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食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1收藏

土家族的食物,第1张

土家族的饮食 恩施土家族的饮食有哪些特点 1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合渣、腊肉、土豆干等。

2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吃大米较少。

3恩施饮食习惯喜腥膻,好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被讥为小气、吝啬。喝酒用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习俗。

土家族忌讳吃什么东西 猪肉,猪油

土家族十大美食 30分 1、土猪腊肉烧苁树菌,

2、"油香儿",是用米浆垫底,上面铺上肉丝,土豆丝。鼎3、炕洋芋,呵呵,就是煎土豆,

4、土家掉渣烧饼

5、煎的玉米饼

6、油茶汤

7、粉蒸肉

8、腊猪血豆腐

9、粑粑

10、新包谷棒

土家族饮食作文 5分 土家族是

中国

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

住在云贵高原通用语言为土家语和汉语。

土家族

菜肴

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

家家都有

酸菜

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

不离酸菜,酸

辣椒

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

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

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

要标志。土家族男子穿

琵琶

襟上衣,缠

青丝

头帕。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

衣袖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

罗裙

喜欢佩戴各种

质饰物。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

木楼

。建房都

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现在

的土家族大多居于木质

吊角楼

一般是依山

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 中考满分 高考满分 高考零分

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上

层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

物。

土家族不仅是住房独特,

风俗也很独特。

土家族

婚俗

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

。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

哭嫁。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

受到歧视和讥笑。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

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

风遗俗。

各民族有自己的传说,让我们来看看土家

族的传说吧。

相传很久以前,土家人的祖先居住在山洞中

或大树下,靠狩猎、捕鱼为生。天上张天王

看见土家人世代住山洞和大树下,生活很

苦,

他想去龙王那里借一座殿宇来送给土家

人。

张天王到了

龙宫

见到龙王就说明来意。

龙王心想:“我的殿宇又大又重,量你也搬

不动。”于是就答应了。谁知张天王用手轻

轻一提,就把殿宇提起来了。龙王一见,后

悔不该答应。只好勉强地说:“用后还回

来。”张天王说:“七天就还回来。”张天

王提着殿宇来到土家山寨,叫土家族人仿造

了一座吊脚楼房。七天过去了,张天王提起

殿宇顺手一丢,就把殿宇丢在一条河边,横

搁在河的两岸。让龙王自己搬,龙王知道自

己搬不动,只好气冲冲地回龙宫去了。从此

以后,

每逢雨水季节,

龙王都要发怒涨洪水,

让水将河上的殿宇冲掉。

人们也在涨水季节

不能从殿宇中过河。于是人们又在桥下安上

斩龙刀,龙再也不敢直闯殿宇楼房了,人们

不但有房住了,来去过河也方便了。

土家族就是这样一个既神秘又美丽的民

土家族人的食品特色是什么?以什么颜色为主?有什么集体活动和风俗? 土家族日常食俗: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食物颜色以青为主。 集体活动和风俗: 有传统的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跳丧舞古朴刚健,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姑娘精织的特有手工艺品,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这和摆手舞一起被称作土家族人民的艺术之花。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在节庆方面,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摹、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丧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悬棺葬、船棺葬的习俗。现已基本灭迹。 如对我的答复感到满意,请五星采纳。这将鼓励我以后更好地为问友答题,谢谢!

恩施土家族十大名吃,都是哪十大名吃? 20分 土家油茶汤

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据传,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里摆“家家”而发明。他们在山上拾得一捧油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茶油,再摘来茶叶放油中一炸,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的炒苞谷,吃得津津有味,久而久之,喝油茶汤便成了土家人的习惯。

土家油茶汤制作方法,是先用食用油炸适量茶叶至蜡黄后,加水于锅中,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一沸便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黄豆等“泡货”即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是茶叶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佐料和“泡货”的选用可随客人口味。

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源远流长。至今在全州,特别是在咸丰、来凤等地盛行。1992年,“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凤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韩国代表团称赞土家族油茶汤“是中国茶文化一绝。”后来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富硒茶文化节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茶道茶艺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钟声等)

●张关合渣

合渣,又名懒豆腐。恩施土家人对合渣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在兵荒马乱之年,由于粮食奇缺,合渣救下了不少人的性命,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如今,恩施人吃合渣已不是逢年过节才能吃的“奢侈品”了,平时在家里都能吃上合渣,许多餐馆更是把它当成一道特色菜上桌供应,深受顾客的青睐。

