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文化艺术
土家语属于藏缅语系,其传统名字仅仅有名而无姓。
例如:
雍尼、布所、日客额、地额额、匠帅拔佩、
洛雨、墨比卡巴、春巴嬷嬷、墨贴巴、傩贴巴、依窝嬷嬷、头嘎、西朗等等
土家人和大自然有天然的亲和力,于是他们在取名时往往和自然有关。比如龙山坡脚的土家人现在给小孩起的乳名大部分还是为土家语名。
例如:热木(美竹)、亥木(盛竹)、阿聚什用(岩下大将)、岜必(小山)、麦铁送(天官) 一是统治阶级的官方语言记录:据史籍《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古巴郡的“南郡蛮五姓”中,有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五个大的氏族群体,但这几个姓在当今土家族中是小姓,巴姓、瞫姓、相姓几乎完全没有。
土家族姓氏与汉族大同小异,除了较为特殊的田、向、覃、彭、冉外,其他的李、杨、王、张、刘、陈、赵、黄、周等等姓氏的人口数量排列顺序与汉族百家姓人口数量排列顺序大同小异。
二是在不断归顺中央王朝途中依附的汉名汉姓。
这种情况十分复杂,简单来说有土司被赐予汉姓,其所辖人员皆依附其姓。
古代汉族规定蛮夷不可入仕,也有为了入仕而购买汉族家谱伪托于下。明朝时达到一个小高峰,以至于很多西南苗族和土家族的家谱都来自江西。
还有一种是依归大户姓氏。无地农民依归大户后自然攀附大姓,这些自耕农子弟如若考取功名,大户更加乐于承认其为宗族。 1、桃源大田覃氏 清乾隆十二年(1747)建宗祠于县东罗家店。族谱创修于1931年。
2、桃源木塘覃氏 宗祠在县城东门桥。族谱创修于1929年。
3、石门覃氏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光裕堂一修族谱,清道光六年(1826)二修,光绪元年(1875)三修,1922年四修。嘉庆十八年(1813)九如堂一修族谱,光绪八年(1882)二修,1931年三修。2004年光裕堂、九如堂及拳甫裔合修族谱。字派: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道,事业佐明堂,定国忠谟显,安人厚泽扬,熙廷常懋绩,奕代普联芳,志学希贤圣,徵庸步寿康,百华祥豫兆,繁衍序弥昌。
4、石门覃氏 清嘉庆十九年(1814)一修族谱,光绪八年(1882)二修,1931年三修。旧派:明大国正自以勋,宇宙调和遇圣君,念昔开基多用武,从今继绪在修文,世传韬略光先德,兰桂腾芳永绍芬。
5、石门长梯隘覃氏 清光绪元年(1875)、1921年、2004年与添顺公裔合修族谱,现今2200余人。派语:拳秀显洪宝世正日双嘉云翔,永远绍先绪,盛朝多明士,兴业佐明堂。
6、澧县、津市覃氏 支谱始修于明,清道光元年(1821)二修,光绪十七年(1891)三修,1947年四修。2004年与石门光裕堂、九如堂合谱。派语同石门光裕堂覃氏。
7、慈利覃氏 清光绪三十年(1904)纂有族谱。
8、麻阳八里桥、兰村覃氏 麻阳景公房旧议字派:庆廷时如应,天子万代启(兴)隆,祖(宗)德光方远,仁文绍国华,进程开世册,昌大起家声(老字“光”对新派“立”)。五大公房1990年三届合修族谱新字:洪都京兆堂,诗书中科甲,立志辅朝纲,根培枝叶茂,积玉振家邦,健康享寿久,荣华富贵长,喜庆千秋景,祖传万代芳。
9、张家界三潭坪覃氏 族谱创修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1994年续修。三潭坪派派行: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石门派派行: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道。茅岗御派派行:廷胤洪声纯祖忠熙朝嘉世德永代著。中湖派派行:国尚大学仕明登正朝长文章遵孔孟。旋家峪派派行:囗囗囗德正红大其士宗文章遵孔孟。青竹界派派行:万正印新仕家启寿远长文章遵正大。榔溪派派行:万正印新仕家启寿远长祖泽延恒永。大庄派派行:宗仲印文德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五溪派派行:汝效星茂世启希士开成大运光德永。公定统一派行:良尚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大,基业肇荣昌,定邦勋名在,承先盛绩扬,万传敦本序,佑启自联芳,忠厚前谟显,诗书宜训详,攀桂才高举,培兰庭满香,崇儒昭谦让,造育多熹康,逢原创京史,锡位振三纲,为孝垂能守,居临循五常,支源流泽久,百代若同堂。
10、桃源夺甲桥田氏 宗祠在夺甲桥。族谱创修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1946年续修。
11、桃源浯溪田氏 光绪十六年(1890)建宗祠于让家坝。族谱创修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
12、石门白洋湖田氏 明崇祯间始修族谱,清乾隆十六年(1751)二修,咸丰九年(1859)三修,1928年四修。字派:万遇受仲单永单大万春(胜)国(春)登(正)虞(起)单(之)种(世)光(应)士淳民良,长裕启祥,家有余庆,祖德荣昌。2005年湘西北田氏联修宗谱,拟定通派:岱惠容高雅,复祠振伟积,凯岸舒皓欣,知严育健骐。白洋湖田氏自“余”字后采用通派。
13、石门黄溪坪、马鞍铺田氏 派语:锦永相光至,钟冰极美时。一本传宗泽,经书启象贤。“宗”字后采用通派。马鞍铺祠清同治二年(1863)首修族谱,至今人口1000余人,派语:祚永崇孔孟,秀启应万钟,相世承文德,家声自恢洪,圣朝登义士,上国为荣宗。"朝"字后采用通派。
14、石门磨市田氏 字派:永廷兴时应,朝国启文明,万士登金榜,洪基绍先生。“生”字后采用通派。
15、凤凰田氏 字派:其一“祖宗庆兴应,景儒茂仁宏”。其二“荣太谷有仕忠时”。
16、芷江罗平彭氏 始迁祖瑊公,字紫梁,原籍江西吉安,唐懿宗时因官辰州刺史迁湘,开基于芷江罗平乡。族人分布在马公坪以及永顺、保靖等地。
17、麻阳锦和彭氏 派语:友从胜际,光明正大,廷应世喜,国容在先。
18、麻阳土桥溪彭氏 派语:志敬亭大仲,师天忠万相,必定光祖德,宏开先泽茂,启祥昌我宗。
19、麻阳彭氏 派语:从显士定永,志兴万全方,日秀文武政,世代庆隆昌。
