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冯氏家谱《大树堂刻本六册》《冯氏宗谱八卷》《冯氏族谱八卷》在哪个网站能找到这几本书?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找冯氏家谱《大树堂刻本六册》《冯氏宗谱八卷》《冯氏族谱八卷》在哪个网站能找到这几本书?,第1张

很幸运看到你的问题。

但是又很遗憾到现在还没有人回答你的问题。也可能你现在已经在别的地方找到了答案,那就得恭喜你啦。

可能是你问的问题有些专业了,没人会。或者别人没有遇到或者接触过你的问题,所以帮不了你。建议你去问题的相关论坛去求助,那里的人通常比较多,也比较热心,可能能快点帮你解决问题。

希望我的回答也能够帮到你!

祝你好运~!

是不是“大堂冯氏宗谱”?

慈城冯氏家谱

家谱作为一种血脉文献,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积极功能。

慈城冯氏,即为1954年前的慈溪冯氏,唐开元廿六年前的句章冯氏,是浙东历史上家族年代最久、人口最兴旺、文化最丰富的巨族之一。

自从东汉壮蕙公(未迁江南之前),已开始分族设谱,到他的曾孙忠贞公始迁江南浙东句章(今慈城),绘图立谱。把北方与南方的家族血脉,环环相扣,连接不断。至清末民初慈城冯氏人才辈出,代有新谱问世,编有各种印本、抄本、宗谱、分谱、支谱、完本、简本数不胜数以下介绍的族谱,虽然只有三十几种,对于慈城冯氏家族说起来,只是极少的一部分。大量的谱牒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无踪无影,现存的寥寥无几,而且多是支谱。

虽然冯氏家族留下来的家谱与他庞大的家族比起来显得十分稀少。但现存的这些信息依旧还是我们研究老慈溪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同时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古镇———慈城的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研究都有难得的文献价值。

本篇研究范围只限在1954年前,老慈溪县行政区域内的冯氏族谱。

一、汉壮蕙公:分族设谱。

蕙公讳闳字淇。汉句章冯氏始迁祖忠贞公的曾祖。曾任江都尉,迁颖川太守,后迁礼部侍郎,特进太保兼右相。卒年六十。现冯氏族谱当中,传存有壮蕙公绘制的五侯图。(此五侯图笔者未见)  

二、汉忠贞公:绘图立谱。

忠贞公讳冕,字端甫。东汉大树将军冯异的后代。汉建安六年(201年),举贤良科累官至朝散大夫,恶董卓之乱,惭立污朝,固请外职,除句章令(一说句章尉),及曹(操)氏篡汉,遂隐居句章之金川(今慈城西北沿山一带)。卒年六十七,葬于浮鳖山南麓(今慈城老慈溪县衙大门,即是忠贞公的墓地,而福聚桥南的大宗祠,即宋元时的大堂,可能原是忠贞公墓前石室。)从此句章冯氏开始发族。

现冯氏族谱当中,传存下来有忠贞公编次,唐忠安始行,慈溪冯氏总排行九十六个字辈。还有汉建安六年之前,发生在北方的冯氏家族的历史资料。尽管慈溪冯氏历年遭受天灾人祸,甚至灭顶之灾。但在中国冯氏族谱之中,慈城所保存的资料———世系延续最长,字辈排列运行最久远,从春秋到民国家族史料最丰富完整。

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明代时有里人在(慈城)浮鳖山南麓,挖出一块晋时残碑,上书冯公之墓。可见慈城浮鳖山不但是三国时忠贞公墓地,晋朝时还是冯氏家族的墓地。

三、唐初忠献公庶作谱记

忠献公讳庶字伯繁,忠贞公之五世孙,唐初曾任正议大夫,后迁御书中丞,进阶上柱国。归葬于慈城西十五里鸡鸣山。忠献公绘有五侯八相十将六翰图象。

四、唐天祐二年(905年)御史公甚夷又修谱之。

御史公所修家谱,可能是当时一部较完整详细的族谱,可惜经唐末之乱散佚殆尽。现存族谱中,五侯二十四公传赞为御史公的遗墨。

另外御史公之后吴越尚书冯叔和,可能在御史公谱基础上作过重修或延接。

冯叔和的高祖为忠安公,祖父为贞毅公。笔者认为冯叔和重修或延接族谱,增加有忠安公、贞毅公墓志铭一篇,也编排过以自己为始的字辈。

五、北宋赵州长史公师古作金川谱

师古公登宋治平四年许安世榜进士。

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从唐时官私谱牒保存下来至北宋,已是极其稀少。

慈溪县金川乡以云湖金沙岙流出的金沙溪而命名。历史上范围,即汉唐时,渔溪以东,北山以南,慈江以北,骢马桥河(唐宋时为慈江一部分)以北,清道观山以西,宋元时南西北界限未变,东面界限划出慈溪县城,向西推进至五婆湖底及慈城大宝山为界。明清时,南西北界限未变,东面界限又向西推进,以郭堂河为界。民国时,金川乡缩小为今三七市周围,比明清时缩小六七倍。

