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上磕头是怎么磕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丧事上磕头是怎么磕的?,第1张

葬礼磕头的习惯,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磕法讲究也不一样。东北的习惯是:跪拜,在灵堂内跪拜一般是磕四个头,逝世之子女在灵位四周,来人后,别人磕几个头,逝世着子女必须回应几个头,所谓代表长辈回礼(一般是长孙代为谢礼,直属男性和直属女性。)。不知道别的地方磕几个头,有三个的还有四的,那里的礼仪是磕四个头,含义为神三鬼四,给神仙磕头三个,给鬼磕头四个在灵棚内(也就是出殡前搭建的灵棚,不是灵堂。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较固定,每个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磕头是九个,这个时候去磕头的一般是逝世者的女婿跟逝世者亲家后辈,这个时候是一作揖一叩拜,磕头四个,是四勤,而逝世者子女也随着叩拜之人作揖叩拜(一般是孙子,侄子代谢。),然后上前三步,再一叩拜,先举香在空中转一圈,然后敬酒三杯(女性不知是否这样。),再后退三步,一作揖四叩拜,磕头四个,是四懒。前后一共是九个,符合三拜九叩首的说法。在别人前去叩拜的时候,儿子跟孙子在旁边回礼,女儿一般在桌子旁边痛哭。四勤的含义为一作揖一叩拜,四懒为一作揖四叩拜,中间搀杂一顿隔,也叫四勤四懒一顿隔。

磕头的简介:

磕头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传统之一,是晚辈对长辈和前人的一种尊重,是家教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磕头常用的场合:

一、旧时礼节,跪在地上两手扶地,头挨地

二、农村地区过年的一种仪式。

三、是送别长辈和老人的一种仪式。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之间,青年及成年人要几人一组去邻居和亲戚家中磕头。这段时间,家中正屋挂着家谱牌位的画卷,门前摆放供人磕头的席子。客人来时,首先站在祖谱前,拱手祭拜三次,再跪下磕头三次。然后给年长并且辈分大的人磕头三次。如果有儿童参与,并且与被磕头的人有非常亲密的亲戚关系的话,就要给儿童压岁钱。

磕头大体分两波,第一波在初一起早的时候,主要去邻居家。第二波在初一以后的几天,拜访其他亲戚时进行。

在送别长辈和老人的仪式上,磕头的讲究最多,磕头民间最高的磕头礼是三叩九拜。

大家都知道,白事的礼簿就是在长辈亲人去世后,用来记载葬礼上亲朋好友礼金的册子。最近很多朋友在网上询问,白事礼簿的抬头怎么写合适,搜集了一些资料,拿来供大家参考。

通过上图只能简单地看出竖写,竖开本,中间标注的是年月日,但具体时间不详,左上角礼簿二字清晰可辨,估计不是清朝就是民国时期的。

看文本的样式估计同上面处于一个时期,抬头也很简单。只是表明祭祀礼簿、人名。

这个不是扉页,但是觉得也算是抬头吧!估计外面首页上可能写的是礼簿、年月日、孝子名字之类的吧?

这个是康德七年奠仪礼簿(刘相臣白事礼簿)封面、抬头。

(康德七年奠仪礼簿刘相臣白事礼簿内容书写)古代的书写习惯,一定是竖着写,一般都是从右到左的顺序。这是汉民族的习俗,适用于全国大多数的地域。大多都以旧式中文书写法来写。大体以写明奠礼簿为主,依次写上故去的是什么人,还有府邸的姓氏,故去老人的名字,孝子的名字。

一、到今天,关于礼簿的抬头,讲究的人家还是自己用纸装订,抬头基本如下图两种1、先是日期比如庚寅年腊月廿十六,在另起一行奠礼簿(字要大点),在偏左边另起一行,本家姓什么就写什么宅,接着,故去母亲是先妣父亲是先考,在写上逝去人的名讳。以上全部从右到左竖着写。如下图

2、先是日期,或慈父慈母,在另起一行奠礼簿(字要大点),在偏左边另起一行,本家姓什么就写什么府写上孝子的名字。以上全部从右到左竖着写。如下图

二、印制收礼帐簿的出现,无需在写抬头随着时代的变迁,白事礼簿在花圈店未卖印制收礼帐簿前,都是礼房先生用白纸自己装订。现在花圈店机制印刷的礼簿,封面几乎都是深蓝颜色,上面都以表明奠礼簿,买回家省去礼房先生装订的麻烦。

1、封面上也不需要书写什么抬头之类。

2、打开后的第一页,填写时间。

3、礼金登记簿一般是竖格的,分上下两行。上面那行写姓名,下面那行写金额便于以后礼尚往来就好。

注意:一定要竖着写,据说这是轩辕黄帝故里的习俗,这个还需我们发扬和传承,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

1 指路:亲人离世,需要举行相关仪式”指路”。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举行相应活动,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没有灰尘,是享福的。

2 丧服:逝者通常都穿白布衫、蓝裤。人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蓝色是民族本色。布需要用平纹,不穿棉衣。子女亲手给逝者穿衣。逝者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都要焚烧掉,不能遗留。

3 停灵:在民间停灵时间,一般不要超过3天,然后在殡仪馆举行追悼及告别仪式。但部分地区,让当地的”先生″,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测算合适的日子举行追悼仪式。

4 出殡:过去出殡时,亲属披麻戴孝,灵车上遗体脚朝前。现在出殡有所不同,因殡葬改革,遗体需要火化。火化后,把逝者骨灰及碎骨装入布袋中,最后装入骨灰盒,一般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

5 死牲:过去习俗,死了人,根据穷富不同,都要死牲祭献,大至猪牛,小至鸡。逝者如年岁较髙,供品被视为福物,可以分给亲属。祭献的鸡,多留给帮忙送灵下葬的亲友出殡回来后食用。

6 合葬:夫妻合葬的讲究,是男在左,女在右,蒙古族相反。若有小辈合葬一起,小辈则在西侧,长辈在东侧。部分地区,夫妻合葬如有一方先逝去下葬,另一方逝去下葬时,需要将者骨灰盒请出,见面祭拜后,再同时下葬。

7 朝向:过去都是遗体土葬,朝向是南北竖向,现在骨灰盒是面南背北。也有部分地区参照过去习俗的南北竖向安葬,引用”百年好合”,代表永恒的安详。

8 焚烧:传统习俗,是焚烧元宝、黄纸、纸质生活用品(如:汽车、房子、电视、空调等);

9 服丧:古时的守孝习俗,近代更变为祭七(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七七)。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和周年。服丧期间,需要穿素服,食素食。

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兄弟民族有五十六个,不但“一方一俗”,而且由于民族的不同,丧葬习俗因此各异,我的一支秃笔,无法一一呈现解答,仅限于我个人的了解,回答农村汉民族的一些 “禁忌” “风俗”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丧葬看作家庭中的一件大事。 “丧葬礼仪” 在周朝已经初具规模,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一系列庞大而繁杂的礼仪。葬礼体现出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所持态度,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心理特征。

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与汾河交界处的农村(我查找地图,应该是禹门口河津一带),这里的农村葬礼在十几年前还是很讲究,并且颇有“古风”格调的。

(在墓地痛哭的亡者家属)

包括我上述提到的地方,广大农村对老人去世有以下 “禁忌:”

