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究竟是不是山西长治人
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姓叶赫那拉氏,讳名杏贞[1]。满洲镶蓝旗人;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西太后”、“那拉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叶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征,吏部笔帖式,曾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等。玉牒(皇族家谱)呼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故得“慈禧太后”之称谓。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圣母皇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之东、西暖阁,故得“西太后”之称谓。
由于在其48年的统治期间,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上传统对于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过去对慈禧皇太后的评价几乎是完全负面的。近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1852年5月,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但经常被称作为兰贵人)。
1854年,晋懿嫔。(清制后宫地位共分九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宫女)
1856年,生皇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1857年,晋懿贵妃。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弈䜣留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八月,在恭亲王弈䜣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成功夺权。
1862年,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1865年,罢议政王弈䜣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但是对弈䜣开始有所戒备。
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弈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后来的光绪皇帝)。
1888年,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1894年,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致使在甲午战争战败。
1898年,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与守旧派大臣恐影响其势力,联合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后重行训政。
1900年,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后一天,皇太后于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后葬于定东陵;大行皇帝无嗣,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位(即后来的宣统皇帝)。
按定东陵神牌上记载,皇太后叶赫纳拉氏生前死后得到的谥号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谥字23字,连皇后共25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与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皇后中之最。
1928年,军阀孙殿英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盗掘了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慈禧定东陵,并盗挖慈禧临终时口含大如鸡蛋夜明珠一粒(夜明珠在宫内是太监装饰品)。
溥仪在回忆录里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盗事,并改馈赠给某位民初权贵夫人,让他耿耿于怀。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四十八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于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个人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慈禧太后素有残忍和狡诈之名。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弈䜣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在乙酉时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议和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在“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铺张浪费,以及对于国际时局缺乏认识,允称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之一。其中最显著的事例为花费巨资扩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修建颐和园是光绪为讨好慈禧所为,有部分原因是让慈禧颐养天年还政于光绪。所用款项和海军军费冲突,使北洋海军无法购买已订购的快速巡洋舰(后被日本买去成为“吉野号”,此舰后击沉“致远号”,在甲午海战中有决定作用),并且导致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连续数年经费严重不足。1882年,日本海军还只是鱼雷艇和二千吨以下的近海铁甲舰为主,无大型铁甲巡洋舰。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意图超过北洋海军。1886年,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Louis-Émile Bertin)受雇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岛号”和“厳岛号”。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的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的总排水量在17000吨以上。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000吨,并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舰艇。相反,北洋舰队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再未添加任何船只。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后来海军军费挪用修了慈禧的颐和园。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后,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于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许多批评者谓,慈禧皇太后对于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以及对于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于维系清廷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出于真心支持。