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的生平事迹?
明 郑和(1371~1435)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 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
但中国没有!
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十五世纪初,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就在同时,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刚开始的工业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
当公元一四九八年,达伽马(Vasco da 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绕过好望角,于东非登陆时,当地的居民向他们夸示精致镶边的刺绣青丝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艺儿--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而且似乎不认为他们的小船有什么了不起。村中的长老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白色的「鬼」,穿着丝绸,驾着大船,到访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
原名:马三宝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郑和 百科内容来自于: 郑和(1371年 - 1433年),原名马三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太监。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他是太监,确实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少有的精神上没有被阉割的中国名人
简介
郑和郑和原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由于郑和的祖父、父亲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因此他从小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
明初时,还是小孩子的郑和被俘虏,而当时很不幸被净了身,入宫做了宦官,由于他跟随燕王朱棣起兵有功,因而被赐姓郑,累升至“内官监大监。
永乐三年(1405年),与王景弘等出使西洋(今加里曼丹至非洲间的海洋),率领士卒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乘坐长四十四丈,宽十八文,满载瓷器、金银、丝绸等的宝船六十二只,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
永乐五年(1407年)回国以后,又先后七次(一说八次)出国,最远到达非洲东岸和红海海口。郑和的远航比西方的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半个世纪以上,而舰队规模与船只之大,都超过他们的几倍。郑和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南洋各地至今仍保留有不少方关郑和的遗迹。其随行人员马欢著的《瀛涯胜览》、费信著的《星搓胜览》、巩珍著的《西洋番国志》,记述了航行中的见闻,都很有价值。
1435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因病逝世。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乳名三宝。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队于1253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征服了当地各民族,并于1276年设置云南行省,派郑和的先世——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统治云南。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为阿拉伯语音译,“赛典赤”是贵族的称呼,“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是其本名,意为长寿。由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治理云南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咸阳王”。父亲原名米里金,汉名马哈只(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穆罕默德”),袭封滇阳候,母温氏。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恩来,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另据,《郑和家谱》中的“马公墓志铬”,系永乐三年(1405年),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所撰写。