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拱是一个老愤青,那他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
愤青(Angry Young Man),全称“愤怒青年”!愤青这个词非常有意思,愤青也能被听为贬义词,也能被提升为褒义词。也体现了我泱泱中华,文化文字的博大精深。愤青,是指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言论和行动的青年!但是古代和现代的愤青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我们要说的主人公叫高拱,有人就说他是一个老愤青。其实这是对的也是不对的,因为高拱是一个愤青,但他绝对不是一个老愤青。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朱载垕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
其实我们来说高拱的一些典故之前,我对他的评价就是耿直老男孩!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激进派、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年轻时他没有机会去怼人,所以年老以后机会就来了,而且怼的人都是位高权重之人,只有这种才能入高阁老法眼,高阁老怼的才能够快活,有成就感!为官的时候,也许他没有得到好的人缘,但是他的政绩和功绩还是出色的!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年与高阁老共事的同僚都有谁,陈以勤、赵贞吉、李春芳、殷士儋、张居正。陈以勤早先就与高阁老有点小小的误会,所以看见高拱在内阁不可一世,就选择拜拜你呐,我辞职。赵贞吉入阁以后,俩人也因为科考的事情互相弹劾,后来赵贞吉斗不过他,被隆庆辞退。但是赵贞吉不服气就请李春芳抑制高阁老,李春芳一看这高阁老老当益壮,弄走那么多人实在太牛逼了,就发挥逃跑的本色“辞职”。
大家想想,当一个河南人遇到一个山东人,两个男人之间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殷士儋本来在裕王府时,就和高拱是旧相识。后来入阁以后高拱也是看不惯他,后来有人弹劾高拱心腹,高拱就怀疑是这小子从中作梗。
于是俩人来了一次爱的碰撞!估摸着是有一天,俩人上班高新郑(高拱别称)看见殷士儋来了,就操着一口纯正的河南腔说;“弹劾张四维的不知道是那个龟孙!”殷士儋作为憨厚的山东汉子怎能受得了这个,抡起可爱的小拳拳就给高拱捶背去了!《明史》:“殷士儋不能忍,在内阁当面诟拱:“若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次逐我。若能长此座耶?”说罢竟挥拳击高拱。”
其实高拱是不是老愤青我们无法定义,但是高拱这个人绝对不是坏心眼的人。他本身出自官宦世家,受到的教育比较苛刻,所以导致他个人性格比较有强迫症!高拱不是个老愤青,他一直就没脱离过他的理想!
宰相: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徐达共四人。
首辅:曹鼐 、陈循 、高榖 、徐有贞 、许彬 、李贤 、严嵩、张居正、黄淮 、解缙 、胡广 、杨荣、杨士奇 、杨溥、高拱等人。
一、宰相
1、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2、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
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二、内阁首辅
3、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内阁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 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4、胡广
胡广(1370年-1418年6月11日),一名靖,字光大,号晃庵,江西吉水人,南宋名臣胡铨之后。明朝文学家,学者,官员。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科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永乐十六年(1418年),胡广去世,年四十九。赠礼部尚书,谥文穆。明朝文臣得谥号,自胡广始。明仁宗即位后,加赠太子少师。胡广留世著作有《胡文穆公杂著》、《胡文穆集》等。
5、徐有贞
徐有贞(1407年-1472年),初名珵,字元玉,又字元武,晚号天全翁,南直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朝中期内阁首辅,因封爵武功伯,世称徐武功。
徐有贞是宣德八年(1433年)癸丑科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土木堡之变后曾建议南迁,遭到朝野内外的一致谴责。他在景泰年间担任佥都御史,到山东治理黄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
景泰八年(1457年),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等人策划发动夺门之变,拥戴明英宗复辟,被拜为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封爵武功伯。他谗杀于谦、王文,又与石亨、曹吉祥争权,结果被构陷罪名,贬为广东参政,后又流徙金齿。石亨败亡后放归。
成化八年(1472年),徐有贞去世。
-内阁首辅
-徐达
-李善长
-胡惟庸
-汪广洋
他们三个全是明朝内阁首辅。徐阶离任首辅后高拱继任,高拱离任首辅后张居正继任。
徐阶是张居正的座师,就是科考的时候张居正的卷子是徐阶判的,高拱是隆庆皇帝的老师,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老师。
扩展资料:
徐阶
徐阶(1503年10月20日-1583年6月7日),字子升,号少湖,一号存斋。汉族,明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代名臣,在嘉靖朝后期至隆庆朝初年任内阁首辅。
嘉靖二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
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徐阶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为嘉靖帝所信任。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故能久安于位。
嘉靖四十一年,得知嘉靖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就命御史邹应龙参劾,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万历十一年,徐阶病卒,赠太师,谥号文贞。徐阶著有《世经堂集》、《少湖文集》等。
高拱
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中国明代嘉靖、隆庆时大臣。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朱载_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张居正与冯保交好,冯保进谗太后责高拱专恣,被勒令致仕。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家中,次年赠复原官。著作有《高文襄公集》。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生于江陵县 ,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后,因为李太后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张居正代高拱为内阁首辅。
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十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万历十年(1582年)7月9日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死后被明神宗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徐阶
:高拱
:张居正
一、用生命的关怀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如果按照公历是1572年七月四日,北京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一天。然而,故宫的宫殿气氛似乎是冰冷的。经过多年的精心等待,即位仅五年半的隆庆皇帝朱载_还不到三十六岁,但他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来自网络。
当内阁大学士高拱、张、高仪三人在宦官的带领下进入清宫时,皇帝半倚在御榻上,陈皇后、李贵妃和亲王在他身边。
高三人见了,慌忙跪在御榻前,痛哭磕头。这时,皇帝也不说话,只是向他们一一点点头,示意身边的太监念出顾的生平:
我继承了我的祖先,我在这里已经六年了。我偶尔有这个病,突然起不来。我首先受到了皇帝的委托。东宫年轻,我交三臣,如今日知青。我要用心辅助,遵守祖宗制度,保护御图。当你在乡下的时候,你永远不会死。
还没等司仪太监宣读他的生平,高拱三人已经泣不成声。
这一幕,就是人们在小说、戏剧中看到的所谓皇帝“托孤”。官方的词是“照顾他的生活”,高拱等人是“照顾他的生活”。自明朝开国以来,这种“照顾生命”和“被照顾生命”的方式,以前只发生过一次,就是嘉靖皇帝的叔父弘治皇帝临终前,把三个大学士叫到自己的病榻前,把自己的儿子朱厚照,也就是后来的皇帝郑德托付给他们,并说太子聪明,希望老师好好培养他,将来做一个好皇帝。
隆庆皇帝这次继承了先人的做法,高拱三人感激涕零,外朝文官拍手称快。许多明史研究者和爱好者喜欢将弘治皇帝与隆庆皇帝相提并论。两者在很多地方确实有相似之处。
当然,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局。郑德不仅没有接受三位关心他们生活的大臣的教导和训练,还在他即位一年后将其中的两位赶出了北京。那么,这一次关爱生命、托付孤儿的三位大臣会怎么样呢?