一,选择“风水宝地”和“择吉安葬。

用四川的风俗习惯,应该请 “阴阳先生”, 花钱不多,我为先父选择骨殖安葬的方位,均是采用“子午向”,这个可以用罗盘,也可以使用手机勘定。

阴宅风水一说,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在一个 “虚空的法界”尤其重要。 希望认真处理,不可草率从之。

(位于某市的公墓)

二,先人故去,禁忌“热死热埋”。

应该停放12小时至72小时内妥善安葬。当然,特殊情况不在此例。

在先人故去后,如非特殊情况,建议不要马上放入“冰棺”,因为这个时候故去的先人属于“中阴身期”,某些思维意识犹在,贸然将遗体放入冰棺,容易导致先人坠入寒冰地狱及饿鬼道。

三,先人故去,宜早“入土为安”。

我的看法是,应该遵从当地的“公序良俗”即大家公认的“入土为安”,同时,可以减少一些费用和精力。

四,在移动遗体时(如从医院到太平间)均应“打伞遮阳”,个别地方还要“喊山引魂”。

先人的遗体或者骨灰等,不应该直接被阳光照见,需要后人打伞遮阳或者搭棚遮阳。

“喊山引魂”是在下葬前,后人要高喊先人的姓名、生辰,以助先人“魂兮归来。”

五,墓穴“暖坑“。

墓穴内务必暖坑,不可冷穴,不要被日光、月光、星光照见。挖好墓穴后,就要在穴内焚化纸钱,待燃尽后,方可下葬。墓穴上方应该用棚或者大伞遮住日、月、星辰。

(晋南农村孝女举行葬礼时的发饰)

六,先人下葬前,墓穴内不可以留有任何活人的脚印、手印、身影等,如果不小心留下,可以用纸钱将印记抹平,再下葬。

七,在下葬现场,孕妇、产妇、生肖犯冲者必须廻避大吉。具体说就是与逝去先人的生肖相同者。

八,给先人下葬后,所有人在返回家中时,均不要回头,免得你看见不该看见的东西。尤其是体弱者,或者具有灵异体质的后人。

九,给先人下葬回家后,务必洗手,照镜、除秽。

四川农村就是在山上折几枝柏树枝,放在归家路上,待白烟冒出时,从后面跨过去,消除坟场的气息。(但是,应该切记管理好火源,完毕后用水或者泥土掩埋,确定无火星后,方可离开。)

关于(葬礼)风俗问题,简单回答如下:

以晋南黄河与汾河交界处的农村为例

他们的丧葬礼仪大致可以分为“小殓”、“报丧”、“封棺”、守灵、降香、冲灵、出殡、安葬等环节。

在以前,整个丧葬过程庄重肃穆,隆重气派。

我们应该看到,丧礼过程中,文化的影子浸入其中,葬礼不是独立形成的,是多种文化交织而成的产物。

晋南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可能至今还是保留了一些丧葬礼仪文化,如,在停丧期间表演了当地在“冲灵”时的“ 响板” 表演。

结束语

丧葬习俗各处不同,你的家乡是什么礼仪呢?你有什么不同看法,请你老指点!

农村老人去逝后的禁忌:

不能说死了,七八十岁的说“老了”,年轻一点的要说“走了”。

子女一百天之内不能剪头发,等过了百日后才能理发。

去逝第一年大年初一不能串门拜年,否则人家会不高兴,感觉很晦气。

第一年过年不能贴对联,第二年贴蓝对联,等三年就可以贴红对联了。

老人去逝后的风俗:

在最短的时间内先“指路”,就是用谷秸绑一个像马驹形状的“罗马子”,上面搭上一件老人穿的上衣,到大门外的路口上,由长子手拿一根高梁桔,站在高凳子上,面朝西南方向,高梁桔指向西南方向,嘴里喊:(爹或娘)你上西南,连喊三遍,其他子女随声咐合:你上西南。然后长子跳下凳子的同时,并将凳子用力蹄倒在地,所有子女跪地磕头,帮忙办丧事的人将“罗马子”烧掉,子女哭着回家,“指路”的仪式就算结束了。

第二天即二日,出嫁的女儿一路哭着回家,给婆婆磕头,名曰“谢婆婆”,也是给爹娘“哭路”,让老人去阴间的路上走得顺畅。

二日,早、中、晚送三趟“江水”,就是去村头的路口上给阎王爷烧纸泼汤,希望能让老人过关。晚上“烧马子”,就烧一个纸马,让老人骑马去西天佛爷殿或老母殿报到,名曰“发盘缠”。

第三天出殡下葬,中午,老人的女儿媳妇及侄女要到坟地“煎糕”,就是把墓穴烧热,免得老人去“新家”感到冷。出殡前,子女要在灵杦前陪老人吃最后一顿团圆饭,一生的亲缘就此了断。

下葬后第三天大清早圆坟,中午上三日坟,烧五七,烧百日,烧忌日。

现在的年轻人对这些习俗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在农村来说,办祭祀比城市办的要讲究的很多,在丧事的现场,不能说笑,不能穿红戴绿,特别是晚辈们更要遵守这祭祀方式。有来吊唁的,要跪拜叩头还礼,灵棚前有晚辈一直在那等候,前来吊唁的时候去叩头迎接,然后别人祭拜的时候要跪在两边叩头谢礼,现在在城市里边,南来的北往的,有很多规矩,就没有从前讲究了,丧事的规矩,也随着主持人的不同,礼节上也有变化。

其实人去世以后,不管葬礼举办的有多么丰富,其实去世的人,也不知道,只是给活人看着热闹的,我们家有多孝顺,老人去世了,我们办的有多隆重,互相攀比,搭戏台吹喇叭,其实我觉得还是应该厚养薄葬,活着的时候给他吃的好一点,穿的暖一点,那是一种享受死了的花个一百万两百万十是一点都不知道,没有必要这么铺张,浪费有这个孝心,就应该在活着的时候让他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活得有尊严,这是真正的孝顺。

我们这老人去世了,不许吃面条、粉丝,说吃这些东西与死者牵连不断,对活着的人不好,怕被死人带走。在吃饭的时候,盘子和碗不能摞起来,说碗碟摞起来就会丧事不断,没有科学根据,只是想讨个吉利而已,总之很多禁忌都是想,希望家人不要遇到这样的事,寓意着家里面的人都健 健康 康,快快乐乐,每个人都能长命百岁。

说归说,做归做,每家的丧事办都不是太相同,每一个禁忌都是考虑到对活人好一点,现在这个 社会 了,迷信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大家也都明白,不管别人家怎么办,都是对。

首先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一般农村不管是喜事,有老人去世,还是生孩子,讲究的细节特别多。像家里有老人的去世的话。

禁忌

第一,家里的老人去世的话,子女,亲戚悼念之后,不可以去串门,因为别人会忌讳。

第二,家里老人去世,子女禁穿鲜艳的衣服。

第三,三年不可以贴对联。过年了不可以起早。

习俗

第一,老人去世后女儿要回婆家讨孝,不管长辈,还是小孩,见面不说话就要磕头。

第二,老人去世,三天要圆坟。

第三,去世五七,一百天,一年,两年,三年,都要上贡品。还要每年的大年三十去坟上送饭。

“领羊”是甘肃人祭祀祖先的一种方式,是各种祭祀活动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一种仪式。

