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主要将领之一王建的后代结局如何?
王建是平阳人,儿子王本,孙子王力。王建和他的儿子王贲是秦国剿灭六国的主要将领。孙王李率领秦军在秦二世与项羽作战,战败被俘。至于被杀什么的,太史公司马迁没交待,班固也没去调查。史记项羽本纪年司马迁在秦军交了几个将军,结果是:杀了苏交带走了王。如果你不参与,你会烧伤自己。年,有“王离军降诸侯”之说。
不过,我估计是活不成了,因为项羽的爷爷死在了王建手里。以项羽的性格,杀死王只是为他的祖父项燕报仇。至于王力的孩子,史书上没有说明。然而,在晋代王的家谱中提到,王力有两个儿子,长子和次子王维。王力向项羽投降,王力家族的人纷纷逃跑,否则秦二世和赵高一定会灭了他们。王元逃到临猗,成了琅琊王家的始祖。次子王维逃到山西太原,成为太原王的始祖。
这两个家庭一直默默无闻,直到王元的曾孙王绩出现。王绩曾任昌邑王刘贺的副将。昌邑王刘贺被霍光废掉后,他的属下被处死。因为王几次劝刘贺,要免死,但要劳动改造。后来王绩做了益州刺史,汉元帝死了。王绩成名时,与张旺、王尊齐名,被称为“三王”。
他的儿子,王骏,被任命为御史,后来成为总理代表薛_。王绩和王君都是儒家出身,但都没有爵位。然而,王的爷爷和父亲的名字,被命名为富平侯。但当时,在王莽篡位前夕,王冲采取了与王莽划清界限的不合作态度,但他对王莽进行了反抗,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不久就被宫女杀死了。天知道这个侍女是不是杀害王莽的凶手。
王冲死后,他的家人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沉默。直到王冲的一个后裔出现在王戎。这个曾经的王家算不了什么。王雄和他的儿子王浑只是地方官员。王睿曾任荆州刺史,后被孙坚以个人恩怨为由杀害。实际上,王家之所以成为士族,是由于和其堂兄王彦的活动。他是三国后期王戎竹林七贤之一,但他没有什么真正的技能,而且贪财利。他表哥王艳不是个好东西。但是东晋初期的政治、军事、政治格局都和这个人有很大关系。西晋末年王彦对形势并不乐观,于是想到了“狡兔三窟”来保证琅琊王家的安全。
他安排王导去琅琊王司马睿,执掌东南;王羲之的父亲王匡在北方;而王敦控制着荆州地区的兵权。三大洞天中,只有王匡在北方失败,而王导、王敦在东晋初期全面掌控了军政大权,造成了“王、司马二人天下”的局面。至于太原王家,他们长期保持沉默,直到汉末司徒王云的出现。但王允在杀死董卓后,被董卓的部下抢走了家产,只剩下两个侄子逃脱。他的侄子在汉末三国时期也很有名。不幸的是,他又站错了队,再次被抢劫和杀害。也就是说,王允的家族基本上结束了。然而,王维的其他后裔在西晋时期开始活跃。这个王氏家族虽然不如东晋同宗的朗歇王氏家族,但也曾经盛极一时。
史上最强悍家族,两次造反失败皇帝却不敢处理,这是怎么回事
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东晋首都建康城内出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幕:当朝丞相王导带着王邃、王彬、王侃等在朝廷任职的王氏宗族二十多人,跪在皇宫门外痛哭流涕。
这件事情的奇怪之处一是王家是权势熏天的显赫贵族,尚书将军出了一大堆。现在跪在那里痛哭的王家子弟往日可都是光彩照人、不可一世的主儿;二是皇上司马睿没有接见王导,也没有派人出来劝说,就由着王家人在那里跪着。东汉以来,门阀世家地位崇高,皇上如此慢待豪门大家,这还是第一次。没办法,王导只能每天起早,带着全族子弟从乌衣巷出发走过秦淮河来到宫门前哀声大哭。
王家犯了什么事了吗是的,王家的王敦起兵造反了,马上就要杀到建康来了。
造反是株连全族的大罪,王导能不着急上火,跪地求饶吗可司马睿能原谅王家吗