孤儿去世后的第二天,隆庆皇帝就去世了。一切善后工作有序进行。
一方面,为了安顿好死去的皇帝,他应该去单莺的庙号和凌影山陵。另一方面是安排新皇帝的登基。先是内阁给太子做了个条子“劝其入朝”,然后满清军民代表三次联手,要求太子即位。年仅十岁的皇太子朱翊钧,也是按照既定程序两次婉拒,然后第三次劝降上交后,于六年六月十日在隆庆即位,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573年起,改国号为“万历”。这个皇帝就是明朝最年轻的皇帝世宗万历。
当然,在皇帝继位的过程中,最忙碌的其实不是走在前台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岁的小世宗此时只是个道具,任人摆布。最忙的是这些东西的总导演和总指挥,三三三五四的内阁记录和高拱。皇帝的信任使高马德贡工作更加努力、更加积极。他不仅把小皇帝扶上了名正言顺、风光体面的舞台,还把他培养、辅佐成了贤明的君主。高首先率众起草了遗诏和万历圣旨,兴利除弊,大赦天下。然后像内阁记录,他向万历皇帝提出了五点建议,即五项施政纲领。这些都是万历皇帝一一批准的。
正如刚刚去世的满清皇帝和所料,新的诞生了
隆庆六年六月十六日,也就是万历皇帝即位的第七天,文武大臣们在礼仪官的带领下,跟着内阁首辅和高拱来到会议的大门口。我们在《大明嘉靖往事》多次提到这个会议门。《大礼或问》张聪上书,杨慎上书,杨继绳弹劾严嵩等。都发生在会门口,不过那时候还叫左顺门。这里是明朝经常发生重大政治事件的地方,是皇帝意志、宦官意志和文官意志博弈的地方。由于刚刚即位,此时万历皇帝还没有正式“料理后事”,还没有开始和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因此,所有的诏令都是由负责仪式的太监在这里宣读的。
当高拱以掌印太监鲍锋为首来到惠济门时,司礼监的太监们早已等候在此。看看在座的人,只听得鲍锋的“中旨”,众大臣连忙跪下听中旨。一名监礼太监开始大声宣读圣旨:
皇后的法令,贵妃的法令,皇帝的法令
女士们,先生们,请注意,这是女王、贵妃和皇帝联合发布的命令。你可能会疑惑,那么皇帝是万历皇帝,那么这个皇后和贵妃是谁呢?这个皇帝自然是万历皇帝,但皇后和贵妃是他的父亲隆庆的皇后和贵妃。陈姓皇后是万历皇帝的第一个母亲;李贵妃,万历皇帝的生母。由于要到下个月才被册封,所以在册封之前不能叫“太后”,所以这个时候,还是叫过去的“皇后”、“贵妃”。
礼监的太监继续念道:
有了内阁府等政府官员,我们大行天皇在田斌到访的第一天就把三位内阁大臣叫到御榻上,和我母子一起,亲自授遗嘱。说东宫年轻,每次都请他辅佐。今天有高拱的大学生,专权,好政治。他们把所有的付伟从宫廷中拿走,禁止皇帝掌权。我想知道他想要什么?我一家三口,母子,我很害怕,很不安。回老家闲着吧。不要停留。你的每一个大臣都是受国家大恩的,在效忠国主的时候,怎么会只依附权臣而轻视国主呢?我们就到此为止吧。以后要洗心革面,用心做事。如果再有这种事,就要受到法典的惩罚。在同一天出城。
这是写了一半的圣旨,意思很明确:朝廷对你们三位内阁大臣的恩情高于天,深于海,而高公的首辅却不知偿还债务,专权篡权,令我们孤儿寡母十分惊恐。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断然措施,让他立即离开这里,回到他的老家去过闲散的生活。你的内阁,五府六部的大臣,都是受国家大恩的。怎么能一味附和他,不敢站出来和他斗呢?希望你能好好反省自己,为朝廷做好事,否则高拱就是你的榜样。
礼监太监板着脸念圣旨,高拱听了,如五雷轰顶,差点晕倒。其他大臣被这道圣旨弄糊涂了。但是皇帝的恩典是威武的,是如山的。
以朱果、少府、太傅太子、中吉殿大学士为首的内阁首辅,掌管吏部的工头,刚死了二十天的皇帝的老师,就这样被一道圣旨剥夺了所有的政治身份。
所以我们要问,这个高拱做了什么?他不太擅长这个。你这次怎么这么胆小?能不能就这么离开北京回老家?圣旨上说你敢夺取皇帝的权力。你是这样吗?如果没有,可以投诉,可以要求他们拿出证据。但是,没有证据。什么是君主专制?这叫绝对君主制。这个圣旨可能根本不是皇帝的意思,但只要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布的,就不能违抗。况且你找不到人投诉,也无处投诉。圣旨由负责仪式的太监宣读。你和他争论吗?他说只是“传圣旨”。你和皇后、贵妃还是皇帝说话?人家根本看不到你。如果你不能告诉皇帝他不会离开,我很抱歉。审查人员正准备列出更多针对你的罪行。此外,锦衣卫的棍子还在那里等着呢。于是只能向宣读圣旨的太监磕头,嘴里喊着“谢恩”、“万岁、万岁”。
这是万历皇帝即位后,朝廷发生的第一件大事。高拱这次可能破纪录了。他可能是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最快被新皇帝罢免的终身大臣。
第三,性格决定命运。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给高拱一个交代,否则,我们也会像当时听了这道圣旨的官员一样迷茫。
来自网络。
这个高拱,我们《大明嘉靖往事》说过,严嵩过生日,大家都来庆祝。当时他给翰林院里的史官高拱一个奇怪而不和谐的微笑,他念了韩愈的一首诗,韩昌黎,说“大鸡傲来,鸡等之”,严嵩笑得站不起来。不仅如此,高拱还得意洋洋地将此事记录下来并广为流传,成为嘉靖年间内阁和翰林院的一件趣事。