合渣的制作比较简单,只是在开头“推”的阶段稍辛苦些,因此人们称制作合渣为推合渣,其制作程序是:将黄豆洗净用水泡胀后,连豆带水在石磨上一转一转地磨成浆,架火煮开,然后放入切好的新鲜萝卜菜叶,再煮开,就制成了一锅乳白带绿的合渣。由此可见,“推合渣”比起制作豆腐要简单得多,不用过滤,不用压榨,一般也不用点卤,难怪土家人又称合渣为“懒豆腐”。合渣的营养搭配也很科学,黄豆中的蛋白质与萝卜菜中的维生素、无机盐配在一起,达到了合理膳食的效果。

在恩施,合渣的吃法很多。有的吃得较稀,不加任何调料,常称为淡合渣,突出“喝”,时而还加洋芋一起煮食;有吃酸合渣的,是将合渣放置变酸,再食,既解渴又消暑;有的还制作成合渣火锅,张关合渣就是制作合渣火锅的典型。

张关合渣是将合渣煮好后点卤变得稍干,加鲜汤配猪肉、仔鸡、鸡蛋等做成鲜肉合渣、仔鸡合渣、鸡蛋合渣等系列合渣火锅。

张关合渣因宣恩一小集镇“张关”而得名,以合渣火锅为典型特征,尤以镇上一位黄姓老太婆制作的最有名、最为地道。张关合渣口味纯正,营养丰富,人们戏称“全价食料”。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本地人还是中外游客都特别喜欢吃,受到极高评价。(王克金、钟声)

●土家腊肉(系列)

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

土家腊肉的制作方法是:

(1>>

土家族不能吃什么 在食物禁忌中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就是小孩子不能吃猪脚脚。在腊月的时候,长者们通常是把猪脚脚用瓦罐放在火塘里面煨来吃,而且不让小孩子知道。如果小孩子知道了就说是要“叉”老丈,而且禁止小孩子吃这种食物。当时的小孩子一定认为父母自私,把这么美味的食物留给自己。当小孩子畅所有的一切归责于父母时可能忽视这一小小的习俗关乎自己将来的终身大事。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由于长时期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生活习俗、文化等互相影响、吸收,现已通用汉语和汉文。生活习俗与其他民族大同小异,现保留的独特部分极少。

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一、过赶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而我们恩施土家族人却是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我们这里民间流传着四种不同的说法:

说法之一: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

土家“赶年”的由来与土家祖先的战事有关。见于文字记载的,在《明史》始于明朝嘉靖年间。明朝初年,倭寇(即日本浪人)大举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官军已无力征剿。明宪宗皇帝御批湘、鄂西土家兵(湘、鄂西土家兵历代以精悍善战著称)火速前往东南沿海抗倭。圣旨到时,恰是大年二十九日。按理,应于三十日正式开拔前线,土家族人想留子弟兵过了年再去。若此,则有违圣令,其罪不轻。土家族有威望的老年人临时决定,提前一天过年(即过赶年),让子弟兵过了年再去打仗。后来,土家族子弟兵在前线奋勇杀敌,明宪宗亲赐“东南第一功”御匾。土家族人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为了纪念自己的子弟兵的英勇战功,同时,也为了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从此永远保留过赶年的习惯。

说法之二: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

由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有一年,临近过年时外族又来大举进犯,把土家族民众团团围住。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趁敌人在过年这一天正在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毫无戒备之时,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

说法之三:提前过年庆贺新居。

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酿“苞谷烧”(家制白酒),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祭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正是农历六月二十五,所以就叫“六月年”。

说法之四: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

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忾,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徙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民族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

土家民族文化资料

一、 土家民族的传说

土家人的来历

相传好久好久以前,涨了一河齐天大水,世界上的人都被淹死了,就剩下南极山上的一对兄妹。南天无极道人掐指一算,知道凡间遭了劫难,就走出无极宫,往凡间一看,只件大地冷冷清清,荒芜人烟,心想:要是凡间没有黎民百姓,这不就像个打缺的盘子了么?那世界也就不成世界了。再仔细一看,忽见凡间还有一男一女正在摘野果,顿觉一喜:“好呢,这下有办法了!”