献祭开始时,奏乐,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辈,奉献出一只活羊(当地人认为羊乃洁净之物),拉到灵柩前,给羊耳、鼻、尾、蹄等部位洒酒祭奠。民间有说法,此刻羊是通阴阳两界的。似乎,此时的羊被赋予了某种神性。在这种场合下,这只羊就成为亡者灵魂的附着体,它的举动就代表了亡者的意愿。

据说老人对献羊的人满意或走得安详放心,羊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浑身抖动,毛发蓬松,表示亡者已认可通过了。如果不这样,执事者把羊抓起来,在耳朵里灌些凉水,在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一放开,那羊如果就地打一个大大的毛颤,就被叫做开毛大领,那羊就算被受祭者领受了。一般领羊的顺序是按尊卑顺序 。

“领羊”仪式庄严、肃穆、古朴,不仅能使丧事办得比较稳妥,还能流露出儿孙辈的尽孝情结,所以,“领羊”是丧事中的“重头戏”。

“领羊”一般是逝世者埋葬前一天,亲朋聚集齐全的时候进行,由逝者的孝子孝女或娘家人为逝者献羊,领羊的时候逝者的孝子及族人会围拢在灵堂前的公羊周围,用自己话说出死者的未尽之言,如果羊摆耳并抖动身体,则认为逝者已将羊“领走了”。由选定的人主持“领羊”仪式。

献祭开始时,亡者的子女或外甥等晚辈,会奉献出一只活羊(当地人认为羊乃洁净之物),将羊拉到灵柩前,给羊的耳朵、鼻子、尾巴、羊蹄等部位洒酒祭奠,民间有说法,此刻羊是通阴阳两界的,此时的羊被赋予了一定的神性。

这时奉献出来的活羊就成为了亡者灵魂的附着体,它的一举一动便代表了亡者的意愿。

民间认为羊代表亡者灵魂,祈求者述说些让亡者安心的话,如说家庭及儿孙都好,以后不会有什么困难,不必挂牵等等。

羊如果仍不领,主持“领羊”的人会把羊抓起来,在羊的耳朵里灌些凉水,或者是朝羊的背上撒上冷水,松手时如果那只羊就地打一个大大的毛颤,就被叫做开毛大领,这样羊也就算被受祭者领受了。

此习俗在甘肃沿袭已久,此仪式被称为 “领羊”。“被领的羊”是要被客人吃掉的。过“事”是传统,吃“席”是礼节,请别人吃“席”是为了应“事”,吃别人的“席”是为了自己以后有“事”也有人来吃。许多时候一些“事”是不得不过,一些“席”是非吃不可。按老人们的话说,这是“下数”。

“领羊”习俗起源于哪个年代谁也说不准,但对“敬老尽孝”的传统古理却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一些寓教于理和文化内涵在充分的展示着人们的富裕文明程度在不断的得以提升。

在皖北这块,不管谁家的老人死了,都不能说谁谁家谁谁死了,应该说谁谁家的老人老了;年轻一点的人,就说谁谁走了,走的真早,等等,像我们老家,人去世后算上当天,都是在第三天出殡。这段时间里,孝子不能到别人家去;不能随便借东西,要拿钱买,三毛两毛都行,意思意思就行了。

死者生前穿的衣服除留几件做纪念外,都要烧掉;生前睡的床要放到沟塘里面泡上一段时间,去除晦气,我们这里只是在烧五七纸的时候待客,也只烧五七纸,其他七则不烧。来的客人一般都是至亲,像出嫁的女儿、侄女,还有外甥等。其他人则不需要来了。来烧五七纸的人,不准在上礼金,只能带食品、饮料、纸炮等。大家中午吃过饭,下午到坟地里去,磕上几个头,就行了。烧周年纸和烧五七纸是一样的,一般人死不能说这人死了,要说这人老了。人死后八到十二个时辰不能碰,不然死者会很痛苦。据说是因为这时死者的灵魂正在脱出体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点点碰触都会使人受极大痛苦。十二个时辰之后装殓,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这叫头七。头七那天不能大声说话,晚上不能出屋,因为头七这天死者会最后回来一趟,怕惊扰死者。头七过后就可以下葬,要烧化香蜡纸马,有的人家儿女子孙多,要抬着供桌去坟地。

在坟地烧化纸马之后,坟头上载上一颗柳树或柏树,为的是安魂。所谓坟地,其实就在庄稼地里。一堆小土丘连成一片,这都是先人坟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坟,烧完了纸要拿一张纸用土压在坟头上,不然过不了几年这坟就找不到了。一般来说,死去的第一到第三年上坟规模很大,尤其第三年。之后就每年烧点纸就可以,人死后八到十二个时辰不能碰,不然死者会很痛苦。据说是因为这时死者的灵魂正在脱出体外,有老牛扒皮之痛,一点点碰触都会使人受极大痛苦。十二个时辰之后装殓,棺材不能立刻下葬,要在西屋停七天,这叫头七。

头七那天不能大声说话,晚上不能出屋,因为头七这天死者会最后回来一趟,怕惊扰死者。头七过后就可以下葬,要烧化香蜡纸马,有的人家儿女子孙多,要抬着供桌去坟地。在坟地烧化纸马之后,坟头上载上一颗柳树或柏树,为的是安魂。所谓坟地,其实就在庄稼地里。一堆小土丘连成一片,这都是先人坟地。每年清明,中元,忌日,冬至都要上坟,烧完了纸要拿一张纸用土压在坟头上,不然过不了几年这

在农村,老人去世后,禁忌家人穿红戴绿,要守孝三年后方可,春节三年之内不能贴春联,老人去世第一年,家人不许外出拜年。还有婚事过三年后才可举行,我们这里是这样的,也许别地方更复杂些。

依次类推,共有七个七七祭日。回魂夜的时间,是头七当天的子时至亥时。

一,头七回魂夜,是逝者故去后,第一次返阳看望自己的六亲眷属,七七祭日内正是逝者中阴期,亡人阳间意识还没有彻底断除,土话一点解释,就是七七祭日内的逝者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还称不上所谓的鬼。所以,这头七回魂夜的第一个注意事项,就是逝者的家属在这天,一定要缅怀先人,万不可为了家庭琐事,口舌纷争矛盾,让逝者伤心遗憾,留恋红尘,不肯离去。

二,头七当天的子时,会有牛头马面,大小二鬼,四位阴差鬼兵,护送逝者的魂魄,返还阳间家中。头七当天子时从窗户、烟囱等地入宅;当天亥时,由房门走出。家中后人,头七当天可以再家中摆放贡品,贡品当中要禁忌牛肉、马肉和狗肉,荤素搭配,越丰盛越好,以此来犒劳答谢四位鬼差,不让其难为打压逝者。同时,贡品中也可以摆放先人生前喜好的食物,受用上路。

三,同时在头七的当天子时,还要在孝房家门口摆放一碗清水和一碗五谷粮,摆放清水的意思是让先人洗去尘埃,消免灾难,安心上路;摆放五谷粮的意思是,避免煞气,防治犯呼,辟邪驱霉。这一碗清水和一碗五谷粮,在次日清晨,清水直接洒在门口即可,五谷粮于当天扔于长流水处即可。头七当晚亥时撤下的贡品,连同烧纸银票等各路拜金,与十字路口焚化即可,禁食。