20、桑植彭氏 宗祠在县城。
21、桃源青云向氏 宗祠在向家坪。族谱创修于1941年。
22、桃源大里坪向氏 清雍正十三年(1735)创修墨谱,光绪八年(1882)、光绪三十二年(1906)、宣统元年(1909)、1936年续修。
23、桃源太平庵向氏 清咸丰十二年(1862)建宗祠于太平庵。族谱创修于道光十二年(1832),1914年续修。
24、桑植竹叶坪向氏 民国年间与旧土司裔合谱。
25、益阳向氏 清道光十六年(1836)二支始合修宗谱,称三修,光绪四年(1878)四修,1917年五修。贤暹公房派语:述延以序德,志士克承先,建基舒国步,大启本家传。洪德公房派语:名贤以序德,志士克承先,建基舒国步,大启本家传。
26、凤凰瓮来杨氏 宗祠在凤凰县新场乡瓮来,清道光三年始修宗谱。清道光十六年与廪卡杨氏、芷盈杨氏合谱,建宗祠与县城。 27、凤凰廪卡杨氏 清道光十六年始修宗谱,宗祠在县城。
28、凤凰芷盈杨氏 清道光十六年始修宗谱,宗祠在县城。
29、怀化杨氏 始祖明则公。三世祖首选迁贵州铜仁府;首达迁靖州莳竹县九宕梆洞,首达生七子:正金居托口,正玉居洪江岩头湾,正满居岩里,正堂居新路河,正福居辰溪木州,正禄居泸溪,正寿居常德太平门。正堂生四子:才稳居铜安(铜湾)龙家湾(后改杨家堤);才广居卧龙杨氏屋场;才进居白岩青山下(黄溪);才祯居淇滩。
30、怀化卧龙杨氏 清乾隆四十年(1775)建宗祠于卧龙老屋院。 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有主张彝语支。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关于土家语的系属问题,罗常培、傅懋绩二位合写的《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概况》一文中提到:“……土家语言中有些特点跟彝语近似,也应暂时列入彝语支”,此外尚无定论。
绝大多数人通汉语,如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现时使用1984年创制的拉丁文字(也有毕兹卡精英人士结合汉字、日语和藏元音创制的“毕兹文字方案”)。
土家语是毕兹卡语和孟兹语两种语言的统称。但由于孟兹语一直以来就是小众语言,使用人数极少,故一般提及土家语指的是武陵山区一千多年的通用语言毕基语。土家语言属藏缅语族,语支未定,一说属彝语支(语音相对接近),一说属羌语支(黏着程度高),但毕基语和绝大多数藏缅语的差异都是十分明显的,当然与完全没有词形变化的汉语、苗瑶语、壮侗语差别更大,因此现一般单独成立土家语支。毕基语为黏着语,孟兹语为分析语。毕基语又分龙山土语和保靖土语两个方言区(注:以往将保靖土语分为沙沙语和虾语,但两者相对龙山土语十分接近,故2006年以后藏缅语学界倾向于两者合并为同一土语)。龙山土语还存在有无颚化和舌尖元音的差异。
土家语的另一支系语言——胡玛语,仅存于永顺县郎溪乡王木村打洞溪。打洞溪因为与世隔绝,山外土家族人受汉文化影响而不断汉化,这里却保存了原生态的土家文化,胡玛语得以保存完好。
毕基语与孟兹语差异过大,无法交流。毕基语两土语间通话基本无碍。即使毕基语更为传统,语音上从改土归流开始也受到了汉语西南官话影响,浊辅音b、d、g、dz、dʑ有所清化,但此转变并不彻底,只有自然停顿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浊音时清化成了不送气清音,而其余时间仍为浊音。而原清音节,停顿之后的第一个音节为清音时送气较强,其余时间送气较弱偶尔不送气。因此,应加强注意这一点,去掉改土归流以来西南官话对毕基语语音的影响,维持清浊二元对立模式,以消除同一个词两种拼写的不便。而孟兹语受周边语言(主要是湘语和苗语)的影响十分深刻,语音与毕基语相去较远不提,语法上也与毕基语的高度黏着背道而驰,完全放弃了黏着手段,变成了分析语。
1983年春,为发展土家聚居区的文化、教育,开展土家、汉双语教学和承传民族优秀文化,吉首大学民族研究室土家族学者彭秀模、叶德书,接受人代会期间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及州直一些代表的意见,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创制少数民族文字的原则和土家语北部方言的语音系统,以龙山县苗儿滩镇为标准音点,创制《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邮寄国内130多位语言学专家、教授,并征求意见。这年秋,彭秀模、叶德书综合各专家教授的意见,对《土家语拼音方案(草案)》进行修订,1984年1月在《吉首大学学报》公开发表,得到国内语言学家的肯定。
位于:广西桂林市阳朔县
月亮山
漓江
印象刘三姐
漓江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东南面,地处东经110。13'-110。40',北纬24。38’—25。04’之间。隶属广西桂林市,位于漓江西岸,风景秀丽。建县始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距今已1400余年。县城距桂林市区65公里,距自治区首府南宁445公里。全县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辖6镇3乡,114个行政村(居)委,总人口30万,居住着汉、壮、瑶、回等13个民族。
阳朔风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阳朔的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山青、水秀、峰奇、洞巧”,为天下四绝。
县内旅游资源可分为一环、二带、五景区。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中国旅游名县”。
阳朔自然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91C,气候温和宜人。有耕地30余万亩,林地80余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苎麻质量特优,沙田柚、金桔、板栗、柿子产量和出口量最多,在广西占有主要地位。地下有丰富的铅锌矿、大理石矿、重晶石矿等。