原来是那兄妹俩,涨水那天,兄妹俩躲在一节大竹筒里,虽然没被淹死,但洪水退去便是干旱,日子更加难过。于是,就向天求叫:“苍天那

给我们水吧!救救凡间的生灵吧!”这一喊,天上果然降下一股清泉来。兄妹俩喝了个饱。这时,一阵清风吹过,飘来一朵五彩云,只见上面立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兄妹俩自知是上界神仙下凡,便拜倒在地,那道人道:“你二人罪孽尚未赎清,故保全你们性命,眼下百姓死于非命,为续人间烟火,特令你二人改同胞为夫妻,此乃天作之和!”兄妹俩一听,连连摆手说:“要不得!要不得!我们是兄妹,世上哪有兄妹成亲的?”老道又讲:“你俩虽属同胞,但阴阳各异,眼下凡间人类已绝,如不结成夫妻,人间烟火又怎能延续?”兄妹还是不依。道人起火了:“你们不做夫妻,我就凿断天水,渴死你们!”说罢把拂尘一挥,拿泉水真个就断流了。妹妹见泉水断流,心里好急,暗暗想了一会儿,就对道人讲:“要我和哥哥结成夫妻,您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这里有两扇磨子,刚刚背一扇站在东山顶,我背一扇站在南山顶,我俩同时将磨子朝山峡滚,如果两扇磨子合在一起,我就答应,要不,我们照旧还是兄妹。”道人一听,满口答应。于是兄妹俩一个站在东山,一个站在南山,道人喊:“算起!”哥哥滚了,妹妹故意停了一会儿才滚,可那两扇磨子一滚滚到山脚还是丝毫不差地合在一起了。老道大笑起来:“此乃天意,非人力所能及也!”于是把手一挥,泉水便冒了出来。可妹妹还是不肯:“这次不依,我们在两边山头各烧一堆火,要是两股烟子打伙哒,我们就成亲。”道人笑道:“依你的!”兄妹俩就烧起火来,两股烟子飘啊飘,一会儿就搅合成一股了。老道看着阿妹,笑道:“这下没什么讲的了吧?”兄妹没法子,只好住在一起。

十个月后。妹妹生了个儿子,哥哥觉得好丑,便把婴儿摔死哒,又用刀剁成肉泥抛在河边、树丛、草地和石头上。不料无极道人在上界看的清清楚楚,驾云下来,面对遍地的婴儿的血肉吹了一口仙气,立即变成了一群活蹦乱跳的男女孩子,老道临走,便封兄为东山老人,妹为南山圣母要他们管教好这些孩子。东山老人和南山圣母,觉得这么多孩童不便呼唤,只好分别赐姓,从杨树上变的就姓杨,从石头上变的就姓石,从芦茅丛变的就姓卢……这样就有了百家姓。后来,两兄妹老死了,孩子们分别把他们葬在东山和南山。以后,土家人每逢正月初一到十五都要在堂屋上供奉酒饭,焚香化纸,祭拜自己的祖先,祈求东山老人和南山圣母保佑平安。土老士的咒语也是这样念的:“东山老人,南山圣母,请!隔山请,隔山应;隔水请,隔水应。恭请二圣大显神灵……

二、 土家民族的歌谣、歌舞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歌谣、舞蹈都有其民族风格和特色。

土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歌谣、舞蹈都有其民族风格和特色。

土家族民歌:

民歌是土家族口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土家人民爱唱歌,开口一唱一大箩”。从来源而论,土家民歌来自巴歌。唐代刘禹锡根据巴歌创造的《竹枝词》世代相沿,其特点一直保存在土家族民歌中。土家族至今传唱的“杨柳”即为《竹枝词》之一种。在土家与汉族长期文化交流中,土家民歌又受汉族诗歌的不小影响。由于土家人多会汉语,或既能讲汉语又会讲土家话,因此演唱土家民歌大部分都是用汉语唱的,也有用土家语唱的。