四,在萨满仙门中,先人头七这天是不允许去坟地祭祀的,原因是各家家庙祖先神这天会正式将逝者的阴宅磁场记录在案,莅临巡查,同时,也是呼气煞神抓找替身之时,所以,头七这天冒然去坟地祭祀,一则会让家庙神及逝者,贪恋红尘,死等祭祀,压运活人,二则容易冲撞呼气煞神,造成犯呼。头七这天,如果在家中不方便摆供的后人,也应该在当晚烧纸祭祀,祭祀先人。

五,在头七回魂夜这天,家中若有月子人及四眼人,均应回避,以免冲撞逝者及各路阴兵。对于那些突然意外辞世的逝者,多会在头七这天,给自己的亲人报梦说事,家人眷属若是梦到,或是在家中看到,万不要惊恐,静心定神询问逝者,帮其妥善办理好未完之事,让其放心西去,光明大道,瑶池之路。过了头七之后,先人就要登上望乡台,开始黄泉路之路,一去永不归。

问题可能是想问在操办老人丧事时有哪些禁忌和风俗。

俗话说, 一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的丧葬风俗也就有了各自的不同和特色。

一株吊兰才疏学浅,出门较少,故而对外地了解不多,仅对本地的丧葬文化略知一二。现一一道来,如有不同高见,恳请多加指点。在此先行谢过!

先来说说丧期! 丧期通俗地说也就是治丧的时间。老人去世后一般情况下都是停尸三天的,假如有至亲在外地不能及时赶回的话,为了能够让他见到老人最后一面,也有多搁几天的。丧期是这样算的:去世当天算一天,然后,第二天,在第三天出殡。在这三天里面事情很多。头一天家里面要逐一通知各位亲友来烧纸;置办办丧事的东西;请乡间流动办酒席的大厨;等等。第二天上午一般没有什么大事,搭搭灵棚;大厨来到了;如果请了戏班子,戏班子也会来到了;老人的女儿、侄女、外甥、内侄等众多亲友得信也早已来到了。为了出殡当天不太忙乱,多数人家会在第二天下午将逝者火化。火化回来,天也快黑了,执事的大总就会安排泼汤。

第三天上午出殡,或坟地或公墓。安葬回来,主家要宴请前来烧纸、吊唁的宾客,席间,孝子要对众人磕头表示感谢,称为“孝子谢客”!丧事算告一段落。

第四天是烧五七纸的日子。按说,烧五七纸应该在五七期间才行,但因为大家都忙,也有些是在外地务工,要急着回去。从这一点考虑,无论是谁家办事,也都顺应形势,把日期给改了。近几年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了,大家都这么做了。

再来说说有啥禁忌! 毕竟是白事,是有着很多禁忌的。 禁忌也叫忌讳, 就是在办理丧事期间所不能做的事。略举一二。用于办理丧事的东西,哪怕是二指长的绳子,也不能借,只能买,不论是谁家的,只要不是主家自己家的。给个三毛两毛钱的,不能白用。治丧期间,孝子孝妇不能够串门,要一直守在灵前,需要办的事有执事的安排人办。等等。

这个和每个地方的风俗有很大的关系吧,而且差别应该很大。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风俗就慢慢变淡甚至改变了。

我就简单说说我当地吧:

1就拿春节贴对联来说,当老人去世后第一年会贴白色的对联,第二年回帖**的对联,第三年回帖绿色的对联,三年之后就变成正常的红色。

2农村好多是土葬,如果两个夫妻老人一方先去世那么他(她)是不能入祖坟的,只有另一方去世时才可以抛出来合葬入祖坟。

3老人去世后,生前一些铺盖、衣物会被烧掉。

4后人为了纪念老人会选择:头七、百天、周年、清明……这些日子上坟烧纸钱摆贡品。

5在老人下葬的当天,主人会准备一只铁水桶,水桶下面撒上草木灰,水桶上面会放上剁面刀。每个埋葬老人回来时都会翻动一下剁面刀(正反)。当所有人都回来后会打开铁桶看看草木灰上面有什么痕迹,据说能知晓自己老人羽化成什么。

还有很多讲究就不说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都是迷信,但我们中国人讲究孝道,这就是我们的信仰。它寄托了我们对祖先深深的哀思之情。

丧葬习俗流有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1、圆坟

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烧七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三七、五七、七七。

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

死者亡故后100天,孝子要上坟烧化冥纸冥钱,或将死者亡灵请回家中祭奠。此亦为小祭,也称“百日”。

周年分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头周年、二周年皆为小祭,三周年最为隆重,一般都要过大事,搭设祭棚,请鼓乐手、阴阳班子打醮念经、呈献纸活、花圈等。

扩展资料:

丧葬中,所有人手握牵引灵车绳索的人一起合唱挽歌。汉代田横的门客写的挽歌的歌辞有《薤露》、《蒿里》二章。当时田横自杀,门客哀悼他,就悲哀地唱起来了。歌辞的意思是说人就象薤上的露水,容易晒干灭亡,又以为人死了灵魂回归到泰山南边的蒿里。所以有这两章。

-丧葬习俗

-丧葬

丧葬办理的顺序主要是以下步骤:

1 确认死亡:首先,需取得死者的死亡证明。如果是在医院去世,由医护人员来开具体死亡证明;如果在家中去世,则需由街道居委会或派出所开出具体的死亡证明。

2 注销户口:在获得死亡证明后,亲属需持死亡证明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

3 联系火化:接下来,亲属需要联系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以及预定服务项目和服务时间。

4 遗体火化:在服务时间到达后,亲属需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到殡仪馆,并进行遗体火化。在火化完成后,亲属可取得火化证明和骨灰盒。

5 骨灰安放:亲属可按照预定方式安放骨灰,并领取骨灰存放证。此后,亲属可持此证明来公墓祭扫。

在具体的丧葬过程中,可能还包括复礼、大小殓、哭丧等步骤,以及骨灰安放的具体方式选择。

总的来说,现代丧葬礼仪的过程包括遗体处理和骨灰处理两个阶段,其中遗体处理包括遗体火化和骨灰盒选择等步骤,骨灰处理则包括骨灰安放和祭扫活动等步骤。此外,在丧葬过程中还需注意遵守相关规定和礼仪,如保护环境、厚养薄葬、破除迷信等。

问:农村办丧事那么多的礼仪如何才能记得住?