六、北宋端敏公泾作始平谱

此谱作于宋崇宁元年(1102年)。

端敏公登绍圣四年(1097年)何昌言榜进士。

现存有始平谱序言一篇。  

七、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内苑监丞继新,据唐残谱作金字谱,也称表名记善宗谱,又叫冯氏表名记善录。

现存有内苑监丞继新、内阁舍人舒绍宗序言各一篇。

据序言所讲:“故世称冯氏之谱最得夫本源之真,而况金川冯氏先邑而著名,谱之所著风化之所存也。”  

(元季因伯颜之祸,慈溪冯氏家族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元顺帝时,慈溪冯氏绍二金泉太保,讳光道,谥成愍,与相国伯颜有隙,至正二年太保在籍,伯颜因剿寇提兵南下,矫旨欲赤冯氏族,宗人大惧。太保义仆冯郎汇,负孤逃匿,并匿金字谱。在此之前,慈溪县城冯氏统称金川支。因大街支端一,讳福孙;端二,讳寿孙;福聚支端十二,讳福老;西桥支端九,讳秀发;端十一,讳秀福;大桥支端十九,讳寿老;树支端二十,讳贵老;皆为太保族弟,莫不远避,不敢复称金川冯氏,五派之分端由伯颜之祸而起。)

此后,慈溪冯氏家族性命一样宝贵的宋编金字谱,由于伯颜之祸而在世上消失了,直至三百多年后的清乾隆时发现,已漫漶残阙,残不可睹。所以明至清初编写的各种族谱,对于始迁祖,迁慈说,各有表述,现在看来已是不足为奇了。

八、明正统六年(1441),大街支孝子公璨,根据流传下来的宋图二本创为宗谱,御史公益序之。

冯璨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七有传。

冯益字损之,为永乐九年(1411)举人,后任御史。

此部宗谱为代嘉支系的家谱。何谓代嘉支?相传明初,西桥支遂合树支大桥支,并入大街支更号代嘉友。现存有正统六年大桥支冯益序言一篇。

九、明正统九年(1444),教谕公作族谱辨,外翰公烈润色之,县尹公镌协成之。

冯为明宣德十年与夏时正同科举人。

十、明天顺(1457—1464)之前,冯氏大街支编纂过族谱。

大街支宗祠叫大宗祠。大宗祠创办于南宋年间,创办之前原址为冯氏大堂。大宗祠以唐忠安公十二世孙允询为始祖(他约为北宋末期人)。

十一、明天顺(1457—1464)之前,冯氏福聚支编纂过族谱。

福聚支宗祠叫统宗祠,创办于明万历(1573—1620)年间。以唐忠安十六世孙为始祖(他约为南宋中期人)。

十二、明天顺四年(1460),西桥支淮府长史厚(即著名作家冯骥才直系十七代祖),据孝子公宗谱,以欧苏笔法修之合宗谱。

这是一部相当完整的慈溪冯氏宗谱。

据后代冯天玑追述:“公(排行琛九、讳厚,号坦庵)。林下赋闲时见大宗、统宗两祠各有谱,而惠宗独阙然,于是亟思补辑,而以为旧谱皆祖述金川,又念三祠同出自世良公一脉,不忍有歧视心,遂万汇蒐六支而并载之。以敦一本之亲,以联一族之谊。因名其谱,曰合宗。”文中六支:即金川支、大街支、福聚支、西桥支、择树支、大桥支等慈溪冯氏六大支派。

慈城冯氏六大支派是如何命名的:

金川支:即以句章慈溪冯氏始迁故地———居住在金川乡而命名。句章慈溪冯氏汉唐以来至元末,都自称为金川冯氏。元末明初从金川冯氏另外分出五支,即大街支、福聚支、西桥支、树支、大桥支。

大街支:以其居堂之南。堂者,宋元时大堂也,明时改为大宗祠,在慈城大街莫家巷口,原址今为铁路工具厂。

福聚支:以其居福聚桥周围。福聚桥又称观音堂支,因观音堂在福聚桥旁边。而福聚桥为原慈溪县南第二桥,位在今慈城中心。福聚支明万历时建有统宗祠,祠在福聚桥以东约150米处,原址为今慈城中心小学。

西桥支:居慈溪县西五马桥周围(西桥,即五马桥西边南北方向的一座小桥。因在县衙西边,又在西街上(今民主路)而称为西桥)。五马桥在抱珠山南麓,城隍庙西边。慈溪冯氏从金川乡始居地迁往慈溪县城,据史料记载,在北宋初已在五马桥居住。在明万历时建有惠宗祠,祠在应家弄报德庵西侧,原址为今慈城中山路宁波农技学校。