土家地区宛如诗歌的海洋,土家族的歌唱和诗歌分不开。即席即兴而歌是多数,有的要用乐器伴奏,有的还是边唱边舞。不仅歌词优美,曲调也十分委婉动听。按歌曲的体裁才分,有劳动号子、山歌、神歌等。草锣鼓歌是富有战斗性的劳动歌曲,刚劲有力,节奏鲜明,听起来振奋人心。在土家族中也和其他中南、西南的少数民族一样,流行盘歌。两人对唱,互相盘答,如一方盘问:“什么弯弯弯上天?什么弯弯在江湾?什么弯弯街前卖?什么弯弯姐面前?”对方答歌:“月牙弯弯弯上天,船儿弯弯在江面。梳子弯弯街前卖,眉毛弯弯姐面前。”还有盘天地、盘花草、盘鸟兽、盘生产等,其中男女互相盘答,以抒发爱情的较多,四句一首,对答如流,极为生动有趣。土家喜唱号子。如拖船号子、拖木号子、挑岩号子等。先唱“号儿”,再唱“歌儿”,一领众和,来回穿插,强调高亢,雄健有力。

山歌:

土家族民歌中首推山歌,一般多为七字一句,四句一首,也有五句一首。题材繁多,主要是抒情歌、叙事歌、神歌等。以下为一首情歌:

男: 小小姑娘我喊你,

我喊你十句呀,

你一句也不答我,

几时把你得罪了

你一句一句给我说。

女:我的哥哥你喊我,

妈妈在屋怎把口开?

几时我妈不在屋,

我背着猪草看你来。

锣鼓歌:

也称挖土歌、山锣鼓、合音锣鼓等,是一种劳动歌,多表现土家人的劳动场景。如:

捆起腰带要崭劲,

把它挖起要斗形。

挖边哥哥要崭劲,

一步一步往前行。

摆手歌:

源于土家人祭祀土王而举行的一种礼仪歌舞。歌词主要是神话传说和过去的生产生活情景。如《人类起源歌》:

瓢泼大雨,

下了七天七夜,

水井的水,

雍尼不索尼,

钻进瓜窗里。

水冲卷起岩渣,

紧紧的堵住了瓜窗。

水涨破了天,

天塌垮到地上,

地涨升至天上,

天翻了,地覆了。

长篇叙事诗歌:

如《锦鸡》,有七章,724行:

卖身——

管家只问羊多少,

土司只问羊多壮。

谁管春哥饥寒苦?

只有长工问寒暖!

赎身——

一张字纸一条命,

今日才算自由人。

长工点起一把火,

卖身契约化灰烬。

重逢——

落雨太阳是假情,

媒人讲话几句真?

有情有意心对心,

哪要媒人作引针!

重逢——

生不丢来死不丢,

好比青藤缠石榴。

青藤缠了石榴树,

花死藤干两不丢。

哭丧歌:

歌手们围在祭帐前,一人击鼓而歌,有时众人帮腔,依次轮唱。除有固定唱词的部分外,大多随编随唱。一般每句七言或十言,两句或四句一首。如:

孝家今夜打鼓闹(热),

三亲六戚都来朝(拜)。

满堂儿孙批麻戴(孝),

孝男孝女痛哭嚎(啕)。

哭嫁歌:

土家族姑娘出嫁上轿前边哭边唱的歌。有辞祖宗、女哭娘、娘哭女、姐哭妹、妹哭姐、哭哥嫂、哭姐妹、哭梳头、哭穿露水衣、哭吃爷娘饭、哭百客、哭上轿等。

其中骂媒人颇有趣:

背时媒人是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

娘家来吹女婿好,婆家去夸嫁妆多。

树上麻雀哄得来,岩上猴子骗得走。

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烂嘴角。

铁树开花八寸长,媒人吃了烂大肠。

哭父,也颇有特点:

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

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头言难尽。

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生疾病;

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费苦心。

四怕我们无文化,送进学堂把书念,

把你女儿养成人,花钱费米恩情深。

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

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肠!

女儿错为菜子命,枉自父母费苦心;

我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

为女不得孝双亲,难把父母到终身;

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姐妹对哭词:

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

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

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

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

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

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

妹:梭罗树来台以台,望姐心里多宽怀,

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土家族舞蹈:

土家族传统舞蹈有跳丧鼓、摆手舞、八宝铜铃舞、梅山舞、跳马舞、操旗舞、八幅罗裙舞、玩耍耍等。

跳丧鼓上土家古老的丧葬仪式歌舞。凡老人正常死亡后,必须跳丧,死者年岁愈高,前往跳丧者愈多,不仅其族亲戚往吊,邻里乡人也要参加,称为“人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跳丧多在葬前一夕进行,在死者灵前,先由歌师击鼓叫歌,成队的二歌郎、四歌郎、八歌郎相应接歌,随鼓节起舞,按曲牌进行,边饮宴,边歌舞,多达数百人时,就在灵柩前场坝上应歌接舞以兴哀。

