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山孙氏的家世概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牛山孙氏的家世概况,第1张

牛山孙氏始祖孙泗于明初永乐年间从山西平阳府迁至峄县,落居峄县西姜家营,因敦厚诚实、勤奋朴素被姜太公看中,将其长女许配泗祖(即姜太君)。

二世祖,字天爵,二世祖.母巩氏。

三世祖圮,字儒侨,三世祖母朱氏。

四世祖逵、真兄弟二人。逵祖字伯达,生于弘治元年,卒于万历十年(1582年),寿九十五。原配王祖母早卒,继配郭祖母,生五世七祖:大用、大京、大贤、大儒、大学、大兴、大量。四世真祖,字渐濯,在明朝正德年问白峄县迁居凤阳府宿州南五沟集童亭,配韩祖母,生五世祖旺。真祖为南族始祖,其后人称南族。

从始祖起,就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教子严谨,耕读为本,尚武强身,与四邻乡亲和睦相处,后南迁三里建村,仅用两年时间就建起18座二层砖瓦木制楼房,瓦屋成片,立名牛山村。

六世祖时,孙氏家族人丁更加兴旺,家产殷实。

八世祖时,牛山村的祖业土地已不能满足聚族而居的需求,兄弟们便分居在峄西、峄南许多村庄,这就是后来修谱时按村庄分“门”。 牛山孙氏五世分支,长支祖大用,壮躯长须,平易近人,分家后不很富裕,年过四十尚未立子。原配王祖母卒,继配王祖母,生海、滨、泓、济四祖。万历23年(公元1595年)长支祖寿73岁卒。海祖45岁时才分居。长支旧室一段为济祖分宅,宅后地归济祖。二支旧宅一段为滨祖分宅,宅后地归滨祖,长支旧街南至中街一段为泓祖分宅,中街至南汪一段为泓祖分宅。二支旧街南至中街一段为海祖分宅,二支中段至南街一段为海祖所有。

二支祖大京分家前管内事,因过于谦卑、节俭,四世祖常诫之,所生渊、沼、沚三祖,皆不振。分家后渐失旧业。二支祖先长支祖—年卒。二支宅一段及中街一段皆归长支诸子分宅。

三支祖大贤,身伟性真,好行义事,家道丰厚。万历34年(公元1606年)卒,寿80。三支祖生淮、池、洵、漕、浙五子。六世分家时,淮祖先于父十余年卒,无嗣无分宅,旧宅一段一分两截,前段为漕祖分宅,后段为洵族分宅,宅后地归洵祖。中街新宅一段亦分两截,前段为浙祖分宅,后段为池族分宅。中街南至汪一段四截均分,前归池祖,后归浙祖,中两段分别归洵祖、漕祖。

四支祖大儒,身伟面麻,性直心严,重义轻财,愈老愈健,步履如飞。生泮、泽、江、澜四子。于万历40年(公元1612年)卒,寿83。六世分家亦是旧宅一段作两截分,中街一段亦作两截分。因泮祖出业杨家庄,江祖出业巩家湖,澜祖出业马家山,惟泽祖守业。七世又不振,旧宅一段及宅后随宅地,中街后半截,南街一段,尽归三支,惟中街前截江宅分宅,最后归五支。

五支祖大学,弱冠习武,艺精气盛,能广田结社,有子三瀛、洲、源。分家后家道兴隆。于万历41年(公元1613年) 卒,寿83。六世分家,中街一段为洲祖分宅,南街一段为源祖分宅,旧宅一段归瀛祖,因其外出营业,后来亦归源祖。

六支祖大兴,弱冠习武,身高力大,英姿不群。分家后财旺福戎,广田结社,家道兴隆。生三子:治、汲、浚。六支并七支分宅起一大楼。六支宅独得两位宅,又并七支前场地。旧街以上归六支所有。六支祖大兴于万历32年(公元1604年)卒,寿72。治祖承父志,让旧街与浚祖两楼一段,汲祖白取前场旧街南至中街头东一段及旧街头南往西,中街往北,又中街南至汪街头东一段后半截皆为治祖分宅。

七支祖大量,习武事,慷慨尚义节,称得上“杰士”,同六支祖、五支祖志同道合,事必相议。支撑门户的事都倚重于他。所生淬祖,弱冠胡须甚茂,先于七支祖而卒。七支分宅一段归六支,六支、七支宅后随宅地归五支。七支宅两临河斜地,前窄后宽,前截归六支,后截归五支。七支祖.前场地旧街南至中街作三大进,旧街南一大进,中街北一大进归六支,中一大进归五支,中街南至汪,皆作两截,前截归长支,后截归六支,此牛山祖宅之大略也。 牛山孙氏一修族谱竣工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当时家族不仅家资丰实,而且人才济济,有乡饮大宾,有廪生、增生、附生、武生,有恩贡生、拔贡、岁贡,有国子监监生,有考职的,也有未考职的。阖族二百二十七户,八百余人。六世、七世支祖有的出业外居,“聚族以处,祖居莫能容,星罗棋布,散业各天,互失联系。”导致名讳重叠,卑犯尊讳,已经出现了颠倒无序的苗头。撰修族谱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也具备了条件。

六支二房九世岳,三支四房九世益揄,六支长房九世坦、迅、迤,四支长房九世雨,长支长房九世鹏程,长支四房峄首倡,六支长房八世献典等附和。谱务分工,七修谱中已有详载。修族谱资料翔实可信,峄祖在重修谱序中称:“我祖以前六世草系授峄,命序成册,时峄二十九岁”,峄祖之祖,即长支四房济祖之四子光绣祖,峄祖之父方外祖“同社修谱。峄祖撰写了《家世考》。一修族谱费银一万一千两,始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旧历七月一日,当年九月中旬告竣。所制甚工,为后世历次修谱树立了可效之范。 三修族谱始于1797年,1800年告竣,距二修族谱五十六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支长房阴平门十世俨(字敬菴)与十世恰的父亲益播商议三修,不久敬公病逝,嘉庆二年(1797年)恰守父丧,六支长房献恪之曾孙编,恳请献恪祖主持修编。恪考虑“子姓愈繁,散业各天,其问名字重复无忌讳,卑犯尊,幼犯长更甚于畴昔”,况宿族南迁迄今三百余年,虽数往而未合谱,于是听从编的请求,约族人筹资三修族谱。

