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杨志的父亲是谁,是杨家第几代
杨志是杨家第四代,但水浒传中完全没有讲杨志的父亲是何人。因为宋江等打完方腊归京受封时,太监追封杨志:正将杨志,三代将门之后,国之忠良,封忠武郎。
杨志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青面兽,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曾任殿帅府制使,因失陷花石纲丢官。后在东京谋求复职不果,穷困卖刀,杀死泼皮牛二,被刺配大名府,得到梁中书的赏识,提拔为管军提辖使,他护送生辰纲,结果又被劫取,只得上二龙山落草。
扩展资料:
1、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因脸上生有一大块青记,人称青面兽。他自幼流落关西,早年曾应武举,官至殿司制使官。后押送花石纲,却在黄河里翻船失陷,不敢回京赴命,只得避难江湖。
2、杨志投奔梁山途中,在操刀鬼曹正的酒店吃酒,结识了曹正。曹正建议他到青州二龙山入伙。曹正用计,协助鲁智深、杨志杀死邓龙,夺取二龙山。杨志便与鲁智深一同做了山寨之主。后来,行者武松也到二龙山入伙。
3、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杨志已是宋江部下三十六员头领之一。同时期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杨志亦在其中,赞言为“圣人治世,四灵在郊。
-杨志
应该是第四代了小说中没怎么介绍到他
杨家将的故事并非虚构,是见诸历史文献的。《宋史》卷二百七十二《杨业传》中记杨业本名重贵,后名继业,并州太原(一说山西保德)人。幼时跟在麟州(今陕西神木)做刺史的父亲杨信生活。因当地接近北方的少数民族,多以战射为俗,所以杨业自小练就一身好武艺。本传记:“业幼倜傥任侠,好亩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①又《续文献通考》记:“使枪之家十七,一曰杨家三十六路花枪”。《小知录》记:“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枪。天下盛尚之。”②可知杨业及其后人武艺超群,致使杨家成为世代名将。杨业初为五代时北汉刘崇的部将,因屡立战功,被赐姓刘,官至建雄军节度使。当时以刘崇为头子的北汉割据政权,实际上是北方契丹族(契丹贵族耶律氏建辽国)的傀儡。杨业对刘氏臣服契丹引以为耻,早有归顺中原之意。宋初几次征北汉,皆因契丹声援而未成。公元979年(太平兴国四年)五月赵光义领兵亲征北汉,契丹之援未至,杨业便以“保生聚”为由,劝北汉国王刘继元降了宋。杨业降宋后,直光义复其姓,官授领军卫大将军,八月任郑州刺史。当宋王回师时,因杨业有对北方少数族作战的经验,而把他留守代州(今山西代县),镇守雁门关一带。“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杨业治军有一套办法。《宋史》本传记:“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在茫茫荒原的塞外,他不是畏寒冷,露天治事,深为将士敬佩。又加上他“为政简易”,较能体恤士卒,所以他率领的队伍战斗力较强。因其骁勇善战,当时人称“杨无敌”。
公元986年(雍熙三年)正月,宋军为了收复失地,兵分三路对辽发动进攻。东路由曹彬等指挥,出雄州(河北雄县);中路由田重进指挥,出飞狐(河北涞源);西路由潘美指挥,杨业为副,另派蔚州刺史王侁及刘文裕为监军,出雁门。潘、杨部一路勇作战,于同年三月连克云(今大同)、应(今应县)、寰(今朔县马邑)、朔(今朔县)四州。但当杨业前军进至桑干河时,东路却大几于岐沟关。为不使孤军深入,宋王令潘、杨部停止前进,保护雁门关以北的人民向关内撤退。正当此时,契丹主耶律绪的太后肖氏统十万大军进入寰州,逼近雁门,形势十分危急。杨业赁着多年对契丹作战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稳妥的作战船方案:避敌锐锋,出兵应州,用主动进攻之策挽回被动局面。可是王侁等却提出了一个直扑寰州,与敌硬拚的主张。杨业力争不成,只得打此无把握之仗。他在出兵前向王、潘表示了“业当先死于敌”的决心。为了力求胜利,他又提出在朔县陈家谷口设援兵用以夹击敌人的建议。战斗开始,王侁暸望杨业初战得手,为了争功,上前接阵。后见杨业失利,王侁和潘美都撤了兵。杨业率残部“且战且行,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至谷口,望见无人,抚膺大恸。再率麾下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藏匿林中。耶律奚底望见袍影,射之,业堕马被擒,其子延玉死焉。”③杨业被擒后,坚贞不屈,竟至“三日不食而死”。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仍关心自己的部下,对他们说:“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但其部下“皆战死,无一生还者”。多年跟随他的老将、淄川刺史王贵最后也在杀死数十个敌人后,“矢尽,张空拳,又击杀数十人,遂遇害”。
