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姓是贵族还是平民?
戴氏图腾释义
释义戴的本义“是加于物上”,即插花在头上,穿衣在身上,把帽子套在头上,都算“戴”。
起源西周初在今河南商丘南建立的子姓宋国,传至宋惠公之孙、宋武公之父的一代国君,公元前799年至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后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他的孙辈中,有的以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戴氏。再就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中,有一个戴国,为姬姓,在今河南民权东,公元前713年被郑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形成又一支戴氏。
得姓始祖:戴撝(宋戴公)
始 祖 地:河南商丘、民权
郡望堂号:谯郡、广陵、清河;独步堂
当今排序/人口:第64位/约449万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116位
现存家谱:293部

戴的简写是十八(十在上,八在下)(现已废除该种写法)。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
姓氏起源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纣王之庶兄微子启的谥号,属于以谥号为氏。据史料记载,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监之乱”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建都商丘。微子启逝世后,其弟仲衍嗣位为宋公。传至宋国的第十一位国君(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逝世后被谥为戴公。宋戴公传位于宋武公子司空),其余诸子以谥号“戴”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国执政的 华氏、乐氏、老氏、皇氏,四族统称戴氏,《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记载「宋戴恶会之」,戴恶应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后裔。
另,宋朝学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书中说:"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所谓“以义改也”,并非指的是两个姓氏在字义上的相通,而是指他们系出一源。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姬姓诸侯国戴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省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省兰考县,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3年)亡于郑国。其族人以国名“戴”为氏。戴国的都城戴城东距宋都(今河南商丘)仅有三十公里,近在咫尺,而西距郑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却远达数百里之遥,因此,郑虽灭戴,但因鞭长莫及,未能久占其地,故而戴国之地后被并入宋国。姬姓戴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及其部分国民为表示对故国的思念,即以故国名称为姓氏,形成了戴氏的另一支系。另外,卫有戴公,卫康叔10世孙,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鲁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兹,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氏族》记载:
⑴蒙古族巴逊氏,亦称把孙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su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齐特氏,亦称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Daic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儿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儿部,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改称塔塔喇氏,满语为Tat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谭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罗氏,出自陈蒙古八旗的岱簸罗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该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满语称其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后改汉姓为戴氏,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达尔充阿氏,满语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集达河北岸)、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⑵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时期渤海国皇室大氏家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浑郭(今辽宁)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代氏。