择树支:以其居观音堂之东。该支冯氏人口稀少,地位不显。宗祠依附在大街支的大宗祠,居住地无标志性的华屋。

大桥支;以其居观音堂之西。大桥支同择树支有些相类似,家族不兴旺,当官经商皆不发达。其后多数已迁往西乡彭山、云山附近。宗祠也依附在大宗祠。

十三、明正德年间大街支江都尹安,据西桥支冯厚所编合宗谱基础上修之。这也是一部十分完整的慈溪冯氏宗谱。

冯安:明弘治八年(1495)举人,父冯景茂光绪《慈溪县志》卷二十六有传。

十四、明嘉靖四年(1525),大街支大令公安重修宗谱。现存有嘉靖四年冯安自序一篇。

他在谈到编谱目的:“余家之谱正统间族伯父修之,今已敝坏不全矣。天顺间长史族叔厚重修颇详。弘治以来,生齿益众,科第仕隐之贤者;不减宋元国(明)初之盛,但谱未之及……。”

十五、明嘉靖十七年(1538),大街支养气公灏重修宗谱,京兆公秉仪序之。

冯秉仪为正德九年(1514)进士冯泾之子,嘉靖十年(1531)举人,曾任应天通判。

十六、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楼公审续修之,大学士袁炜,御史颜襄毅公序之。

这部族谱疑是在正德年间冯安所编谱基础上续修而成。现存袁炜序言一篇。

颜襄毅公即为颜鲸,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官任太仆寺少卿,光绪《慈溪县志》有传。

十七、明万历八年(1580),大桥支梅亭公有斌修之,为家谱之大成,京兆公秉仪序之。

现存有冯秉仪《宗谱大成序》一篇。

十八、明天启元年(1621),奇孟公续族谱。

现存冯奇孟《续族谱序》一篇。

十九、明天启五年(1625),福聚军支涯府教授公绍公作福聚谱,封君公云龙序之,共10卷,四大册。封面题《冯氏福聚宗谱》。

慈溪冯氏福聚支(宗祠名为统宗),祠从明万历开始创建在慈溪县城(今慈城)中心,观音堂福聚桥东面(今尚志路,原中心小学的位置)。

二十、明天启五年,西桥支文学公焕,辑冯氏历代缙绅宦林便览。

二十一、明崇祯六年,癸酉仲秋,西桥支文学公瑛统修世谱,仍曰合宗谱,又曰存贞谱。

冯瑛字允荣,号存贞,诸生。为万历十三年乙酉科解元,壬辰进士冯烶胞弟。

现存西桥支冯瑛《合宗谱》记略一篇。

二十二、清康熙三十二年,冯氏福聚军支,修公培初钞存冯氏宗谱辑序,福聚支兖州司马公鹏飞,以其本支作谱,曰:承志录。现存康熙三十二年癸酉冯培初《抄存冯氏宗谱辑序》一篇。

冯鹏飞字乘六,号敬亭,乾隆十六年进士。

二十三、清乾隆二十年,己亥西桥支启雍公镐,作虎胛分支谱,见松溪公维宁序。

二十四、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福聚匠支,义齐公元焘,作承先录。

冯元焘为乾隆时的著名书法家,半浦名士郑性的墓志铭《五岳游人郑丈南溪穿中柱文》为全祖望文;冯元焘书丹。现存乾隆二十二年冯元焘《承先录序》一篇。

二十五、清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福聚支晴轩公炯,钞家乘记略(其实是新编)有识。

现存乾隆三十六年冯炯《抄存家乘记略》一篇。

二十六、清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福聚匠支检讨公全修,得金字残谱及金川谱,合以代嘉福聚两支谱,作四谱合参,现存自序一篇(因元季伯颜之祸,而造成宋谱遗失,经过三百多年后,又发现金川、金字两本宋谱,使得冯氏的族谱得以完整延续下来)。

冯全修:乾隆五十五年进士,钦赐检讨。  

二十七、清乾隆六十年乙卯,福聚军支文学公光墉,据绍功谱,作冯氏尹四房家乘。体例简洁。胞兄太学公光域序之。  

二十八、清嘉庆二十一年,西桥支天玑公编后宗谱。

这是一部汇集慈溪冯氏六支派谱牒的抄本。冯天玑即是慈城创建抱珠藏书楼冯本怀的祖父,可见在冯本怀祖父时已家藏书而抱珠楼可能在冯天玑时已存在。  

二十九、清道光四年,福聚支匠支宗三房分支冯瑚编,这是本很简单支谱抄本,现存上海图书馆(补记至民国)

这支冯氏小支派,康熙时从慈城始迁至西面云山沿一带居住,而冯瑚编谱时。竟说:“始迁祖名讳无考,宋室南渡时迁至慈水(溪)。”说明这支冯氏,已完全脱离慈溪冯氏家族,也被慈溪冯氏家族所遗忘。而他家谱首页的字辈排行四十多字却与冯氏福聚支匠支宗三房所排字辈完全一致。  