结局是在周顗等人的力保下,司马睿在宫中召见了王导。君臣相见后,王导跪地请罪:“逆臣贼子,何代无之,不意今者竟出臣族!”司马睿似乎被感动了,光着脚走下龙椅,扶起王导,拍拍他的手表示绝对相信王导。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是的,本应株连九族的造反大罪就这么被赦免了。
仔细分析起来,并不是司马睿不想惩治王家——有哪个皇帝不在意皇权的稳固,对造反熟视无睹的可是在门阀世族势力高涨的东晋南朝时期,皇帝受到千丝万缕的束缚,不能惩治谋逆的世族子弟。司马睿和王导代表的王家的关系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王导出身的琅琊王家是从东汉末期就开始发迹的政治世家,西晋时开始显赫,先是王家的王衍担任了太尉,成为掌权人物,再是王澄出任荆州刺史,王敦出任青州刺史。王衍很得意地说:“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
王导起初在王家的权力结构中并不突出,但很快后来居上。因为他在乱世中跟对了领导——司马睿。永兴二年(公元305年)琅琊王司马睿去守下邳,王导就是他最初的助手。司马睿的封地就是王导的老家。司马睿对封地内的望族王氏很有好感,刻意笼络,而王导的真本事也为司马睿解决了不少问题。两人很快组成了政坛好搭档。当时中原大乱,王导建议司马睿去东南地区独当一面,很快就得到了司马睿的赞成。两人找机会,拉上人马在公元309年搬到了建邺。司马睿初到江东,当地人对他很冷淡。道理很简单:西晋王朝已经分崩离析了,皇室成员在江东士人心中早已大大贬值。而司马睿这个琅琊王又是西晋皇室中的边缘人物,要向上追溯到司马懿才能和晋皇扯上直接关系。现在,司马睿带着一大帮人逃到南方来,谁又能保证他们能长久在南方立足司马睿说不定过几年就被人给撤了,甚至脑袋搬家了。所以,江东的世族大姓轻蔑地称司马睿、王导等人为“伧父”,很不礼貌。东南人心不附。王导着急了。对于他们那些南下的北方世族来说,司马睿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司马睿在南方站不住脚,王家等人也站不住脚。于是在南下建邺的一个多月后的“修禊节”,秦淮河边出现了这么一幕:
司马睿坐在奢华的肩舆之上,在皇家仪仗的簇拥下,缓缓而来。王导等北方世族和名流都恭恭敬敬地骑马跟随其后。整个队伍威严肃穆又不失豪华热闹,将西晋王朝的泱泱皇室风范展现给了当时在江边过节的江南世人。江东的纪瞻、顾荣等著名大族都在江边搭着席位,占着地盘过节。目睹这一幕,他们的内心受到了极大震撼。皇室骨肉相残之后竟然还能保持这么威严的阵势;原来司马睿在北方的地位这么高,得到了这么多大人物的支持;原来司马睿等人还知道南方的节日,主动参加,与民同乐。震撼之余,南方人士纷纷拜倒在路旁。司马睿落座后,江东各大族的代表人物纷纷前来拜见。司马睿、王导等人专门挑一些南方人不知道的礼仪、赏赐来说事,把那些世代居住在江东的世族大家们听得晕头转向的。回家后,世族大家们纷纷感叹,司马睿这批人不可小瞧啊。紧接着,南方各大人物和名流先后接到了司马睿的聘书。司马睿一下子征辟了个幕僚,许诺以高官厚爵。东吴灭亡后,江东士人的仕途变得很不顺畅。如今司马睿大施恩惠,迅速将士人团结在了身边。史载:“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王导立下了如此大功劳,成为司马睿政权的支柱力量。公元318年4月,长安被匈奴攻破,晋愍帝遇害。王导赶紧劝说司马睿继承帝位。东晋王朝很快在建康(建邺改名)建立了,司马睿就是晋元帝。司马睿和王导的“王马搭档”也就升级为了司马睿当皇帝,王导当丞相的政治结构。司马睿登基之日,感慨万分,对王导的辅助和拥立之功深深感激。他竟然在庄严肃穆、百官队列的时候,拍拍龙椅的空处,招呼王导“升御床共坐”。当皇帝哪能是排排坐分果果的事情,王导连忙推辞。司马睿招呼他三四次,言辞恳切,王导不得不搬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大道理说服司马睿。这句话的潜台词的是,王导可以成为和司马睿一样的太阳和国主,只是他不愿意做。
