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校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9浏览:3收藏

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校家谱,第1张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名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被拆分,根据《南京、金陵两大学合并、调整工作进行办法》,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两校及其前身学校的历史档案均划归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及南京大学衍生院校信息如下: 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32年6月迁往上海独立设校,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1950年改名为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财经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35年迁往上海分出,更名国立上海医学院,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国立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1956年,部份院系西迁重庆,组建上海第一医学院重庆分校,后独立成立重庆医学院,1985年重庆医学院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1985年,更名为“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合并办学,组建为新的复旦大学;经过师生校友的抗争,“上海医学院”名称得以永远保存。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边政系1949年和位于南京的国立边疆政治学院、东方语言专门学校合并,并与北京大学相关院系组建新的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如下:

南京大学保留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的文、理学院合并(金陵大学建制撤销),在此基础上组建文理型综合性大学,调整后南京大学校名(南京大学)、校长(潘菽)、代表法人单位(南京大学)、学校档案资料保留方(南京大学)均不变,保留历史上所有使用过的校印(南京大学校印、国立南京大学校印、国立中央大学校印、国立江苏大学校印、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校印、国立东南大学校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印、两江师范学堂校印、三江师范学堂校印等),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等各种校极机构不变,保留历届所有院系毕业生的学籍资料、档案、成绩单等,校址迁往原金陵大学,原南京大学四牌楼校址移交南京工学院使用。

原中央大学(包括前身学校)及金陵大学(包括前身学校)的档案资料转归南京大学。(“文革”期间出于档案资料安全方面的考虑以及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档案馆场地有限,部分历史档案被移送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放,2012年全部移交南京大学。)

1928年至1952年中央大学及南京大学毕业生、肄业生档案可通过南京大学档案馆查询,官方查询地址:中央大学学籍 ,中央大学中途离校学籍 。

南京大学其余学院分出,根据院系调整指导文件:1952年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 》、1952年7月26日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校委联席会议《南京、金陵两大学合并、调整工作进行办法 》、1951年教育部《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 》等,南京大学分出院系调整情况如下:

南京大学工学院分出,合并金大理学院电机、化工二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后分出院系参与组建南京化工学院、江苏工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等,1988年改名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即1915年成立的并入中央大学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的水利系科共同组建华东水利学院,先设在原南京大学四牌楼部,后迁往西康路。1985年改名为河海大学。

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在南京共同组建华东航空学院,后迁至西安改名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与西北工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与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部分和金陵大学师范、教育相关系科合并,组建南京师范学院,设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1984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农学院,先设在原南京大学丁家桥部,后迁往东郊卫岗。1988年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与金陵大学森林科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先设在原南京大学丁家桥部,后迁往龙蟠路新庄。1985年改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大学体育系与金陵大学体育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合并,在上海组建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上海体育学院)。

南京大学医学院独立,在南京组建华东军区医学院,以后先后更名为第三军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设在原南京大学丁家桥部,1954年迁至西安与原第四军医大学合组为新的第四军医大学。

南京大学哲学系迁至北京,合组新的北京大学哲学系。

南京大学政治系、法律系迁至上海,参与组建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南京大学经济系迁至上海,合组新的复旦大学经济系。

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并入浙江农学院(浙江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农业大学,再后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园艺系果树组并入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

南京大学农学院桑蚕专修科并入安徽大学(安徽大学农科后分出成为安徽农业大学)。

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成为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南京大学附属小学成为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今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南京大学附属医院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附属医院(今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1955年到1960年间,全国高等院系继续调整并组建新的高校,在此期间的相关调整如下:

南京大学:

1956年,南京大学理学院心理系,并入中科院心理研究室,并更所名为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南京大学校长潘菽任所长。

1960年1月,南京大学理学院气象工程系成为南京大学气象学院,1963年5月迁至南京江北龙王山下独立建校成立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工学院:

1958年,南京工学院化工系独立为南京化工学院,后改南京化工大学,2001年5月和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南京工业大学。

1955年,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有线电部分参与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后为电子科技大学。

1960年,以南京工学院农机、汽车、拖拉机等专业为基础,在南京筹建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迁址镇江,定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82年,更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与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办学,组建成立新江苏大学。

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无锡轻工业学院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无锡轻工大学和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

上海图书馆家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查看:

1 公众可在”上海图书馆藏家谱全文选览(http://wrd2016libraryshcn/channel/stjp/)”和“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http://jiapulibraryshcn/)”查询。

2 如果公众很清楚地了解自家家谱的文献信息,如题名、著者、版本、居地、堂号等信息,就可通过“上海图书馆藏家谱全文选览”直接搜索点击,即可翻阅扫描的电子版全文影像(PDF格式)。

3 如果公众对自家的家谱文献信息知之不多,或者想了解中国家谱的种种,则可点击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知识服务平台”。