先后“九易其稿至嘉庆五年(1800年)三修族谱告竣。

真祖迁宿后,两地族人往来不断,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年),宿族九世觐藻(字宾秋)公,带世系来峄祭祖,路过阴平与毓璞公相会,且赠六支长房九世唆公诗“兄弟相见即相亲,白是先天一气真”,并议及合谱之事,遂因怀菴公、霖川公病而未果。

三修族谱峄宿两族合谱事成,前后历时五年。三修谱续排分世排行字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 四修族谱时,牛山孙氏正值鼎盛时期,全族有地三千余顷。道光十八年(1838年)冬,六支长房十一世怀中(字伯履)受六支长房十三世肇普(字惠则)之请,共议四修族谱事宜。当时伯履公年老多病,难以胜任,遂约及六支长房龙尾房门十二世监生毓畅(字惠九)六支长房龙尾房门十三世庠生肇成和附贡例赠文林郎肇简(字省汰)及其它各支十三世肇麟、肇心、肇寰等再议修谱事宜。认为前三次修谱花费高、进展慢。

当时全族人口较以前更多,居住广,采访更难,议定按支分房,各自操办各支房的事,各支房修成草本,然后汇总。这个建议是肇简公提出的,与会者一致赞同。四修族谱各支续稿人,共有三十四人。由于阖族积极参与,争先捐资,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中旬议修,当年八月中旬告竣。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周营镇牛山村。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计有门楼、享堂、大殿、英烈堂、文史堂,均为砖木结构,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庄重肃穆、楹柱间距、高低尺寸皆遵清代章制。

宗祠门前向南十米处立有影壁墙,墙为古铜色。影壁墙北有上马石、旗座遗存。影壁南为宗祠广场。广场南端为宗祠池塘。宗祠大门为三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门两侧楹联上联:“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下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大门两侧有一对石狮拱卫。大门东侧有一口明代古井,水质甘甜,清澈透底。

走进宗祠大门即为前院,正中为享堂,飞檐斗拱,享堂正中悬匾额楷书“恪遵世德”,为乾隆四十三年甲科进士峄县县令张玉树题赠。享堂楹联题曰:“周宗盟异姓为后,我先君新邑于兹。”说明牛山孙氏为商周时期周宗室后裔,始祖孙泗迁来此地。宗祠前院东西两侧各置廊。东面碑廊由北向南第一座碑为牛山孙氏始祖碑。上题额:“源远流长。”碑联为:“始徙自曲沃历数百年族光代显;爰居据古鄫潘裔累兴本固枝荣。”由始祖碑向南依次为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

前院西侧碑廊由北向南依次是五世七支及各分支祖碑。靠碑廊南端为道光二十三年立的“建修祠堂记”碑,此碑记载了扩建宗祠的过程。 在孙氏宗祠前院东侧,有一座乾隆亲赐御碑。这座圣旨碑为乾隆三十六年所立。带有双龙戏珠的“圣旨”碑额,碑的周身布满了龙的图案。圣旨碑的内容为乾隆赐封孙振魁的父母为儒林郎、安人。这座圣旨碑的碑文由孔子第七十一代嫡孙衍圣公孔昭焕书写,且有乾隆皇帝的玉玺在碑的左上方,可见牛山孙氏当时的影响非同一般。

穿过享堂进入宗祠后院,正面为大殿,门匾额为“德垂奕禩”四 个楷书大字,意为高尚的品德流传光大。楹联上联为“彝训昭七支教南北族以孝悌慈两地箕裘百代;”下联为“明裎合九世序东西阶三爵贤齿一堂俎豆焕千秋。”大殿正中神龛供奉孙氏始祖、姜老太君及一至五世列祖列宗神位,两侧依次排列各支祖神位。龛上方高悬“先祖是皇”匾额,楹联上联为“由永乐迄今五百年故宅犹存,当仰恩显祖显考所垂矩矱”;下联为“自平阳迁峄十七世新祠始建,愿此后群昭群穆勿替蒸尝”。

宗祠内共有四株枝繁叶茂的银杏树,均为国家二级古树,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距今已有500余年。

宗祠后院两侧建有东、西配房,东配房为“英烈堂”,记载着为国牺牲的孙氏族人的生平事迹。西配房为“文史堂”,记载着牛山孙氏历史渊源及相关史料。 牛山孙氏宗祠是鲁南乃至苏北唯一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形式、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极其宝贵的实物遗存。历经几百年沧桑洗礼,孙氏宗祠却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新中国成立后,孙氏宗祠曾被当作粮所、学校。文革中牛山村孙姓族人极力保护,使其免遭损坏。改革开放三十年,孙氏族人多次集资对宗祠进行维修,使之保存完好。

二OO六年十二月,孙氏宗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OO七年六月十日,薛城区人民政府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市、区、镇领导出席并揭牌。鲁南、苏北地区孙氏宗亲数千人参加了这一庆典活动。

二OO七年九月二十六日,枣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伟在薛城区委书记秦元祥、区长岳德川的陪同下视察了孙氏宗祠,对该祠的建设和保护提出了宝贵意见。枣庄市人大副主任孙景瑞曾多次为宗祠捐款并题写匾额。

二OO八年秋,市政协副主席李华中视察孙氏宗祠,并为宗祠题词:“家和万事兴”。

二OO九年春,孙氏宗祠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孙氏族人清明祭祖的到来。

人物简介

汪中,七岁丧父,家贫,无力求学,由寡母邹氏启蒙。十四岁入书店当学徒,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故扬州民间云“无书不读是汪中”。工骈文,27岁时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乡试落第,遂不复应试,专心治学。汪中早年家贫,营养失调,又过于劳心劳力,以致于闻更鼓鸡犬声,心跳加速,夜不成寐。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举为拔贡生,历为太平知府沈业富、宁绍台道冯廷丞、安徽学政朱筠管书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南京协助编纂《南巡盛典》。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应聘至镇江文宗阁检校《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扶病前往杭州文澜阁检校《四库全书》;是年冬,积劳成疾,卒于西湖葛岭园僧舍。汪中去世后,镇江、杭州两地都举行了祭祀汪中活动。四方文士聚而拜祭,阮元书题“述德诵芳”匾、李兆洛署“仰之弥高”额,这些活动,从一个侧面证实汪中对《四库全书》的贡献得到世人的承认和赞扬,其事迹影响着后来人,名儒杭世骏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郑虎文、朱筠等名儒称汪为奇才,被誉为“天地间有数之奇文”。