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于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于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终于,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以及近畿军权的支持下,顺势从皇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于后党政变成功。于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即嘎然中止;嗣后朝政愈趋保守,对于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大的阻力。受到戊戌政变的影响,慈禧皇太后排斥维新改革,并宠信端王载漪、刚毅等守旧亲贵,甚至考虑撤换光绪皇帝;载漪之子溥俊因而被立为大阿哥,实同储君,然因忌惮光绪皇帝为欧美日列强一致支持,不敢骤废。载漪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对“洋人”的嫉忌之心,极力离间帝后。顺此,朝中形势乃逐渐演变为非理性仇视“洋人”的守旧亲贵,结合保守的清流派,对抗主张务实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当权亲贵的纵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义和拳”乃得以大举进入直隶、进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宫”的形势。慈禧皇太后虽未必相信拳民“神力护体”之说,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夺权的阴谋,但出于本身对于外人反感的心理,且认为“民气可用”,亦未尝严令镇压拳民,终于酿成拳民残杀“教民”、攻击外人、杀死德日外交人员等事故,引起八国联军干涉之祸。慈禧皇太后又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情报,负气残杀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大臣,并率尔对多国宣战,至此大势乃全无转圜余地。联军入京,祸及华北多省,帝后西狩,终以缔结辛丑和约解决;和约规定惩办祸首、谢罪赔款、使馆区驻军、军备限制等,并造成日俄军队长驻满洲的局面,中国的主权以及清帝国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损失。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缔结辛丑和约后慈禧发布“罪已诏”,诏中对列强的“宽大”处理表示感激:“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又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话成为后世指责其卖国之名言。1908年秋光绪帝病逝于瀛台,年方三十八岁。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死因诸说纷纭,没有历史定论。一般相信他是由慈禧授意光绪帝的近侍所毒死(主因是慈禧病重时,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于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其实光绪有妃,妃有身孕,但皆因故为慈禧所赐死,遂长年无后。另有人称他为自然病死,但鲜为后人所采信,因为慈禧临终前似乎预知皇帝将早于自己寿尽,故已着手安排、物色可继位之人选。有一位成年的阿哥曾为慈禧所喜,但最后慈禧仍以其侄孙、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之三岁长子溥仪为帝。民国之后,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1909年(宣统元年)光绪帝葬入中国最后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传说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的过程中,将敌对的海西女真叶赫部消灭,该部酋长金台吉临死前发下的诅咒:“即使我叶赫族里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将建州女真灭亡!”于是后来的满清皇帝为了回避此诅咒,均避免册立叶赫部的女子为后。慈禧太后是叶赫部的后代,而清帝国在她的主政下迈向衰亡,因此有人说慈禧太后的出现正是叶赫部的诅咒应验。由于,努尔哈赤的元配为叶赫部人,也有满清“兴于叶赫,亡于叶赫”之说。
史实上,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姻亲。努尔哈赤的母亲以及许多妃子都是叶赫那拉人氏;皇太极即为叶赫那拉氏(满清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所生。
在清朝时有一个世代传说:叶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孝慈高皇后是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之女,14岁时(明万历16年)作为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结盟条件嫁与努尔哈赤,与努尔哈赤生活了15年,仅生下皇太极一子,29岁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极追谥为太祖高皇后。在孝慈与努尔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间,正是努尔哈赤积极向外扩张,统一女真各部,并收降一部纳娶一妃的辉煌时期。努尔哈赤是用36年的时间统一蒙古与东北其他各部之后,最后才向叶赫那拉氏宣战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叶赫那拉最强大;其二,叶赫那拉的汗是他的亲舅舅,各守关的将领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亲人。当时,努尔哈赤带着他的千军万马,包围了叶赫城,但他没有马上宣战,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请求叶赫那拉氏投降,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明朝政权。可是叶赫纳拉家族认为,你是我们家的姑爷,你不听我的指挥,还要听你的,那哪行呀!坚决不同意。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努尔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愿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禄,凡是反抗的不管是谁,我六亲不认,一律尸首分家。就这样,努尔哈赤向叶赫那拉宣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努尔哈赤最终杀进城去,杀了几万人,而叶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围的首领也纷纷自杀,宁死不降,直到最后,老一代的都死了,剩下年轻的看到大势已去,大势所趋,才向努尔哈赤投降了。正是因为这个故事,一直流传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为世仇,宫中后妃与秀女,不选叶赫那拉氏的传说。传说清末重臣荣禄少年时代,与选秀入宫前之叶赫纳拉氏为情侣,故当叶赫纳拉氏成为皇太后并掌权之后,对于荣禄大力提拔,宠信有加。此说,见于前清宫中女官裕德龄原以英文出版、亦发行有中文版之小说体作品《爱恋紫禁城:慈禧私秘感情生活》,亦为台湾中视电视连续剧戏说慈禧所采用。
: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
4、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推荐于 2016-01-08被提问者采纳
一年级汉语拼音辅导,智力开发,适合3-10岁
值得一看的一年级汉语拼音相关信息推荐
一年级汉语拼音辅导,幼儿园小学智力开发课程,免费试听,提高学习成绩,一年级汉语拼音辅导,3-10岁儿童智力开发选掌门少儿,0元试听
本月7547人已申请相关服务
咨询
上海掌小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人名 - 点击进入查询~
根据文中提到的万字为您推荐
了解 人名,就用天眼查APP,3亿的用户都在用的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基于公开数据,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商业查询服务。
本月57994人下载
咨询
北京金堤科技有限公司广告
