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按:柳栋馨宗亲老家是栖霞市南部的西荆夼村,2017年9月笔者曾跟随长裕堂访亲团去过该地,并且写了《山东寻根行之栖霞大庄头<柳氏修祠堂志记>及该地柳氏迁徙问题初商榷》。柳栋馨宗亲正为西荆夼村编修家谱和村志,读后该书深有感触,收到书后不到三日便写了读后感。
近日幸得陕西蓝田柳氏宗亲柳育龙编写的《家谱与寻根——以柳姓为例》(征询稿)一书。阅读过后,深有感触!
看到书,将近1寸厚。拿到手,1斤有余。打开书,文章编纂有序。阅读书,真是难得的黄金屋!
今年秋,我在山东柳姓联谊会的QQ群了解到,有一柳姓寻亲团到胶东地区寻亲,并且赠书《家谱与寻根》,经过了解作者柳育龙是一位年长我一岁的铁路职工,因为跟我经历实在相近,顿感亲切!偶然机会得到了此书,如获至宝般的阅读,读后感慨万千!
书中在绪论讲述了家谱及家谱的重要性,以及全国柳姓的基本情况。上篇分六编详细阐述了新旧家谱应该包含的内容,以及家谱编写流程及存在问题,并对每一方面进行详实的经验介绍和意见建议。下篇分四编寻根的情感和寻根指南。附录更是对修编家谱中常用到的词汇、年号以及可能用到的资料,汇集一起以便查阅使用。真的是现代修编家谱的必备书啊!
我比柳育龙小一岁,也是一位类似铁路的职工,也是常年在外不再回村的`年轻人。从2015年开始,我也开始发起并收集我们栖霞西荆夼村的柳氏家谱。我的出发点很简单:只为让我们村一些像我这样的漂泊在外的人,有一本家谱在手,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我看到柳育龙在书中对故乡的情感,在修编家谱时遇到的困难,让我思绪万千,心里更是五味杂陈。我在村里倡议修编家谱,邻村人都认为我是某个退休老头,得知我是不足30岁后,都连连称赞。可是,我现在对比柳育龙宗亲,差的实在是太大,实在是太远。但是,我有一种自豪感,作为年青一代,应该多回报社会,回报我们的柳姓家族,不枉我们始祖柳下惠“和圣”的称号!
通过此书,我更是得到了修编家谱,编写村志的思路和提纲。恰恰我现在正用微信公众平台在做我们的村志资料收集工作,也在发起对我们村村民对修家谱,编村志的兴趣和热情。希望我能在柳育龙宗亲《家谱与寻根》一书的指导下,将我们《西荆夼村柳氏宗谱》《西荆夼村村志》早日付梓。
愿我们年轻人共同努力,为华夏大地的所有柳姓,乃至其他姓氏,贡献出自己的宝贵经验,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繁荣!
有。
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柳明湖老人从自家的家谱和柳哲浙江老家的柳氏家谱中得知,其柳氏一族的祖宗是后人传说的坐怀不乱的柳下惠。
柳下惠,生于公元前720年,卒于公元前621年,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又有字子禽一说,鲁国柳下邑人。
位于沁水县城西南25公里的土沃乡西文兴村。这里风光秀美,四时景色宜人,南眺行屋拱翠,北望台挺秀,东西两边左抱右环,是谓“环山居”。这里主要是明清时期城堡式的民居建筑群。它与唐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柳宗元有著密切的历史源渊。柳氏民居现存的“河东世泽”、“司马第”两块门匾和《柳氏家谱》中“柳氏系河东世泽……唐末世祖,永州司马”,以及村内关帝庙碑文中“关帝与吾同乡”、“念祖怀乡”等记载均可佐证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后代住所。
作为明、清时城堡式庄园建筑的典范,其整个建筑大体分为三部分。其中包括外府区柳氏祠堂、关帝庙、文庙、圣殿、小学堂、纸帛楼﹔中部区文昌阁、校场、石牌楼﹔全封闭内府区的小戏台、观河亭、府门楼等数拾处人文景观。此外还有至今保存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小巷18多条约15公里。
柳氏民居受其书香门第影响,府院建筑的创意及文化蕴含都达到很高水准。不仅题材多样,构图慎密,而且在运用传统吉祥图案喻事和谐音表现手法方面都令人大开眼界。如以莲花、桂枝表示“连生贵子”,用一根绳子串三个铜钱表示“连中三元”,以五蝙蝠展翅围绕“寿”字表示“五福朝寿”等,类似图案仅“行邀天宠”门楼就有30多种。
柳氏民居中现存字画也有独到之处,除朱熹、文征明、王阳明、郑观洛等名人碑刻手迹40多通外,还有唐代著名画家“吴带当风”之称的吴道子的墨迹画碑,其《圣人十哲图》取材孔子向十大弟子讲述尧舜故事的场面,堪称绝世之作,尤其在北方极为罕见。
除此之外,柳氏民居中尚有家传祖训,世代名人传记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就有柳遇春与吏部尚书王国光,内阁大学士田宜庵同游历山舜王坪的记载。
读史明志、知古通今。柳氏民居作为一个集南北风韵于一体的明清文化奇观,不仅是一部研究地方民风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而且在建筑、碑刻、书法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柳氏民居的先祖,为唐代河东解州柳宗元的同宗。唐末永贞年间,柳宗元参与王叔文的政治革新遭到贬黜,他的同族为了免受牵连而四散逃避,族中一支就隐居在此。历经宋元两代,河东柳氏族人游居历山一带,时至明代永乐年间,河东绛州公柳琛携妻杨氏定居沁水,建造西文兴村,距今约600年。柳氏民居真实地记载了由明代的“官而商”到清代的“商而官”的社会发展史,揭开了河东柳氏家族百世书香门第的神秘面纱。
隋唐是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史的又一个大一统时期,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达到了高度的整合,对于婚姻家庭制度的规范也走得更远