太复杂了,不知道如何记,或许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一些大概的流程,一些事项也都是老人们叫年轻一辈们怎么做就怎么做,大家学一下也没错。

前段时间我62岁的岳父大人,突然心肌梗死,本来他身体一直好好的,突然说走了就走了,很难接受这个现实。

而接到消息的时候我正开着车赶往县城买菜,准备给孩子办满月酒,谁知道会遇上这样的事情,车子都马上到县城了,于是调转车头回家,然后接我老婆赶往岳父岳母家。

到家的时候,岳父在他睡觉的房间笔挺的躺着,身上已经穿了寿衣,头上盖了一张钱纸,双脚用稻草捆绑着,然后子女和女婿们就守在旁边,在床边有时候亲人会烧一些纸,还要点一盏灯,灯不能熄灭,还有香、蜡烛也点着,也是保持不断的状态,到了晚上还要守夜。

第二天请了一位师傅帮我岳父剃头发,剃完后,刀子要扔掉,用毛巾擦洗完后,还把盆里的水倒在床边,这个过程我看到了我岳父的面容,发现跟生前变化很大,有点不太认识的感觉,突然想到去年我老婆用手机给他拍过的一张照片,想到他生前跟我聊天的场景,内心百感交集。

岳父走的很突然,却发现他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不知放哪里了,找了好久,最后在一个纸箱的夹缝里找了出来,同时还找到了一张欠条,别人欠我岳父三万快钱。

还有在给岳父定遗像的时候也一阵心酸,他因为走的太突然,平时又不爱照相,唯独的一些照片还是四十多岁的时候照的,而且还不怎么清晰,洗出来后效果也不好,我老婆就说去年给我岳父拍过一张照,最后就用这张照片当了遗像,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又浮现起之前岳父跟我聊天的场景。

第二天下午准备把岳父抬到祠堂去,然后亲戚们都头戴一块白布,抬出去的时候要下跪,路上除了下着大雨,鞋子湿透以外没别的礼仪,等到了祠堂入棺的时候又要下跪,反正跪在硬邦邦的地板上,膝盖特别疼。

在之后的一些礼仪都是老人叫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包括吃饭、守夜等等,等埋的那一天,礼仪就多一些,好几次下跪,然后再站起来,再下跪,让后村民抬着棺材出祠堂,其他人就跟在后面,每人手中拿两三根竹片,竹片末端夹一张纸,等棺材上拖拉机的时候又下跪,然后女的不能跟着去。

后面的还有很多礼仪,其实我也都是看着别人做我就跟着做,反正就是反复的下跪,要说为什么,就真的不知道了,等回来以后,还要岳父的家人帮我们摘白布,我当时不知道这个礼仪,独自跑到吃饭的地方去了,被一个电话催着我赶紧回家,然后又要下跪,反正我已经不记得下跪多少次了。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三里一规五里一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尤其是白事礼仪又多又复杂,各个环节不容错位,各种礼数必须到位,否则失礼,特别是去世者是女性,又有娘家前来吊孝说事,稍有失礼就会引起误会,影响办事程序和进程,甚至会留下笑柄招人笑话的。

白事上礼节程序大致都有规则,有些东西顺序不可颠倒,有些东西则可能随时变化,但礼数不能变。这些细节不是说说就可以记下来的,许多东西需要跟着参与,才能了解详细达到要求,特别是礼节礼数的问题。

我们这里还是土葬。如果那家人去世了,在外人没有到位之前,主家需要干好几项事。为逝者洗浴净身,将事先准备好的衣服更换穿好,然后将逝者移至屋中间对准门口的地方,头朝屋外,床头垂一帘子,并且找一床单将屋中壁遮盖住,一切就绪后要进行烧掉头车。

下步就是主家男主事去请家族办事人,礼为先磕头再说事,办事人随时安排主要参与办事的人员,均由主家去请。各位办事人随后便到事主家开始议事安排各项事情,包括办事日期、报丧、订唢呐戏班、厨师、席面、买菜等等,事事落实到人。在办事之前几天里,办事人基本上都在位,招呼前来吊唁客人以及女逝者娘家之客人,娘家人是天天到场一次,并对人家老姑娘穿戴等提点要求等等,如有不合意之事均需办事人出面调解的。如果逝者的老伴先故的,办事头天下午需要安排到坟请亡灵的。

办事当天,办事人要安排人去坟挖墓坑,还要安排做饭、上饭上菜、接礼迊客、礼桌收礼回礼、抬棺材、拿纸扎货花圈等物。还需要安将逝入棺封棺等事情。到出殡时礼仪更多,孝子们需要请亲朋吊孝、前事帮忙众客吊孝等等,每进行一项程序,都要按照有关礼节进行实施,一项都不能少不能错。真到起灵去往坟去,家里事情基本上完事,就剩下到坟后的下葬事情及礼节了。最终将逝者入土为安,诸事完毕。

农村的丧事一般都是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操作,这和喜事(结婚)的司仪是一样的,结婚的人不用去记结婚的程序,到结婚的时候听司仪的就可以了。

农村的丧事也是这样,不用你去住程序,你们家死了人,你只要马上通知在你们这个村民组管丧事的大拿,他就会马上到场,来安排你们家办丧事的一切事宜:一,首先要统计你们家及这个家族有多少亲戚,都是什么地方的,户主的姓名,然后安排人去对这些亲戚去进行报丧,报丧人一定要给亲戚们说清除是谁死了,什么日子下葬,葬礼是按佛教还是基督教办。二,安排葬礼中的帮忙人员,安排好之后由孝子去请。三,生活安排,多少客人,多少帮忙人员,你们这个家族有多少孝子,根据人数安排食材及厨具餐具及厨师。四,抽什么烟,喝什么酒和安排多少孝布。用什么价位的棺材。五,用什么地方的唢呐,唢呐以班为单位,看你们家用几班,下葬的头一天晚上用不用歌舞,,,,,。

葬礼当天所有事情你就不用管了,你这个孝子只要在所有的人吃完早饭后,带上开墓坑人员到你家的祖坟地,给他们指定墓坑位置及方向就行了。

当天的吊丧人员接待,祭奠仪式,饮食,出殡下葬一切的一切都有专门人员打理,你只用当好孝子听人安排就行了。保证一切给你办的妥妥帖帖,

所以告诉你,这些事情不用记它,毕竟你们家不知道多少年才死一个人,也不会经常发生这些事情。

这个问题我试试。熟能生巧。白事不比红事,繁杂的礼事要是搞不好,被人耻笑事小,弄不好还拳脚相加。

我们这里讲究的是土葬,十里不同俗,但万变不离其袓,礼仪非到不可。

先祖过世后首先让人请总管,事主是不可以去的。总管来了请先生,先生看好时辰后再报丧定厨师。报丧主要是男去世找舅家,女去世找娘家,这是执香的,执香的不来是不敢起灵的。外甥搭灯笼,照舅。如果搭灯笼安排不好也不行,龙其是娘家人,处理不好吵架事小严重话打的头破血流。

再说礼仪,因为我是先生,在村里丧事总管是外圈,内圈礼仪之事全是我,事事得小心,操心不到被人笑话。亲戚吊孝要发孝布,如果不发被人耻笑,朋友吊孝不磕头,只上香祭拜。临起灵执香的三扣九拜上香祭奠才能起灵。

总而言之白事繁杂,入殓下葬期数单样样不能错,就像写期数单也有讲究,父不在为乾,母不在为坤。父为寿终正寝,母为寿终内寝。父不在为孤,母不在为哀。太多了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吧。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知道农村的习俗。

在农村办丧事,礼仪虽多,但是,都是有一定的规律。

做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乡村里红白主事,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在我们农村,办丧事时,要请两个人,这两个人务必是要村里上年级,有威望的人。他们对于农村丧葬礼仪也是非常熟悉的——一个是“知客事”(或称为主管);另一个就是“烧香的”。