民间则形象地形容为:“王与马,共天下。”这句俗语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当时王家的权势。东晋初期,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南方,与人为善。司马睿和王导在草创期上演了一场君臣相敬相爱的佳话。琅琊王家也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四分之三的朝野官员是王家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说王家和司马家族共享天下,并不过分。事实上,随着皇权在乱世中不断削弱,政治世家的势力不断高涨,皇帝只好仰仗大家族的支持才能坐稳龙椅。“王与马”的案例并非特例。
当局势稍微稳定后,皇帝就开始琢磨如何稳固皇权了。司马睿坐稳了龙椅后就对“王与马,共天下”的传言产生了酸酸的感觉。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如何把那些不可一世的世族大家的力量给打压下去。具体到琅琊王家,性格张扬又手握重兵的王敦就成了“出头鸟”。司马睿开始暗中限制、削弱王家的势力。他提升重用王府旧人刘隗和刁协。刘刁两人对尊马抑王一事不遗余力,不断出头打压王家势力。王导被疏远了。王导为人务实,面对皇权的打压采取了谦抑自守对策,退居家中静观时局变化。司马睿一时也找不到理由,也不想进一步动把王导怎么样。可王导忍得了,脾气不太好的堂兄弟王敦就忍不了。他放荡不羁,性情外露,对王家受到打压愤慨难平,并把怒气表现了出来。鉴于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各州的政权和军队,司马睿派刘刁二人出任地方刺史,企图钳制王敦的势力。这一下,王敦干脆造反了,招呼兄长王含等人带上大军,顺江而下,冲向建康找司马睿等人算账。
王敦给全族人捅了大娄子,刘隗和刁协抓住把柄,劝司马睿诛杀王导和王家的所有成员。王导认定王家还不具备推翻东晋当皇帝的实力,必须依靠东晋政权,才能保持权势。所以,王导赶紧带上王邃、王彬、王侃等在朝廷任职的王氏宗族二十多人每天跪到宫门外候罪。对于司马睿来说,王敦造反提供的不是将琅琊王家连根铲除的良机,而是一次威胁政权的考验。他同样没有离开王家支持自己坐稳龙椅的实力,司马睿和王家的命运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赦免王导等人是最现实的选择。说来,皇帝也不好当啊,要考虑到统治根基问题,考虑到各方面的力量平衡问题,考虑不当就连皇帝也做不了了。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连皇帝也奈何不了那些显赫的世家大族们了。
却说王家的危机解决了,不想王敦的军队攻占了建康。王敦把持了朝政,官员进退操于其手。从法律上来说,王敦所做的真的仅仅是“清君侧”,没有丝毫违法谋逆之处。司马睿下诏大赦,赦免参与叛乱诸人的罪过,并封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王敦拒绝接受,依然做他的大将军。他也没有自己做皇帝的想法,不久退兵长江中游,局势进一步降温。不想,王敦退兵后身体越来越差,在周边宵小的蛊惑下,重新发兵进攻建康。这次他摆出了倾覆朝廷的样式。王导再次坚决站在司马睿一边,主动挂帅,提兵与王敦叛军作战。王敦随即病死,兄长王含、继子王应被杀,叛乱彻底消除。
王敦两次叛乱,罪证昭然于天下,琅琊王家都安然无事。
中国古代历史涌现了许多像琅琊王家那样的政治世家。他们在一个朝代甚至几个朝代保持权力,影响天下大政方针,比如西汉的卫青家族、东汉的外戚窦家、三国的诸葛亮家族、唐朝的长孙家族等等。东晋南北朝涌现的政治世家最多,乌衣巷里的王家和谢家就是代表;明清较少,可在清末也出现了曾国藩家族。政治世家涌现,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大现象。