高拱,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二流文人。他选择了庶吉士,并在博物馆分散后离开了翰林院进行编辑。我们过去多次说过,庶吉士和编辑很可能是未来的大学生。此时,高拱三十出头。虽然他不是青少年,但他也很有前途。后来,事实证明,高拱非常幸运,因为他遇到了对的人,嘉靖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后来成为隆庆国王朱载_。这一次,当然跟随对的人不是高拱的选择,而是嘉靖皇帝安排的。更有可能是当时内阁的记录严嵩安排的,他被任命为王禹的讲师,也就是王禹的老师。这种有意无意的安排,注定了未来的发财之路。因为此时太子已死,王禹成为嘉靖皇帝两个健在儿子中的长子,很可能继承皇位。后来,王禹的一生不仅熬过了弟弟景王,还成了嘉靖皇帝的独子。他的父亲嘉靖皇帝去世后,他成为了隆庆皇帝。就这样,高拱由王禹的老师变成了皇帝的老师。
在高拱担任老师王禹和老师皇帝期间,内阁记录是严嵩和徐阶,他们都是官场老手。虽然嘉靖皇帝还在位,但他们早就想好了嘉靖皇帝的葬礼。太子死后,虽然嘉靖皇帝一直没有立王禹为太子,但继承人的身份是逃不掉的,高拱也显示了他的办事能力。因此,严嵩和徐阶都认定高拱将来会得到重用,于是不断向嘉靖皇帝推荐。于是,高拱立太常清,担任国子监的祭酒。太常卿是道统之官,专门主持与天庭的对话,这其实是严嵩给他的一个与嘉靖皇帝接触的机会。献酒是国子监的首席官员,高拱可以以此身份广交好友,成为士人的领袖。嘉靖四十一年,严嵩被罢官,作为首辅的徐阶继续给高拱送人情,推荐他为礼部侍郎,使他有资格成为大学士。嘉靖四十四年,高拱出任礼部尚书,次年入阁为文远大学士
虽然高拱已经入阁,内阁中也有其他大学士,但徐阶是最年长最有名望的大学士,副手都是他的学生,所以徐阶并不把他们当回事。而且徐阶也渐渐发现,这个高拱虽然能干,但是脾气跟自己不对,不愿意活在别人下面。虽然一直不断的推荐他,帮助他,但是他并不买账。尤其是嘉靖皇帝死后,隆庆继位,高拱是皇帝的老师,经常和自己争吵。
是的另一位老师,张,对自己非常尊重。也许他是个好帮手。因此,徐阶在许多事情上撇开高拱等大学同学,与当时还不是大学生的张商量。比如起草嘉靖皇帝遗诏和隆庆皇帝圣旨的时候,徐阶就征求了张的意见,很快就把张招入内阁,以抗衡高拱。
高拱是个直爽的人。他受不了这个气,处处都过不了徐阶。就这样,内阁中的新老两人日渐强大。这时,如果张出面协调和调解,徐阶和之间的矛盾可能会得到解决或缓解。但他没有这么做,要么是怕引火烧身,要么是有其他考虑。他静静地坐着,没有得罪任何一方。恰在此时,一个说话人对个人得失的考虑,导致徐阶和高拱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差点引发一场不小的官场风暴。这个人的名字叫胡颖佳。
这个胡应甲,南直隶淮安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曾任江西省宜春县知县。因功绩显著,被调至北京为官,后又为官。和明朝许多官员一样,胡应甲也是一位直言不讳的谏官。有一次,一个住建部侍郎,一个工业部侍郎,两个布使节,因为被他弹劾而被免职。工部侍郎恰恰是高拱的亲家。高拱当了大学生,胡颖佳有点担心,担心高拱给自己穿鞋,报复公婆。当然,这可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了自保,同时意识到徐阶与高拱的微妙关系,胡应家以退兵的方式弹劾高拱。
胡佳弹劾高拱是为了什么?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高拱当上大学士后,本应在西苑陆贽值班,时刻听从皇帝的差使。但高拱觉得西苑的陆贽太窄,就在西安外买了房子,经常晚上偷偷回家。第二件事,胡应嘉说,是因为皇帝的身体侵犯了他的安全,大小大臣和工人都向天祈祷,请求上帝保佑皇帝,但高拱不仅不老实,还偷偷把祈祷用具带出西苑。我不知道意图是什么。
也难怪胡颖嘉能够参加两个侍郎,两个使节。原来他挑出来的毛病,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都是无关紧要的,但在嘉靖皇帝眼里却是大事。有什么比为皇帝祈福更重要?有什么比侍候皇帝更重要?高拱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连忙解释。第一,我在西苑的直房,宽敞明亮,规格甚至超过了严嵩和徐阶的前后录。我已经受宠若惊了,还怕什么,怎么会觉得小呢?至于把家搬到西安以外,那是因为我家穷,没有孩子,我没有雇一个健康的佣人。我住的近一些,吃穿更方便,可以更好的为皇上服务。第二,近几年文人去紫帝殿为皇帝祈福已成惯例,都是用直器皿,祈福后带回来。这些文物现在在陆贽西苑,准备接受检查。高拱在名正言顺地为自己辩护之后,又忍不住对胡颖嘉进行了反击。
这就是高拱的性格,不能委屈。但这种论调,在官员们看来,在审查者和大臣们看来,是一种“大臣风范”的丧失。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应该做些什么
应该安静,应该接受法院的调查,应该相信法院会给你一个公正的交代,值得你喋喋不休吗?幸亏这一次,嘉靖皇帝得了绝症,既不与高拱争论,也不与胡应嘉争论。
