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欧"氏的起源
一 姓氏源流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四 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6 欧容: 1981-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 2004-07-15) --------------------------------------------------------------------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欧与欧阳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
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
《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1欧姓发源有关于欧氏的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考证,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据传自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
2《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欧姓网上祠堂:
http://memnetorcom/m/zc/zcaspbID=37483
一 姓氏源流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四 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6 欧容: 1981-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欧 ōu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江苏淮安,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海,江西金溪、崇仁,广西北海、田林,云南河口、陇川、泸水、兰坪,四川合江,青海西宁,湖南长沙,贵州遵义、贵州黔东南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怒族、水族、瑶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汉代有欧宝,平都人;宋代有欧庆,乾德人,永春知县;明代有欧大,顺德人,国子博士。
欧 OU
一 姓氏源流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
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四 历史名人
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6 欧容: 1981-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历史来源「欧」源出:
欧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欧冶氏,与区同出于一个源流。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姓。有的去掉欠字为区姓。欧与区音同。
2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二 迁徙分布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堂号: 八剑堂:春秋的时候有欧冶子善于铸造剑,越王请他铸了五把剑(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后来,干将又为赵王铸造了三把剑(龙渊、太阿、工布),这八把剑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剑。
家族名人历史名人1 欧道江:长乐人,明代学者,博学多才,四方师事,从游者数千人。
2 欧冶子:春秋的时候匠人,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
3 欧普祥:元代起义军将领。
4 欧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广东顺德人,嘉靖时期国子博士。学者王士贞称其为“广东五才子”之一。 5 欧宝:东汉时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开朗,为人豪爽
6 欧容: 1981- 欧氏系承无疆 家世源流悠久 欧氏,跟欧阳氏一样,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的后裔。 关于欧氏的传自越王勾践,历来有关的姓氏古籍都已有过考证,《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换言之,欧氏和欧阳氏的得姓历史,算起来至少也已经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实的源远流长。 这个家族的子孙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们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而且,更可以遥远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圣君夏禹;因为,先秦时期位于浙江的越国,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孙,那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之子所传。换句话说,不论是欧氏,抑是欧阳氏,都拥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为一个欧姓人还有什么比这份荣誉更值得自豪的! 区、欧、欧阳三姓同宗 -------------------------------------------------------------------- 在华族的千千万万个姓氏当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个祖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由于逃亡、迁徙、避难以及其它原因,同一个祖宗的后人分别拥有不同的姓氏。如区、欧、欧阳都是春秋时代那位“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人。 在区、欧、欧阳三姓当中,欧氏和欧阳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现这两个姓氏,区氏是在汉朝才出现的,因此,区氏族人谦称是小区,称“欧”氏为大欧。 根据《姓氏考略》记载:“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 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则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如果追溯上去,欧氏和欧阳氏的历史不只24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践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会稽,到了越王无疆,被楚所灭,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他的子孙因而姓“欧”或“欧阳”。 至于“区”姓始于何时,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到了汉朝,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 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区渭泉祖家谱》又说,他们的始祖竹溪公于宋度宗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从粤北南雄珠矶巷迁徙到广东新会来。在这之前他们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实,不论是区氏、欧氏或欧阳氏,他们的祖先都是从中原,经过莆田,南下福建、广东各地。 