摆手舞是土家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舞蹈。土家语称“舍巴”,汉语称“玩摆手”。跳摆手舞时,由一人在圈中司鼓兼鸣锣,男女舞众在一善舞者领头下,围圈舞蹈,随鼓点进退,变换舞姿。每舞一周或数周换一套程式,把许多动作连贯起来,构成具有完整情节的段落,套套相连。摆手舞内容丰富,主要有表现古代打仗的“马前舞”,在宫衙朝拜土王的“饮宴舞”,表现狩猎生活的“打猎舞”、表现劳动生活的“生产舞”、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水牛打架”等。

八宝铜铃舞是土家族一种祭祀仪式舞。土家人向祖先“解钱”,便要请土老师来主持祭祀礼,土老师身穿八幅罗裙,头裹红丝帕,腰系短刀,手持八宝铜铃,边唱边舞。歌颂祖先的创业和迁徙,祷告先人安宁,乞求后生幸运。

玩耍耍又称花鼓子,是土家常见的一种民间舞蹈。舞时,多以一丑一旦出场,均持小扇(或手帕),动作比较简单。用大小步法,两手在身旁摆动,身体随脚手自然地向两边摆,男动作较大而粗犷,女动作较小而柔和,边歌边舞,轻松愉快,深受土家青年喜爱。

三、 土家民族的婚丧礼仪

婚姻 土家族的婚姻有姑表开亲之俗。一般姑家之女嫁舅家之子,称为“骨种”,“接亲路”,视为亲上加亲。土家族的婚礼,要送三道人情。姑娘出嫁前要练《哭嫁歌》。要哭众亲友,还要提前1~2天不饮食,叫做“不吃茶饭”。姑娘婚后生了孩子,男方要到女家报喜。由女婿提壶酒,送到女家放在堂屋的香龛上,壶嘴朝外,表示生男孩;壶嘴朝内,表示生女孩。后由女家亲戚送粮食、鸡、肉、蛋到男家吃“月米酒”,男家也要反送礼物。

丧葬 土家族的丧葬,老人去世,大都要举行隆重的葬礼。要请土老师主持选择安葬日期和墓地以及座山、向山。发丧时,路上要丢“引路纸钱”,坟内禁放有铁的东西。因此,要自己的亲人挖井,待死者埋葬以后,才能离开。埋葬的过程中,要请土老师开棺、清棺、“抛米”。抛米时,亲人在棺前跪地用背后衣服接米,有的当场将米嚼细吞下,也有的将米带回煮食,表示后代要团结和睦,衣食不愁,继承老人的遗风。

四、土家民族的节庆礼俗

土家族有过“赶年”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二十九日过年,现土家族聚居的部分村寨,一直保留了这一习俗。“四月八”是土家族送毛虫的节日,要自念谚语,祈望庄稼免遭虫害,五谷丰登。

背景:湘、鄂、川、黔边界上家族的一些地方,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

汉族以及一些有关民族过大年(简称“过年”,即春节)都在腊月三十(或二十九)。土家族人提前一天赶着过年,故称“过赶年”。土家族人为什么要过赶年呢?在湘、鄂、川、黔边界民间流行着四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说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传说明嘉靖年间倭寇(日本)入侵中国,永顺土司工彭翼南奉命出征,他率领士兵三千,提前一日过了年奔赴前线,大败倭寇,立了“东南战功第一”。为了纪念这次征战胜利,同时,也为表达广大民众对抗倭将士的深切怀念,永顺县土家族人就定在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这种“过赶年”的习俗已经持续了好几百年的历史。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打败异族的骚扰。缘于民族战争频繁,土家族民众常常不能安全过年。于是,本民族头领便施巧计,出奇制胜。头领让民众提前一天过年,尔后,率领将士猝然出击,敌人过年大吃酒肉,毫无戒备,被土家族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撤离。还有一种说法,土家族人祖先贫困,给财主当长工,穷得无法过年,不能合家团圆,只好提前一天“团年”。另外也有说,四川西阳、秀山一带的士家族人分别在农历三月三、四月十七过年,是因为明代万历年间土家族人奉命出征,班师回朝的日期不一致,所以过年的时间也就不一样。