铭文从郑和曾祖拜颜始叙其世系,祖父、父亲姓“马”,名哈只,其父马哈只有子二人,长文铭,次郑和,另有姊妹四人。关于郑和,家谱中说他“本姓马,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姓”。家谱还说他“以兄文铭之子立嫡,名赐”,说明了郑和作为太监而有后裔的渊源。家谱以郑和为一切祖,赐即二世祖。郑和后裔有两大支系,一个支系的后裔在江苏南京,另一个支系的后裔在云南,还有一个分支在泰国清迈。泰国支系是清朝末年,郑和第十五世孙郑崇林离开云南玉溪老家旅居泰国清迈,现有后裔三十多人,郑崇林主持兴建了清迈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寺门楣上那块用纯金锻造的牌匾也是从云南用马帮驮来的。 南京郑和后裔的命名顺序“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 由于出生于回族家庭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了解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 郑和坐姿像
[1]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郑和本人也在航海时派遣一支船队到达阿拉伯半岛红海沿岸。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英国前海军军官、海洋历史学家孟席斯(Gavin 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 ,认为郑和船队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澳洲等地。1405年之后的28年间,郑和七次奉旨率船队远航西洋,航线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的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达伽玛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在世界航海史上,他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等大洋的直达航线。600年前,从1405年开始,在28年间,郑和率领中国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访各国。据哈佛大学的李约瑟博士估计,1420年间中国明朝拥有的全部船舶,应不少于3800艘,超过当时欧洲船只的总和。无论航行在什么地方,郑和率领的大明皇朝船队在当时都是唯一强大的、不可挑战的力量。 今天的西方学者专家们也承认,对于当时的世界各国来说,郑和所率领的舰队,从规模到实力,都是无可比拟的。
即墨马氏
分支及分布 即墨马氏主要有来自云南、河南及山东各地。
来自河南 河南商河的马氏主要分布在即墨七级镇龙湾头
村(约700人)、蓝村镇附近村庄散居有四五支,人口数量不详。
家族优秀人物
马志泮:(1706-1802)字毓秀,号龙坡,别号懒仙,清代即墨西龙湾头村(今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人。生于康熙四十五年,马志泮自幼钟情丹青,后跻身仕途,因不满官场黑暗,辞官居家耕种,中年开办学塾,教书育人聊以自娱。马志泮喜爱散文诗赋,著有《葩经辑略》、《红笺记》、《一草杂咏》、《平龋记稿》和《崂山逸笔》等。其中,笔记体小说《崂山逸笔》对崂山的许多山川名胜作了富有神话色彩的描述,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可读性很强。马志泮的绘画造诣也很高,晚年作品皆落款为“龙坡老人”,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尤以画虾为最精,有“马虾子”之称。嘉庆七年卒,终年97岁,留有《崂山逸笔》传世。
来自云南
一、据墨邑南乡郑疃社《马氏族谱》引,“吾宗故云南籍也明永乐二年徙居即墨金家岭疃相传 始祖来时兄弟二人一适墨北邑今营上下疃神山埠诸同宗即 仕亨祖支派乃伯仲失考年远族繁无谱可徵。”马道亨后裔分六支:1、金家岭支(约2400人),今崂山区金家岭社区;2、灵山卫支(约1050人),明朝正德年间,五世有族人(名字失考)从金家岭奉旨迁胶州南乡灵山卫任职,武官官职待考,至九世马万年卜居北屯村,今黄岛区薛家岛街道北屯社区;3、马家屯支(约800人),八世马永立、马永禄、马永乐、马永山堂兄弟四人从金家岭徙居墨邑西部立村,今即墨南泉镇马家屯。4、湍湾支(约90人),十三世马瑞俊、马瑞杰、马瑞何、马瑞侦、马瑞管、马瑞宾兄弟六人从马家屯徙居湍湾,后有九世马万胜后裔迁入湍湾聚族而居,今即墨七级镇湍湾东街村;5、西牛庄支(约百余人),十三世马瑞疆从金家岭徙居西流庄东北角立马家庄,解放后并入西流庄,今青岛市李沧区西流庄社区;6、马哥庄支(约120人),十四世马起方从金家岭徙居马哥庄,今城阳区上马镇马哥庄。
家族优秀人物
马论业:1945年1月出生,山东即墨马家屯人。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1月加入民进。大学学历,副教授。曾任北京军区4658部队农场学员,北京顺义县北务中学教师,青岛化工学院基础课部数学教研室助教、讲师、副主任、主任,基础课部主任、副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政协沧口区委员会副主席,政协青岛市委员会副主席、民进中央委员、省委副主任、青岛市委主任,青岛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五届、六届、七届山东省政协委员,八届山东省政协常委。