然而,虽然嘉靖皇帝不管,后来的隆庆皇帝也不管,但倔强的高拱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他抓住一个机会给胡应家小鞋穿,为民除害,并因此当众在内阁与徐阶争吵。因为高拱认为看起来胡颖嘉和自己过不去,其实是徐阶在幕后。徐阶是胡颖佳背后的黑手,就像他是严嵩下台的幕后黑手一样。这种公开的争吵在当时的内阁中是罕见的。入阁的都是谦谦君子。即使有矛盾,他们也在背后做工作,暗中设陷阱。很少有人公开打架。高拱也捅了马蜂窝,徐阶的威望还在,得罪官员就更不好了。所以北京、南京的审查官、官员一直在求教,弹劾高拱是为了个人报复,并无官制。内阁是国家的行政中枢,是清朝的重要衙门。这样的人不应该被允许继续在内阁工作。更有甚者,南京的理科学校甚至还“拾遗”了高工。
“拾遗”是明朝的一件大事。
按照明朝的制度,首都的官员每六年接受一次朝廷的考试,称为“京察”。五级以下官员由吏部考核,四级以上大臣向皇帝“告白”。这份自我报告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述职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你可以说你的工作成绩,但更重要的是,你必须说明你在工作中的错误或过失,你还必须对皇帝和朝廷说你做了什么。这份述职报告虽然是写给皇帝的,但需要公之于众,在光天化日之下公之于众,接受审查者和批评者。所以你必须说实话,经得起别人的闲言碎语。如果你有所隐瞒,很抱歉,但官员会帮你记起并弥补,这叫“拾遗补缺”。不是“收遗产”,而是等待“收遗产”。一旦你被接走了,而且这件事是原则问题,那么你就犯了欺君之罪,你要打报告要求退位。
这样总结官员收集遗物的权力:
在北京的年龄,部长告诉自己。这叫拾遗补缺,当你呆在既定的地方,但是到了官位,你就有了行者,你给东西,给建议改正。捡起自己攻击过的东西的人不会幸免。弘、郑、贾、龙时期,士大夫耻于自重,以守典为终身之荣。
万历年间“阁臣偏私,留一两刮典”。注意只能有“一两个缺口”。
实际上,这一制度是明朝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和措施,也是对官场的一种清洗制度。虽然这个过程中难免有无数次的“走过场”。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高拱自己也觉得在朝廷呆不下去了,只好提出辞职。隆庆皇帝当然不希望他的老师看到这样的结局。他做了和事佬,允许高拱离职,但没有“谋职”,而是保留了他的待遇,回老家“养病”为少府和太子太傅、尚书、大学士。
时隔若干年,《明史选举志》的编制者还记得这件事。他们分析说,高拱对徐阶的挑战,实质上是旧皇帝嘉靖的内阁记录和新皇帝隆庆的东宫第一大臣之间的权力斗争。但是,在两股势力代表的竞争还没有完全撕裂,无法挽回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有胡颖佳这样的反派在里面捣乱。他们用了这句话:“小人交友。”在里面,这个小人物试图揣摩动态,窥视方向,搬弄是非,从而造成矛盾的激化。幸运的是,在这场斗争的开始,嘉靖皇帝没能
相比于高拱的咄咄逼人,徐阶再一次展现了他的政治家风度。高回乡“养病”一年零两个月后,二年七月,徐阶感受到皇帝对自己的疏远。没等别人发出驱逐令,他就要求自己退休,回到松江府华亭县老家安度晚年。又过了一年半,隆庆三年十二月,高拱在老家休养了两年半后,被隆庆召回京,重新入阁,成为内阁的新记录。一旦成了唱片,高拱也继承了严嵩和徐阶的风度,自己做主,处处彰显权威。不仅内阁如此,外朝也是如此,内政也是如此,尤其是宦官衙门。这为他再次下台留下了隐患。
自英宗统治以来,简成为明朝宦官的首席衙门,代表皇帝操纵内阁。所有内阁“草案”文件都需要由李思监代表天皇“批准”。
所以《明世宗实录》说:“内阁的草案表决还得内部主管批准。”内阁一般只有三个大学士,但掌礼的宦官是一群人,包括提督宦官、掌印宦官、东厂提督宦官、班里跟笔的宦官,还有下级监、监等。而他们的升迁,也和法院外的公务员一样,有一套程序。
在这些掌礼的宦官中,鲍锋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按他的资历,应该已经升到掌印太监的位置了。但是,高拱觉得鲍锋与自己不太对劲,在讨论自己的工作时不太协调,于是向隆庆推荐了其他人。这无异于堵住了鲍锋的晋升之路,剥夺了鲍锋本应得到的好处。不仅堵了一次,还堵了两三次。这样一来,鲍锋自然对高拱非常不满。
虽然高拱看不上鲍锋,但鲍锋有鲍锋的长处。他不仅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还会下棋,书法,绘画。他样样精通,歌声优雅,多才多艺。因此,隆庆的皇后和贵妃把鲍锋视为一个人物。不仅如此,还有的好友张也在内阁。高拱觉得不对劲,与不协调,但张与很对,很和谐。这个问题很严重。