阳朔水路上溯桂林,下达梧州、广州,常年通航。县城距桂林市区仅65公里,有二级混凝土公路(属321国道线)和桂阳高速公路相连,桂梧高速公路桂阳段(桂林-阳朔)和阳平段(阳朔-平乐)已于2008年建成通车,可直达贺州及广州,高速公路在高田蒙村附近与县城连接;铁路、民航可依桂林与国内外大中城市相通,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的贵阳至广州高速铁路(贵广铁路)将会通过兴坪,并在兴坪设立客货两用的"阳朔车站"。县内有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程控电话装机达1万门,直通国际国内;电力资源充沛。
阳朔人心灵手巧,制作的大量书画作品、画扇、大理石、滑石制品、山水盆景、文化衫、戏剧脸谱、仿古陶器等工艺精湛,畅销国内外旅游市场;阳朔人民热情好客,现每年接待中外游客500多万人次;已引进外资开发项目20余个,总投资4亿元。
历史沿革
阳朔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以北有阳朔山(亦名海洋山)得名,并建治于现在的阳朔镇。民国时期,属桂林专区。1949年阳朔解放,建立人民政府,仍属桂林专区。1981年7月1日划归桂林市管辖,为市辖县。
地貌地形
全县地势东北部和西南部较高,属土山地带。自西北至东南的宽阔地带较低平,属岩溶地貌。中部和东南部为丘陵地带。县境内喀斯特石山平地拔起,群峰林立,海拔在100至500米之间,最高峰1700多米。
气候特征
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受海洋气候影响,年平均温度19。C,年平均降雨量16402毫米,相对湿度80%。
行政区划
2002年,阳朔县辖普益乡、杨堤乡、金宝乡、葡萄镇、高田镇、福利镇、兴坪镇、白沙镇、阳朔镇,有汉、壮、瑶、回、苗等13个民族,总人口298769人。
自然资源
阳朔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特别是旅游资源尤为丰富。全县有大小山峰数万座,其中有名山峰数十座;有大小河流17条,著名的有漓江阳朔河段(全长69公里)、遇龙河、田家河、金宝河、大源河、乌龟河;大小岩洞30余个,著名的有黑岩、莲花岩、来仙洞等;矿产有铅、锌、铜、铁、铝土、汞等金属矿和石灰石、重晶石、大理石、朱砂、粘土、河沙、山沙等非金属矿。阳朔植被极好,国有大源林场万余亩,全县森林覆盖面2002年达444%。
旅游资源
阳朔县始建于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位于广西的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距桂林市陆路65公里,水路8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142838平方公里,现有总人口近30万人,属桂林市管辖。全县辖九个乡镇(6镇3乡),114个行政村(居委会)。“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在世界上所占有的重要位置。阳朔地处中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境内山峰林立,平地拔起,千资百态,如人物、似走兽、若器皿、类飞禽,另具情趣,令人回味无穷,山上竹木繁茂,四季常青,山山有洞,洞洞奇美,洞中乳石遍布,晶莹剔透,如艺术长廊,似天然迷宫。阳朔的水清澈透明,绿水悠悠,如情似梦,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形容为“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美丽的桂林山水之精华所在地,整个阳朔恰似一座瑰丽多彩的大公园。阳朔,因为美丽,因为别致,千百年来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文人墨客的赞美名名;因为奇特,因为非凡,这里曾留下许许多多伟人政要的音容足迹。孙中山、-、-、-等我国领袖人物曾在阳朔指点江山,使阳朔更臻完美;胡志明、克林顿等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二百多位首脑人物曾在这里流连忘返,使阳朔更富盛名。自对外开放后,平均每年来阳朔旅游观光的游客达18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三分之一,被誉中国旅游名县。
阳朔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得天独厚,其特别是:“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有名的风景点达250多处,景观集中,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中西文化交融。
阳朔旅游景点
著名的旅游景点如下:
阳朔漓江景区 · 阳朔遇龙河 · 阳朔蝴蝶泉
阳朔九马画山 · 阳朔福利古镇 · 阳朔聚龙潭
阳朔鉴山寺 ·阳朔西街 · 阳朔世外桃源
阳朔石头城 · 阳朔山水园 · 阳朔泥巴浴
阳朔刘三姐水上公园 · 阳朔莲花岩 · 阳朔东郎山
阳朔大榕树月亮山 · 阳朔印象刘三姐
以下为详细介绍的景区
阳朔风光阳朔漓江景区
此景区为漓江风景精华,全线长48公里,是到桂林旅游的必游线路。这一景区
江水清澄见底,宛如罗带的漓江蜿蜒于苍翠雄奇的群山之间,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江边名山密集、千姿百态、翠竹丛丛,村落屋宇掩映在绿树丛中,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长轴,宛若一道千回百转的画廊。县境自杨堤冠岩村顺江而下,主要景点有:桃源仙境、浪石胜境、仙人推磨、绣山彩壁、鸳鸯戏水、九马画山、七姐下凡、螺蛳山等二十多处。乘舟游览这一景区,好似遨游仙宫,如入梦境,“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遇龙河景区