金家岭、马家屯、湍湾、西流庄、马哥庄,从道光十年(1830年)起,即十六世开始至四十五世用字辈,命名定式:
文会业克振 宗修世应昌 培绍令绪志 善继嘉猷方 延泽洪元学 华兴明政相
北屯支从道光十年(1830年)起,自十九世(克字)开始用字辈:
君秀宗克振 启修世应昌 培绍令绪志 善继嘉猷方 延泽洪元学 华兴明政相
二、据即墨城北下疃、营上《马氏族谱》记载:“吾马氏自元时世居即墨传闻始祖徙自云南住城北马家村离城三里官任侍郎之职讳字失传茔域仅存所可考者自进泊祖占居下疃有碑墓存焉进泊祖生二子长讳玉次讳仕亨。”马进泊后裔分五支:1、长子马清泉居今即墨下疃村(约200人)、三泉村,其后代派为长支;2、次子马清德居今即墨营上村,其后代派为二支;3、三子马清枝居今即墨演泉村(约40人),其后代派为三支;四子马波海居今青岛市市北区河马石村(约800人),其后代派为四支;五子马继侁居今即墨王宿庄村(约400人)及乔家屯、仰岚岭村,其后代派为五支。
从十三世至三十二世,按字辈命名定式:
中士清可贵 效初自有真 崇本同兴业 明伦丕敦宗
三、据即墨店集镇神山埠村《马氏族谱》载:“吾马氏之受姓也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遂氏焉厥后铸铜标而载功绩青海重光设绛帐以授生徒白眉继烈年代久远罕有考稽我双山马氏先祖世家云南元初我始祖荆斋公迁居莱阳之双山。”马室,字荆斋,其后裔自明初分成四支:1、长支斌祖派:七世马斌留居莱阳双山(今莱西夏格庄东双山村,约500人)、九世马友谅徙居章丘徐家寨(今章丘马徐寨,约600人)、十二世马京枝徙居即墨段泊岚镇瓦戈庄(约100人)、十三世马伯迥徙居即墨段泊岚镇栗林、十四世马应雷徙居即墨蓝家庄、十五世马廷玺徙居莱阳泊南(今莱西)、十六世马元徙居即墨乔家屯(约120人)、十七世马文厚徙居即墨埠后(约18人);2、亨祖派:居莱西双山;3、志祖派:八世马富徙居即墨神山埠(约800人),今即墨店集镇神山埠;4、原祖派:七世马原徙居莱州府昌邑县小章庄(约600人),今昌邑宋庄镇西小章村。
家族优秀人物
马亮:字经邦,号贞干。马源之子,住双山村。元代至正六年丙戌(1346年)考中武进士,被授予管军千户,统领士兵一千余人,正六品(待查)。后在军中历任管军总把、都督府元帅(正三品)。 (康熙十七年《莱阳县志》卷之六 二十二页)
从二十二世至五十五世,按命名定式:
贞举玉魁良 克广恭信彰 宁建启令望 贤圣万载芳 成开昌基业 俊修增金浩
四、即墨普东镇赵家街马氏,约有150人。传说:先祖从金家岭迁来,因无族谱记载,无法证实其来历,现正在考证。
五、即墨温泉镇臧村马氏,约有 人。传说:先世云南人,明永乐年间迁居墨邑城北马家庄,后徙居臧村。
六、即墨王村镇马家高戈庄,约有30人。传说:家族自明永乐二年由云南迁来,后分出一支携家谱迁到崂山居住,不知所踪。 正在使用的字辈:云瑞宗昌章 文俊智学广
七、即墨同济街道柘车河马氏,约有300人。传说:从即墨城北栗行,先迁即墨楼子疃,再迁柘车河。
八、即墨鳌山卫镇马家白庙马氏,约400人。据《马氏族谱》载:“故明永乐二年自云南迁居墨邑东南崂山解家庄(今北宅街道孙家社区)安居乐业数世矣至明季由科(课)税相累即将家产卷弃而迁之。”马礼香徙居白庙、马礼恭徙居海阳、马礼献徙居莱阳。(原族谱载:礼恭公、礼献公散居异地,而不知其所居之处后无考矣)
现正在用字辈:学乃克用(永)光 德如人之本 勤俭方为业 平安即是春
九、即墨鳌山卫镇马连沟马氏,约百余人。传说:从云南初来时,居胶州城西南庄,再迁墨邑东南马连沟居住。有同宗一徙居鳌山卫(现居何地无考),并有衣姓马姓同是一家之说。
十、墨邑南乡马家台马氏,约400人,今崂山夏庄街道马家台社区。本村有三支马氏,从明初开始,陆续由云南迁来,虽然同姓确不同宗。其中一支后人徙居枣行,今即墨店集镇北枣行村;
还有一支后人徙居程哥庄,今城阳区上马镇程哥庄。但是,据程哥庄的马氏讲,是从程哥庄分出一支迁马家台,不管怎么说,程哥庄的马氏与马家台村中的一支马氏是同宗,应该无疑。
看第六项
作为19世纪之前,史上最大特混舰队司令的郑和,自幼净身进宫成为一名太监,按理是不可能有后人的,但根据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统计,截止2004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仅仅南京就有300余郑和后人,全国约有千余郑和后人。这就不免令人奇怪,郑和作为一名宦官,何来子嗣?
郑和生年、被明军俘虏以及被净身的具体时间均不详,但普遍认为与明平定云南之战有关。
1381年,为实现国家统一,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等平定云南,俘虏了大约10岁的郑和(本姓马,回族)。1382年,郑和之父马哈只在战乱中死去, 有学者推测郑和被明军俘虏应该是马哈只死后的事。二年之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南京,郑和随军至南京,随后入宫服役,成为一名太监,时年约13岁。
1385年之后,郑和进入燕王府,后在靖难之役中郑和屡立战功,据说1399年在北京附近的郑村坝之战中,郑和立下大功,于是被朱棣赐予“郑”姓。朱棣靖难成功之后,郑和受到重用,尤其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是郑和的人生巅峰,也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赢得后人尊重和敬仰。
从郑和经历来看可知,最迟13岁时净身,几乎不可能留下一儿半女,那么郑和后人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云南发现的《郑和家谱》揭开秘密!