“知客事”负责内外一切事务。他是受主人家全权委托,负责卖办,采购整个丧葬事务上一切用品,其中包括生活、祭奠物资、人员安排、接客待人……大至葬礼宴席,小至放鞭炮。“烧香的”就是专门负责烧香点灯,烧钱化纸……这个帮忙的职务,必须选一个在祭奠过程中完全熟悉的人。依照农村人的说法——叫做“内行”。只要选对这俩人,整个丧葬礼仪中,主人家就不用操心了。

首先,在人过世后,就告知家族长辈,并确定家族或村里最为熟悉红白理事中的知客,请来商议并主事。因为他们有经验知道该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什么礼仪和规矩……

当主事的请到,他们会教怎么穿寿衣——寿衣穿棉不穿双,要穿单数(单数为阳)。一律不钉纽扣,因“纽子” 音同”扭子””。只钉“飘带”,取“带子”——后继有人,香火不断之意。寿衣的料子不用缎子,因与"断子”谐音。

给亡人的铺与盖也很有讲究。有钱人七铺七盖或五铺五盖;一般人家三铺三盖;贫穷人家只能是一铺一盖。不论几铺几盖,最后一层都是铺白盖黄,称之“铺金盖银",寓意死者在阴间享有荣华富贵。

寿衣穿好,人用门板停放于堂屋,分男左女右。写上灵牌、下面点上“长明灯”是必不可少的。此后,还要点香,烧倒头纸……

棺木准备好后,下一步就是入殓。入殓,又称棺殓或俗称“入财”,就是把亡者遗体装入棺材。从此,亡者的一生就此定论,古代称之“盖棺定论”。要选择吉时,将遗体从门板上抬到棺材,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腿……也可旁人代之。亦可四人各提铺垫四角,轻轻放入。先入脚,后入头,表示“立进”,而不是先入头……入殓完毕,盖棺材盖时,不宜盖严,待上山埋葬的那个早上才封严,称为“背面”——那是亲人见最后一面的时刻……

接下来就是葬期与葬地的选择。日子选好后,就是下葬……

下葬,在农村叫“出殡”。民间俗话“入土为安”,下葬是丧葬礼仪中最重要一项,它将葬礼推向最高潮,是死者与生者的永别。

棺柩起杠后,在出殡途中有诸多礼仪——如扬纸钱,棺木不碰地……抬大师中途打拄,孝子要跪地不起……

……

实际上,这些礼仪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传统礼仪……即使有些礼仪不周到,或者做错了,也没啥关系,最多不过,懂礼仪的人说闲话而已。现在的年轻人,也没那么多讲究啦,新时期新风尚,丧葬也简单了。

你如果不是想干大老执,帮别人主持丧事,那要记那么多的丧事礼仪干啥子?

丧事的礼仪确实不少,我今年都66岁了,也没记那么全。所以帮人家办丧事时我只能干个二把手(副执事),当不了一把手。(笑)

自古至今,农村每个庄上都有那么几位擅长此事的,俗话称“人头”,甚至是祖传下来的。谁家有红白事,主持操待的,大都是他们。而且还约定成俗的各守地盘。

现在更连丧事上用的各种事务用具其至礼乐、餐饮都形成一条龙服务。

所以作为普通百姓,根本不必费那个神,如果是别人家有丧事,你去吊丧,该上礼上礼,该叹祭奠祭奠,如果不知该行几叩礼,那就问问执事的,他会告诉你的。如果不会行大礼,执事人也会教你,不过那就要给人买两盒烟,意思一下了。

如果是自家有丧事,那就更不要操心了。老话说送殡如抄家。孝子是啥事也不管,只负责叩头行礼的。自有执事和本家族长或尊者主持一切。

白事,在每个家庭都会遇到,也很难避免的!当中的一些礼节,忌讳也当注意!在家族中有德高的长者,可以请他来主持安排!

我们这边都是土葬!烧落地纸钱,一定是三斤六两,多大岁数就要多少根青线!用茶叶做的鸡鸣枕头,盖脸布,被子盖几床等等!这些像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

不过到了那天,自己家里的人是不管理事的,所有的事都是交给主事的人!再由主事人把事情分派给帮忙的人,列如:发烟的就专门发烟,发毛巾的发毛巾,买菜的就买菜,做饭的就做饭等等!我们这里只要是有白事,整个组里的人都来帮忙!

所有的礼仪问题都有老者坐镇指挥!在我们这边一般都不止一位,都有好几位!他们都会一直陪着办完白事!

我们这儿办丧事的话一般情况下是3天,从去世到出殡三天的时间,总的来说礼仪不算太多,家里老人去世之后,会通知和家里关系比较近的人,然后让村里其他的人过来帮忙,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坟刨好,一般人在去世之前会把自己的坟墓建好,在地下用砖砌一间小屋子,也就是俗称的阴宅,门口用混凝土做的板子挡上,平时不用管,等到人去世之后找人把墓道刨开,把板子掀开,每个人去干活的时候发一包烟,干活的地方也有烟和茶水,家里需要支大锅, 前两天煮面条,然后大锅菜,第三天出殡的时候中午吃大米,大烩菜,这天的菜比前两天的好很多,出殡的时候在门口贴一张白纸,上面写着谁该做什么事情,已经分好了,出殡的时候所有帮忙的人每人一包烟,下葬以后就各回各家了,就算结束了。我们这儿总的来说办的比较简谱,没有那么多的规矩,都会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主事,他清楚具体有哪些规矩。现在有了专门管丧葬的,他们一条龙服务,只要给钱,他们会把一些事情安排好的。

各地风俗不一样。

我们这个地方的农村办丧事比较简单。

一般人去世后在家里排三,就是尸体在家里停放一天,第二天火花,第三天出殡下葬。

以前人去世后,本家人就要去亲戚家报丧,去谁家报丧,谁家就要给报丧者吃点东西或者喝水也行,不然报丧者一年运气不好。

现在报丧简单了,用电话告知就行了。

办丧事,农村都有主持的。按照遗留下的套路进行。

女主持给逝者穿衣服。还要缝孝服,孝带,孝帽等,还要用袋子装粮食给逝者,黄泉路上过山时给蚂蚁吃,不然蚂蚁会吃了逝者。还要配金童玉女服侍逝者。还有配马一匹,逝者骑着上西天。现在有的还配轿车,司机等

男主持负责去土地庙祭拜。男主持手提一个水壶,在前面领着逝者的家属亲戚去土地庙祭拜。

直系家属要守灵,跪拜客人。客人对逝者叩头,家属要叩头答谢。

第二天灵车来了,逝者被抬上灵车。所有家属亲戚排队跪拜逝者,嚎啕大哭,以表达对逝者哀悼之情。

火化后,一般是由家里的长子手捧骨灰盒,所有家属亲戚跪拜迎接逝者火化归来。

第三天上午出殡安葬,不能超过中午12点。

出殡时,灵车在前面慢慢行驶,男人在后面按亲近关系排列随行。女人们在后面跟着。要三次叩拜逝者。女人放声大哭,一路哭着送到村外,就停下了,不再远送。男人们要继续随灵车前行,每过一座桥都要停下来跪拜,直到安葬地。男人们把逝者安葬后,再叫家里等待的女人们来墓地。这里叫圆坟。圆坟时,所有家属亲戚手牵手围着坟墓转圈。有喊着口号“左三圈,右三圈,…某某家里出大官”。……还有为某某套院墙等。”仪式完毕后,吃饺子、芋头、豆腐。