从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传说)中,可以找到一些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不论是外国的侵略、异族的骚扰或者地主的盘剥、掠夺,土家族人从来就是英勇无畏,同仇敌汽,并且足智多谋,以奇制胜,这是一个英勇的民族,豪爽的民族。“过赶年”的晚上,寨上烧起冲天大火,调年旗高高飘扬,男男女女围着旺火跳摆手舞,唱调年歌,舞“毛古斯”。这种“过赶年”的爽快朴野、红火亢奋,别有一番情调。

土家族人豪爽、痛快的民族气质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历史进程中曾经饱经患难、备受欺压,几度被迫举族(氏族或部族)迁徒却能泰然处之的史实分不开。因而,同其先辈楚民族(或巴人,“南蛮”)一样,养成了念祖、怀旧、齐心、尚武的强烈民族精神,这在上家族过“六月年”和“十月年”的风俗与传说里鲜明地体现出来。

民间传说中说,古代土家族人原住江西一带,因不堪忍受官府、财主的掠夺、欺压,避免被斩尽杀绝的灾难,他们约定在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准备,然后悄然离开,经过洞庭湖,溯沉江而上,到达武海派点心合时令陵山区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这里有大树可盖吊脚楼,有清泉可酝“苞谷烧”(家制白酒),能够安居乐业,值得欢庆一番。于是,新落居的土家族民众就决定先过一次年:宰牛,祀神,“摆手”,唱歌。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就叫“六月年”。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新垦的土地肥沃,五谷颗粒粗壮,六畜见风长膘,土家族人迎来了新的家园的第一个丰收的秋天。这样,他们又在农历十月初一再过一个“十月年”(这也与他们的祖先——楚人以十月为岁首的“十月年”自然有关)。家家蒸“苞谷烧”,寨寨杀大肥猪,人们纷纷串寨,登门拜年,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我国湘西、鄂西一带富饶美丽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居住着一个勤劳勇敢的兄弟民族,这就是土家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以来使用汉文。绝大多数土家人都通用汉语,部分人兼通苗语,仅永顺、龙山一些偏僻地区,只会讲土家话。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称汉族为“客家”。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可以断定。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土家族民俗

跳丧舞

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女儿会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农历五月实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旧时,女孩平素不得出门,唯这天去集于会,故称“女儿会”。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购物”。在一场风趣的“计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不伙子应知趣走开,否则便会挨骂。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生大事。

过月半

土家人更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本来是农历七月十五为月半节,但因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姑娘,这在时间上就有“婆家过月半走不脱,娘家过月半必须去”的矛盾,于是订七月初一至十五,均为过月半。过月半的主要活动是祭祖,以纸钱封包,写已故亲长名字,焚于户外,扬声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银钱,并以香、烛遍插小径,谓之路烛,化钱于野外,施给孤魂游鬼。

过赶年

南方人过春节多叫“过年”,而土家人的春节叫“过赶年”。赶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所谓“赶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即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对此土家人有自己的传说解释。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先民随胡宗宪将军征计倭寇,一年,春节将至,倭寇未除。远离家乡的土家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过了年,总帅大犒将士,激厣斗志。将士们在丰盛的庆贺之后,养精蓄锐,军心大振。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没有防备之时,发起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为了纪念祖先,土家族从此总是提前过年,并称之为过赶年,以此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

土家人过年,还要杀年猪、春糍粑、做点心。特别是这个年糍粑,很有特色。打糍粑多在腊月二十七这天,而且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后,用特制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后再压成扁扁的。糍粑打好后,总是五个一串串起来,另外还要做五个大粑,他们叫“库弄糍粑”。原来这种粑粑是用来向土五进贡的,后来没了土王,但习久成俗,也就相沿至今。据说,如果哪家不做大糍粑,一年都会不吉利。

六月六

古历六月初六日,是土家族纪念古代英雄覃厘的盛大节日。这一天,土家山寨喜气洋洋,杀猪、宰羊、打糍粑、做豆腐,把远方的客人接来家里作客,家里的衣服都拿出来晒一晒,女人们在溪流里洗头发,晚上灯笼火把,还要在摆手堂里跳摆手舞。