⑶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乌孙),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戴氏、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始祖
戴撝宋戴公。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氏。后世尊宋戴公为戴姓得姓始祖。
迁徙
戴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 六十四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 四百四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3%左右。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七位。浙江为戴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的3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仍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五省。宋元明期戴间,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于戴姓的主体早已进入江南,在这600年间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发,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面的江苏移动。
分布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万,为全国第 六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2%,为戴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皖苏沪浙、湖北大部、赣湘、云贵川渝、粤闽台大部、鲁豫东南、陕西南段、辽宁大部、吉林南段、黑龙江东端和西北角、内蒙古东南和东北角,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46%,居住了大约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东、南到云南横断山脉以东广大的地区,戴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约23%的戴姓人群。
郡望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战国时楚国广陵邑。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一带。西汉朝元狩三年(辛酉,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置广陵国,东汉建武中期改郡,治所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辖境包括今江苏省扬州、仪征、高邮、宝应、金湖等地。唐朝时期移治到江都(今江苏江都),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交界的洪泽湖和六合县以东、泗阳县、宝应县、灌南县以南、串场河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隋朝时期改为江阳,治所在今扬州。南唐时期又恢复为广陵原名。北宋朝熙宁五年(壬子,公元1072年)并入江都。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东周时期,宋国贵族戴云升迁居谯郡,其后代留居于此,以谯郡为郡望,谯国堂号源此。
独步堂:源自后汉戴良的事迹。戴良有高才,议论与一般不同。他曾经说:“我独步天下,谁能与我比?”举他为孝廉,他拒不接受。再请他做司空,他仍然不干。州官郡官强迫他出任,他就跑到山里躲起来。
避贵堂:同独步堂。
字辈
安徽太湖县戴氏字辈:一志景本厚 高明治君之 天大四家 人文兆应 传先启后
安徽旌德留村戴氏字辈:童兴昌孙和,英鼎希国士,文光兆善良,传经思祖德,吉嗣永垂芳,英俊承先志,家声振显扬。另付女行排辈:娥容姣艳美,秀凤娟巧粧,琴音联珠玉,芝兰媚贞香,二十字自男排行传自起配娥字。
安徽宿州灵璧戴氏字辈:"序衍明朝统家传亦世谋英华含馥郁
湖南善邑戴氏字辈:“仕洪国正天心顺上达民兴世泽良光宗耀祖承先绪盛德殿邦声远扬”。
湖南资阳戴氏字辈:“燕翼遐兴炽鸿图世业彝时祥金玉贵南北极星中禀正添资敏淑气焕人文先工贻万代宗德立家邦流源松析茂远荫后嗣昌”。
湖南湘潭戴氏字辈:“宗德显扬光辅盛朝金紫万年受兹介福敦崇孝义勤以力田念厥本原泽衍来裔”。
湖南澧县戴氏字辈:必仲应添春,朝廷胜有君,仕方永光大,锡泽世鸿承,作述林上凤,
山东曹县戴氏字辈:“建振云瑞长 盛德贵聚良 肇基存国宝 庆善本贞祥 勤俭立业富 仁义礼智昌”。
戴氏一支字辈:“维应学文楚正光明兴志中启富跺龙庭泽元道德向世传伦”。
戴氏一支字辈:“祖宗孙绍金汝禄方德”。
重庆路阳戴氏字辈: “礼乐熙万朝 世仕大文成 功德有志福 起家才隆兴永远禄寿康 忠信仁义长 光荣安邦国 富贵定贞祥”
湖北鄂州汀祖镇的戴氏字辈:受荣华思胜,兴玉凤世宗,立先贤法纪,守显德光隆,启佑自绵远,顺承应盛昌,天锡方滋大,维时永嘉祥……(绍礼堂)
安徽无为县戴氏字辈:友志彦福,文遇万启,国朝必昌,继衍恒茂,永绍前章,光明宏大,照耀家邦。
江苏射阳县戴氏字辈:元启光中,式从古训,孝友和融,克家昌世,德荫永丰。