三十、清道光十五年(1835),西桥支云濠公编辑旧谱,即为清乾隆时新发现宋金字残谱,及金川谱,合以福聚代嘉两支谱作四谱合参,册藏不详。

现存有清道光十五年冯云濠《旧谱存略》序言一篇。他记述:“自明季迄今又二百年,谱之所遗或藏弃而不出,或漫漶而无稽。我伯父沛斋公虑其久而失考,于是访求支派,手自抄录竭十余年精力,凡数易稿而未竟。(濠)故及其就帙而纂辑之,并志谱之原委如此。”  

三十一、清道光二十三年,西桥支茂春公作西桥支族谱,观察公云濠有序。谱现存上海图书馆。这是本较简洁的抄本,可能为当时编纂西桥支谱时的资料汇集本。  

三十二、清道光、咸丰年间西桥支,观察公云濠、云祥、本怀,据存贞谱及四谱合参,作惠宗祠支谱十六卷。

云濠云祥胞兄弟,是当时国内巨富,家有资产2000万。本怀为云濠云祥族侄。

冯云濠为道光十四年举人,光绪《慈溪县志》有传。

冯本怀为道光十九年举人,官内阁中书。  

三十三、清同治元年,福聚支匠支祖宪公作冯氏支谱不分卷(实为福聚支匠支宗二房支谱)

冯祖宪即为冯泽夫,为清同光时期上海钱庄界领袖之一。在同治元年编撰上海最早洋泾浜英语《英话注解》。

冯祖宪一直希望编辑一部慈溪冯氏完整的宗谱,他广泛地收集资料,“余当欲与族人共修宗谱,集其大成。”由于当时(1861年)“寇陷浙东西,兵燹及慈邑,至再至三泽夫虑谱牒之散之,族人之迁徙,乃就客中见闻所及,辑一谱名曰《慈溪冯氏支谱》”这部族谱前半部为慈溪冯氏宗谱史料,后半部为自己的支系统宗祠匠支宗二房排行。 

三十四、清光绪年间(约1885年前后),西桥支敏楷公编纂:冯氏族谱启承祠支谱(也称西桥支启承祠支谱)共八册,现为慈城冯氏私人家藏。

当时冯敏楷为启承祠支派族长,又为清道观观务总督理。

启承祠以明永乐淮府长史冯厚三子冯炼为始祖,清康熙宁波冯存仁堂药创办人冯映斋为支祖。  

三十五、清光绪三十年冯大员力修冯氏世谱一卷,钞本。现存上海图书馆。

此部家谱疑是慈溪冯氏某小支系残本。  

三十六、清民国慈溪金川冯氏宗谱不分卷,清冯维岳主修,清冯和笙编纂,部分延至民国。1938年抄本,一册为初修本。许多内容都从慈城冯氏族谱里抄来的

历史上浙东赫赫有名的慈溪冯氏,其实起源于慈城西边的金川乡,但金川乡范围较广(前面已作界定)。究竟是哪一个村落,哪一支冯氏为慈城冯氏的祖地?

地处慈城西北六公里的八字桥村所属的石人桥村落冯氏,为慈城冯氏汉唐时期正宗祖地。主要依据有三:其一,去年浙江图书馆新发现一册金川冯氏宗谱抄本记载;其二,石人桥村落现存有金川冯氏家庙;其三,石人桥村落冯氏都自称为冯兵部(即吴越尚书冯叔和)的后代。

石人桥村落地处八字桥村委会北边百米处,东北不到三百米就是2004年震惊国内外考古界,被誉为河姆渡第二的傅家山遗址,正北一千米是中国青瓷摇篮之一的郭堂岙汉窑遗址。西南一百米为宁波市级文保单位———六千年新石器八字桥文化遗址。

三十七、民国:慈溪冯氏启承祠世系贞房支系抄本。

此谱以排行为主,有部分眉批作为重要人物简介。现为慈城冯氏后裔家藏。

以上三十七种慈城冯氏族谱,只是少得可怜的留下过痕迹或大难不死的家族血脉火种。尽管许多老年的冯氏后裔,有上海、江苏、宁波和慈城本地,向笔者口述他们看到过,听到过,甚至抄写与上面不同版本,不同支派的族谱。因为笔者没有看到实物或原始的片言只字,所以暂时放弃记录存在的笔墨。得以后有更多的资料发现,再补充完整。