1936年,在云南玉溪发现了一本《郑和家谱·首序》,残存一千一百多字,记载了郑氏祖先的源流和郑和业绩。在《首序》后面,有单独一页用毛笔正楷书写的二十个大字“大尚存忠孝,积厚流自宽,藩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这象征郑家兴旺发达的诗句,也是郑和后裔的排行字辈。更重要的是,家谱中提到:郑和哥哥名叫马文铭,育有二子,其中长子马恩来被郑和收为养子,移居南京三山寺,名曰马府口。
出于“不肖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功成名就的郑和在晚年时将哥哥马文铭的长子马恩来过继来,为其传递香火,于是马恩来改为郑恩来,成了郑和法理上的儿子。此后,郑恩来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一个是郑庭显,所以郑和子孙后代就不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
除了马恩来之外,郑和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其中一个留在云南昆阳的祖家,另一个则在郑和任南京守备时来到南京,跟随郑和。因此这些后代都被视为郑和的后裔。(下图: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和第十九代孙郑自海)
单从郑和法理上的儿子郑恩来一系来说,后世分化为“三支四地”。
郑恩来长子郑万显,一直居住在云南,最终分化为“二支三地”,即云南一支和泰国清迈一支。云南郑和后人主要散落两地,在云南玉溪龙门村(今大营)旁出土的《建龙马桥募化引》碑,记载了郑溥为郑和后裔九世孙,说明云南一支后来移居到了玉溪;第二地是郑和的昆阳祖地。泰国清迈的一支,是清朝末年因不堪官府的压迫逃亡泰国,最后在泰国落地生根,由于年代久远,如今已经不会说中文了。
郑恩来次子郑庭显,成了南京这一支祖先,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的统计南京这一支如今有500多人,现存300余人,其余或死或移居外地。另外,因郑和曾任南京守备,一生定居南京,部分舰队官兵也随郑和居住南京,并逐渐改姓郑,故在南京牛首山山南村形成了郑村。
孤证不立,明清诸多史料证实《郑和家谱》的“过继说”成立,只是姓名上出现不同。
明朝文献《非幻庵香火圣像记》中记载,执行郑和遗嘱的有“本族户侯郑均曰义”,即郑钧是郑和的继承人。康熙《江宁县志》记载郑和的继嗣者为其兄长之子郑义(即郑钧),2014年出土于南京的“咸阳世家”碑记载郑和之养子为郑义,印证了《非幻庵香火圣像记》的记载。
从考证严谨性来说,《郑和家谱》不如明清史料可靠,但这些史料都指向一点,即郑和过继了本族侄子,这才是郑和后人的来源。
笔者认为,郑和除了过继了大哥马文铭长子,还收养了两名亲侄子,但这两个亲侄子又史书无名,其中一个会不会就是“郑钧”?郑和“小名叫三宝”,说明郑和上面应该还有二个哥哥,这两个亲侄子会不会是二哥家的孩子?
上图:疑似郑和画像
《礼记》有言:“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无论是马恩来还是郑钧,过继给了郑和,法理上就是郑和正牌儿子,经过数百年繁衍,所以如今才会出现千余郑和后人。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刘病已就是过继给了汉昭帝刘弗陵,由此合法登基成为汉宣帝,所以汉宣帝继位之后,根本没办法给祖父戾太子刘据翻案;还有大奸臣秦桧,本身无子,过继了秦桧妻兄王唤之子,所以秦桧才有一子秦熺,如今所谓秦桧后人,其实与秦桧没有血缘关系。
山东济宁马氏一支字辈:“兴骏瑞照玉”。
山东阳谷马氏一支字辈:“永云月世德文修继志成保守广进化作述维令名光耀功安顺忠孝吉庆祥诗书长久续兴业代相传”。
其他地方字辈:
1、陕西神木、秦川、山西罗峪口马氏一支字辈:“茂兆世学子惠明义福照光荣”。
2、陕西陕南马氏一支字辈:“文成登元良玉启英进昌忠孝全富贵永远、正朝堂”。
3、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金文玉丕振图志川建邦”。
4、陕西扶风马氏一支字辈:“承斯龙天子单铭德步廷腾世学文正国兴邦永绍汉应汝先君定登云”。
5、陕西马德昭后裔马氏一支字辈: “乾德秉天勋泽永传”。
6、陕西榆林马氏一支字辈:有,金,战,登,如,会,凤,鸣,祖,贤,高。
7、云南华宁回族马氏一支字辈:“文春安甲家有本元国中远正四德维新”。
8、云南昭通马氏一支字辈:“福寿永远康忠孝传家信诗书衍泽长”。
扩展资料:
马姓迁徙传播:
马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十四位,人口约18461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左右。
汉族马姓最初发祥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河北省邯郸市一带。在战国末期,马姓子孙就已有一些迁居陕西省关中,在此后的时期内,马姓不断得以发展,并且有许多成为当朝高官。