而所有这些背景,这些内幕,高拱是浑然不觉的。更有甚者,高拱的靠山是隆庆,而隆庆只做了五年半就死了。他死在这里,皇后和贵妃接管那里,鲍锋成了李思监的掌印太监,立下遗嘱让内阁大学士和鲍锋一起辅佐皇帝。直到这时,高拱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自我感觉绝对良好,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扭转局面。让他自己的两个官员弹劾鲍锋,并准备在这出戏分发给内阁时赶走鲍锋。为了保险起见,他悄悄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张,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但令高拱没想到的是,张和他虽然是于和内阁的同僚,但他们并不认同他张扬的个性。况且,此时的张已经通过的关系攀上了新的皇帝、皇后和贵妃,并试图与旧王朝决裂,以成为新王朝的代表。于是,这样一场原本是内阁首辅与监手印的博弈,客观上变成了张与高拱的较量,只有一个在明,一个在暗。自然是高拱在明,而张在暗。
于是,事情的发展完全偏离了高拱的预料。皇后、贵妃和皇帝根本没有向内阁提交弹劾鲍锋的动议。相反,他们要求鲍锋的朋友,另一个负责仪式的太监,宣读对高拱的谴责和处理。
这是怎么回事?高拱不明白自己的棋局出了什么问题。他觉得他的程序没有问题。其实他的错误在于在余的窝里呆的时间太长,而没有真正在政府部门工作过,不了解内阁和司礼监的真实关系,不了解这种斗争的潜在规律。在中国帝制时代,重要的事情都不按规矩出牌。要遵守规则,不就死了吗?另外,你这是什么规矩?那两个弹劾鲍锋的人不是你的“私人”吗?你合谋,别人就不能合谋吗?只能怪自己没有和别人一起玩。
这件事的结局对高拱可能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因为高拱在隆庆时期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高拱下台的结果,却是新内阁和首辅张与新监首的默契配合,新内阁、新监、新皇帝、新皇太后的和谐相处,从而造就了万历十年的辉煌。历史是如此有趣,甚至如此难以捉摸。
《明史?职官志》的编译器我是佩服不起来的。他们把高拱和他的两个死敌徐阶、张放在一起。因为他们看到这三个人虽然是政治对手,但是他们进行了一场接力,一场通过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苦心经营将明朝推向巅峰的接力。
《万历野获编》载: 邵芳者,号樗朽,丹阳人也。穆宗之三年,华亭(徐阶)、新郑(高拱),俱在告家居。时,废弃诸公,商之邵,欲起官。 在《明史》中并没有对邵大侠的直接记述,但是诸多资料中都记载了邵大侠帮助高拱复相,和与张居正的故事。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江湖布衣,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左右朝局,以至于在正史中都不能忽略他的存在。 邵大侠 朱东润的《张居中大传》中写道: 隆庆三年,徐阶和高拱失职家居,丹阳「 ”大侠”邵方先和徐阶接洽复职的事,徐阶不用;邵方再和高拱接洽,妥当以后,邵方立刻入京,不久高拱也入阁了。 短短一句话,使得邵方这个人物的形象立刻就神秘了,邵方入京然后高拱入阁。以至于《明史》在提到这件事时说: 「 ”即走谒拱,为营复相,名倾中外”——《明史·烈女二》 但是在《明史·张居正传》中记载这件事却又是—— 「 ”居正与故所善掌司礼者李芳谋,召用拱,俾领吏部”——《明史卷一百一》 又说高拱的起复是张居正的策动。但是我个人认为,张居正与徐阶的特殊关系是不容许张居正做这样的事的。如果这件事是张居正做的,他不可能想不到高拱上台后对他的恩师徐阶的影响。张居正在隆庆六年联合冯保排挤掉高拱当国后,指示应天巡抚张佳胤杀掉邵方,可能是邵方帮高拱起复的一个佐证。 徐阶 邵方到底是谁? 首先我想不可否认的是邵方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从《万历野获编》中我们可以知道,「 ”邵芳”,是应天府丹阳县人,号樗朽。也应该是一个家底殷厚、交往甚多的一个人。在他交往的人当中有当时的大太监陈洪,陈洪与高拱不仅交情甚厚更是同乡之人,有很多线索表明帮助高拱重新入阁的应该是邵方与陈洪。《万历野获篇》中也有记载: 时大珰陈洪,故高所厚也,因赂司礼之掌印者,起新郑于家,且兼掌吏部。而陈洪者,亦用邵谋,代掌司礼印矣。 我们不得不感叹两点: 一、邵大侠不仅帮助高拱重新入阁,更是联合他人又使得高拱兼掌吏部,这在当时是从来没有的事,明朝为了使阁臣掌权替皇帝分忧而又不至于过大,往往给阁臣一个虚职,但是高拱的起复不仅是重新入阁更是做了人事部的长官——吏部天官,高拱一下子成了明朝有史以来正规权利最大的人。 二、邵方不仅帮助了高拱,更是帮助陈洪坐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跃成为太监中最有权势的人。一介布衣能做到这样的事,我们不得不感叹邵大侠的神通。更关键的是陈洪,高所厚也。 高拱 邵方又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有关这个时期的戏剧、历史小说中,邵方的形象有很多。因为我们并没有邵大侠生平的详细记录,只有一些零零碎碎的故事在正史或野史之中。 在熊召政的小说《张居正》中邵大侠有些《大明王朝1566》中沈一石的影子,在郭宝平所著的历史小说《大明首相》中又把他描述为一个眼界开阔(主张开海禁)的侠义之士。