冯姓来源有二

一、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

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

史称冯氏正宗。

是为河南冯氏。

周王室的远祖名叫弃,据说他的母亲是有邰氏的女儿,又称姜螈。

传说一次姜螈外出游玩,在荒野中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

出于好奇,姜螈下意识地把自己的脚放在大脚印中踩踏了一下,想不到因此“身动如孕”,不久竟真的生下了一个男孩。

姜螈又羞又忿,惟恐这个孩子会带来不祥,于是就偷偷地把他抛弃于路口。

但奇怪的是,在路上往来奔走的牛、马等牲畜看见这个孩子后,竟敬畏地全部跑开了,不敢践踏。

姜螈又把孩子放到山林之中想让野兽吃掉,可偏偏一向寂静无人的荒郊却人来人往。

无奈之际,姜螈又把孩子丢弃在河中的浮冰上,不料天上的飞鸟竟都纷纷降落,展开羽翼为他遮寒挡水。

姜螈认为这是上天的意志,就又把他抱回来抚养。

因为这个孩子曾经被遗弃过,所以为他取名弃。

弃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周代祖先,他在帝尧时期因为善于种植庄稼、发展农耕而名闻天下,百姓都向他学习耕作技术。

作为对他的褒奖,帝舜在位期间,就分封弃在邰地,大家都尊称他为后稷,弃及其后代遂都拥有了姬姓。

后稷的继承人是姬不(空-工+出)(qu),他后因国家衰败而辞官隐居到边疆地区,其后代传到古公宣父时,古公宣父先后生有三子,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小儿子季历。

季历生子姬昌,便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传姬昌出生的时候有祥瑞呈现,古公很高兴地说:“我姬氏将来定当发达,大概希望就在这个姬昌身上吧。”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太伯、虞仲二兄弟猜测古公有让季历及其子姬昌来继承家业之意。

为不使父亲为难,二人便一同离家出走,逃到远方.以便成全季历。

古公去世后,季历以惟一继承人的身份袭沿家世;季历逝后,其子姬昌得立,即西伯侯。

西伯姬昌继承了后稷、古公、季历的仁政,为人厚道,礼贤下士,伯夷、叔齐、散宜生等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投奔、归附,使得西伯的势力、影响日渐扩大。

西伯势力的增长,引起了商纣的警惕,在崇侯虎的挑拨下,商纣把姬昌诱至国都,囚禁起来。

据传,在此期间,他推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即后人所说的“周易”。

西伯被囚后,他的部下、谋士很着急。

为拯救他,他们四处寻找美女、骏马、珍玩等晋献于纣王,并买通其宠臣费仲四处活动,游说纣王。

殷纣王本是酒色之徒,见送来这么多可心之物,早把往日的警惕、猜忌抛到九霄云外。

他得意忘形地说:“单凭这些礼物中的任何一件,都足以抵销西伯的过失,何况竟有这么多呢!”于是下令赦免了姬昌,并授予他“代王征伐”的特权及信物,把军国大事全盘托付西伯,自顾享乐去了。

趁此机会,姬昌率兵东征西讨,先后击败犬戎、密须、耆(于+阝)(han),彻底消灭了崇侯虎,并把崇侯虎的封地改称丰邑,将自己的统治中心由岐迁至丰地。

姬昌病逝后,其太子姬发即位,便是后来的周武王。

公元前11世纪中叶,武王起兵伐纣,克商,纣王众叛亲离,不得不自焚于鹿台。

《周本纪》记载武王胜利后凯旋的情形时说,随同武王同乘一辆车的有三人:“弟叔振铎奉陈常车,周公旦把大钺,毕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这里所说的毕公,是文王的第十五子——姬高,他因追随武王克商受封于“毕”地,亦称“毕公高”。

毕地的位置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

周王朝建立后,毕公高及其后裔便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

作为姬姓贵族的一支,他们与周宗室关系密切,但伴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逐渐与周宗室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毕氏封地中有一处地名曰冯邑,所以不排除毕氏中有部分成员“支邑为姓”而改姓冯,但这只是一种揣测。

事实上,此时冯姓并不明确,更不占主体,毕氏仍是这一支姬姓后裔的主姓。

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是晋献公的荣臣,当时晋宫廷内部正围绕继承权展开激烈斗争。

献公为转移矛盾,积极对外征伐。

全国军队被分作两部,献公亲率上军,太子申生统下军。

毕万受封右将军,随献公征战。

晋军所向披靡,接连吞并了霍国、魏地、耿国。

论功行赏,毕万受封于魏地。

当时有一位叫作卜偃的算命人曾品评毕万说:毕氏的后代一定会兴旺发达的。

万,是个满数;魏,也是大名。

故一定前途无量。

毕万受封11年后,晋献公死,久已存在的宫廷矛盾终于爆发。

四位公子为争夺王位而混战,致使国力损耗,元气大伤。

而毕万一族却日益繁荣,并以新地为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魏氏。

毕万的儿子名武,号魏武子,他一直忠心于亡命公子——重耳。

重耳避祸逃亡,魏武子义无反顾地一直跟随在他身边。

后来重耳终于在秦国等诸侯的支持下归国继承大位,便是晋文公。

魏武子因功再封于魏地,位列大夫,显赫一时。

到魏武子之玄孙魏献子的时候,魏氏:已与当时晋国的智、赵、韩、中行、范氏并称“六卿”,把持了晋国大权。

魏献子之孙魏桓子与赵、韩两家完成了“三家分晋”。

公元前 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三家为诸侯,这便是战国七雄中的魏、赵、韩三家。

魏氏立国,毕氏家族自然受益最大,毕万家族的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居地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部。