杨业之死,与其说死在辽军这手,不如说死于监军王侁及主帅潘美(戏曲作潘仁美)之手。所以事后宋王将等除名,也将潘美降了三级。对杨业则下诏表彰,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封其子为供奉官等。
《杨业传》中记他有七个儿子:延朗、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延彬,还有一个在陈家谷口和他一起战死的幼子延玉。但其传后却只附了延朗一人的略传。
杨延朗即杨延昭,为杨业长子。自幼沉默寡言,在其父教育下,杨业曾对人说“此儿类我”心健康。长大后,其父每征必从。在随其父攻应、朔州充先锋时,曾在朔州城下臂上中箭,仍坚持战斗,打退敌人。公元999年(咸平二年)冬,曾用城上泼水使辽兵不得攀登的办法固守遂城,以此升莫州刺史。不久又在羊山大败辽兵,升为本州团练使,后又任保州防御使。在宋真宗赴澶州抗击契丹时,延昭上书言战,但未被采纳,结果北宋与契丹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杨延朗二十余年镇守北边,“智勇善战”,号令严明,战斗时身先士卒,论功时推给部下,“故人乐为用”。他所率部战斗力也较强,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后以功升任高阳关副都部都,在其五十七岁时,死于任上。
杨延朗有三个儿子,传中只记有杨文广一人。文广,字仲容,初曾在范促淹治下为将,也曾随狄青南征。在北宋与辽及西夏的战争中,曾屡立战功,先后被授为成州团练使、典州防御使等。后因反击西夏有功,升任定货州路副都总管等职。后来宋、辽在代州一带争战时,文广曾献阵图,并提出收复幽、燕之策,但却在北宋王朝内主和派的阻挠下,其志未竟,抑郁而死。
宋元以来,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大约到了明朝后期,有人根据民间口头传说的杨家将故事整理编成《杨家将演义》。从宋太祖、太宗征北汉、杨业降宋起,到其孙征西夏得胜回朝止,共五十回。多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并成为各种杨家将戏曲的蓝本。
元曲中已有以杨家将为题材的戏曲,其内容和历史记载有同有异。《宋史》记杨业的七个儿子中,除长子延朗袭爵继续为将,幼子延玉随其父战死外,其他均“奉供朝迁”。有的为“供奉官”,有的为“殿直”。元曲中却记杨令公(杨业)的七个儿子是延平、延定、延光、延辉、延朗、延景、延嗣。④明曲中记其七子中有延昭无延景,其余与元曲同。⑤后世流传的《杨家将演义》除将延平改为渊平外,又加上八郎和两个女儿:八姐、九妹。晚近戏曲即采此说。尤其是杨延昭,说法更不一。《宋史》记其“本名延朗”,为大郎,但同篇中却又记其“为杨六郎”。“大”和“六”字形相似。古籍中的刻本、钞本中,两字往往相混。此处“六”字当系“大”字之误。在他二十多岁时,曾随其父守备宁武关附近的 “六郎寨”。至清时,直录安肃县仍有“六郎堤”,传说即杨延昭守益津关时所筑。⑥由延朗改延昭系为了避道士赵立明的讳(赵曾被宋真宗尊为圣祖)。从元曲《吴天塔》到解放后的山东梆子《两狼山》,都说他名杨延景,但后世京剧中从来名杨延昭。同是一个杨延昭,《宋史》中是大郎,元曲中是四郎,明曲中是五郎,演义及后世流行的戏曲中又是六郎。这种情况在小说史上是常见的,这也正是后世人民对杨家将转相传颂的结果。演义及戏曲中更具体地说他镇守三关(梁州遂成关、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在抗辽斗争中功勋卓著。此类传颂正表达出后世人民对抗敌有功的将才的敬意。
史书中只杨延昭有传,其他无传。说明杨业的另几个儿子都不如杨延昭出名。但他们下落如何?却又有各种说法。京剧中有个戏叫《金沙滩》,写辽国在金沙滩设双龙会,骗赵光义赴会议和,暗伏人马,要将宋室君杀尽。杨继业令大郎延平假扮宋王,众子随行保护。宴会上延平先发制人,用袖箭射死辽主。辽国估兵四起,展开了一场大厮杀。结果大、二、三郎战死,四、八、郎被擒,五、六、七郎突出重围。有的戏又写四郎延辉被擒后,投降辽国,将“木、易”,被肖太后招为驸马。王郎延德因权奸用事,史北凋零,忿然出家为僧,但到了关键时刻却也参加了抗辽斗争。⑦七郎因曾在天齐庙擂台上打死潘豹,与潘美结下了仇,后来在激战求援的紧急关头,被潘美射死在芭蕉树下。京剧《李陵碑》杨令公的一段唱词中更对他们的下落一一作了交待。由此可见,后世对天波府“七郎八虎”的传颂都是因为他们在抗敌御侮中或多或少地方出过力。
