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门蓝氏 是什么意思?
现在很少人用这个了。
以前老一辈人才用这种称呼。
香港现在也有,意思差不多,就是名字前冠以夫姓。
古代的女子出嫁后,常常在自己姓氏前冠以夫姓,称某门某氏。一般门指夫姓,氏指父姓(即女方的姓氏)。
张门蓝氏,意思是姓蓝的女子,嫁给了姓张的丈夫,张门蓝氏指的就是这位老太太。
3月2日上门村之行,同《上门雷氏宗谱》的修编者三十四世嗣裔之外孙傅钦熊老师作了沟通,并在傅钦忠老师陪同下,拜访了上门雷邦俊老支书,也拜谒了清河郡傅氏十七世太公墓。
柯城区畲族3000多人,有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七里上门四个民族村。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三个村的畲族以蓝姓为主,还保存着浙江省最为完整的畲族宗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里上门以雷姓为主,从上门到少岭坞少伸还分布着蓝家自然村。
航埠镇北一、北二村,1958年才始有其名,之前都称北淤村,始名于元朝仁宗年间(1285-1320),因村庄位于常山江古道水面北面溪滩上,故名。北淤的蓝氏,历史上称为“北川蓝氏”。 据《北川蓝氏宗谱》载:“元朝仁宗末年,元茂之子蓝敏受业于太学,授会稽尉。上任未久而疾作,即解印归……舟至信安北川,视此风景灵秀,而心旷神怡,留连数月而疾愈,从而留之。”也就是说,北淤村畲族蓝姓系元末明初名门望族由福建罗源地区迁入,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畲族是我国南方的游耕民族,二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北方及广东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台湾等省份。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其聚居村寨大多都坐落于离县城很远的大山深处。“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因此,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民族村畲族在河谷平原区聚集与聚集规模有着在浙江省最高的特殊性。如,航埠镇北二村全村有15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占80%左右。
而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为“三藩之乱”后先后从福建迁入。从时点上说,少岭坞的蓝氏先于上门的雷氏。同北淤的蓝氏河谷平原区聚集特殊性相比,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具有畲族往深山老林迁徙的普遍性。
据《上门雷氏宗谱》,上门雷氏源自陕西冯翊郡,其祖先为诸侯,方雷氏,是全国雷氏宗族中两大名望贵族之一,后移居闽鄞江、宁化(三明)。
鄞江,即汀江,在武夷山东侧、闽地西部,河从宁化木马山上发端,经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自北而南,蜿蜒285公里,流域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在江西省、福建省之间横亘着一条长550千米、海拔1000米,自东北向西南,北接仙霞岭南接九连山的武夷山脉,福建省因而与周边浙江、江西、广东等省相对独立成“闽地”。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基本吻合当年黄巢起义军从石粱大岭背开赴江山,实现后来的开山劈路七百里直取福建的壮举的仙霞岭之路。
雷氏在福建祖地,一世存裔公,至梁时,富号十万,由宁化移清流(三明),清流为黄巢(唐末)所灰灭。九世从俭公为宋朝雅州知府。十四世续尽公为新罗(龙岩市)主薄,任终回清流(三明)至上杭(龙岩市)胜运里增坑20余年,15世在姻丈傅公引崇下落业。17世移居大洋坝,21世移居铭乡茶排村,28世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生景公、主贵公、生林公、生彩公四兄弟,在妹夫博公的引导下迁入上门村。
在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具有畲族往深山老林迁徙普遍性中蕴涵着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迁入的特殊而又有深刻的畲汉大团结协作文化因素。今人若到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作客,你会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半岭凹人上门人都是亲戚!”