文学创作

汪中私淑顾炎武,为经世致用之学。在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所作骈文,在清代骈文中被誉为格调最高。刘台拱《遗诗题辞》评为:“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他27岁时所作《哀盐船文》,对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时,人声哀号、衣絮乱飞的惨状和大火前后的氛围作了形象的描述,对船民的不幸遭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描写生动,文笔高古,杭世骏评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抒情骈文善于“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如《经旧苑吊马守真文》,对明末名妓马湘兰寄以同情、悼念,以自己的困顿随人之痛,与马湘兰的沦落风尘之悲相共鸣,表现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士人对封建礼教的强烈愤慨;在《吊黄祖文》中,借古人祢衡“虽枉天年,竟获知己”的遭遇,写自己“飞辨骋辞,未闻心赏”的不平之叹,发出了“苟吾生得一遇兮,虽报以死而何辞”的强烈呼声;《狐父之盗颂》更是一篇愤世嫉俗之作,文中认为世俗所谓“盗”,是“悲心内激,直行无挠”的仁义之士,相比之下,当世许多人“孰如其仁”,汪氏甚至直呼“孰为盗者?我将托焉!”感情强烈充沛,语言明快锋利。其他象《黄鹤楼铭》、《汉上琴台之铭》、《先母邹孺人灵表》、《广陵对》、《自叙》等篇,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吸收魏晋六朝骈文之长,写得情致高远,意度雍容,而且用典属对,精当贴切。他的论辩文章显示出“于时流不轻许可”(江藩《汪中记》)的胆识,如《妇人无主答问》中驳方苞即其例。他的论学著作或阐明古书通例,如《释三九》;或纠弹理学谬误,如《大学平义》;或表章周秦诸子之学,如《墨子序》,对墨学推崇备至,认为墨学在当时为显学,墨子为救世之仁人,力辩孟子辟墨为过枉。又曾作《荀卿子通论》,以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称“孔荀”而不称“孔孟”,以异于宋儒“道统”说。因其为墨子、荀子翻案,在当时曾被统治者视为“名教之罪人”。王引之《汪中行状》总评其文说:“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著有《述学》 6卷。《广陵通典》10卷,《容甫遗诗》 6卷。近人古直选其若干骈文作注,名《汪容甫文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汪中藏书

清藏书家。字容甫。祖籍安徽歙县,迁居江苏扬州。少贫穷,买书于书肆,于书贾借阅群经阅读,久之,遂博览群书。早年入朱筠门下,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贡生,以母老不赴考,专心于经学研究,晚岁巡盐御史全德闻其名,使司文汇阁所藏四库书。曾点校文宗阁、文澜阁所藏《四库全书》。与王念孙、刘台拱、江德量等人为书友。刘台拱称他“藏书多善本,朱墨灿然,横列座右,杂以金石彝器之属,凡数十年未尝去手”。藏书家陈@也记其“家藏宋元别集,多人间未见之书,皆从掌理阁书时所抄藏”。藏书楼名“问理堂”,庋藏图书数万卷。五十九年(1794),以检校往杭州,卒子西湖葛岭僧舍,藏书印有“江都汪氏问理堂收藏印”、“容夫校定”、“甘泉汪氏抄秘书之一”等。著有《广陵通典》、《秦蚕食六国表》、《述学》内外篇、《容甫先生遗诗》、《知新记》、《金陵地图考》、《春秋述义》等。

人物性格

汪中是清嘉乾年间有名的文人和学者,扬州人,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们姐弟三人,求告无门,苦苦挣扎。他少年帮书店卖书,酷爱读书,经过刻苦自修,诗文自成一格。汪中为人,对朋友无私帮助,对母亲至孝,但以才华自负,睥睨当世文人,好骂也善骂,是清代考据文人中少见的至情至性的人物。

汪中肄于安定书院,每一山长至,辄挟经史疑难数事请质。或不能对,即大笑出。当时担任定山书院山长的有性灵派诗人蒋士铨,自然也遭到汪中的挑衅,至于蒋士铨一生对汪中耿耿于怀。汪中虽然自负,学术上的知己却不少。焦循《雕菰集》卷二十一有《亡友汪晋蕃传》,亦及汪中。“汪容甫曰:晋蕃,长者也,可与论文。余尝冬夜与晋蕃饮容甫斋阁,快论至三鼓。雪深二尺许,容甫酣卧榻上,睨曰:他人不易有也。不二十年,超宗、容甫、晋蕃先后没世,回思若旦夕事,悲哉!”(焦循《雕菰集》,《续修四库全书》)焦循也是当时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以研究《周易》、《孟子》和天文历法而闻名。