传说有一年,土家族聚居的地方闹饥荒,覃厘的老娘活活饿死了,有一晚老娘给覃厘托梦,要覃厘栽上一山南竹,在堂屋里练三年六个月的箭,等到鸡飞狗上屋的时候,把箭向北方射去,就可以射死皇帝,登上皇帝的座位。覃厘听了老娘的话,在后山栽了山楠竹,自己关起大门在堂屋里练箭,嘱咐嫂嫂等到满了三年六个月,看到鸡飞狗上屋就喊他。过了三年,嫂嫂等得不耐烦了,把黑狗放在屋上,把鸡赶得满天飞,然后高声喊覃厘,说是三年六个月了,鸡飞狗上屋了。覃厘听得嫂嫂的喊声,慌慌张张地开了大门,然后拉满弓,连发三枝箭向北方射去。箭一射出,后山的楠竹根根炸破了,他们还没骑上马背,射出的箭也没有射中皇帝。皇帝拔出钉在龙位上的简杆一看,上有“湖广覃厘”四个字,于是派兵马大元帅带五千兵开到上湖南捉拿覃厘。覃厘和嫂嫂躲进大山,躲了三年六个月,兵马大元帅好象海里寻针,没见覃厘的踪迹,安排回朝日期,谁知覃厘在山沟里洗澡,背上三务金龙闪闪被官兵看见了,于是被抓住解到京城,关进监牢里,嫂嫂也跟着到京控望覃厘,嫂嫂嘱咐覃厘说:“你只要说背上的金龙是画成的,皇帝就会放你。”第二天皇帝亲自审问。皇帝看到覃厘背上的金龙,本不敢杀他,问是生成的还是画成的,覃厘记得嫂嫂的嘱咐,答应说画成的,皇帝听说是画的微微一笑,吩咐刀斧手拖出去斩了,嫂嫂赶到杀场,抱住覃厘痛哭,血溅在她的衣服上、头发上。覃厘被杀之后,天地不分,日月不明,鸡犬不叫,皇帝知道杀错了,皇帝不穿龙袍,不登龙位,让覃厘的阴灵穿一龙袍、坐一天龙位,做一天皇帝。

土家族人在这天晒衣服也叫晒龙袍,就是覃厘做一天皇帝的传说,这天女人们洗头发,也是因为血油在嫂嫂的头发上留下的故事。现在土家地区流传有“三年都等了,却等不起六个月”等俗语都是指的覃厘的故事。

牛王节

土家族的祖先从事农耕较早,从古以来养成爱护耕牛、尊重耕牛的传统。每年古历四月十八日,定为牛的生日。这一天,土家族人都要给牛做生日,哪怕春耕生产很忙,到了四月十八那天,也要让所有的牛休息一天,还要给牛煮稀饭,主人还要恭恭敬敬的念一首《祝牛王词》。 据说念到这里,老牛眼泪汪汪,感到主人讲到它的内心之处。

相传,牛王原是天的一员神将。一天,他陪着玉帝在南天门观看凡间风景,当他看到凡人没有饭吃,一个个面黄肌瘦,就向玉帝求情,给凡人送粮食种,让凡人吃胞肚子。玉帝答应了牛王的要求,但嘱咐说:“叫凡人三天吃一餐吧。”牛王欢欢喜喜来凡间,给凡人送了许多种子,并教给耕种的方法,但他慌慌张张把玉帝的话传错了,说一天吃三餐。凡人有了粮食,一天吃三餐,肚子胞了,日子过好了,个个吃得肥胖胖,没有事做,敲着鼎罐盖唱歌,闹得玉帝不安宁。一天,玉帝对牛王说:“凡人吃了饭没事做,你到粮食地里撒些草籽种,后业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薅草草吧。”这回牛王又把玉帝的话听错了,走一步撒三把草籽种,后来粮食地里长满了青草,薅也薅不完,人们边薅骂,骂玉帝害死了凡人,骂得玉帝不耐烦。一天,玉帝把牛王叫来说:“都是你把好事做坏了。凡人功夫做不完,你下界帮凡人拉犁拉耙做阳春去吧,饿了就吃地上青草。”四月十八这天,牛王下凡了。从此以后,后王老老实实地给凡人做事,帮助凡人拖犁拉耙,一年苦到头不得歇气。饿了就吃青塞肚皮。人们为了报答牛王,于是把四月十八日定成牛王的生日。 “四月十八牛歇驾”,直到现在,这个古朴的风俗还牢牢保持着。