不论在中国或海外华人当中,区、欧、欧阳三姓都是少数族群,相比之下,这三个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么众多。不过,他们的始祖越王勾践在历史上却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勾践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国的国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儿子,曾被吴国战败,勾践向吴王夫差称臣求和,亲自到吴国伺候夫差,他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种等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势转弱为强。 与此同时,范蠡派越国美女西施到吴国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恋女色而对国事松弛下来,吴国由强转弱,最后勾践把吴国灭掉。接着,他又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在中国文学史上,欧阳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北宋时代的欧阳修集文学家与史学家于一身,他是宋仁宗天圣年间的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时,他曾上疏指陈青苗法的弊害。 欧阳修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所写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风与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他的词婉丽,承袭南唐遗风。 欧阳修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单独撰写《新五代史》,并著有《欧阳文忠集》。 欧阳予倩(1889—1962)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位著名戏剧家兼演员。他是湖南浏阳人,1907年在日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倡导新剧运动,担任**编导兼演京剧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广东戏剧研究所,40年代担任广西艺术馆馆长。1949年后出任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并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和戏剧运动倡导人之一。他著有回忆录《自我演剧以来》,论文集《一得馀抄》以及话剧剧本《运动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经》是从前流行的启蒙课本之一,相传是宋朝区适子的著作,明清学者陆续补充。与《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于区、欧、欧阳三姓的族人较少,只有欧阳族人成立宗亲会馆,那就是坐落在乞纳街96号的欧阳家族联合会,会员有222人。 分布地区平阳郡:据《郡望百家姓》的记载,欧氏望出平阳郡。三国的时候魏国所置。在今天的山西临汾一带。
欧姓的起源有: 出自姒姓。与欧阳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儿子无余,被封于会稽,建立了越国,为诸侯国。到春秋的时候被吴国给灭掉了。十九年后,钩践又复国。到钩践六世孙无疆为越王的时候。被楚国所灭,无疆的次子蹄被封于乌程欧余山的南部,以山南为阳,所以称为欧阳亭侯,无疆的支庶子孙,于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为姓氏,形成了欧、欧阳、欧侯三个姓氏。后来虽然也有欧阳、欧侯省姓为欧,但是起源仍为这一支。
欧阳、欧氏与越国之渊源关系: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欧阳氏者,越王之胤(裔),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
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民国十三年(1924)甲子岁姚星吾撰《欧阳氏族谱原委序》:尝读《史记·世家》按:欧阳氏,本颛顼之后,夏禹王之苗裔也。传五世,至帝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使守禹祀。历夏、商、周,传二十余世,至无疆,为楚威王所灭。无疆子蹄复受楚封。居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侯,子孙遂以为氏,此欧阳氏因封受姓之所由来也。然其后,最显而可考者,在汉则有东越王摇,在晋则有冯翊太守建,在南齐则有屯骑校尉宝,在梁则有征南大将军、穆国公頠,在唐则有弘文馆学士、银青光禄大夫、开国公询,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通,在宋则有观文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知青州军事、文忠公修。
《路史》“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强,为楚所灭,无强子蹄,更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元和姓纂》载“瓯:东瓯王之后”。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选段: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晋江龙湖欧阳氏寻根 一代无壬——二代夫谭——三代允常——四代勾践——五代鹿程——六代不寿——七代州句——八代翳——九代诸咎——十代无颛——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恒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无诸——十六代摇公——十七代涿公——十八代郢公——十九代攀公——二十代迹公——廿一代高——廿二代天支——廿三代地余——廿四代政公——廿五代襄公——廿六代翕公——廿七代复公——廿八代建公——廿九代质公——卅十代成公——卅一代晋公——卅二代启明——卅三代乾公——卅四代焕公——卅五代睿公——卅六代景达——卅七代僧宝子三危盛邃——卅八代危公子二纥约、盛子护、邃子二宪直——卅九代纥公子四询亮德器、直子三员哲真——四十代询公子四卿肃伦通、员子韶——四十一代通公子三幼明幼主幼咸。 注:上述福建欧阳氏谱中, 十一代玉公——十二代恒公——十三代朝公——十四代睦公——十五代无诸,是闽越系的,而摇本为东瓯国君,为何放到闽越系中去,原来摇是三越首领,史书也称闽君摇,应是抗秦战争从东瓯退入闽地的结果。由此可见闽越国也是欧阳氏。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欧阳氏绝对是早于蹄之前就有的。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⑴明朝初期迁居于查海(今辽宁阜新)的蒙古贞部中,有一个努日艾里部落,部族人称欧力氏。蒙古语“努日艾里”的汉义就是“靠湖之村”,音译为欧力营子,欧力氏即以居地名称为姓氏,汉化今称欧氏。
⑵蒙古族努图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明朝时期所冠汉姓即为欧氏。 源出待考,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老满州欧寇氏,满语为Oko mongu,汉义“犁铧”,世代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地区,但人数很稀少。奇怪的是,至今满族人皆认为欧寇氏纯属于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则声称在蒙古族中没有此姓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欧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欧氏,世代相传至今。
问一下"欧"氏的起源
本文2023-10-19 02:01: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7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