徐映璞《浙江灵鹫山志》有云:“自太邱村(大头)东行,下半岭,出上门,过少伸蓝家二十里,西达岭根”。半岭凹以下上门、少伸蓝家、少岭坞以下坡路为主。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的村民旁山依水而居“坞”,地势都是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高度吻合着畲族游耕民族辗转迁徙“结庐山谷”的地理位置选择。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仍有鹫岭古道遗迹。
在灵鹫山西北山区,分布着明末清初由福建辗转迁徙过来的汉姓的人口。如灵鹫山大坑的孟高寮的“寮”字,是福建深山老林村寨的特有地名词,相当于村或村庄的意思。在灵鹫山的坞口,还有高寮、外寮口自然村。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又没有可烧煅贝灰的原料,所以古时灵鹫山西北山区的畲民汉民们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古时的畲族建筑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黄土做砖砌墙,茅草为屋顶。因为这样的房子承受不了大风的压力,所以,除了房子盖得很低之外,还在村寨四周栽种松树,枫树等,房前屋后种毛竹果树,村口有树能挡风,屋后种树能蓄水,空气也格外的新鲜。因此便有了“造成风水画成龙”的畲族谚语。山区畲族同胞传统建筑是茅寮,也称为“畲寮”。茅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山棚,顾名思义就是山上的篷棚。“土寮”,通常用小竹或芦苇杆编成篱笆状,拐角处用木头固定,然后涂上泥巴,做成“墙”。
在建筑艺术上,畲族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早先的茅草屋“畲寮”,到后来的土楼 “土墙厝”,到今天的砖瓦房 “瓦寮”。而今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七里山区真正大范围开发在元至治元年(1321),早田村与横山路村祖先由芙蓉乡章舍王迁入以后,并伴随着衢徽古道路的开通而走向历史上的繁荣。明清以后,桃源七里就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
上门村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迁入,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生息繁衍至今,生产、岁时、信仰等风俗虽与汉族相近,但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语言,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诚如《上门雷氏宗谱》所说,他们“在发展毛竹、造纸、种植药材、开山砌田诸方面,处处领先于乡邻”。特别是种竹技术同邱山王氏的毛竹造纸技术成为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开发史两大历史坐标点。七里山区适用于造纸的优良毛竹品种就是傅氏祖先从福建祖地带来的七根毛竹。从半岭凹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村的傅氏是同一宗亲。《傅氏家谱》记载:“及竹林盛,纸之原料仍大增,制纸之人工渐感不敷,于是赣之业制纸者先后来,余赣(今余干)籍人也。闽人来此用竹为制纸之原料获利倍多,于是各处相率仿效加以繁育,遂促进吾衢今日经济之繁荣,而使赣籍之人相继获利也。在明代衢州之业造纸者仅二户,迄于清末奚足千户。”
由于勤勤恳恳加上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历史上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不落后于河谷平原区的汉族农民。因此,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已找不到早期的茅草屋“畲寮”,但仍有土楼“土墙厝”旧踪,比较普遍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楼房。他们住房质的跃迁也从心灵深处滋长出对党和政府的热血感情。
元至治元年(1321)以来,来自芙蓉乡章舍王、福建、江西、安徽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建德等地的移民,汇聚到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太邱山下这片新垦地,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这种文化更有新的创造力、汇聚力、以及包容力,形成新兴的文化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竹里畲村“世外桃源”的从上门到少岭坞的畲民,其眼界并不亚于衢州河谷平原地的纯粹的农民眼界,甚至于具有更为广阔的胸怀,在衢徽古道上与七里汉民一起谱写了历史上的衢州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的篇章。
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最高等级的旅游资源有两项,即高山蔬菜基地与竹林竹海。从上门到少岭坞区域含治岭村的徐家、朱家、上金家坞、下金家坞4个自然村,既是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竹林竹海的主体区域,又是高山蔬菜的主要基地。流动山泉水养殖清水鱼也有资源潜力。竹林竹海配以治岭村6平方公里的山羊石林在江南也是少有的图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这个地方是一片“净土”,是一个无工业化污染的环境,生产的是一流的入口产品。越往后,具有这种“净土”的环境要素会越重要。