汪中出妻

在《清稗类钞》著述类中,儒林外史条,记载王容甫出妻孙氏事。其妻工吟咏,尝有句云:“人意好如秋后叶,一回相见一回疏。”汪中极不喜。一日晨出,忽潜回房,妻方梳头,中出其不意,自其后抱之。孙氏骇,问:“是何人敢尔相戏?”中遽怒,曰:“岂尚有他人敢如此乎?”故出之,为时论所薄。《类钞》云,《儒林外史》中之匡超人即暗指汪中。一个至情至性、充满人道精神的学者,岂能因这样的小事,无中生有地把发妻休掉?但《类钞》终究是属于野史,道听途说之言,所在多有。不过,在他的文集《述学》中对此事却似乎绝无提起。到底有无此事,并无确凿证据。清末扬州学者李详(字审言)的《汪容甫文笺》记载了事情的真相。汪中《自序》一文中曾自云与刘孝标之共同点:“孝标悍妻在室,家道R轲。余受诈兴公,勃H累岁,里繁言于乞火,家构衅于蒸梨,蹀躞东西,终成沟水。”《世说新语·假谲篇》:“王文度弟阿智,恶乃不翅(不翅即不啻,古语中乃多之意),当年长而无人与婚。孙兴公有一女,亦僻错,又无嫁娶理。因诣文度,求见阿智。既见,便扬言,此定可,殊不如人所传,那得至今未有婚处。我有一女,乃不恶,但吾寒士,不宜与卿计,欲令阿智娶之。文度欣然而启蓝田云:兴公向来,忽言欲与阿智婚,蓝田惊喜。既成婚,女之顽ㄓ过阿智,方知兴公之诈。”王氏之子问题人人皆知,兴公诈而嫁女。

当时如《清稗类钞》这样的道听途说是很多的。但有两个汪中的朋友,也是很严肃的学者对于孙氏的记载却并无任何诈术,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铭》:“初娶孙氏,不相能,援古礼出之。”并无诈术,只不过夫妇二人感情不好,如此而已。阮元《广陵诗事》:“汪容甫明经中,元配孙氏,工诗。有句云:‘人意好如秋后叶,一回相见一回疏。’有才如此,岂有越礼自弃通门,委如落叶。且既出后,不闻再蘸,包氏世臣犹及见之。”阮元的说法,有两个说不通的地方,其一,有才即一定有德(古人之德)?其二,未曾再嫁,即为有古之妇德?这在逻辑上都是说不通的。但以凌、阮二人的人品和声望,断不会妄言,故李审言信之,而诧异容甫何以厚诬其发妻。不过,从证据的角度,还是很可疑的, 虽然同为扬州学者(陵氏客居扬州甚久),但又怎能轻易知晓他人家事?

但毕竟凌、阮二氏的证言要比《清稗类钞》的证言有力得多,而且不是孤证。改变李审言对于汪中厚诬其妻的看法的更有力的证据,还是来自对汪中上面一段文字的解读。他说“勃H”、“乞火”、“蒸梨”这些典故都是婆媳之间的事情。“勃H”,此词之源头出自《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H。”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勃,争也;H,空也。”司马彪注《后汉书》云:“勃H,反戾也。无虚空以容其私,则反戾共斗争也。”其意指因为共有的空间过于狭小,导致婆媳这两个背景的女人容易产生摩擦和争斗。这在现代社会也是屡见不鲜的,更何况汪中家贫,容易引发矛盾也可以想见。“乞火”乃汉初谋臣蒯通所运用的一个比喻。《汉书·蒯通传》:“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也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乞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自属婆媳之间的猜疑。“蒸梨”,见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曾参,南武城人,后母遇之无恩,而供养不衰,及其妻以藜A不熟而出之。”看来这里汪中用典有误,“蒸梨”当作“藜A”,“藜”通“莱”,乃一种草,其叶可食。曾参后母对他不好,但他却因妻子把食物没有做熟而休妻。

“蹀躞”、“沟水”之典出自汉代卓文君的《白头吟》。司马相如想娶另外的女子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白头吟》:“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蹀躞御沟上,沟水东西留。”如此看来,汪中所谓兴公使诈,纯属为其母与出妻事的关系开脱,正所谓至孝之子也。后面的内容则揭出了问题的实质,乃婆媳关系恶劣所致。汪中之子汪喜孙在其《孤儿篇·汪氏母行记》对此有说法:“先君容甫先生初娶孙,好诗,不事家生计。邹太宜人(汪中母亲)独事井爨,有二姑相助为理。于归后,弗能同亲操作,遂归老母氏之党。”说白了,孙氏是个知识女性,不善也不愿做家务,遭致辛勤劳苦大半生的婆婆的不满,孝子汪中,虽与妻子感情很好,却无奈出妻。

生平事迹

清朝的汪中生于扬州,其言不在体制的三界内,其状常跳出礼序的五行外,算得上是清朝文坛与学界的“一怪”吧。

汪中七岁那年父亲死了,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就辍学了,母亲开了个“家族小企业”,专门生产布鞋。应该说送孩子读书的钱是有的,但她母亲也许觉得学校里的“应试教育”很害人,也就不送他上学,她自己白天当老板,晚上当老师,居然把汪中教得博古通今。

汪中没进学堂,但他喜欢学堂,他常常到学堂里去玩,在学堂里读书的人,爱得“厌学症”,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常常偷懒不做,就给汪中几粒糖或几个玩具,汪中给他们做作文,据说老师大为赞赏,汪中也就这样做了一个“编外学生”。长大以后,他还是爱去学堂,安定书院每来一个新“校长”,汪中腋窝下面便夹着经史子集,前往书院,一去就提出疑难问题,学堂老师常常回答不出,闹个大红脸,夹着尾巴赶紧走人。

汪中很狂,他爱骂人,谁都敢骂,什么都敢骂。他说扬州城里,读书读通了的只有三人——— 王念孙、刘台拱,排第一的当然是汪中。时有某士大夫者,写了一卷诗书,特来请汪中评定,汪中笑嘻嘻对他说:“君不在不通之列。”那人大喜过望,连连作谦虚状,汪中看他那副模样,大笑着说:“君再读三十年书,可望通矣。”汪中口才一般般。一次与洪亮吉同放一舟,高谈阔论,激烈争辩,不料洪亮吉铁嘴铜牙,滔滔雄辩,把汪中辩了个气急败坏,他动口动不赢,就动手,一把把洪亮吉推舟下水,呛得老洪直吐白沫,幸亏船夫水性好,把老洪给救了上来,不然真会闹出人命案来。

