俺那么早很不情愿的起来,总是被母亲喊起来,其实,那么早,根本就不饿,也吃不下,但是,吃一个两个,也要吃的。奶奶总是说,不吃不长岁,俺就想,怎么不长岁呢,过了年,我就大一岁了呗……吃饺子的时候,还不能多说话,记得有一次,俺说了句:这么多饺子,肯定吃不了的,还不剩下啦!被奶奶狠狠的瞪了一眼,从那开始,和奶奶一起过年,俺谨慎的不得了,后来,奶奶解释说,吃饺子的时候,神仙都和我们一起吃,不能乱说的,乱说了神会不高兴的,我目瞪口呆,心里祈祷:神仙们呀,就当我年幼无知吧……吃完初一的饺子,就开始拜年了。自己家的亲朋好友,都要走一走,女孩是不参与拜年的。俺那时候看着弟弟跟着大爷家的哥哥们出去拜年,庆幸,幸亏我是女孩。所谓拜年,就是在村子里走走,串串,大约拜到十一点的时候,差不多都串过来了,然后,女人们开始撤供,用武官的那张画符,送神,男人们就开始去上坟了,去祖坟,同姓的,一大家子,开着车,带上鞭炮,越多越好了。

农村的年还是很有味的,因为鞭炮从三十晚持续到初一,响个不停,很是热闹。

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出嫁的闺女,在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回娘家的,因为流传这样一句:看了娘家的供,死公公。所以,过年,出嫁的闺女是不可能和娘家的人一起过的,过了初一,就可以回家来给父母拜年了。

初二是上坟的日子,远处的亲戚要来给自己已逝的亲人上坟的。

四、“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这天适合做生意的人开张,意思是接财神。

在我们老家,破五这天也很有讲究的,那就是不能串门,奶奶那时候最讨厌这一天有人来串门了,具体原因也说不好,反正很忌讳这天家里来人的。再有就是这一天,家家户户包饺子,煮小人,这个小人,就是面做的,用手捏出人形,主要是捏出头部,然后用刀切出胳膊和腿,和饺子一起下锅煮,煮熟后,全家人要把这个小人分开吃掉,有吃胳膊的,有吃腿的。据说,这样就不会犯小人,那时候,我喜欢吃小人的头,我认为,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他的思维,让他做一些卑鄙的事情,于是,我就吃掉他的头,让他不能思考了。

五、关于元宵节元霄节大多地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吃元宵。但是,农村还有一个讲究,元霄节闹花灯,要三天的,据说,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分别是:鬼灯、人灯、神灯。所以,那个时候,每晚,奶奶都要出去烧香,把大门口,院子里,插的到处都是,俺总是好奇的跟着奶奶到处插香,奶奶的意思就是香插多了,好运也来了,俺于是每插一根香,都是用心的、虔诚的,也希望自己能有好运气吧。

过完元宵节,基本上春节就过去了,俺也就是开始开学上学去了。

六、谚语农村过年,很是讲究,记得奶奶总爱这样说:初一芝麻,初二麻,初三高粱、初四花,五谷六豆,七薯八麦,九果十菜……分别是每一天代表着每一种农作物,如果这天的天气好,这年的那种作物就会丰收。

七、关于节日的节目在我们那一带,走高跷和耍狮子还是最讲究的,也可以说耍的最好了。沧州是武术之乡,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就是指的沧州地区的武术,童叟皆知。而耍狮子,花样和精彩也值得关注。小时候,看耍狮子的,俺很是害怕,生怕那狮子会扑向俺,俺一直以为那些家伙是真的,因为我们那里的狮子皮,制作的相当精美和完善,看不出里面的人,他们穿的狮子服,跟狮子皮的外表都是那样的和谐统一,不像某些表演,狮子皮制作的简单的能看得见人的样子,渐渐长大后,才知道是人演的。

另外值得关注就是跑旱船了,这些农村的节目,想起来历历在目,虽然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了。