但是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中又说:「 ”大侠只是一个交通中外的恶棍” 万历野获编的作者沈德符曾亲耳听到邵大侠的女婿沈应奎讲述的往事: 初,邵在耿司徒楚侗坐中,闻有客至,避之软屏后,潜窥之。既出,问耿曰:‘来客为谁?’耿曰:‘此江陵张太史也。’邵长欢曰:‘此人当为宰相,权震天下。此时余当死其手。’后果如所言。 关于这个故事我觉得就有些后人造谣的意味了。 又,金坛于中甫比部为余言,邵于书室,另设一小屋,榜曰:‘此议机密处,来者不得擅入。’此等举动,安得不败? 从这件事中我们又可看出沈德符对邵大侠的评价说他做事张扬,安得不败? 后张居正当国,密令应天巡抚杀死了邵方: 时,次相江陵,稔其事,痛恶之,及其当国,授意江南抚台张崌崃(佳胤),诱致狱,而支解之。 后事 在邵方死后明史野史都有关于邵大侠的两件事,一是上边他的女婿沈应奎的,二是他的一个婢女。 时,张并欲殄其嗣,邵有婿沈湛源名应奎者,文士而多力,从其家重围中,挟邵二少子于两膊,逾垣以出,而守者不觉也。——《万历野获编·卷八》 应奎逾城出,夜半抵方家,逾墙入,婢(邵方家女婢)方坐灯下,抱仪泣曰:「 ”安得沈郎来,属以此子。”应奎仓卒前,婢立以仪授之,顿首曰:「 ”邵氏之祀在君矣。此子生,婢死无憾。”应奎匿仪去,晨谒推官。旦日,捕者失仪,系婢毒掠,终无言。或言于守曰:「 ”必应奎匿之。”奎所善推官在坐,大笑曰:「 ”冤哉!应奎夜饮于余,晨又谒余也。”会有为方解者,事乃寝,婢抚其子以老。——《明史·烈女二》 从沈应奎与女婢邵氏救邵大侠的后人,我想不难看出,邵方应该是友情有义的一个人,以至于他死后有人甘冒生命危险救他的家人。他的婢女邵氏更是抚养其子直到老死。 在熊召政小说《张居正》邵大侠临死前说:「 ”是啊,布衣此去长亭远,何处松楸起暮烟,看来难逃此劫了。”
隆庆六年(1572)五月,在位仅6年的明穆宗病危,他传令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为顾命大臣,命他们辅佐幼帝。二十六日穆宗病逝于乾清宫,年36岁,葬于昭陵。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钧遵遗诏继承皇位,改明年为万历元年,此为明代在位最久的皇帝明神宗,即位时年仅10岁。由于年纪幼小不能处理朝政,只好由两宫皇太后辅政。两宫皇太后宫内依靠执掌司礼监督领东厂太监冯保,外靠内阁首辅张居正,开创了万历初年的良好政治局面。
明神宗朱翊钧,穆宗第三子,10岁即位,以张居正为内阁首辅励行改革,国政为之一新。居正死后,神宗削其官秩,抄没其家。之后,沉溺酒色,搜刮天下,20年不见廷臣,朝政大坏,边防不备,民变屡起。在位48年,年号万历,庙号神宗。
漆器工艺达到顶峰
中国漆器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别是到明代,漆器工艺发展达到了顶峰,无论是品种、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出现了总结漆器工艺技术的专著以及一批著名的能工巧匠。在明代还出现了中国古代惟一现存的一本漆艺专著——《髹饰录》。该书由明后期漆艺大师黄成所著。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漆艺品种及其历史,以及中国古代各种漆艺的装饰手法,为后人进行漆艺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我们留下丰富的遗产,而且还传播到全世界,先是东亚、东南亚,继而是西欧及北美。世界上一切制造漆器或用其他材料摹仿漆器的国家,无不或多或少受到中国的影响。但中国的能工巧匠们也善于吸收他国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成就。这也是中国古代漆器工艺能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朱载堉开创舞学
朱载堉是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史论家,除在乐学、律学、历学等方面有重大成就外,他还把舞蹈从“乐”中分离出来,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舞学”。朱载堉的舞蹈学说,比较集中地汇辑在《律吕精义·论舞学不可废》上、下篇及多种“拟古舞谱”的序跋中,包括“舞学十议”所论舞蹈艺术10个方面的重要问题:“舞学”,舞蹈基本理论和某些有针对性的评论。“舞人”,舞蹈表演者的身份、教养、体态、仪表的标准及要求。“舞名”,对历代名牌的回顾及分类。“舞器”,舞蹈道具规格及使用方式方法。“舞佾”,舞蹈人数和行列标准。“舞表”,舞蹈位置及活动形式。“舞声”,舞蹈音乐,也包括唱词。“舞容”,舞蹈姿态及其所表达的意义。“舞衣”,舞蹈服饰的制式等。“舞谱”,舞蹈的具体内容。朱载堉400年前创立的舞学和他对舞学的研究成果,对后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作用。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托孤,十岁太子朱翊钧登基,年号“万历”。