学而优则仕,读书人读那么多书,都是准备“货与帝王家”,赚养家糊口钱的。汪中早年也有过这念头,每次科举开试,他都参考。有一回,有个姓孟的督学主持江苏科考,踱步到汪中考桌旁,汪中为逞其才,三下五除二,考完了就交卷,大力拍桌子:“今日当吓死小孟矣!”他喊人家主考官“小孟”,自有科举以来,谁有如此壮举?他说当吓死小孟,意思是其才气吓人一跳。这个小孟呢,也是个好玩的人,出榜那天,把中举者全部公开上墙,从上到下,就是没有汪中,次日,“炮再九鸣,又四人扛一案出”,众人一瞧:“超超等第一汪中。”弄了一个恶作剧,把汪中吓了个半死,“小孟”就对汪中说:“前日小孟没吓死,昨日当吓死小汪矣。”汪中有才,而且考试也比较顺利,再去金銮殿一试,也许就可以弄个高官干干了,而汪中呢,却不干了。乾隆五十一年,吏部侍郎朱典试江南,行前放出话来:“吾此行必得汪中为首选。”可这个汪中听到这话后,却学习许由,赶紧“洗耳”去了,连名都不去报,这“首选”之事,自然也就无从谈起,汪中也就这样终身不仕。

汪中墓葬

汪中墓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城北乡佳家南园小区内。嘉庆十七年(1812),扬州太守伊秉缓为汪中题墓碑“大清儒林汪君之墓”。墓曾毁,1984年,扬州市 拨专款重修其墓。20多年过去,墓园围墙经风吹雨淋,已呈斑驳之态,更显沧桑,游人至此,常油然而生追思先贤之情。城北乡已经对墓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保持了墓园本来形象。该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代表诗作 梅花

孤馆寒梅发,春风款款来。

故园花落尽,江上一枝开。

白门感旧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别母

细雨春灯夜欲分,白头闲坐话艰辛。

出门便是天涯路,明日思亲梦里人。

汪中  汪中是清朝著名学者,是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骈文被誉为清代骈文中格调最高的,从小就酷爱读书,诗文自成一格。在生活中他也是个孝子,强制休妻就体现了这一点。  汪中简介 汪中(17441794年),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扬州)人,祖籍安徽歙县。清朝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阮元、焦循同为扬州学派 的杰出代表。  乾隆四十二年(1777)为拔贡,后绝意仕进。遍读经史百家之书,卓然成家。能诗,工骈文,所作《哀盐船文》,为杭世骏所叹赏,因此文名大显。精于史学,曾博考先秦图书,研究古代学制兴废。著有《述学》6卷、《广陵通典》10卷、《容甫遗诗》6卷等。  汪中为什么休妻 凌廷堪《汪容甫墓志铭》:初娶孙氏,不相能,援古礼出之。并无诈术,只不过夫妇二人感情不好,如此而已。  汪中所谓兴公使诈,纯属为其母与出妻事的关系开脱,正所谓至孝之子也。后面的内容则揭出了问题的实质,乃婆媳关系恶劣所致。汪中之子汪喜孙在其《孤儿篇汪氏母行记》对此有说法:先君容甫先生初娶孙,好诗,不事家生计。邹太宜人(汪中母亲)独事井爨,有二姑相助为理。于归后,弗能同亲操作,遂归老母氏之党。说白了,孙氏是个知识女性,不善也不愿做家务,遭致辛勤劳苦大半生的婆婆的不满,孝子汪中,虽与妻子感情很好,却无奈出妻。

  据省、县地方志及村史记载:华宁车氏始祖车公讳朋,于明朝洪武29年(公元1396年)由江西景德镇,率眷属游氏、子廷凤、廷举来到华宁,在县城北隅华盖山下建窑制陶,成功烧制出白、绿、黄、紫釉色光彩、美观耐用的生活用陶、古建筑陶、玩具陶三大类产品。

  车氏陶品深受世人欢迎,车公万分欣慰。经考察发现华宁陶土和燃料资源丰富,制陶前景广阔之后,车朋主动向帮助车家建窑制坯的高、仲、彭、汪等朋友传授制陶技艺,并极力倡导合股扩建新窑。此举促使华宁制陶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慈云寺碑文记载:“冶北里许华盖山下,大明洪武年间,有车姓者,由江西景德镇来滇卜厂于此,为生活计,继则高、仲、彭、汪因亲及亲,因友及友接踵而至,遂萃处焉……”。故华宁陶器从一姓创业,发展为十五六姓,随着大量产品畅销各地,邻近各县的经商者纷纷拥来华宁贩陶,在碗窑村自然形成了陶器交易市场——“窑街”。

  今华宁陶器厂大门门联:“华盖山下祖先传技艺声名远扬,宁寿寺前子孙立壮志陶业振兴”。

  由车公亲手点燃的制陶火炬,持续燃烧至今已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如今华宁陶器产品已远销东南亚国家。

  相传车氏历代人丁稀少,到清朝中叶,乾隆时期,只有女儿,没有男丁,便招聘玉溪研和街来华贩陶的兆麟公入赘车氏,后生二子。长子继承车氏,次子世安还宗姓张。从而车氏子孙一家两姓。故尔张氏祖先牌位曰:“清河衍派历代昭(穆)祖考(妣)之位”,立车兆麟、张世安公父子为张氏华宁始祖。

  车氏祖遗故居地址偏僻,人口发展世代均是男少女多。由于社会多次变革,车氏历代家谱散失,无法收集,谨据明末清初所立祖先牌位记载及长辈相传记忆整理,撰拟车氏家乘谱传后代,并为今后昭(穆)秩序不乱,特续拟定车氏昭(穆)宗枝排字辈如下:

  “联正文明、德智体承,国盛家兴、云瑞天开”。

  以上字辈,期望后代顺推取名,否则昭穆久远亲系不分,形若路人。

  (后裔车文蔚1998年搜集整理)

  始 祖 车公讳朋妣游氏

  一世祖 车公讳廷凤妣赵氏 讳廷举妣孙氏

  二世祖 车公讳泰珍妣黄氏

  三世祖 车公讳仁

  四世祖 车公讳应祥妣朱氏

  五世祖 车公讳书妣王氏

  六世祖 车公讳龙御

  七世祖 车公讳铖妣向氏

  八世祖 车公讳宰辅妣郑氏 宸辅妣郭氏

  九世祖 车公讳馆妣王氏、张氏

  十世祖 车公讳大载、大受、大任

  十一世祖 车公讳贡妣姚氏、赵氏

  十二世祖 车公讳兆麟妣车氏(清乾隆年间)

  十三世祖 车XX(此后资料缺)、张世安

  ......