一方面是通过教化来整顿魏晋以来混乱的婚姻和家庭制度,将颜氏家训大力推广,并表彰一些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家族,将其作为社会的典范,另外,还有许多书籍是关于女子教育的,尤其女性撰写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如的,著有女则十篇,宋若莘、宋若昭两姐妹入宫充任后宫妃嫔的教官,著有女论语,对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做了极其详尽的说明
另一方面就是婚姻的立法,的开皇律中专门设有户婚律,唐律中也有户婚律,大致内容是几个:家长主婚和丧期停娶,为了维护家长的尊严,父母、兄长或其他尊亲在婚姻问题上有绝对的权力。父母丧事期间,不能娶嫁,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婚约具有法律效力,倘代法律规定两家一经决定缔结亲事,就必须定立婚书,只要婚书存在,不管是否成亲,婚姻关系得以确认,甚至还规定,如果没有婚书,只要接受了聘礼的,也承认其婚姻关系。禁止近亲结婚,为了保证人口的质量,法律禁止同姓为婚,也禁止有亲属关系的人之间通婚。禁止重婚,不准有妻的另外娶妻。肯定纳妾,唐律规定,家中的侍女如果被主人看中,并为主人生了孩子的,允许升为妾,不得刁难,妻如果50岁还没有生孩子的,妾可以升为妻
有纳妾制度的被允许,在唐代的上层社会中,是不折不扣地推行着一夫一妻多妾制,而且,妾的数量越来越大,比如皇帝,皇后以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是为夫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是为九嫔;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合起来共二十七人,是为世妇;宝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共八十一人,是为御妻;这些是有品级的,除了这些名正言顺的外,后宫之中的宫女还有无数,人数众多。因而有诗:三千宫女姻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唐代大量的诗歌是反映这种婚姻事实的,故有宫怨诗的体裁,其中还产生了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如红叶题诗一事就是有名的例子,据说中书舍人卢渥,在唐宫的溪水旁发现了一张题有诗的红叶,上面写着: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一入深宫中,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于有情人。卢渥感慨不已,将红叶珍藏起来,并到溪水的上游投下一片红叶寄语宫中人,不久,皇帝淘汰宫女,卢渥与放出的一名宫女结为夫妻,结果发现他们就是互寄红叶的人。当然这是团圆结局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当时的红叶寄于流水而没有结果的占绝大部分: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里断肠时。君恩不尽东六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一叶题诗坐禁城,谁人愁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和风取次行
除了皇帝之外,各级王公大臣的婚姻生活也是妻妾成群,据唐百官志记载,亲王可有孺人二人,另加媵十人,二品官可有媵八人,国公及三品官可六人,四品官可四人,五品官三人。这种婚姻的局面造成了社会问题,那就是贵族家庭中怨女日多,而平民百姓则娶不到老婆,成为了旷夫
是一个崇尚开放宽松的社会,家庭婚恋风俗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和解放。唐代女性可以外出活动,抛头露面,如到郊外、娱乐场所、市街等地,去野游、看戏、赏灯。每年春季,也可以和男人们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尽兴游玩,诗云: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婚姻态度上,与后世的女性相比,也多了几分潇洒自在,少了几分封闭拘谨,这些在唐传奇中都有集中的体现,如西厢记的前身莺莺传,莺莺私结情好,将满腔情和爱奉献给张生。如柳氏传中的柳氏本为李生所宠幸的姬妾,她却属意于羁滞贫甚的才子韩翊。负气爱才的李生便将她嫁给了韩生。后来柳氏虽历经艰苦磨难,始终痴心不改,对爱情忠贞不渝
在唐朝,再嫁是常有的事情,仅从唐代公主流行的改嫁之风就可以看出这种开放的社会潮流。唐公主再嫁者达二十三人。其中高祖女四,太宗女六,中宗女二,睿宗女二,玄宗女八,肃宗女一。更有意思的是在敦煌所发现的文书中竟然还有对女子再嫁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鬟,美裙娥媚,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士。
读家谱与寻根有感
本文2023-10-19 05:55: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8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