八、关于“田”生日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是田的生日,也就是农田的生日。这一天,也要包饺子的,同时,还要包一个棉花包,也就是饺子的形状包出一个四角形状,形是包的棉花,煮饺子的时候,如果棉花包朝上,这年棉花就会丰收,如果面朝下,收成就不好……田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打囤”。所谓打囤,就是将家里烧饭时农作物的秸秆灰收起来,用簸箕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撒出形状,大多是田字形,多撒几个,田字中间,放上农作物果实,然后用砖头压住。有的家庭,要在家里的卧室里,撒个钱囤,有的用砖头压上钱,有的干脆把存折压上。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祖谱、宗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和宗谱或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能以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现如今,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仆。大多采用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几十代为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在表格的最上面有两个人画像,一男一女,象征着家族中最早的长辈,被称作老祖宗,也称始祖公,始祖母。在人头像下面的左右表格中填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对,男的写全名,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原故)填写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跳格,一个是已逝世男人没有娶妻,相对的地方就要空格,再一个就是按哥们排行,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福”字,另一辈都用“禄”字等等。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有文化修养的长者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所以说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送神,中国民间信俗之一。是原在人间鉴察人们言行善恶的灶神与其它诸神,人们将其一年一度地送回天庭,让其向玉皇上帝禀报人间善恶,以定来年人们的吉凶祸福。

送神,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供祀,还烧供纸制的舆马仪从,或用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供灶王爷上天坐骑 。

这应该是闽南的一个风俗。崇拜灶神,是地处东南海隅的闽南地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农历腊月二十三(有的是二十四)就是民间祭灶神的日子。 祭灶在我国民俗中历史悠久。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发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飞跃,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与普通动物才开始有所区别。那时,人们在住地烧着一堆堆的明火,用来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制作陶器、防御野兽。这种火堆就是原始的“灶”。灶神崇拜始于此,早在《礼记·祭法》中就写道:“王为群姓立七祀。”灶神即是其中一祀。 灶神又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菩萨。其性别、姓名,各种典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炎帝神农,有的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有的说是姓苏名吉利,有的说是姓张名单字子郭,有的说“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有的说是一位老妇……这大概属于神话制造者的“百家争鸣”。 灶神的职责最初只管人间饮食。魏晋之后,一些道教书籍称此神负有代天监察人间善恶的使命,有给人祸福的大权。说是“灶之为神,号曰司命。司人一家良贱之命,过无隐露,纤悉皆言……月晦日,诣天曹白人罪,大者夺纪(减去寿命三百日),小者夺算(减去寿命三日)”。 祭灶的日子也有多种演变。旧时人们勤加祭灶,有六月初四、十四、二十四这些日子祭祀的,有孟夏(四月)、仲夏(五月)祭祀的,也有在八月初三灶君生日祭祀的,还有在腊月初八祭祀的。唐宋之后,多数地区定在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祀,俗称“送神”。古时,民间十分重视祭灶,民谚说:“三番谢灶,胜做一坛醮。” 在笔者小的时候,许多人家的厨房都供有灶神,没供灶神的则用红纸写上“灶君司命”字样代替,两旁还贴一副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由于民间认为灶神会向天曹汇报人间善恶,有人就认为这是专门向上级打小报告的神,对其不满,但又感到惹不起躲不起,因而敬畏有加。祭灶时,既要“行贿讨好”,又想逃避处罚,所以除了供奉许多金楮、佳肴、果品外,还特地供奉做成塔形的“糖塔”,为灶神登天提供方便;又供奉不少麦芽糖,设下“阴谋”要把灶神的嘴巴粘住说不了话,或者使灶神说话时口齿不清,使玉皇大帝听不清那些对人们不利的话。特别是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更是乐此不疲。 据说老一代的灶君徇私舞弊,老是向玉皇报喜不报忧,未能为劳苦大众主持公道,受到群众反对,顾张思的《土风录》记载有《打灶君》的戏曲演出。老一代的灶君不受欢迎,百姓们另请出一位劳动人民出身的姓张名仁的正人君子当灶君。这个传说反映了老百姓心中对待是非曲直的一种态度。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拜灶君称为“送神”,到正月初四,又复请灶君回位,称为“接神”,又是一番祭敬。 斗转星移,如今隆重祭灶仪式已不多见,但一些人家仍有“送神”的习惯。除夕的围炉守岁也与祭灶遗俗有关。

1、一般来说,供奉家谱需要准备好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就是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还有的就是在腊月二十八的时候蒸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另外还有米饭,和其他的供品,都是有一定的讲究的。

2、一般都会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就需要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还要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这之后开始,就需要早晚去祭拜了,到了初三晚上的时候就要送年了,就会把所有的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

怎么送神呀?

一般来说,请来的神是不可以随便送人的因为你要送别人的话,会则损自己的福分也会给接受的人带来坏运气我给你的建议是请回家或者是送到附近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