那么什么是政治世家,为什么会产生政治世家他们又是怎么传承权力,怎么做到老子有权,儿子也能有权的呢
所谓的政治世家指的是那些别人往你家里扔块板砖就能砸到一个尚书、两个侍郎、三个巡抚外加一堆主事、知府的人家,这样的人家办个生日宴会能办成朝野官员大联欢,上朝议政光和亲戚朋友打招呼就要花小半个时辰,好不容易忙里偷闲想到京城外面散散心,结果引来七个县令请安八个将军带兵护卫。
我们后人除了羡慕其中的荣华富贵、风光无限外,更重要的是对权力的传承过程感到好奇。大凡权力操作,都遵循一定的规律。权力之所以能够在一个家族内部代代相传,首要的原因是人事制度不完善,不成熟,给政治世家提供了在官场“近亲繁殖”的机会。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近四千年时间里,当官是不需要经过任何公务员考试的。有人说你行,你就行,收拾行囊准备当官去。在隋文帝杨坚发明用科举考试录取官员之前,选择官员的标准主要是道德、声望、人缘等虚的东西。而垄断这些虚头幻脑内容评定的是官员阶层本身,所以“公认”的品德高尚、声望卓著的人都是官宦子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中国历史上门阀世族势力最强盛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要拜曹魏王朝推行的“九品中正制”所赐。各地的人才由本地的中正官评定能力等级,按照评级高低出任相应的职位。结果,官宦子弟只要长了胡子、不是弱智再会写几个字,就都被在位的亲戚任命为官了。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都是在这种制度保障下迅速崛起的。等到唐朝完善了科举取士制度,世族势力就失去了在官场“近亲繁殖”的沃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第二个原因是世家子弟有前辈政治势力和影响的庇护。朝中有人好办事。相同能力或者资历的人竞争某个官职,上级官员肯定选择那个自己熟悉的人。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儿子,那就更要照顾录取了,即使候选人是烂泥也要把他扶上墙。这是人性的弱点决定的。即使父辈不幸早死,那也不会对子孙的政治前途造成太大的影响。有权授予你官职的人可能是你父亲若干年前的同僚或下属,或者曾经加入的某个官员俱乐部的朋友,或者你父亲在某次年终考核的时候帮他作过弊。这样的渊源可比你费尽心机,给高官的太太送一轿子的高级胭脂要管用得多。在中国社会环境中,政治世家形成的时间越长,在官场蔓延的人脉关系就越广、越有用,子孙后辈能去找的“世伯”、“世叔”就越多。它比人事制度更有用。
一代人的权势是由前几代人的努力奋斗累积而成的。家族影响着后代的职业选择,也塑造了后代的能力品性。
除了人情和制度保障外,政治世家垄断官职和权力的第三个有利因素是主观的,更隐蔽,也可能更主要。那就是世家子弟的素质一般要比普通人家的子弟要高。
西晋末年,有人去太尉王衍家拜访,正巧赶上王敦、王导、王戎等太尉的堂兄弟们都在。出来后,客人感叹道:“我在王家看到满堂琳琅珠玉啊!”这句话多少有点奉承的意思,但并不是胡说八道。王衍是太尉,虽然不好好当他的太尉,但也是开玄学风气之先的人物;王导、王敦这两个日后东晋的风云人物就不用多说了,连末尾的王戎都是“竹林七贤”之一。如果再算上子侄辈的王羲之等人,王家真是人才辈出,每代人的素质都不错。这和王家家风严肃,注重子孙教育有关。政治世家的家族教育,除了基础的知识教育外,主要还是执政理念、前辈经验、家族人脉和王朝历史的教育。如此教育的结果是世族子弟往往政治早熟,而且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素质远高于一般子弟。