历史上虽记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但却只给出名的杨文广一人立了传。可是到了演义中却说杨延昭有两个儿子:宗保和文广。但所述宗保的事迹却又和《宋史》中文广的事迹略同,可知系由一人演化而来。按文广字仲容,依过去的习惯,仲(老二)之上必有“伯”或“宗”,杨延昭又任过保州防御使,也许是从杨家世代保卫边疆的意思出发,而引早出“宗保”二字。但是到了戏曲中,却又把杨宗保说作杨延昭的独子,杨文广又成了杨宗保的独子。通过对他们三代单传的艺术创造,歌颂了世代为将的杨门中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精神。
《宋史》中未记杨业的妻子,但在演义和戏曲中却出现了一位有声有色的人物――余太君(余赛花)。清人华源在《关中金石记》中考证余太君。有的书上更直接地记“业娶府州永安军节度使折德之女”。⑧按折氏之曾祖嗣伦、祖父从远、父德扆在五代末及北宋初皆为北方名将,折德扆及其其两个儿子(御勋、御卿)在抗辽中也很有名。其传中虽无其女嫁杨业事(旧史为名人立传时,一般只记儿子,不记女儿),但折德扆将女嫁给杨业还是有可能的。今山西保德折窝村有折太君墓。墓前有公元1010年(大中祥符三年)的碑文。西北人读“折”音如“蛇”,所以后世俾官称作“佘太君”(也有的作“蛇太君”),当地还把折窝村呼作社家村。后世演义及戏曲中的佘太君由《佘塘关》到《百岁挂帅》,杨家将的历次主要活动几乎都有她参加,并且一直是一位坚毅果敢、赤胆忠心地保国卫民的英雄人物。在后世人民心目中她是古代妇女中有勇气、有智谋、有主见的杰出代表。
杨延昭之所以被称为杨六郎,并不是因为他是杨家第六个儿子,而是因为他骁勇善战。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杨延昭被称为杨六郎是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六,这是《杨家将演义》给大家的错误观点。我当然不是说《杨家将演义》这部作品不好,但是他在杨六郎这个名字的来源上确实是误导大家了。下面我就和大家讲讲杨六郎这个名字的来源。
首先,杨家确实是有7个骁勇善战的孩子,但是杨六郎并不是排行老六,反而,杨延昭是杨家最大的一个孩子。杨延昭从小就在军事上表现出了绝对的天赋。长大之后,更是带着杨家军连战连捷,可以说杨延昭就是天生为战斗而生的。
而在古代,大家比较信奉天文学。而古代人把天狼星称为六郎星,骁勇善战的杨六郎也就因此得名。事实上,杨延昭也配得上这个杨六郎的称号。由此可见,杨六郎之所以叫杨六郎是因为他骁勇善战,是一个称号,而不是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六。
杨延昭在和辽军的战斗中,几乎没有失败。在辽军的眼中,杨延昭就宛如一个天狼,因此杨延昭配得上天狼星的名号,他被称为杨六郎是名副其实的。杨六郎是一种赞誉,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称呼。希望大家看了我的答案之后,能够纠正自己对杨六郎的误解。
八个儿子。杨泰、杨永、杨勋、杨贵、杨春、杨景、杨希、杨顺。
大郎杨泰,字延平,善使一杆屈卢浑金枪;随太祖征讨南唐时立了头功,加封为忠孝侯、位列当朝八少阳侯、官拜代州节度使。娶妻花解语,次妻周云镜;因其与宋王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赵匡胤其弟,宋时第二位皇帝)相像,金沙滩双龙会代宋王而死。曾一箭射死天庆梁王(辽景宗)。
二郎杨永,字延定,善使一杆八宝赤金枪;随太君扫北,阵前曾连斩北国十八员上将,后来加封为义勇侯、代州观察使,娶妻耿金花,次妻邹兰秀;双龙会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闯重围时,为保兄弟们闯出重围力举千斤顶,在没有还手之力时被辽兵乱剑砍死。
三郎杨勋,字延光,善使一杆透甲缕金枪;随太君扫北,在北辽阵前斩将夺旗,官封忠武将军、代州防御使,娶妻董月娥;金沙滩一战,被马踏入泥而死。
四郎杨贵,字延辉,善使一杆菊花点金枪;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娶妻孟金榜;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公主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助宋破辽,多有功勋,得以与家团圆,是七郎八虎中唯一长寿的人。
五郎杨春,字延德,善使一杆独角皂金枪;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娶妻马赛英;金沙滩一战,受伤,后皈依佛门,五台山为僧,后为大破天门阵出山。