家族逐渐得以兴旺,并且最终使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姓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同时汉代时期,马姓宗族大举西迁到西北地区,后来再度东迁到黄淮地区。
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入闽,有河南马姓人随同前住,在福 建安家落户,后发展成为大族。许州鄢陵(今属河南省)人马殷从军作战,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被封为王,建立楚国,包括现今湖 南全省,广西大部及广东、贵州部分地区,从而使马姓在广大的地区内得到巨大发展,分布于各地。
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到了明代,马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展。至清代后期,马姓开始有些移居于台湾省,进而又远徙外国。中国主要生活在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马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3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是全国回族十三大姓之一。
马 回族中的马姓最为多,故有着“十个回回九个马”之说。回族马姓由来主要主要有以下几种:
“‘马’是第一音节的音译,原来是人名,”(《回族人物志明代》)如元世祖时,回族人“阿合马”官拜丞相,其后以名为姓,如玛合麻、玛合木、马哈马、摩诃沙、马哈木、马哈默、马速忽等亦曰马姓。
乌玛儿、亦思马因、哲玛鲁丁等后裔多取中间的“马”为姓。如清代内务府玛苏哈,便以“玛”音而改马姓等等。
即便是本名中没有“马”,也因谐音关系,取了马姓。如“吉雅漠迪、默里契沙、吉雅谟丁”等,默和漠音与马相近,故为马姓。穆萨等一些带有M字头的名字,在翻译时,也在向“马”靠近,如将其译成“马沙”等。这也就是“以名为姓”和马姓现在是回族第一大姓的缘故之一。
取自先民住地或部族的意译为姓,如元代葛逻禄人(即哈剌鲁人,原中亚巴尔喀什湖地区驻牧的游牧部族),在公元1211年自愿跟随成吉思汗,组成哈剌鲁军参加了元帝国征战,后大批入居内地囤居,成为回回户的成员。而“葛逻禄”的汉译意思为“马”,故回族姓马的也就多了。
回族中的马姓,还有部分是因各种原因改作马姓的。据云南《保氏宗谱》称:“有因世变逃避于蛮夷间者。有改姓马氏者。”也‘有从母之故,改姓马者。”又如寻甸马氏《族谱》载:“始祖姓纳,南京应天府籍……至二世祖,于明弘治年始就寻甸而卜居焉。改姓马。”明成祖永乐年间,敕封武德将军、咸宁候、世袭锦衣卫指挥使的赛哈智(赛典赤七世孙),“后辞职隐居滇西,改姓马氏。”
也有一部分属于赐姓。如明洪武元年(1368年)西域鲁密国(今伊斯坦布尔一带)人马德路丁受太祖之聘入中国,授职为回回司天监监正,“两个儿子也随父亲在监内任职。又赐姓马,封回回大师”。《宋元以来的中国回回天文学家》)又如“定亦德,西域回回,太祖洪武中入华居北京,因姓马,名信”。(《回回历史与文化》)英宗天顺元年(1457年)西域回回亦刺思之子马黑麻历功进都督佥事,“赐姓马,名政。”《回回历史与文化》)瓦刺回回皮儿马黑麻,“上赐皮儿马黑麻曰‘马克顺’。”(《回回历史与文化》)据《怀宁马氏宗谱志尚公牟言》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系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授姓。宋太祖建极,初召修历,公精历学,建隆二年,应召入中国,修天文。”在中国,怀宁马氏年代久远,分布较广,已成大家族,其后裔历宋、元、明、清至今,人才辈出,“今已传至四十代,人口遍布全国各省及港台地区,海外美、日、新、比诸国亦有族裔,为中国回族重要家族之一。”(《中国回族大词典》)马姓在中国回族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国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回族(如中亚东干)中也有分布。此外,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中姓马的也很多。
辽宁铁岭满族马氏又称小云南马氏,老姓为马佳氏,隶属满洲正白旗。
马佳氏始祖名叫 马穆敦,他的后代大约在明朝末年归顺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马佳氏隶属镶黄旗。入关之后又经过几次划分主支在镶黄旗为清宫内务府工作,另有几支被分入正白、正红、正蓝、镶蓝、等旗,作为八旗驻军分驻全国各地。
清康熙初年爆发三藩叛乱,北京正白旗一支调往云南平叛。凯旋后清廷将铁岭以北庄园赏赐马佳家族作为奖励,这一支马佳氏族人从此留居铁岭。
郑和的生平事迹?
本文2023-10-19 04:36: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