江苏<注礼堂>戴氏字辈:遵培树尔尚 振宇耀华昌 浩得绵泽久 惠贤传远方 风良兆国泰 怀广保晏康 政廉山川瑞 萌嗣源永长
湖北孝昌县戴氏字辈:学正天良,志行大方,立朝维法,观国友光
山东金乡戴氏二十一世至三十世字辈:忠孝仁义礼,智信德文武
重庆綦江新建戴氏字辈:万启正世之,举绍钦洪仕,维明朝天国,荣显昭忠义。
重庆丰都红星戴氏字辈:述思文学德,三元发吉祥,孝友传家远,百世永其昌。
祠联
门楣
注礼名家
“注礼名家” 源出戴姓显祖西汉入戴德与侄戴圣一同学“礼”于后苍,汉宣帝时两人均立为博士。戴德曾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开创“大戴学”,世称“大戴”,戴德任信都王刘嚣太傅,又称“太傅礼”。戴圣,世称“小戴”,他又选集古代有关礼仪等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古文名篇“苛政猛于虎”、“教学相长”等即选自《礼记》。为颂扬戴德、戴圣文章道德风范,故戴姓正门题“注礼名家”。
四言
席传易学;
戴氏宗祠
业擅礼经。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戴圭,字秉诚,人称野桥先生,潜心研究《易》学,并身体力行。常对人说:“学习要谨慎地独立思考,以诚意来修身养性,不怨天,不尤人,时间长了就会与天合为一体。”著有《易经大旨》、《四书要略》等。下联典指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德、“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叔侄。梁人,同向后苍学《礼》。戴德字延君,任信都王太傅,宣帝时被立为博士,称“大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戴圣字次君,曾任九江太守,宣帝时为博士,参加石渠阁仪,称“小戴”,选集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述,编成《小戴礼记》。
逸情霞举;
峻节山高。
——佚名撰戴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宋学者戴颙,字仲若,有高名,与兄长戴勃一起先后隐居桐庐、吴中。二人都善于作画、鼓琴。后到吴下,当地士人早就听说他的高名,于是集资为他建房,又聚石、引水、种树、开涧。他在那里著述。永初、元嘉年间,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去。著有《逍遥论》,又为《礼记·中庸》篇作注。“霞举”,比喻高远。下联典指东晋学者、画家、雕塑艺术家戴逵(?-396),字安道,戴颙的父亲,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人。曾反对佛教的因果报应说,著《释疑论》,与名僧慧远等反复辩论。精雕塑和绘画,善画山水、人物、走兽,也画宗教画,并雕佛像;曾为稽山阴灵宝寺做木雕无量寿佛及胁侍菩萨,隐于幕后,听取意见,反复修改,三年始成。又为瓦棺寺塑《五经佛》和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在当时并称“三绝”。所画人物、山水,南齐谢赫有“情韵绵密,风趣巧发”的评价。太宰武陵王晞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后徙居会稽之剡县。逵性高洁,以礼度自处。武帝时累征不就。太地中病卒。
他是一个“ 特务头子 ”,他是服务于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一枝“暗箭”,他经营了被称作“中国盖世太保”的军统组织,这个人就是民国军统头目戴笠。戴笠一生致力于维护国民党反动统治,残害无数***员与民主人士;在抗日战争之中,他在隐形战场上积极参战,功不可没。
戴笠与原配夫人毛秀聪的儿子戴善武又名戴藏宜,1951年出生在浙江江山县,是他唯一的儿子。由于戴笠公务太过繁忙,母亲百般宠溺,从小缺乏良好教育,戴善武成长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他继承了父亲的阴险狡诈,残酷不择手段,但却没有半点正经本事。
戴善武14岁时戴笠将他送入上海私立大同大学读书。毕业后,18岁的戴善武被调到军统与父亲一起共事 。大树底下好乘凉,初入军统的戴善武内心极其膨胀,瞬间飘到九重天上。他在军统局目中无人,行事狠辣,种种恶行传到戴笠耳中,迫于压力不得不将他调离军统,命他回家乡担任乡长。
戴善武担任乡长期间,江山县化龙溪大部分竹山和纸槽都被戴氏家族霸占了,农民生活更加贫困。农民对戴氏家族残酷盘剥行为十分反感。***员华春荣带领上千名农民罢工,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这件事情令戴善武记恨在心。
1941年5月20日,戴善武命手下特务残忍杀害了华春荣 ,此事对江山县百姓震动很大,戴家欺压百姓,稍有不从,必遭毒手。从此戴家父子在江山县声誉一落千丈。***员华春荣被杀害,正是这样的成绩使得戴笠终于有理由将儿子重新调回军统。戴善武很快升到京沪杭铁路警务处,之后又荣升少将。
戴善武比戴笠更加贪财,抗日战争期间,战士们浴血奋战,他却发国难财,忙着倒卖军火,走私,贩毒。抗战胜利以后,他又以清缴汉奸的名义,大肆搜刮财物,私吞古玩字画,金银财宝。
戴善武好色成性,欺男霸女。1946年戴笠飞机失事,为了纪念戴笠,蒋介石命戴善武回故乡江山县建立“ 雨农中学 ”,他在学校担任校长期间,三番五次将魔爪伸向未成年少女。戴善武不耻的行为导致很多女孩子候不敢来上学,江山县老百姓在背后称他为“ 江山狼 ”。
1949年春天,国民党的败局已定,戴善武带妻儿老小,金银财宝要逃往台湾,但是途中被国民党残部洗劫一空,人被扣留 。夜里戴善武撬开窗户逃走,又回到江山县,和他叔叔一起纠集残兵败将,与中国政府对抗,但是很快就被打败。他在监狱里被关押两年后, 1951年1月,在戴笠老家保安乡召开万人公审大会,对他的罪行进行审判。 法院当场宣判戴善武死刑,并且立即执行。
随着一声枪响, 戴善武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戴氏父子双亡 ,他们的家人又将如何呢?戴善武与妻子郑锡英了养育了三个儿子与两个女儿,分别是戴以宽,戴以宏,戴以昶,戴眉曼与戴璐璐。最小的女儿戴璐璐生病得不到良好的治疗而夭折。家道中落,郑锡英无力照顾周全,忍痛割爱,将女儿戴眉曼托付给戴家的厨师汤好珠收养。这一别,从此天涯一方,彼此多年杳无音讯。