内阁元辅张居正“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精心辅佐少年天子读书习政,在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于吏治、国防、赋税、交通、书院诸方面大刀阔斧推行“万历新政”……万历五年,居正父病故江陵,保守派据祖制福元辅回籍丁忧三年,朝野轰动。张居正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联手谋划,促成皇上“夺情”之局。
十五岁的皇帝大婚后,奉太后之命又册封九嫔,河北大兴民女郑玉箫在选美中脱颖而出,成为皇上相爱终身的宠妃。
十年改革,“海内肃清,四夷臣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太仆寺积金四百余万”。张居正之权势如日中天。少年天子在内监诱惑下干了荒唐事,皇太后动怒,命元辅代书《罪已诏》颁告天下。从此,皇上对张居正和冯保埋下忌恨的种子。
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几番引退而不能,积劳成疾,在大地震中病逝于京城太师府中,享年五十八岁。与此同时,戚继光用计平定了辽东明军叛乱。
皇上亲政,朝纲独断,保守势力力反攻倒算。在郑妃和宦官影响下,皇上下旨查抄张家,软禁冯保于南京孝陵,拱卫京都的一代名将戚继光被调往广东。
皇上欲立郑贵妃之子常洵为太子,遭到皇太后和内阁、六部一致反对。从此,后直居深宫不上朝,沉溺酒色财气,“国本之争”长达二十年之久。为争皇位,郑贵妃及死党策划了明史著名的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关外努尔哈赤崛起,明军节节败退;关内民变哗变此起彼伏,撼动王朝根基。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在位四十八年的神宗驾崩乾清宫。
东宫太子朱常洛继位后拨乱反正,为一代名相张居正平反昭雪,可悲的是他才当了二十九天皇帝,便被“红丸”夺去性命。朱翊钧、朱常洛恩怨父子、两代君王灵柩同堂,史所罕见。父子各自葬入生前自己营造的天寿山陵寝,即今人称为“十三陵”的旅游胜地。
攒告白册
隆庆六年(1572)三月初三日,南京湖广道试监察御史陈堂奏:国初,十年大造黄册,凡户口、田赋、事役新旧登耗之数,皆如实登记。沿袭至今,奸吏那移,豪强影射,弊病不可胜数。黄册掌握在里胥手中,任其增减,钱粮完欠,差役轻重,户口消长,皆与事实不符。故今征钱粮,编徭役,有司都以白册为重。凡人丁事产,皆照白册攒造,黄册已成虚文。
潘晟致仕
潘晟,字思明,号水廉,浙江新昌人。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嘉靖三十四年七月翰林院侍读,主试应天。嘉靖三十五年九月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嘉靖四十三年二月为南京吏部右侍郎。隆庆四十四年九月礼部左侍郎。隆庆元年(1567)十一月,改吏部左侍郎,署詹事府,兼翰林学士。十二月纂修《玉牒》。四年十一月南京礼部尚书。隆庆六年三月二十日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致仕。万历十年(1582)以武英殿大学士召,至中途论罢。
曹三旸致仕
曹三旸(1516-1589),字子泰,号雪山,江苏宜兴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大理寺丞,出守漳州府、再守济南府。晋湖广副使,督学山东,再历浙江按察使,江西布政使。隆庆四年五月由顺天府尹升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六年正月奏言:云南岁贡黄金二千两,又益三千两,苦不能措,请求每两黄金输银八两,在京师召买,许之。隆庆六年(1572)四月初五日被迫致仕。万历五年(1577)起为南京工部尚书,因忤张居正,再致仕归。万历十七年(1589)卒,年七十四。
颁俺答顺义王印
隆庆六年五月(1572)二十一日,总督王崇古为顺义王俺答请乞四事:一、请给王印。二、许贡使入京。三、请给铁锅。四、请抚赏俺答等各部亲属。同月二十四日,穆宗命颁俺答顺义王镶金银印。
高拱罢官
高拱(1512-1578),字肃卿,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充裕王讲官,迁太常寺卿掌国子监祭酒事。嘉靖四十一年(1562)按礼部左侍郎。改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掌詹事府事,进礼部尚书。嘉靖四十五年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与首辅徐阶(相抗,以私怨逐胡应嘉,科道官群起弹劾高拱,遂于隆庆元年(1567)五月二十三日致仕。隆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召还内阁,兼掌吏部事。高拱练达政体,有经济才,多所建白,悉付施行。累进柱国、中极殿大学士。但强直自遂,颇快恩怨。神宗即位,被张居正、冯保排陷,于隆庆六年六月十六日,被罢官闲住。万历六年(1578)卒于家,年六十七。后赠太师,谥文襄。有《高文襄公集》、《掌铨题藳》、《防边纪事》、《伏戎纪事》、《挞虏纪事》、《靖夷纪事》、《绥广纪事》、《病榻遗言》。