  近代车姓家谱

  车万顺->车联玺、车联标

  车联玺->车正国、车正昌、车正帮

  车正国->车文彬、车文郁

  车正昌->车文学、车文质、车文炳、车文蔚

  车正帮

  车文彬->车明元、车惠淑、车惠珍、车惠琼

  车文郁->车明新、车明盛、车惠仙、车惠芬、车惠娜

  车文学->车明孝、车明忠、车惠竹、车惠英、车淑芬

  车文质->车明经、车明伦、车明礼、车琼华、车淑珍

  车文炳

  车文蔚->车明A、车明光、车明C、车明D、车明凤

  车联标->车正发、车正德

  车正发->车文星

  车正德->车文鸿、车文明

  车文星->(不详)

  车文鸿->车明荣、车明贵

  车文明->(不详)

  张世安 ......->张德隆 ->(不详)

  车明光书法摄影博客:http://chemg0911blog163com/album/#p1

  车明凤/车药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phoenixcmf

  本帖于[2008-04-05 15:46:47]被作者编辑

第1任

洪武太祖 朱元璋

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1333一1382),

安徽宿州人,早年丧母,被郭子兴夫妇收养为义女。1382年(洪武十五年)五十一岁的马皇后病逝。”

第2任

建文惠帝 朱允炆

皇后马氏 光禄少卿马全女

洪武二十八年十月,册后为皇太孙妃。建文改元,立为后。生二子,文煃、文圭。

第3任

永乐成祖 朱 棣仁

孝文皇后 徐氏

洪武九年(1376年)册封为燕王妃,朱棣称帝册封为皇后。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四日去世,享年46岁。

第4任

洪熙仁宗 朱高炽

诚孝昭皇后 张氏

仁宗元配,永城人,指挥使赠彭城侯张麒 诚孝昭皇后画像之女。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燕王世子妃,永乐二年(1404年)封皇太子妃。仁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宣宗即位,尊为皇太后。英宗即位,尊为太皇太后。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十八日去世

第5任

宣德宣宗 朱瞻基

孝恭章皇后 孙氏

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宣宗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

第6任

正统英宗 朱祁镇

孝庄睿皇后 钱氏

英宗元配,海州人,都指挥佥事(后封安昌伯)钱贵女。正统七年(1442年)立为皇后。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加“慈懿”徽号。成化四年(1468年)六月二十六日,钱氏病故。

第7任

景泰代宗 朱祁钰

皇后 汪氏

北京人,祖父汪泉世为金吾左卫指挥使。正统十年(1445),郕王朱祁钰18岁,册封汪氏为郕王妃。正统十四年(1449) 册封王妃汪氏为皇后。进汪皇后祖父汪泉为都指挥同知;,汪氏去世与景帝合葬金山。

第8任

天顺英宗 朱祁镇

孝肃后 周氏

宪宗生母,昌平州文宁里柳林村(今属北京市海淀区)人,锦衣卫千户追封庆云侯赠宁国公周能的女儿。正统十二年(1447年)生宪宗皇帝,天顺元年(1457年)册封为贵妃。宪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孝宗即位后,尊为太皇太后。弘治十七年(1504年)三月一日去世

第9任

成化宪宗 朱见深

孝贞纯皇后 王氏

上元人,中军都督追赠阜国公王镇之女。为宪宗皇帝第二位皇后(第一位吴氏于天顺八年[1464年]八月被废)。孝宗时,她被尊为皇太后,武宗时尊为太皇太后,正德十三年(1518年)二月十日,王氏去世

孝穆皇后 纪氏

孝宗生母,广西贺县人,是当地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成化时南征,俘人宫中。因她机警通文,被授为女史,管理皇家典籍。一次,宪宗偶然来到内藏,见纪氏对答合意,就在内藏私幸了她。纪氏从此有了身孕。成化十一年(1475年),孝宗年已6岁, 六月二十八日,纪氏突然死去。宫里传说是万贵妃乘宪宗召见纪氏时,在酒中下毒,纪氏被毒害而死。

孝惠后 邵氏

昌化人,邵林之女,小时候因家贫,卖给了杭州镇守太监,由此被送进皇宫。邵氏“知书,有容色”,初居外院,一天晚上,皓月当空,邵氏即兴吟咏她所作的《红叶诗》,宪宗偶然从那里经过,隐约听到,遂召幸,册立为宸妃,进贵妃,生兴王朱佑杬及岐、雍二王。世宗入继大统后,邵氏已因年老双目生翳。她听说自己的孙子当了皇帝,拉世宗到自己跟前,从头摸到脚,非常高兴。世宗将她尊为皇太后,嘉靖元年(1522年)上尊号“寿安”,十一月十八日去世,谥“孝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皇太后”。

第10任

弘治孝宗 朱佑樘

孝康敬皇后 张氏

孝宗元配,兴济人,都督同知封寿宁伯张峦女。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武宗立,尊为皇太后。二十年1541年)八月八日去世

第11任

正德武宗 朱厚照

皇后 夏氏

武宗元配,庆阳伯夏儒女。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册立为皇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被尊为“庄肃皇后”。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去世,谥“孝静庄惠安肃温诚偕圣毅皇后”。

第12任

嘉靖世宗 朱厚充

孝洁肃皇后 陈氏

世宗元配,元城(隶河北大名府)人,都督同知陈万言女。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二日病故。

孝烈皇后 方氏

世宗第三后,江宁人,左都督安平侯方锐女。世宗即位10年,尚未得子。大学士张孚敬上言:“古者天子立后,并建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妇、八十一御妻,所以广嗣也。隆下春秋鼎盛,宜博求淑女,为子嗣计。”世宗遂于嘉靖十年(1531年)三月,选方氏(即方皇后)、郑氏、王氏、阎氏、韦氏、沈氏、杜氏、九人册封为九嫔。