上海图书馆是全球范围内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机构,其家谱收藏以普通家谱为主,兼有名家谱、稀见家谱及海外家谱等,种类丰富,几乎包括了汉族谱系的所有类型。

办证时间9:00--17:30(周一馆休)成人借阅室9:00--18:00(周一馆休)报刊阅览室9:00--21:00(周一馆休)网上阅览室9:00--18:00(周一馆休)历史文献部冬令(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周二至周六9:00--12:00,14:00--17:00  夏令(5月1日至9月30日)周二至周六9:00--12:00,14:30--17:30  (周一馆休)书法文献馆冬令(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周二、周四14:00--17:00,周六9:00--12:00,14:00--17:00  夏令(5月1日至9月30日)周二、周四14:30--17:30,周六9:00--12:00,14:30--17:30  (周一馆休)古越藏书楼分馆周二至周五:14:00--17:30  周六至周日:9:00--12:00,14:00--17:30  (周一馆休)龙华佛学分馆周三至周一 9:00--16:00 (周二闭馆)绍兴家谱馆周二至周六 上午9:00-12:00 下午2:00-5:00

一楼展厅,面积200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展览设施,不定期举办摄影、美术、科普、法制等各种展览。同时与共享空间陈设的无锡院士展、无锡籍将军风采、无锡籍名家展、无锡老照片展等相互辉映。

盲人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盲人图书馆于2008年正式对外开放。该盲人图书馆位于图书馆一楼大厅,面积150平方米,收藏了盲人专业实用技术、中外名著、生活知识、教学辅导等类别的盲文图书近700册,非盲文文艺图书260余册,有声读物包括讲座、影视、戏曲、流行音乐、世界名著欣赏等(DVD、CD、磁带)800盘,室内设有书架,阅览桌椅,盲人专用电脑,可视仪等设备,为广大盲人读者提供盲文书刊、有声读物的阅览、复制以及视障人专用电脑上网、盲文打字、助视仪和为残障读者放映馆藏资料影片等服务,不定期开展各类视障读者活动。

办证服务处集中办理全馆各类借阅证、阅览证、电子阅览卡等的申领、取证、验证、挂失、补证、退证手续,实行计算机管理。同时办证服务处还接受读者的一般咨询,辅导读者的计算机书目查询。

无锡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活动中心,面积近200平方米,接待区、团体活动区、音乐放松室、个案沙盘室和个案咨询室五个功能区。以网上咨询、96111热线、专家答疑、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

无锡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活动室,面积450平方米,分为少儿绿色网络世界、幼儿天地两个区域。提供约10000册图书阅览、多媒体阅读、学龄前儿童智力游戏等特色服。

无锡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借阅室,面积850平方米,藏书10万余册,报刊近300种;实现开架服务,集“借、阅、藏、咨询、导读”于一体。室内分图书借阅区、报刊阅览区两个区域,不仅提供少儿书刊借阅,还开展新书推荐、少儿书评等特色服务,并定期组织少儿读书活动。 自然科学图书借阅室,拥有自然科学图书10万余册,涉及数理化学、天文地球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学科,设有阅览座位70多张,提供自然科学类电子光盘的阅览服务,借阅合一,开架服务,实行计算机管理。

报刊阅览室,为读者提供250余种报纸、近1200余种期刊的阅览服务,设有阅览座位150多个,实行计算机管理,基本实现读者服务自动化。

会员自习室,面积300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150多个,实行计算机管理。 文艺图书借阅室提供各类文艺图书13万余册,提供阅览座位50余张,实行开架服务、计算机管理。

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艺术文库)拥有社会科学图书18万余册,涉及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等学科,借阅合一,开架服务,实行计算机管理,设有阅览座位120张,提供电子文献阅览服务。

艺术文库设于社会科学图书借阅室内,集中收藏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影视戏剧、装饰装潢、古玩文物、平面设计等艺术类图书4万余册,并设有上海图书馆精品图书专架,是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读者俱乐部是该馆为读者提供的一种特色阅览服务项目,常年举办读书沙龙、英语沙龙、吴文化专题沙龙、摄影沙龙、书画沙龙等活动。 参考文献检索室收藏10万余册专业手册、年鉴、中外文字词典、专业词典、百科全书、检索工具、国家标准等及600余种典藏过刊、百余种中外文连续期刊,以组织、开发各种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资源为载体,为广大读者提供一般咨询、信息查询、课题服务、专题简报、法律咨询等特色服务。该室不仅拥有丰富的在线报刊、电子图书等含有巨大信息量的网上资源,拥有在线数据库,如中国期刊网、北大法律信息网、中国标准咨询网等,还有图书馆自行开发的特色数据库,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网、家庭装潢装饰指南数据库等。工作人员专业的信息导航和定题服务。