五、土家族的服饰文化

比较而言,土家族服饰没有苗族那样穿金戴银,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民国以来,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男人以青、蓝、白或条纹布为主,长二三米,一圈圈地缠绕在头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则多为青丝帕或白印花头巾,丝帕薄如蝉翼,最长达七、八米,是妇女终生陪伴之物,死后必以帕缠头入葬。衣服以青、蓝、白、印花布为主,男穿对胸衣,双排七至十一扣,俗称蜈蚣扣,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袖大而短,饰花边,拄银铜佩饰,俗称“满襟”,有满清遗风;未出阁少女着花衣,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上着鲜艳挑花绣衣,下着八幅罗裙,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据大文豪沈从文考证,八幅罗裙是正宗土家装。过去土家男女不穿袜,兴打绑腿,尤男子将裤筒裹成人字路,配布鞋或草鞋,十分精神利索,民族专家说这是土家兵战争装束,有土司“兵农合一”传统制度的痕迹。而民间百匠,又有不同职业装,如铁匠穿长而宽的牛皮肚兜以防灼伤;猎户挂绣花子弹肚兜是实战需要;农民雨天下田披蓑衣则是农事需要。对那些“命相”不佳的小孩,还要按土老司的指点戴“百家锁”、穿百纳衣,即从一百户人家讨一百块碎布拼做成衣服穿,否则难养成人等等。故外人说:土家人穿了—身的“讲究”。

可能是由于父母均不是土家族户口。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土家族节日习俗:过年、赶年、过月半。

土家族非常崇拜祖先,将祖先祭祀日称为“过年”。 但时间,因姓氏、宗支、地域而异。过族年,要在祠堂里举行祭祖仪式,先祭土王,再祭本族祖先。祠堂里,整日鞭炮不断,铁铳轰鸣,号角声声。祭祀毕,游乡串寨,走亲访友,对歌宴客,长达三、五日之久。

土家族的春节,比汉族提前一、两天,甚至提前六、七天,称为“赶年”。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先祭祀祖先。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团年时,先给果树和犁铧、鸡舍等喂饭,给碓、锄等贴“压岁钱”,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瓜果丰硕、财源兴隆。

土家人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过月半的主要活动是祭祖,以纸钱封包,写已故亲长名字,焚于户外,并杨声呼名哀悼。建国后此类迷信活动逐渐消失,但农村群众依然重视过月半,已相沿成习。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该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有遗风遗俗。

  丧葬基本是土葬,古代巴人也有火葬、悬棺葬、船棺葬的习俗。现已基本灭迹。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庭。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吊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

  土家族节日民俗较多。从节日内容看,有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娱乐及生产性节日五类。其宗教信仰有对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为崇拜对象。动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图腾崇拜,如鹰、白虎图腾,特别是以白虎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庙,立有白虎神位,经常祭祀。还有对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节 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为中毛王节。这天一定要杀猪,做大坨肉祭祖,摆筵席招待亲友及出嫁姑娘,当地流行讲"牛毛大王的故事",传说古时农民刀耕火种,所获无几,饿尸遍地,牛王据实禀告玉皇大帝,大帝看牛王勤俭刻苦,命令牛王下凡到人间传旨,只准三日一餐,牛王到凡尘了解到三日一餐难以活命,于是改为一日三餐。牛王返回复命,下帝听了大怒,立即贬牛王为民耕田,终日食草。牛王为民出力,土家人称其为牛毛大王。据传牛王下凡时间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则过四月八或十八,作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这天,牛不耕田。用最好的饲料喂养。

  赶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以“赶年”最为隆重。土家人过大年时间比汉族提前一天,小月为腊月二十八,大月为二十九。为什么要提前,有几种传说: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间,其先民随胡宗宪征倭。于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将士,除夕倭寇不备,遂大捷,后人沿之,遂成家风。关于抗倭立功符合历史事实,《明史》有载。还有关于为了打仗而提前。过赶年节要作糯米粑,杀猪祭祖、煮酒。除夕之夜还要“守年”、“抢年”,即吃过团年饭后,手执吹火筒在房前屋后转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猎枪上山走一趟曰“模营”,以纪念先人。虽提前一天“赶年”,大年三十晚上还照样过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邻”。还有各种文娱活动,“玩龙灯”、“荡秋千”、“踩高跷”、“唱难戏”等等。

  

土家族的食物

土家族的饮食 恩施土家族的饮食有哪些特点 1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