吏部京察
隆庆六年(1572)六月二十九日,吏部尚书杨博言:隆庆元年奉命考察京官,二年朝觐考察外官,三年遵例考察京官,四年奉命考察言官,五年又朝觐考察外官。是六年五考,划除殆尽。隆庆六年七月初六日,吏部等衙门又进行考察,黜斥吏部员外郎穆文照,都给事中宋之韩、程文等三十二员;吏部主事许孚远,御史李纯等五十三员,降调外任。光禄寺寺丞张齐等二员闲住,尚宝司卿成钟声调外任,司丞陈懿德闲住。经过此次考察,京师各衙中高拱之党略尽。
刘自强致仕
刘自强(1508-1582),字体乾,河南扶沟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广平府推官,吏部考功主事,迁太仆寺少卿,补陕西参议。累迁山西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四川。以功拜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隆庆二年(1568)转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南京户部尚书,再改兵部。四年入为刑部尚书。隆庆六年(1572)七月初七日致仕。万历十年(1582)正月十三日卒,年七十五。
胡松逝世
胡松(1490-1572),字茂卿,号承庵,安徽绩溪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授嘉兴府推官,江西道监御史,升福建按察佥事、河南按察副使,云南参政,贵州按察使,升户部右侍郎、提督太仓,拜工部尚书。伊王欲扩大洛阳私邸,以重金贿赂严嵩,胡松止之。隆庆六年(1572)七月二十七日卒,年八十三。
吏部条陈封赠事宜
隆庆六年(1572)八月初五日,吏部条陈封赠事宜:凡祖父官高于子孙者,得进散官一阶。凡丁忧养病给假官封赠与见任同。凡祖父有削籍者,许令陈情,量准祖父冠带闲住。外官升京秩者许照见职改给,但外任不得引例。
裁并户部文册
隆庆六年(1572)八月二十三日,户部尚书王国光上言:户部金谷之司,尤极冗琐,征派愈烦,奸伪愈滥,以致册籍愈密,其实大同小异,而造册之费甚巨,且又束之高阁,未曾过目。今内阁题造格眼文簿,稽查完欠,简要可守,余归并裁省。从其议。共归并文册二十二,裁省文册二十八,人称其便。
海运漕米
隆庆六年(1572)十月五日户部复议:万世之利在河,一时之急在海。海道叵测,只宜皆此路以备。自万历元年始,只海运十二万石为则。
七苑牧地
隆庆六年(1572)十一月一日,巡抚陕西御史肖廪奏报,勘查七苑牧地共五万五千三百二十二顷,除现牧马八千七百七十匹给地一万二千二百五十一顷处,余共征银一万八千二百二十两。往例,每三年巡茶御史同总督抚按查核。报可。
沐朝弼废为民
沐朝弼,定远人。代兄朝辅镇守云南,朝辅子聪、巩相继卒,朝弼得嗣沐国公,仍镇守云南。隆庆六年(1572)十一月二十四日,因罪逮至京师,论死。张居正谓其始祖三世皆有大功,请宥之。命发南京为民,卒。
议王守仁从祀孔庙
隆庆六年(1572)十二月十九日,礼科都给事中宗弘暹请会议王守仁从祀孔庙。从之。
张居正请开经筵
隆庆六年(1572)十二月二十二日,张居正请于明年正月上旬,经筵即开始讲授。又因先帝丧期,请勿设宴,并免元夕灯火。皇上答曰:灯已令停,每侍圣母膳,甚简素,或节日具少量果宴,不设乐。张居正称善。又谕光禄寺,节日期间酒饭酌免之,省七百余金。 1572年10月,当时身为信长包围网支柱的武田信玄率领武田与北条联军共25000人从信浓攻入远江,直逼信长唯一盟友德川家康的居城滨松城;但是中途武田信玄绕过滨松城直接进攻三河国,令家康陷入危机,12月12日,当武田军的细长队伍通过滨松城西北方的三方原高地时,家康冒险出击,率军从背后突击武田军,希望一鼓作气打乱武田军的阵脚,但得知消息的武田信玄立刻命令全军反转,以鱼鳞阵迎战德川军。家康背水一战,最终惨败,狼狈逃回滨松城,闭门不出,这也是家康一生中最大的惨败。
俗称“阁老坟”,位于新郑市北约0.5公里阁老坟村西北约100米处。坐北面南。据《新郑县志》载,原墓地南北长250米,东西宽约150米,由南向北有石坊和拱形大门楼,门前有一对石狮。大门内为陵园,南北长230米,东西宽95米。二门内有神道石刻仪仗。后边是拜台(即祭祀坛),左右有厢房。最后是祀祠大殿,殿后60米有墓冢,上圆下方,高8米,周长95米。冢四周有5棵柏树,意为“五龙捧寿”。陵园建筑早年被破坏。墓前石刻仅存碑座。
1982年1月,被原新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新郑县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说高拱是一个老愤青,那他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
本文2023-10-18 23:00: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86094.html