我们这里办丧事大体就是这样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 历史 的文明古国,丧葬礼仪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既显示了古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彰显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在农村,当老人快要断气时,子女都要守在床前,称之为最后尽孝心。老人咽气后,子女要放声大哭,即表明悲伤之情,又是在告诉左邻右舍,自己家老人去世了,大家都过来帮忙。接下来,就是为老人理发,洗身子,让他干干净净的上路。跟着就是给老人穿上寿衣,寿衣有冬装与夏装,就是希望老人在另一个世界不受寒暑之苦,这称之为视死如生。

所谓的寿衣,其实就是汉服。清朝入关后,实行残酷剃发易服,汉服成为禁用物,为了表示不忘根,汉族人死后,都要穿上汉服,这个传统就一直流传到现在。当然,还要盖住老人的脸。据说,汉人因为剃发易服,感觉无颜到地下面见列祖列宗。

紧接着,有管事者派人去逝者亲戚家报丧,亲戚都会当天赶来,看老人最后一眼。等亲戚们来完后,老人就要入殓,子女会在棺材内铺上单子、棉被,再放入枕头,然后,大家把老人抬入棺中,一般人家都会往棺中放入铜钱,让老人在另一个世界有钱花。最后,有木匠用四寸铁定把棺材钉死,这等于是永别,以后再也看不到老人音容笑貌,这时,子女哭的越痛,证明孝心越大。

设灵堂一般家庭都在四五天左右,供桌上要放贡品,并且香火不断。同时,还会把老人生前用过的被子,分给儿子们,寓意辈辈相传,子孙兴旺。

出殡前,帮忙者会把老人用过衣物,拿到大街上点燃,称之为烧倒头子。现在一般都没有墓志铭了,但要在棺材上面附上30公分宽,1米多长的红布,布上写着老人的姓名,以及出生年月日,称之为明镜。棺材有十二个年轻人抬着,大头八个人,小头四个人。孙子辈则扛着幡在前面引路,子女全身披麻戴孝,扶着灵柩,一路哭个不停。

棺材到地后,老人女儿会给抬棺者每人一条烟,以示感谢。然后,众人一起把棺材放入墓中。长子要捧一把土 ,放在衣襟中,围着墓走一圈,将土缓缓撒入墓中,称之为盘丧。封土完毕后,回到家中,还要放鞭。甭走家中的晦气。老人去世不过三年,是不允许过年贴对联的。

随着 社会 的发展,丧葬中的很多礼仪都大大简化。只要对老人生前孝顺,死后的礼仪也不必斤斤计较。

 农村丧事祭拜礼仪介绍

 费县传统白事流程

 在费县当地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中,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个等级仪式编制,分别是:

 大总管(也叫问事地,总指挥),

 帮忙的(帮忙的有:站桌子头地,记账地,跑腿地,烧水地,买菜的,厨师,伺候“叭喇匠子”地,抬丧馆地等不同等级)。

 1、丧主(丧主当地称呼)去世后,亡人的子女找到大总管,行大礼请大总管来主持白事总过程。

 2、大总管进场,安排帮忙人员及整场白事所有事宜(被安排的帮忙人员家中没有劳动力的处外,其他必须服从安排。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矩,和对生命,对丧者的一种敬畏。)

 3、阴阳先生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阴阳先生进场对出殡的日期、及下葬的地点风水进场勘察。

 4、“叭喇匠子”进场,由大总管派跑腿地人员请鼓乐班“叭喇匠子”进场举办仪式。

 农村丧事祭拜仪式进程

 (第一天中午)开门:孝子们(丧主的子女当地称呼“孝子”)面向亡人全跪行八拜礼,辈分小于亡人的行八拜礼,与亡人平辈的行四拜礼。

 送岁头纸:根据亡人的岁数,用白纸粘在柳木树枝上,放在大门外两旁,分男左女右(不得随意乱放)

 拜榜:由大总管张贴帮忙人员名单,孝子们为感谢帮忙人员,特向张贴的帮忙人员名单的榜行大礼。

 (第一天下午)泼汤:泼汤即喝汤,让亡人喝汤。泼汤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进行,当地称呼“庙子”由站桌头的老者,(站在亡人的贡桌旁两边的帮忙的老人称呼“领头的”)指引,孝子们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庙子泼汤。(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火炮声,响彻半边天,三五里路外的村都听到很清晰)有的家族大的,人口兴旺的,可以在本村排上长长的孝子丧葬队,在此仪式上堪称是本白事中一大亮点,情景壮观。从亡人的灵堂门口吹奏到庙子,路上遇沟、河、拐弯处,为了不让亡人的灵魂跟错了路,需要给土地神留下买路钱,孝子们跪下行大礼,烧纸钱。这时停乐。 继续赶路时哀乐同起。

 仪式开始:到了庙子,孝子跪下行大礼。“领头的”跟土地神念咒语,祈求土地神的庇佑。词为:“漫山湖泊一庙堂,山神土地和牛王。山神土地两边坐,土地老人在当尖。放松放松再放松,放松亡人喝顿汤。”然后孝子们哭着喊着亡人喝汤,在庙子上左转三圈,“领头的”提着汤桶向外泼汤。结束后起乐孝子们哭着回。

 (第一天晚上)闹灵棚:在当地有“喜殡”之说。是指老人的岁数很大了去世的,后人认为老人是有福之人,所以称“喜殡”。 闹灵棚是为了哀悼逝者,通常鼓乐班用文艺节目来进行闹灵棚。

 辞灵:亲朋好友为了哀悼亡人在下葬的前一晚上进行最后一晚的辞别。行四拜礼、八拜礼。

 填搭子:填搭子是指为亡人填盘缠,分别有亡人的女系来填,(儿媳、女儿、侄女、孙女等人)跪着痛哭流涕手捧“元宝”形状的纸钱,填满布口袋。

 送盘缠:“领头的”指引孝子们痛哭流涕,哭声、喊声,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村外的指定十字路口把刚填满的搭子火烧,表示把亡人的盘缠送上西天。

 (第二天上午)领客:第二天整个上午全部是领客,来追悼的亲朋好友为亡人行四拜礼、八拜礼 。

 (第二天下午)静面:孝子们看亡人最后一面。

 扫棺:“领头的”在棺材上面撒一些钱财,与吉祥物品。用扫把向四周扫,儿女跪在棺材四周,表示:扫下来的财物谁接着谁有福气。亡人走之前为儿女留下的最后财物和福气。

 系丧木架:抬棺材的架子,有亡人的儿子来系,亡人的儿子披麻戴孝,腰缠箐绳,拉着哀仗到大门外把丧木架子系好。

 出棺:孝子们及前来哀悼的人们,下葬前在亡人在家里的最后一字辞别。行四拜礼、八拜礼。

 路祭:下葬前的最后一次祭拜,堪称此次白事中第二大壮观情景,出关后到村外是先指定的地点,为亡人进行路上的祭祀活动,参与者有,孝子们的男丁(亡人女家眷不参与)、所有来哀悼的后送的亲朋、所有忙帮的都参加路祭。先由所有来哀悼的亲朋行四拜礼、八拜礼。再有所忙帮的行四拜礼、八拜礼。最后由孝子们八拜礼。路祭过程中根据来的亲朋的人数多少,少则两三个小时,多则四五个小时,过程中整条路的交通等一系列的活动全部停止,直至路祭结束。