遇龙河是阳朔县第二大河,全长425公里,至书童山汇入漓江。河面宽38—61米,水深05—09米。河两岸奇峰秀丽。竹木苍翠、水质清澈、景色宜人。主要景点有:犀牛塘、水厄风光、五指山、朝阳寨、仙桂桥、遇龙桥、归义古城遗址、汉墓群、东晕岩、八仙过海等近20处。由于这一景区有古石桥群、田园风光、宋桥、唐城遗址、汉墓群等,使景区蒙上一层古色古香的神密色彩。旧县村是唐代开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归义县县城,有唐代的城墙、明代的民居及清代的进士庄园,古建筑形式多样,时间跨度大,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古桥造型典雅,与附近的归义古城遗址、旧县村古建筑和古人类文化遗址等构成了遇龙河阳朔历史文化长廊。遇龙河田园风光旅游,最适宜采用三、五成群结伴徒步的游赏方式。遇龙河水清见底,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偶有飞鸟鸣聚,水车吱吱呀呀,旅游者可感受真正“诗境家园”的意韵。
大榕树风景区
阳朔风光如果说阳朔是一个大盆景,那么,阳朔大榕树景区就是这个盆景中不可不看的点缀,毫不夸张的说,大榕树整个景区就像一幅自然天成,形神兼备且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中国山水画。景区中心,有一棵已有14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相传是广西壮族歌仙留三姐与情人阿牛哥的定情处,著名的音乐**《刘三姐》部分外景画面就在此拍摄,相信看过**《刘三姐》的人不会忘记那古榕树下动听的情歌,还有火红的绣球
大榕树下,金宝河缓缓流淌,明净如镜,附近的猩猩山,水狮岩,骆驼峰,与周围村舍阡陌构成绝世田园风光。
大源河景区
大源河:又名兴坪河。发源于兴坪镇大源村委的进广源一带山岭。流径大源、江村、书家堡等村委,在兴坪镇北侧汇入漓江,全长267公里,是阳朔境内较大的漓江支流。该河在大源山区河道如网,且落差很大,居住较分散的当地山民们利用这个条件,因地制宜,建起了数十座简易小型水电站,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其余河段属岩溶地貌,河道蜿蜒曲回,风光绮丽,特别是流径兴坪镇、被当地人称冲水潭的河段,两岸古木参差、凤竹摇曳、小桥流水,构成一幅自然形态的园林式景观。
古寨石城
古石城:在葡萄镇杨梅岭村北侧。城墙依山而建,东、西、南、北四大石拱城门尚保存完好。城内面积约6平方公里。城内出土有古建筑浮雕石件多块。至于古城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为何而建的问题,至今仍是个谜。近年来,这个谜吸引着不少国内外人士来此访古探秘。
古屋农舍
阳朔风光渔村:位于兴坪镇西面2公里处,是漓江沿岸著名古村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世纪)。该村以清代为鼎盛期,出官宦、财主多人,现存建筑多为当时所建,至今仍保留较完好。该村民居建筑除了有典型的南方古民居特点外,还带有很明显的阶级身份特征,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又讲究身份制式的官宦家居;讲究安全防盗却不讲究形制的财主家舍;与这些高墙大院相比,相形见绌却还适用的普通民居。该村仿山傍水,风光秀丽。曾有两位大国总统访问过该村。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特别大总结的孙中山率师北上时,途中特意安排访问了渔村;1978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专程访问了渔村。历代国内一些名流如康有为等也曾到渔村作客。现在,慕名前往渔村的人络绎不绝。木山村:约建于公元13世纪,在县城南面2公里处。村舍为明末清初建筑,且布局奇特。全村古屋围绕一口圆形池塘而建,构成八卦形,以塘中活鱼为太极图,如此巧妙的构思,实为罕见,又名“八卦村”。村周围有漓江著名景点“雪狮双岭”、“仙人坐车”、“书童山”等。朗梓村:是阳朔县内以文化著称的壮族古村。始建于公元16世纪,位于高田镇西部。现尚存的覃氏祠堂和覃氏古宅,均为清代建筑,以规模宏大和工艺精美,吸引着许多国内外游人来此观光。龙潭村:在月亮山西侧,建于明代。该村不仅以古村风貌著称,由环列四周的奇峰构成的“龙潭八景”更是引人入胜,村后龙潭水质适宜做豆腐,村民多以做油豆腐为第二产业。“龙潭豆腐”是享誉桂北的传统特产,成为龙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公村:位于普益乡西面漓江之滨。现有建筑多为清朝初期建筑。村前的“得月楼”是县内名楼之一。1921年孙中山从漓江水路北上时,曾到村西的“应求宫”一览,并题诗于壁。村旁的“留公三潭”以水色各异成为一处地质奇观。此外,县内值得一游的古村还有福利镇的渡头村、枫林村,兴坪镇的书家堡村,杨堤的浪石村,高田的乐响村、思和村等。
文化古迹
仙桂桥:位于遇龙河中游,始建于1123年,是广西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石拱桥。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遇龙桥:在仙桂桥西侧,建于明代,横跨遇龙河,是县内最大的单拱石桥,为遇龙河秀美的风光增色不少。
永安桥:俗称“大桥”,在金宝圩东南面。始建于1870年,桥长60米,横跨金宝河,是广西规模较大的木质单拱古桥。桥面建有桥 亭。
县内著名的古桥还有:县城的双月桥,福利镇的吕字桥,兴坪镇的龙母桥,普益乡的千家桥等数十座。广西最圆单孔石桥-富里桥