姓氏万字是怎么来的?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最美的花火 正在咨询一个情感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中国姓氏排名- 点击进入查询~
了解中国姓氏排名,就用天眼查APP,3亿的用户都在用的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基于公开数据,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商业查询服务。
广告2021-03-23
万 这个姓是怎么由来的?
万姓起源参考之一 万姓在大陆位列百家姓第八十六位,在台湾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源出于姬姓。源自春秋时期的毕万。毕万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在晋国作大夫,帮助晋献公治理国事,又因为有战功,就被封在魏国旧地(今山西芮城北)为诸候国君主。他的后代很昌盛,有一支以万字做姓,世代相传。有传说周武王“以万人而服天下”,所以其后代中就有人以“万”作为姓氏。还有一支万姓。周朝有同姓封国芮国(今陕西大荔县朝邑城南)。芮国的一位君主叫芮伯万。芮伯万的族人,后来取那个万字作为姓。在古代,万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扶风。 万姓先人还有如:万章战国时代的齐国的文士,是孟子的学生,继承孔子的学说。万宝常隋朝音乐家,自小跟琵琶演奏家学艺各种餐器都能弹奏,但被朝廷发配为乐工。不过朝廷还是看重他的才华,在制定乐律时请他参与,但利用了他的才华后又排斥他,使得他一生贫因潦倒。万斯同清朝大学者,精通历史,地理,著作极多。 万姓起源参考之二:虎门话万姓 在珠江口的虎门海滩,有个镇口村,如今村子里生活着3500多人,而70%的人都姓万。走进村口,这里显的美丽而又宁静,但在100 多年前这里却发生过一个流传千古、气壮山河的故事。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侵略军用铁甲舰攻下我虎门要塞后,四处烧杀抢掠。一天,一艘英国军舰闯进镇口村前的海面,疯狂炮轰一通后,100多名英军向镇口村扑来。 万姓后人万溥文:“这条街是我们村的一条小街,叫织布街。以前两旁都是店铺。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鬼子打进来的时候把这条街都烧掉了。所以,后来又重建,现在这都是重建的房子。是最主要的街道,主要商业区就在这儿,现在改名叫则徐街,纪念林则徐。” 当年,逃出去的村民回来后,看到一条500米长的织布街已血流成河, 人们心中燃起复仇的火焰。这时一名叫万洪义的武术教师挺身而出,召集全村人,在这座古庙中抽签,组成敢死队。 镇口村村民委员会主任万锡坤:“我们的前辈叫万洪义,当时在这个庙里开会,开会的时候人多,研究这个问题。开会以后,就涌着要去。跟英国人打仗。抢鸦片回来烧,在消烟池里烧。最后,人多没办法了,就拿那个签,抽签的那个签,抽到谁去就谁去,不能争。非常踊跃,整个情况也是这样。” 当时,生签和死签各100支,但开签时,抽中死签的竟有130多人,原来有30多人暗中把生签改为死签。敢死队用装满火药的坛子,趁着夜色终于炸毁了英军的兵舰,胜利而归。如今,这感天动地的故事虽早已成为历史,但作为万姓的子孙,谁也不会忘记先辈们爱国爱乡的热忱。 万姓后人万溥文:“万姓是主要的一个姓氏。其它还有一支到万江去了。听说我们万姓的来历,像我们祠堂的对联一样,‘派分晋国,系出丰城’晋国就是现在陕西那个地方,陕西、山西那个地方,好像是扶风县。丰城就是现在江西,现在江西也有我们的族谱,也可以查到。先迁到保安,以前叫新安,后来再从新安到我们镇口这个地方,估计是在明朝。” 万姓子孙一代一代生活在这宁静的小村庄里,村里的老人说,过去很多人到海外去谋生,尤其像香港、台湾很多,人们到那里去经商、做生意。现在每年都会有人从海外回来到村中看一看。 虎门,这个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那一尊尊古炮,历历在目的消烟池和林则徐的赫赫威名,吸引着无数的游人,下次你如果有机会来到这里,别忘了到镇口村听听村民为你讲述那段古老的故事。
25赞·3,095浏览
万字姓最早历史记载是什么时候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芮伯的后裔芮伯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成王姬诵敕封同族人姬良夫于芮地(今陕西大荔朝邑城一带),史称芮伯,建有芮国,为姬姓诸侯小国。春秋时期,芮国传至芮伯万,他曾一度官至周王朝的大司徒。但后来由于芮伯万的宠姬太多了,闹得内宫不安,其母亲芮姜一怒之下将芮伯万赶出国去,住到魏城(今山西芮城)。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毕万,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晋国担任大夫,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毕万等人辅助晋献公姬诡诸消灭了三个小诸侯国,即耿国、霍国和魏国,毕万以战功受封于故魏城(今山西芮城),因此他又称魏万,成为后来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统治者的先祖。 在毕万(魏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为姓氏者,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 三、出自商王朝初期商王汤的属下万舞,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万舞,就是万人之舞的总名,为商王朝初期的盛大活动总指挥一类的官职。据史书记载,商汤因“以万人而得天下”,一举击败夏桀,建商王朝,其后就有人以“干舞”为其国人军队的代称,组成歌舞予以典庆,即称万舞。在史籍《大戴礼·夏小正》中记载:“万也者,干戚舞也。”在典籍《韵会》中也记载:“汤武以万人得天下,故干舞称万舞。” 在万舞、干舞的后裔子孙中,因以以为姓氏者,即称万氏,世代相传至今,远早于姬姓万氏。
2赞·280浏览2016-02-01
姓氏是怎么来的?
你的姓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1播放
我们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359浏览2021-01-20
“万”作为姓氏读什么
作为单姓读“wàn”,作为复姓读“mò”。 一、万 读音wàn 释义 1、形声。“万”,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虫名。 例:万,虫也。——《说文》 2、千的十倍,十个一千。 例: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唐·元稹《遣悲怀》 3、古代的一种舞名。 例:万舞: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 4、古州名。 例:南朝梁大同二年置,治所在石城(今四川省达县)。唐贞观八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明洪武元年置,治所在万安(今广东省万宁县) 5、县名。 例:在四川省东部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羊渠县,蜀汉改南浦县,元入万州。明改万县。 6、倍。 例:悲苦之怀,必万常人。——宋·苏轼《与滕达道二十三首》 7、姓。 8、极言其多。 例:①高万仞。——《列子·汤问》 ②万里赴戎机。——《乐府诗集·木兰诗》 ③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④千朵万朵压枝低。——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9、极言各不相同。 例:①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韩愈《荐士》 ②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0、绝对,一定。 例:万无:绝无。 组词 1、万寿[wàn shòu]:称皇帝、皇后的生日。 2、万劫[wàn jié]:即万世。形容极长的时间。 3、万井[wàn jǐng]: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万井即一万平方里。 4、万顷[wàn qǐn]:百万亩。百亩为一顷。 5、万几[wàn jī]:指全国政务。 二、万 读音mò 释义 姓。 例:万俟:原为中国古代鲜卑族部落名;后为复姓。
10赞·5,642浏览2018-03-31
家谱族谱制作族谱家谱制作首选忆海文化
根据历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yihaiicom广告
当官模拟器免费下载 真实模拟当官,破案直升一品!