方氏被册封为嫔后的第三年,世宗的第二位皇后张氏被废。方氏因“端慎不怠,甚称帝意”,被册立为皇后。并册僖嫔沈氏为辰妃,丽嫔阎氏为丽妃以副之。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十八日,方氏逝世,世宗因她在嘉靖二十一年的“宫婢之变”中救过自己的命,下令以元配皇后礼仪葬永陵,并命将其棺椁停放于皇堂(玄宫主室)棺床上左侧,经礼部大臣建议,仍命放置右侧。谥孝烈皇后。隆庆初,上尊谥“孝烈端顺敏惠供诚袛天卫圣皇后”。

孝恪后 杜氏,

穆宗生母,大兴人,庆都伯杜林女。嘉靖十年(1531年)封康嫔,十五年(1536年)进封为妃。三十三年(1554年)正月十一日去世,赐谥“荣淑”,葬金山。穆宗即位,当时,孝洁陈皇后、世宗皇帝的棺椁一同葬入陵内。其安葬的情况有“依次列袝”的记载,这说明,永陵一帝三后系同葬一室。

第13任

隆庆穆宗 朱载垕

孝懿庄皇后 李氏

北京昌平人,礼部奉诏选得良家女1200人,李氏被选为裕王妃,暂住宫内,第二年二月行迎亲礼,正式册为裕王妃。

成婚两年后,李氏生子朱翊 ,嘉靖三十六年正月复生皇长女,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病故于裕王府。

孝安皇后 陈氏,

北京通州人,国子监监生陈景行(陈氏入选裕王继妃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九月选为裕王继妃,隆庆元年(1567年)册立为皇后。

陈氏无子,且多病,颇受穆宗冷落。万历二十四年七月十三日,陈皇后病故。神宗上尊谥为“孝安贞懿恭纯温惠佐天弘圣皇后”,葬昭陵。

孝定后 李氏

通州永乐店人,神宗生母,初为宫嫔,待穆宗于裕王府中,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皇贵妃,万历元年(1573年)被神宗尊为“慈圣皇太后”,万历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病故,享年70岁

第14任

万历神宗 朱翊钧

孝端显皇后 王氏

神宗元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册立为皇后。

孝靖皇后 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寀之女。生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正月二十七日,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十年六月册封为恭妃,同年八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三十九年九月病故

第15任

泰昌光宗 朱常洛

皇后 郭氏

顺天府人,博平伯郭维城之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册立为皇太子妃,四十一年去世。

皇后 王氏

熹宗生母,顺天府人,新城伯王钺之女。初为选侍,因生熹宗,封为才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去世。

皇后 刘氏

崇祯帝生母,宛平人,瀛国公刘应元之女。初为淑女,后被打入冷宫,病逝后葬京西金山。

第16任

天启熹宗 朱由校

皇后 张嫣

熹宗原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张国纪之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四月被册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白成农民军入城时自缢。

第17任

崇祯思宗 朱由检

皇后 周氏(

?-1644年),祖籍苏州,生长于大兴(今北京大兴区人)。父周奎以兵马副指挥升五军都督同知,晋封伯爵。周后于天启年间入信王府。思宗(即信王)即位,立为皇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军陷都城,帝令周皇后自裁,自缢而死。

至于公主太多了,可以参看

http://guoxuebaiducom/page/c3f7cab7/120html

没有昭明公主

孙姓在《百家姓》中排列第3位,属大姓。迄今,共和国已进行了5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统计司通过随机抽样的统计方式,得出了全国当代100个大姓的排序表,孙姓排数第12位。《左传》记载:姓孙的源出于卫国,然而楚国有孙叔敖,齐国有孙书,吴国有孙武。据《中国姓氏大全溯源》载:孙姓来源有三说。一曰出自姬姓。“黄帝居姬水,因以为姓,周人后稷(黄帝之后)为祖,亦姓姬”(见《辞海》)。为卫国国君康叔的后代。《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8子康叔为卫国国君,其九世孙叫惠孙,惠孙有一个孙子乙,字伍仲,伍仲以祖的字命氏,就是孙氏,因此,他又叫孙仲。孙仲的子孙世居汲郡,是为河南孙氏。二曰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孙叔敖时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字孙叔,官令尹,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兵。又因教化民众有信,曾在期思、雩娄(今河南商城东)兴修水利,开凿芍坡(今安徽寿县安丰塘)蓄水灌田,功卓,深得楚人拥戴,其子孙以他的字命氏,称孙氏。三曰出自妫(妫河,水名,今北京市延庆县)姓。春秋时,陈(为周武王灭商后所封的妫姓国)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后,改姓田,田完的五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后因齐国发生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即为其后人,是为山东孙氏。“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古墓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兵书中,确认了孙膑为战国时齐国人,约与商鞅、孟轲同时期。孙武则是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约与孔丘同时代。孙武为田书后世孙,史称孙子。“阖闾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二、迁徒与历史名人

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出自乐安的孙氏,至孙武迁吴国,其后裔一支留居太原,一支徙居清河,一支徙居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黄初二年,孙权,字仲谋,自公安徙都鄂,更名鄂,曰武昌,建吴国加九锡。史典称其“雄才大略,骁勇无比”。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至唐代,中原孙氏曾两次向福建移民。唐僖宗时孙利定居江西宁都,传至孙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其后裔孙友松迁至广东紫金县,传至孙殿朝又迁至翠享村,孙殿朝即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孙子孙敬贤有三子,长达成,次学成,三观成。达成娶杨氏,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即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迁入。因避战乱、瘟疫等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而弃家逃生迁徙,及接受官府组织移民等。孙氏后裔不仅在国内分布广泛,而且在海外国家也有不少定居经营谋生。