反璞归真——自然之旅:在阳朔,大自然的神奇发挥得淋漓尽致,自然之旅就推到了最前位。自然之旅除了可以顺江而下游漓江外,更可以到“小漓江”之称的遇龙河结伴漂流,享受刺激浪漫的水上玩法,来一次水上浪漫之游。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最原始也最古老和自然的阳朔月亮山菩萨水岩泥巴沐浴,称为洗泥巴澡,到此一游的美国人称之为“自然洗礼”,英国人则说是钻进“东方怀抱”,是真正的回归自然。阳则处处皆画,徒步期间可受到大自然陶冶,历练身体,又可从容的领略风光。走累了,直接驻扎于江边青青草坪或是青山绿水间,野营就开始了。晚上营火熊熊,完全野外的食宿,更有新奇刺激的野趣,是都市人要求放松又不失刺激的旅游方式。自行车休闲之旅:骑上一辆自行车漫行于田间小路,乡头村尾,青山绿水之中,既有游趣又有利于健身。阳朔的自行车有单人车,双人情侣车,甚至是三人的家庭之旅车,充分满足了不同的旅游者的要求。自行车之旅可以根据自我的时间安排进行,行走自如,一直以来都是国外散客游程首选方式,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年轻游客的喜爱。挑战自我之旅——攀岩:阳朔还是全国最大的攀岩基地,以月亮山洞、蝴蝶泉、穿岩峰、金猫出洞山等为著名,为攀岩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也为喜欢挑战自我的人提供了好的去处。而相关的服务和指导在阳朔也相当的完善。野营者需要的帐篷等野外生活工具,基本生活技能等相关的事务在西街的野营者基地可以得到提供和帮助。在西街可以出租或购买攀岩用具,但是攀岩爱好者务必在阳朔攀岩训练基地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甚为安全。领略风情——民居之旅:可以从从容容的品位阳朔农村保存相当完好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感受依旧淳朴的民风和传统习俗。选择民居风情之旅,举家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过一把农家生活“瘾”,在阳朔已成为一种时尚之游。
阳朔风光度假充电——修学之旅:众所周知,阳朔是“地球村”,是中国最大的英语角,是治“哑巴聋子英语”的最好去处。您可以利用节假日或假期到阳朔,满街的外国人是最好的免费老师。在西街,只要您带上足够的勇气,再找一个老外,聊天便是你提高英语的最佳方式。或是找一个或几个老外结伴同游,这样既可以轻松度假又可以“现学现卖”。要是需要还可以和本地的外语学校联系,他们可以为你量身定做一套学习旅游英语套餐。如可以参加美国亚西国际教育培训中心的培训,与中外师生交流、联欢、学外语;到欧阳峰英语俱乐部,让外国人教你英语,您交他们中文,各取所需,各取所长。或者是到明智外国语女子学校去,体会泡吧学习的乐趣和学习做白领的典雅。休闲观光——徒步之旅:“要看好风景,徒步最舒心”。阳朔处处皆图画,徒步期间,既可受到大自然陶冶,历练身体,又可从容领略风光民情,还可惬意地拍下自己的倩影。
清新自然——艺术家之旅:“迷恋大自然深处,捕捉瞬间永恒”。对于美术、摄影的专家、学生和业余爱好者来说,阳朔就有取之不尽,令人激奋人心的创作素材。在阳朔开始您的艺术家之旅,可以自行取景,也可以请当地的同行或导游作向导。
异国风情——夜游阳朔:夜间的阳朔,将给您一份清新的感受和一种如痴如梦的感觉。行走于滨江道,沿江散步,一天的疲惫都会立刻消除。在县城各色的城市灯光中,此刻西街,地球村的帷幕也徐徐的拉开了,彻底的散发出他特有的异国风情,毫无保留,像玫瑰般完全自我热烈地绽放。漓江的夜,更是梦幻的夜。在闪烁的灯光下,-在江边,江上渔火鱼鹰的捕食渔民的撒网捕鱼一点一滴尽收眼底。要是您喜欢,还可以选择乘游船夜游漓江。在游船的探照灯照射下,漓江和它两岸又是另一个奇幻的世界。
2021年4月,阳朔县上榜2021中国最美乡村百佳县市榜第8名。
2021年1月,《小康》杂志社推出2021中国春季休闲百佳县市榜单,阳朔县位列第6位。
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阳朔县为全国无障碍环境达标市县村镇。
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2020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名单,阳朔县榜上有名。
2020年11月,2020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揭晓,阳朔县榜上有名。
2020年,阳朔县入选2019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代表景点为阳朔西街、世外桃源。
2019年3月,阳朔县上榜2018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7年12月,阳朔县上榜广西首批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2012年3月,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确定阳朔县为第一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姓谭的来历与家史 一、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音 51),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音yi yi)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 的记载,高辛氏糠(音chi)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目覃)(shen)、包(目覃)、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盘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深究,但关于他的传说至少说明了在南方确>>
谭姓氏族的由来 谭姓氏族的由来
周初大封诸侯时,嬴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携几名手下(逃亡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由于时代的变换,山东周边地区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将谭姓命名为本姓)
其家谱有:
山东:郓城县有个郭谭村,全村为谭姓,还有其他乡镇也有正村谭姓家族。潍坊安丘市有村“谭家秋峪村”,村内全部姓“谭”而排除外姓,为谭氏讳真后代。洪武年间,山东大旱,瘟疫四起而迁至此地,有《谭氏家谱》藏于村内,原本下落不详,后世有增补本。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沔阳谭氏宗谱六卷
陕西:陈仓谭家堡谭氏宗谱藏于三卷 宗谱一本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谭姓的老族祖先来自那里 谭姓来源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9940
百家姓谭姓的由来 谭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欢迎您光临安康网查询更多详细信息,免费算命大全 ankangwang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讥>>
谭族和覃族的来源 覃姓来源:1据《万姓统谱》及《古今姓氏书辩证》云:覃氏本为谭氏,避难改姓,去言改为覃。今岭南多此姓。2为南方少数民族姓氏。《姓氏五书》云:蜀中覃姓皆音寻,关陇覃姓则如本音,作谭。南方“覃”氏多念qin。
此姓各地读音不一,宋《百家姓》没有收入之内。2007年统计公布列为第94姓,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129姓,共有130多万人,袁一达统计公布列为第175姓。
谭姓氏的来源(1)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据《姓谱》、《元和姓纂》及《谭氏家谱序》所载,春秋时代有谭国,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公元前684年为齐桓公所灭。谭子逃亡至莒国(在今山东省莒县)子孙以原国名“谭”为氏。(2)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者。谭氏有避仇去言旁改姓覃氏者。
请问谭氏家族的起源在哪里? 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谭姓历史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黄帝。 分布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谈姓与谭姓的区别和联系两个字在姓氏时通用吗 谭姓和谈姓不完全一致,属于两个姓,不能通用。但两个姓中的一部分支派有牵连,确属一个姓。
谭姓来源
1、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省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的记载,高辛氏糠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s、包s、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
谭氏起源谁知道? 谭姓来源 来源有三。出自姒姓 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 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 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谭姓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唐、谭、覃这三个姓的来源,有什么联系? 谭姓来源 一、出自姒姓。即我国谭氏家族的祖先,正是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建立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由于国势一直不强盛,不久沦为齐国的附庸。春秋初年,齐桓公称霸诸侯,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便逃到莒(今山东莒县)国,而留在故国未走的子孙,只好以国为氏,称谭氏。 史书中关于谭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鲁庄公十年:“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奔莒。”无独有偶的是,在《诗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诗曰:“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诗中的谭公就是指谭国的诸侯王,谭国在济南平陵县西南。齐桓公灭谭国的原因是谭国失礼于齐,据说,齐桓公出师经过谭国,谭国国君没有表现出当时应有的礼仪,后来齐桓公班师回国后,其他的诸侯小国都来祝贺,谭国又没派使者前往祝贺。于是,当年(前684年)冬天,齐桓公便以此为理由灭掉了谭国。实际上,春秋时期正是诸侯逐鹿中原之时,齐桓公灭掉谭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争霸。 谭国灭亡后,国君谭伯逃奔到了莒(今山东莒县),留在故国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土,便“以国为氏”,以谭姓相传,这在《姓谱》和《姓纂》中均有记载。 谭伯是大禹的后代,因为大禹姓姒(音 51),所以有人称谭姓“系出姒氏”。明代苏平仲曾做一谭氏家谱,在谱序中写道:“谭本姒姓,子爵。”《史记》说帝禹姓姒。帝禹就是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因治水而立功的大禹。而大禹姒姓的由来是因为大禹的母亲修已“吞薏苡而生禹”。“薏苡”(音yi yi)是一种草本植物,当时被视为仙草,实际它有药用价值。于是,大禹便取苡的一部分与“女”合为“姒”姓。古时侯的姓如“姬”、“姜”等,都带有“女”部。