根据基础教育相关内容为您推荐
tgliyuanhncom广告
正在加载
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逝世。
1841年,诺贝尔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学校。诺贝尔由于生病,上课出勤率最低。但是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所以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1884年,被推荐为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的会员。
1887年,取得喷射炮弹火药的专利。
1890年,受法国人迫害,而离开居住十八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在当地创立研究所。在此后的六年间,他不断致力于各种各样的新发明,涉及到化工、机械、电气、医疗等领域。
扩展资料
诺贝尔的一生中,仅在英国申请的发明专利就有355项之多。
除了炸药,诺贝尔对于使用硝化甘油的导火线、无声枪炮、金属的硬化处理、焊接、熔接,以及子弹的安定、使用瓦斯的海底装备极其安全性、救助海难用火箭等,都获有理论与实际的成就。
他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及以硝化纤维素为基础制造真漆或染料、人造宝石等方面的实验研究都有创造。
2015年3月,瑞典的诺贝尔博物馆展出了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手稿,这是这份手稿首次向公众展出。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诺贝尔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
1850年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了为止。
1833年10月21日他出生在一个技师家庭 ,一个瘦弱的婴儿在这个家庭诞生,他就是后来的炸药大王诺贝尔。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意志顽强,不甘落后。 诺贝尔的父亲很关心小诺贝尔的兴趣爱好,常常讲科学家的故事给他听,鼓励他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诺贝尔的母亲卡罗莱曼,是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讲求实际,乐观豁达,谦虚有礼。她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经常带着诺贝尔做一些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的劳动。 在诺贝尔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曾有3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诺贝尔的爱情是悲剧。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
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一说18年)。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
1891年春天,她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父亲是一位匈牙利军官的孩子来,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彻底失望了,他还是写信去安慰和劝告她。诺贝尔从此决定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拉格纳·索尔曼,她威胁说,如果不给她比遗嘱规定还多的东西,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这时,索尔曼正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执行人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这样就保证使他们在将来不致遭受任何讹诈。诺贝尔曾经在这些信上珍重地称Sofie为'Madame Sofie Nobel'。那些信在诺贝尔死后一直被锁在了Stockholm沉淀。一直到了1955年才随诺贝尔的自传公开。
诺贝尔(Nobel)这个姓(重音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过去曾引起过很多猜想。然而,我们能够肯定地说,这完全是一个瑞典姓,是从这个家庭原来居住的教区的名字,拉丁文“诺贝利叶斯”(Nobelius)略写而来的。
阿尔弗里德·诺贝尔同他的先人一样,对家谱不感兴趣,因此,对他的家室祖先也就很少知道。他的整个一生,都被别的在他看来更为重要的事情所吸引去。他曾写过:“我充分认真地问过自己:谁有时间去读传记呢?而谁又会如此天真可爱地去对这类东西感兴趣呢?”
然而,那些有兴趣的人可以从现存的调查良好的谱系里,从十七世纪以来的五代瑞典衣民和资产阶级中,找到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六十二名直系先辈。他的祖先似乎是来源于斯科纳省,这个省位于波罗的海海岸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最南端。他父亲之前的几代人,都生在瑞典的中部。他母亲的祖先中,有一半是斯科纳北部的斯莫兰省里的农民世系,另一半则是完全由瑞典中部地区的一些中产阶级家庭构成。父母双方所有的先人,都有着完全是瑞典农民和中产阶级的名字,父方的一两位先人,还是瑞典文化历史上著名学者,其中之一的奥洛夫·鲁德伯克,曾是国际知名人士。这位杰出的瑞典科学家,是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的祖先中最光彩的一位。他之所以值得提及,是因为诺贝尔家族明显地继承了他的一些卓越品质。
奥洛夫·鲁德伯克(1630—1702)这位精力充沛、学识渊博、激励人心的天才,具有艺术和音乐方面的天赋。他改革了乌普萨拉大学,并且一度当过它的校长;他还教授过诸如天文、数学、物理、机械、化学、植物、动物、解剖学、建筑、炮兵科学及烟火制造术等如此绝然不同的课程。诺贝尔家族后来几代人为之献身的,也正是这些异常雷同的课题,也许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取得这种兴趣的。这位真正多才多艺的人之所以名传后世,是由于他发现了淋巴系统(1653年),以及由于在一六七九至一七0二年间,出版了他的巨部历史考古学著作《大西洋》。鲁德伯克是阿尔弗里德·诺贝尔祖父的曾外祖父。 1841年,诺贝尔8岁,他终于达到了上学的年龄,诺贝尔进了当地的约台小学,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学校。诺贝尔由于生病,上课出勤率最低。但是在学校里,他学习努力,所以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当时,诺贝尔的父亲因谋生困难,已经到邻国芬兰去工作了。他和母亲仍然留在斯德哥尔摩。 没有多久,诺贝尔的父亲创制的一种水雷,被俄国公使知道了。公使参观了他的产品,十分赏识,盛情邀请他到俄国去工作,并且送他到彼得堡(列宁格勒)。他创制的水雷,在1853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被俄军用来阻挡英国舰队的前进。