在生产要素变迁,人口红利渐衰, 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将逐渐让位于创新、技术、文化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国家经济结构和文旅产业结构都将迎来巨变 ,疫情后城市目的地,短途、周边、自驾、微度假、轻休闲、跨界复合的产品将是未来的主流的今天,这个地方的一片“净土”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富,也是从上门到少岭坞区域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从上门到少岭坞,西连中国最美的杭新景高速公路柯城区七里进出口连接线,东连衢江区进出口。如果把大毛(大头村—毛坞村)连接线比作“天桥”,那么从上门到少岭坞的竹里畲村“世外桃源”就处在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云雾“天桥”之上。而处于自明清以后桃源七里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的新文化发展模式的竹里畲村“世外桃源”,就成为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盘蓝雷钟一路人,莫来相争欺祖亲;出朝祖歌唱过了,子孙万代记在心”。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深山老林有蕴涵着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迁入的特殊性,航埠北淤村一带的畲民具有在河谷平原区聚集与聚集规模有着在浙江省最高的特殊性。他们共同谱写了历史上的衢州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的篇章。航埠北淤村一带在1990年代至2010年代,同姜家山的柴家一起,创下了全国最大的柑橘鲜果包装加工集散中心市场。柯城区畲族四个民族村
的乡村振兴战略,在衢州乃至浙江都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与战略意义。
“特殊”隐含着“人无我有”战略优势。实践证明,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无各级政府的支持,结果会大不相同。在民族乡村振兴这个“特殊”的战略时点上,柯城区四个民族村的乡村只要“山上”(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山下”(河谷平原区的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联合互动互补发展,易于争取到省部级的战略支持。
具体到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可紧扣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按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进行景区布局与打造,向人们展示我国南方畲族的游耕民族不停的迁徙变迁历史宏幅图景;在组织上可走围绕“ 景美 、 业兴 、 民富 、 村强 ” 八个字的 合作社模式(村民集体核心村民入股、政策支持、银行资本支持) 的组织与自组织的路子,并利用 创新、技术、文化驱动 三驾马达驱动整合沿大毛线(大头村—毛坞村)公路以上门为中心的七里乡中部及东北部10公里范围的资源——就是以村集体为核心实践三个依靠;依靠好的发展思路,依靠村两委和村合作社;依靠当地畲汉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在市、区支持下,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子会越越宽阔。
这里用诗人林敏苏《畲族情缘》结束本文
奇丽的文化异族的风情一处山青水远原始部落一个凤凰图腾谟拜传承盘瓠与高辛公主的联姻也已是五千年前的故事却如畲族的青山绿水渊源流传绵延至今同一片皇天穹顶同一块闽越大地语言与服饰可以不同起居与饮食也有相异却是同属华夏一个渊源同流着炎黄一样的血脉帝喾韶乐凤凰来朝盘瓠英勇畲族绵延几千年的星月轮转不改畲族崇凤爱女的习俗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用脚步丈量畲族每寸土地瞭望苍茫远古历史的天空仿佛看见昔日的凤凰依旧翩翩起舞畲山青翠畲水流远凤凰于飞永志其祥!
(部分来自柯城发布及网络)
3月5日
转自911chacom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的裔孙,其支庶子孙中,有以王父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楚庄王之幼子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楚庄王芈旅(熊侣)封他的小儿子芈兰(熊兰)为上官邑(今河南滑县)的大夫,芈兰的后代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楚国有大夫食采于兰邑(今山东枣庄东二十五公里),其后裔子孙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兰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乌洛兰氏、拔列兰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凉州乌洛兰氏、拔列兰氏,在南北朝时,归附于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乌洛兰氏、拔列兰氏两氏族被改汉姓为兰氏、石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拓拔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政策后: ①鲜卑族拓拔部中的是兰氏,亦称是连氏,后多改为改兰氏、连氏。 ②拓拔部嗢石兰氏,亦称乌石兰氏,后多改为兰氏、石氏。 ③拓拔部乌洛兰氏,后改为兰氏。 ④拓拔部仆兰氏,亦称普兰氏、蒲兰氏,后多改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为兰氏者。 第六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初期,鲜卑族独孤部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构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为独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为汉字单姓者,为兰氏、卜氏。 