不管你接受与否,世家子弟有着独特的气质和较高的素质。一个家族在政坛摸爬滚打几代人,总会沉淀下有用的、没用的经验教训,把闪光点流传给后人。如果这个家族还特别重视子孙的教育与培养,那么子弟的素质更可能比一般人家的子弟要高。那些权势人家的孩子们,生下来都不是纨绔子弟,也不可能全是弱智,绝大多数也都想好好学习,超越父辈,让家族一代比一代兴旺发达。所以,世家子弟具有较高的素质是高概率的事件,即使刨除制度保障和家族影响,他们也会在权力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一些读者可能不赞同这最重要的第三点原因,觉得世家子弟大多是花花公子、绣花枕头。就如近代作家张恨水在《水浒人物论赞。高衙内》中指出的,官宦子弟常由以下三大原因而堕落,一代不如一代:“作官人家有钱,广殖田产,使子孙习于懒惰,一也。作官人家有势,使子孙骄傲成性,目空一切,二也。作官人家必多宵小趋奉,不得主人而趋奉之,则趋奉幼主。官之子孙易仗财使势,无恶不作,三也。有此三因,作官后代,安得而不堕落乎”这样的世家子弟的确存在,但没有成为这个群体的主流。人们过分关注政治世家就会在眼睛中出现了“盲点”,对那些高素质的、成功的世家子弟漠然不见,几乎全部注意力都被那些坏小孩给吸引了。
综上所述,政治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的人情关系网以及高素质、高能力的子孙后代是权力家族留住权势的三大法宝。令人眼红的权势不是平白无故地停留在少数几个家族的。
就是因为琅琊王家势力盘根错节,东晋皇室在平定王敦叛乱后,将王墩从坟墓中挖出来砍头,将他的脑袋挂在朱雀桥上示众,却不能动摇王导的地位。王导保持他的丞相宝座成了三朝元老,一直到司马睿孙子辈还活跃在朝堂上,并屡有封赏。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在位,而是作为构成王朝根基的世族大家的代表持续存在。
(一)辛酸王族的曙光
八王之乱爆发的第一年,琅琊王司马睿还只是一个16岁的少年,那时他刚刚世袭琅琊王的爵位。面对叔叔们的自相残杀,看到祖辈们打下的江山分崩离析,他心中苦痛,却无兵无权,无能为力。纵然他并没有争权夺势之心,可是身为帝王家,一切都是身不由己,他不知道自己的那些叔叔们何时会把刀枪对准自己。所以他一再压低自己的身份,他温良恭俭让,尽量让自己远离斗争的漩涡中心。
他就好像迷失在一个四处都是隐藏的野兽的荒野之中,只能如蝼蚁一般卑贱地活着,直到他遇到了王导。
王导出身于名门大族琅琊王氏,年少时风姿飘逸,见识器量,清越弘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单以世家子弟的身份便足够受到重用,更可况是王导如此有真才实学的名门之后!
王导第一次见到司马睿,这个与自己同岁的皇家贵族时,便发觉他并非凡人。两人相处久了,互相引为知己,司马睿歆慕王导的见识,才学,能力;王导也欣服司马睿的谦逊,仁慈,博爱。
从此这一对历史上有名的君臣拍档开始了彼此携手往后数十年的跌宕风云,虽然他们之间的结局并算不上好。
公元304年,纠缠了13年的八王之乱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一直明哲保身,远离争端的司马睿也被逼无奈加入了这场司马氏家族内部的征战。司马睿兵败被俘,所幸,他本是天命所归的天子,侥幸逃到洛阳,然后立刻将家眷接出赴往琅邪去了!
他又一次见到了王导。看到自己敬重的好友,这位刚从生死边缘的男子,再也藏不住内心的惊恐,忽的大哭起来。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够明白司马睿死后余生留下的泪吧!
王导看着这个贵族公子,淡淡说道:那么,我们南下吧!
(二)南北世族的依附
公元307年,司马睿在王导以及其他北方氏族的拥护下,南下,出镇 建邺 。因为那一年是永嘉元年,所以称为永嘉南渡;因为同行的晋时士族 峨冠博带 ,风度翩翩,所以也称 衣冠南渡 !