于是长卿及其后代因城为氏,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而改姓冯,史称这支冯氏为冯氏正宗,即河南冯氏。

二、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其后子孙以冯为氏。

春秋时期除毕公高一脉冯姓外,郑国也是冯姓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据《世本》所载,郑国著名大夫筒子,以善断而名闻诸侯。

他在任期间,郑国与周边诸侯的纵横往来、攻战联盟等大事,郑国君主都要向他咨询。

筒子广纳贤士,集思广益,其判惭、决策无一不精当,深得郑君赏识。

为褒奖筒子的政绩与贡献,郑国君以冯邑封筒子,筒子入居冯邑后,遂号冯筒子。

而他的封地冯邑,正是后来并入魏国的冯城。

因此,长卿受封冯城之前,冯筒子的后代便早巳在此生活多年,只因筒子的名位远不及毕万及其后裔,所以被忽略或有意淡化了。

因此,源于河南的冯氏应由两部分组成,即先期的冯筒子及其后裔和后来居上的毕魏世家。

他们都可以称为冯姓之源或冯氏正宗。

而且从冯姓产生的过程来看,姬、毕、魏、冯在一定程度上讲“三千年前是一家”。

介绍文件

冯姓迁徒史

冯姓迁徙史

春秋战国时期

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

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

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

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

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

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

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

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

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

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

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

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

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

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

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h6)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

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

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

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

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

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

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

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

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

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

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

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

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

在狱中,冯去疾、冯锄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

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

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 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

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

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

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

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

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

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

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

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

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

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

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

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

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冯姓家谱文献目录

江苏:

冯氏族谱八卷、京口冯氏族谱一卷、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澄江冯氏宗谱十卷、冯氏家谱一卷

浙江:

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桐乡冯氏族谱不分卷、冯氏宗谱一卷

安徽:

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湖北:

冯氏宗谱一卷、冯氏宗谱、冯氏续修支谱八卷、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

广东:

冯氏家谱不分卷、冯氏本房世谱不分卷、冯氏族谱不分卷、南埠冯氏族谱一卷

湖南: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

看完之后,你会觉得你的家族有多伟大!

冯氏家谱

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錡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

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

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详吴氏冯墅分宗听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清)段成鸾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手抄本。

现收藏在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惠芳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冯向荣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

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清)冯伯奇等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冀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清)冯祖恩辑,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胡次乾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清)冯秉良等编,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清)冯锦堂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冯奕瑞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清)冯浩等纂,清朝时期手写本四册。

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清)冯锡曾修辑,清乾隆年间手写本一册。

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冯文金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清)冯焕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清)冯宾皱、冯尧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民国)冯金昌重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民国)冯一枝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二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清)冯景铭纂,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手抄本六册。

现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民国)冯百川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

现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冯村。

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民国)冯景坡续修,清光绪至民国时期钞写本一册。

现收藏在安徽省图书馆。

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清)冯惠堂、冯绍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铅印本。

现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民国)冯义民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手抄本。

现收藏在山东省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活字本一册。

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首两卷、末一卷,(民国)冯秩词、冯敦澍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册。

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乡山田冯氏族谱十卷,首一卷,(清)冯运开修,冯家典纂,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广州冯氏家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铅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冯氏宗谱十卷,(明)冯楷纂修,明朝嘉靖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四~十卷。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冯氏宗谱,(清)冯嗣英纂修,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封鄂冯氏宗谱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现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

后昌冯氏宗谱十四卷,(清)冯仁均、冯义址等纂修,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现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冯氏宗谱,(民国)冯焕文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手抄本一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族谱,(民国)冯曦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铅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代州冯氏族谱四卷,(民国)冯羲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石印本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震纂修,清同治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翼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纂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家谱,(清)冯国鑫纂修,清朝末期抄本一册。

记事至宣统止。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重修支谱六卷,著者待考,清朝时期手抄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冯功名等纂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天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民国)冯振邦等纂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三元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缺第五卷、第十卷、第十三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湘潭冯氏三修族谱二十二卷,(清)冯清峻等修,清光绪八年继立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冯作安等修,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四山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冯氏族谱五卷,著者待考,民国甲子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有虫蛀。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长沙冯氏家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四山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有虫蛀。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上虞永丰冯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四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三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山田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时期百永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七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丹徒冯氏宗谱,(清)冯士煜等纂修,清乾隆四十年著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今仅存第一~四卷。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武进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