第七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古羌族白兰氏部落,属于以部族称谓汉化改姓为氏。 古羌族白兰氏,是在历史上开发青海的少数民族姓氏之一。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第八个渊源: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额哲氏,满语为Eje Hala,汉义为“骟牛”,世居兰河山,后有以居地名称取谐音汉姓为兰氏、哲氏者。 ②满族辉罗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会兰氏”,以姓为氏,满语为Huilo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后冠汉姓为兰氏、辉氏、何氏等。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拉库勒氏,亦称喇库勒氏、兰库拉氏,满语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龙江牡丹江穆棱林区),后冠汉姓为兰氏、郎氏。 第九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①蒙古族扎赖氏,亦称札答兰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劲敌札木合的后裔,世居锡喇塔拉。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alai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者。 ②蒙古族乌兰氏,汉义为“红色”,世居呼伦贝尔、黑龙江。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 Hala。其族人中后有冠汉姓为兰氏、洪氏者。 第十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古女真族姓氏“必兰氏”,世居和悠、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等地区。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后冠多汉姓为兰氏、杨氏等。 据史籍《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达斡尔族瓦兰氏,亦称瓦然氏,为托莫氏的一个分支。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Walan Hala,汉义为“巧妙”。后冠多汉姓为兰氏、乔氏等。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文献《回族人物志·元》中记载,回族中的兰氏,源自元朝官员谙都刺家族。 谙都刺,字瑞芝,生于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兰,元朝初七随从大将军阿术征伐南宋,转战于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宁路(今山西太原)达鲁花赤(县令)。子孙因其名兰,遂以兰为氏。 回族姓氏中虽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异姓”现象,但回族兰氏与蓝氏却不同源,不可混同! 二得姓始祖 姬兰。即郑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异母少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称郑桓公,为西周最后分封的一个诸侯国。下传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郑穆公即位。传说穆公之母生穆公时,梦见天使手执一株兰草,异常恭敬的赠予她,其时幽香扑鼻,醒来似乎余味无穷,不久产下一子,遂将其子取名为兰。姬兰在位二十二年,死后谥号为穆,史称郑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为氏,称兰姓。他们尊姬兰为其得姓始祖。 三迁徙分布: 兰氏人口总数在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二百六十六位。 郑穆公时,郑国已迁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为韩国所灭。兰氏子孙纷纷外迁,大多西迁陈(都城今河南淮阳)、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间地。此后至秦汉,兰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带繁衍发展。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兰氏仅有武陵太守兰广和兰夫人,且只有只言片语,让人难知其详。魏晋南北朝时,先秦有将军兰殊,南朝有兰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兰钦、兰夏礼父子。可见此际已有兰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时期有涪州人(今重庆涪陵区)兰冲虚。证明在重庆、江苏等南方亦有了兰氏人活动的身影。兰氏曾长期称盛于今河北定州,山东莒县、河南平舆一带。 宋、元之际,兰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灾等原因始大举播迁江南各地,广泛分布于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山西因处于表里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对当时中原、江东一带饱受战火的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人间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兰氏繁衍得较为兴盛。 