大禹是鲧的儿子,鲧的父亲是颛顼,祖父是昌意,曾祖父是黄帝。 姒姓夏朝灭于子氏商,商灭于姜姓国周。周朝初年大封先圣的后代,将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国,爵位为子,这便是谭国、谭姓的来由之一。 二、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姓,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pan hu)之后,望出弘农。”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姓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后汉书・南蛮传》中有关盘瓠 的记载,高辛氏糠(音chi)是黄帝的曾孙,15岁的时候因辅佐颛顼而建立了很大的功业,被封为诸侯,都城在高辛。后来他遭遇一吴姓将军的侵扰,为此招募天下人,说谁能将吴将军的头斩下来献给他,他就把女儿嫁给他。当时,他喂有一条名叫盘瓠的狗,身上长着五颜六色的毛。盘瓠听到后,竟出其不意地将吴将军的头叼了回来并放到糠的帐下。糠没有办法只好将女儿让盘瓠带走。盘瓠带着公主来到南方一座大山的石室里,后来生了12个孩子――六男六女,盘瓠和他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在此地繁衍生息,便发展成了被史书称为“蛮”的少数民族。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在《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水经注》中都有描述。 根据瑶族人的传说,盘瓠的后代主要有12个姓,分别是:盘、目(目覃)(shen)、包(目覃)、黄、李、邓、周、赵、唐、雷、冯、胡。其中的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变化为覃、谭、潭三姓,晖姓反而消失。 近代考古学表明,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信性。盘瓠是人是犬,亦或只是一图腾象征,且不深究,但关于他的传说至少说明>>
阳朔漓江景区 · 阳朔遇龙河 阳朔风光 · 阳朔蝴蝶泉 阳朔九马画山 · 阳朔福利古镇 · 阳朔聚龙潭 阳朔鉴山寺 ·阳朔西街 · 阳朔世外桃源 阳朔石头城 · 阳朔山水园 · 阳朔泥巴浴 阳朔刘三姐水上公园 · 阳朔莲花岩 · 阳朔东郎山 阳朔大榕树月亮山 · 阳朔印象刘三姐 以下为详细介绍的景区 阳朔漓江景区 此景区为漓江风景精华,全线长48公里,是到桂林旅游的必游线路。这一景区 江水清澄见底,宛如罗带的漓江蜿蜒于苍翠雄奇的群山之间,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江边名山密集、千姿百态、翠竹丛丛,村落屋宇掩映在绿树丛中,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长轴,宛若一道千回百转的画廊。县境自杨堤冠岩村顺江而下,主要景点有:桃源仙境、浪石胜境、仙人推磨、绣山彩壁、鸳鸯戏水、九马画山、七姐下凡、螺蛳山等二十多处。乘舟游览这一景区,好似遨游仙宫,如入梦境,“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遇龙河景区 遇龙河是阳朔县第二大河,全长425公里,至书童山汇入漓江。河面宽38—61米,水深05—09米。河两岸奇峰秀丽。竹木苍翠、水质清澈、景色宜人。主要景点有:犀牛塘、水厄风光、五指山、朝阳寨、仙桂桥、遇龙桥、归义古城遗址、汉墓群、东晕岩、八仙过海等近20处。由于这一景区有古石桥群、田园风光、宋桥、唐城遗址、汉墓群等,使景区蒙上一层古色古香的神密色彩。旧县村是唐代开德四年(公元621年)的归义县县城,有唐代的城墙、明代的民居及清代的进士庄园,古建筑形式多样,时间跨度大,工艺精湛,体现了中国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古桥造型典雅,与附近的归义古城遗址、旧县村古建筑和古人类文化遗址等构成了遇龙河阳朔历史文化长廊。遇龙河田园风光旅游,最适宜采用三、五成群结伴徒步的游赏方式。遇龙河水清见底,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偶有飞鸟鸣聚,水车吱吱呀呀,旅游者可感受真正“诗境家园”的意韵。 大榕树风景区 阳朔风光 如果说阳朔是一个大盆景,那么,阳朔大榕树景区就是这个盆景中不可不看的点缀,毫不夸张的说,大榕树整个景区就像一幅自然天成,形神兼备且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中国山水画。景区中心,有一棵已有1400多年树龄的大榕树,相传是广西壮族歌仙留三姐与情人阿牛哥的定情处,著名的音乐**《刘三姐》部分外景画面就在此拍摄,相信看过**《刘三姐》的人不会忘记那古榕树下动听的情歌,还有火红的绣球…… 大榕树下,金宝河缓缓流淌,明净如镜,附近的猩猩山,水狮岩,骆驼峰,与周围村舍阡陌构成绝世田园风光。 大源河景区 大源河:又名兴坪河。发源于兴坪镇大源村委的进广源一带山岭。流径大源、江村、书家堡等村委,在兴坪镇北侧汇入漓江,全长267公里,是阳朔境内较大的漓江支流。该河在大源山区河道如网,且落差很大,居住较分散的当地山民们利用这个条件,因地制宜,建起了数十座简易小型水电站,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其余河段属岩溶地貌,河道蜿蜒曲回,风光绮丽,特别是流径兴坪镇、被当地人称冲水潭的河段,两岸古木参差、凤竹摇曳、小桥流水,构成一幅自然形态的园林式景观。 古寨石城 古石城:在葡萄镇杨梅岭村北侧。城墙依山而建,东、西、南、北四大石拱城门尚保存完好。城内面积约6平方公里。城内出土有古建筑浮雕石件多块。至于古城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为何而建的问题,至今仍是个谜。近年来,这个谜吸引着不少国内外人士来此访古探秘。 古屋农舍 渔村:位于兴坪镇西面2公里处,是漓江沿岸著名古村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世纪)。