1842年,诺贝尔全家移居俄国的彼得堡。9岁的诺贝尔因不懂俄语,身体又不好,不能进当地学校。他父亲请了一位家庭教师,辅导他兄弟三人学习文化。老师经常进行成绩考核,向父亲汇报学习情况,诺贝尔进步很快。
学习之余,他喜欢跟着父亲,在工厂里做些零碎活。 诺贝尔跟着父亲,看父亲设计和研制水雷、水雷艇和炸药,耳闻目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父亲也非常希望他学机械,长大后成为机械师。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便以工程师的名义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在有名的艾利逊工程师的工场里实习。实习期满后,他又到欧美各国考察了4年,才回到家中。在考察中,他每到一处,就立即开始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工业发展的情况。
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加上他又特别勤奋,1854年的夏天,他的病越来越重,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放下工作去医治。治病期间,他给父亲去信说:“我希望不久能结束这种游牧生活,开始活动内容较多的新生活。目前这种生活,消磨我的时间,实在令人讨厌。”没有等病完全好,他就投身工作和学习了。 当有人要诺贝尔写自传时,他认为不应拿自己的功绩吹嘘,他写道:“下面的记载,依我看是最漂亮的了: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当他呱呱坠地时,他那可怜的生命,本可断送于一位仁慈的医生之手。主要的美德:保持指甲清洁,从不累及他人。主要的过失:没有太太,脾气很坏,消化不良。唯一的愿望:不被人活埋。最大的罪恶:不祭拜财神”。
名言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雕琢的宝石。
人类从新发现中得到的好处总要比坏处多。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更关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纪念碑的形式对死者的缅怀。
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 1896年,诺贝尔本人得了心绞痛和心脏病,并且非常严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建议他服用硝化甘油(当时试验证明有效,但没有理论支持)他不予理睬直到去世。直到一百多年后三位获得1998年诺贝尔医学奖的科学家发现硝化甘油中的一氧化氮是机体产生的一种信号分子,能够舒张血管从而有利于血液循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益处,才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去世,终年63岁。
诺贝尔的墓碑是一座高约3米的灰色尖顶石碑,看上去很普通。石碑正面刻有“nobel”几个金字和诺贝尔的生卒年月,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周围是10棵一人多高的柏树。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据说诺贝尔生前只有一张画像),没有浮华的雕饰,没有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写下的辉煌!每一个知道诺贝尔的人,站在他的墓前,都会感到这种朴素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去世前于1895年立下遗嘱,将其财产性大部分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年息(每年20万美元)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5种奖金(1969年瑞典国家银行增设经济学奖金),奖励当年在上述领域内作出最大贡献的学者。从1901年开始,奖金在每年诺贝尔逝世时间12月10日下午四点半颁发。
诺贝尔一生在死神的威胁下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动力,在讲述自己一生的科学技术成就时他只用了简短的几句话——“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学问从家庭教师处得来,从没有进过高等学校。他特别致力于应用化学的研究,生平所发明的炸药有:猛炸药、无烟火药、‘巴立斯梯’或称C89号,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学会、伦敦的皇家学会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师学会。1880年得瑞典国王创议颁发的科学勋章,又得到法国大勋章。” 1833年 他1岁 十月二十一日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父亲破产。
1840年 他7岁 父亲伊马奴耶鲁将家小留在故乡,而到俄国圣彼得堡(今之列宁格勒)找工作。
1841年 他8岁 入小学。
1842年 他9岁 父亲工厂的生意兴隆,全家迁到圣彼得堡。意大利圣雷莫诺贝尔旧居。
1843年 他10岁 父亲发明的鱼雷受到俄国政府的重视,获颁奖励金三千卢布。弟弟耶米尔诞生。
1850年 他17岁 为研究化学,而留学美国。
1852年 他19岁 在巴黎他深爱的少女去世,而怀着悲伤的心情回到圣彼得堡。
1853年 他20岁 父获俄皇颁授奖牌。因积劳成疾而到德国的埃格温泉养病。
1854年 他21岁英国、法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的联合军对俄战争开始。(克里米亚战争)。伊马奴耶鲁所发明的鱼雷,被埋设在芬兰湾。被西宁、特拉普两博士鼓励做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
1856年 他23岁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兵败,因此使父亲的工厂陷入困境。因水计量器的改良,而获得专利权。
1858年 他25岁 为筹措父亲的事业资金而去伦敦。
1859年 他26岁 父亲事业失败,双亲带着弟弟耶米尔回到斯德哥尔摩。
1860年 他27岁 一边与二哥鲁特伊喜在转售的工厂中工作,一边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这一年冬天,生了场大病。
1863年 他30岁 发明硝化甘油炸药用的雷管。十月,得到硝化甘油炸药的专利,跟父亲在斯德哥尔摩办厂。
1864年 他31岁 硝化甘油工厂爆炸,弟耶米尔惨死。因此取缔炸药愈严密,以致关闭瑞典工厂,而在德国建厂。十月,成立[硝化甘油炸药公司]。
1865年 他32岁 在德国汉堡设立火药公司,在克鲁伯建厂。
1866年 他33岁 硝化甘油爆炸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因此各地争相取缔,硝化甘油公司陷入困境。但因此发明了甘油炸药。