 下葬:在路祭上摔老盆后就迅速地把亡人棺材抬到下葬地下葬。

 费县农村殡葬礼仪之行礼概说

 鲁地作为礼仪之邦,殡葬礼仪亦是亘古流传,只是如今简便了许多。长期生活在农村的人对此或许知道个大概,而城里人大都是陌生的。但对于老家在农村的年轻人来说有知晓的必要。本人依所见所闻将费县周边农村殡葬礼仪中的行礼作一简要介绍。

 这里说的农村殡葬礼仪中的行礼主要指男客之行为。

 丧事中,行礼的场合主要有辞灵(出殡前一天晚上夜半前,至亲男客参加)、出殡日中午就餐前(所有吊丧男客参加)、路祭时(信主——主要亲戚参加)。上述几种场合行礼,做法大体相同。

 行礼包括作揖和叩头两部分,二者结合在一起使用。由于其结合方式、作揖叩头次数多少等的不同,也就产生了多种行礼方式,不同身份的客人必须使用相应的恰当的方式行礼。作揖又分深揖和浅揖两种。深揖,动作为:站立——低头弯腰——双臂下垂——至膝盖处双手合拢,左手包右手抱拳——缓缓直身,双手抱拳上移——抱拳高至眼眉止——释拳,双臂下垂,站立。深揖一般是给长辈所用。浅揖,动作为:站立——低头弯腰——从膝盖以上起,双手抱拳——直身,抱拳至胸前止。浅揖是给同辈或小辈所用。叩头,动作为:站立——先右脚后撤,屈膝下跪——后左脚后撤,屈膝下跪——上身挺直,双臂下垂——上身前倾弯下,叩头低至将要触地,双手前移伏地——抬头,上身挺直,双臂下垂——或左脚前移站起,右脚跟上站立;或再叩头,依行礼套路确定。

 行礼的程序:当听到执事人(有的地方称作“执客[kei]”)念到客人村名和姓名时(像坐席前的行礼,有时不排行礼次序,也就不点名。或大呼隆一起行礼,或诸亲依次逐一行礼;而像路祭,必须按先老亲后少亲等次序依次逐一行礼),客人缓步走至祭桌前芦席中央位置停下,执事人喊“客至“,客人便转身向右首跪棚(也称陪棚)的长辈作一揖、跪下叩一头(是平辈的只作一揖);再转向左首跪棚的长辈作揖叩头(平辈作揖)。若两侧跪棚的孝子孝孙为行礼客人的晚辈,客人便无此礼节,可直接进入主体。主体礼的行法在下面分别详细解说。主体礼毕,执事人喊“回礼”,孝子叩头。这时,客人还应向灵屋的孝子施礼,是长辈的叩一头,是平辈的则作一揖。在行路祭时,以上礼仪结束后,行礼人还要向侯礼者(其为逝者的兄弟,立于路祭行礼人进场、退场的地方)施礼,平辈的作揖,是长辈的作揖叩头。总之,在整个行礼过程中,行礼客人动作要庄重、缓慢、有节奏,多人一起行礼要相互照应,动作协调一致。

 在下面所说的行礼中的“勤”与“懒”:“勤”指作一个揖接着叩一个头,即一揖一头。“懒”指作一揖后连续叩头,即一揖多头。如“大八拜”又叫“四勤四勤”或“双四勤”,“中八拜”又叫“四勤四懒”。

 丧事行礼之主体礼按轻重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大八拜

 行法:A、作揖,跪下,叩头;站起,再作揖,跪下,叩头;……如此重复四次(四揖四头)。B、作一揖,到祭桌跟前垫子上跪下,进行捻奠。即行礼人跪在祭桌前,右首执客将香、酒、筷子、纸等依次递给行礼人,行礼人再将这些东西依次递给左首另一执客。捻奠程序为八下:三把香、三杯酒、一双筷子、一刀纸。C、捻奠完毕,站起后退一至两步。作揖,跪下,叩头;站起,再作揖,跪下,叩头;……又如此反复四次(四揖四头,同捻奠前做法相同)。

 此礼在捻奠前分别作四个揖叩四个头,捻奠后又分别作四个揖叩四个头,因每次都是作一揖叩一头,前后共八揖八头,故称“八勤”,或“四勤四勤”“双四勤”,俗称“孝子礼”。此礼最重,常为至亲晚辈行礼用之,如逝者的儿侄等。

 二、中八拜

 行法:A、中八拜在捻奠前的四次作揖叩头与大八拜相同。B、所不同的是捻奠之后。即站起,后退,作揖,然后跪下,连续叩四个头,中间不起身。因每次叩头不像大八拜那样站起一揖一头,故谓之“懒法”。前边是“四勤”,后边是“四懒”,故称“四勤四懒”。此礼为较亲晚辈用之,一般都以此法行礼。

 三、小八拜

 行法:捻奠前的四个头用懒法,捻奠后的四个头仍用懒法,故称“四懒四懒”。此礼为远亲晚辈用之。

 四、大四拜

 行法:捻奠前作俩揖叩俩头,每次都是站起作揖,跪下叩头。捻奠后,还是作俩揖叩俩头,仍然是每次都站起作揖,跪下叩头。此礼为同胞兄(嫂)弟姐妹用之。

 五、中四拜

 行法:捻奠前作俩揖叩俩头,每次都站起作揖,跪下叩头。但捻奠之后的礼法变了,变为懒法,即作一揖后,跪下连叩俩头。此礼节为平辈较亲的兄(嫂)弟姐妹用之。

 六、小四拜

 行法:捻奠前的两个头用懒法——作一揖,跪下连叩俩头,捻奠之后的两个头同样用懒法——作一揖,跪下连叩俩头。此礼一般不常用,用于远亲平辈,比“懒四叩”礼稍重。

 七、懒四叩

 行法:行礼人走到供桌前,作一揖,便跪下捻奠。捻奠完毕,起身后退,再作一揖,用懒法连叩四个头,故称“懒四叩”。此礼节最轻,一般为远亲平辈。以“死人为大”的说法,客人为晚辈行礼也可行此礼,比“小四拜”礼稍轻。

 八、“四勤四懒”+“懒四叩”

 若两代或三代人一起行礼时,可以将“中八拜(即“四勤四懒”)”和“懒四叩”礼合并使用。即长辈行“懒四叩”,晚辈行“四勤四懒”。具体行法为:A、上场后,长辈在左前方面向右站立,(别忘了,须在向跪棚的行完附加礼以后)晚辈行“四勤”礼。B、等晚辈行完“四勤”礼后,长辈上场,集体作揖,跪下,长者一人上前捻奠。C、捻奠毕,大家一起行“四懒”礼。几代人一起行礼的,使用此法行礼者较多。

 以上为通用主体礼节。除此以外,行礼还有诸如“二十四拜”“十二连勤”“十二串堂”“八拜六叩”“三祭酒”“三上香”“十三太保”“大祭奠”“小祭奠”等多种礼节,但一般都不大采用了,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殡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传统殡葬流程繁琐苛刻,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图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丧事上磕头是怎么磕的?

葬礼磕头的习惯,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磕法讲究也不一样。东北的习惯是:跪拜,在灵堂内跪拜一般是磕四个头,逝世之子女在灵位四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