六郎杨景,字延昭,善使一杆素缨錾金枪;在铜台关追车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妻八贤王的御妹郡主柴美容;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滩一战中返国之人,三关兵马大元帅。后病死于关外。
七郎杨希,字延嗣,善使一杆虎头乌金枪;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官封敏烈侯、殿前司东西招箭班指挥使,娶妻呼延赤金;幽州一战横勇无敌。
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原名潘洪,字仁美,原字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后绑在百尺高杆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后六郎杨延昭将潘仁美在黑松林除掉。
八郎杨顺,字延顺,善使一杆荷包滚金枪,官封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娶妻蔡绣英。据《下河东》:八郎是令公后来收的螟蛉义子,乃是他王令公的遗腹子,本名王顺。当年老令公不肯归宋,河东刘王又受反间计挑拨,派兵围困应州。
辽军乘机出兵征讨老令公,令公腹背受敌,是王锦冒死突围搬来呼延赞解围,后来重伤而死。令公收养小王顺,怕他长大后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没有对他明说,就更名为杨顺,表字延顺,杨八郎小小年纪在头年里也被赐了个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金沙滩一战中,八郎被辽掳去,改名王司徒,娶妻青莲公主。
扩展资料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很广,家喻户晓。提到杨家将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杨业,他是杨家将的第一代。而历史上的真实杨业与杨家将故事中的杨业不尽相同。
杨业本名叫杨崇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崇贵到太原。后来杨信投靠了后周,杨崇贵留在了太原。
杨信死后,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崇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年少英武的杨崇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
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
-杨家将
杨家将后代历经三代不曾灭绝
每个人都听过北宋杨家将的传奇故事,在演义故事中,杨家一门三代忠烈,如定海神针般镇守北方边疆,令北方辽国不敢轻易南下,用铁与血牢牢守护着大宋的威严。
真实历史中的杨家同样是心怀忠勇的武将世家,但故事并没有演义中那般传奇。杨家一门在三代之后,逐渐走向没落,唯有其中一支后人远遁西南,在此地割据统治长达600年之久。
杨家将三代
杨令公杨业是杨家将第一代统帅,他原本是北汉大将。北宋荡平北汉后,杨业归降北宋。
杨业在北宋屡建功勋,曾在雁门关大败辽军,人称“杨无敌”。和故事中一样,杨业的确有7个儿子,不过 “杨六郎”杨延昭并不是排行第六,他是杨业的大儿子。
杨业的7个儿子中,除了杨廷玉是战死外,其余几人均在朝廷为官,直至善终,并不像演义中那般悲壮。
杨业和杨廷玉的死说来很让人气愤,他们不是在战场堂堂正正战死的,反而死于小人的构陷掣肘。
雍熙三年,赵光义发动三路大军征讨辽国,起初大军攻城拔寨,行动顺利,但后来东路军出现了失误,全军不得不撤退。
西路军主帅潘美和副帅杨业按照计划撤退,可这时监军王侁跳了出来,指责杨业临阵怯懦,怀有二心,杨业为证清白,只得独自出战。面对辽军,杨业寡不敌众,不幸被俘,杨廷玉战死沙场。
杨业被俘后,忠贞不屈,最后在在辽国监狱中绝食而亡。杨业死后,杨延昭承袭父亲遗志,继续守卫边疆。论起忠勇谋略,杨延昭并不输于父亲,999年辽国大军入侵,镇守遂城的杨延昭在敌我悬殊的形势下,借助寒冬浇水灌城,凝冰退敌,大败辽军。
不过历史并未给杨延昭过多发挥才能的机会,澶渊之盟后,两国边疆安定平和,属于杨延昭的传说黯然消散。
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是杨家第三代传人,他的功勋相比父辈们要淡上不少。宋辽两国无战事,杨文广的战绩主要体现在与西夏作战,可还没等到他大显身手,他便因病早逝了。
杨家将播州一脉
杨文广死后,杨家将就此没落,一是因为边疆战事不多,没有机会建立功勋,而是宋代重文抑武的政策,不过属于杨家的新一段传奇才刚刚开始。