1867年 他34岁 五月,获得英国的炸药专利,从这一年开始,年产量为十一吨。新的诺贝尔雷管发明成功。
1867年 他35岁 从美国开始,在欧洲各地开设诺贝尔公司,炸药事业鼎盛。跟父亲同时获得瑞典科学研究院的亚斯特奖。
1870年 他37岁 克鲁伯火药工厂爆炸,造成重大损失。普法战争开始,炸药初显威力。
1871年 他38岁 在英国创办炸药公司。法国也允许制造炸药,而和保罗·鲍合作创业。
1872年 他39岁 父伊马奴耶鲁病故。
1873年 他40岁 定居巴黎。 大哥罗贝尔特在巴库发现油田。
1876年 他43岁 雇用斯陀夫人(190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843—1914年)为秘书,之后逐渐热衷于和平运动。
1878年 他45岁 完成可塑炸药。五月,加入哥哥们的石油事业,成立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1882年 他49岁 到俄国和哥哥鲁特伊喜会面。
1884年 他51岁 被推荐为伦敦皇家协会、巴黎技术协会、瑞典皇家科学协会的会员。
1887年 他54岁 取得喷射炮弹火药的专利。
1889年 他56岁 母亲安莉耶特在故乡斯德哥尔摩去世。
1890年 他57岁 受法国人迫害,而离开居住十八年之久的巴黎,搬到意大利圣利摩,在当地创立研究所。
1893年 他59岁 成为瑞典芜普撒勒大学的荣誉教授,讲授哲学。
1895年 他62岁 于十一月二十七日立下遗嘱,诺贝尔奖因此产生。
1896年 他63岁 十二月十日的晚上,在圣利摩的米欧尼德庄永眠。
1901年 逝世后五年 十二月十日依照诺贝尔的遗嘱,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一届诺贝尔颁奖典礼。
73,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 (1835年11月25日-1908年11月15日,即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姓叶赫那拉氏,讳名杏贞[1]。慈禧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生前,外人有以“慈禧太后”、“西太后”、“那拉太后”等称之者;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死后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太后出身叶赫部(今四平附近),那拉氏,父惠徵,吏部笔帖式,曾任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等。玉牒(皇族家谱)呼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徵之女”。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故得“慈禧太后”之称谓。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後,治丧期间,大行皇帝皇后“母后皇太后”以及新皇帝生母“圣母皇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之东、西暖阁,故得“西太后”之称谓。
由于在其48年的统治期间,中国内忧外患不断,加上传统对於女性执政的负面意见,过去对慈禧皇太后的评价几乎是完全负面的。近来,史学界逐渐开始有人从历史条件局限的观点,对慈禧当政提出多元化的评价。但她在大多数人的心中,依然是一位负面人物。
大事记
1852年5月,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但经常被称作为兰贵人)。
1854年,晋懿嫔。(清制後宫地位共分九级,依序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宫女)
1856年,生皇子载淳(後来的同治皇帝),当日晋懿妃。
1857年,晋懿贵妃。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率后妃宗室重臣等避祸承德避暑山庄,命恭亲王奕欣留京与联军议和。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皇帝生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八月,在恭亲王奕欣支持下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杀肃顺等八大臣,成功夺权。
1862年,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1865年,罢议政王奕欣职务,遭洋人、宗室、大臣疑问,旋又复职,但是对奕欣开始有所戒备。
1874年,同治皇帝驾崩,因其无嗣;遵皇太后之意,由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位(即後来的光绪皇帝)。
1888年,光绪帝大婚,翌年亲政;慈禧继续“训政”。
1894年,皇太后六十大寿庆典;慈禧太后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致使在甲午战争战败。
1898年,因光绪皇帝发起戊戌变法,皇太后与守旧派大臣恐影响其势力,联合发动戊戌政变,杀六君子、囚光绪,後重行训政。
1900年,因义和团发起庚子拳乱,导致列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帝后被迫离京,前往西安避祸。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两宫回銮;皇太后及皇帝下诏罪己、行庚子新政。
1908年,光绪皇帝驾崩後一天,皇太后於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逝,後葬於定东陵;大行皇帝无嗣,由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位(即後来的宣统皇帝)。
按定东陵神牌上记载,皇太后叶赫纳拉氏生前死后得到的諡号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諡字23字,连皇后共25字,諡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与孝贞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皇后中之最。
1928年,军阀孙殿英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盗掘了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慈禧定东陵,并盗挖慈禧临终时口含大如鸡蛋夜明珠一粒(夜明珠在宫内是太监装饰品)。
溥仪在回忆录里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盗事,并改餽赠给某位民初权贵夫人(宋美龄),让他耿耿於怀。
正面评价
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後,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後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四十八年中,对於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於陷入割据乱局。