  孙姓在历史上名人辈出,不乏在政治上驾御风云,在经济,医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诸多领域名家流芳。兵圣孙武应用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编撰的《孙子兵法》,成为当时乃至后世指导战争的兵学盛典。孙膑遭受庞涓暗害,受膑刑,故称孙膑,所著《孙膑兵法》,成为指挥作战的用兵要诀,世称兵法亚圣。春秋时代的孙阳,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姓名人,因善相马闻名,称其“孙阳伯乐”。《通志氏族略四》云:“春秋中期秦穆公之臣,曾荐方九堙为秦穆公相马,认为相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三国吴国孙权位居王位,与曹魏、刘备称雄,《三国志》称其“至尊”,后人有“生子当如孙仲谋”之说。唐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著《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后人尊称药王。明清之际光学仪器制造家孙运球,创制显微镜、夜明镜等70余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独立制造望远镜的人。有“清初三大儒”之称的孙奇逢,与李喁、黄宗羲齐名,著有《读易大旨》传世。诸如东汉浮阳侯孙程;三国时武烈皇帝孙坚,长沙桓王孙策、吴国大帝孙权,吴国皇帝孙皓祖孙四人,有 “孙氏三帝一王”之称;三国时魏经济学家孙炎,元初的孙威,明清之际受封秦王的孙可望等皆载史流芳;西、东晋时文学家孙楚,孙绰、无神论者孙盛;唐代散文家孙樵,音乐家孙愐,画家孙位;北宋学者孙复,清朝乾隆年间编集《唐诗三百首》的文学家孙洙,现代著名生物学家孙云铸,在史学史上皆占有一席之地。

  三、郡望堂号

孙氏族史久远,族人兴旺,族民居住分布广,因而获郡望堂号者不寡。郡望者: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时置郡,此支孙氏为富春孙氏之分支,其开基始祖为孙明的十一世孙福。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乐安郡,东汉置郡,此支孙氏为兵圣孙武之族所在。富春郡,秦置郡,此支孙氏为乐安孙氏之分支,开基始祖为孙武次子孙明。汲郡,晋置郡,此支孙氏为孙氏世居之地,晋名隐士孙登之族所在。堂号者:“平治堂”因孙叔敖把楚国治理得民富国强,赐号。“乐安堂”:因田书伐莒有功被封于乐安。“富春堂”:兵圣孙武带着自己的13篇兵法见吴王,吴王用其为将。他带兵西征破强楚,北威齐鲁,战功赫赫,吴王把他封到富春,赐富春堂号,与乐安堂同宗。“映雪堂”:晋朝时御史大夫孙康,幼时家贫,买不起油点灯,冬天下了大雪,在院子里映着雪光读书,终成大名,赐此堂号。

  四、日照孙氏分布

  日照孙氏多于明洪武初年,由山西洪洞和江苏海州迁来定居。莒州大铁牛庙村和十字路孙氏,原籍江苏省海州东海县孙家山庄,于洪武初年迁居日照孙家村(一作屋雒村)。一世兄弟三人,名皆失考;二世长振东居孙家村,次振西迁居莒城状元坊;三失名,迁安丘县凌河。四世子孝,迁居大铁牛庙庄,并迁振西,墓于柩子村南茔。五世分三支,长镗,明嘉靖三十三年于吴越、淞三户一带弃商捐资抗倭报国,征倭壮烈阵亡,嘉靖帝敕封:“捐躯为国”,“朝廷之懿典”,“特赠光禄寺署丞,晋封光禄大夫”,第二年敕诏镗上封三代名号,下荫子孙福佑承袭,录其子为官。从祀乡贤后分住老公窝、钓鱼台、十字路、朱府村、拆李沟、孙家略庄、南铁牛庙,日照县潘庄、田家寨、大朱曹、西集后、曾家庄;次铠,后分住柞墩庄、桃花峪、中峪子、黄山前、西铁牛庙、沙铁、汪南、孙家沟,甘露坡、木东书院;有迁临沂之王庄、墨村;赣榆县枣行、下驾沟、东林子、孙家桥、西坡里等。三支钺,后分住朱芦、柳沟、黄泥沟、小茅墩、竹园集、前、北孙家沟、李家河、卢家庄;日照县卜洛子等,现传至二十一世。柳沟街孙氏于明天启六年由大铁牛庙迁此。

  昔林泉孙氏,明初由东海迁莒,始祖名讳失考,闻先住铁牛庙,继迁昔林泉、梨行、弥勒寺、怪草、大官庄等,此支祖宏楼,后分七支,今传至十五世,祠堂在昔林泉。山沟庄孙氏于明迁莒孙家山沟。

  五莲县孙氏多在明洪武年间迁住,来自山西洪洞和江苏海州十八村的当路村,自临沂、诸城、莒县迁此的孙氏多在明季和清代。东瓦窑沟、范家车村、苗家沟、孙家沟、涝洼等均迁自山西洪洞。自江苏海州迁入的有孙家官庄、北营、石场、罗家丰台、孙家岭、红杏沟、大旺、花崖。大马安孙氏于明嘉靖年间自临沂孙家老庄迁此后分迁墙夼、石汪崖。大将沟孙氏于清康熙年间自莒州大路西迁入。北店孙氏则于明洪武年间自莒州孙家柳行迁入。薄板台孙氏由庙后和圣旨崖迁入。辉沟子孙氏来自管帅孙家沟。我乐子孙氏于明中期自诸城迁入,相邻的孙家岭、小西岭分别于明万历和清雍正年间自我乐子迁出立村。小马安孙氏于明正德年间自诸城迁此立村。尹家坪孙氏于明洪武初年组织迁民时,自江苏海州云台寺迁至青州府诸城县巴山村,后辈支派分迁住本镇的泥沟头和崮寺头,及胶南市的东潮河村,后二支今传至二十二世,此文世称“巴山孙”。

  孙氏辈份名讳多以五行相生之续确立延用。支谱记巴山孙氏,仅记自十七世以“桂”字作辈取名,依次为“桂炜培锡、洪相焕增、铃泉森炎、堂镇清林、炳地銮江”排列,依次按相生关系一辈接一行,一轮又一轮,以求循环不已,生生不息。

  由于调研粗浅,定会挂一漏万,望知情者提供线索,加以补充,便于后人查阅

牛山孙氏的家世概况

牛山孙氏始祖孙泗于明初永乐年间从山西平阳府迁至峄县,落居峄县西姜家营,因敦厚诚实、勤奋朴素被姜太公看中,将其长女许配泗祖(即姜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