明朝初期,山西兰氏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张献忠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锐减。 清朝暑期,伴随湖广填四川的运动,两湖之兰氏入迁四川。明、清两代,始有沿海之兰氏飘洋过海,或迁居台湾,或迁居东南亚各地。 如今,兰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兰氏人口总数约占全国兰氏人口的57%,而今在青海省就有兰氏村九个:互助县有兰家寨、兰家沟、三个兰家村,大通县有兰冲、上、下兰冲村,湟源县有兰占巴村。 四郡望堂号 兰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中山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州);2、汝南郡,汉代时所置,治所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北);3、东莞郡,汉为城阳郡,晋改称东莞,治所在莒(今山东莒县),后又改为东安。 堂号: “中山”、“平水”、“东莞”等。
采耳就是人们通常讲的掏耳朵。
不过采耳和人们平时在家自己掏耳朵不同的是,采耳可以利用专业的工具将耳朵深处的垃圾掏出来,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而不是随便的掏两下。而且采耳不仅可以清除耳朵深处的垃圾,还有助于人们的睡眠。
采耳的由来
采耳是一种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民间手艺,也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重要一技。在中华民族漫长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关采耳的记载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上古时期。
相传上古尧帝,非常想把帝位传给一位名叫许由的清雅贤德之士,但许由坚决不受,甚至一度逃到箕山(今河南登封)角下归隐起来。而尧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更加被其高雅的品性所折服,遂一再退让,再次派人请他做九州长官。许由听了以后更为厌烦,认为这种世俗浊言污染了他的耳朵,随即马上跑到山脚下的颖河边去清洗耳朵以除掉这些浊气。
同时,在我国瑶族、畲(shē)族等少数民族的上古神话中也有类似传说,相传其始祖盘瓠就是由老妇掏耳而生,这在《山海经》《后汉书》《搜神记》《蓝氏家谱》等书中均有详细记载。
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已经出现了制作非常精良的采耳工具—挖耳勺。考古学家在对商王武丁王后—妇好陵墓的考古挖掘中,曾出土了两支玉制鱼形挖耳勺,造型奇特,工艺精良,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采耳工具。
1、如果有2天的时间就只能去天山天池、吐鲁番这两个国家5A级景区,费用在410元/人左右,含两天的中餐、首道景点门票、来回车费等,不含住宿;
2、如果有4天的时间就可以去仙境喀纳斯了,这也是5A级景区,费用在480元/人,含三晚住宿、乌鲁木齐--喀纳斯来回车费、首道景点门票等;
3、四天的时间还可以去伊宁大草原看看,现在还可以看见第二茬薰衣草,百万亩油菜花,满山遍野的草原小野花,费用在450元/人,含三晚住宿、乌鲁木齐--伊宁来回的车费、首道景点门票等;
4、如果你有5-6天以上的时间,就可以组合这些景点了,比如可以选择天池--吐鲁番--喀纳斯这条线,也可以选择天池--吐鲁番--伊宁草原这条线,费用不会超过1000元/人,含首道景点门票、天池和吐鲁番的两次中餐、喀纳斯或者伊宁草原的三晚住宿,不含乌鲁木齐住宿;
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散客拼团线路,费用不高。当然你们要是人多的话,也可以自己包车旅游,费用相对于拼团来说就要高一些了,具体来说就要看你选择哪条线路了。
5、如果你有一周以上的时间,那线路就多了,可以把上面说的都走下来,但是这些线路不是散客拼团的线路,必须要包车才能成行,所以费用也要高一些。
6、如果你的时间够多,那新疆的景点也可以让你慢慢享受。总的来说新疆可以分为北疆和南疆,北疆主要看美景,南疆主要看人文。要走什么线路,就看你的喜欢什么了。
在新疆旅游,旅行社给游客核算费用时,是从三个方面来算的(独立成团):用车费用、住宿费用、首道景点门票费用。现在来说说这些吧。
用车费用:用车费用主要是根据游客的人数来定的。不超过5人,当然就只用5座小车了,在新疆旅游的旺季时,5座小车的费用是750--900元/天,包含当天的油费、过路过桥费、司机食宿费等;如果人数在10人以下,就要选择一些商务车了,商务车有7座和9座的,费用在900--1100元/天,也是全包价;可以试试联系18999247495师傅人很随和的,一些本地人才知道的景点真的比攻略里的可玩性还高,建议2-4个人去的话比参团费用还低哦,如果人数在10人以上,就要选择一些面包车或者巴士这类的了,车型有从11座到55座不等,具体的费用要根据车型而定了,这里就不详说了。
住宿费用:在新疆旅游,一般的游客都会选择三星级的标准间住宿,费用是90元/人,也就是180元/间;四星级的标间要到360元/间了;如果要住五星的话,费用在560元/间;这些只是城市的报价,在景区就不一样了,在新疆大部分景区的住宿条件都较差,一般只有挂三或准三的宾馆,有的景点甚至只有普通标间,但是这样的条件并不是说费用也不高,相反的,在旅游旺季时,景区的住宿费用要比市区高很多,有的能达到260元--320元/间了。
景点门票费用:这一项就很简单了,在每个景点售票处买票时都有票票的,你只要看门票上是多少¥,付多少就OK了。
在新疆旅游,光上面说的这些费用还不够,不管你是参加散客团,还是自己独立用车,还有一些费用要考虑的。比如:景区内区间车,索道,个人娱乐,每天的用餐,回家时给亲朋好友送的新疆特产也要计算在内。当然还有你往返新疆的大交通也不能忘了。
能想去来的费用就这些了吧。辛苦所写,望采纳。
张门蓝氏 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19 02:43: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