此外,慈禧太后家人除袭「承恩公」一虚爵外,并无家人能干涉朝政。相对当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风,慈禧於这方面尚算公私分明。
负面评价
个人的人格方面,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慈禧太后素有残忍和狡诈之名。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於热河避暑山庄後,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纳拉氏,联合恭亲王奕欣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後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於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极为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皇太后的执政及决策,於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皇太后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在乙酉时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慈禧皇太后的选择,一直是议和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甲午战败之源
在“同治中兴”的太平表象下,慈禧皇太后的铺张浪费,以及对於国际时局缺乏认识,允称导致甲午战争战败的原因之一。其中最显著的事例为花费巨资扩建颐和园用以庆祝自己的六十大寿,给包含海军军费在内的国家财政带来无建设性的负担。修建颐和园是光绪为讨好慈禧所为,有部分原因是让慈禧颐养天年还政于光绪。所用款项和海军军费冲突,使北洋海军无法购买已订购的快速巡洋舰(后被日本买去成为“吉野号”,此舰后击沉“致远号”,在甲午海战中有决定作用),并且导致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的连续数年经费严重不足。1882年,日本海军还只是鱼雷艇和二千吨以下的近海铁甲舰为主,无大型铁甲巡洋舰。1885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扩军计划,意图超过北洋海军。1886年,法国海军工程师白劳易(Louis-Émile Bertin)受雇建造4700吨级大型铁甲巡洋舰「松岛号」和「厳岛号」。1890年时,中国北洋舰队的总排水量为27000吨,而日本海军的总排水量在17000吨以上。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舰队总排水量为72000吨,并且多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舰艇。相反,北洋舰队自1888年正式成立后,再未添加任何船只。1891年后,又停购枪炮弹药,后来海军军费挪用修了慈禧的颐和园。甚至在战败签约、割地赔款之後,1895年,又大兴土木,重新修建自己的陵墓,整个工程长达13年之久,直到她死前才完工;重修的慈禧陵虽成为清代最豪华独特的皇家陵寝,然而耗资巨大,放在清季国事日非的历史脉络下加以检视,更突显出慈禧皇太后重视个人虚荣以及清廷威仪,甚於国家兴衰的贵族心态。
阻碍变法维新
许多批评者谓,慈禧皇太后对於李鸿章等汉臣的重用,以及对於洋务运动的接受,均乃出於维系清廷统治的现实需要,而非出於真心支持。慈禧皇太后表面上虽让光绪皇帝於1894年起亲政,并容许皇帝及一班主张维新的臣僚在1898年实施变法,实际上对於政局的掌控及干涉却从未放松。终於,帝后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一场帝党方面仓皇筹划的流产政变中爆发;皇太后大权在握,在守旧派亲贵朝臣以及近畿军权的支持下,顺势从皇帝手中收回政权,实际上等於后党政变成功。於是,史称百日维新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实验,尚未及实施,即嘎然中止;嗣後朝政愈趋保守,对於当时中国的近代化革新造成强大的阻力。
根据雷家圣《力挽狂澜:戊戌政变新探》一书指出:戊戌变法期间,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国访问。当时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向变法派领袖康有为建议,要求清朝方面聘请伊藤为顾问,甚至付以事权。於是变法派官员在伊藤抵华後,纷纷上书请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员的警惕。保守派官员杨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风闻东洋故相伊藤博文,将专政柄。伊藤果用,则祖宗所传之天下,不啻拱手让人。」这种激烈的言论,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颐和园回到紫禁城,意欲瞭解光绪皇帝对伊藤有何看法。
不过,伊藤与李提摩太又向康有为提议「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为的授意下,变法派官员杨深秀於9月20日(八月初五)上书光绪皇帝:「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另一变法派官员宋伯鲁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书言道:「渠(李提摩太)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俨然欲将中国军事、财税、外交的国家大权,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后於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获知此事,惊觉事态严重,才当机立断发动政变,重新训政,结束了戊戌变法。此一新发现,打破了以往对戊戌政变的解释,使得戊戌时期正反两方人物的历史评价,都有重新加以商榷讨论之必要。
辛丑和约之源
受到戊戌政变的影响,慈禧皇太后排斥维新改革,并宠信端王载漪、刚毅等守旧亲贵,甚至考虑撤换光绪皇帝;载漪之子溥儁因而被立为大阿哥,实同储君,然因忌惮光绪皇帝为欧美日列强一致支持,不敢骤废。载漪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对“洋人”的嫉忌之心,极力离间帝后。顺此,朝中形势乃逐渐演变为非理性仇视“洋人”的守旧亲贵,结合保守的清流派,对抗主张务实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当权亲贵的纵容,甚至暗助之下,以仇外起家的“义和拳”乃得以大举进入直隶、进迫京畿,形成一股“逼宫”的形势。慈禧皇太后虽未必相信拳民“神力护体”之说,亦未必不能洞悉端王夺权的阴谋,但出於本身对於外人反感的心理,且认为“民气可用”,亦未尝严令镇压拳民,终於酿成拳民残杀“教民”、攻击外人、杀死德日外交人员等事故,引起八国联军干涉之祸。慈禧皇太后又误信各国欲迫其退位的假情报,负气残杀主张透过外交途径解决危机的大臣,并率尔对多国宣战,至此大势乃全无转圜馀地。联军入京,祸及华北多省,帝后西狩,终以缔结辛丑和约解决;和约规定惩办祸首、谢罪赔款、使馆区驻军、军备限制等,并造成日俄军队长驻满洲的局面,中国的主权以及清帝国的威望均蒙受重大损失。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慈禧皇太后诸般考量均以个人权位为重,结果严重损害国家利权以及无辜人民生计,堪称其主政期间最大的过失。缔结辛丑和约后慈禧发布“罪已诏”,诏中对列强的“宽大”处理表示感激:「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又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此话成为后世指责其卖国之名言。