属于杨家的新一段传奇不在边疆和朝堂,而在西南边陲播州。古代播州,大体就是如今遵义一带,古称夜郎,唐初时改为播州。
像播州这样的边疆区域,远离政治中心,朝廷都会采用羁縻统治。羁縻就是利用当地豪族土司来实行间接统治,土司名义遵从皇帝诏令,实则拥有很大自主权,相当于国中之国。
晚唐时期,唐朝与南诏战争频繁,南诏屡次侵犯播州,太原人杨端应朝廷号召,携族人青壮,前去播州抵御南诏。
杨端到播州后,和族人筑城结寨,对抗当地土著,慢慢扩大地盘。晚唐时期,朝廷忙于对付藩镇,自顾不暇,便默许了杨端的扩张,后来杨端一步步扩张,成了播州的实际统治者。
北宋建立后,杨家一门归顺北宋。北宋朝廷仍然对西南地区施行羁縻统治,杨家继续当播州的草头王。
宋仁宗年间,杨延昭之子杨充广巡视播州,播州杨氏家主杨昭设宴款待,两人在闲聊时意外发现,他们的祖宗居然都是杨端一脉,而且两人的辈分也一样。
杨昭这时无子,硕大家业无人继承,有道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于是杨充广就把他的儿子杨贵迁过继给了对方。就这样,杨家将后人的杨贵迁成了播州杨家的继任者。
杨家的覆灭
杨家一门在西南播州,历经宋元明三朝600年间,历代家主都与朝廷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直到万历年间,末代家主杨应龙起兵作乱。
杨家的覆灭与杨应龙暴虐多疑的性格有很大关系。杨家在播州是最大的豪族,但不是唯一豪族,播州一带还有不少其他土司家族,史称“七姓五司”。
杨应龙前任历代家主,都实行与其他土司家族交好,共同谋取利益的政策。杨应龙继任后,一改之前怀柔手段,多次打压盘剥其他家族,其他家族与杨家就此积怨。
两方全面对抗源于1587年发生的杨应龙杀妻事件。杨应龙正妻本是当地豪族张家女子张氏,但因为其宠妾的构陷,杨应龙便将张氏逐出家门。逼走张氏后,杨应龙依然没有善罢甘休,在一次醉酒后,竟然将闯入张家中,将张氏母子杀死。
事发后,张家联合其他家族向朝廷上书,状告杨应龙谋反。本是土司内斗的事件,就此演变为朝廷和杨家的纷争。
1590年,朝廷对杨应龙案展开审理,这时朝廷在朝鲜与日本开战,杨应龙又提出帮助朝廷出兵作战,对杨应龙的审理就此搁置。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杨应龙此人两面三刀,时叛时降,屡次攻击朝廷官军,朝廷因为其他战事,在安抚和围剿之间左右摇摆,事情一直未能解决。1595年,杨应龙接受了朝廷的提议,出钱4万金以作赎罪,并派儿子杨可栋前往四川作人质。
可没多久,杨可栋便在四川死掉了。这下杨应龙愤怒了,大举集结兵力造反,对抗朝廷。起初朝廷因为忙于朝鲜战事,让杨应龙占了上风,其军队一度逼急重庆湖广。
朝鲜战事结束后,朝廷立即集结24万大军,大举围剿杨应龙。此战朝廷历经114天,尽数荡平杨应龙军,杨应龙挟妻小自焚而死,统御西南长达600多年的杨家就此覆灭。
结语
守业更比创业难,播州杨家历经600年不倒,靠得不只是实力强盛,更多的是审时度势,知进退懂分寸,但最后却因为杨应龙不自量力的愚蠢,走向了覆灭的结局。
杨家将一门满门忠勇,保家卫国,却不想其中一支后人,却做出如此残忍暴虐,犯上作乱之举,实在是令人惋惜感叹。
杨家将的故事,对于大家来说是耳熟能详,千百年来无论小说、戏曲、电视剧都对杨家将,进行赞扬。也是国人面对外族入侵和西方列强欺凌,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种寄托。
杨家将第一代杨业,被擒不屈,绝食而死
杨家将最早的统帅是杨业,杨业原本是北汉的大将,年幼的杨业就被北汉世祖刘崇看重,他以杨业为养孙,改名刘继业。北汉灭亡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知道刘继业的威名,《宋史》记载:“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并为其复姓杨,单名业。
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辽军从雁门关大举进攻,杨业率领数百名骑兵绕到辽军背后,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杨业升为云州观察使。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
由于主将潘美、护军王冼的错误指挥和掣肘,杨业战败,被辽军生擒,《宋史》记载:“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杨业之子杨延玉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
杨家将第二代杨延昭,作战勇猛,屡建奇功