司马睿并不清楚南下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但既然是王导说的,那一定是对的。
建邺本是吴国都城,西晋灭吴之后,吴国一些遗老大族自是不服司马氏的统治。所以在西晋建国之初的几年内,南方世族发动了数次战争,虽然都很快被平息了,南方世族对于朝廷的不合作依旧还是存在的。
当司马睿刚到建邺时,并没有一个南方世族前来拜见。再加上大量的北方世族涌入这个南方小城,引起了当地世族的警惕,一种不信任不合作的情绪笼罩着整个城池!
就在王导在为如何让司马睿得到南方世族认可而一筹莫展的时候,他的堂兄王敦来了!
王敦此人是真正来自战场的人。八王之乱中他建有大功,如今身居高位,握有兵权,四海名士都知晓其名号。于是王导便和他商量:琅琊王仁义德行虽厚,但名望还不够大,你现在威望名声已经很高了,应该帮一帮琅琊王才对。
既然兄弟开口了,王敦没有不做的道理。
正值三月上巳,元帝亲自出外郊游观看人们的 修禊 活动,乘着肩舆,摆着全副仪仗,而王敦、王导等和一些北方名士都骑马跟随,好不威风,好不壮观。吾人名士中,以 纪瞻 、 顾荣 两位名士最为德高望重。当这两个老人,看到王导王敦如此气度不凡之人对于司马睿毕恭毕敬,方才明白此人的身份地位德行威望决然不简单,便在路旁跪迎,周边的一些江南名士,看到二位老先生如此举动,自然也跟着跪拜了!
王导把一切看在眼里,紧着的心终于松了口气。他知道吴地世族已经不那么排斥司马睿,可要让这些老顽固完全支持,还需要做些什么。
就对司马睿建议,古时之帝王,无不敬老尊严者;更何况,如今天下大乱,山河破碎,基业未成,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顾荣、 贺循 是当地名士,只要好好结交他们便可以收揽人心,只要他们两个来到主公身前,江南世族没有不来的!
其实这个世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文人骨气,名门尊严。那些藐视权贵漠视王庭看似高洁的人,也许只是你给他的不够多而已。
王导为人谦和,处世得到,很自然得到顾荣、 贺循 二人的支持,由此吴地之人望风顺附,百姓归心。从此之后,他们相互依靠,君臣的 名分 就确立了下来。
司马睿在王导的策划下,从初到南方无人问津再到现在的百姓归心,名士效忠,耗费的时间不到一年!
古时的王侯将相向来重视中原地区,更有‘得关中者,得天下’,而南方虽有天险,但地位终究差了许多,所以王导劝谏司马睿南下之时,能够理解的人并不多,但很快,他们就会钦服王导的远见。
(三)可怜帝王的疏远
公元311年,匈奴 汉国 大将 刘曜 、 王弥 攻破 洛阳 ,俘 晋怀帝 ,杀王公以下士民三万余人,北方陷入空前的战乱之中。之后遥远北方的几支胡族军队陆陆续续侵入中原,之后的数十年,各种国家纷纷建立,战乱不断,兵戈四起,由于外族的强势,北方的汉人遭受到惨无人道的侮辱。因为这些外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所以被称为五胡乱华。
由于长江天险,胡族的骑兵终究无法跨过滔滔江水。因此,南方迎来了难得的安宁,当然这个安宁只是相对北方数十个国家共存而言,其实,战乱从来没有少过。
公元313年,司马睿在建邺称帝,史称东晋。以王导为丞相,王敦统率六州兵马。此时王家声势最大,掌握东晋所有实际权力,所以民间有言‘王与马,共天下’,关键是,王还在马之前。
王导知道,权力越大,风险便越大。坚决辞去了自己身上的其他兼职。
王家声势滔天,王导可以固守己心,时刻不忘记自己只是一个臣子,可是族中其他人可就没这份觉悟。
司马睿发现王氏族中一些人相当嚣张跋扈。久久地看着自己的皇位,忽的苦笑一声,朕这个皇帝还算什么皇帝。
从此刻起,一颗猜忌王家的种子深深地植在他的心里。思前想后,司马睿终于下定决心要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 刘隗 、 刁协 作心腹,并且暗中作军事布置,表面上是说对付北方的石勒,实际上是想对王敦下手。连他的老下属王导也一同疏远了许多。
王导看在眼里,明在心里,行事越发的小心。
可是王敦不能忍了!