悬案:光绪之死
1908年秋光绪帝病逝於瀛台,年方三十八岁。因他比慈禧早死一日,故死因诸说纷纭,没有历史定论。传闻他是由慈禧授意光绪帝的近侍所毒死(主因是慈禧病重时,曾犹豫对光绪帝要如何处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给光绪帝知道,惟其近侍回报,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决意自己病终前,帝须先於自己命终,以免皇帝有再度亲政、否定慈禧生前之布局的可能)。其实光绪有妃,妃有身孕,但皆因故为慈禧所赐死,遂长年无後。但根据官方纪录,他是自然病死,光绪至少身体就很虚弱,常有疾病,再加上慈禧太后在心理上对他摧残,其後又迫死了他最爱的珍妃,令他失去精神支柱、英年早逝。更有一说,是袁世凯进药害死的,以避免日後光绪报他告密之仇,不过可能性极微。民国之後,据光绪帝的御医透露,皇帝生前的确身体并不非常健康,主因是不见天日、身体欠运动心情不佳,导致饮食不正常,却也无病重之迹象。1909年(宣统元年)光绪帝葬入中国最後一座帝陵——河北易县清西陵中的崇陵。
传说轶事
灭国传说
传说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崛起的过程中,将敌对的海西女真叶赫部消灭,该部酋长金台吉临死前发下的诅咒:「即使我叶赫族里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将建州女真灭亡!」於是後来的满清皇帝为了回避此诅咒,均避免册立叶赫部的女子为后。慈禧太后是叶赫部的後代,而清帝国在她的主政下迈向衰亡,因此有人说慈禧太后的出现正是叶赫部的诅咒应验。由於,努尔哈赤的元配为叶赫部人,也有满清“兴於叶赫,亡於叶赫”之说。
史实上,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姻亲。努尔哈赤的母亲以及许多妃子都是叶赫那拉人氏;皇太极即为叶赫那拉氏(满清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所生。
在清朝时有一个世代传说:叶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孝慈高皇后是叶赫部首领杨吉努之女,14岁时(明万历16年)作为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结盟条件嫁与努尔哈赤,与努尔哈赤生活了15年,仅生下皇太极一子,29岁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极追谥为太祖高皇后。在孝慈与努尔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间,正是努尔哈赤积极向外扩张,统一女真各部,并收降一部纳娶一妃的辉煌时期。努尔哈赤是用36年的时间统一蒙古与东北其他各部之后,最后才向叶赫那拉氏宣战。原因有两个:其一,叶赫那拉最强大;其二,叶赫那拉的汗是他的亲舅舅,各守关的将领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亲人。当时,努尔哈赤领兵包围叶赫城,但他没有马上宣战,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请求叶赫那拉氏投降,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明朝政权。可是叶赫纳拉家族认为,努尔哈赤是他们家的姑爷,你不听我的指挥,还要听你的,於理不合,坚决不同意。最後努尔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愿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禄,凡是反抗的,我六亲不认,一律尸首分家。努尔哈赤向叶赫那拉宣战後,经过激烈的战斗,努尔哈赤最终杀进城里,杀了几万人,而叶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围的首领也纷纷自杀,宁死不降,直到最后,老一代的都死了,剩下年轻的看到大势已去,大势所趋,才向努尔哈赤投降了。正是因为这个故事,一直流传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为世仇,宫中后妃与秀女,不选叶赫那拉氏的传说。
诺贝尔生前的确拥有Bofors (卜福斯)公司。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诺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军队广泛好评。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即诺贝尔奖),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其中炸药为最为出名的一项。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
家庭家族
诺贝尔从小主要受家庭教师的教育,16岁就成为很有能力的化学家,能流利地说英、法、德、俄、瑞典等国家的语言。
1850年离开俄国赴往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赴美国在J.埃里克森(铁甲舰“蒙尼陀”号的建造者)的指导下工作了4年。返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直到1859年该工厂破产了为止。
1833年10月21日他出生在一个技师家庭 ,一个瘦弱的婴儿在这个家庭诞生,他就是后来的炸药大王诺贝尔。诺贝尔从小体弱多病,意志顽强,不甘落后。 诺贝尔的父亲很关心小诺贝尔的兴趣爱好,常常讲科学家的故事给他听,鼓励他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诺贝尔的母亲卡罗莱曼,是一位有文化教养的妇女,讲求实际,乐观豁达,谦虚有礼。她对孩子既严格又慈爱,经常带着诺贝尔做一些浇花、锄草、清除垃圾的劳动。
爱情生活
在诺贝尔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曾有3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诺贝尔的爱情是悲剧。
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
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一说18年)。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
慈禧究竟是不是山西长治人
本文2023-10-19 05:30: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