友好文库,前身是建于1987年5月的相模原文库。在无锡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之际,相模原文库改称“友好文库”。现藏有日本相模原市、日本本庄市和日本明石市立图书馆交流、赠送的各学科日文原版图书万余册。

电子阅览室(共享工程),含多媒体培训室,采用现代化的电脑管理系统,为读者提供电子文献检索、网上信息查询、计算机多媒体教育培训、计算机操作辅导等服务项目,并为读者提供拷贝、打印、刻录光盘、扫描等特色服务。设有阅览座位60个。 多功能厅面积300平方米,先后开展了党在我心中读书朗诵演讲比赛、少儿暑期夏令营、希望之星授赠仪式、公民道德建设电脑宣传作品创作比赛等活动。

文史阅览室,集图书阅览、参考咨询、文献提供于一体,是特色阅览室之一。现收藏15万余册新版文史图书及报刊,其中古代文献、文史类工具书较为齐备,《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丛书集成初编》、《四部丛刊》、《道藏》、《中华大藏经》等大型丛书全开架阅览。还提供古籍研究室的延伸服务,以及专题咨询、代理查询、代为复制等特色服务。 采编部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职能是按照采购原则,确定收藏范围和收藏重点,通过订购、选购、交换、接收、征集、复制等途径采集文献资料,丰富馆藏。同时组织对文献的整理、标引、编目、加工,建立书目数据库,合理布局藏书。

办公区,为党政办公室、社会工作中心、读者服务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等部门办公场所。

技术部,以现代化管理的技术为支撑,配备:数据服务器、Web服务器、磁盘阵列柜、千兆网络系统、因特网专线接入设备等。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阅读服务以及与其它公共图书馆的网络信息链接,管理和维护局域网、本馆网站及办公自动化系统提供基础。 荣氏文库为该室的特色文献收藏,由荣德生先生捐赠,含其私人藏书5万余册、及其所创大公图书馆藏书7万余册;其中包含历朝邑志、乡贤著述、家谱、地方图书报刊等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源。

古籍研究室为读者提供专题咨询、文献阅览、版本鉴定、文献修复、代理查阅、代为复制(复印、装订)等特色服务。本室现收藏总量达40万册,其中线装古籍30万余册,尤以2万余册善本、1万余册方志为特色;近代文献8万余册,包括1949年12月底前出版的平装中文图书6万余册、中文报刊万余册。

家谱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家谱学基本理论,包括发掘、整理、利用家谱的一般方法、原则等;(2)谱主家族演变史,包括谱主中重要历史人物的经历,姓氏、宗族的演变维系等;(3)家谱资料的专题利用,包括利用家谱资料研究历代人物(帝王家族人物、军界人物、政界人物、商界人物、医界人物、技艺界人物等)的传记、各种职业的演变发展,以及利用家谱进行地方史、民族史、文化史、民族学、地方语言、地方习俗等多个学科的研究。 中国家谱学始于汉朝,到隋、唐发展最盛。家谱修订与研究一直持续到建国前。建国后,家谱学一度未得到充分重视,特别是在“文革”时,家谱损失严重,近年来,学术界开始日益重视家谱研究,有关部门曾对全国家谱进行普查。

1984年,国家档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系联合发起编家谱总目。一些大学图书馆已有馆藏目录,如《河北大学图书馆家谱书目》,收173姓,835种;《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家谱目录》,收130余姓,400种;《吉林大学图书馆家谱目录》收藏近1000种;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170余种;天一阁收藏403种;此外,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均有可观的收藏。据学者估计,我国现存家谱至少在6000种以上。

1988年7月,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发起和组织了首届中国家谱学研讨会。港台学者也十分重视家谱研究,香港大学图书馆收藏族谱201种;台北文献馆收集家谱2154种。

台湾还编有《国学文献馆现存中国族谱资料目录》,台北王世庆等人编有《台湾公、私藏族谱目录初稿》。香港学者罗香林、林天蔚、萧国钧、黎树添等很注意利用家谱研究的成果研究香港的历史。罗香林的《中国族谱研究》,被认为是港台谱学的基石。台湾在五六十年代也出现了一批谱牒学著作,并成立了“谱学研究所”等学术机构。

国外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也很重视家谱研究。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家谱学组织,其图书馆收藏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家谱的缩微胶卷,总量达100万卷,相当于每册300页的400多万卷印刷书籍,其中中国家谱便有3000种。编有《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著录1974年以前所汇集的中国家谱3109种,1983年由台湾成文出版社出版。日本宗谱学专家多贺秋五郎对我国的宗谱经过长期研究之后,写成了一部专著《宗谱的研究》(日本东洋文库出版)。 目前,在国内外都尚没有系统、完整阐述家谱学的著作。

国立中央大学的学校家谱

1949年国立中央大学改名国立南京大学,翌年径名南京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南京大学被拆分,根据《南京、金陵两大学合并、调整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