该村以清代为鼎盛期,出官宦、财主多人,现存建筑多为当时所建,至今仍保留较完好。该村民居建筑除了有典型的南方古民居特点外,还带有很明显的阶级身份特征,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又讲究身份制式的官宦家居;讲究安全防盗却不讲究形制的财主家舍;与这些高墙大院相比,相形见绌却还适用的普通民居。该村仿山傍水,风光秀丽。曾有两位大国总统访问过该村。1921年时任中华民国特别大总统的孙中山率师北上时,途中特意安排访问了渔村;1998年7月,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专程访问了渔村。历代国内一些名流如康有为等也曾到渔村作客。现在,慕名前往渔村的人络绎不绝。木山村:约建于公元13世纪,在县城南面2公里处。村舍为明末清初建筑,且布局奇特。全村古屋围绕一口圆形池塘而建,构成八卦形,以塘中活鱼为太极图,如此巧妙的构 阳朔风光 思,实为罕见,又名“八卦村”。村周围有漓江著名景点“雪狮双岭”、“仙人坐车”、“书童山”等。朗梓村:是阳朔县内以文化著称的壮族古村。始建于公元16世纪,位于高田镇西部。现尚存的覃氏祠堂和覃氏古宅,均为清代建筑,以规模宏大和工艺精美,吸引着许多国内外游人来此观光。龙潭村:在月亮山西侧,建于明代。该村不仅以古村风貌著称,由环列四周的奇峰构成的“龙潭八景”更是引人入胜,村后龙潭水质适宜做豆腐,村民多以做油豆腐为第二产业。“龙潭豆腐”是享誉桂北的传统特产,成为龙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公村:位于普益乡西面漓江之滨。现有建筑多为清朝初期建筑。村前的“得月楼”是县内名楼之一。1921年孙中山从漓江水路北上时,曾到村西的“应求宫”一览,并题诗于壁。村旁的“留公三潭”以水色各异成为一处地质奇观。此外,县内值得一游的古村还有福利镇的渡头村、枫林村,兴坪镇的书家堡村,杨堤的浪石村,高田的乐响村、思和村等。 文化古迹 仙桂桥: 位于遇龙河中游,始建于1123年,是广西已发现的最古老的石拱桥。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遇龙桥: 在仙桂桥西侧,建于明代,横跨遇龙河,是县内最大的单拱石桥,为遇龙河秀美的风光增色不少。 永安桥: 俗称“大桥”,在金宝圩东南面。始建于1870年,桥长60米,横跨金宝河,是广西规模较大的木质单拱古桥。桥面建有桥 亭。 县内著名的古桥还有: 县城的双月桥,福利镇的吕字桥,兴坪镇的龙母桥,普益乡的千家桥等数十座。广西最圆单孔石桥-富里桥 反璞归真——自然之旅 :在阳朔,大自然的神奇发挥得淋漓尽致,自然之旅就推到了最前位。自然之旅除了可以顺江而下游漓江外,更可以到“小漓江”之称的遇龙河结伴漂流,享受刺激浪漫的水上玩法,来一次水上浪漫之游。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最原始也最古老和自然的阳朔月亮山菩萨水岩泥巴沐浴,称为洗泥巴澡,到此一游的美国人称之为“自然洗礼”,英国人则说是钻进“东方怀抱”,是真正的回归自然。阳则处处皆画,徒步期间可受到大自然陶冶,历练身体,又可从容的领略风光。走累了,直接驻扎于江边青青草坪或是青山绿水间,野营就开始了。晚上营火熊熊,完全野外的食宿,更有新奇刺激的野趣,是都市人要求放松又不失刺激的旅游方式。自行车休闲之旅:骑上一辆自行车漫行于田间小路,乡头村尾,青山绿水之中,既有游趣又有利于健身。阳朔的自行车有单人车,双人情侣车,甚至是三人的家庭之旅车,充分满足了不同的旅游者的要求。自行车之旅可以根据自我的时间安排进行,行走自如,一直以来都是国外散客游程首选方式,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年轻游客的喜爱。挑战自我之旅——攀岩:阳朔还是全国最大的攀岩基地,以月亮山洞、蝴蝶泉、穿岩峰、金猫出洞山等为著名,为攀岩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也为喜欢挑战自我的人提供了好的去处。而相关的服务和指导在阳朔也相当的完善。野营者 蝴蝶岩 需要的帐篷等野外生活工具,基本生活技能等相关的事务在西街的野营者基地可以得到提供和帮助。在西街可以出租或购买攀岩用具,但是攀岩爱好者务必在阳朔攀岩训练基地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甚为安全。领略风情——民居之旅:可以从从容容的品位阳朔农村保存相当完好明清时代的古民居感受依旧淳朴的民风和传统习俗。选择民居风情之旅,举家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过一把农家生活“瘾”,在阳朔已成为一种时尚之游。 度假充电——修学之旅: 众所周知,阳朔是“地球村”,是中国最大的英语角,是治“哑巴聋子英语”的最好去处。您可以利用节假日或假期到阳朔,满街的外国人是最好的免费老师。在西街,只要您带上足够的勇气,再找一个老外,聊天便是你提高英语的最佳方式。或是找一个或几个老外结伴同游,这样既可以轻松度假又可以“现学现卖”。要是需要还可以和本地的外语学校联系,他们可以为你量身定做一套学习旅游英语套餐。如可以参加美国亚西国际教育培训中心的培训,与中外师生交流、联欢、学外语;到欧阳峰英语俱乐部,让外国人教你英语,您交他们中文,各取所需,各取所长。或者是到明智外国语女子学校去,体会泡吧学习的乐趣和学习做白领的典雅。休闲观光——徒步之旅:“要看好风景,徒步最舒心”。阳朔处处皆图画,徒步期间,既可受到大自然陶冶,历练身体,又可从容领略风光民情,还可惬意地拍下自己的倩影。 清新自然——艺术家之旅:“迷恋大自然深处,捕捉瞬间永恒”。对于美术、摄影的专家、学生和业余爱好者来说,阳朔就有取之不尽,令人激奋人心的创作素材。在阳朔开始您的艺术家之旅,可以自行取景,也可以请当地的同行或导游作向导。 异国风情——夜游阳朔: 夜间的阳朔,将给您一份清新的感受和一种如痴如梦的
土家族的文化艺术
本文2023-10-19 07:08:3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8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