杨延昭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做军阵之类的游戏,杨业每次出征的时候,都会带着杨延昭?雍熙三年北伐,杨延昭和父兄一块出征,《宋史》记载:“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杨业去世以后,杨延昭担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河北边防前线任职。
咸平二年(999年),辽军骚扰边疆,杨延昭当时在遂城,城小而无准备,辽军攻城又急,辽圣宗的母亲萧太后指挥作战,宋军人人自危。《宋史》记载:“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碑,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
后来杨延昭又屡建奇功,投渊定盟的时候,杨延昭因为守边的功劳,屡次升迁。景德二年(1005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大中祥符(1014年),杨延昭去世,终年五十七岁。《宋史》记载: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檄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录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亦试艺甄叙之。
杨家将第三代,杨文广得范仲淹赏识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和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非常有才能,就把杨文广带在身边。皇祐四年(1052年),杨文广跟随狄青征讨盘踞邕州的蛮族首领侬智高的叛乱。
后来杨文广被提拔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因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后来,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的回音,杨文广就死在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杨家将的后代去哪了?
正史上的杨家将主要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历史的杨家将没有杨宗保、穆桂英,的确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然而三代以后,杨家便开始没落,《宋史》只记载到了杨延昭,对于杨家的后裔却只字未提。
明朝大学士宋濂考证发现一支杨家将血脉,宋濂编修的《杨氏家传》中记载:”先祖杨信,曾祖杨业(杨继业),祖父杨延昭,父亲杨充广。杨充广南征与播州杨昭通谱,因杨昭无子,遂将子贵迁过继于杨昭,由此,守播境者皆杨业之后商。”从这份记载来看,杨家后人已经割据一方,做了300年的“土皇帝”。
所谓播州杨氏,是中国西南历史上的一个土司政权,自唐朝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经历宋、元、明,一直到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氏被明朝政府所灭。
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唐朝政府废隋朝羊柯群置播州,后来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沦陷南诏。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领军队占领播州南诏,自立为主,成为世袭刺史的家族政权。到了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杨氏归附宋朝,杨氏依然为首领。
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朝政府诏招抚播州,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杨邦宪投降元朝,后来又升播州宣抚司、资德大夫。到了洪武五年(1372年)杨氏又降明,到了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杨应龙反叛朝廷,不久在播州之役中败亡,这也代表播州割据600年的杨氏结束。
水浒传杨志的父亲是谁,是杨家第几代
本文2023-10-19 00:43: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