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岳阳冯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公元1936年)年始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今仅存第九卷。

冯氏家谱 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锜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 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 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详吴氏冯墅分宗听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清)段成鸾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手抄本。现收藏在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希望对你有帮助:冯氏家谱

冯氏三修族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冯德錡主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湖南省湘潭市图书馆。

冯氏四修族谱六卷,(民国)冯新交主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宁乡。

冯氏支谱三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不详吴氏冯墅分宗听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承启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山西洪洞晋洪洞冯张村段氏家谱一卷,(清)段成鸾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段殿甲手抄本。现收藏在山西省洪洞县档案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清)冯爱恒主修,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宝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根奎等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民国)冯汉南主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四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清)冯惠芳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大树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清)冯锦标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伦正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冯向荣主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清)冯伯奇等修,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清)冯汝冀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树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清)冯祖恩辑,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胡次乾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清)冯秉良等编,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清)冯锦堂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清)冯奕瑞主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树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清)冯浩等纂,清朝时期手写本四册。现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清)冯锡曾修辑,清乾隆年间手写本一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冯文金等纂修,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继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清)冯焕等重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日本、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清)冯宾皱、冯尧铨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七年(

  琅琅乾坤,源远流长,冯氏起源,斯于何时毕万封冯城,其为正宗冯氏家族,今昔非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为冯氏家族的一员,我迫切希望想了解自己的祖先追溯那远古幽幽的梦想和追求冥想、空灵、超越、时间、万物、爱情穿越时空结合与冥冥之中那是另一种境界^^^^^^^^

  冯姓家谱目录 (重新收录)

  10884天津亦政堂冯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刻印本 三册

  注:冯晋初修於清嘉庆十年,此为三修,谱后有

  附卷。

  10885河北涿县涿州冯氏世谱四卷

  (清)冯埏纂修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快雪堂刻本

  北图 河北涿县档

  10886山西代县代州道后冯氏世谱二卷

  (清)冯廷正续修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刻本 三册

  辽宁图 美国

  10887山西代县代州冯氏族谱四卷

  (民国)冯曦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四册

  北图 首都图 科图 历史所 人民大

  学 山西图 辽宁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888上海崇明冯氏支谱

  (清)冯泰松辑

  清光绪刻本 二册

  中央民院

  10889江苏宿迁重修花溪上当冯氏近谱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翼云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上海蔚文印刷局铅印本

  二册

  哈尔滨师大

  注:清乾隆三十五年冯骈始纂。

  10890江苏南通冯氏族谱八卷

  (清)冯梦龙等辑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四册

  江苏南通市图

  10891江苏南通冯氏族谱续编十卷首一卷

  (清)南通冯氏合族重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大树堂刻本 六册

  江苏南通图

  10892江苏如皋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震 冯兆鳌等修

  清同治二年(1863)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嘉靖十一年(1532)冯赞始修。

  10893江苏镇江京口冯氏族谱一卷

  (清)冯春纂

  清同治元年(1862)稿本

  江苏镇江市博

  10894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冯爱恒主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宝啬堂活字本 八册

  美国

  10895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根奎等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德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冯樟明正德六年始修,此为九修。

  10896江苏武进毗陵冯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冯汉南主修

  民国十六年(1927)四德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正德间,此为十修。

  10897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十八卷

  (清)冯惠芳修

  清光绪四年(1878)大树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日本 美国

  10898江苏无锡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冯锦标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伦正堂刊本 二十五册

  美国

  10899江苏无锡锡山冯氏宗谱二十四卷

  (民国)冯向荣主修

  民国三年(1914)大树堂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美国

  10900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八卷

  (清)冯伯奇等修

  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树堂活字本 八册

  人民大学

  10901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卷

  (清)冯汝冀纂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大树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三十二年(1553)冯古田、冯义正始修。

  10902江苏江阴澄江君山冯氏宗谱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荣森等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大树堂木活字本 十三册

  美国

  10903江苏江阴澄江冯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冯廷楠 冯邦彦修

  民国五年(1916)大树堂刻本 十五册

  哈尔滨师大

  注:明万历元年冯秋田始纂。

  10904江苏常熟冯氏家谱一卷

  (清)冯大勋重修 冯国鑫增修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 宣统二年

  (1910) 增修 钞本 一册

  江苏常熟市图

  10905浙江馀杭禹航钦德冯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乃文等序

  民国四年(1915)会经堂刊本 三册

  美国

  10906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俊翰 冯圣谟纂修

  民国十八年(1929)木活字本 八册

  天一阁

  10907浙江鄞县浣溪冯氏宗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冯中旬 冯义法纂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铅印本 十册