戴家昔日的风光不在,郑锡英和孩子过着贫困潦倒,颠沛流离,骨肉分离的日子。郑锡英先带三个儿子回到衢州娘家暂住,随后,全家又迁居落户上海。在上海,潜伏在公安局的特务陆秉章还托人给她们母子带来了一些糕点,果品,人民币,她濒临绝望的心灵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蒋介石逃到台湾几年后,才忽然想起戴笠的后人, 蒋介石命保密局长毛人凤打探其后人情况并一定将他们送往台湾居住 。毛人凤命特工黄铎执行此任务。黄铎乔装渔夫,偷渡潜入上海。他抵沪后马上与潜伏在上海公安局的特务黄顺发,陆秉章接头,商议如何将戴笠家人接到台湾。
当时大陆在搞运动,风声很 紧,出境查得正严。陆秉章为掩人耳目,将郑锡英改名为郑凤英,并伪造了证件。黄铎从台湾来到大陆,没有户籍,只能顶替二儿子戴以宏的户籍护送郑锡英与两个孩子去台湾,就这样次子戴以宏被留在了上海。
当年与母亲郑锡英一同到台湾的是长子戴以宽与幼子戴以昶。受蒋介石的照顾,他们都受到良好教育,学业有成。戴以宽大学毕业后又留学美国,获得企业管理学士学位,现供职于美国,身边有一子一女。戴以昶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在台湾省中华贸易开发公司任职。
戴眉曼六岁寄养在汤好珠家,因为当时政治环境的原因,汤好珠帮她改名为廖秋美,对外宣称是自己的亲生女儿。汤好珠还有一个叫廖长城的儿子。汤好珠在戴家做事多年,和戴家颇有感情,也非常喜欢戴眉曼这个大**,将她视为己出,真心相待。
汤家无稳定的经济收入,家境贫寒,与原来戴家的荣华富贵的家境有着天壤之别。戴眉曼刚开始不怎么适应,慢慢的小小年纪的她也学着做饭,洗衣,打柴,减轻养母的生活负担。
念完小学,汤好珠没有能力供她继续上学, 十二岁的她个子高挑,身体结实。家里缺少劳动力,过不了多久,她也下地挣工分了 ,她勤劳能干,各种活都拿手,比一般女劳动力都强,每年为家里挣不少工分。
也就是这个时候,在清查军统特务组织时,汤好珠给戴公馆当过厨娘的事情被调查了出来,有人揭发戴眉曼是戴笠的孙女,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大家都对她疏远了,这件事情的对她的打击巨大,她内心快崩溃掉了。
转眼又是几年过去,戴眉曼已经到婚嫁年龄,她出落得面若桃花,身材苗条,俏丽可爱,宛若一个大姑娘模样。她勤劳能干,秀外慧中,但是 由于家庭背景的问题,很多优秀的小伙都不敢靠近她。
戴眉曼决定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到没有人认识她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有好心人牵线,她认识了江西上饶市 汽车 保养厂的谢培流。谢培流长相帅气,初中文化,学技术肯钻研,是工厂技术骨干,而且为人厚道和气。戴眉曼与谢培流一见钟情。谢培流真心喜欢上戴眉曼,当他得知戴眉曼的家庭背景时,他并没有放弃她,而是义无反顾地要和她在一起。戴眉曼十分感动,有情人终成眷属。
1960年10月国庆节过后,谢培流与戴眉曼结婚了 。婚礼简单朴素,婚房陈设简单,但是两人之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有了至亲至爱的人贫穷生活也过得有声有色,几年过去,他们已育有两男一女。平静而繁忙的生活匆匆而去,当白发悄悄爬上了他们的双鬓,他们的孩子也有了事业与家庭。大儿子谢明是火车司机,二儿子谢平做个体运输,女儿在一家纺织企业当统计员。日子过得稳定也幸福。
郑锡英由上海去台湾时,留下六岁的儿子戴以宏,由潜伏在上海市公安局的特务陆秉章的妻子照料,陆秉章将戴以宏抚养了三年后,因特务身份暴露,被捕入狱。戴以宏被陆秉章的妻子送进上海一家孤儿院, 孤儿院是宋庆龄一手创办的 ,环境条件比较好。戴以宏在孤儿院里衣食无忧,物质上没有吃过什么苦。但是他总是思念着母亲与兄弟们,希望早日能够与他们团聚。
戴以宏成年后被分配到安徽省合肥市棉织厂工作。后来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去安徽枞阳县农场当上一名拖拉机手,又学习修理技术,当上修理工。 戴以宏1976年在普农山分场与一位下放的的上海女知青结了婚,1984年女知青要返回上海,两人便离了婚 。不久戴以宏又与农场一位女工重新组成家庭。他与妻子女儿过得很幸福。
90年代,大陆与台湾紧张关系缓和,两岸相关部门准许大陆台湾双边亲友走动。1991年5月6日,戴眉曼和戴以宏得知母亲与兄弟下落后,抵台湾探亲。
历经四十余年连相思之苦,终于团聚了,他们相拥而泣,互诉衷肠,几十年来的辛酸苦愁都历历在目。 历史 风云变化,戴氏家族兴衰荣辱,一切都留给后人去评说吧!
戴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子姓,为商汤的后裔,以谥好为氏。据《元和姓纂》及《古
今姓氏书辩证》所载,周初,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封商朝
末代君主帝纣之庶兄子启(子姓)于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
立宋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
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
号“戴”为氏,是为河南戴氏。
2、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左传》所载,春
秋时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河南兰考县
。隐公十年(前713年)亡于郑国,一说亡于宋国。其族人遂以国名
“戴”为氏。
3、 据《鼠璞》所载,殷氏有改为戴姓的。武王灭商后,有不少殷遗
族以国为氏,称殷氏,其后就有改姓戴的。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
戴姓是贵族还是平民?
本文2023-10-19 04:36: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