想当年你司马睿初到江南,是我们兄弟为你招募四方;
想当年,江南战乱,是我王氏众人保你山河平安;
想当年,江山初定,是我王氏一族全力辅佐;
我王氏中人各个忠心,如今你却任用奸臣,欲害我门楣。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天下就交给我吧!
(四)将军权臣的兵乱
公元322年,王敦以反对 刘隗 、刁协,替王导诉冤为借口自武昌举兵,史称王敦之乱;
王敦刚在武昌起义,刘隗便劝司马睿杀了王氏一族。王导早早地带着王氏一族每天天亮时到台阁处等待议罪领罚。关于杀了王氏一族,司马睿也是考虑过的。可是一想起往事,他发现,从与王导相识的那一天起,这个与自己同临的智者从来都是为自己着想。他却没有一丝恃宠而骄的表现。如今看着他在宫门外如此虔诚的请罪,他终究下不了手。
他并没有责怪王导,也没有为难王氏一族!他的这个决定,也替他保住了江山。
刘隗、刁协的守军又岂是王敦的对手,王敦成功的攻入建康,清君侧。此时的王敦握有绝对的军事权力,对于皇位产生了想法,他准备废掉司马睿,另立一个可以控制的小皇帝。
王导坚决反对,全力维护帝室。
王敦大怒:当初你不听我的话,差点害了全族之人。
王导不管,如果你要对皇上不利,先取了我的性命!
王敦想用绝对的权力保证王氏一族的安全;王导想用最为稳妥的方法保取王氏一族的富贵。
作为王氏一族的两位领导者,他们在那个时代用各自的方法只是为了光耀门楣,只可惜他们的行为是那般相反!
看到王导如此以命相拼,王敦长叹一口气,终究还是不忍心对兄弟下手,答应王导不再对司马睿下手!
王导如此尽心尽力,司马睿依旧不放心王氏一族。打算让司徒荀组参与国政,牵制王导;没多久,荀组病逝。司马睿觉得自己最后一张牌也毁了,对于江山对于臣子失去了信心。第二年,便也忧愤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司马睿一死,新帝登基,王敦觉得机会又来了,再次发动兵变。此时,王敦病重,王导便故意带着族中子弟为王敦发丧,王敦的士兵觉得首领已死,没有再战之心;东晋将士得知王敦已死,各个勇猛倍增,王敦之乱很快就平息了。王敦见大势已去,在病床之下的他也没有了求生的念头!
公元325年,刚刚登基两年的晋明帝却病死了,幼主 晋成帝 司马衍 继位,王导与外戚 庾亮 共同辅政。第二年,赵将石勒进兵来犯。 庾亮 想让 苏峻 回朝,与王导共商此事。王导知道苏峻向来多疑,如果不去管他自然尽心尽力,一旦令他返朝,恐怕会反。
可是 庾亮 并没有赞同王导的说法
公元328年,苏峻以讨庾亮为名,与 祖约 起兵反晋,攻入 建康 ,大肆杀掠并专擅朝政,史称苏峻之乱。
苏峻本是勇将,只可惜他遇到了温娇,遇到了陶侃!
经过了王敦之乱以及苏峻之乱,朝中形式再次洗牌。可是王导依旧德高望重,依旧位极人臣,依旧尽心为主,依旧巩固晋朝。在北方连连战乱百姓苦不堪言的时候,是王导给南方带来了稳定和平和发展。
也正是这一阶段的积累,才使日后谢家有了与北方胡族一较高低的资本。
公元339年,这位为东晋天下鞠躬尽瘁一辈子的老丞相,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去见与他同龄的老朋友,老主公。不知在九泉之下看了世间几十年的司马睿是否会为自己的猜测自己的多疑而羞愧呢!
东晋失去了王导,失去了顶梁柱!
幸运的是,这个王朝即将迎来谢安,当然,还有谢玄!
秦朝主要将领之一王建的后代结局如何?
本文2023-09-22 04:47: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