  天一阁

  10908浙江慈溪冯氏福聚宗谱十卷

  (明)冯绍功 冯文灿等同辑

  明天启五年(1625)写本 四册

  浙江图

  注:封面题《冯氏福聚宗谱》。

  10909浙江慈溪冯氏支谱不分卷

  (清)冯祖恩辑

  清同治元年(1862)木刻本 一册

  江苏常州市图

  10910浙江奉化吉奇冯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胡次乾纂修

  民国二十八年(1939)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胡德嘉始修於清乾隆四十七年。

  10911浙江海宁大易冯氏谱不分卷

  (清)冯秉良等编

  清雍正二年(1724)刻本

  辽宁图

  注:此谱系冯氏十一世孙冯秉良及其子侄等三

  修。

  10912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十八卷

  (清)冯锦堂纂修

  清光绪元年(1875)树德堂活字本 十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10913浙江海宁赫山冯氏家谱二十二卷

  (清)冯奕瑞主修

  清宣统元年(1909)树德堂木活字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浙江图

  注:清乾隆二年冯正宾始修,此为五修。

  10914浙江桐乡冯氏重修支谱六卷

  (清)冯浩等纂

  稿本 四册

  江苏苏州市图

  10915浙江绍兴冯氏家谱不分卷

  (清)冯锡曾修辑

  清乾隆稿本 一册

  浙江图

  10916浙江绍兴山阴柯桥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冯文金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继孝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日本 美国

  10917浙江绍兴冯氏宗谱四卷

  (清)冯焕等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永思堂木活字本 四册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10918浙江绍兴会稽王显冯氏宗谱六卷

  (清)冯宾皱 冯尧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10919浙江兰溪冯氏宗谱一卷

  (民国)冯金昌重修

  民国七年(1918)木刻本

  10920浙江义乌赤岸孝冯氏宗谱二十三卷首一卷

  (民国)冯一枝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二十六册

  历史所

  10921浙江临海涌泉冯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冯志杰等

  民国二年(1914)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存列传二册,内集诗三册,

  文一册,外集诗一册,文一册)

  浙江临海县涌泉村

  10922浙江临海庄头冯氏家乘四卷

  (民国)冯宾侯等纂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10923安徽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八卷首三卷末三卷

  (清)冯景坊等编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大学 安徽徽州市博

  10924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十二卷

  (清)冯景铭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钞本 六册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5安徽绩溪冯川冯氏宗谱八卷

  (民国)冯百川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安徽绩溪县冯村

  10926安徽绩溪绩邑冯氏族谱十卷

  (民国)冯景坡续修

  清光绪至民国间钞写本 一册

  安徽图

  10927山东栖霞冯氏本分世谱一卷

  (清)冯惠堂 冯绍周等重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铅印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8山东栖霞冯氏西族谱书一卷

  (民国)冯义民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钞本

  山东栖霞县大柳家乡杆林村

  10929湖北黄陂冯氏宗谱

  (民国)冯氏瑞锦堂木活字本 八册

  武汉图

  10930湖北新洲冯氏宗谱一卷

  (清)冯镇金 冯镇文等续修

  民国三十三年(1944)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马河乡冯田反村

  10931湖北黄冈冯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民国)冯功名主编

  民国三十三年(1944)冯氏天宝堂活字本

  十二册

  武汉图

  注:冯和卿始修於清光绪十九年,此为二修。

  10932湖北崇阳冯氏宗谱

  (民国)冯君祥主修 冯停科督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刊本

  湖北崇阳县档

  10933湖北沔阳冯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民国)冯振邦 冯立志主编

  民国三十六年(1947)沔阳冯氏三元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武汉图

  注:冯立榜初修於清光绪二十五年。

  10934湖南长沙冯氏四修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冯祖杰 冯芳桩等主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树德堂刻本十四册

  广东中山图

  注:清乾隆二十八年冯效周、冯廷献首修。。

  10935湖南长沙冯氏四山家谱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冯作安 冯孝周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活字本 十四册

  河北大学

  10936湖南长沙善邑西湖冯氏三修族谱十二卷

  冯德錡等修

  大树堂刻本 十六册

  中央民院

  10937湖南湘潭冯氏续修支谱八卷

  (清)冯开来纂

  清同治元年(1862)凌云堂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38湖南湘潭冯氏三修族谱

  (清)冯泽煌修

  清光绪八年(1882)木刻本

  河北大学

  10939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五修族谱三十三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活字本 一册

  湖南图

  10940湖南湘潭中湘石潭冯氏六修族谱三十七卷

  首二卷末一卷

  (民国)冯秩词

找冯氏家谱《大树堂刻本六册》《冯氏宗谱八卷》《冯氏族谱八卷》在哪个网站能找到这几本书?

很幸运看到你的问题。但是又很遗憾到现在还没有人回答你的问题。也可能你现在已经在别的地方找到了答案,那就得恭喜你啦。可能是你问的问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